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

公元1271年,蒙古族的元王朝统一全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368年,明王朝灭元,建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

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

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总的说来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永乐以后又呈现活跃,到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第一节总说

这一阶段的园林,大体上是两宋的承传和发展,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情况:

一、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清代以满族入主中原,皇帝的集权更有过之。

绝对集权的独夫统治要求政治上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影响及于意识形态,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

的新儒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大义名分、纲常伦纪的道德规范。

因而皇家园林又复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

明初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施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整个社会处于人性抑压状态。

但与此相反,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则又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知识界出现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享乐代替克己,以感性冲动突破理性的思想结构,

在放荡形骸的厌世背后潜存着对尘世的眷恋和一种朦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

文人士大夫由于苦闷感、抑压感而企求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比之宋代更为强烈,也必然会反映在园林艺术上面,并且通过园林的享受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因此,文人造园的意境就更著上一层抑压心理的流露。促成了私家园林的文人风格的深化,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封建社会内部的商业经济虽然早已存在并逐渐有所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者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致使商人的

社会地位低下。“士农工商”,商居其末。

明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地主和市民阶层崛起。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给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打上某些烙印。

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宋代大为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士流靠拢,从而出现“儒商合一”

的情况则更有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因此,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必然要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的风俗习尚、价值观念都相应地发

生了变化。

宋代开始相对于文人士大夫士流文化而缓慢发展起来的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市民文化,到明初加快了发展步伐,

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风气变化而大为兴盛起来。

市民文化的兴盛必然会影响民间的造园艺术,市民的生活要求和审美意识在园林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明显的反

映,从而出现以生活享乐为主要目标的市民园林与重在陶冶性情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的局面。

关造园技术的发展:

建筑方面,木结构技术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装修装饰趋于精致,匠师的技术成就偶见于文字流传,如《鲁

班经》、《工段营造录》等;清雍正年间由工部颁行的《工程做法则例》,则是民间建筑经验的系统总结。 观赏植物方面,继宋代之后,陆续刊行了许多经过文人整理的专著,比较有影响的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清

初陈淏子《花镜》、汪灏《广群芳谱》等。《花镜》可说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

三、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民间私家营园的数量大,对造园艺术和技术的要求高。相应地,园林的规划

设计和施工的组织也严密,工匠的专业分工日趋明确。

叠山工匠和大木工匠

叠山方面,园林使用石材多样化,技法也趋于多样化,还出现不同的地方风格和匠师的个人风格。

四、元代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汉族文人地位低下。在绘画上所表现的就是藉笔墨以自鸣高雅,更重意境和哲理的

体现。

明初由于专制苛酷、画家动辄得咎,画坛一时出现泥古仿古的现象。到明中叶以后,元代那种自由放逸、各出心

裁的写意画风又复呈光辉灿烂。文人画则风靡画坛,竟成独霸之势。

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的比过去更为普遍,个别的甚至成了专业造园家。造园工匠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造园家。

园林艺术尤其是私家园林的创作,相应地出现两个明显的变化:

(一)除了以往的全景山水缩移摹拟之外,又出现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方法。 明末造园家张南垣所倡导的叠山流派,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到山的整体形象,便是此种深化的标志,也是写

意山水园的意匠典型。

(二)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普遍使用犹如绘画的题款,意境信息的传达得以直接藉助于文字、语言而大大

增加信息量,意境表现手法亦多种多样:状写、寄情、言志、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等。

园林意境的蕴藉更为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地融冶诗文、绘画趣味,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

意。

五、元、明、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脉相承,它们更广泛地见于文献著录,也有一些实物和遗迹保存下来。 由于《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有所发展,比较具体而全面地记述私家园林的文字材料也就更多了。

再者,全国各地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相应地,各地的私家营园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艺术水平也有

高下之别。

在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发达地区,市民趣味渗入园林艺术,不同的市民文化、风俗习尚形成不同的人文条件,制约

着造园活动,加之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遂逐渐出现明显不同的地方风格。

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造园活动最兴盛,园林的地方风格最为突出。

北京自永乐迁都以后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所在,人文荟萃,园林在引进江南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北方的风格。 不同的地方风格既含蕴于园林总体的艺术格调和审美意识之中,也体现在造园的手法和使用材料上面。它们制约于各地社会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同时也是后者的集中反映,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百花争艳局面的到来。

第二节大都、北京

元灭金后,即筹划把都城从塞外的上都迁移到中都的迁都事宜。

元四年(1267 年)遂以大宁宫为中心另建新的都城“大都”,这就是北京城的前身。

社稷坛

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

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

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大都外城由纵横的街道和胡同划分为50坊。城中设三个主要的市:北市、东市、西市,也就是三个最大的综合性

商业区。

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类似南宋的临安,除三个“市”之外,还有各种专业性行业街市和集市,分布在城内外。城内各街的两侧,散布着各种店铺、货摊以及茶楼、酒肆等,十分繁荣。大街的两边排列着“胡同”,居民的住宅区即沿着胡同建置。

在营建大都的同时,决定另择水量较丰富的高梁河水系作为城市水源。由郭守敬全面主持引水工程规划,彻底解

决了大都城的供水和漕运。

明成祖即位后,自南京迁都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 年),在大都的基础上建成新的都城?a?a北京,并确立北

京与南京的“两京制”。

明代改建北京城,城市的供水也相应地有了一些变化:明初漕运一度停开,西湖与昌平神山之间的那一段水道因年久失修而淤塞,乃于成化年间改引玉泉山之水汇入西湖,经长河流入内城的海子:(积水潭、什刹海)再分为两股,一股南流入太液池以供给宫廷御苑用水;另一股仍循东南流入通惠河。

什刹海与太液池沟通,原来的金河遂废弃不用了。由于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城南。

北京内城的街巷布置,居住区以及商业网点的分布,大抵沿袭大都旧制。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

增加很快,城南一带出现大片市肆及居民区。

于是,嘉庆年间便在内城之南加筑外城,将天坛、先农坛包入外城之中,这就形成了明清两代的北京城的规模和

格局。

先农坛

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坛“先农,则神农也”引;“坛于田,以祀先农”引。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引)。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北京城并未遭到破坏。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之初,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的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上保持着明代的原貌,皇城的情况则随着清初宫廷规制改变而有较大变动。

第三节元、明的皇家园林

元王朝的皇家园林建置不多。明代御苑建设的重点在大内御苑,与宋代有所不同的一是规模又趋于宏大,二是突出皇家气派,着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元代皇家园林均在皇城范围之内,主要的一处即在金代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

