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聚落发展2

聚落发展2

聚落发展2
聚落发展2

七年级地理上册 6_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了解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聚落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的变化特点。 (2)通过探讨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3)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每个小组分别扮演旅游者、文物工作者、市民、经商者、政府官员等,就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积极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出谋划策。 (2)通过欣赏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美感。 (3)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聚落的发展过程;城市聚落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你所居住的城市、县城和乡村聚落发生的变化,谈谈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给予评价归纳。 2、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德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理解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聚落的发展、问题,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知识点,对聚落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①观看录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江南水乡—周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 ②图片显示“北京四合院” 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第二组讨论“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通过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总结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五、归纳与总结 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及导学方案 【板书设计】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一、聚落的发展 聚落的发展的特点: 聚落的发展的问题: 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知识链接】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讲课讲稿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书报告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酝酿和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经过20多年的共同探讨和研究而总结出来的认识成果。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动因,就在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存在。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本身的影响。然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非自今日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有了人类经济活动,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古代中国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的周代,这种思想就已萌芽。“易传”的作者综合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以符合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 自秦以后,历代思想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例如,扬雄的《太玄经·玄莹》、王充的《论衡》、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方面把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观和经济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此同时在周代,我国开始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且有了这方面的法令。如周文王时期(约公元前1150年)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天赦”。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朝还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如《四时之禁》规定:“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缪;缳纳置罦不敢出于门;罟不敢入于渊”,意思是不在规定的时间,不准砍伐山林;不准割草烧灰;不准滥捕鸟兽;不准下河捕鱼,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到了秦代,则有了形式更为完备、内容更为翔实具体的环境保护法令,如《秦律·田律》就有若干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文,条文规定每年春季2月至夏季7月的这段时间内,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准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鸟卵;不准用药物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鸟兽的网罟和陷阱等;并规定了对违犯禁令者的处罚措施。 二.近代马克思辨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过“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但对这个问题,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思想。 (1)人和自然密切相关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立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 (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 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3、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 (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 (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表现——孟子、荀子 3、意义(见教材p5) (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厄运——焚书坑儒 1、原因 (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 (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 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 (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林、鱼、矿产) 聚落与环境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市的? 城市问题 种类:影响:——古代城堡、庙宇和纪念性建筑,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雕塑、壁画和碑刻等。——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3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这33处文化遗产分别是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敦煌莫高窟、x藏布达拉宫、龙门石窟、孔府、孔庙、孔林、明清皇家陵寝、都江堰———青城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山西云岗石窟、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

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甘肃敦煌莫高窟;3.山东泰山;4.长城;5.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6.北京故宫;7.安徽黄山;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4.x藏布达拉宫;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7.苏州古典园林;18.山西平遥古城;19.云南丽江古城;20.北京天坛;21.北京颐和园;22.福建省武夷山;23.重庆大足石刻;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5.明清皇家陵寝;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8.云冈石窟;29.“三江并流”自然景观;3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31.澳门历史城区;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33.安阳殷墟;34.中国南方喀斯特;35.开平碉楼与村落;36.福建土楼;3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38.山西五台山;3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40.中国丹霞。 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6月24日至7月6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今年共有36项文化自然遗产申报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澄江化石地和元上都遗址分别申请自然遗产和文

粤教初中地理七上《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_2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教材分析 聚落的发展变化是从人口行为的角度而言,它是反映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的总称,它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则各不相同。聚落的发展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并深受当地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聚落,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现代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破坏,如何保护和挽救人类的文化遗产,就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围绕人的居住地的发展变化层层深入地进行讲述。第一,教材侧重于从学生身边的居住地引入,从多角度讲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第二,教材侧重于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入手,讲述聚落的区位、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和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点。第三,教材侧重于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使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异。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景观。 (二)、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四、教法建议 1.观察、分析、判断: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并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在此可自行补充一些特点比较鲜明的景观图片或视频材料辅助教学,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宜扩展到其他方面。“景观”是能在照片上看得到的,并且也是较为客观的。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在平面图中认识乡村和城市,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学生观察漫画: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教师引导学生从动态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使学生形成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2)“长江三峡移民”案例,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从自己学校所在的聚落入手,观察和分析周围的自然环境要素与自己所在聚落区位(位置)的关系,培养探究能力。 4.读图、分析、调查:如何对待人类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分析我国丽江古城文字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由此拓展到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教师一方面可组织学生收集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也包括世界聚落文化

