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相狮舞

小相狮舞

小相狮舞

小相狮舞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当然说到家乡的民俗旅游,我会想到杜甫故里,宋代皇陵,康百万庄园,等等但这些我感觉都不足以体现家乡最原汁原味的,同时也是我童年记忆民俗,所以我要讲到小相舞狮。对于现在00后可能会陌生,但对于80后90后的童年绝对不会忘掉这个习俗,每年元宵节的舞狮表演。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太多的快乐。

小相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狮子的区域之一,具备最早产生狮子舞的基础和条件。据专家考证,唐代以前扮狮形表演,主要是在宗教活动中充当辟邪开路的神兽;狮舞在唐代已经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宋代时,狮舞与宗教的关系更加密切;到明代后,狮舞由温顺、“驯狎”模样,逐渐改变为勇猛、好斗以至攀高、惊险的表演形式。“引狮郎”亦改称“回回”,逗狮子的“红毛球”也由“绣球”代替。明人笔记《陶庵梦忆》所描述的明代元宵节间社火中的狮子舞,已成为了“斗狮子”。

小相狮舞始发端于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该村玩狮子的历史悠久,其狮舞传人延续不断,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从事或参与过狮舞活动,历代男性几乎都会狮舞,狮舞被小相村民喻为“村魂”,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研究摸索、整理,小相狮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高空绝技套路,以其表演大方洒脱、传神细腻、技巧娴熟和具有高难度而成为我国中原狮舞的一枝奇葩。建国后,小相狮舞曾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各种民间艺术比赛,均获得殊荣。所传授的“友徒”弟子遍布省内外,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优秀的民间艺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小相狮子多由两人扮演。一在前边“项狮头”(简称“头”),一在后边“拱狮尾”(简称“尾”)。“小狮子”则由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装扮。表演时多为两只或多只“狮子”一齐上场,也有一只单独上场的;在“狮子”前边,有一“回回”(“逗狮人”)领着“狮子”表演。

小相狮舞分为两大类,即“文狮”和“武狮”。二者区别为:“文狮”仅限于在“地摊”(包括放在地上的桌子上面)表演,而“武狮”则要在“空中作业”。“文狮”表演时,都有一定的套路,如“回回”常耍的“倒骑驴”、“翻身鹞子扑地鸡”、“挽五花”、“小身子”等。整理表演讲求连贯性,节奏鲜明。“回回”与狮子配合有致,互相照应;无论亮相、造型,还是场面调度均给人以优美、和谐、活泼和舒展的感觉。

小相村狮鼓表演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该村的“狮子”用羊皮制作而成,既保留了狮子雄健威猛的形象,又极具民间色彩。经过时代的变迁,小相狮鼓表演从最初的“地摊狮子”演变成“高台狮子”,最后变成今天的“狮子上牢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小相“狮子”参加过多次省内和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先后获得“中原第一狮”、“中原狮王”等荣誉称号,并被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小相舞狮和东庄打秋千两大体育民俗文化,在河南有很大的影响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传播广泛,同时还有很多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开发潜力巨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文言文历史材料题解答技巧的应用研究.doc

研修活动方案设计 研修主题文言文历史材料题解答技巧的应用研究 1. 从高考层面看:文言文历史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是比较常 见的试题类型。在每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都会有一定量文言文试 题的出现,每年每种卷型至少都有一个以上直接涉及文言文材 料的题目的出现,无论在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文言文材料内容 或长或短,文言文阅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很大的分值。 2. 从学生层面看:部分学生因为汉语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较 差,往往对此类题型感到惧怕、厌烦甚至放弃等消极心理,不 能积极正确地面对这类试题,对此类题型望而生畏,难于读懂 材料,难于理解题意,难于组织答案,文言文材料的出现必然 会给学生解答题目带来一定难度,从而影响到答题的效果。因 此,学生在做文言文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得分率普遍不高。 背景原因 3. 从试题层面看:文言文历史材料题本身具有的特点。此类 题型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具有综合 性强、灵活性大、逻辑性严密等特点,成为历史考试中最有生 命力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 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考查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大,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也受到了历史命题者极大推崇。 因此,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 4. 从教学层面看:阅读和解答文言文历史材料题是高中历史教 与学的薄弱环节,也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既是教 师教的棘手问题,也是学生学的困惑问题;既是体现语文知识 掌握及运用的功底,也体现历史知识掌握及运用的功底。因此, 此类题型能考查教师和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质。 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历史材料的理解、认知能力和快速、 有效地联系书本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比较完整地准确提取信息,并进行 分析、处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目标 3. 提高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描述和正确阐释事物能力以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 提出不同看法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直接影响或提高学生的历 史成绩和综合素质。

高考文言文词语总结材料(全)

