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_加拿大传媒教育运动的启示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_加拿大传媒教育运动的启示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_加拿大传媒教育运动的启示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_加拿大传媒教育运动的启示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

)))加拿大传媒教育运动的启示

李月莲

内容提要如果一个社会里的/媒介再现0完全不能反映这个社会的文化,会引起很大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篇文章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个案,用历史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外来/媒体再现0如何激发加拿大对文化认同的关注,并掀起一场传媒教育运动,在学校设立传媒教育课,教导学生解读/媒体再现0,提高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本文发现传播科技愈发达,/媒体再现0与文化认同的矛盾就愈激烈,而推广传媒教育是缓解文化认同危机的一个有建设性的方案。

这篇文章探讨/媒体再现0(Media Representation)和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之间的关系。/媒体再现0是指传媒通过文字或音像,描绘现实世界的人和事,使这些事物在传媒世界中重现,但在重现的过程中注入了观点,并建构意义,令读者及观众不知不觉从特定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事物1。

多年来,/媒体再现0受到传播学者及社会人士的大力抨击,认为/媒体再现0所表达的只是传媒建构出来的现实,不仅与客观现实有距离,而且歪曲了现实世界,而这些歪曲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主流意识形态甚至歧见造成的。尤其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女性、少数种裔、低下阶层、第三世界国家的庶民等,经常被歪曲定型,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及歧视。

事实上,/媒体再现0不单引起关注传媒的人士及各种社群的注意,一些国家也对这些问题感到忧虑。加拿大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该国以消费美国传媒产品为主,严重受美国文化的渗透,所以它除了留意传媒上的/再现0不符合女性及弱势社群的利益,更关注传媒建构的种种事物,根本不代表加拿大的文化经验,担心国民长期日积月累受到有问题的媒体再现影响,无法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认同感。

/文化认同0在这里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他们的国家文化有共识及投入感,他们认识自己的文化,又能清楚指出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质。加拿大自立国以来,一直存在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加拿大人不能明确地定义他们的文化,而不健康的/媒体再现0更进一步加深了这项危机,故此加拿大政府一直致力于寻求对策,增进国民的文化认同感。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一方面提出/科技文化国家主义0(Techno-cultural Nationalism)这个概念,分析加拿大人如何看待媒体再现与文化认同产生的矛盾。另一方面讨论安大略省如何期望透过传媒教育(Media Education),去缓解由媒体再现激发的文化认同危机。

50新闻与传播研究

研究方法

这篇探讨外来媒体再现与文化认同关系的文章,是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传媒教育为个案。

安大略省是研究媒体再现与文化认同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安大略省占加拿大人口三分之一,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坐落于该省内。安大略省的人比其他省份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国家主义感情,对加拿大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经常进行热烈的讨论。安大略省的民众非常关注传媒的影响,尤其是媒体再现的问题,并在70~80年代期间发动了传媒教育运动,推广本土传媒文化经验。安大略省在传媒教育运动方面是全国的先锋,它设立的传媒课程更是全国最完备的,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这个研究采用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的研究取向,结合历史及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调查。具体来说,搜集资料是按照以下两个途径:

(一)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手及二手资料(Prim 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的分析,收集的资料包括政府的报告、刊物及内部通讯;省政府及联邦政府专案委员会调查报告;传媒教育协会的文件及档案;安大略省教育人员联合会的报告及档案;各大关注传媒动态社团的通讯及文件;安大略省传媒课程的教科书等。

第二部分的文献分析是内容分析,这个研究共有两个内容分析计划,第一个计划透过分析207篇于1978~1990年间刊登于5加拿大传播学报6(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文章,研究加拿大人的传播科技思潮,特别希望了解加拿大人对美国透过传媒进行文化渗透的意见,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忧虑。第二个计划是分析安大略省传媒教育课程教科书内容里面的意识形态,共选取了该省最通行的七本传媒教育教科书及参考教材作结构性的内容分析。2

(二)深入访谈:

传媒教育这项研究共访问了38位在安大略省传媒教育运动中的重要人士,其中大约一半受访者谈及外来传媒的影响及加拿大人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均被收录在这篇文章之中。

/媒体再现0引发的忧虑

安大略省教育部一位前任官员指出,在70~80年代,该省的教师、家长及关心社会的人士对传媒的影响有以下三方面的关注: 1.传媒建构的性及暴力世界; 2.传媒对各社群不公正的/再现0强化了社会现存的不公平; 3.在加拿大国境内消费的传媒产品中的/再现0,根本与加拿大人的文化经验不相关。3事实上,这三项关注均与削弱加拿大人的文化认同息息相关。同时,这些负面的影响受到传播科技急速发展的刺激而加剧。

传播科技进步带来负面影响

自从1952年电视在加拿大启播,很快便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传媒,令加拿大全面迈入电子时代。在70~80年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发展包括了录像机及录像带的普

及使用、由光纤电缆接驳有线电视、卫星传播、微波传播和收费电视(Pay-TV)等。

维庞德4指出,在70年代初期,加拿大批准该国的有线电视公司运用微波接收美国的电视讯号,这个决定令美国电视跨越疆界直接闯入加拿大家庭。加拿大在80年代中虽然成为世界上具有最庞大有线电视网络的国家,但是本地的电视台不得不与美国电视台竞争,而收看美国电视节目的加拿大家庭愈来愈多。卫星转播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收费电视的蓬勃发展,在1983年,加拿大容许利用卫星转播美国电视及收费电视,而在80年代,60%的加拿大家庭普遍设置录像机,打破定时收看电视的习惯,这些科技进展均令加拿大人看了更多美

国节目。5维庞德指出,新的传播科技令加拿大大开方便之门,让美国节目在毋须接受政府监管下流入加拿大。

传媒暴力

自70年代开始,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安大略省的家长、教师及社工均感到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大,传媒暴力更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安大略省的省长戴维斯更委任了一个传媒暴力皇家委员会进行调查,结论认为传媒表达了一个暴力指数很高的世界。一般加拿大人看的节目平均每小时有六个暴力镜头,家长及教师均恐怕加拿大人会接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合法手段的概念。1984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指出,2/3的加拿大人认为10岁以下的儿童多看电视,会令他们日后成为有攻击别人倾向的成年人。

加拿大人除了像其他国家的人那样抨击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之外,对传媒暴力还夹杂了特殊的反感,认为这是美国人输给他们的/后院垃圾0。因为他们看的暴力节目主要来自美国。在传媒中/再现0的暴力世界,加拿大人认为与他们的现实世界根本不相符,不反映加拿大的社会情况,这些节目误导他们活在一个暴力世界里。

根据社会学家利普塞特7对美加文化的分析,加拿大人与美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很清楚的区别。他指出加拿大人倾向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而美国人则在必要时不惜一战。这令加拿大人振振有词,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以祥和为依归,与美国文化的野心冒进和不惜用暴力解决问题大相径庭,他们不想下一代被暴戾的文化污染。其实早在1962年,多伦多一间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一本名为5年青人的毒药6的书,认为加拿大的年轻人大量消费美国传媒产品,该国有必要/捍卫国家的身份认同08。该书作者马克警告,/媒体再现0的暴力世界,毒害了加拿大这个国家的精神及道德健康,污染了加拿大的传媒环境。