2019年精选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复习巩固一

2019年精选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复习巩固一 第1题【单选题】 居住如图房屋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的省区是(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读下图, D处的传统聚落是( ) A、高脚屋 B、帐篷 C、窑洞 D、墙厚窗小的平顶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的住房通常是: A、高脚屋 B、帐篷 C、木屋 D、冰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读下列景观图,民居与地区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湿热地区 B、乙—温带地区 C、丙—黄土高原 D、热带干旱地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为亚洲和欧洲地区传统民居的墙体厚度示意图,图中所示传统民居墙体厚度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的差异 B、宗教信仰的差异 C、气温的差异 D、生活习惯的差异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 ) A、聚落密集 B、聚落稀疏 C、建筑物矮小 D、聚落规模小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对下列四幅传统民居建筑图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北方地区 B、②﹣﹣华北平原 C、③﹣﹣南方地区 D、④﹣﹣黄土高原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准确的是( )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D、中国南方——蒙古包 【答案】: 【解析】:

1105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对2000-2014年度文献进行检索,以“思想品德”为主题共检索文献19467篇,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为主题检索文献共422篇,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为主题检索文献0篇,以关键词“小学生”检索文献41488篇,以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检索文献82篇,在此基础上,选择文献19篇,包括2篇硕士论文,17篇期刊。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内容与目标 沈建萍(2010)在文中指出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养成良好习惯。①杨小容(2010)指出小学生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培养、文明礼仪养成教育。②韦代均(2010)认为“加强礼仪教育对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刘赞(2011)指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④刘应君(2012)认为“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⑤。“新时期《小学德育纲要》为小学德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小学德育的方向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四有’新人,同时通过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加强小学生对中国少先队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五爱’的高尚道德情操。” 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行为培养目标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⑦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认为小学生思想品德主要内容是养成教育,包括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礼仪、生活习惯等,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定义为道德教育,有的定义为德育,有的直接等同于思想品德教学。 ①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2010,1. ②杨小容,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21. ③韦代均,农村中小学礼仪教育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10,(31),52. ④刘赞,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11,(35),72. ⑤刘应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几点尝试[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227. ⑥尹海霞,浅谈小学德育中的养成教育[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5)18. ⑦徐志红,赵明伟,《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学生言行习惯的培养[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36.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C.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贵州农村有些房顶上盖的不是瓦而是板岩,主要反映了该地区的 A.气候环境B.地质环境C.水文环境D.土壤环境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上所述完成4~6题。 4.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5.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6.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回答7~8题。

7.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8.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如图),说明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9.下图是我国两地区乡村民居景观图,造成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A.降水B.光照C.地形D.水源 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城市与乡村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七上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习题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和发展与合作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都一样B.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C.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D.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2.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5个婴儿,死亡10个,这个地 区一年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千分之二十五B.千分之十五C.百分之二十五D.百分之十五 3.关于人口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的疏密不同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B.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人口密度大 D.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密度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小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是根据() A.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的比重B.文化、科技水平的高低 C.劳动力的数量以及素质D.发展水平的差异 5.所谓“南北对话”是指() A.南半球与北半球之间的经济商谈、合作等B.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合作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D.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6、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美洲 7、下列地区人口稀少的是() A、欧洲西部 B、北美洲东部 C、亚洲东部 D、非洲北部 8、黑种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A、热带地区 B、寒带地区 C、温带地区 D、沿海地区 9、下列地区通行阿拉伯语的是() A、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B、北美洲东北部 C、非洲南部 D、非洲中部 10、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产生于() A、欧洲 B、大洋洲 C、亚洲 D、北美洲 11、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胸前戴着十字架的教徒,他们属于() A、伊斯兰教教徒 B、佛教教徒 C、基督教教徒 D、回教教徒 12、我国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是() A、藏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 13、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A、水源充足的地方 B、交通不便的地方 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导言: 在中央党校的门口一块石头上刻着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当年为党校亲笔题写的,勉励所有共产党人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实事求是也是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那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有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 ㈠相关概念 1、思想路线: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是认识路线的具体化。 2、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3、实事求是词源: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有个河间王刘德热爱古代文化,立志恢复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年年征战而损失的古代典籍和礼仪,他主张用事实作证据,去伪存真,舍非求是。所以班固修称赞河间献王刘德“求学好古,实事求是” 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1、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是毛泽东。毛泽东当时提出思想路线问题是有着强烈的针对性的。针对的革命战