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1)推荐 (2)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第五类:其它。 1、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 当国:当权 布政:施政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 (2)厅堂,又叫“厅事” 处分:处理,处置 部勒:部署 经理:(1)常理 (2)治理 (3)处理、料理 表地位: (1)平民: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 (2)贵族:贵、官绅、豪、豪右、右姓、豪姓、著姓、望族、高门、郡望 (3)仕宦:冠冕、冠盖、冠带、冠缨、士

七上材料研读之文言文翻译

部编本七上历史材料研读文言文翻译 xxxxxx 1,P13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据,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译文: 我们华夏民族,不是一个民族演化而来。自远古时代,各部落杂居交融,去除了各自差异,留存了共通之处,逐渐演化形成一个民族----华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诸夏。 2,P18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任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这就叫理想社会。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为了一家一姓的财产……这种社会叫做小康。 3,P28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译文: 随着平王东迁,进入东周以后,周王室开始衰微,宗法制破坏,诸侯称霸,群雄征战,势利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势利弱的诸侯国。齐、楚、秦、晋这些大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开始越来越强大。大夫专权,天下大乱。 4,P33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xxxxxx整理1译文: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得到最有效的执行,而且公平无私。有权势的人犯了法,照样惩罚;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 5,P35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译文: 水旱情况依据人的意志为转移,农业生产情况较好,当地人生活有保障,无饥饿、灾荒等现象,所以当时人称此处为“天府之国”6,P37 为政以德,譬如xx,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译文: 国君以道德教化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来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7,P45 一xxxxxx。车同轨。书同文字。 译文: 统一度量衡,称重物品(一般指粮食)用统一大小的量具,所有的车马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写书信或文章时用同样的文字。 8,P48

高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高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板块文言实词 一、异读字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越人语.天姥(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语”转化为动词,讲为“谈论”,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语”(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句中“生”是“性”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性”(xìng),而不能再读shēng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二、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莫春者,春服既成。”中“莫”本义“傍晚”,后借以表否定,而另造“暮”表本义。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三、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如一些表事物的名词“天、地、山、水、人、树”;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1许衡心主 【原文】 元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2子罕辞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为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祁黄羊举荐 【原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4公仪休嗜鱼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5惊弓之鸟 【原文】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6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7物各有所长

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 :举其偏,不为党。 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 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必备文言文常识

专转本文言文选用的材料相对稳定,人物传记较多。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以下是我们考试的常用字,了解这些字词可以提高大家阅读速度,做题的提高准确率。有一部分和你们的文学常识相关。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苏洵《上皇帝书》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

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 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 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 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资料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文言文阅读材料1

文言文阅读材料一(教师版) 晚游六桥(1)待月记 西湖最盛(17),为春之月(2)。一日之盛(4)为朝烟,为夕岚(3)。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5)。与杏桃相次开发,尤(6)为奇观。石篑(7)数(16)为余言:”傅金吾(8)园中梅,张功甫(9)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18)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23),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10),粉汗为雨(11),罗纨(wán)之盛(12),多于堤畔之草,艳冶(yě)(13)极矣。然杭人游湖,止(21)午、未、申三时(14)。其实湖光染翠(24)之工(19),山岚设(22)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15)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20)哉! 【导读】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79),作者辞去知县,首次漫游西湖,并写下了系列游记,本文就是其中一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照,认为西湖之美在春月、在朝烟、在夕岚,而以月夜为最。文中无“待”,而题称“待月”,以实写虚,暗示作者优雅的趣味,也造成读者期待的兴味. 袁宏道 (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创始者和领袖人物。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称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晚游六桥待月记》便是他的著作之一。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1、重点实词 (1)梅花为寒所勒勒:束缚,压制 (2)与杏桃相次开发相次:相继次第 (3)石篑数为余言数:多次 (4)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故:旧的原来的 (5)竟不忍去湖上不忍:舍不得去:离开 (6)艳冶极矣艳冶:色彩明丽,装饰盛美 (7)止午未申三时止:只,仅仅 (8)湖光染翠之工工:精巧。 (9)山岚设色之妙设:着,染 (10)皆在朝日始出 /始极其浓眉始:才 (11)夕舂未下夕舂:夕阳 (12)月景尤不可言尤:尤其更加 (13)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受用:享用 (14)安可为俗士道哉!安:怎么道:说 2、词类活用 (1)余时为桃花所恋时:名作状当时

公文材料常用古文诗词汇总

公文材料常用古文诗词汇总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韩愈《增广贤文》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讲学解》 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左传?宣公二十年》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警世恒言》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9.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 1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王充《论衡》 1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律》 16.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 17.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 1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20.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朱子语类》 2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23.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题赠中学生》 24.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 2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2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张岱《长歌行》 2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2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杂诗》 2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3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3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朱熹《警世贤文》 3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天下》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材料

