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最新

高中地理-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最新

高中地理-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最新
高中地理-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最新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关于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和高中必修课中曾经学习过,但内容零散,没有系统性。本课的内容要求将知识分散性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知识的系统性层面,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因此利用图表和资料组织学习成为本课的特色。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读图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有哪些?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二是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三是以长江为例,上游生态破坏对中下游的影响,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四是读图说出我国不同

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会分析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对区域和其他地方的影响。

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探讨解决的对策。

【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生态环境破坏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二是人为原因产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选取我国某一个主要的生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分布、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课堂活动设计】

图1

探究活动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内容解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生态平衡失调,如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二是生物多样性锐减少。生态脆弱区分布及形成原因有:(1)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例如:海岛、干旱区、高寒带生态系统等。(2)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如: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

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以总结在下表: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有南北回归线经过地区,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气候终年干燥;信风离陆风的盛行,带走陆地大量水汽。人为原因有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另外还有:①贫穷。由于贫穷,依赖土地维生的人们不得不过度利用土地,以取得粮食、能源、住所和收入,因此,任何策略要

有效果,就必须将贫穷这个因素作为中心来考虑。②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使得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治理措施:治理丧失生产潜力的沙漠化土地,并且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相结合;保护天然植被,注意封育植被、合理轮牧、科学放牧,防止“三滥”;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林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南美洲大面积的森林破坏主要是指原始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原始森林的破坏,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系统,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等问题。另外,原始森林的大量消失会导致空气中氧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氧减少的结果使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威胁,二氧化碳的增加则会促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提升温度,从而造成干旱的气候环境,同时也影响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大面积破坏造成的损失,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措施而得到部分补偿。如人工造林,积极恢复被破坏的热带雨林能起到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我国的生态危机

[内容解析]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环保措施不当也会引发生态问题。

长江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治江,要将全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其其生态与环境的破坏。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植被破坏和陡坡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到三峡库区的安全。长江中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遭到破坏,围湖造田损害了湖泊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平原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长江中游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加剧。

探究活动3:展示课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并完成表2的内容。

表2: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内容解析]在分析我国荒漠化时,要引导学生联系教材P40《知识窗》上的内容,要强调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但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加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的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正确的灌溉方式等。

参考答案:

(整理)高中地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现状:森林覆盖率低(18.21%),人均占有量少 (0.13公顷)(9.47立方米)所以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 世界其它国家森林覆盖率情况: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8%,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地区分布不均,三大林区较丰富,华北、西北较少 台湾省森林覆盖率为全国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新疆、青海不足1%。 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原始森林锐减,森林总体质量下降 目前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前者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兼有阔叶树种,属于密林地,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树种特别丰富。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热带经济林、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林。并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 人工林保存面积大,但单位蓄积量低 人工林面积最大的是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

高中地理(新教材)《工业区位因素》导学案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说明 工业的区位因 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指出 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平2:根据地理资料,说明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水平3:结合地理资料,分析 影响区域工业的主要区位因 素。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资料,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 区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工业区位因 素,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 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综合思维: 结合资料,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及其变化。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分析工 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 响。 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所在地 主要工厂的布局特点及其主要 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工业及其发展变化 1.工业的概念 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采集和对□01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工业发展阶段 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02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 1.判断正误。 (1)工业发展经过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 (2)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

