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直肠给药综述

直肠给药综述

直肠给药综述
直肠给药综述

直肠给药综述

通常我们传统的用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是外用,但其都有严重的弊端,比如口服,我们的肠胃对某些药物有很大的不良反应;肌肉注射及静脉滴注对一些儿童及不愿用此方法的人有很差的治疗效果;而且外用的吸收效果不佳。那么我们是否还有一种更好的用药途径呢——直肠给药。

许多学者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和疑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直肠给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方法,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或在齿状线上1-2cm处,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那么直肠给药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呢?

其吸收机制共有三种,药物口服给药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代谢,这样多数药物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原有的作用强度。直肠给药时,药物在直肠吸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后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骼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大静脉,而进入大循环。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淋巴系统对直肠药物的吸收几乎与血液处于相同的地位。所以,直肠淋巴系统也是药物吸收的一条途径。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直肠给药的三种方法及临床应用。

一,栓剂塞入法,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入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

局部或全身作用。它不仅起到润滑、收敛、抗菌、杀虫、局麻等局部作用,还可以直肠吸收药物发挥全身作用,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甚至对治疗癌症有很大的帮助。

栓剂在癌症方面的应用:癌症疼痛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临床常用镇痛药物曲马多、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痛,长期使用此类镇痛药易成瘾。双氯芬酸钠栓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外用直肠给药吸收快、完全。外用双氯芬酸钠栓加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癌症患者疼痛确实有效。尤其是对于日常生活尚能自理的癌症患者,用药方便、简单,副作用相对较轻,避免成瘾性,为减轻癌症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晚期癌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临床中采用双氯芬酸钠栓外用塞肛门加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癌症疼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灌肠疗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掺入散剂灌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灌肠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至近代,灌肠疗法发展比较迅速,应用于很多局部及全身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如用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通过实践证实,本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

在治疗胰腺癌、小儿发热、慢性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方面

有很好的疗效。

三,直肠点滴,也称肛门点滴法,它是以类似点滴输液的方式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包括丸、散、膏、丹加水制备的溶液)由肛门注入直肠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一种改良用法。它较一般保留灌肠法病人不适感轻,注入药液量大,便于保留和吸收,疗效更确切,操作方法也不复杂,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和一般静脉输液的设备相同,唯针头换成导尿管。根据病情调节滴速高热及津伤重症病人,点滴速度宜快,可80~110滴/分钟;气血两亏及其它慢性病人,点速宜慢,以30~70滴/分钟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剂时,若已见微汗热退,可终止点滴,此乃中病即止之意。由于药物种类不同,直肠吸收的情况亦有所不同。有些药物如四环素等,人的直肠吸收率远远低于口服。林可霉素的直肠吸收率与口服者相近似,但采用溶液作灌肠剂要比用栓剂吸收效果好。

综上三条途径均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中医认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大肠、小肠、膀胱同居下焦,肾主水液,司二便,从而为直肠给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理论基础,酷似“透析”作用。并且前列腺紧邻

直肠药物的影响,经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又有局部热疗作用失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药物直肠吸收,不像口服药物受肝脏首过作用破坏,同时肝脏与肾脏也不受药物的影响;直肠吸收比口服干扰因素少;对不能或者不愿吞服片、丸及胶囊的病人,对不易接受静脉滴注及肌肉注射的患者尤其是婴儿和儿童可用此法给药;对伴有呕吐的患者的治疗为一有效途径;对治疗直肠周围疾病尤其是直肠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药物在直肠中的吸收过程极为错综复杂,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今后需进一步研究。影响栓剂中药物直肠吸收的主要因素与 pH 及直肠液缓冲能力、溶解度、粒度、解离度、基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表面活性剂、栓剂中药物的剂量有关。

展望未来,从临床报道看,直肠给药对泌尿系统及男科疾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①操作简单,无创伤,病人乐意接受;②对不能吞服的病员更适合此法给药;③药物在直肠吸收较口服为快,尤适宜于前列腺及盆腔疾病的治疗;④中药灌肠方法简便,药源易得,价格低廉,特别适宜于在没有透析条件下抢救肾功能衰竭的病人。

总之,直肠给药法应用范围广泛,见效快,疗效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值得提倡推广。但截止目前,直肠给药多限于中药煎剂或中成药稀释液,随制随用,除个别是栓剂外,尚缺乏规范化的中成药制剂和肛注专用器具,影响了直肠用药的普及和推广。而且,栓剂在治疗一些对肾脏有很大副作用的疾病时,有较好的优势,栓剂

的制备及其器具如有普及及推广,相信随着临床医学药物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随着对直肠给药方面的领域的深入研究,此方法必将更加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医疗上,为广大患者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直肠给药技术精编版

直肠给药技术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直肠给药是一种安全无痛,方便有效的绿色医疗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现将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做一总结,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同是也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本文的不足之处给予更正指导。 一、儿童直肠给药的正确体位 临床上多采用以下三种体位给药:(1)侧卧位;(2)截石位;(3)俯卧位。临床多以此卧位给药。 二、直肠给药的方法 首先在给药前20--30分钟让患儿排便,这样既可以增加药物注入后的保留时间,也可以增加药物与直肠粘膜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吸收。然后逗哄患儿,以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配合治疗,切记强行给药。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取合适的药物(用量见下表),吸入注射器内,安装好小儿直肠给药导管,将注射器内剩余空气排尽,然后对装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预热加温。加温大多采用热水浸泡法,其热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侵泡约5---