《泊船瓜洲》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a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佛绿。[1]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恋家园的感情。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这首诗已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与冀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该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揠苗助长》 译文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3]注释 1、悯(mǐn):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1] 3、揠(yà):拔。 4、茫茫然:疲惫不堪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告诉。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不但,不止。徒,只。 16、益:好处。 17、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常见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

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三、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高考文言文词语总结材料全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1)推荐 (2)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第五类:其它。 1、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 当国:当权 布政:施政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 (2)厅堂,又叫“厅事” 处分:处理,处置 部勒:部署 经理:(1)常理 (2)治理 (3)处理、料理 表地位: (1)平民: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

文言文资料一本通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中考语文 文言文资料一本通 (附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质量差;次数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店铺开业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 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介宾倒装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文言文资料整理

15.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以:因为)晏子短(身材短小),楚人为(设置)小门于(在)大门之侧而延(用作动词,迎接)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专门迎接招待宾客的人)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齐国国都)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肩挨着肩,脚挨着脚,形容人多拥挤)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命令,这里指委任和派遣)使各有所主(主张,这里指章程),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没有才德),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善于辞令;习:熟练,辞:辞令)者也。今方(将要)来,吾欲辱之,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何以,即以何)?”左右对曰:“为其来也(当他到来时;为:于,在),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做什么的人)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犯罪)?’曰:‘坐盗(偷窃)。’”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到……去)王。王曰:“缚者曷(同何,什么)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原来)善盗乎?”晏子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只是)相似,其实(果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通“嬉”,开玩笑)也,寡人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病:辱,焉:语气词,相当于啦)。”17.西门豹治邺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会集)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渐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那)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漂亮女子),云‘是(这[女子])当为河伯妇。’即娉取(聘娶,下聘礼迎娶)。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闲居斋戒;为治(建造)斋宫河上,张缇(丹黄色)绛(深红色)帷,女居其中,为具(备办)牛酒饭食,行(经过)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时间已经很长了)。民人俗语曰:‘即(如果)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有幸)来告语(告诉)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人们马上扶这个女子走了帷帐,来到西门豹面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麻烦大巫婆替我去河里禀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让)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过了一会儿),曰:“巫妪何久也(巫婆为什么去那么久)?弟子趣(通促,催促)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西门豹帽子上插着簪,弯着腰,恭恭敬敬,在河边等了很久)。长老、吏傍(通旁,旁边,侧边)观者皆(全、都)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回来),奈之何(怎么办)?”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看样子)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就)发(征发)民凿十二渠,引河(黄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百姓稍微感到厌倦劳累,就不太愿意)。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老百姓可以和他们一起为成功和快乐,但是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担忧因为我而受苦),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水的便利),民人以给(丰足)足富。 18.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很会养蚕植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笼:篮子,系,络绳),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耳朵上带着宝珠做的耳环);

中考语文文言文材料

1、《〈论语〉十则》 ①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⑥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⑦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⑨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 ①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孟子例举6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明朝宋廉的求学经历让他最终成就一位大家,我们可以用本文中的句子来概括他的人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生于忧患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曹刿论战》 ①统领全文,暗示文眼,反衬曹刿的形象特点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曹刿最赞成鲁庄公的第3个参战条件,因为它体现了“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这些句子 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曹刿关于“士兵的勇气决定战争胜负”的经典论断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齐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典范,从中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善于把握战机的曹 刿。概括曹刿选择合适时机进攻的四字短语是:彼竭我盈;概括曹刿选择合适时机 追击的四字短语是:辙乱旗靡。 5、《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 应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 子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邹忌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所下命令中“受上赏”的是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中赏”的是:上书谏寡人者;“受下赏”的是:闻寡人之耳者 ③在齐王勇于纳谏后最初收到的效果的描绘语言中今天留下的一个成语是:门庭若市。 6、《出师表》 ①诸葛亮替刘禅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其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指“不利形势”;而“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是指“有利条件”。 ②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而其中亲贤远妄是全文议论的核心。 ③文尾处与文首“开张圣听”意思一样的句子是: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④最能代表诸葛亮有赏有罚的执政理念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⑤刘备曾经给予过诸葛亮的“殊遇”是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而此事可以用今天的一个成语感恩图报来概括。 ⑥与今天“临危受命”意思一样的句子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⑦在全文第7段中呼应全文第6段“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桃花源记》 ①描写桃花源外环境优美的句子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夹岸数百步 ②写照桃花源内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描绘桃花源内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叙写桃花源内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反映出桃花源人淳朴的社会风尚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⑥代表桃花源人追求没有战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