争年代照搬教条,对马列理论不消化、对中国国情不了解、不研究的现象而提出的。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当时有一个同志刚到陕北洛川就提出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毛泽东后来问题,一切苛捐杂税你都取消了,究竟哪几种苛捐哪几种杂税?毛泽东批评这种作风是闭着眼睛在抓麻雀,瞎子摸鱼。1937年11月底,王明从苏联回国抵达延安,(“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到了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他顶着共产国际执委的头衔到处发表演讲,并大段大段背诵马列主义原话。说起外国的事来头头是道,却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把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作为中央党校校训,在延安开展了端正党的学风,,党风、文风的整风运动。 2、提出 ①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提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 ②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从斗争中”,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创造新局面”,是说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有创造性。 ③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中最先使用了“实事

七年级地理上册 6_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同步练习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一、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一旦形成就不再变化 B.某个乡村聚落只有发展,不可能衰落 C.乡村聚落有可能发展成城市 D.乡村聚落的数量有限,不会增加 2.下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丽江古城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区 B.宏村、西递位于安徽省 C.水城威尼斯位于法国塞纳河岸 D.巴西利亚成位于阿根廷 3.关于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B.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C.建筑融汉、白、纳西、藏各族的精华 D.具有傣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4.面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A.不要乱动,任其自然发展 B.全部拆除,发展现代化建筑 C.把它们拆了再按原样重建 D.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5.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6.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7.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最新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汇编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 2.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3.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量的活动实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并归纳聚落会发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应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地发展经济等会促进聚落的发展;反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使好的聚落衰落,甚至消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什么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聚落都会日益繁荣吗? 【学习新知】 一、案例一 引导学生读图A,观察1652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653—1789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790——1870年巴黎城市的范围、至今仍在扩展的巴黎城市的范围。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巴黎为什么最初建在塞纳河的西岱岛上?2.随着是时代的变迁,巴黎城市的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合作得出答案:1.西岱岛接近水源,且地处连通河流南北两岸的轴线上,便于通航、贸易。此外,塞纳河为西岱岛提供了天然的防护,可以确保居民的安全。因此,西岱岛成为巴黎的发祥地。2.巴黎城区成放射状不断扩展。 得出结论:聚落的规模会发生变化。 学生举出:身边聚落规模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举例:叶县的老县城原来只有东西城河之间的区域,但随着建设的发展,现在的城区已经扩展到环城路以外,面积是原来的好几倍。该案例展示的是日益繁荣的聚落实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们选择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聚落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 二、案例二 引导学生观察图B、图C、图D埃森市不同时期的景观图,推测城市性质的变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认真观察上面三幅图,找一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也会发生变化,并知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2)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2)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树立人类社会与自然规律协调发展观。 【教学方法】 读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1913年的迈阿密图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图 提问:观察两幅图,说说迈阿密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明确:1913年的迈阿密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20世纪末的迈阿密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一下聚落的发展与景观的变化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 (一)聚落的规模变化

案例1: 提问:1.巴黎最初建立在哪里?为什么当初建在这里? 2.从图中找出不同时期的巴黎城区范围,思考巴黎城区范围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 明确: 1.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边的西岱岛上,原因是这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 2.随着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放射状扩展。 得出结论1:聚落的规模可以发生变化,人们常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二)聚落的性质变化 案例2: 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2.观察图C,说出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什么职能为主的城市? 3.观察图D,说出现在的埃森市与1867年的埃森市相比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 明确: 1.代表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教堂 2.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钢铁、机械等门类为主的工业城市。 3.现在的埃森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成为以商业、服务业、电子业、旅游业等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得出结论2:聚落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三)聚落的标志——名称 案例3: 1.图中中关村、魏公村、明光村和北太平庄等在1949年以前是在城区里还是在城区外? 2.地名随着聚落的变化而变化吗?(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3:聚落的名称(即地名)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四)聚落的兴衰变化 案例4: 阿纳萨齐人没有保护好环境,造成了什么后果?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回答) 明确:阿纳萨齐人大量砍伐当地的森林,周围的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由于没有森林涵养水源,土壤被冲刷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了,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3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人们往往聚群而居。这就形成了聚落。一个聚落的发展往往与很多因素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讲授新课 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2、出示学习指导

(1)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主要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聚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3)聚落大多分布在怎样的地方? (4)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书中所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哪些? 3、讨论、检测、点拔 (1)思考题1—— a、学生回答聚落的定义和类型。 b、学生描述城乡景观的区别:城市聚落多高楼大厦,道路交通 四通八达。乡村聚落周围多农田,村落小,道路稀疏。 (2)思考题2—— a、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类型。 b、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思考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过程并回答。 (3)思考题3—— 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A.、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B.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峡移民”的安置。 教师:早期的聚落大多数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七年级地理上册 6.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设计(2)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设计 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或县城、乡村,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经联合国确认的,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 (2)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 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等。 (3)你的家乡有世界文化遗产吗? 山西的平遥古城、大同云岗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 (4)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聚落和民居。 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文化水平。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互相介绍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外国和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并记录下各自的各称。然后把各组的记录收集起来宣读,使大家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 3.屏幕展示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介绍,师生共同领略世界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下面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是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古城面积仅3平方千米,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