10分钟即可。去除加温好的注射器,将患儿调整至理想体位,用医用石蜡油涂在直肠给药导管的远端,约2--5cm,再将患儿的肛门周围涂少许石蜡油。然后将给药导管缓缓插入肛门至合适位置(插入深度见下表),将药液缓缓注入直肠内,注射完毕后,轻轻拍打患儿臀部2--3下,同是将给药导管轻轻拔出,叮嘱患儿或家长,让患儿取左侧位静卧5--10分钟,方可自由活动。 小儿直肠给药导管插入深度及给药量 年龄插管深度(cm)推荐给药量 (ml) 新生儿~2周岁~4~6 3~5周岁~5~10 6~9周岁~129~20 10~14周岁12~1520~30 三、注意事项 (1)给药环境温度适宜,安静舒适,争取患儿配合; (2)操作轻柔快捷,熟练准确,避免直肠损伤; (3)注意药液温度,不宜过热或过低,以免刺激直肠,产生排便反应; (4)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和适应症,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要求皮试的一定要做皮试; (5)腹泻较重的患儿,暂时不宜采用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规范(建议收藏)

直肠给药操作规范 步骤一:直肠给药准备工作 器物准备:注射器、直肠管、甘油(或石蜡油)、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签、药品(直肠给药有专用直肠管)。。。...文档交流 病员准备:排便、心理放松 药品:拟用药品,38-40℃温水预热。 环境:屏风遮挡、合适室温、光线充足或足够照明。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步骤二:直肠给药 1. 选择体位:使患儿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趴伏家长双腿之上)2。抽药:将药物抽进注射器内,继续吸入少量空气,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管腔尾部。 3。连接直肠管,直肠管涂抹润滑剂. 4. 插入直肠管:平缓、轻柔、插入5~10厘米。 5。注入药物:缓慢推入 6. 拔出直肠管 步骤三:给药后处理 1. 患儿保持采取卧位6~15分钟。 2。注意观察有无药液溢出,及时处理。 3。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排便、或有不舒服等。 注意事项 01. 掌握直肠给药指征,腹泻严重的患者暂时不适宜直肠注射疗法。

02。婴幼儿肠壁薄,灌肠管不要太硬,注意动作轻柔,润滑、消毒。 03. 直肠给药容积不宜过大10ml以内为宜。 04. 把握进管深度,0-1以下5cm,1—6岁5-10cm。 05。直肠给药后务必保留足够时间,以供药物吸收,一般15分钟即可。 06、庆大霉素不能直肠滴入。 0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08、药液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以内。 09、给药结束后要拍拍孩子屁股,使其肌肉收缩。 10、掌握直肠给药指征: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急腹症,疑有肠坏 死穿孔禁用; 1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12、注意影响药液保留的因素: 药液温度、体位、药液用量、 药液性质、给药深度、情绪变化。 直肠给药的现代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 1、由直肠上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有首过效应) 2、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吸收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3、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直肠给药的中医作用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依据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经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复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效果,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在中医脏腑联系最为密切。肺主治节,是大肠按正常规律传导的条件;肺

直肠给药规范

直肠给药规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直肠给药操作规范 步骤一:直肠给药准备工作 器物准备:注射器、直肠管、甘油(或石蜡油)、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签、药品(直肠给药有专用直肠管) 病员准备:排便、心理放松 药品:拟用药品,38-40℃温水预热。 环境:屏风遮挡、合适室温、光线充足或足够照明。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步骤二:直肠给药 1. 选择体位:使患儿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趴伏家长双腿之上) 2. 抽药:将药物抽进注射器内,继续吸入少量空气,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管腔尾部。 3. 连接直肠管,直肠管涂抹润滑剂。 4. 插入直肠管:平缓、轻柔、插入5~10厘米。 5. 注入药物:缓慢推入 6. 拔出直肠管 步骤三:给药后处理 1. 患儿保持采取卧位6~15分钟。 2. 注意观察有无药液溢出,及时处理。

3. 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排便、或有不舒服等。 注意事项 01. 掌握直肠给药指征,腹泻严重的患者暂时不适宜直肠注射疗法。 02. 婴幼儿肠壁薄,灌肠管不要太硬,注意动作轻柔,润滑、消毒。 03. 直肠给药容积不宜过大10ml以内为宜。 04. 把握进管深度,0-1以下5cm,1-6岁5-10cm。 05. 直肠给药后务必保留足够时间,以供药物吸收,一般15分钟即可。 06、庆大霉素不能直肠滴入。 0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08、药液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以内。 09、给药结束后要拍拍孩子屁股,使其肌肉收缩。 10、掌握直肠给药指征: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急腹症,疑有肠坏死穿孔禁用; 1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12、注意影响药液保留的因素:药液温度、体位、药液用量、药液性质、给药深度、情绪变化。 直肠给药的现代作用机理

