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子刘子自传导学案(学生版)

子刘子自传导学案(学生版)

子刘子自传导学案(学生版)
子刘子自传导学案(学生版)

《子刘子自传》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

2.了解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和基本事迹,体会其坚强不屈、乐观豁达的性格。

3.学习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刘禹锡的相关作品;

2、体会人物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课时】:4课时

课前预习案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1、文学上的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诗人,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永贞元年(805),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迁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历夔(今四川奉节)、和(今安徽和县)二州。后得推荐,任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号称“刘白”。自居易在《刘白唱和集》的序言中曾称赞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刘禹锡因为诗气豪迈,被称白居易称为“诗豪”;有《刘宾客集》。他的诗沉着稳练,格律精当,通俗自然,诗风清新;他的讽谕诗寄寓深刻、辛辣有力。原有诗十八卷,《全唐诗》存诗十二卷。《全唐文》存其文章也是十二卷。有作品集《刘梦得文集》。.

2、仕途上的刘禹锡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

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次年病亡。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

3、释题:

《子刘子自传》,翻译成现在的话,比较恰当的说法就是《我刘先生自传》。郑州大学教授郭殿忱说,“很正式、很自信、很傲然。”前一个“子”,是对自己的称呼,应该没有自谦等感情成分.

4、成就:

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上颇有成就,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在散文创作上造诣也很深, 《陋室铭》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刘也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天论》是一篇重要的哲学著作,表达了无神论思想。

二、文体常识——古代传记之自传:

自传世史外传的一种,不附于史书,以单篇流传,是传主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评价。它的写作格局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籍贯与家世、事迹与功业、对人生的反思与评价。

三、浏览预习课文:

1、把注解中的注音标注在课文相应位置,并自读课文,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划出难度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诵读课文:学生个别或分组读,每次一段,读后多名学生作评价(读得好不好,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老师小结.

3、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几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5):

合作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阅读课文1——2段,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并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类型。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淮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埇[yǒng]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miǎo]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司()闲旷,得以请告奉()温清(qìng)。是时少年,名浮()于实,士林()荣()之。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

二、思考探究:

1、文中第一段讲了什么内容?试概括。

2、刘禹锡出身仕宦世家,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注定也要走上一条凭借着读书最终走上官场的道路。那刘禹锡的仕途生涯又是如何的呢?他的一生是否能志得意满,在官场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呢?请看第二段,并进行概括。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3——4段,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并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类型。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奕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yuàn,副官),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翊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愚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馀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duó]支盐铁等案。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曰顺宗。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宫掖[yè]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於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宰相贬崖州。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

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秘书监分司。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jī]()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二、思考探究:

1、学生阅读第三段,思考:这段讲了什么内容?为后文交代了什么?

2、思考课后练习一:刘禹锡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这篇“自传”是怎样评价“永贞革新”的?(找出文中原话回答)。

3、阅读第四段,概括大意。

第三课时

一、小结: 课文内容梳理

1、先辈概况:

2、仕途经历:

3、人生感慨:

二、思考:文末的“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你如何看待刘禹锡的官场生涯?

三、补充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尚书祠部郎中赠:死后追赠

B.或领郡,蒙.恩泽蒙:蒙受

C.涉.二年而道无虞涉:跋涉

D.河东柳宗元以为信.然信:确实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丁.先尚书忧丁:遭遇

B.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超:破格

C.日夕过.,言其能过:经过

D.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寝:卧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尊奉夫人不敢

..殒灭

B.因间隙

..得言及时事

C.行年

..七十有一

D.后为淮西从事

..

4.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北部都昌里人

②因为.东诸侯所用

B.①主务于.埇桥

②寝于.北牖,尽所期兮

C.①居数月而.罢徐泗

②世为儒而.仕

D.①举族东迁,以.违患难

②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幸而.中试

②泉涓涓而.始流

B.①名浮于实,士林荣之.

②上大奇之.

C.①迫礼不死,因.成痼疾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D.①三子者皆与.予厚善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才华横溢,一次性考中进士,隔了一年,又在吏部取士科考中考核合格,就此登上了仕途。

B.刘禹锡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先是因丁尚书事件染成痼疾,后又因王叔文事件遭逢贬官,经历颇为曲折。

C.王叔文实为治国大才,在其施政过程中,举措很得民众认同,后因宫廷之变,最终被赐死。

D.刘禹锡在自传中,大书特书王叔文事迹,并非文思旁逸,实为借人立言,王叔文之理想,亦为刘禹锡之情怀。

《苏武传》导学案_教师版

12、《苏武传》导学案 班固 执笔人: 宁宜林核校人:熊其文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了解作者和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预习检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

6.14.2 《变形记(节选)》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2《变形记》 导学案 班级:组别:姓名: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1、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窘.迫( ) 咯噔.( ) 宥.( ) 黏.性( ) 下颚.( ) 闩.死( )