大内御苑,元人陶宗仪《南村缀耕录》记载:园林的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个岛屿呈南北一线布列,沿袭着历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传统模式。最大的岛屿即金代的琼华岛,改名万岁山。山的地貌形象仍然保持着金代摹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山上的山石堆叠仍为金代故物。

明代皇家园林建设重点在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景山)、西苑、兔园、东苑。

西苑

西苑即元代太液池的旧址,它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明代初期,西苑大体上仍然保持着元代太液池的规模和格局。

天顺年间(1457-1464),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突出于东岸的半岛,把原来的土筑高台改为砖砌城墙的

“团城”。横跨团城与西岸之间水面上的木吊桥,改为大型的石拱桥“玉河桥”。

二、往南开凿南海,扩大太液池的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海的布局。玉河桥以北为北海,北海与南海之间的

水面为中海。

三、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后陆续在中海、南海一带增建新的建筑物,开

辟新的景点,使得太液池的天然野趣更增益了人工点染。

西苑的水面大约占园林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北海北岸之西端为太素殿。这是一组临水的建筑群,正殿屋顶以锡为之,其余皆茅草屋顶,不施彩绘,风格朴素。

夏天作为皇太后避暑之居所,上元节例必燃放焰火。

后来改建为先蚕坛,作为祀奉蚕神和后妃养蚕的地方。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又把临水的南半部改建为五龙亭。

总的来看,明代的西苑,建筑疏郎,树木蓊郁,既有仙山琼阁之境界,又富水乡田园之野趣,无异于城市中保留的一大片自然生态的环境。

御花园

位于内廷中路坤宁宫之后。这个位置也是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

但建筑布局能于端庄严整之中力求变化,虽左右对称而非完全均齐,山池花木的配置则比较自由随宜。因而御花园的总体于严整中又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天一门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钦安殿院墙时所建。初名“天一之门”,清代改为“天一门”。

按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钦安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其院门名为“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另外,因为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被火烧,在此背景下修建钦安殿院墙、院门,并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显然亦有祈求平安之意。

第四节清初的皇家园林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园林等,并无多少皇家的建设活动。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这个高潮奠基于康熙,完成于乾隆,乾、嘉年间,终于达到了全盛局面。

大内御苑

紫禁城内,除个别宫殿的增损和改易名称之外,其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上保持着明代的原貌。皇城的情况则变动较大,因而导致清初大内御苑的许多变化。

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仍保留明代旧观。

东苑仅有皇史宬和苑林区

内的飞虹桥、秀岩山以及少

数殿宇保存下来。

西苑则进行了较大的增建

和改建。

西苑

顺治八年(1651年),毁琼华岛南坡诸殿宇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在山顶广寒殿旧址建喇嘛塔“小白塔”,琼华岛因而又名白塔山。

瀛台画舫斋沁泉廊

西路是一座精致的小园林“静谷”,其中的叠石假山均出自张然之手,为北方园林叠山的上品之作。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

清初,皇家园林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西北郊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这与清王朝统治者本身和当时的国内形式有着直接关系。

清朝统治者来自关外,很不习惯于北京城内炎夏溽暑的气候,顺治年间皇室已有择地另建避暑宫城的拟议。

再者,他们入关以后尚保持着祖先的驰骋山野的骑射传统,对大自然山川林木另有一番感情,希望能在郊野的自

然风景地带营建居处之地。

待到康熙中叶,三藩叛乱平定,台湾内附,全国统一。

明末以来大动乱之后出现一个安定局面,经济有所发展,政府财力也比较充裕。

于是康熙帝便着手在风景优美的北京西北郊和塞外等地营建新的宫苑,而当时边疆形势的变化也为此创造了条

件。

明清以来的第一座离宫御苑?a?a畅春园。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 ,康熙帝首次南巡,对于江南秀美的风景和精致的园林印象很深。归来后立即在北京西

北郊的东区、明代皇亲李伟的别墅“清华园”的废址上,修建这座大型的人工山水园。

畅春园也是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

畅春园建成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康熙均居住于此,处理政务,接见臣僚,这里遂成为与紫禁城联系着的政治中

心。

从此以后,清代历朝皇帝园居遂成惯例。

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在承德兴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建成。

它较之畅春园,更具备“避暑宫城”的性质。

园址之所以选择在塞外的承德,固然由于当地优越的风景、水源和气候条件,也与当时清廷的重要政治活动“北

巡”有着直接关系。

圆明园位于畅春园的北面,早先是明代的一座私家园林。清初收归内务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赐给皇四子作为赐园。它的规模比后来的圆明园要小得多,大致在前湖和后湖一带。园门设在南面,与前湖、后湖构成一条中轴线的较规整布局。

雍正三年(1725年)开始扩建,这就是北京西北郊的第二座离宫御苑,也是清代的第三座离宫御苑。

雍正长期居住于此,畅春园则改为皇太后的住所。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三座著名皇家园林。它们代表着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地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这三座园林经过此后的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踵事增华,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畅春园

曾经过乾隆时的局部增建,但园林总体布局仍然保持着康熙时的原貌。如今园已全毁,遗址也夷为平地。

避暑山庄

占地564公顷,北界狮子沟,东临武烈河。经过人工开辟湖泊和水系经整理后的地貌环境,具备着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有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有平坦的原野,有大小溪流和湖泊罗列,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

素。

第二、山庄的地貌环境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鼎列的格局: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三者各具不同的景观特色而又绾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能够互为成景的对象,最能发挥画论中所谓高远、平远、深远的观赏效果。

第三,狮子沟北岸的远山层峦叠翠,武烈河东岸和山庄的南面一带多奇峰异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

第四,山区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这个水系充分发挥水的造景作用,以溪流、瀑布、平濑、湖沼等多种形式来表

现水的静态和动态的美,不仅观水形而且听水音。因水成景乃是避暑山庄园林景观中的最精彩的一部分。

第五,山岭屏障于西北,挡住了冬天的寒风侵袭;又由于高峻的山峰、密茂的树木,再加上湖泊水面的调剂,园内夏天的气温比承德市区低一些,确具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条件。从堪舆学的角度来加以审视,避暑山庄的山岭、平原、湖泊此三者的位置关系,正好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符合于上好风水模式的条件。 圆明园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把他的赐园圆明园改为离宫御苑,因而大加扩建,扩建的内容共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新建一个宫廷区。