色情问题与女性角色定型

踏入80年代,当录像带租售在市面大行其道的时候,色情录像带如雨后春笋般在安大略省蓬勃发展。在1983年2月,一家有线收费电视台/第一选择0推出美式/花花公子0电影节目(Playboy Movies),激起加拿大人的强烈反应。反对最力的是女权团体,包括加拿大反对传媒色情大联盟和传媒监察会。在安大略省,传媒色情行动组批评收费电视台滥播色情暴力节目,要求加拿大的电台、电视及电讯监管委员会(CRT C)发出指引,减少传媒的

色情节目。9在1983年,一个由加拿大联邦政府成立的/色情及娼妓专案委员会0在安大略

省及其他省份展开有关调查,其后发表了报告书,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广大的社会关注及公民教育。

安大略省的女权分子在反对色情传媒方面最为热心。她们的理论就是在色情刊物、色情电影及色情电视节目中,女性被/再现0为性对象,换言之,在/传媒再现0中,她们是一群被玩弄、侵犯、甚至被虐待的人,她们被建构为徒有胴体但没有脑袋的男性附属品。除了色情传媒之外,女权分子也不满一般节目对女性及小孩子的定型,妇女及小孩往往被/再现0为弱小、依赖性强及经常受暴力侵犯的一群。10

她们呼吁大众要正视/传媒再现0中的妇女角色。11在80年代初,加拿大的电台、电视及电讯监管委员会的电子传媒性别角色定型专责小组,制定了一套性别角色塑造指引,鼓励传媒把男女角色正确地/再现0。51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

52新闻与传播研究

与看待传媒暴力的情况一样,安大略省人对女性角色的/媒体再现0之不满,也渗透了国家主义的色彩。由于很多与色情有关的传媒产品由美国输入,令加拿大人对这些产品加倍痛恨。加拿大人不敢说他们没有性别歧视,但他们认为加拿大社会不会大量制作这些令人反感的传媒产品,这些产品里的男女角色也不是加拿大人赞同的两性关系,他们恐怕这些/媒体再现0会污染加拿大人纯朴的文化价值观,故此除了对之口诛笔伐之外,还要求当局阻止它们进口。省政府于是制定新的海关条例,严禁性暴力及儿童色情传媒产品由美国进口安省,而安省的反对党领袖仍批评政府做得不够,于是在政界及社会掀起了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讨论热潮。

不相关的文化经验

加拿大,尤以安大略省为甚,一直以来充斥着美国的传媒产品,例如在80年代,加拿大人每周平均看2412小时的电视节目,但其中只有814小时是本土制作,其他的主要来自美国。12在剧集方面,96%在加拿大播映的电视剧是外来的(主要是美国的),电视剧里面呈现的完全是异乡世界,没有加拿大影子。

安大略省在加拿大是有线电视网络最发达的省份,也因为这个缘故,省民接收美国电视的频率也最高,令关心加拿大人文化身份的人士大感忧虑。安大略省的传媒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主席邓肯在5大众传媒与普及文化6一书里大声疾呼:/这究竟是谁的文化?0。13邓肯本身是一位中学教师,他敦促学生反省,他们每日所消费的传媒及普及文化产品,其中究竟有多少是把他们/再现0为加拿大人。他指出学生有责任去找一影像去正确地/再现0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了解到不断地接收美国视听影像只会扭曲他们对本国的文化认同观念。

无疑,安大略省人接触的/媒体再现0,与他们的本土文化经验的确并不相关。他们喜欢看的Cosby Show,灌输的是美国人的家庭价值观,他们爱欣赏的/律政风云0(L. A. Law),谈的是美国法律。一项调查发现加拿大人由于经常在电视、电影里看美国的法庭审判,结果把美国的司法程序和法庭审案形式误以为是加拿大的,其实两国的司法制度并不相同。这的确严重地妨碍了加拿大人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安大略省一位教师安德森14对此等情况感到十分无奈,他谈到他的学生在电视上看到洛杉矶暴乱,有如置身一个种族仇恨很深的社会里,但这个与种族关系有关的/媒体再现0,却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有出入,令学生对自己文化很迷惑,无所适从。

由此可见,安大略省人不满的/媒体再现0,并不局限于传媒建构的暴力世界及色情世界,而是这些/再现0整体来说,完全反映不了加拿大人的形象及加拿大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严重阻碍加拿大人认识自己的身份及了解自己的国家,大大削弱了他们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感。

加拿大传播科技思潮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在安大略省,先进的传媒科技强化了美国的文化渗透,令安大略省人顾虑到加拿大文化的存亡问题。

事实上,加拿大长期存在身份认同危机,马修斯15指出,/加拿大人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更关心他们的文化身份0,因为对加拿大来说,美国透过传媒进行的文化渗透,长期

地威胁着该国。早在1907年,美国一份周报在加拿大境内的销售量,比加拿大所有本土刊

物加起来的销量还要高。16当加拿大进入电视时代,该国所看的剧集节目,只有4%是本国电

视台制作。面对这个被支配情况,加拿大人又怎能不忧虑?如果翻看历史,可见加拿大人一向很积极去面对这项文化挑战,该国从不放弃争取它的文化自主权。加拿大的传播历史,实际上就是一段争取文化独立的奋斗史。

这方面的文化抗争,在5加拿大传播学报6里可一目了然。本研究对该学报于1978~1990年间刊登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显示,针对美国传播帝国主义而鼓吹的文化防御政策,是这份学报多年来最主要的论题。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方面的讨论基本上受着一股非常独特的传播科技思潮所支配。在207篇文章中,有39篇(约五分之一)的题目跟/文化认同0、/加拿大传播政策0及/美加传播关系0有关。此外,有73篇文章(约三成半)的内容涉及推广加拿大文化认同,或讨论传播科技在加拿大社会应扮演的角色,以及美国对加拿大文化垄断的恶果。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文化防御0(Canadian Cultural Defence)是加拿大这段时期最重要的传播论题。本研究接着对/文化防御0这个论题进行结构性的分析,17

结果揭示了一项很独特的意识形态结构,笔者称之为/科技文化国家主义0(Techno-cultural Nationalism)。

这项意识形态主要由两个单元组成: 1.传播、本土文化及国家主权三位一体论; 2.科技二重性。这两个单元交织,引伸到科技传播会产生两股力量)))传播科技摧毁力和传播科技建设力。就加拿大的情况来说,传播科技摧毁力是指美国的文化垄断,传播科技建设力是指加拿大的文化防御。

传播、本土文化和国家主权三位一体论是指这三个概念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加拿大人特别重视传播,根据柯林斯18的研究,加拿大人认为文化及主权是双生体,同时又觉得传媒与文化紧密联系。由于传媒是文化的传送系统,因此他们认定传播(即媒体建构)不仅在塑造加拿大文化方面担当重要角色,并对国家的主权独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换言之,加拿大人视传播为维系国家完整的重要元素。