直肠给药规范

直肠给药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直肠给药操作规范 步骤一:直肠给药准备工作 器物准备:注射器、直肠管、甘油(或石蜡油)、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签、药品(直肠给药有专用直肠管) 病员准备:排便、心理放松 药品:拟用药品,38-40℃温水预热。 环境:屏风遮挡、合适室温、光线充足或足够照明。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步骤二:直肠给药 1.选择体位:使患儿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趴伏家长双腿之上) 2.抽药:将药物抽进注射器内,继续吸入少量空气,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管腔尾部。 3.连接直肠管,直肠管涂抹润滑剂。 4.插入直肠管:平缓、轻柔、插入5~10厘米。 5.注入药物:缓慢推入 6.拔出直肠管 步骤三:给药后处理 1.患儿保持采取卧位6~15分钟。 2.注意观察有无药液溢出,及时处理。 3.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排便、或有不舒服等。 注意事项 01.掌握直肠给药指征,腹泻严重的患者暂时不适宜直肠注射疗法。 02.婴幼儿肠壁薄,灌肠管不要太硬,注意动作轻柔,润滑、消毒。 03.直肠给药容积不宜过大10ml以内为宜。 04.把握进管深度,0-1以下5cm,1-6岁5-10cm。 05.直肠给药后务必保留足够时间,以供药物吸收,一般15分钟即可。

06、庆大霉素不能直肠滴入。 0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08、药液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以内。 09、给药结束后要拍拍孩子屁股,使其肌肉收缩。 10、掌握直肠给药指征: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急腹症,疑有肠坏死穿孔禁用; 1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12、注意影响药液保留的因素:药液温度、体位、药液用量、药液性质、给药深度、情绪变化。 直肠给药的现代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 1、由直肠上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有首过效应) 2、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吸收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3、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直肠给药的中医作用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 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依据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经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复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效果,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在中医脏腑联系最为密切。肺主治节,是大肠按正常规律传导的条件;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主通调水道,是大肠润燥的枢纽。一旦发生病变,肺肠之病可以相互传变、累及以致恶性循环。 直肠给药的优点:

儿童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的优点和缺点 一、治疗方法 直肠滴入疗法(Enemadrip)是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药物配制好药方,加温到35℃-40℃,通过直肠滴入器械进入直肠,保留5-10分钟。 二、特点 1、直肠给药方便、快捷,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减少孩子的痛苦。 2、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直肠给药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且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2倍。 3、直肠给药可以将中西药同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避免多种西药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三、优点 1、肠道给药简便易行,又安全有效,提高了给药的顺应性; 2、减少了打针、住院的时间,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 3、直肠给药可“减打针之痛、免吃药之苦”。对于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给药的婴幼儿患者,便于给药。 4,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在直肠空虚时用药效果较好(刚排便后);腹泻患儿须补足液体量后直肠给药效果好。 五、治疗范围

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单纯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及等多种疾病。疗效好,痛苦少,副作用小,适合基层开展。 凡能静脉滴注的.口服的.肌内注射的药物,如中西药针剂,液体,片剂,冲剂,散剂,丸剂等,可溶于水或混溶于水的药物均可用于直肠给药。 六.小儿直肠灌药与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1.直肠注入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10—30ml)拔去针头, 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2.直肠注入药液的体位:儿童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成人与儿童每天的使用次数均为2次/天. 3.特别注意: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均应禁用本方法!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 (处方用量均为5岁内儿童剂量) 七.用西药合剂的配制 一、解热合剂适应于一般性的感冒。 1.解热合剂1号 复方氨基比林针 2ml 柴胡针 2ml 地塞米松针 2mg 适应症:T37.5—38.5度 直肠滴入或注入,每天二次。 2.解热合剂3号

小儿直肠给药详解摘要

看到(小儿直肠灌药与临床应用!)这篇文章就转到这里,希望对大家开展直肠用药有点启发,同时也想得到已经搞这个项目的同行们提点宝贵经验 小儿直肠灌药与临床应用! 1.直肠注入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10—30ml)拔去针头, 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 管),[也有的同行用输液管来代替].通过直肠注入给药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2.直肠注入的操作方法:将药物加入玻璃杯用热水适当加温并搅拌均匀(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吸取药液后要留有3ml左右空气(方便将药液全部推入肛门内)接上导尿管,在导尿管前端涂上石蜡油或其他润滑剂,插入患者肛门,将药液缓慢推入直肠内,(推入时,不要用力过大,要缓慢的将药液推入直肠内,因为用力过大或过快容易产生便意感,小儿还可能迅速将药物排出)然后用左手捏紧导尿管以防止药液返流,在拔出导尿管时叫患者家属迅速用面巾纸按压住患者肛门,让患者保持体位休息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液的用量: 成人: 100ml---300ml/次 儿童: 6个月---1岁-----10ml/次 1岁-- -2岁-----15ml/次 2岁-------3岁-- ---20ml/次 3岁----- -4岁-----25ml/次 4岁----5岁-----30ml/次 5岁------15岁-----35ml/次 成人与儿童每天的使用次数均为2次/天.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液的体位: 成人一般取左侧卧位儿童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时导尿管插入的深度: 成人一般插入10-----20厘米儿童一般插入5-----10厘米特别注意: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均应禁用本方法!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 (处方用量均为5岁内儿童剂量) 2 直肠滴入疗法(绿色) 一常用西药协定处方 上感佳 速效伤风胶囊 0.3gX6粒 严迪片75mgX4片 病毒灵片0.1gX6片 维生素C片0.1gX6片 潘生丁片 25mgX3片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为了较快消除患者的感冒症状,可加入地塞米松片 3片) 腹泻停(止泻停) 思密达3gx3袋维生素B1片 10mgX6片 强的松片 5mgX3片 654—2片 5mgX3片 吡哌酸片0.25gx3片鞣酸蛋白片0.3gX12片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 请注意:炎热天气季节,维生素C片容易变质,可用浙贝母3g代替。特告!止喘散1号 (止咳散1号或止嗽散1号)

