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2006年第3期(总第156期)人口与经济

POP ULATIO N &ECONO MICS No.3,2006(Tot.No.156)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

王桂新1

,董 春

1,2

(1.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 200433; 2.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9)

摘 要:本文主要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迁移量的分布、长三角区外省际迁入人口对区内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移流向形态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人口迁移;空间模式

中图分类号:O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06)03-0055-06

收稿日期:2004-11-30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十五0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模式研究(批准号:01J A840010)0资助。作者简介:王桂新,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1 本文研究的长三角地区,为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0所辖的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

通、扬州、镇江、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

The Research on Migration Regional Pattern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WANG Gu-i xin 1

,DONG Chun

1,2

(1.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2.Chinese Academ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Beijing 100039)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cs systemically thc migration regional pattern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mainly:(1)the distribution of migration scale of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2)the destination choice of inter -provincial immigration outside the region;(3)the flows of inter -urban migration in the Delta.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 tropoli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been discussed from an angle of vie w.

Key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metropolis;migration;regional pattern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东部沿海地区的竞争激化,不仅使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化迁移流动趋势愈益增强,而且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又主要选择迁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主要过程和途径,而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又是城市化的重要形态和结果,因此人口迁移必定对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及城市群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拟从长三角地区1

人口迁移量的分布、区外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区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迁移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一)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总迁移及省际迁移量的分布

受数据制约,本文仅考察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总迁入和省际迁入量的分布1。考察发现,长三角地区16城市人口总迁入及省际迁入量的分布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从人口总迁入看,以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上海市迁入人口最多、迁入率最高。在1995~2000年间,上海市总迁入人口达371.68万人,约占地区总迁入人口的35%;人口总迁入率达22165%,高居地区16城市之首。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四大城市,总迁入人口都接近80万人或达80万人以上,占地区总迁入人口的比重都超过7%,人口总迁入率也都在13%以上,在地区16城市中构成人口总迁入量的/第二集团0。总体来看,除上海市以外,江苏各城市人口总迁入比较强势,除南京、苏州以外,与苏州一起形成/苏锡常0城市群的无锡、常州两城市,人口总迁入规模也比较大,总迁入率同样比较高;浙江各城市的人口总迁入态势则相对较弱,只有位居南部的台州市,人口总迁入规模及总迁入率较大。

第二,从省际人口迁入看,仍是上海市/一枝独秀0,迁入人口最多、迁入率最高。在1995 ~2000年间,上海市来自苏、浙、沪以外28省区(市)的迁入人口接近150万人,约占地区自苏、浙、沪以外28省区迁入人口的32%;人口迁入率达9113%,也高居地区16城市之首;江苏、浙江两省的政治(行政)中心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其来自苏、浙、沪以外28省区的人口迁入态势虽然仍较活跃,但势头已被两省的经济中心城市苏州(以及无锡、常州)和宁波两城市超越,显示此间省际迁入人口更被经济中心城市所吸引。另外,位居浙江南部的台州市,自苏、浙、沪以外28省区迁入的人口规模已跃居地区16城市的/第二集团0,特别是其同口径人口迁入率更已跃居第三位(7%);从来自苏、浙、沪以外28省区的人口迁入态势看,江苏与浙江已基本/势均力敌0,而且浙江略显强势。这一点,在作者的另一研究中也已得到同样的结论[1]。

(二)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移量的分布

从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看,各城市之间也同样差异明显、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从人口迁出看,以江苏省/苏北0地区的南通、泰州和位居浙江省南部的台州及绍兴等人口规模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人口迁出规模较大,迁出率较高。在1995~2000年间,南通、泰州、台州、绍兴四城市的人口迁出规模基本都在15万人以上,迁出率亦超过3%。人口迁出规模以与上海市一江之隔的江苏南通市最大(为23147万人),而人口迁出率则以浙江台州市最高(接近4%)。

第二,从人口迁入看,基本与人口总迁入分布态势相似,在1995~2000年间,以上海市迁入人口最多(为44174万人),江苏南京、/苏锡常0三城市和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大城市,人口迁入规模也都在10万人以上。这些迁入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迁入率也都比较高,其中南京、上海、杭州三大城市高居前三位,分别为3121%、2173%和2126%;苏州、宁波两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迁入率也都在2%以上。