科技二重性是指科技既能作善又能作恶。加拿大学者指出,要探讨这个辩证的传播论点,须先分析加拿大两位重要传播学者的理论,他们分别是英尼斯(H arold Innis)及麦克卢汉(Marshall M cLuhan)。本研究所分析的约200篇文章里,这两位学者最常被引述。英尼斯提出,传播科技不仅影响我们的传播模式,并影响我们的思维、社会结构和文化取向,故此传播科技可以用来控制人类,另方面又能解放人类。对他来说,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以印刷技术为例,在催化文艺复兴及资本主义崛起的同时,又促成了宗教黑暗时代的结束及封建主义的死亡。既是破坏力量,又是建设力量。英尼斯非常爱国,认为美国传媒严重威胁加拿大的国家文化,呼吁加拿大人把传播转化为文化保护的一股建设性力量。至于麦克卢汉,他对传播科技也抱着一股矛盾的心情,他认为60~70年代新兴的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传媒环境,开展了新的文明,但同时由于冲击了旧文明,造成社会心理的不平衡、身份认同的丧失及未能适应新时代的痛苦。他指出如果我们能加深对新媒体的认识,并设法去驾驭它、适应它带来的种种新生状况,便会成为它的主人,不然便在新浪潮中淹没。

在5加拿大传播学报6所刊登的文章中,这种二重观点性十分流行,其中一篇文章就谈及加国政府的传播科技政策投射一种科技乌托邦论及科技灾难论的二重性论点。加拿大一位传播部长说:/我们可以用科技去建设美好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但亦可以让科技去摧毁所有53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

54新闻与传播研究

加拿大人的梦想。019多篇文章一方面谈到传播科技的摧毁力,另方面又论及传播的建设力。其中一篇文章引述一位学者的话说:/谁控制声音(即传播讯息),谁就控制世界。020。

由于从美国流入加拿大的传媒产品里的/媒体再现0,建构的文化讯息与加拿大社会完全无关,美国传媒被认为代表了一股摧毁力,加拿大人希望把传播事业控制在自己手里,故此反对自由贸易观点,实施文化保护政策,对美国传媒作出种种法定限制(例如在黄金时间只准播映本土节目,监管美国传媒产品进口,不鼓励刊登及播放美国广告等)。同时,加拿大人又深信,只要传媒控制在加拿大人手里,传媒可以是一股健康的建设力量,故大力推广加拿大国家广播电台及电视台节目,设立本土电影制作资助基金等,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建设加拿大人的文化认同感。

传媒教育运动

在安大略省,/科技文化国家主义0这股思潮深深影响着省政府、知识分子及大众传媒的看法。在这股思潮笼罩之下,很多学校、社团和组织都关心外来/媒体再现0对/文化认同0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不少安大略省人都觉得传媒的无形教育似乎比学校教育更具影响力,这令安大略省家长及教师感到受威胁,尤其是在媒体再现问题上,更令他们忧虑。在学校里,教师积极给学生灌输男女平等及种族平等的观念,但在大众传媒上,扭曲了的两性及种族关系的/媒体再现0,却向学生灌输另一套观点。由于传媒的讯息对学生更有感染力,于是便在社会上鼓吹不平等的风气。安大略省教师最感不安的是,这些/无形教师0的/教材0,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它们经年累月透过媒体再现向加拿大学生灌输美式的两性角色、种族关系、家庭生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生活情操等,把加拿大年轻人同化为美国人,这无疑加剧了加拿大的文化认同危机。安大略省关心加拿大国运的人士,觉得再不能对这个问题坐视不理,便组织起来,发动传媒教育运动。

在安大略省,参与推动传媒教育运动的人士包括教师组织、妇女团体、宗教团体、关注传媒的组织、家长组织、教育电视以及安大略电视台和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等。其中推动最力的是由教师组成的传媒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该会在1978年成立,目标是在安大略省推广传媒教育,并向教育部争取将传媒教育列为中学的必修课程。

教师是安省传媒教育运动的中流砥柱,他们最关心的是/媒体再现0如何影响学生的思维,并且不满传媒灌输给学生的世界观和文化观21。妇女团体也大力支持传媒教育,因为想抗衡/媒体再现0中渲染的暴力和色情所带来的社会破坏。2280年代的安大略省,弥漫着一片反色情和反暴力的社会风气,尤其大肆抨击外来媒体再现,令赞成审查传媒的呼声愈来愈高。由波姬小丝扮演雏妓的一部美国电影遭禁映。安大略省教师联合会的课程及专业发展主任狄克逊23认为,审查有违言论自由的原则,竭力倡议在学校推行传媒教育,令学生自行摆脱传媒的支配。传媒教育又受到宗教界的支持。安大略省天主教的联合教会及基督教的耶稣会,都不时举办传媒教育的讲座,搜集及发展有关的参考教材,供该省的教友、神职人员、教师及家长使用。24

经过多年的游说,安大略省教育部终于愿意和该省的教师联合会合作,设计传媒教育的课程及教材,并把传媒教育列为英语科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英语是必修科,传媒教育列入

英语科表示该省每一名中学生,均有机会学习如何解读传媒讯息。25如果从社会学社会运动理论的角度来检视,安大略省的传媒教育运动是一个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这个运动有组织,各参与团体有共同的社会诉求,参加者以中产阶级为主;议题先导;抗争的对象不是政体,抗争属于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内的批判,要求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及文化重振多于政治经济的改革。

传媒教育课程

安大略省的传媒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加深对传媒的认识后,能了解传媒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和生活,并鼓励他们用批评的态度去分析传媒讯息,学习鉴赏传媒节目优劣的能力。传媒教育课程范围广泛,包括对电视、电影、电台、印刷媒介、流行音乐、摄影、广告、新闻等作全面的介绍及批判,并就一些专题如传媒暴力、传媒女性定型、媒体再现、文化认同等展开讨论。

安大略省传媒教育课程的最大特色是以/传媒建构现实0为整个课程的核心。26

该省的大部分传媒教科书都指出,大家在传媒看到的只是传媒建构出来的现实,与客观现实并不一样,提醒学生不要盲目相信/媒体再现0,同时告诉学生,传媒建构的/再现0,有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后果。

本研究选取了安大略省七本传媒教育教科书及参考教材作结构性的分析,一方面了解课程的内容,另方面探索课程的目标,研究发现其中的一套独特意识形态结构(附图一)。这里意识形态结构定义为一套假设、思想、价值观及分析方法。在图一中可见,大众传媒被指操纵受众,传媒教育推广的传媒素养(M edia Literacy )是协助学生反操纵,达至批判性自主(Critical Autonomy)。

图一的左边显示,这些教科书

及参考教材均假

设了加拿大人消

费美国传媒产品

多于本国传媒产

品,在加拿大传

媒环境受到美国

传媒支配的前题

下,教科书一方

面把传媒看成是

文化工业,并指

责它们推广消费

主义和迷惑受

众,另方面抱怨

传媒危害加拿大

的文化认同。

图一:

安大略省传媒教育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结构

教科书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传媒是一盘生意,追求利润,传媒产品是商品,而且鼓吹盲目消费。同时,又指出大众传媒透过他们建构出来的种种社会观念和现象,对受众进行意识55

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

56新闻与传播研究

形态的操纵,例如电视上的女性定型及再现,就误导了受众。此外,一些传媒的性与暴力讯息更带来负面的影响。教科书警告学生,传媒不时进行大众迷惑(M ass Deception)。

这些传媒教育教科书特别指出,媒体再现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5传媒教育指引6说,由于加拿大与美国接壤,透过传媒,加拿大人是美国观点最大的接收者,而传媒教育的一个重点,是要探讨究竟有多少加拿大人把这些美国观点视为自己的观点。该指引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向学生推广加拿大本土的传媒工业,鼓励学生透过本土传媒建构的加拿大社会,认识自己的文化。