第二部分,就原赐园的北、东、西三面往外拓展,利用多泉的沼泽地改造为河渠串缀着许多小型水体的水网地带。 第三部分,把原赐园东面的东湖开拓为福海,沿福海周围开凿河道。

第四部分是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形和理水的情况看来,扩建的时间可能晚于前三部分。

圆明园的整个山形水系的布列,固然出于对建园基址的自然地形的顺应,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堪舆风水学

说的影响。

堪舆家认为,天下山脉发于昆仑,以西北为首、东南为尾,大小河川的总流向趋势亦随山势自西北流向东南而归

于大海。

就园林水系而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皇家园林如魏晋的华林园、北宋的艮岳乃至后此乾隆时的清漪园,也有水系

自西北而东南的流向。

据此推测,魏晋以后的皇家造园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也是有其可能性的。

清初皇家园林发展的概貌:

明代的重点在大内御苑,清初的重点在离宫御苑。由前者到后者的转移,说明了宫廷的园林观的变化,而这种变

化又与统治阶级的生活习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

清初的离宫御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于: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此

三者为一体。

康熙主持兴建的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在园林的成熟期具有重要意义,康熙本人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也应该予以肯定。后此的乾嘉时期的皇家园林正是在他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升华,终于达到北方造园活动的高峰境地。

第五节江南的私家园林

“江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

元、明、清的江南,经济之发达冠于全国,朝廷赋税的三分之二来自江南。

在全国范围内,江南是资本主义因素率先成长于封建社会的地区,也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的意识形态最早受

到资本主义影响的地区。

经济发达促成地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人辈出,文风之盛亦居于全国之首。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花木生长。江南的民间建筑技艺精湛,又盛产造园用的优质石材,所有这些都为造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江南的私家园林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代表着中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

北京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园林,甚至皇家园林,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作为这个高峰的标志的,不仅是造园活动的广泛兴旺和造园技艺的精湛高超,还有那一大批涌现出来的造园家和匠师,以及刊行于世的许多造园理论著作。

江南私家园林兴造数量之多,为国内其他地区所不能企及。而扬州和苏州更是精华荟萃之地,向有“园林城市”之美誉。

明代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

郑元勋的影园、郑元侠的休园、郑元嗣的嘉树园、郑元化的五亩之园。

休园

休园在新城流水桥畔,是一座大型宅园。休园以山水之景取胜。

山水断续贯穿全园,虽不划分为明确的景区,但景观变化较多,尚保存着宋园的简远、疏朗的特点。园内建筑物很少但已开始运用游廊串连景点的做法,又与宋园有所不同。

影园

影园在旧城西城墙外的护城河——南湖中长岛的南端,由当时著名的造园家计成主持设计和施工,造园艺术当属上乘,也是扬州文人园林的代表作品。

影园大约只有五亩左右,选址却极佳,园林所在地段比较安静,又有北面、西面和南面的极好的借景条件,“地盖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故命园之名为“影园”。

影园是以一个水池为中心的水景园。呈湖(南湖)中有岛、岛中又有池的格局,园内园外之水景浑然一体。靠东面堆筑的土石假山作为连绵的主山把城墙障隔开来,北面的客山较小则代替园林的界墙,其余两面全部开敞以便收纳园外远近山水之借景。

园内树木花卉繁茂,很注意以植物成景,还引来各种鸟类栖息。建筑疏朗而朴素,各有不同的功能。园林景域之划分亦利用山水、植物为手段,不取建筑围合的办法,故极少用游廊之类。总之,此园之整体恬淡雅致,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所谓“略成小筑,足征大观”。

清初,扬州私家造园更加兴旺发达。纲盐法施行后,扬州又成为两淮食盐的集散地,大盐商是商人中的最富有

者。

扬州堪称当时的典型消费城市,也是江南的主要文化城市。

《扬州画舫录》评价苏、杭、扬三地,认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

商人们不惜巨资竞相修造邸宅、园林,往往一人拥有几处园宅。

徽商利用方便的水路交通,带来徽州、苏州和北方工匠,各地建筑材料、叠山石料更藉空船压舱之便源源运到扬

州。

他们广事搜求营造园宅技艺的秘方,甚至有宫廷建筑的秘方。

扬州建筑得以融冶南、北之特色,兼具南、北之长而独树一格。园林建筑当然也是这样的情况。

由于各地名贵的造园石料汇集,扬州园林特别讲究叠山技艺,文人多有直接主持叠山的,著名的叠山匠师亦基萃

于此。故当时人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

扬州居民喜欢莳花植树,花木品种多,园艺技事发达。盆景则独具一格,以剪扎工夫之精而自成流派。所有这些,

都为清初扬州私家造园之兴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在扬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既有士流园林和市民园林,也有大量的两者混合的变体。

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筱园,号称康熙时之扬州八大名园。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属文人、官僚、地主修造者居多,基本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绝大部分均为宅园而密布于城内,少数建在附近的乡镇。

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地下水位很浅,取水方便。附近洞庭西山是著名的太湖石产地,尧峰山出产上品的黄石,叠石取材也比较容易。苏州园林中,比较著名的如始建于北宋的沧浪亭和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等。

拙政园

园在娄门内东北街,始建于明正德初年。园主人王献臣。

王献臣以西晋文人潘岳的《闲居赋》中所说:“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故乃命园之名为拙政园,道出园名之寓意。

据《园记》、《园图》所记,当年的拙政园以植物之景为主、以山石之景取胜,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若与今日之拙政园相比照,那一派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格调是显而易见的。

苏州附近的一些城市,如常熟、无锡,园林建置也很兴盛。其中最著名者当推无锡的“寄畅园”。它不仅体现了高水平的造园艺术成就,而且在总体上至今仍然保持着当年格局未经太大改动,乃是江南地区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之文人园林。

寄畅园

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上。园址占地约1公顷,属于中型的别墅园林。

元时为僧舍。明代正德年间兵部尚书无锡人秦金,辟为别墅园林,名“凤谷行窝”。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耀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兰亭序》“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此园一直为秦氏家族所有,故当地俗称“秦园”。

康熙年间,请叠石师叠石理水,使园景更为完美。康熙、乾隆南巡,均曾到寄畅园驻跸。乾隆在清漪园(颐和园)仿建此园,即今“谐趣园”。

此园借景之佳在于其园址选择,能够充分收摄周围远近环境的美好景色,使得视野得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到园外。

寄畅园的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是一座以山为重点、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