第三,从人口净迁移来看,既有人口净迁入城市,也有人口净迁出城市,二者之比为7B9。人口净迁入城市,主要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体系的高层次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上海和第二层次的南京、杭州三大城市,人口净迁入规模及净迁入率均高居前三位;而南通、泰州、台州、绍兴四城市,则人口净迁出规模及净迁出率居最小前四位。这说明,长三角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群地区,其内部各城市之间仍然存在明

1本文所说的省际迁移(入),均指除苏、浙、沪三省市以外其他28省市区人口向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迁移(入)。

显差异;而且其人口迁移也仍然符合较多地区的人口向较少地区集中这一经济成长阶段区域人口极化迁移的基本规律。

(三)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迁移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将上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人口迁移变量与经过筛选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可以更明确地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人口总迁入、省际迁入及区内城际人口迁入规模,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GDP都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196以上;与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也密切正相关,相关系数都接近018左右。说明在1990年代后期,地区城市群中人口、经济规模越大,各类迁入人口越多。

表1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城际差异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GDP人均GDP 市区非农业

人口规模

城市化率

总迁入

迁入规模01986**01979**01766**01811**

迁入率01810**01770**01888**01815**省际迁入

迁入规模01980**01931**01779**01708**

迁入率01692**01552*01811**01437

16城市间迁移

迁入规模01960**01958**01780**01861**迁出规模-01083-01132-01410-01268迁入率01599*01611*01738**01795**迁出率-01555*-01519*-01726**-01609*净迁移规模01827**01848**01823**01828**净迁移率01606*01591*01772**01730**

注:相关系数右上角的符号/**0表示在0101的水平上显著,/*0表示在0105的水平上显著。

资料来源:GDP、人均GD P、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城市化率等指标均根据各省2002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迁移数据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0195j抽样数据汇总计算。

第二,人口总迁入、省际迁入及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入率,与主要表示城市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及城市化率都呈较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16以上,说明在1990年代后期,地区城市群中的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各类人口迁入强度一般也越大。

第三,除上述两特征以外,各类人口迁入规模与人均GDP及城市化率,以及各类人口迁入率与GDP及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之间,也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人口净迁移规模及强度与GDP、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及人均GDP、城市化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说明了这一点。显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人口、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其发展水平一般也比较高。

第四,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出率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及人均GDP、城市化率等宏观因素均呈较强负相关关系,而人口迁出规模则与之仅微弱负相关,显示地区城市群中,人口经济规模较小、特别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其人口更倾向选择迁向其他人口经济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高层次城市。

二、长三角地区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选择的空间模式

如表2所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吸引和迁入中心,其来自苏、浙、沪以外28省区的迁入人口对城市群迁入目的地(城市)的选择,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苏、浙、沪以外省区人口迁向长三角地区时,对迁入城市的选择非常集中。其迁出人口集中选择迁入地区前五位城市的比例基本都在60%以上,其中迁入比例高达80%以上的省区有15个,约占28省区的54%;包括同比例为70%~80%的八个省区,可占苏、浙、沪以外28

省区的80%以上。

表2苏、浙、沪以外省区人口选择迁入长三角地区的前五位城市及其比例%

迁出城市

第一目的地第二目的地第三目的地第四目的地第五目的地

城市比例城市比例城市比例城市比例城市比例

合计

合计上海31171宁波9187苏州9149杭州8127台州717367107北京上海29141常州14171南京11176台州11176扬州818276146天津上海33133镇江22122南京11111常州11111扬州1111188188河北上海43175南京12150镇江12150苏州9138舟山913887151山西上海41167扬州16167无锡8133杭州8133苏州813383133

内蒙古上海40100南京40100苏州10100台州10100))100100辽宁上海31182南通27127扬州13164南京9109苏州910990191吉林上海55100嘉兴10100南京5100杭州5100苏州510080100

黑龙江上海31125宁波12150泰州12150南京9138台州913875101安徽上海40106苏州12170宁波7159无锡6190杭州617874103福建上海56110南京11138绍兴8113南通6150杭州410786118江西上海24165杭州19133宁波18154台州13121绍兴419380166山东上海44155无锡8191台州7192杭州6193南京519474125河南上海28147杭州15133苏州11184无锡12104嘉兴518473152湖北上海25144台州16167宁波12172苏州11184杭州714674113湖南上海21133宁波18167绍兴10167台州8100常州713366100广东上海38146南京27169常州6115南通6115杭州416283107广西宁波28157绍兴21143上海10171无锡7114嘉兴711474199海南南京33133杭州33133苏州33133))))99199重庆上海16122杭州15154宁波13151嘉兴11149苏州1018167157四川上海23166台州13168无锡11165嘉兴9180宁波818767166贵州宁波21146台州10124湖州9127嘉兴8129无锡718057106云南上海20100台州13185杭州12131湖州12131嘉兴1017769124西藏上海50100湖州50100))))))100100陕西上海22122无锡15156杭州11111苏州11111台州1111171111甘肃上海39139苏州27127杭州9109南京6106无锡310384184青海无锡44144扬州27178南通11111上海5156杭州515694145宁夏上海56125南京18175常州6125苏州6125嘉兴612593175新疆上海48172南通12182常州10126无锡7169泰州716987118资料来源:同表1。