图一的右边显示,教科书一方面敦促学生培养对传媒的批判能力,以能解构大众传媒,抗衡传媒的负面影响和不良消费意识。另方面,传媒教育被视为发展学生加拿大文化意识的手段,教科书积极鼓励学生比较本土传媒产品及外来(美国)传媒产品的异同,目的是协助学生采取加拿大视角(Canadian Perspective)观察事物,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传媒再现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其中一本教科书,就给学生指出加拿大的新闻节目和美国新闻节目的区别。这些教科书最终是希望学生成为有批判力及自主力的传媒消费者。

本研究发现,安大略省的传媒教育课程,基本上对通俗文化及传媒持批评态度,而教科书对美国文化支配的关注,对追寻加拿大文化认同的执着,充分反映出这个课程受着本文较早之前提出的/科技文化国家主义0的思潮影响。传媒教育是加拿大人抗衡外来媒体再现的一个手段。

结语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传媒的/媒体再现0不能反映这个社会的文化,会引起很大的文化危机。而安大略省的研究个案,揭示了加拿大人处理这项危机的积极态度和解决方法。

安大略省的情况,反映了加拿大人十分着意/媒体再现0是否正确反映他们的形象及文化。由于加拿大人大量消费美国传媒产品,便出现了/媒体再现0及/文化认同0的矛盾,加拿大人在传媒中看不见自己的影子,也看不见自己的文化,这个现象令他们感到极度焦虑。本文分析了加拿大人的文化思潮,指出一直以来,加拿大人都受着/科技文化国家主义0支配,排斥美国的/媒体再现0,支持本土的/媒体再现0,要建构自己的文化现实。由于禁止美传媒产品进口是行不通的,故此他们建议透过传媒教育课程,教导加拿大的年轻学生去批判在美国节目或刊物中出现的媒体再现,以免他们将异国文化当作本土文化来吸纳。同时,除了大力扶助本土传媒工业发展外,又运用传媒教育,鼓励学生收听及收看本土传媒工业的节目,透过本土传媒认识自己的国家和同胞。安大略省的传媒教育活跃人士,一般不认为单靠传媒教育就能化解加拿大人的文化认同危机,但他们认为起码可以缓解情况恶化。

本研究还发现,传播科技愈发达,外来的传媒产品愈容易冲击本土文化,/媒体再现0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就愈激化。近年信息科技及传播科技均革命性地高速发展,传媒全球化的现象愈来愈普遍。当我们可以很方便地透过卫星、有线电缆及电脑网络去接受外来传媒节目时,是否也要考虑到这些节目的媒体再现是否符合我们的文化,我们会不会在不知不觉

地把别人的价值观当作自己的价值观,这些节目会不会削弱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我们会不会丧失身份认同,在各式各样的文化间游离,变成无根的国际人。

科技的发达,肯定对保障疆国的文化认同是一大挑战,安大略省的经验,提供了/传媒教育0的一个方案,供大家参考。过去20多年来,在联合国的支持下,传媒教育逐步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运动,不少西方先进国家已把传媒教育纳入它们的中小学及大学课程内。面

对科技跃进及文化认同受挑战的第三世界国家及亚洲国家,似乎也应该吸取加拿大经验,考虑把传媒教育课程引进学校课程里。

作者:香港浸会大学新闻学系助理教授

注释

1.O -Sullivan,T.,Dutton, B.&R ay ner,P.,.1994,Studying the M edia :An Introduction,L ondon:Ar nold.

2.G ilbert,R.,1989,/T ext Analysis and Ideolog y Crit ique of Curricular Content,0In S.De Castell, A.L uke,&C.L uke (Eds.),L anguage,Aut hority and Crit icism,pp.41-73,L ondo n:Falmer Press.

3.Jerry G eorg e,Former Education Officer,Ontar io M ini stry of Education,个人访问,1996年6月11日。

4.Vipond,M.,1992,T he M ass M edia in Canada,T oronto:James L orimer.

5.Einsieldel, E. F.,&Green,S.,1987,0VCRs in Canada:U sage P atterns and Policies I mplications,0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 n,13(1),pp.27-38.

6.Roy al Commission on V iolence in the Communicat ions Industry ,1977,Report of t he Roy al Co mmission on V iolence in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 y,V olume 1:Approaches,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T oro nto:Queen .s Printer fo r Ontar io.

7.L ipset ,S.M.,1990,Cont inental Divide :T he Values and I nst itutions of the U nited States and Canada,New Yo rk:Routledge.

8.M ark, F.,1962,Poison for t he Y oung:A Najor Reason for Ris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p.2,T or onto:Progr ess Books.

9.K eat ing ,M.,0Pay -T V Sex &Violence Becoming Common:M edia Critic Charges,0T he G obe and M ail,p.5,Januar y 23,1984.

10.Susan Vander Volt ,Executive Director,M ET RAC,个人访问,1995年6月15日。

11.Barr y Duncan,Pr esident,Association for M edia Literacy,个人访问,1994年10月21日。

12.Carpenter, D.,1989,M edia Images and Issues,Don M ills,Ontario:A ddi son-Wesley.

13.Duncan, B.,1988,M ass M edia and Popular Cueture,p.20,T oronto:Harcourt,Brace,Jav aro vich,

Canada.

14.N eil Andersen,Editor of M ediacy ,Association for M edia L iteracy,个人访问,1995年6月20日。

15.M athews,R.,1988,Canadian Ident ity:M ajor Forces Shaping the Life of a People,Ottawa :Stell Rail.

16.M offett,S.,1973,T he Americanization of Canada,T o ronto:U niv ersity of T oronto Press.

17.这种结构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意识形态的分析,参考注2。

18.Collins,R.,1990,Cultur e,Communicatio n and National Identity:T he Case of Canadian T elevision,

T o ronto:U niv ersity of T oronto Press.

19.Fox , F.,/N otes for an A ddr ess to the A nnual M eeting of the Canadian Cable T elevision Association 0,P.

16,Quebec City,M ay 12,1981.

20.Godbout,J.,1985,0On California and the M edia,0Canadian Journal o f Communication,11(4),pp.

341-352.

21.M ima Hoyes,Prog ram L eader of M edia Literacy,North Y ork Board of Education,个人访问,1994年

10月27日;F reda A ppley ar d,Coordinator,T oronto Board of Education,个人访问,1994年10月19日;R ick Shepherd,Executive M ember,Associat ion for M edia L iteracy ,个人访问,1995年6月20日。

22.K ay Sig urjousson,Associate Ex ecutiv e Director,Federation of Women T eacher -s Associat ion of Ontario,

个人访问,1995年6月12日。

23.Des Dix on,F ormer Dir ector o f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Ontario T eachers -F eder at ion,

个人访问,1995年6月12日。

24.Jo hn Pungente,Ex ecutive Director,Jesuit Communication Project,个人访问,1995年6月9日;Kr is -

tine Gr eenaw ay,M edia Consuetant,U nited Church,个人访问,1995年6月22日。

25.Cray Cavanagh,Former Educat ion Officer,Ontario M inistry of Education,个人访问,1995年6月6

日。

26.O ntario M inistry of Educatio n,1989,M edia Literacy Resource G uide,T oronto :Queen .s Printer for

O ntario.

