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大同小学2016-2017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 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第9课时)学案 青岛版

§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第 9 课时 预习目标: 1、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会利用一副三角尺过一点画一直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了解“经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结论 预习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它的画法。 预习内容: 任务一、 阅读课本第28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在,叫做平行线。 2、你能回答课本导航中提出的问题吗? 任务二、 1、借助一幅三角尺,你能在下图中画出一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吗? 试一试并与同学交流。 A B 2、借助一幅三角尺,你能在下图中经过直线AB外一点P画出一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吗? 试一试并与同学交流。 .P A B 3、经过直线外一点,能。 预习诊断: 1、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 直线叫平行线。 (2)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读 作。 (3)经过,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如图:过点P画三角形ABC三边的平行线。 课中实施: (一)展示交流。 (二)反思拓展。 1、观察右图:在立方体 A B ·P B C A D A C B

C D A . B , C , D , (1)你能找出一对互相平行的棱吗? (2)你能找出一对互相垂直的棱吗? (3)你能找出一对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棱吗? 2、过角AOB 内一点P 画OA 、OB 的平行线。 (三) 系统总结。 限时作业: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2分) A 、平行和相交 B 、垂直或相交 C 、垂直和相交 D 、平行、相交或垂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 、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 、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按要求作图:(每题3分,共6分) (1)过三角形ABC 的顶点C 画MN ∥AB (2)过三角形ABC 的边AB 的中点D ,画平行于AC 的直线,交BC 于点E ·P O B A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线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线段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引导先生阅历看法线段的活动进程,会描画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络先生生活的实践,培育先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亲密联络。 教学具预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不时〕、课件。 教学进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不时、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冤家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窗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入手操作,看法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看法线段 〔1〕师:你能想方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

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假定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中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相互指一指。 〔4〕师演示:同窗们捏住的毛线的中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师:你以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状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觉得?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觉得?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并会用符号“>”“<”“=”表示 2、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性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3、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 4、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能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线段的和、差,会用刻度尺画出一条线段的中点,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感受符号语言在描述图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线段的基本性质;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及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述; 理解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并会用刻度尺和圆规画出线段的和、差、倍、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请指出能够测量线段长度的工具:。 2、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最短。 3、,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4、请你画一条长为4cm的线段,并用刻度尺找出它的中点。 二、课内探究 合作交流 要求:小组或同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画一条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a,与同学交流你的画法。 2、如图,线段AB上有一点C,那么BC AB;AB BC+AC; AB+BC AC.(填“>”、“=”或“<”). 3、如图,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CB的中点. ①如果AC=5cm,BC=3cm,那么MN= . ②如果AM=2cm,NB=3cm,那么AB= . 巩固练习: 1、选择题: (1)在直线AB上有一点C,已知CB=2cm,AB=4cm,则AC等于().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段,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整厘米线段)。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策略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 1、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用简笔画画的房子、大树、小草、自行车等)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画是有怎样的线组合而成的,这些线有怎样的特点。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二、探究体验。 1、认识线段。 (1)抽出绘画中作品的几条线段,教师说明,这些都是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后,说明两边的点叫做端点。 (3)看图指出那些是线段。 (4)想一想:生活中那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5)度量线段的长度。 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请你量一量例4上面的三条线段各有几厘米。 2、画线段。 (1)、学生试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教师演示画线段的方法。 边演示边说明: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尺子的整厘米的刻度数是几厘米长,就是几厘米。 (3)、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画一条4厘米长度线段。 三、实践应用。 1、出示练习一的第7题,学生进行判断。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3、画一画。 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长的线段。 4、学生观察练习一第10题,然后在实际比一比。 5、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6、完成作业:练习一第8、9题。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是直线,有两个端点画线段 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角与直角的认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数学教案-角与直角的认识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