儿童直肠给药

。 直肠给药的优点和缺点 一、治疗方法 直肠滴入疗法(Enemadrip)是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药物配制好药方,加温到35℃-40℃,通过直肠滴入器械进入直肠,保留5-10分钟。 二、特点 1、直肠给药方便、快捷,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减少孩子的痛苦。 2、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直肠给药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且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2倍。 3、直肠给药可以将中西药同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避免多种西药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三、优点 1、肠道给药简便易行,又安全有效,提高了给药的顺应性; 2、减少了打针、住院的时间,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 3、直肠给药可“减打针之痛、免吃药之苦”。对于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给药的婴幼儿患者,便于给药。 4,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在直肠空虚时用药效果较好(刚排便后);腹泻患儿须补足液体量后直肠给药效果好。 五、治疗范围 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单纯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及等多种疾病。疗效好,痛苦少,副作用小,适合基层开展。 凡能静脉滴注的.口服的.肌内注射的药物,如中西药针剂,液体,片剂,冲剂,散剂,丸剂等,可溶于水或混溶于水的药物均可用于直肠给药。

六.小儿直肠灌药与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1.直肠注入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10—30ml)拔去针头, 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2.直肠注入药液的体位:儿童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成人与儿童每天的使用次数均为2次/天. 3.特别注意: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均应禁用本方法!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 (处方用量均为5岁内儿童剂量) 七.用西药合剂的配制 一、解热合剂适应于一般性的感冒。 1.解热合剂1号 复方氨基比林针 2ml 柴胡针 2ml 地塞米松针 2mg 适应症:T37.5—38.5度 直肠滴入或注入,每天二次。 2.解热合剂3号 解热合剂1号+清开林针10—20ml 适应症:T39度以上。 直肠滴入或注入,每天二次。 二、上感合剂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 1.上感合剂1号扑尔敏针2mg 利巴韦林针0.1g 地塞米松针2mg 维生素C针g 直肠滴入或注入,每天二次。 2.上感合剂2号 3 .直肠滴入疗法(绿色) 上感合剂1号+复方氨基比林针 2ml(发热者) 直肠滴入或注入,每天二次。 4.上感合剂3号 上感合剂1号+复方氨基比林针 2ml +柴胡针 2ml(流感发热者) 直肠滴入或注入,每天二次。

直肠给药技术

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直肠给药就是一种安全无痛,方便有效的绿色医疗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 级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现将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做一总结,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同就是也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本文的不足之处给予更正指导。 一、儿童直肠给药的正确体位 临床上多采用以下三种体位给药:(1)侧卧位;(2)截石位;(3)俯卧位。临床多以此卧位给药。 二、直肠给药的方法 首先在给药前20--30分钟让患儿排便,这样既可以增加药物注入后的保留时间,也可以增加药物与直肠粘膜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吸收。然后逗哄患儿,以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配合治疗,切记强行给药。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取合适的药物(用量见下表),吸入注射器内,安装好小儿直肠给药导管,将注射器内剩余空气排尽,然后对装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预热加温。加温大多采用热水浸泡法,其热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侵泡约5---10分钟即可。去除加温好的注射器,将患儿调整至理想体位,用医用石蜡油涂在直肠给药导管的远端,约2--5cm,再将患儿的肛门周围涂少许石蜡油。然后将给药导管缓缓插入肛门至合适位置(插入深度见下表),将药液缓缓注入直肠内,注射完毕后,轻轻拍打患儿臀部2--3下,同就是将给药导管轻轻拔出,叮嘱患儿或家长,让患儿取左侧位静卧5--10分钟,方可自由活动。 小儿直肠给药导管插入深度及给药量 年龄插管深度(cm)推荐给药量(ml)新生儿~2周岁4、0~5、04~6 3~5周岁5、0~8、05~10 6~9周岁8、0~129~20

10~14周岁12~1520~30 三、注意事项 (1)给药环境温度适宜,安静舒适,争取患儿配合; (2)操作轻柔快捷,熟练准确,避免直肠损伤; (3)注意药液温度,不宜过热或过低,以免刺激直肠,产生排便反应; (4)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与适应症,尤其就是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要求皮试的 一定要做皮试; (5)腹泻较重的患儿,暂时不宜采用直肠给药。 一常用西药协定处方 上感佳 速效伤风胶囊0、3gX6粒 严迪片75mgX4片 病毒灵片0、1gX6片 维生素C片0、1gX6片 潘生丁片 25mgX3片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为了较快消除患者的感冒症状,可加入地塞米松片3片) 腹泻停(止泻停) 思密达3gx3袋维生素B1片10mgX6片 强的松片5mgX3片654—2片5mgX3片 吡哌酸片0、25gx3片鞣酸蛋白片0、3gX12片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 请注意:炎热天气季节,维生素C片容易变质,可用浙贝母3g代替。特告! 止喘散1号 (止咳散1号或止嗽散1号) 速效伤风胶囊0、3gX6粒 严迪片75mgX4片 地塞米松片0、75mgX3片 盐酸异丙嗪片12、5mgX3片 舒喘灵片2、4mgX3片 浙贝母3、5g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 适应病程初期的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止喘散2号