它与乾隆以后园林建筑密度日益增高、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迥然不同,正是宋以来的文人园林风格的承传。不过,在园林的总体规划以及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更为精致、成熟,不愧为江南文人园林中的上品之作。

第六节北京的私家园林

北京为元、明、清三代王朝建都之地,漕运成了王朝的经济命脉,通过大运河运来江南的粮食和各种消费物资。 北京又是文人、贵戚、官僚云集之地,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享有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形成强大的社会势力和文

化圈。

北京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城市,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亦相应地以官僚、贵戚、文人的园林为主流,数量上占着绝

大多数。

园林内容,有的保持着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则更多地著以贵族色彩。

造园叠山一般都使用北京附近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都具有北方的沉雄意味。建筑物由于气候寒冷而封闭多于

空透,形象凝重。植物也多用北方的乡土花木。

所有的这些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北京园林不同于江南的地方风格特色。

元代大都的私家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多半为城近郊或附廓的别墅园,其中以宰相廉希宪的“万柳堂”最负盛名。 明代北京的私家园林,宅园散布内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海一带为多。什刹海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寺观和名园密集的地方,沿海诸园,既可方便地引用什刹海之水作为造园用水,又能够收摄什刹海之景作为园林的“借景”。

利用外城旧河道的供水条件而在外城兴建私家园林的也不少见。

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绝大部分散布在西北郊一带。

西北郊的西山,自南蜿蜒而北分为二支。一支直北走,另一支以香山为枢纽折向东翼即寿安山,形成诸峰连绵的

小山系,拱列于广阔的西北郊平原的西缘和北缘。

瓮山和西湖以东的平坦地段地势较低,泉水丰沛,汇聚着许多沼泽,俗称“海淀”。

明初,从南方来的移民在这里又大量开辟水田。经多年经营,把这块低洼地改造成为西北郊另一处风景优美的地区,它与玉泉山、西湖连成一片。

海淀及其附近遂逐渐成为西北郊园林最集中的地区。

众多园林之中,文献记载较详,文人题咏较多,也是当时最有名气的当推“勺园”和“清华园”。

清华园

清华园在海淀镇的北面。园主人李伟,康熙时在它的废墟上修建了畅春园。占地80公顷,是一座特大型的私家园林。(注:图片为现在清华园内风景)

清华园是一座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分割为前湖、后湖两部分。主要建筑大体上按南北中轴线成纵深布置。

前后湖之间为主要建筑群“挹海堂”之所在,这也是全园风景构图的重心。

园林的理水,大体上是在湖的周围以河渠构成水网地带,便于因水成景。河渠可以行舟,既作水路游览之用,又解决了园内供应的交通运输问题。

园内的叠山,除土山外,使用多种的名贵山石材料,其中有产自江南的。山的造型奇巧,有洞壑,也有瀑布。

植物配置方面,花卉大片种植的比较多,而以牡丹和竹最负盛名于当时。

园林建筑有厅、堂、楼、台、亭、阁、榭、廊、桥等。形式多样,装修彩绘雕饰都很富丽堂皇。

康熙时在清华园的故址上修建畅春园。一则可以节省工程量,二则它的规模和布局也能适应于离宫御苑在功能和造景方面的要求。由此看来,清华园对于清初的皇家园林有一定的影响。

勺园

大约建成于万历年间,园主人米万钟是明末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

勺园比清华园小,建筑也比较朴素疏朗,但它的造园艺术水平较之后者略胜一筹。

勺园是一座水景园,园林的总体规划着重在因水成景,水是园林的主题。

利用堤、桥将水面分隔为许多层次,成堤环水抱的形势。

建筑物配置成若干群组,与局部地形和植物配置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许多景区。建筑物外形朴素,很像江浙

农村的民居;又多接近水面,与水的关系很密切。建筑的布局也充分考虑到园外西山的借景。

叠山并没有使用特殊的石材,花卉也无名贵品种。

勺园与清华园,一雅致简远,一豪华钜丽,两者在园林艺术上均达到很高的造诣,但毕竟前者具有更浓郁的文人意趣,较之后者又略胜一筹。

清初,北京城内兴建大量王府及王府花园,规模比一般宅园大。北京城内地下水位低,御河(包括什刹海)之水非奉旨不得引用,故一般宅园由于得水不易,水景较少,甚至多有旱园的做法。

西北郊海淀一带水资源却非常丰沛,清初,原明代私园其中大部分收归内务府,再由皇帝赐给皇室成员或贵族、

官僚营建“赐园”。

自从康熙帝在西北部兴建离宫畅春园,赐园更日益增多,规模较大的如含芳园、自怡园、澄怀园、圆明园、洪雅园等,它们大都利用优越的供水条件,沿袭明代别墅园林的格局,以水面作为园林主体,因水而设景。

第七节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明代和清初,文人园林作为两宋的承传而继续发展,在江南、北京这样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极盛之局面。文人园林风格一时成为社会上品评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

士流园林更多地以追求雅逸和书卷气来满足园主人企图摆脱礼教束缚、获致返璞归真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寄

托他们不满现状、不合流俗的情思——隐逸思想。

士流园林更进一步地文人化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大发展,同时也与新兴市民园林的“市井气”和贵戚园林的“富贵

气”相抗衡。

雅俗抗衡的情况不仅表现于园林的创作实践,在当时的造园理论著作中也有所反映。

著名的文人造园家李渔在《一家言》一书中大声疾呼“宁雅勿俗”,文震亨的《长物志》更是把文人的雅逸作为

园林从总体规划直到细部处理的最高指导原则。

一方面是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而促成文人园林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富商巨贾由于儒商合一、附庸风雅而效法士流园林,或者本人文化不高而延聘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势必会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著以或多或少的文人化的色彩。

清初,康熙帝南巡江南,深慕江南园林风物之美,归来后延聘江南文士叶洮和江南造园家张然参与畅春园的规划设计事宜,首次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掺入宫廷造园艺术,为后者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园林的皇家气派中平添了几分雅逸清新的韵致。

文人园林的大发展,无疑是促成江南园林艺术达到高峰境地的重要因素,它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并且普及到全国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一种造园模式。园林的思想性逐渐为技巧性所取代。