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从顶点出发,引出的两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我们要用圆弧表示(出现圆弧)小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用什么表示角?(圆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角的游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完整版)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行线,揭示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能用数学工具画平行线。 3. 了解“经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结论。 4.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做图能力。 【学习重点】平行线的定义,画法。 【学习难点】“经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结论。 【课前预习学案】(时间:15分钟)等级 【检查落实措施】先由小组长收齐并进行批阅,然后由老师进行再次批阅,并化成A,B,C 三档,作为评价小组和个人的依据。 一、预习内容: 任务一: 阅读课本P28的内容找出平行线的定义和它的表示方法 对应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如右图,直线AB 与直线CD 平行,记作 读作 任务二: 1、阅读教材P29实验与探究。 2、按要求画图 请你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过直线AB 外一点P 画直线AB 的平行线, 总结用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步骤 通过画图你发现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你发现的结论为。 三、预习反思:(要求:将预习过程中的知识简单归纳总结,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题目,你还有什么疑问?) A B D C ·P A B

【课内探究学案】 一. 自主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自己,你能行!) 1.课前预习整理 2.完成下列题目 ①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②、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 A 、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B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这两条直线平行 C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直线也是平行线 D 、直的铁路轨道线是不平行的 二.交流提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观察下图的立方体,回答: (1)你能找出一对互相平行的棱吗? (2)你能找出一对相互垂直的棱吗? (3)你能找出一对既不相交也不垂直的棱吗? 三、有效训练 完成课本30页,第2、3题 四.巩固检测:(登泰山而小天下) 1、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如图1,直线AB 与直线CD 平行,记作,读作。 (3)经过,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如图2:(1)过点D 画DE ∥CB 交AB 于点E. (2)过点A 画AF ∥BC 交CD 的延长线于F. 3、如图3,过角AOB 内一点P 画OA 、OB 的平行线。 4、已知a ,b ,c 在同一平面内,a ∥b , a 与c 相交于一点p ,那么b 与c 也一定相交吗? 为什么? · P O A D C A B A B D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3 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例3、例4,完成教科书P40“做一做”和P44~45“练习八”中第6、7、8、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初步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直角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复习回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角,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任意的角。 学生自主画角。 (2)选取不同大小的角向全体学生展示。 (3)选择其中一个角说一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呈现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固定的,你猜出是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直角的认识及画法)【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设计让学生自由画角,一方面复习了角的画法,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为教学直角与角的联系打好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描一描,初步感知直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P40例3。

师:观察上图,找出角并在图中描画出来。 汇报交流,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观察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指出并适当板书:上面这些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直角标志),它是一种特殊的角。 2.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直角。 (1)在教科书P38情境图中找直角。 师:看看情境图,哪儿有直角? (2)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儿有直角呢? 教师介绍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对直角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让他们凭感觉去找直角可以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并为下面的操作验证活动提供素材。 3.比一比,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1)学生想办法判断直角。 师:大家观察到了这么多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这些角到底是不是直角还需要我们一起来验证。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学情预设】学生大多数想到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2)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 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个想法不错,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的方法,再尝试验证一下数学书封面上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师巡视指导后,指名一组上台操作并讲解比一比的过程。 (3)归纳小结。 师: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比的方法是:先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看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则说明这个角是直角;如果不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课件动态演示比一比的过程。 教师总结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角相等。(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尝试验证最熟悉的数学书的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这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师再进行引导、归纳、概括和总结,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用三角尺找身边的直角。 师:拿出你们的三角尺大胆地去验证身边哪些地方有直角吧。想一想:直角都一样大吗? 学生分组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哪些角是直角,然后汇报。 【学情预设】在验证哪些角是直角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与黑板面上的直角的大小有争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开展验证活动,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大小一样,只是边的长短不一样,从而明确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师:看来直角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而且都一样大。【教学提示】 重视对判断直角及画直角方法的指导。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63页线段,完成想想说说和练习十八第1~6题 教学要求:⒈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的特征。 ⒉使学生学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⒊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线两根、小棒三根、直尺、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先让学生猜谜语: “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提问:“这是什么呢?” “线。” 二、揭题: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三、教学 ⒈引出线段的概念。 ⑴请小朋友将带来的红线放在桌面上。教师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根弯曲的线。 问:“桌子上的线是什么样的?” 指出投影仪上的线也是弯的。拿出另一根黑线让学生双手捏着两端拉紧。 问:“怎么样了?” 指出:这时,两手间的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⒉比较,揭示线段的本质特征 ⑴问:“桌子上的线有几个头?手里的线段有几个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个头又叫“两端”。 ⑵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 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铁丝(一根—形和一根U形),分别用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帮助学生感受由曲变直的过程。 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线段是直的) ⑷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根小棒。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按三种位置摆一摆。 讨论: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长短一样吗?