直肠给药综述

直肠给药综述 通常我们传统的用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是外用,但其都有严重的弊端,比如口服,我们的肠胃对某些药物有很大的不良反应;肌肉注射及静脉滴注对一些儿童及不愿用此方法的人有很差的治疗效果;而且外用的吸收效果不佳。那么我们是否还有一种更好的用药途径呢——直肠给药。 许多学者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和疑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直肠给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方法,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或在齿状线上1-2cm处,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那么直肠给药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呢? 其吸收机制共有三种,药物口服给药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代谢,这样多数药物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原有的作用强度。直肠给药时,药物在直肠吸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后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骼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大静脉,而进入大循环。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淋巴系统对直肠药物的吸收几乎与血液处于相同的地位。所以,直肠淋巴系统也是药物吸收的一条途径。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直肠给药的三种方法及临床应用。 一,栓剂塞入法,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入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

局部或全身作用。它不仅起到润滑、收敛、抗菌、杀虫、局麻等局部作用,还可以直肠吸收药物发挥全身作用,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甚至对治疗癌症有很大的帮助。 栓剂在癌症方面的应用:癌症疼痛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临床常用镇痛药物曲马多、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痛,长期使用此类镇痛药易成瘾。双氯芬酸钠栓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外用直肠给药吸收快、完全。外用双氯芬酸钠栓加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癌症患者疼痛确实有效。尤其是对于日常生活尚能自理的癌症患者,用药方便、简单,副作用相对较轻,避免成瘾性,为减轻癌症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晚期癌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临床中采用双氯芬酸钠栓外用塞肛门加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癌症疼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灌肠疗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掺入散剂灌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灌肠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至近代,灌肠疗法发展比较迅速,应用于很多局部及全身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如用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通过实践证实,本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 在治疗胰腺癌、小儿发热、慢性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方面

直肠给药新制剂的研究进展

直肠给药新制剂的研究进展 王明丽,蒋 军,王莉英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213016 摘 要 直肠内黏膜血管丰富,有利于药物在全身的循环,并能部分避免首过效应导致的肝代谢。直肠给药制剂具有快速吸收,无痛等优点,有时可作为静脉给药的替代和补充。本文比较了常用直肠给药栓剂、灌肠液、凝胶剂和泡沫剂的优缺点,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直肠给药;栓剂;灌肠剂;凝胶剂;泡沫剂;比较 中图分类号 R9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806(2007)05-344-03 作者简介 王明丽,女,副主任药师 Tel:0519286609223 E 2mail:wang m inglicz@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12715179.html, Advance s i n drug f o r m ul a ti o ns and i nnova ti ve r oute of recta l adm i nistra ti o n WANG M ing 2li,J I A NG Jun,WANG L i 2ying The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of Changzhou,Changzhou 213016,China Ab s trac t Mucosal surfaces of recta are rich in bl ood supp ly,p r oviding the means for rap id drug trans port t o the syste m ic circulati on and avoiding,in most cases,degradati on by first 2pass hepatic metabolis m.Rectal ad m inis 2trati on p r ovides rap id abs or p ti on of many drugs and may be an easy alternative way t o the intravenous r oute,hav 2ing the advantage of being relatively painless .This state ment describes f our f or m s of rectal adm inistrati on inclu 2ding supposit ory,ene ma,gel,f oa m ,in order t o i m p r ove the ability of physicians t o manage s pecific p r oble m s .Keywo rd s Rectal adm inistrati on;Supposit ory;Ene ma;Gel;Foa m;Comparis on 直肠给药法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代就已出现。《伤寒论》中即有蜜煎方、土瓜根方、大猪胆汁方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其后历代医家亦有沿用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完善,中药的灌肠方法逐步改进。同时随着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又发展了很多新型灌肠剂。本文综合有关文献,拟对几种直肠给药剂型作一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1 直肠的解剖生理特点 直肠位于盆腔后部,直肠的动脉由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分布,彼此间有吻合,各动脉皆有同名的静脉伴行。药物在直肠内吸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由肝脏进入体循环;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骼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大静脉,进而进入体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比较高。 2 直肠给药的应用范围211 局部作用 直肠给药是将制剂置入直肠或乙状结肠内,药物与直肠或结肠黏膜密切接触,并在病灶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可以发挥抗炎、消肿、止血等局部治疗作用。Marteau 等[1]开展的一项治疗广泛性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发现,口服和灌肠联合使用52氨基水杨酸的效果比单独口服的效果好。张力等[2]通过局部渗透作用,通过直肠给药方法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前列腺炎和早泄等。 212 全身作用 有些药物可以经肠壁周围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从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由于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减轻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目前人们对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镇痛、抗癫痫、麻醉等方 4 43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7年10月  Pha r m ace u ti ca l and C li n i ca l R e sea rch 2007,15(5)