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发展的早期□01原材料和□02市场需求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原材料和产品到市场的□03运输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2)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力□04素质和□05成本也成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3)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后,□06环境因素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3)罐头厂、啤酒厂等食品加工类工厂应布局在市场地。(×) (4)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随着城市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所有工厂都应迁出城区。(×) 2.影响啤酒厂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B.技术 C.市场D.交通运输 答案 C 解析啤酒运输成本较高,布局时应靠近市场。 3.目前,我国部分服装厂由沿海向内地转移,主要目的是() A.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 B.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 C.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方,降低生产成本 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获得技术支持 答案 C 解析服装厂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落后地区转移,主要是为了利用内地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4.家用电器装配厂进行布局时,应首先考虑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提示廉价劳动力是否充足。 5.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利于吸引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建厂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是著名的侨乡,又邻近港澳台,区位条件优越,故有利于吸引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建厂。 0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工业区位因素 长兴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其南岸的水深12~16米,水情稳定。隶属于中国船舶工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新人教版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 能够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等。 2.产生原因 (1)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2)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 (2)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如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建设。 (3)重点保护区建设开始启动:如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 (4)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一、判断题 1.我国气候和地势差异显著,形成了众多的生态系统。( ) 2.我国干旱地区没有土壤侵蚀现象。( ) 3.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 4.横断山区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 5.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主要是西北和华北半干旱区。( ) 答案:1.√ 2.× 3.√ 4.√ 5.√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合集大 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高中地理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及分类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及分类 什么是环境?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在世界各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中,往往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为环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尽管环境所包含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法定范畴,然而环境保护法所指明的环境范畴,则是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 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一些非人类能力所能控制的,而由自然因素(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如:由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台风、干旱、暴雨;由地球热力和动力作用产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沙漠化、气候异常、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 环境污染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 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目前,人类活动对环境损害所造成的后果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已日渐被人们所感受,并逐渐形成共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word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自然资源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之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组 下图为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此图最可能是( ) A.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B.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C.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D. 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2.若图中ABC三地数值逐渐降低,则影 响三地数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农业规划 C. 活动积温 D. 地貌地势 下图是我国某岛屿略图,据图回答下列各 题。 3.a地与b地相比,建立盐场的优势条 件是() A. 气温高 B. 附近海域盐度高 C. 降水少 D. 地势低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岛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该岛屿河流成放射状分布 C. 该岛屿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D. 该岛屿不会受台风影响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省(区)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34.3532.5 1 865.815.8 ②53.5 1 539.1727.915.0 ③51.9542.4404.40.4 ④31.1361.0184.6 2.0 5.上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 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 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6.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 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 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7.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 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 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 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2020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 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 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

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完成第1~2题。 1980年2010年 耕 地 55% 40% 林 地 20% 44% 草 地 5% 7% 荒 地 15% 2% 其 他 5% 7% 1.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 A.东侧植树种草,西侧修建梯田 B.两侧都修建梯田 C.东侧修建梯田,西侧植树种草 D.两侧都植树种草 2.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河流的东侧等高线分布稀疏,说明该处坡度较小,可以修建梯田;河流西侧等高线分布密集,说明该处坡度较大,需要通过植树种草来护坡。第2题,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应结合丘陵的特征和当地的农业资源来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C 2.D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完成第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4.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完全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第4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 答案:3.B 4.C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相差较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生态问题的现状,理解它们的成因。2.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原因 生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 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 期都快,生物物种灭 绝、退化 a.乱砍滥伐森林 b.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 非法贸易 c.①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生存环境 d.大量引入的②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 竞争栖息地和食物 ③森林资源破坏全球平均每年损失1 800万~2 000万公顷 森林,尤其是④热带 雨林损失严重 a.林木砍伐 b.林地⑤开荒和开矿 c.⑥薪柴采集 d.大规模⑦放牧 e.空气污染,尤其是⑧酸雨污染 ⑨湿地减少面积⑩急剧缩小,退 化严重 a.?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 加 b.?引水灌溉、河道截流改向导致湖 泊、沼泽水量减少 c.?围湖、围海造田 d.环境污染 e.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 破坏 思考 1.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它对我国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主要危害? 答案外来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危害有:①生态系统被破坏;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典型分布地区森林破坏严重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次生盐渍化?华北地区、东北平原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以及云贵高原部分地区 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思考 2.森林有哪些生态功能?植被破坏会造成哪些主要生态问题? 答案森林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环保作用: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方面。 植被破坏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珍稀动植物减少、灭绝;②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 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二是草原退化:①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变化;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出现土地荒漠化。 3.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 答案围湖造田造成湖面缩小,湖泊削峰补枯的作用大为减弱,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度增加,同时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当地气候的变化。退耕还湖可以使以上问题得到缓解。 探究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1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西藏湿地面积达60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9%,居于全国首位。可有一部分天然湿地却已受到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章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 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5)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加速发展——基本因素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客观因素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 ——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6)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含蓄水源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2)我国耕地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建设占用耕地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完整版)高考地理生态破坏问题的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生态破坏问题的知识梳理 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 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 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 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 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 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 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 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 总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专题

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 选址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经济技术因素: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2.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3.社会因素: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成为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之一. 现代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其原因 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主要原因. 钢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反映出:原料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在减弱,而市场、交通、科技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工业区位评价就是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行评价,以分析某工业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区位因素的评价性语言表解如下: 区位分析的基本要求 (1)全面分析: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2)对比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3)主导因素分析:全面分析比较,找出决定性因素,从有利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从不利因素中找出限制性因素. 易混易错的工业导向型判断 (1)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劳动力导向型,而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 (2)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但是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广东发展石化工业除接近市场外,还利用其海运优势运输原料和产品. (3)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最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靠近火电或水电基地,而铜制品厂则要接近市场. (4)瓶装饮料厂一般要接近消费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5)普通家具厂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在林区建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导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6)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 (7)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