第二,苏、浙、沪以外省区人口迁向长三角地区时集中选择迁入的前五位城市,依次为上海、宁波、苏州、杭州和台州,其迁入人口约占全部省际迁入人口的67%。区外省际人口集中选择迁入的前三位城市为上海、宁波、苏州,显示省际人口的迁入受经济中心城市的吸引作用相对更大一些。其中,上海市为迁入的首选,在苏、浙、沪以外28省区中,有24个省区的迁出人口首选迁入上海。说明上海在地区城市群中拥有高居榜首、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

第三,在省际迁移人口迁入的前五位城市中,浙江占有3席,而江苏只有苏州市列居前五位,这同样说明在1995~2000年间,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浙江省,省际人口迁入相对江苏省更

加强势。而且,位居浙江省南部的台州市,为苏、浙、沪以外28省区迁出人口集中选择迁入的前五位城市之一,说明该市已成地区人口迁移的/中转站0,在该市区内人口迁移和省际人口迁移之间具有明显的/置换0特征。

三、长三角区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的空间模式

(一)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模式

1.长三角区内城际迁出人口迁入目的地的选择

长三角区内城际迁出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目的地的选择较来自外省区的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区内16城市的城际迁出人口中,选择迁向区内前五位目的地的人口比例几乎都接近80%或达80%以上,显示区内各城市迁出人口对区内迁入目的地的选择更为集中。相对来说,只有上海的迁出人口对区内迁入目的地的选择比较分散,选择迁向区内前五位城市的人口比例约为60%左右,说明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体系最高层次的中心城市,向区内周边城市的人口/扩散0相对比较均衡。

第二,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为区内城际迁出人口相对集中选择的前五位迁入目的地,其迁入人口比例约占区内城际迁出人口的70%,显示区内城际迁出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特别是上海市,为区域内城市迁出人口普遍选择的首位迁入城市,约占区内城际迁出人口的29%。这不仅显示了上海在长三角地区无可取代的中心地位,同时亦说明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联结和带动苏、浙城市发展的轴心和纽带。

第三,主要受经济体制、行政区划、距离邻近性及社会、经济、历史联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江苏的迁出人口主要选择迁入邻近的江苏城市,浙江的迁出人口主要选择迁入邻近的浙江城市,形成了江苏和浙江两个相对独立的迁入目的地选择空间模式。

2.长三角区内各城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分布

长三角区内各城市迁入人口来源地的分布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区内各城市迁入人口来源地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如长三角地区16城市自前五位来源地迁入人口的比例合计为53141%,较16城市城际迁出人口选择迁向区内前五位城市的人口比例低1615个百分点;又如,长三角地区16城市城际迁入人口多为同省邻近城市。迁入人口以上海为第一来源地的城市,只有南通、泰州两城市。因为南通、泰州的迁出人口主要集中迁向上海,作为其衍生副流,上海也成为其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第二,区内城际迁入人口的前五位来源地则为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中层次较低、规模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南通、台州、泰州、绍兴、扬州五城市。这种城市体系低层次城市与高层次城市所扮演的迁出、迁入不同角色,说明长三角地区的城际人口迁移,不仅存在地域上由分散趋向相对集中的人口迁移主流,而且也存在城市体系结构上由低层次城市流向高层次城市的人口迁移主流。

第三,由于主要受经济体制、行政区划、距离邻近性及社会、经济、历史联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江苏城市城际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为邻近的江苏城市,浙江城市城际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为邻近的浙江城市,二者可谓/泾渭分明0,形成十分明显、相对独立的两大迁出来源地集中区。

(二)长三角区内苏、浙、沪三部分间的人口迁移流向选择模式

长三角区内苏、浙、沪三部分之间的省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的空间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在区内三部分之间存在一定规模的省际双向人口迁移流。虽然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移均以江苏内部和浙江部内部的城际迁移为主,但区内三部分之间仍然存在一定规模的省际双向