七年级数学下册 2.10线段的比较和画法练习题

2.10线段的比较和画法 【课内四基达标】 1.填空题 (1)如如图所示,若D 是CE 中点,则CD =DE ,理由是 ,若CD =21CE ,则D 是CE 中点,理由是 . (2)如如图所示,B 、C 是线段AD 上的点,则AC =AB+ ,CD =AD- . (3)在直线l 的同一方向上画AB =3厘米,AC =2厘米,AD =5厘米,在DA 的延长线上画DE =6厘 米,DF =8厘米,那么点A 是 的中点,点C 是 的中点,BD =31 =3 1 ,FC AD. (4)在射线OM 上,顺次截取OA =2cm ,AB =2·OA ,则线段OB = cm . 2.选择题 (1)如下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不符合的式子是( ) A.AD-CD =AB+BC B.AC-BC =AD-BD C.AC-BC =AC+BD D.AD-AC =BD-BC (2)如果平面上M 、N 两点的距离是17cm ,若在该平面上有一点P 和M 、N 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25 c m ,那么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P 点在线段MN 上 B.P 点在直线MN 外 C.P 点在直线MN 上 D.P 点可能在直线MN 上,也可能在直线MN 外 (3)作法:①延长直线AB 到C ;②延长射线OC 到D ;③反向延长射线OC 到D ;④延长线段AB 到C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4)已知线段AB ,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 ,使CA =3AB ,则线段CA 是线段CB 的( )倍. A.3 B.4 C. 32 D. 4 3

(5)如下图所示中,两线有交点的是( ) A.(1)(2) B.(2)(3) C.(3)(4) D.(1)(4) 3.作图题 如上图,已知线段a 、b ,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保留画图痕迹,说明结果) 【能力素质提高】 1.将线段AB 延长到C ,使BC =31AB ,延长BC 到D ,使CD =31BC ,延长CD 到E ,使DE =3 1CD ,若AE =80cm ,求AB 的长. 2.在图中按下列要求画图,并比较有关线段的大小. (1)延长BC 到E ,使CE =AD ,连结A 、E 两点的线段交CD 于F ,用刻度尺量出AF 与EF

线段的认识课件汇编

线段的认识课件 “认识线段”一课,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重“线段特征”的传授,轻“线段表征”的感知;重“线段画法”的传授,轻“画法”的尝试探究,为大家分享了线段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48-49页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 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请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哪些东西是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 (2)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这些直的东西中,除了直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都有两头,可以摸得到)(3)如果我们把盒子边的一头看作一点,另一头看作一点,从一点到另一点直直的,就是线段,桌子上的什么东西可以看成线段?(注意讲“边”)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其实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4)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线段,那关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质疑) (5)谁会把线段从它们身上搬下来?试一试,学生动手在纸上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你觉得谁画的是线段?为什么? 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6)出示(不同位置的线段):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练习巩固 (1)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从中找到角吗?用三角板上最大的角量一量各角,你会发现什么? 3.这种角叫直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直角的认识)大小一样。 3.齐读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关)。 2.分一分。 3.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 角。 4.剪一剪。(只能剪一刀哦!) (1)剩下1个直角。 (2)剩下2个直角。 (3)剩下3个直角。 5.画一画,在下面方格上画一个直 角。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从生活中找直 角。 明确直角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生活 中找到直角。 2.折直角。组织学 生做折纸游戏。用 一张纸折出一个 直角。引导学生按 照教材第40页中 的折直角的方法, 动手折直角。 3.认识三角尺中的 直角和判断直角。 (1)引导学生找 出三角尺上的直 角。 (2)引导学生学 会用三角尺判断 1.小组内互相交流。 课本封面上的角,黑板上的角,桌面上 的角,墙面上的角,窗子上的角…… 2.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40页中折直 角的方法,再动手折直角:先将纸上下 对折,再左右对折。同桌之间比较一下 折出 的直角的大小。 3.(1)组内交流并找出三角尺上的直角, 摸一摸,感受直角的特点。 (2)组内探究用三角尺判断直角的方法 并实践操作。汇报方法:先将顶点和三 角尺上的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 的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 看另一条边与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 是否合在一起。如果也全合在一起,这 个角就 是直角;如果不能合在一起,这个角就 不是直角。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来认识直角,所以从课的开始,我就先出示一个角,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角是哪几部分组成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在复习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组成。然后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我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说说有几个角,并自己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比划一下,使他们经历观察(认识表象)、操作(内化表象)的过程,认识直角的特征,并知道为了区分直角与其他角的不同,通常在直角上标好直角符号。再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形成关于直角图形的表象,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并知道所有的直角大小相等。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线段的认识及画法教案