门扉.( ) 窥.视( ) 嘈. 杂( ) [答案] jiǒng dēng yòu nián è shuān fēi kuī cá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中?????中.肯( )中. 庸( ) 解?????通俗易解.( )浑身解.数( ) 弄?????弄.堂( )舞文弄.墨( ) 澄?????澄.澈( )澄. 沙( ) [答案] zhòng zhōng jiě xiè lòng nòng chénɡ dènɡ 2.语境辨析法 (1)这封邮件本来由我通过快递转. ( )给了他,但过了几天,邮件又原封不动地回到我手里,弄得我真有点晕头转. ( )向。 (2)见到格里高尔的样子,母亲惊倒在地,脸完全埋.( )在里面;父亲则握起了拳头,大声地埋. ( )怨不停。 [答案] (1)zhuǎn zhuàn (2)mái mán 二、写对字形 ? ????烦zào( )不安zào( )热 ?????hú( )形gū( )独 ? ????bào( )怨bào( )酬 ?????遮bì( )bì( )端 ?????chǎo( )鱿鱼chǎo( )嚷 ?????dān( )搁虎视dān dān( )( ) [答案] 躁 燥 弧 孤 抱 报 蔽 弊 炒 吵 耽 眈 眈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变换·变幻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如:变换写作方式。“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强调不固定。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2)以致·以至 “以致”所引出的结果多是不好的或不如意的,强调原因,可说“因为(由于)……以致……”。“以至”所引出的结果不限于不好的或不如意的,强调程度加深;它还指“直到”,表示在数量、程度、范围、时间上的延伸。 (3)消失·消逝 “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包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

高祖本纪课前学案

《高祖本纪》学案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着重解决以下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加点词语解释: 1、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4、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5、吕公者,好相人 6、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7、公始常欲奇此女 8、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9、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10、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头 11、吾虽都关中 12、及见怪,岁竟 13、吕媪怒吕公曰 14、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 15、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16、还军霸上 17、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18、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19、不欲费人 20、沛公然其计 21、及其锋而用之 22、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3、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24、游子悲故乡 25、给馈饷,不绝粮道 26、汉王复入璧,深堑而守之 27、吾特为雍齿故反我为魏 28、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 29、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30、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二、重点语句翻译: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謁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5、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6、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8、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9、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10、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1、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12、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13、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14、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三、重点实词积累: 1、如 ①意豁如也() ②怀王曰:“如约。”() ③公将如齐,与夫人皆行()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⑤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12课《苏武传》学案设计

苏武传 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预习 写出下列加点字拼音 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 ) 侯阏( ) 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 厩(jiù)且(jū)鞮dī)侯单(chán)于缑(gōu)王昆(h ún)邪(yé)浞(zhuō)野侯阏氏(yānzhī)左伊秩訾(zī)旃 (zhàn)羝(dī )去(jǔ)辇(niǎn)雍(棫yù)阳宫劾 (hé)大不敬斧钺(yuè)汤镬(huò) 第一课时 一、阅读第1段,翻译下面加点词语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汉亦留之以.()相当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变形记》教学设计

十一、变形记(卡夫卡)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在阅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三、学生自学讨论: 1.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 2.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家里人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3.如果你们是格里高尔的家人,你会怎样对待这只“虫形人性”的大甲虫呢? 4.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什么? 5.明明荒诞的故事,为什么读者会感到合情合理,富于真实感呢? 6.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1、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格里高尔惶恐、回忆忍受痛苦绝望空洞平和 父亲恼怒、驱赶打击厌弃 母亲惊骇躲避`昏厥冷漠 妹妹关心生气厌弃 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3、安慰、关怀他,为他营造一个他感到舒服的空间,尽量减轻他的痛苦,对得起自己的亲 人! 4、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5.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共三课时

苏武传导学案 编写:张俊凤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梳理课文,归纳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积累文言常见的 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坐、会、当、发、乃 4、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而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不久因窦宪谋反案受到牵连被捕,死于狱中。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主题解读】 信念与气节——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高祖本纪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有一首诗叫《大风歌》,同学们会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刘邦)他又叫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为他写的传记《高祖本纪》。 二、展示教学目标,并板书 1、研读1—4段,积累文言语基。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三、检查预习情况 指明生朗读课文(1-4节),注意读准字音。 刘媪大泽之陂美须髯狎侮贳酒酒雠折券弃责繇咸阳喟然太息单父人吕公乃绐为谒曰四、自主学习一划出难理解的字词句。 一、二段字词积累: 1)其先刘媪常息于大泽之陂 2)是时雷电晦冥 3)已而有身 4)喜施,意豁如也 5)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6)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7)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8)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9)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10)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三、四段字词积累: 1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12)单父人吕公善沛公 1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14)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 15)因重敬之,引入坐 16)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7)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18)高祖竟酒,后 19)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20)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21)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22)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23)卒与刘季 自主学习二 ?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这四段主要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自己概括)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 ?刘邦好酒及色 ?纵观秦始皇而叹 ?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 五、小组合作学习(赏析课文,迅速捕捉信息、认真思考、探究、归纳加深对刘邦人物的理解)