直肠给药的优点和缺点之欧阳家百创编

直肠给药的优点和缺点 欧阳家百(2021.03.07) 宝宝生病后,打针、服药是家长最发愁的事情,一针针的扎在孩子身上,疼在家长的心上,改变用药途径,减轻宝宝的痛苦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心愿。,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结合药物的理化特性,终于在90年代后期研发出直肠滴入(直肠注入)给药的新途径,它是继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给药方法,让孩子在没有疼痛的状态下快乐就医。 一、治疗方法 直肠滴入疗法(Enemadrip)是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药物配制好药方,加温到35℃-40℃,通过直肠滴入器械进入直肠,保留5-10分钟。 二、原理 1、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小儿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药物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1)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循环全身。 (2)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大循环。(3)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经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2、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入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特点 1、直肠给药方便、快捷,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减少孩子的痛

苦。 2、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直肠给药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且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2倍。 3、直肠给药可以将中西药同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避免多种西药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四、优点 1、肠道给药简便易行,又安全有效,提高了给药的顺应性; 2、减少了打针、住院的时间,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 3、直肠给药可“减打针之痛、免吃药之苦”。对于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给药的婴幼儿患者,便于给药。 4,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在直肠空虚时用药效果较好(刚排便后);腹泻患儿须补足液体量后直肠给药效果好。 五、治疗范围 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单纯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及等多种疾病。疗效好,痛苦少,副作用小,适合基层开展。 凡能静脉滴注的.口服的.肌内注射的药物,如中西药针剂,液体,片剂,冲剂,散剂,丸剂等,可溶于水或混溶于水的药物均可用于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直肠给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一.药液推入直肠时如何避免药液溢出来? 灌肠时出现药液溢出与多种原因有关,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体位问题:根据年龄特征可采取仰位,侧位,俯趴位,1岁以内的小儿可采取仰位或者哺乳位,1岁到4岁的小儿可采取俯趴位,最好趴在家人的腿上,分散其注意力,最好别让他们看见操作过程,避免让其误解是在打针,4岁以上小儿及成人尽可能采取左侧卧位。 2.温度问题: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温在35~40 ℃,这样可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一般最好调在40℃,因为抽取药液后至注入病人体内温度还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冬天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以免温度过低导致患者很快腹泻将药液排出。临床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一般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的灌肠温度为35~38 ℃。 3.深度问题:应根据病种不同,年龄不同,治疗目的的不同有所区别,灵活掌握。如溃疡性结肠炎,各种腹泻病人一般都要插得稍深一些,药液保留时间可长些。 4.语言交流技巧问题:特别是针对2岁到5岁的懵懂小儿,你如果刻板地给他说往直肠里注点药,通常不容易获得小病人的配合,可以先发给他点糖钙片,糖果或者玩具之类的取得其好感,然后给他解释说屁股上有脏东西,让叔叔帮你擦擦就好,或者说用药水冲冲屁股病就好了,大多数的小孩经过了第一次后,因为没感觉什么痛苦,以后再来就比较开心地配合了。有的小孩再次生病时,会主动要求妈妈说:去叔叔那儿看看吧,洗洗屁股就好了,不用打针多美。 5.保留时间问题:一般直肠注入后应保持原体位20分钟左右,但除了成人和婴儿可以做到外,大多数的2-5岁小儿不会听话配合,我基本上都是让小儿直肠注入后擦干净屁股就可以起来自由活动,只要不让其哭闹即可。 二.静脉点滴时存在药物配伍禁忌的,灌肠时是否也需要避免混合使用? 灌肠同样存在有药物配伍禁忌的,在临床应用上也要注意,以下资料与大家分享: 1.需用做过敏试验的抗生素,必须做试验后再做直肠滴灌。 2.西药配伍有禁忌的,也不能配制直肠滴灌。 ①所有头孢类药物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VK,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因此,与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合用应非常谨慎;头孢类药物有一定的肝肾毒性和其它有肝肾毒性的药物(氨基糖苷类、利尿类)合用需谨慎;头孢类药物与含有乙醇类的药物(即使少量联合应用也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不应合用。 ②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小诺霉素)与利尿剂不应联合使用,与茶碱类药物联合应用,药效增加,毒性也增加,应慎重应用。 ③大环内脂类(红霉素、罗红霉素、依托红霉素、麦白霉素、吉他霉素、阿奇霉素等)具有肝毒性、耳毒性,合用其它有肝毒性或耳毒性的药物需要注意毒性的增加;与氨茶碱类合用,会抑制其代谢,可致氨茶碱血药浓度异常增高而致中毒甚至死亡,不应联合应用。 ④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不宜与碱性药物、含铁、钙类药物联用,合用可降低胃酸浓度;不宜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合用使茶碱血药浓度增高可出现毒性反应;不宜与布洛芬类合用,合用易引起惊厥。其他药物应参考输液配伍禁忌表。 3.对肠道有较强刺激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白胡椒粉、丁香、肉桂)也不能做为直肠滴入用药,引起肠道热痛感。 4.高血压病人直肠用药不易含有麻黄、甘草类的中药制剂,因麻黄碱有收缩血管之功效,易

直肠给药(网络)