57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

45ON Newspaper as A K ind o f Services with Some Tan gible Materials Attached

Tang Xujun

Is newspaper a kind of goods or not?T hi s is a debatble subject in China and even in w estern countries for a long t ime.Some ones hold a positive answ er,regarding newspaper as something to be broduced and sold in the same w ay as shoes and soap while others hold a negative answer,believ ing the wor d0goods0cheapens

a newspaper that serves the public with impor tant infor mation.According to the aut hor,the controversy

need not exist if both sides put their viewpo ints on the same suitalbe theory.Basing on the ser vice theo ry of economics,t he author analyses the character i stics of newspaper on the tangible paper and t he intang ible in-formation and r 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newspaper is a kind of ser vices w ith some tang ible materials attached.

It means that basically newspaper is a mean of information service.A newspaper could be regarded as a0

g oods0if the serv ice oriented to market fo r profit otherw ise not.T herefor e,theoretically speaking,some

newspapers are goods and others are not.We can not generally say new spaper as a w hole is goods or not.

49Foreign Media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Lessons f rom Canadian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Li Yuelian

If a society.s media representation cannot reflect its culture,serious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may arise.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Ontario.s media education in Canada,this paper ex amines how for eig n media representa-tion led to cultural identit y problem.Facing cultural challenge,Ontarians promoted M edia L iteracy M ove-ment dur ing the1970s to1980s.As a result,t he Ontario g over nment ag reed to include media education as part of the for mal school curriculum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analyze media r epresentation and cultiv ate their Canadian consciousness.T 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advance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 gy could in-tensify the conflict betw een for eign media representation and lo cal cultural identity.T he Canadian.s ap-proach and strategy to handle the conflict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58Obj ectivity in Western Journalism

Guo Zhenzhi

T he core o f W estern journalism is objectiv ity.Objective journalism claims accur acy.It refrains from taking sides publicly by disting uishing facts fr om o pinions.Objectiv ity is the approach to authenticity and credibil-i ty.It makes objective report ing a faith,a standard and the journalist values.Western scholars criticized ob-jectiv ity a lot.P eople hav e admitted that there are no pure facts,only construction and ex planation of the facts.But journalists also hold t hat to r educe the subject ive impacts on facts as much as possible,they should make news in an object ive and professio nal way.From a faith to professional rituals,objectiv ity produces rules dealing wit h new s facts.Objectiv ity,as a feasible pr inciple,has become a common discourse and a gen-er al model to deal wit h journali sm infor mation,t houg h it.s not a perfect standard.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广告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必然产物,网络广告发展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络上做的广告,其发展前景极好。网络广告发展史已经成为了广告主关注的一个基本知识,以致广告界甚至认为互联网络将成为传统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飞象学院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局限于一种或几种符号,手段的传播方式,不仅整合了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的优势,融文字,声音,图像等与一体,甚至还综合了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录像机,录音机,打印机等各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优点,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媒体。

随着时代的前进,新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将与我们的社会、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研究尤其是网络研究依然会是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企业将招聘大量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为其公司的发展加砖添瓦。飞象学院的院长孙静博认为我国新媒体研究未来发展会随着媒体形式越来越丰富,新媒体发展将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现今的媒体内容主要以音频、视频、动漫、文字、为主,因为缺乏一致的结构化界面。采用高新技术应用到整个媒体产业链,让新媒体不同的媒体形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在未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国想要在世界经济中有立足之地,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科技是经济的助力,但并非是万能的,只有将科技水平同人们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起到改变未来生活的作用。我们必须参考我国本土国情和消费对象的实际消费水平进行发展科技,这样才能的真正发挥能量。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企业使命: 打造国内第一大传媒,第一线上综合财经培训基地 企业宗旨: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志激励最为上进的责任青年,致力传播精英之责任观点;打造深度价值的社会平台。 企业愿景 让更多的大众从媒体中受益,从媒体中全方位进行个人提升 企业发展理念 ·在中国,龙胤以平台的名义召集一个盛大的文化品牌,成为精英责 任青年之精神旗帜。 ·形成多媒介的传播媒体。以移动设备,纸质媒体,网络为主导的传媒中心。 ·形成文化品牌下的消费品牌,财经门户,网络服务,品牌包装,品牌鞋业,VR 设备等,塑造核心品牌价值。 ·形成多上市公司载体的资本运作平台。 企业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 凝聚英才、突显团队;营造非凡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尽显才华;塑造超群的职业团队使鸣企文化传媒尽显风范。 企业核心价值观 打造深度价值的社会平台。 企 业文 化

企业人才观 以发展来吸引人:通过公司的快速发展,为员工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成就事业的平台;通过公司品牌实力、文化理念、人性化的制度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以事业来凝聚人:有钱不一定有事业,有事业一定不缺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将各方优秀人才凝聚在一起。员工依托公司强有力的平台,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工作来培养人:“从基层做起、步步提升”与“破格提拔”相结合,让员工在工作中锻炼,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以结果来考核人:不谈借口和理由,注重员工实际的工作能力和所提供的结果。 企业用人原则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基层做起,步步高升;逐级管理与越级检查,逐级汇报与越级投诉相结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视频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传播与整合

视频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传播与整合 2007年,中国视频广告出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广告主数量、投放费用,还是广告互动效果都较之以往有快速提升。展望刚刚到来的2008年,视频广告的投放量增长将不可避免。艾瑞预计2008年中国视频广告(仅指以网络视频为载体的贴片广告等形式)收入将达到4.8亿元。与此相对应,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将增至2.4亿人,超过85%的中国网民将成为视频广告的受众。视频广告所具备的优于电视广告和传统网络广告的潜质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网络视频成为新营销载体 内容与互动优于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推送式的播放方式对网络视频用户的影响力在逐步降低。而网络视频所具有的随时点播和下载播放的优势以及多样的互动方式正好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根据艾瑞2007年5月的调研数据,63.3%的用户认为网络视频节目的丰富性优于电视。而且,网络媒体广告对受众产生的印象和电视广告只有1.9个百分点的差距。除此以外,广告主选择视频广告的原因在于该类广告在制作发布成本、精准的用户定位和形式多样性等方面都远远高于电视广告。视频广告正在开拓电视广告之外一块新市场。 形式与效果好于传统网络广告——视频广告作为新的广告形式正在通过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媒体进行传播。随着中国宽带服务的普及,网络已经不在成为该广告推广的门槛。视频广告所承载的信息量、信息展现方式以及互动效果等指标均优于普通网络广告。而且视频广告在品牌记忆度、购买率和忠诚度等指标上相对传统网络广告也有大幅度提升。 国内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将访问量变现 07年中国网络视频网站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其中视频广告收入的放量增长成为其主要推动力。目前网络视频运营商主要分为六类:门户类、视频分享类、电视机构类、在线影视类、视频搜索类以及P2P流媒体类,其中P2P流媒体和视频分享网站的视频广告收入增长最为迅速,主流P2P流媒体运营商广告收入均以突破千万人民币,而视频分享网站在经历了用户积累及用户体验的培养阶段以后,在07年下半年也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广告销售团队。随着视频网站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视频网站受众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视频广告市场将出现快速增长, 08年将进入视频营销元年。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摘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形成形成了封闭、内敛的中国体育文化。西方文化无疑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因而形成了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本文对比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文化、演变背景、文化理念、竞技观 一、中西体育文化演变背景对比: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折旧决定了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户个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中国古代人人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身,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因此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希腊文化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冲上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性文化。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及竞争的能力,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因此,西方经济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对比: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也是“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例如中国传统体育典型项目太极拳,其特色是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静观其变。中国体育文化旨在突出和谐。