《苏武传》导学案

高二语文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疏通文意,了解苏武自杀和拒降的动机,感知苏武形象。 【学习重难点】 1.词句的理解,文意的疏通。 2.品味苏武自杀前的言语,析其舍生的原因。 3.把握李陵真情劝降的诸多角度。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 2.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3.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细节、对照。 【知识链接】 1.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2.关于“气节”的名言警句 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论语卫灵公》 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孟子滕文公下》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⑤.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恒宽《盐铁论地广》 ⑥.时穷节及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⑦.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学习过程】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 具体内容,详见《世纪金榜》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米,汉亦留之以相当.()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其义 (5 )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者在汉者 (6)武中副中郎将张胜乃假史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7)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9)方.()欲发使送武等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降者 (12)阴.()相与 ..()谋,劫单于线阏氏归汉 (13)会.()武等至匈奴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日 (15)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 (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赏赐 3.翻译 (1)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_____ (7)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______ (8)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______ (9)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中,位列将爵通候,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变形记》学案附阅读答案

《变形记》学案(附阅读答案)(2) 《变形记》学案(附阅读答案)(2) 文章来自: 《变形记》学案 课型:新课学科:语文主备人:欧阳莉莉从备人:高一语文组 年级:高一班级:学生姓名:审核: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的创作以及其作品的主要倾向。 2.简单了解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思潮。 3.理解《变形记》的中心思想、荒诞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说里展现的西方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 4.理解人变成虫有何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变形记》的中心思想,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初步探讨人异化的根源。 学习疑点:《变形记》里展现的西方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 学法指导: 1查阅有关资料,如西方现代文学史、西方现代哲学、西方现代心理学。把《变形记》放在西方现代派思潮

的大背景去阅读、去思考。可以适当了解西方现代派的 流派、创作主张、代表作家、影响等。 2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知识,结合工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去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物化(异化)等问题。 3阅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全篇以及他的其他代表作以求更多地了解卡夫卡的创作。 一、课前预习 1.《变形记》是讲的人变成虫,同学们回忆一下,还有什么文学作品是讲的人与虫(物)之间的转化的呢?就你认为,说说人变虫有没有可能? 2.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最新《苏武传》导学案共三课时 - 学生版

苏武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知识建构】 1、课前做好充分预习 (1)听读课文,标出注音;(2)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大致复述基本情节。 2、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监;②数()通使相窥()观; ③以状语()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足下;⑩何以汝为()见;⑾子卿尚复谁为()乎。 【合作探究】 一、标出段落,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重点句子的断句。 二、同桌间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三、朗读1-2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置币遗单于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7、以货物与常 8、其一人夜亡 9、虞常生得 (2)从第一二段,我们可以看出,苏武出使匈奴的政治环境怎样? 四、朗读第3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2、事如此,此必及我。 3、见犯乃死,重负国。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四环节导思教学导学案传记选读

《高祖本纪》教案1

《高祖本纪》教案1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3.整理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预习本文,写一篇介绍汉高祖的短文。 3.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

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明确: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 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1)及答案

15.《苏武传》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 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一、导语设计: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学习知识及巩固作者及《后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背景知识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四、学习目标达成过程 1. 听读录音,写出下列句中的生字注音。 ①数通使相窥观()②且鞮侯单于初立() ③空以身膏草野()④稍迁至栘中厩监()⑤置煴火() 2.学生再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6.14.2《变形记(节选)》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变形记(节选)》导学案 课文简介: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本文是节选。主要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关注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通过荒诞、变形表现真实生活的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 2、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狞笑”。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而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做一只甲虫。 3、现代主义文学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

《苏武传》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自测]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 ) 侯阏( ) 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3、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和。 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见资料) [质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苏武传》学案

《苏武传》学案 第一课时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导学过程】 《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熟读课文1-3段,做到词如己出 2、指出文段中的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子下端。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 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 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变形记导学案+答案

《变形记》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3、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4、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学习课时】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钟情创作,感情坎坷,1922年病重离职,1924年6月病逝。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的惊服,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作家之一”、“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其代表作长篇有:《审判》《城堡》《美国》(均未完成),短篇有:《司炉工》《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等。 2.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小说分三部分。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课文只节选了原小说的一部分内容。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ó)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 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⑿给()其衣食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二、再读课文,概括讲述课文情节故事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