第三课时: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5、6页例6、例7。 【课程标准描述】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上台动手实践向两边拉线的两头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2.通过小组讨论如何画出3厘米,从各小组展示中比较出最规范的画法,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会用尺子量出线段的长度。 3.初步认识线段,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学习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学生动手捏住线的两端,比较拉前后线的弯曲变化的活动及练习题判断线段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各小组对3厘米的画法是否规范上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课堂目标检测第4题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优美的线条,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简单的线条。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评价目标1)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拿起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一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优质课教案

一、教与学目标: 1. 理解平行线定义,了解平行线的表示方法,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平行线 的过程,认识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2 .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做图能力及基本技能。 3. 了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切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 2. 难点 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画法 3. 教学突破 平行线的概念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展开表示两直线平行的事物图片,使学生对平行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形成平行线的印象,出示实物模型“立方体”,通过直观感受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然后,学生自主探究平行线的画法,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平行线的画法,使学生掌握要领。 平行公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公理,这个公理的得出,主要采取动手操作和启发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画平行线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平行公理。 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游戏棒,一副三角板,一张白纸。 2学生准备 一副三角板 四、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知识又用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物发现,观察,探索,研究和分析,等,总结出来的规律。现在我们也来观察一些实物,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教师利用课件)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观察课件中的图案:先观察比较,再小组交流。 得: 归纳:什么叫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再通过图片观察,合作交流 到底什么是平行线呢?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比较线段长短的四大基本方法

比较线段长短的四大基本方法 江苏杨琢 小明和聪聪两位同学正在比谁的个子更高一些。 王福说:“还是靠近些比较得更清楚。你们两个人站到一起,看看谁个儿高。” 朱伟认为:“用尺子分别量一下他俩的身高,通过测量出的数据进行比较是最准确的。” 李明觉得:“就算没有尺子也行。先让小明站到一面墙下,在他的头顶位置的墙面上作出记号;再让小岗站到小明刚才站的地方,在他的头顶位置的墙面上也作出记号。谁的记号更靠上,就说明谁的个儿高。” …… 李老师在旁边听着,高兴得点了点头:“同学们的办法都很有意义。如果把小明和聪聪的身高看作两条线段的话,那么,同学们刚才实际上总结出了比较线段大小的几种常用方法。” 1.目测法 对于两条线段的大小相差很明显的,一般采取这种方法。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判断两条线段长短。 2.度量法 分别测出两条线段的长度,比较测量结果的大小,以此确定线段的长短。这是最为严格科学的方法,不但能够比较出大小,而且能够求出到底相差多少。使用这种方法一般采用相同的测量标准,单位统一,精确程度一致,保证比较的结果真实可信。 3.叠合法 把两条线段放到同一条直线上,使它们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在它们的公共端点的同侧。如下图所示的两条线段AB、CD,把它们都放到直线l上,使A、C两点重合,B、D两点在点A(C)的同侧,线段CD的端点D落在线段AB上,这表明AB>CD(或说CDAB)。 A B C D A(C)B D l