造园家

张南垣,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一个新流派。其次子张然造诣最高,成就最大。

一方面,文人与工匠的密切关系建基于后者的学养和素质的提高,从而取得两者在造园艺术上的共识;另一方面,文人园林的大发展也需要高层次文化的人投身于具体的造园运作。

于是,一些文人、画士直接掌握造园叠山的技术而成为名家,个别的则由业余爱好而“下海”成为专业的造园家,计成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计成,字无否,江苏吴江人。于1634年写成《园冶》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一方面是叠山工匠提高文化素养而成为造园家,另一方面则是文人画士掌握造园技术而成为造园家。它标志着江南园林的发达兴旺、文人营园的广泛开展,影响及于全国各地,则形成了明末清初的文人园林大普及和文人园林艺术臻于登峰造极的局面。

江南的私家造园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积累大量创作和实践的经验,文人、造园家与工匠三者的结合又促成这些宝

贵经验向系统化和理论性方面升华。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刊行于世。其中有专门成书的,《园冶》、《一家言》、《长物志》是

比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此外,颇有见地的关于园林的议论、评论散见于文人的各种著述中的也比过去为多。

《园冶》、《一家言》、《长物志》的内容以论述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艺术,叠山、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的技艺为主,也涉及到一些园林美学的范畴。它们是私家造园专著中的代表作,也是文人园林自两宋发展到明末清初时期的理论总结。

康熙年间杭州人陈淏子的《花镜》是作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并总结当代劳动工匠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观赏

花木类的巨著,书后的附录还论及园林动物,计有鸟类25种、兽类6种、鳞介类4种、昆虫类7种。

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出现的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造园家,按其执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几分接近于现代的职业造园Landscape architect;或者说,

已具备类似后者的某些职能。

二、造园的理论方面,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能形成系统化,但已包

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

三、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

第八节寺观园林

元以后,佛教和道教已经失去唐宋时蓬勃发展的势头,逐渐趋于衰微。但寺院和宫观建筑仍然不断兴建,遍布全国各地,不仅在城镇之内及其近郊,而且相对集中在山野风景地区,许多名山胜水往往因寺观的建置而成为风景名胜区。

以北京地区为例。

元代,大承天护圣寺的外围园林化环境的经营比较出色。

清代,寺观建筑又逐年有所增加,佛寺尤多,寺观园林十分繁盛。

北京的西北郊为传统的风景游览胜地,明代又在西山、香山、瓮山和西湖一带大量兴建佛寺,对西北郊的风景进

行了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发。

这些众多的寺庙中,敕建的和由贵族、皇亲、宦官捐资修建的一般都有园林,不少是以园林或庭院绿化或外围园林化环境之出色而知名于世。

碧云寺,山水清幽、林木葱郁、建筑宏丽华美,为北京西山诸寺之冠。

位于海淀区香山东麓。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由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阿勒弥(又说阿里吉)舍宅为寺,初名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扩建改庵为寺。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修整和扩建,兴建了金刚宝座塔、行宫和罗汉堂等。

寺院占地4万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共有六层院落,逐进而高。雄伟的殿堂层层迭起,肃穆庄严;满山松柏参天,浓荫蔽日。

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建筑布置分三路:进外山门,中路中轴线有内山门、天王殿、正殿、菩萨殿、后殿、金刚宝座塔。

山门外石桥前有石狮一对,雕琢精细,形态威猛,据传为明代遗物。

北路有水泉院。

水泉院为北京八大水院之一,是寺内风景最幽静处也是避暑胜地。岩壁下一泉为卓锡泉,明代即闻名于京城。清泉从山石中流出,淙淙有声。池上有桥,池畔有亭。院中山石迭嶂,松柏苍郁,环境幽美,是北京现存最古老、最精美的一处寺庙园林。

南路主要建筑是罗汉堂;罗汉堂是仿杭州净慈寺而建,堂内有木质漆金罗汉500尊,还有神像7尊和梁上济公的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罗汉堂北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此。1929年5月灵柩移往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1954年对这座殿进行大整修,辟为孙中山纪念堂,有孙中山的汉白玉雕像。

金刚宝座塔在中路的最后面,位于全寺的最高处。金刚宝座塔通高34.7米,下部砌两层虎皮石基座,其上建塔。

塔全部用华丽的汉白玉砌成,分上下两部分。下为金刚宝座,正面正中开券洞,孙中山的衣冠即封葬于此。循石阶登上塔座,出口处置一方亭,左右各有一圆形喇嘛塔,后为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为主塔,四隅各建子塔。

整个金刚宝座塔满布雕刻精美的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狮象和云纹梵花等,依西藏传统形式雕刻,是乾隆年间的石雕精品。

第九节其他园林

在一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地区,大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休闲活动普遍增多,相应地,城内、附廓、近郊都普

遍出现公共园林。

它们大多数是利用城市水系的一部分,少数利用旧园林的基址或者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的环境,稍加整治,供市民

休闲、游憩之用。

城内的公共园林,有的还结合商业、文娱而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开放性的绿化空间,成为市民生活和城市结构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北京城内的什刹海便是典型的一例。

江南、东南、巴蜀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富裕的农村聚落往往辟出一定地段开凿水池,种植树木,建置少许亭榭之类,作为村民公共交往、游憩的场所。这种开放性的绿化空间也具备公共园林的性质,或由乡绅捐资,或由

村民集资修建,标志着当地农村居民总体上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

其中一些在创意和规划上颇具特色,不仅达到相当高的造园艺术水准,还与其他公共活动相结合,成为村落人居

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把工程设计与园林艺术创作结合起来的开放空间,为公众提供了游憩交往的场所,又具备祭祀、酬神等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的功能,还与商业街区有着便捷的联系。岩头村的公共园林,在规划设计方面算得上是高水平的一例了。

第十节小结

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它上承两宋第一阶段的余绪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

一、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

二、明末清初,在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丰富的造园经验

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这是江南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境地的另一个标志。

三、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山技艺、造

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

四、地方建筑有了较大发展,而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呈现为园林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园林建筑,较之宋代,形

象更丰富,群体的布局更灵活多样,功能上则更多地适应于园主人园居生活的各种要求。

五、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六、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公共园林虽然不是造园活动的主流,但是作为