浅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浅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世界体育文化无疑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国际性运动,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说法亦是无可厚非的。下面就谈一谈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一、中国体育文化的功能: 1) 中国传统体育就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悠悠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极具 意境和内涵的灿烂的凝聚了东方智慧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世界体育 文化的大家庭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中国体育强调…点 到为止?,…适可而止?这两方面对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我们所熟 知的中国武术,历史更为悠久,影响更为深远。我们的武术宗师主张练 武并不是为了伤人,相反而是为了防身、强生健体。 2) 中国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中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奥运会 是强势体育文化,但它完全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根据文化张力理论,如 果没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文化来平衡,必将走向极端。中国传统体育是一 种休闲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之所以说中国传统体育应该承 担起世界的责任,是因为它迎合了时代的要求。 3) 世界需要休闲。而中国传统体育的精髓就是和谐,养生。这不是以竞技 为特征的西方体育所能达到的,在奥运会在研究如何把人搞成超人时, 我们就需要站起来说,人不能是这样的!21世纪是休闲的世纪,怎样休 闲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人们把目光从奥运场上转向场外,当人们开始 搜索能够挽留自身人文精神的体育活动时,都不约而同地将东方体育视 为了经典。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比较,探讨了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相互交融和互补是大势所趋,也是促进文化变迁和演进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关键词:体育文化价值选择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精神实质思维方式 引言: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作为人的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相关文化体系。是人类顺应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成果。在所有的体育文化模式中,中西方体育文化模式及其要素众多和组合有机,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组合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讨价值。由于目前世界体育文化逐渐整合,为了更鲜明地阐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将我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比较。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体育的健身价值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同,但是不同的文化所影响的群体他们对健身作用的认识也不同,在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体育对于身体各部分器官、机能锻炼的作用,在激烈的活动中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我国受传统体育思想的影响,注重修生养性,形成了一种对于体育活动健身价值的漠视态度。在健康需要的时候,往往不能转变到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观念上来,将其健身的作用突出表现出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些因素构成了文化的有机体,决定了自我文化的发展类型和主导潮流。无论哪一种体育文化都应该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指导社会实践,当前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关系到今后体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高度重 视。体育竞技意识、体育审美情趣、体育进取精神,这些体育价值观念对于一个人社会心理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文化的发展要在继承自我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借鉴和学习其他文化中优秀和先进的体育文化,把我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选择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会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化、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同古代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健身文化,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西方人注重冒险创新、放荡不羁。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明显,也决定了两种体育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并深入到哲学思想与价值观的核心层面。西方体育文化的竞争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蕴涵的“天人合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必然要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交融、贯通,共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韬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在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辨。 直观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特质,他否定现实世界和个体生命的两极矛盾、冲突、对抗和竞争,强调人的身体于天地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改虚守静,摈除欲念,回归到优化了的心灵世界,即在心灵中内视“气”

文化传媒公司的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文化传播公司的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前言 文化传媒公司的经营管理是涉及到公司的正常业务活动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传媒公司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和各项业务管理等。这些管理工作的内容大都关系到公司的机构是否健全、运转是否良好、业务水平是否稳定发展、企业信誉是否优良可、企业是否具有整体竞争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大事,因此,公司的经营首先必须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方法,管理好企业,从而使企业保持在业务水平稳定发展,持续赢利;企业信誉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的良好生存环境之中,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文化传媒公司的机构设定与职能 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传媒广告服务机构,除了应该设置客户部、创作部、媒介部和调查部之外,还应该设置行政办公室,作为公司的管理中枢。文化传媒公司的组织机构设定如下: 在组织机构设置健全的基础上,还须对各有关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能划分,把责、权、利落实到具体部门。这样,才可能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实现各负其责、协调运行、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一)客户服务部的职能和人员配备 客户部的任务主要是开拓客户并保持联络,与公司内其他各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客户部是直接与客户发生接触的专职部门,负责接洽客户,协调广告客户与广告公司间的关系。在广告公司接触到一位客户时,首先由客户部作初步接洽,向广告客户提取有关必须的资料,如产品知识、市场情况、广告费预算及市场计划等。客户部在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后,会同其他各部门负责人,研究特定资料,制定出初步的广告计划方案和工作日程,分由各部门执行。在广告活动进行过程中,客户部还负责与广告客户的联络工作和信息反馈,通报有关市场调查结果和广告活动进展情况。同时,还代客户负责对广告的设计、制作和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因此,广告公司的客户部在职能上扮演双重角色,对外代表广告公司的整体利益,对内则代表广告客户的利益。此外,在广告公司内,客户部还应承担公司的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在无公关部的情况下)。 客户部的人员岗位职责划分为: 1.客户部总监(1) 全面负责客户部业务管理工作,兼行政分工,进行监督和指导,负责客户服务管理。对上,直接向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负责,汇报工作;对下,检查经营主管工作;并负责与比较重要的客户保持接触和联系或洽谈、引见。负责选聘、任用和考核客户服务人员。参与并控制各项广告订单预算。 2.经营主管(2-3) 全面负责所在经营组或业务组的业务工作和日常行政工作。对上,向客户部总监负责,汇报工作;对下,检查客户经理工作。还负责与较高层次和地位的客户企业决策人员、市场销售主管或市场经理保持接触,负责新业务的开发、调查,并发展原有业务。 负责按照所代理的客户的广告计划和预算开展业务活动,为公司争取赢利。参与制定客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比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并对二者的统一性进行了理论思辨,旨在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性;统一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两支同步发展起来的主力军,虽然二者形成的体系、形态、和内涵不同,但两者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随着西方大工业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如今,伴随着全球化帷幕的拉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探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对于我们把握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地理背景分析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在这种环境下,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因此,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它是以仁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法家、佛教的思想。所以中国体育文化具有重人际关系,倡导中庸、轻竞争,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分析(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说到底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中国儒家文化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是一个从内往外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而西方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这个超越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基督教的转变。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自然崇拜,明朗欢快、活泼的,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外在刻板的,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后来完全鄙视现实、崇尚天国的,一种超越的基督教的转换。这也是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完成的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转换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文化映射到西方体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选择的差异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原则,对体育的看法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而在希腊人眼里,理想的人物不仅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一个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古希腊人认为,匀称、强健的形体是一切善与美的本源。古希腊对力的崇拜与对肉体的赞美构成了西方对健康人格的基本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影响着古希腊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思想。(三)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境界”对生命的价值。而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而五脏通达,六腑协调。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而西方体育价值取向上则趋向另一纬度,对人体外形的称颂,肌肉的健美,体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源流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存社会是历史上社会的延续.现存的文化也是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人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都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也必然具有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它是体育文化的源头,体育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相反,它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组成。由于交通较为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在其近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外受西方近代民主的熏陶,内受移民民族精神的影响,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杂交特征。所以,在其不太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较好的民族传统,这或许是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社会存在着长达数千年的高度封建专制统治,这种传统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在这种高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中,君主决定一切,拥有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利,臣民在君主面前只能绝对服从,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民主权利。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长期压制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奴性文化,使得人们的创造活力、进取精神,严重受到了束缚。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缺少民主制的历史,却有太多专制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转动,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德、礼”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民主传统产生出来的是个性、权利和自由这些特质的话,那么,专制文化遗留给今天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服从。我们今天的体育中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讲究整体和秩序,无不折射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权威和服从的传统观念,其中的整体主义尤其压抑人们个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体育为什么常常凸现这些东西的历史原因。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中西方文化各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性也形象的显示了两者的差异。源于爱琴海的古罗马、古希腊的海域文化其背景是众城邦小国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丁当时人们重视体力、技巧等在战争中实用的身体条件的观念。在中国,由于中原地域平坦广阔,江南鱼米丰富,十分适宜农业发展,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华夏民族“和”的思想内核。虽然边境有少数民族的侵袭,但中原大地大多处于和平状态。人们缺乏竞争环境,重文轻武。所以形成了以和谐养生为特色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随着美国的崛起。尤其是他们在“西部拓荒”时期形成的拓荒精神、自我价值观使西方体育文化的以极大的完善和空前的发展。中国在建国以后经过曲折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又重新用“扬弃”的态度复兴了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单就作为世界文化主体的东西方文化而言,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了解中西方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于理解中西体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三面与邻国接壤,一面临海。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无法自由通行的巨大海洋,可以说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极不便利。与西方早期文明的发展环境相比,既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在古代更多地体现出幸运的一面。从其封闭的内部看,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环境,这就促使人们只能向内陆和腹地寻求发展的空间,无需与自然做太艰苦的抗争,便可获得自足的生活,人们也希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于是,农耕便成了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长期以农业生产为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传文案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传文案 聊城记忆久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传册文案 形式:三折页,共计6页码。 封面:以当下流行语为内容,组建出一个“忆”的样子。如:记忆新闻上头条等,参考些得酒的设计。 第一、二页: 聊城记忆久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介 第一家以“记忆”为宣导的文化传媒机构 新媒介新文化新理念让记忆,没遗憾! 2021年5月聊城记忆久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唯一一家以“记忆”为宣导的文化公司机构,记忆久久将要开始聊城前所未有的新媒介、新文化、新理念的品牌战略整合发展计划。为公司品牌推广等商业性服务;为家庭生活记忆,提供人文性服务,为让记忆从此没遗憾而做出我们的贡献! 公司是新,但是由一帮老传媒人、品牌策划人、广告创意人、管理咨询人组建而成。公司坐落位置也没有宏伟壮观,但我们不向往声势浩大,坚定的追求创意伟大,让创意创新逐渐成为我们所服务对象的常态化。公司注册资金101万元。 公司两大方面业务: 一、人文情怀“记忆”方面的业务。 儿童成长纪念册、中年----串起人生记忆的链条、老年回忆录、各种聚会视频、照片拍摄与后期制作。每份记忆都是一份创作,都是以记录实际、存储温暖和财富为追求! 大型户外拓展真人秀活动,如聊城《爸爸去哪儿》等栏目的创作开展。加强人文关怀,加强商业宣传的亲情植入。 以记录城市发展轨迹和时段现象,促进城市文明和生活质量为主导的杂志------

