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作文中的联想

作文中的联想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2448031.html, 总 校 0757-******** 22201877 北区分校 0757-******** 22132782 容桂分校 0757-******** 22132783 大良一分校 0757-******** 22319088 龙江分校 0757-******** 22132989 桂城分校 0757-******** 22132938 作文中的联想

望梅止渴的故事已众所周知了。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口渴时,一听说梅子,就会想起梅子的酸味,使口内分泌唾液,达到止渴的目的。可见,望梅止渴两者有其内在联系,因而会导致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件事物而想到另一件事物的过程。联想到的事物就是储存在记忆里的事物。这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把所见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所想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从甲联想到乙,但甲乙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有人写:“当我看圆月时,便想起了台湾同胞,我多么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啊!”“圆月”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想起台湾同胞……”这就是“圆月”产生的联想部分,因为“圆月”和“统一”有关联,“统一”有“团圆”的含义。所以,这样的联想也就比较自然了,如果甲和乙之间毫无联系,就不叫“联想”了。

作文时为什么要写联想呢?文章写进了联想,就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使思想感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中心更突出。

联想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那么,究竟怎样联想呢?这里谈谈几种常见的联想方法。

一、相似联想——这种联想是指由甲事物与乙事物在某一方面相似,因而产生的联想。这种联想方法运用得十分广泛,常用“好像”、“仿佛”、“如同”等一类词来连接甲事物和乙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月光曲》一课中:“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是由月光的皎洁联想到银纱的洁白清幽。 再如《长城》一课中:“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就是由长城的形状,联想到蜿蜒盘旋的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雄伟曲折,并赋予了长城动态的形象。

二、象征联想——这种联想是指由一件事物的特征联想到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这种联想具有真实感,应用得也很普遍。比如,由镜子这一事物的特征:照出人脸上的污垢,想到它具有的象征意义: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把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作为一面镜子;由柳树的特征:插到哪里都能活,想到它的象征意义:到哪里工作就在哪里扎根;由蜡烛的特征:燃烧自己,给人们带来光和热,想到它的象征意义:给人类带来幸福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例如《白杨》一课中:“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儿,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就是由白杨树的特征,联想到“希望我们扎根边疆,献身边疆”这一象征意义。

三、相关联想——这种联想是指所联想的乙事物和眼前的甲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看到甲事物自然地联想到乙事物。这种联想的应用也较为普遍。比如,由花园里千姿百态的鲜花,想到园丁辛勤的耕耘;从农民由穷变富想到党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巨大威力…… 例如《长城》一课中:“站在长

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再如《林海》一文中:“谁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怎能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才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都要用这里的木材。”

四、相同联想——这种联想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在某一方面相同,因而容易产生联想。比如,我们在外地游玩,见到一座小桥或凉亭,可能会想起自己家乡有的小桥凉亭来;在植物园里看见了花卉,可能会想起自己家里爷爷种的那些花卉来;在动物园里看见了猴子,可能会想起马戏团的猴子来……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就在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作者由眼前的十里长街上送周总理的灵车,想到过去周总理在这条街上检阅人民群众和迎送国际友人的场面。再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伤心地叹了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这段也是描写了凡卡由眼前联想到过去和爷爷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

五、对比联想——这种联想是由于甲事物与乙事物在某一方面完全相反,看见甲事物就会想到乙事物。比如,由成功的喜悦想到失败的烦恼;由寒冷而想到温暖;由战斗英雄而想到凶狠的敌人等等。再看课文中的对比联想:《太阳》一课中:在“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一句实写之后,联想到“如果没有太阳”时的情景:“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样进行对比联想,形成极大的反差,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重要。

六、比拟联想——这种联想往往以比拟的形式出现。联想的部分或者是拟人的,或者是拟物的。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一课中:“小虫为他演奏”,“麻雀为他歌唱。”这里把小虫和麻雀人格化了,写出扬科热爱大自然的一切响声,表现出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再如:“白桦树哗哗地响……不住地号叫。”这里把植物拟人化了,“号叫”之声凄惨、悲壮,“哗哗”更是渲染了扬科惨死的悲剧气氛,这样进行比拟联想能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七、由“声”联想——这种联想是由自然界里各种物体发出的声响而展开的。比如,在升国旗时,我们从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展开联想,想到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为解放祖国浴血奋战;想到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还可以想到解放后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及祖国未来的美景。又如写到“叮咚”的泉水时,就可联想到优美的乐曲等等。例如《月光曲》那段描写通过联想,把听觉变为视觉,把声音变为形象,“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里由声音联想到奔腾咆哮的大海,将全文推向高潮,这也是感情的大海,抒发了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和对造成盲姑娘兄妹贫困的社会的愤懑,这样进行“由声联想”能使文章动静相依,情、景、意融为一体。