一个园林类型,其所具备的功能和造园手法,所表现的开放性特点,已经十分明显了。

园林史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问题 ●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造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2、南昌所在地区属于我国哪种植被类型,主要代表性植物有哪些? ●3、城、市、城市的涵义 ●4、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分类) ●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如何体现的? ●6、诗词中的境界之层次 ●7、园林与园林设计的涵义 ●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问题 ●1、请查阅《周礼》一书,了解其书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对后世社会各方面的 影响。 ●2、请查阅《诗经》一书,了解其书的主要内容;并记录和理解其中描写植物的诗篇 (10种植物,最好是自己熟悉的植物)。 ●3、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形式。 ●4、《诗经·大雅·灵台》的注释。 ●5、秦朝主要的皇家园林有哪些?其中哪座皇家园林为西汉建章宫的“一池三山” 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6、西汉主要的皇家园林有哪些?哪座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的格局逐渐成为后 世宫苑池山建筑的范例。 ●7、西汉上林苑概况 ●8、西汉私家园林概况 ●9、东汉主要的皇家园林有哪些? ●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哪几座都城建设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为什么? ●2、何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双璧。其主要内容。 ●3、此阶段私家园林的类型和相应的代表作。 ●4、此阶段寺观园林的类型和相应的代表作。 ●5、兰亭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何种性质的园林。 ●6、《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前期问题 ●1、北宋东京城和以往都城在平面布局上的变化 ●2、街巷制、花石纲 ●3、北宋皇家园林的代表(艮岳、东京四苑) ●4、《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的作者、主要内容 ●5、《洛阳名园记》的作者、主要内容 ●6、北宋私家园林的代表沧浪亭概况 ●7、《沧浪亭记》二篇主要内容,重点词汇的注释。 ●8、南宋临安的环西湖一带寺观园林 ●9、南宋城市公共园林西湖 ●10、祠堂园林——晋祠的概况(鱼沼飞梁)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西方园林史重点(复习资料)

1风景:在一定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和欣赏的景象。 景物、景感和条件是构成园林的三类基本要素。 2园林产生的原因:人类有了创造美的愿望;有了创造美的能力;人类的生活环境远离了大自然并感到不适。 园林的艺术特点:厚古薄今 西方园林的艺术形式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古典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为代表的不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美学观点:规则式唯理主义哲学17世纪;不规则式经验主义哲学17世纪末 园林自然观:规则自然本身是不完美的 3世界第一大河亚马逊河,第二大河尼罗河。 4西方园林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影响下,经历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5古埃及园林大致有宅园、圣苑、墓园三种类型。特征:(干燥炎热)多沿尼罗河河谷与三角洲分布,临近河流水渠建造,地势平缓;严整对称布局方形或矩形,入口门楼塔楼;多水池水渠棚架。 古巴比伦园林形式上大致有猎苑、圣苑、宫苑三种类型。特征:(森林资源丰富)多建在高地上;宫殿寺庙常建在土台上,猎苑稍改自然条件,其余规则式;多采用屋顶花园形式。 希腊园林主要有宫廷庭院、住宅庭院、公共园林、文人学园;形式主要有柱廊园、屋顶花园、圣林、竞技场。特征:规则式;行道树。 古罗马类型大致有庄园、柱廊园、公共园林。特点:丘陵为主;有序规则;柱廊花架浴室雕塑绿篱。 6古希腊开始兴建公共园林。万神庙:罗马最古老的建筑。 7西蒙简易在雅典街道上种悬铃木庇荫,是欧洲有关行道树最早的记载。 8双面回廊:两侧均为列柱,没有实墙,在廊中可以观赏两面景色。 9雉堞墙:实墙和空洞有规律的出现女儿墙顶的形式,源于防守功能的射剁,后为装饰母题。 10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15世纪遍及西欧,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运动,前后历时300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11模纹花坛:以色彩鲜艳的各种矮生性、多花性的草花或观叶草本为主,在平面上栽种出种种图案来,看上去犹如地毡,又称毛毡花坛。 12台地园特征:16世纪后半叶,多建在郊外的丘陵坡地上,在府邸留有开阔、可供眺望的远景,庄园设计严谨对称的几何构图,并用过度与渐变的手法使整形式园林与园外自然相互渗透过渡。 13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园林。英国 14洛可可风格:洛可可含有螺壳的意思,指在造型艺术中善用蜷曲的线条和繁复装饰的风格。追求轻巧纤丽、艳丽柔媚、变化生动的形式。 风格主义:意大利16世纪后期的美术流派,自如运用古典元素和视幻效果,构图非理性或具有戏剧性,代表着文艺复兴渐趋衰落后出现的追求形式的保守倾向。 巴洛克:反对墨守成规,追求自由奔放,直至出现一种追新求异表现手法夸张的倾向。倾向于烦琐的细部装饰,喜运用曲线技巧来加强立面效果,爱好以雕塑或浮雕来形成建筑物华丽的装饰。 哥特:11世纪下半夜起源于法国,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罗马式:以厚重的石造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半圆形拱穹结构和交叉拱穹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 15法国园林特征:均衡稳定的构图和庄重典雅的风格 16法国勒诺特尔园林:表现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总体布局上,府邸总是全园的中心,通常建造在地势的最高处;表现庄重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园林的定义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 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三、“天人感应”说。 5、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6、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7、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8、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各自的定义) 9、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话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 10、意境的三种表述方式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形式:囿和台、园圃 囿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是园林的起源形式之一。 2、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一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 3、社木、弛道 4、殷、周时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通称为“贵族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 5、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 如:楚国的章华台、吴国的姑苏台 6、秦代宫苑——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7、上林苑中以植物命名的宫观建筑物 8、上林苑的特点:①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②上林苑内的建筑密度较稀疏;③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9、建章宫的布局及一池三山、图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所。 10、兔园 11、南越王御苑石渠及水池的布局 12、宫、苑的定义 13、东汉西园 14、袁广汉园梁冀的园圃和菟园 15、生成期园林的特点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 1、“魏晋风流”。 2、《南方草木状》 3、邺城铜雀园、华林园(华林苑)、仙都苑