《城市记忆--聊城》 二、公司的各类商务服务 广告创意设计与品牌策划推广 ?公司宣传手册 ?公司VI手册 ?公司文化手册 ?品牌系统策划 ?推广活动方案 新媒介—微电影的剧本创作、导演及拍摄。 大型活动及庆典的策划与执行 智学教育—初高中学生学习提分等综合素质提高的必选之地。 公司文化 公司性质:第一家以“记忆”为宣导的文化传媒机构。 公司使命:让记忆,没遗憾! 公司目标:打造最大的有关记忆的储存库! 公司特点:走出去,学进来! 公司愿景:让每一个人因经历的记忆而储存自己的财富!让公司企业因新媒介、新文化、新理念而在市场中展现新的姿态! 公司经营准则 1、把握咨询规律,市场规律,需求韵律!--市场服务准则 2、社会责任,舆论导向,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准责 3、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创造优异!--服务差异准则 4、平等互信、彼此分享、多赢发展。--同盟合作准则 第三、四页:公司产品及案例(以图片为主) 聊城海关、 第五页:智学教育 收拾起零散的回忆,作为人生价值收藏。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有着美好的故事。抚今追昔,那些故事都成了不能重复的过往:成败、悲喜、起伏、相望。而珍存记忆才能呈现生命的至高无上。帮您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迁移与融合 (广东省湛江教育学院黄科) 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从文化学文化史的角度去认识考察体育,拓宽了体育理论研究的视野。体育作为文明的先导,作为人类发展自身的一种工具,它以自身活动为基本特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身心共健”的双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功能在日益扩大,人类在超越自然、超越社会、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反作用于人类成为人类有效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衡量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显著标志,成为展现人类主体意识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体育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生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更完善了精神文明,它是科学的求实精神与浪漫的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与体育文化 “文化”是古代汉语中较古老的词汇。对于“文化”概念的解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认知尺度,人的形式的一种表达方式。拉丁文的原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筹。18世纪以后,其含义逐步演变为个人素质,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素养,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以及引伸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生活内容。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文化的涵义在西方历史就有1印余种。我们比较同意这样一种定义,即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和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特殊表现,是人对人类创造力和才能发挥程度的鉴定。体育文化作为这一大圆圈中的子圆圈,是人类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种种尝试,包括运动方式、健身教育、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等。未来体育会以大文化为灵魂、以高科技为筋骨、以国际性为面貌,在碰撞与融合中将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1.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中国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将天人相对、天人有别。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之道(温、良、俭、让);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视知行分析、细剖层究。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辩。由于以上原因,产生西方文化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中国封闭的农业基础、自给自足、缺少更高文化竞争等方面产生了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稳健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也孕育出了“养生体育文化”。 2.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l)中西方在体育于人的价值上有着不同的强调和侧重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三

文化传媒公司宣传广告语

文化传媒公司宣传广告语 文化传媒公司宣传广告语 1、天下有一种文化叫凤鸣文化——凤鸣天下文化传媒。 2、凤鸣天下:不一样的传媒,不一样的天下。 3、贴心的服务,只为让您的生活丰富多彩。 4、永做最有思想的文化传媒——凤鸣天下。 5、凤鸣天下——用别致文化铸就时代经典。 6、善谋者,得天下——凤鸣天下文化传媒。 7、鸾凤和鸣,天下太平——凤鸣天下文化传媒。 8、以光影之美展文化之力——凤鸣天下。 9、凤毛麟角的创意,给你一鸣惊人的天下。 10、凤鸣天下百舸首,文化传媒冠五洲。 11、凤鸣天下——我们身边动听的声音。 12、凤鸣天下,你可以选择的广而告知。 13、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会是适合你的专属。 14、创意无限,经典呈现——凤鸣天下文化传媒。 15、“凤”舞九天(州),“鸣”扬天下。 16、凤鸣天下,诏告天下--想要美,让我给。 17、世界总是有矛盾,没有传播谁听信。 18、凤鸣传媒,构筑/构建时尚艺术/生活基地。 19、专业推陈出新,有效提升品牌价值。