阳江市马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吴成志站长 用药治病最常见的就是“吃药”、“打针”(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肉注射)。很多病,光吃药不行,还得打针。打针,就得进医院,至少要到卫生院、大的门诊部才行,这样还很不方便。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因反复打针而痛苦万分、父母心痛而揪心,还有人因为打针出现严重毒副作用而失去亲人,因打针导致的医疗事故屡见不鲜。打针,让人无可奈何、惊恐万状,哎,没有病谁愿意打针啊! 近年,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新技术——“直肠给药”(RTM技术)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项新技术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临床给药途径新突起”。 直肠给药技术是一项常用的中西医给药方法。长期以来,该项技术仅局限于治疗结肠、直肠疾病,如便秘、慢性结肠炎等,之后,部分专家开始将该技术用于治疗盆腔疾病如附件炎、前列腺炎、膀胱炎等。从中药灌肠到西药直肠滴入、从普通感冒到心脑血管疾病,直肠给药技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适应范围:①顽固性便秘;②慢性结肠炎;③炎症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支、结核病、急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病、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慢性尿道炎、肾盂肾炎、鼻窦炎、副鼻窦炎、中耳炎、前列腺炎、盆腔炎、附件炎、阑尾炎、前列腺增生症、皮肤病、性病。④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眩晕症、脑梗塞、血栓性静脉炎、急慢性心功能不全。⑤痛症:顽固性头痛、颈椎病、腰椎病引起的腰腿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肋骨神经痛、痛经等。⑥过敏性疾病:急慢性荨麻疹、药物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病、过敏性紫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⑦变态反应病:风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甲状腺炎、甲亢等。 优点:①给药十分方便:特别解决了小儿及口服药物或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用药问题;②操作简单,容易普及:一般的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完全熟练地掌握,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③配药方法灵活:用于直肠给药的药液可混合多种药物,如抗菌素、中药、抗过敏药、镇静安眠药、抗哮喘药、抗溃疡药,几乎不受药物剂型的影响,针剂、片剂、冲剂、中药煎剂、水剂等均可;④药物浓度高:吸收很快(直肠血管丰富)、能迅速产生治疗效果;⑤毒副作用明显减轻:由于要经过粘膜、粘膜下组织、血管壁才进入血液,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被明显地“过滤”而减轻(70%药

直肠给药的优点和缺点

直肠给药的优点和缺点 宝宝生病后,打针、服药是家长最发愁的事情,一针针的扎在孩子身上,疼在家长的心上,改变用药途径,减轻宝宝的痛苦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心愿。,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结合药物的理化特性,终于在90年代后期研发出直肠滴入(直肠注入)给药的新途径,它是继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给药方法,让孩子在没有疼痛的状态下快乐就医。 一、治疗方法 直肠滴入疗法(Enemadrip)是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药物配制好药方,加温到35℃-40℃,通过直肠滴入器械进入直肠,保留5-10分钟。 二、原理 1、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小儿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药物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1)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循环全身。 (2)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大循环。 (3)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经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2、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入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特点 1、直肠给药方便、快捷,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减少孩子的痛苦。 2、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直肠给药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且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2倍。 3、直肠给药可以将中西药同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避免多种西药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四、优点 1、肠道给药简便易行,又安全有效,提高了给药的顺应性; 2、减少了打针、住院的时间,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 3、直肠给药可“减打针之痛、免吃药之苦”。对于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给药的婴幼儿患者,便于给药。 4,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在直肠空虚时用药效果较好(刚排便后);腹泻患儿须补足液体量后直肠给药效果好。 五、治疗范围 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单纯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及等多种疾病。疗效好,痛苦少,副作用小,适合基层开展。 凡能静脉滴注的.口服的.肌内注射的药物,如中西药针剂,液体,片剂,冲剂,散剂,丸剂等,可溶于水或混溶于水的药物均可用于直肠给药。

儿童直肠给药

儿童直肠给药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直肠给药的优点和缺点 一、治疗方法 直肠滴入疗法(Enemadrip)是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药物配制好药方,加温到35℃-40℃,通过直肠滴入器械进入直肠,保留5-10分钟。 二、特点 1、直肠给药方便、快捷,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减少孩子的痛苦。 2、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直肠给药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且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2倍。 3、直肠给药可以将中西药同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避免多种西药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三、优点 1、肠道给药简便易行,又安全有效,提高了给药的顺应性; 2、减少了打针、住院的时间,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 3、直肠给药可“减打针之痛、免吃药之苦”。对于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给药的婴幼儿患者,便于给药。 4,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在直肠空虚时用药效果较好(刚排便后);腹泻患儿须补足液体量后直肠给药效果好。 五、治疗范围

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单纯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及等多种疾病。疗效好,痛苦少,副作用小,适合基层开展。 凡能静脉滴注的.口服的.肌内注射的药物,如中西药针剂,液体,片剂,冲剂,散剂,丸剂等,可溶于水或混溶于水的药物均可用于直肠给药。 六.小儿直肠灌药与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1.直肠注入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10—30ml)拔去针头, 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 管),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2.直肠注入药液的体位:儿童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成人与儿童每天的使用次数均为2次/天. 3.特别注意: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均应禁用本方法!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 (处方用量均为5岁内儿童剂量) 七.用西药合剂的配制 一、解热合剂适应于一般性的感冒。 1.解热合剂1号 复方氨基比林针 2ml 柴胡针 2ml 地塞米松针 2mg 适应症:—度 直肠滴入或注入,每天二次。 2.解热合剂3号