八、由“味”联想——这种联想是由自然界里各种物体发出的气味而展开的。比如,荷花的香味并不浓郁,但凑上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仿佛喝了一杯淡淡的绿茶,既不涩口,又使人精神爽快。又如:写人生的苦可联想到黄连;写生活中的甜可联想到蜜糖等。例如《荷塘月色》一

文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由荷花的香味联想到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样进行的由“味”觉引发的联想能使文章有情景交融的意境。

九、由“色”联想——这种联想是根据事物的表面或内在颜色而展开的。比如,从树的绿色上展开联想,枝叶翠绿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往往由此可联想到某事物的繁荣昌盛和蓬勃发展。再如描写绿色的森林,会联想到绿色的海洋等。例如《喇叭花》一课中:“喇叭花开得一天比一天多。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花布。”这里进行的由“色”联想能使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喇叭花的强烈感情。

十、辐射联想——这种联想是由一个具体的辐射点引出,多方面地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的联想。比如,由灯光的形态联想到人的眼睛“深深地望着……”的情态,并借此抒发作者对“灯光”的特殊情感。还可以联想到革命烈士的生命之光,正是为了让下一代在明亮的电灯下安静读书、学习,为了执着地追求这一理想,革命先烈才不惜流血牺牲,将生命之光化作天安门前的“胜利之光”,还可以联想到“万家灯火”的今天……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桂林的山真奇啊”,联想到“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突出它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写“桂林的山真秀啊”,又联想到“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突出了它的“色彩明丽”,这样进行辐射联想能使文章具有山水画面的形象美,突出了景物的立体美和真实感,开拓了意境,使读者从这种辐射联想中加深了对桂林山水的美的感受。

还有其它形式的联想,这里结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十一册基础训练4第六题的“联想”要求,就介绍这十种联想的方法,供大家写作时参考。不过,在联想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想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具体事物是联想的基础,脱离事物的所谓“联想”是空想、妄想,联想一定要来自现实的生活中。

2、联想要合情合理。具体事物和联想到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抓住这种联系写出的联想才在情理之中。

3、联想必须具有两件以上的事物。由于联想是由一种实在的事物联想起其它有关的事物,所以,联想必须要具备两件以上的事物,而且常用“好像”、“仿佛”等词连接起来。

4、联想必须紧扣文章中心。与文章中心无关的联想写得再美,不仅不能使文章增色,反而会影响文章中心的表达。

5、联想要真切自然。只有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联想才会丰富多彩,真切自然,切不可故弄玄虚,违反生活的规律,闹出笑话来。

总之,联想是建立在生活经验记忆及许多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有丰富的联想,必须认真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知识,并养成多思善想的习惯。在写作中展开联想的翅膀,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绚丽多姿。

小学作文中的联想

联想,在作文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小学阶段,应教会学生怎样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法教学生去联想。

一、相近相关联想法。即由某一事物去联想与它在某一方面相关或相近的其它事物。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由看到水绿联想到翡翠,使人们对水绿有更深刻的印象。又如,我们看到天上的彩虹就会联想到江河上的桥梁;由看到照片,会联想到照片的来历及“我”与照片上的人的友谊等。这些都是相近相关的联想。

二、相似联想法。这种联想法,可以从见到或听到一种事物及一种声音联想到相似的一种事物及声音。例如:课文《月光曲》中,“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作者由月亮的皎洁联想到银纱的洁白、清幽。学写作文时,引导学生由小孩红扑扑的脸,联想到红红的大苹果等。又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中,“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作者由听到小虫和麻雀的鸣叫声音联想到人的“演奏”“歌唱”,有力地渲染了杨科酷爱音乐的气氛。