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纳河岸:巴黎的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城区缓缓流过的塞纳河,他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而且两岸的发展速度相同,这种现象在世界大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巴黎起源于塞纳河,城市的主要建筑大都集中在塞纳河沿岸,因此,塞纳河堪称为巴黎的生命线。白天游览塞纳河,四周风景如画,岸上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等名胜一一尽收眼底,各具特色的桥梁也一座座扑面而来,使人目不暇接。夜游塞纳河则别有一番情趣,岸上灯光闪烁、熠熠生辉,河中风清水澄、优雅宁静。 4.屏幕展示“信息传递”:水上古城在缓缓下沉,抢救威尼斯工程将启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抢救威尼斯古城刻不容缓?了解一些传统聚落面临的问题以及人类为抢救这些传统聚落而采取的措施。 5.过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平遥古城就是这样一座杰出的城市。请同学们就如何珍惜和保护这座古城,发表你的观点。完成课堂活动“积极参与”。 下面是课堂活动的一个实例。 将全班同学分成七组,分别赋予平遥城建局领导、文物工作者、经商者、房地产开发商、中外游客、平遥老百姓、政府官员的角色。 学生陈述观点: “城建局领导”:对古城要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的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可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以方便居民生活。 “文物工作者”:这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么多的人住在里边,会对古城造成破坏,应让居民迁出古城。 “房地产开发商”: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古城也变得非常拥挤,干脆拆掉算了,建造上高楼,可以解决多少人的住房问题呀。 “经商者”:古城有这么多的中外游客,真是大好的商机,我们在古城墙上为公司做一个大广告牌吧。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 一、村落的形成过程—原始居住地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以便更好地生活。在原始社会,由于经济生活极其简单,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存,人们的居住地还不能称其为聚落。 史前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人类的居住地是非定居式的,那时的村落也是不固定的、流动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散在居住;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学会就地取材建立了简陋的住宅,如利用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修建的穴居、巢状树居等。石器时代,人们为了很好地捕获大型野兽,如野牛、野鹿等,或者为了自身防卫,人与人发生了社会联系,穴居、巢居等比以前密集,也就形成了早期的简单村落。 二、村落的发展—古代村落、近代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也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村落的条件和固定性增高。 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为了防备经济住所被侵袭,便于与其他集团、部落斗争,人们互相结合成较大的集团,为了防风、防野兽筑起墙垣;为了便于管理,还建立了简单的行政中心。这一时期有的村落的规模相当大,如约6000年以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的村落,内部就包括了居住区、制陶工场和公共墓葬区三部分。居住区有40多座房屋紧排在一起,大的有60—150平方米,小的有10—20平方米。房屋中间还有一个火塘,供取暖、煮饭、照明等用。但是,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有季节性的游牧,住宅也随季节而转移,因此,其村落还是散在的、不固定的。 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聚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如西欧的东南部,因开放的耕地而形成的村落具有块状、街状、环状、以集会的广场为中心的集村等特点;干燥地区出现了集中于河流附近、泉水旁边,从事灌溉农业的农村、牧村;拉美地区因有许多大的种植园,村落以农场主的住房为中心。 近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村落的悬殊也很大。如英国、法国一些古老村落,中间有开阔的中庭,有围墙,且以一户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其他住房、农具房、畜舍、收藏室等,围墙外又有牧场、庄稼地、果园等。西亚地区阿拉伯的传统村落是以带葱头形高头塔的伊斯兰寺院为中心,并且有广场,住房多为石头和瓦造的无窗小屋。 三、村落的变化—现代村落 现代社会,因经济的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世界新工业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推动各国陆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村落的格局规划也随之改变。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原来的小木屋被现代化的庭院、小洋楼、别墅所代替,多数农家有汽车库、现代化的农机储藏室。连通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每个村庄就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且村落的布局规划向着科学、生态、环保发展。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最发达的国家,其农村聚落大部分都经过规划,在大农场中间布局现代化的住宅区。如俄亥俄州的代顿附近有一个大农场,就在50多公顷耕地的一角,建有现代化的农村住宅区,有设备齐全、装修较豪华的起居室、储藏室、车库、农具室、各种畜舍、饲料储存库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村落的变化也是可观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