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其主要方法有三:①保留灌肠法,②直肠点滴法,③栓剂塞入法。 ①保留灌肠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掺入散剂灌肠) 1、液量一般不超过200m1。嘱患者排便或给予排便性灌肠1次。 2、根据病情决定卧位,慢性菌痢宜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则取右侧卧位。患者臀部抬高10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液量在200ml 以内可用漏斗或注射器缓慢灌入。 3、液量在200ml以上者,用开放输液吊瓶缓慢滴入(即直肠滴入法)。采用滴入法时须将臀部抬高约20cm,以导尿管代替肛管,插入长度约10~l5cm左右,滴入速度一般60~70滴/min,滴液时应注意保温。 4、拔管后嘱患者平卧,尽量忍耐,不要解出,保留lh以上 ②直肠点滴法 它是以类似点滴输液的方式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包括丸、散、膏、丹加水制备的溶液)由肛门注入直肠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一种改良用法。它较一般保留灌肠法病人不适感轻,注入药液量大,便于保留和吸收,疗效更确切,操作方法也不复杂,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1、和一般静脉输液的设备相同,唯针头换成导尿管。 2、药物制备按辨证论治要求或根据病情需要,将所选药物(中草药、中成药)制成治疗液体。中草药煎煮2次,纱布过滤混合分成2份(即2次用量);丸、散、膏、丹等成药用开水泡后取汁,纱布过滤;成药灌肠液进行加温后,装入滴瓶(开放式点滴瓶或葡萄糖瓶)中,调节药温至40℃以下。 3、嘱病人排净大便或用清水灌肠。 4、病人取侧卧位,也可仰卧、俯卧,垫高臀部lOcm。 5、排出输液管中的空气,选用12~16号导尿管,并在前端涂以润滑剂(甘油或液体石蜡),插入肛门内(成人10~20cm,小儿5~15cm),胶布固定,开始点滴。 6、根据病情调节滴速:高热及津伤重症病人,点滴速度宜快,可80~110滴/分钟;气血两亏及其它慢性病人,点速宜慢,以30~70滴/分钟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剂时,若已见微汗热退,可终止点滴,此乃中病即止之意。 7、根据病情调整药温:高热及实热阳盛病证点滴药液宜冷,以4℃左右为宜;虚寒性疾病得温而病减者,药液宜温,以42℃左右为宜;其它病症,宜37~39℃。 8、据证选用给药时间:阳虚病人,选平旦直肠点滴中药以助阳生;阴虚病人,宜日西直肠点药,以助阴长。

中药直肠给药实用教程原创

中药直肠给药实用教程(原创) 本人长期使用中药直肠给药,经实践验证,直肠给药完全可以治疗小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患,且安全有效。 大家在学习我的处方之前,首先要对小儿的生理,病理 有一些了解。因为小儿病理上易寒易热,易实易虚,变化 多端,发病容易,转变迅速。小儿生理上为纯阳之体,脏 气清灵,易趋康复。或因六淫化火,热自内生,痰因热 动。小儿之病,惟热居多。所以,小儿感冒,咳嗽或者腹泻,易于寒随热化。 我们在使用中药时治疗疾病时,以辨证准确为第一要 义。然小儿科为哑科,其言语不通,又少有吐痰,无法把 脉等,很难辨别病症的寒热虚实,临床上可供鉴别点也不 明显。多年来我主要通过观察咽部,上颚来确定寒热之 偏。咽,上颚淡红或不红多为寒症和虚症。咽,上颚红多 为风热。咽,上颚深红多为实热。对于咽喉,上颚红肿 者,即使有舌苔薄白等明显的寒相,也多为外寒内热或寒 随热化。比如在临床上,小儿咳嗽,上午还是风寒,下午 已是风热,或者湿热,甚者实热。所以,我在使用直肠滴 入疗法时都会在第一次已经在小青龙的基础上就加上石 膏,鱼腥草,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是根据小儿生理,病 理特点,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而来。

对于一些慢性病,少见病例,我们可以单独讨论。我只把最常见病型,最常用的处方分享给大家。 感冒:1:风寒感冒: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处方: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板蓝根,婴儿平(或小儿葫芦散)。 2:风热感冒:多见于婴幼儿,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处方(1)(用于表热重者):银翘散(或银翘散合白虎汤),柴胡,板蓝根(或鱼腥草),婴儿平(或小儿葫芦散)。 处方(2)(用于流感或里热重者):银翘散合白虎汤,柴胡,青蒿,赤芍,鸡内金(或小儿葫芦散或婴儿平) 感冒注:我开展直肠滴入疗法时,最常见的就是风热或者实热感冒,而且小儿感冒容易夹痰夹滞夹惊,所以加上小儿葫芦散。胃肠感冒者可用小柴胡汤代替银翘散,如果上感咳嗽,可用桑菊饮代替银翘散。如高热不退或者反复发热,可加紫雪散。加上口服,中药外贴疗法,效果更好。咳嗽:1:风寒咳嗽: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咳嗽频作,痰稀色白,鼻流清涕,舌淡红白,苔薄白,脉浮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