中国园林史框架

中国园林史框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一)背景:1。狩猎为主2。群聚3。感性适应4。原始公社 (二)进入园林的萌芽状态 二.第二阶段: (一)背景:1。自觉开发自然2。理性适应3。城市集镇出现 (二)特点:1。服务对象2。造园主流:封闭的内向型的3。造园目的4。造园者 (三)此阶段园林的概念 (四)早期园林 1.园林文字字源:囿、圃 2.神话传说:宗教经典 (1)“瑶池”、悬圃(2)圣经:伊甸园(3)佛教:极乐世界(4)伊斯兰教:天园3.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造园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经营 (五)独特的园林体系 (六)按四要素分类:1。规整式园林2。风景是园林 三。第三阶段: (一)背景:1。农业——工业2。亲和——敌诉3。改良学说 (二)改良学说: 1.F.L奥姆斯特德——城市园林化思想(1)1857年与C。沃克斯纽约“中央公园”2。活化的“田园城市”设想 (三)特点:1。公共园林2。内向型——外向型3。造园目的4。造园者 四。第四阶段: (一)背景 (二)特点: 1。出现“园林城市” 2。区域性大地景观规划 3。跨学科的综合性与公众参与性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一.按园林基址(一)人工山水园(二)天然山水园 二.按园林隶属关系 (一)皇家园林周文王灵台灵沼 1.大内御苑 2.行宫御苑 3.离宫御苑A。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皇山、静明园天然山水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圆明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人工园 4.承德避暑山庄 (二)私家园林形式: (1)宅园(2)游憩元(3)别墅园:A。别业:唐。王维,辋川别业东晋,石崇,河阳别业B。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 (三)寺观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 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建筑教材系列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中外园林史复习重点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 大自然的造化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需要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 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本身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 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 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则人认为: ?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 界。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园林组成要素:建筑——建筑营造 ?山石——筑山 ?水体——理水 植物——植物配置 封建农业文明园林特点(作用): 1)为统治阶级服务 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 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 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 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作用): 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 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同时重在发挥园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 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夏、殷、周 秦、汉——————园林的生成期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两宋——————————园林的成熟初期 元明清——————————园林的成熟后期 1、园林的生成期主要内容介绍(殷周秦汉): ?1)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1200多年。 ?2)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重在秦汉时期(如上林苑) ?3)形成了三个园林雏形要素——园、囿、台 ?4)形成了三个重要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 式方向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中国园林史发展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 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 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 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3、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4、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天然山水园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皇家园林——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 私家园林——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寺观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英国园林(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中国园林(感性的、主观的写意)同为风景式园林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尤其是人工造园,它是判断园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天人合一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囿:王室专门圈养禽兽的场所 2、台: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3、园:种植树木的场地 以上为三个源头,视为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二、殷、周(最大的奴隶制国家) “贵族园林”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前半段为春秋、后为战国) 这时候的宫苑游观已经上升到主要地位,植物成为造园要素,建筑结合天然山水地貌而发挥其观赏作用,开始有了游赏为目的的水体。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两个都是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的优势 三、秦 皇家园林的起源 1、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是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群,最主要的阿房宫,其中的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的位置: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堆筑岛山,求仙的功能 四、西汉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山水;植物、动物;苑(园林);宫(宫殿建筑群);台(地势较高的建筑物);观;生产基地 它是一个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是一个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2、甘泉宫——类似后世的离宫御苑 3、未央宫——相当于后来的宫城 4、建章宫——类似于后世的大内御苑 他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备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 5、兔园 宫苑是当时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苑:建置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 重重点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囿:中国先秦时期的园林形式,常采用人工墙垣、篱笆等圈围山林,养育鸟兽花木,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观赏活动的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萌芽 2、隐逸: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一种与仕宦相对应的概念和行为,是中国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方式 3、轩:建在高旷地带而环境幽静的小屋,园林中多作游人休息、观景的场所 4、舫:又称旱船、不系舟,是一种建于水边的船形建筑,前半部分多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楫之感。 5、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6、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 7、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 8、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9借景——就是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 10、草堂——与别业义同,但相对别业,其规模较小,建筑较素。 11、别业——建置在郊野,供园主人休息或长期居住的地方,相对草堂,其规模较大,建筑华丽。 12、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又称宫苑。 13、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14台榭—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造殿堂屋宇。可作观景、天文台等之用。15驰道—是秦代交通幹線,在秦代道路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秦朝时期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16、阙——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也有作记录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 17、花石纲——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纲”是宋代水路运输货物的组织,全国各地从水路运往京师的货物都要进行编给,一组谓之——“纲”。 18、花园——以搜集观赏花木为主,面积往往较大。 19、游憩园——供主人休息游憩的和宴会娱乐之用,园景与住宅分开,多筑城郊。 20、宅园——建在城镇中,依附于住宅,作为主—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园林,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列宅后园的格局;或者位于邸宅一侧而成跨院。 21、曲水流觞——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宅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这就叫作“曲水流觞”。 22、倪云林——倪瓒,元代著名四大家之一,著有“渔庄秋霁图” 23、张涟——明末清初造园艺术家,字南垣。善绘人像,兼工山水,以山水画意造园叠山;善制盆景,颇负盛名。 24、无心画——园林景色为了使室内外互相渗透用漏窗透为景。这种手法是清代李渔首创的,他把内墙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之类,使是入画。这样便是真景入画,较之画幅生动百倍,他称无心画,以尺幅窗透取无心画是从暗处明处,窗花有剪影的效果,加以景的特殊为背景,从早到晚窗景图时而变。 25、李渔——字笠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渔是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的文人。著有《闲情偶寄》,又名《一家言》,晚年自筑荠子园。

中外园林史汇总-共15页

1.园林形成的背景因素: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精神需要 2.“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园林性质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 3、园林的功能主要有:狩猎、游玩、观赏、休憩、祭祀、集会演说、文体娱乐、饮食 园林的构成方式:规则式(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对称式)、自然式、混合式 4、园林类型:按构园方式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按从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陵寝园林 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 5、园林的基本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动物 6、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依据是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划分标准的,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7、园林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 8、中国园林史分期:萌芽期(夏——春秋战国)、生成期(秦——两汉)、发展期(魏晋——隋)、全盛期(唐——两宋)、成熟期(元——清末) 秦汉时期私家园林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寺观园林兴起,中国园林体系完成。清私家园林分化为江南、北方、岭南园林 9、古埃及园林形成的标志是出现了供奉太阳神的神庙和崇拜祖先的金字塔陵园 10、古埃及园林可以划分为宫苑园林、圣苑园林、陵寝园林和贵族花园 11、古希腊园林可以划分为庭园园林、圣林、公共园林和学术园林 12、古罗马园林划分为宫苑园林、别墅庄园园林、中庭式庭园(柱廊式)园林和公共园林.宫苑园林有洛朗丹.欧洲的别墅庄园园林起源于何时?古罗马时期p26 13、中世纪欧洲园林类型有寺院园林、城堡园林。中世纪前期以寺院园林为主,圣保罗教堂。后期以城堡庭园为主。法国比尤里城堡和蒙塔尔吉斯城堡。 1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类型可以分为美第奇式园林、台地园林和巴洛克式园林. 意大利美第奇式园林有卡雷吉奥庄园、卡法古典庄园、埃菲索罗庄园;意大利台地园林的的奠基人是造园家多拉托-布拉曼特,作品有望景楼园.台地园有:玛达玛庄园、美第奇庄园法尔奈斯庄园、兰特庄园、埃斯特庄园、法尔奈斯庄园和卡斯特园庄园。巴洛克园林:加尔佐尼庄园、伊索拉-贝拉庄园。 15、阿尔贝蒂的园林思想及其著作《论建筑》。P33 《造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被看做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法国古典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确立。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1)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园林的基本问题 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2.中国当代园林三陈:陈植(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有《造园学概论》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造园学论)、陈俊愉、陈从周(《说园》) 3.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太液池(一池三山是中国的一种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4.园林类型 (1)p6/按构园方式区分:规则式(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自然式、混合式 (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划分: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体形高大,代表: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特点:规模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静。代表:北京恭王府、苏州四大名园、上海豫园)、寺观园林 (3)按园林功能分: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性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等。 5.寺观园林的定义: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宗教建筑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6.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7.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 8.园林形成的三大背景:(1)大自然的造化(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需要 9.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标准:世界文化体系 10.中国园林历史阶段的划分: 萌芽期——夏--春秋战国 生成期——秦--两汉