20、龙腾四海精神显,凤鸣天下文化传。 21、凤鸣天下文化传媒,专业制造经典。 22、找传媒公司,就是凤鸣天下,不一样的风格成就不一样的效果。 23、精彩创意,助飞理想——凤鸣天下。 24、你欲杨帆,我做东风——凤鸣天下文化传媒。 25、创世纪艺术文化——凤鸣天下文化传媒。 26、九凤朝天,鸣扬天下——凤鸣传媒。 27、凤鸣天下,给每一颗明珠大放光彩的`机会。 28、凤兮凤兮天行空,鸣于天下傲传媒。 29、数文化传媒新势力,还看凤鸣天下。 30、凤鸣传媒——让您的生活更美好,让您的付出变成生产力。 31、把你不敢想的,变成现实——凤鸣天下。 32、凤鸣佳音,天下共享。你的幸福,就是风鸣最大的快乐。 33、高端专业化传媒先锋——凤鸣天下文化传媒。 34、凤涅槃,形美、意美,以美鸣天下。 35、凤起翩歌舞,鸣音话梅竹;天庭仙外境,下落凡尘福。 36、点缀生活,创意无限,唯我凤鸣天下。 37、凤鸣天下传媒,为您的品牌添光彩。 38、凤鸣与创意同在,凤鸣与传播相融。 39、我们可以告诉全天下——凤鸣天下文化传媒。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与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构架,而且具有无形或隐形的构架,从根本上制约、指导着人类的思维、行为,以及情感方式和表现形式。中华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萌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氛围中,潜涵着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哲理和伦理价值观念。 (一)身心并重,内外兼修的体育观念 体育文化是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习惯于相对稳定、和平宁静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带有浓厚的修身养性的特征。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区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以伦理道德为重点的体育特色 中华文明与道德风尚是举世推崇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制约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痕迹,即使是以技击为特点的中华武术竞技,也以身体、武功、德行全面发展为重点,其守内、崇实、尚礼的风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反映,这与古罗马角斗士在格斗中所追求的所谓勇敢、残忍相比,中华武术在价值取向和文化座标上的追求,显得更为深远,更加广博。 对精神道德的侧重使得体育运动的审美标准也被赋予了相应的伦理道德观,这种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纷繁复杂,缺少西方体育的简洁明快,因此难以迅速推广和普及。 (三)高度吻合传统文化的体育形态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系统结构中,人体生命观、贵生观、养生观的体育价值取向尤为显著。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从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乃至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特征。 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平衡的辩证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精气神相统一的人体生命观,为民族体育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了那种通过人的意念、呼吸及身体运动,来调解机体内部阴阳平衡,活动气血,祛除疾病,增进健康,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性运动的正常开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背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极丰富的资源,也确有不适应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面,需要对其进行梳理、整合,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自身内在的信仰、思想、文化素养的追求,这是民族存亡的关键。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挑战,机遇和压力并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优秀的文化必须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并能前瞻性地应对生存和发展问题。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应具有高度的忧患意识,责无旁贷地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世界,并使之发扬广大,为人类文明史增添色彩。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便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它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这些观念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它是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而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 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人们需要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东方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涵着人体生命科学的丰富内容,对指导人类保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风靡世界的今天,东方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悄然升起。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

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3.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剖析两种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面,并加以探讨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体育文化xx传统体育西方 前言 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文化具有非遗传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和阶段性。文化有三个层次构成,及外层的物质层次,核心部的心理层次,中间的心和物相结合的层次(体质的层次)。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它包括四层含义: 第一,体育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第二,研究体育活动的文化背景,观察体育运动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考察体育运动的文化意义,确定体育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第四,研究如何自觉地塑造具有独立形态价值的体育文化等。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体育文化的不断交流与传播,我们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既有差异又有着互补。两者虽然形成的体系、内涵不同,但都是人类的财富。 1xx体育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而发展的。中国体育文化经历了古代体育文化、近代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三个阶段。中国原始体育文化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在生产极其低下的社会情况下为了生存,人们学会了攀登、爬越、泅水等生产和生活技能并将其直接服务于社会形成了“体育”的雏形。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医学知识的积累,养生思想的出现,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古代体育在原始萌芽状态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从而脱离了生产劳动,与军事教育、祭祀、礼仪相结合,逐渐演变

文化传媒公司宣传文字

文化传媒公司宣传文字 广告语,文化传媒公司宣传文字 1、帝视季文化传媒,特别给力播达美。 2、帝视季文化传媒,誉八方异彩纷呈。 3、帝视季文化传媒,艺术设计属行内。 4、帝视季文化传媒,高品质创意殿堂。 5、帝视季文化传媒,全方位创意天下。 6、帝视季文化传媒,有容之视纳百川。 7、帝视季文化传媒,新时代艺术品位。 8、帝视季文化传媒,因为有你而精彩。 9、帝视季文化传媒,扬美名喜乐相随。 10、帝视季文化传媒,用艺术诠释价值。 11、帝视季文化传媒,精彩喜讯播天下。 12、帝视季文化传媒,千红万紫总是春。 13、帝视季文化传媒,新概念完美体验。 14、帝视季文化传媒,珍贵回忆的光盘。 15、帝视季文化传媒,皇家品质缔造者。 16、帝视季文化传媒,展天下艺术雄风。 17、帝视季文化传媒,你我他成就完美。 18、帝视季文化传媒,有我你会更精彩。 19、帝视季文化传媒,将精彩为您呈现。 20、帝视季文化传媒,守候那一刻的幸福。 21、帝视季文化传媒,开启创意新纪元。 22、帝视季文化传媒,策影视真彩生活。 23、帝视季文化传媒,传媒天下帝视季。 24、帝视季文化传媒,让思想自由高飞。 25、帝视季文化传媒,传经典艺术品牌。 26、帝视季文化传媒,创无限精彩相随。

27、帝视季文化传媒,让世界充满色彩。 28、帝视季文化传媒,让世界触手可及。 29、帝视季文化传媒,好创意一路相随。 30、帝视季文化传媒,让视界刮目相看。 31、帝视季文化传媒,豪华大气也精彩。 32、帝视季文化传媒,宽领域传播文化。 33、帝视季文化传媒,让沟通无处不在。 34、帝视季文化传媒,让你生活更甜美。 35、帝视季文化传媒,你知我知大家知。 36、帝视季文化传媒,领世纪非凡品位。 37、帝视季文化传媒,创八方设计风采。 38、帝视季文化传媒,第四季的新品质。 39、帝视季文化传媒,“帝”造您所追求的。 40、帝视季文化传媒,世界因你更绚丽。 41、帝视季文化传媒,把握成功的机会。 42、帝视季文化传媒,新创意艺术平台。 43、帝视季文化传媒,感染你我的心田。 44、帝视季文化传媒,专业智汇创繁非。 45、帝视季文化传媒,高品质成就未来。 46、帝视季文化传媒,传承新世纪视界。 47、帝视季文化传媒,创视界艺术魅力。 48、帝视季文化传媒,美轮美奂常相伴。 49、帝视季文化传媒,玩创意乐在其中。 50、帝视季文化传媒,创第一文化帝国。 51、帝视季文化传媒,影像听不同凡响。 52、帝视季文化传媒,传经典缔造永恒。 53、帝王享受,尊贵服务,尽在帝视季文化传媒。 54、帝视季文化传媒,携创意精彩人生。 55、帝视季文化传媒,承经典演绎人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