三、相对联想法。可以见到某一事物侧面,联想到与之相对的另一侧面。例如课文《长城》中,“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上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作者由砖、条石侧面联想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四、相反联想法。由某一事物可联想到与这一事物的特征截然相反的东西。例如读了《凡卡》一课,可由凡卡不幸的命运和悲惨的遭遇,联想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儿童幸福的生活。

五、错觉联想法。由某种原因引起的现象,联想到另一种错误现象。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中,作者由孔隙而联想到山石挤压过来会撞破额角擦破鼻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六、幻觉联想法。即由某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虚幻的现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五次擦燃火柴所出现的幻觉:由寒冷联想到火炉,由饥饿联想到烤鹅,由贫困寂寞联想到欢乐的圣诞节;由孤苦无依联想到慈祥的奶奶。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注意平时多观察,多联想。作文时,前面先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然后用“好像”“仿佛”“觉得”他想”等词引起联想内容。同学们写作文时,一边写一边想,开动脑筋写好联想的内容,文章就会水到渠成。

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

联想定义:联想是只在回忆时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联想的种类: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在写做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是十分重要的。

联想力首先有助于解决作文的材料问题。因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

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其实他们就是不善于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运用学生的积累,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移、扩散、引伸,常常还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鲜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学生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

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联系,联想也有不同的方式和类型。常见的有如下几种:1、相类联想———指同类事物间的质同联想。如由青年工人韩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会儿,少玩一会儿,少聊一会儿”的三“少”时间钻研技术,终于成为技术革新能手,联想到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读书,终于成为学问家;想到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这都是惜时如金的同类同质的联想。这种联想一般的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具体与抽象互换等。

2、相似联想————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相似而展开的联想。相似而不同质是其特点。《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话,悟出了养生之道。这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却明白了,这就是用的相似联想。

高考作文的考题,不少都用得上这种联想去构思立意。如对待这样的考题,没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类比,全面而又细致地进行哲学的思考,就不容易使议论深化,把比较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说的浅显明晰,具体生动,使文章具有趣味性和说服力。

有时从一个信息源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一一展开联想,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形成了多条思维路线,这就拓展了发散思维,使思维呈辐射状伸向四面八方。

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里不是好地方”展开议论。又花与刺的关系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可以也应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主流与支流、成功与困难、乐与苦等方面,这就为选取最佳角度提供了条件。

3、反向联想——由事物间具有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对比联想。

这种相关的两性事物之间的逆向对比,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施肥清醒。

4、连锁联想。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种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流向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就是连锁联想。

5、变形联想。从原信息点出发,合理地增加一些与之有关的一些材料,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

以上是常见的五种联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相似联想。相似联想的思维过程可分为三步;确定抓住具体事物的哪些方面的特征-------将这些方面的特征加以概括-----提炼观点。培养训练学生在协作中的联想力:

一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表象积累,使联想具有大量的素材;

二要引导学生联想的知识,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联想的因素,让学生懂得联想的本质、种类和特征,提高展开联想的自觉性;

三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理于事的限定运用某种联想的定向思维训练,以期熟能生巧;

四要即使点评,优化联想在协作中的地位。

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

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贫乏,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往往归结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缘故。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去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一是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伤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三是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

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观察不全面、不细致,联想就难以展开;如果见闻写得不具体、不切实,联想就会失去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逐步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汲取知识养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在写作文时,一边写,一边想,积极开动大脑,写出联想的内容,好文章自然会写出来了。

关于作文中的联想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作文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内容更丰富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

1.联想能引发思想情感,使你的文章意境深远、思想深邃。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它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联通的桥梁正是联想。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2.联想能拓展思路,使你的文章长上翅膀,反映天地更广阔。缺乏联想,作文的思路就会拘泥于眼前的生活,冲不破时空的限制,反映生活的天地必然狭小。有了联想,作文的思路就像长上了翅膀,可跨越时空限制,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

3.联想能汇集作文材料,丰富贮存创作词汇。提起作文,同学们感到“无话可说”、“内容空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确实没积蓄多少材料。二是有材料而不善于调动或检索。其实,一个中学生已有十几年的生活经验,不应该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联想,不能及时调动贮存在脑中的材料,如果你掌握了联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

4.联想能使作文语言生动、丰富、形象,富有表现力。联想能活跃思想,丰富思想,从而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