发展期——魏晋--隋 全盛期——唐--两宋 成熟期——元--清末 11.世界园林历史阶段划分: (1)原始文明对园林的孕育作用 (2)农业文明形成世界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行形成 (4)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12.园林基本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动物 13.园林中水的作用:①导向作用②点缀作用③倒影作用④基底作用⑤连接作用 第二章欧洲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大纲 2012-12-20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园林的概念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时代背景,园林特点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造园四要素 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发展分期,历史朝代,主要特点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城市与建筑 周代城制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的三个源头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举例 三、典型代表 1.殷周时期: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2.西汉时期 上林苑主要特点 一池三山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一、长安城与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二、皇家园林 西苑 皇家园林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三、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举例 文人园林的概念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一、城市与建筑 北宋东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营造法式》 二、皇家园林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艮岳的历史地位和造园特点 三、私家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一、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 《工程做法则例》 二、皇家园林 1.“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的概念、历史地位,五园的类型 2.大内御苑 1)西苑 乾隆时期改建后,北海的总体布局 琼华岛的的总体布局、造景特色 其他大内御苑,主要特点 3.行宫御苑 主要行宫御苑及类型

外国园林史笔记

外国园林史笔记 古代园林(4世纪以前) 古代埃及园林(前3200年—前1世纪) 古代巴比仑园林(前3500年—前5世纪) 古代希腊园林(前3000年—前1世纪) 古代罗马园林(前8世纪—4世纪) 古代埃及园林(前3200年—前1世纪) 1宅园:奈巴蒙花园Nebamon garden、麦利尔的宅园2圣苑:巴哈利神庙3墓园(灵园)卡纳克阿蒙神庙(太阳神庙) 古代巴比仑园林(前3500年—前5世纪) 1猎苑2圣苑3宫苑空中花园 古代希腊园林(前3000年—前1世纪) 杰出的哲学家(前5世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宫廷庭园1阿尔喀诺俄斯王宫(前9—前8世纪)2宅园—柱廊园,前5世纪 公共园林1.圣林;2.竞技场:阿卡德米体育场,德尔斐体育场3学园:阿卡德莫斯学园,伊碧鸠鲁学园 实例:克里特·克诺索斯宫苑(Palace of Knossos) 说明早期希腊的宫苑文化和迷园的起源。 古代罗马园林(前8世纪—4世纪) 庄园1.劳伦提努姆别墅庄园2.吐斯库姆别墅庄园 宅园1.潘萨住宅2.维蒂住宅

宫苑1 哈德良山庄 公共园林浴场、剧场、广场 哈德良山庄1.面积大,建筑内容多。可称为宫苑。2.A处是海的剧场3.B处是运河4.C处是长方形的半公共性花园。5.D 处是珍藏艺术品的博物馆。 欧洲中世纪园林(5世纪—15世纪)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建都于拜占庭,西罗马都城留在罗马。 476年,西罗马灭亡。 基督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11世纪以后,领主分封独立,城堡林立。 13世纪以后,火药使用,城堡失去防御作用。 寺院庭园 巴西利卡寺院前庭,实用性、装饰性,建筑围绕的中庭,圣·高尔修道院,9世纪, 坎特伯雷修道院,1165年,英国 城堡庭园 在王公贵族的庭院发展 11世纪以后,实用性庭园转变成装饰性和游乐性庭园 《玫瑰传奇》1230—1240年,法国寓言长诗 13世纪以后,比尤里城堡,

园林史教学大纲

园林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课程性质:《中外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习园林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园林行业今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园林发展的不同模式,为今后从事园林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目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园林体系,重 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园林特点、不同园林类型之间的异同和交流,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相关课程的衔接 它是高等农业院校园林专业的主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很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之有联系的学科也很多,如历史学、美术学、建筑学、园艺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世界各国园林的特点及其发展史。 2.熟悉我国园林的特点、分类。 3.了解中外经典园林。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教材:《园林史》 参考书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方造园变迁史》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知道”即一般掌握有关内容,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问答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六、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章次教学内容学时备注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尺氏、 、、 >: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一章-第七 早 . 第八章和第 九章 合计园林概述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园林 我国秦汉时期的园林 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我国隋唐时期的园林 我国宋代的园林 我国辽夏金元时期的园林 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 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世界近代、现代园林概述 复习 复习 26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 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 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五、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1、总说 了解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1)地址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 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发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四 大文明均完成于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 3)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 4)叠山置石技术提高 5)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 趣,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2、东京、临安 东京原为唐代的汴州。 两京制: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市规划:里坊制解体,街坊体系形成,总体布局依然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宫城为中心的分城规划结构形式。 临安城市规划:在吴越的基础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的。

3、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 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 1)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城外) 后苑——后周的旧苑,在宫城西北处 延福宫——植物造景比重大,在宫城北部,构成中轴线上前宫后苑的格局艮岳 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 2、造园艺术成就 1.筑山.万岁山为主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宾位.形成宾主分明,有远有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 2 置石. 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 .3 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河.湖.沼.溪.涧.瀑.潭.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 4 植物配置。品种多,配置方式孤植。丛植。混交.成片栽植.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 5。建筑。几乎包罗同当时全部形成.建筑布局充分发挥点景.观景作用.艮岳称得上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自家园林的风格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 琼林苑——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金明池——大水池为主体的园林 玉津园——“青城”,东北处有动物园 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的“花圃” 芳林园——朴素淡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