4.截取法 张开圆规的两脚,使之与第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重合,保持圆规的张开程度不变,移到第二条线段上,使圆规的一脚落在一个端点处(即以该端点为圆心),保持原来的张开程度(即以第一条线段长为半径)画圆(或弧),如果第二条线段的另一个端点落在圆(或弧)的内部,则第一条线段大于第二条线段;如果第二条线段的另一个端点落在圆的外部,则第一条线段小于第二条线段;如果第二条线段的另一个端点正好落在圆上,则第一条线段等于 第二条线段。由于这种方法相当于在一条线段(或者它的延长线)上截取另一条线段的长,所以称做“截取法”。 在以上问题中,我们把人的高度抽象为一条线段的长度,就是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要抓问题的关键。比如在测量人的高度时,只注意到人体的高度,把人体视为一条线段,至于他的其他特征,像体重、肩宽、年龄等等都不予考虑。 小议“线段长短的比较” 河北 刘兴宝 一、叠合法: 把线段AB 、CD 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 ①将线段AB 的端点A 与线段CD 的端点C 重合; ②将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 ③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记做:AB=CD (几何语言) 若端点B 落在D 内,则得到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 ;若端点B 落在D 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 。 如图1 AB=CD AB <CD AB >CD 二、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去比较C B D

二上角与直角的认识教案

角与直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 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从顶点出发,引出的两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我们要用圆弧表示(出现圆弧) 小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用什么表示角(圆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角的游戏。 判断题:指出下列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总结: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这图形无论朝什么方向、无论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大小,只要有以上特点就是角. 4.画角。 下面我们就根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的特点把它画出来,并标上符号。(1)教师先示范一次,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2条边,中间所夹部分就是角,用圆弧表示。 (2)学生画。 (3)反馈评讲。 5.认识直角。 (1) 引入:刚才,我们认识了角,并知道了角的特点,下面,谁能告诉老师三角尺中有几个角(3个) (2) 师指着直角问:这个角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对呀,象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它:直角(板书:直角)。

线段的大小比较与度量

线段的长短比较与画法 学习目标:(1)掌握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 (2)线段的和差的画法 学习重难点:线段大小比较 一、复习导入: 1 2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___ __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因为线段公理:。 二、新课讲解: 知识点 1 线段的比较。 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度量法,即用一把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a b 解:量得a= ;b= ; ∴ a b(填﹤、﹥或﹦) 第二种方法:叠合法 先把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另一端落在同侧,根据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比较 将线段AB移到线段CD的位置,使端点A与端点C重合,线段AB与线段CD 叠合.这时端点B有三种可能的位置情况:(请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并作 出大小判断) (1)点B落在C,D之间,线段AB_____线段CD,记作_______.

(2)点B与点D重合,线段AB_____线段CD,记作______. (3)点B在线段CD的延长线上,线段AB_____线段CD,记作_______. 2、提出问题: 画在黑板上的两条线段是无法移动的,在没有度量工具的情况下,请大家想想办法,如何来比较它们的长短? 知识点 2:线段的画法。 1.尺规作图: 只用____ ___的直尺和__ ___作图,就是尺规作图. 试一试:请先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与它相等的线段(不能用尺量),行吗? a 解: 【例1】已知线段a,b,c(a>c)(如图所示). 求作:线段AB,使AB=a+b-c. 【思路点拨】 1.在射线上作线段AC=a. 2.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作线段CD=b. 3.在线段AD上作线段DB=c, 线段AB就是要作的线段. 解: 【总结提升】 作图时正确理解线段的和、差 1.作和:作线段a,b的和,要先作线段AB=a,再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作线段BC=b,则线段AC是两线段之和. 2.作差:作线段a,b的差(a>b),要先作线段AB=a,再在线段AB上作AC=b(或BC=b),剩余的线段就是两线段之差.

线段的认识反思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身情况和书中实际,努力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挈机。因此本课联系生活,以小朋友们喜欢的"孙悟空"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而整节课也是围绕孙悟空的金箍棒这一情境的展开的,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接着举出实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归纳,并与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总结出各种线的特征。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成为学生探究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造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