人口迁移流,正是这一区内跨省市人口迁移流,才把该地区三部分及各城市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城市群。

第二,区内双向人口迁移流均以苏、浙向上海集中的城际人口迁移为主流。如江苏、浙江城市迁出人口选择迁向上海市的分别为28195万人和15179万人,说明江苏、浙江城市的迁出人口都表现出很强的迁向上海市的选择倾向。

四、主要结论

从对1990年代后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的系统考察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各种人口迁入量的分布,以及区外省际迁入人口和区内城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都显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大城市已成长为地区高层次的中心城市。特别是上海市,各种人口迁入规模及强度都很大,而且是区外省际迁入人口和区内城际迁入人口的首选目的地,因此成为地区具有/龙头0地位的中心城市。

第二,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不仅城际人口净迁出城市和净迁入城市同时并存,而且在地域上由分散趋向相对集中的人口迁移主流和在城市体系结构上由低层次城市流向高层次城市的人口迁移主流亦同时并存。

第三,长三角地区苏、浙、沪三部分相互之间存在一定规模的双向人口迁移流。其中,江苏、浙江与上海之间的双向人口迁移流比较活跃,且以苏、浙向上海的城际人口迁移为主流,江苏与浙江之间的双向人口迁移流则相对弱势。尽管区内各种双向人口迁移流还强弱不均、问题不少,但正是苏、浙、沪三部分相互之间的这种双向人口迁移流,才把地区各城市联结起来,使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城市群。

第四,主要受经济体制、行政区划、距离邻近性及社会、经济、历史联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海人口向江苏和浙江的扩散迁移还不很明显,江苏和浙江的城际人口迁移也都仍以区内迁移为主,并分别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城际人口迁移区(圈),这又说明,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对长三角其他地区比较明显的辐射作用,苏、浙、沪三部分特别是苏、浙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亦需进一步强化。

第五,长三角区内江苏与浙江城市人口迁移及相互作用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江苏各城市人口总迁入态势强于浙江,主要是由其省内人口迁入相对强势所致,显示其与区内及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相对较强;浙江各城市省际人口迁入较显强势,说明其与外省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及相互联系和作用相对较强。

参考文献:

[1]王桂新,刘建波.1990年代后期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研究.人口与市场分析,2003,(4).

[责任编辑崔凤垣]

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永嘉丧乱”时期 西晋建立后,武帝司马炎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甚至统领中央军队.继武帝位的晋惠帝是个白痴,皇后与皇太后展开争权斗争,并引起了长达16年(公元291-306)的八位诸侯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乂、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争夺皇位的混战,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为“八王之乱”.这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以可乘之机,到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室南渡,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的人口迁徙,是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民迁往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民向更南方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古代: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

《人口的迁移》教案(3)

人口的移动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然而,“闯关东”同历史上许多移民活动一样,移民迁徙活动极大地促进的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和和融合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 飞衔夜 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 闪⒌?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小专题(古代、近代)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小专题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1、为了维持生存,被迫迁移: (1)战乱频繁,破坏生产,百姓无家可归,成为流民 (2)地主阶级封建官僚盘剥百姓,土地兼并,纷纷破产,成为流民(3)自然灾害,成为流民 2、开发建设: (1)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2)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也相对应地向南流动。 3、流放:对犯罪人的流放。 二、人口迁移概况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安史之乱后的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南方进一步开发,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第三次人口迁移。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形成近代四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1、走西口(山西省迁到内蒙古西部):“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2、闯关东(山东、河北等迁到东北地区):闯关东,是指清朝末年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 3、下南洋(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 三、迁移的作用 1、促进迁移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2、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 3、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4、人口分布渐趋合理。 5、带来动荡,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1.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 2.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 3.1977年-1984年,回升时期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迁移原因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

国庆假期历史科目阅读资料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 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 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 (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 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 (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 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

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 【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三个时期里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 1.以群体生存为目的的原始的人口迁移 对于处于游牧、游耕和逐水草而居社会阶段的原始部族的酋邦、方国来说, 这种以群体生存为目的而改变居住地的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由于原始社会阶段与阶级社会早期人们的生存能力有限, 唯有群体的方式方能应付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而那时的移民基本上采取举族而迁的方式来进行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

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一、古代的人口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基本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为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人既是劳动者、生产者,也是封建国家征税和为之服兵役、服徭役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封建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繁殖的政策。不仅如此,封建国家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强大的象征。 国家鼓励,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发展,但长此以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乱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只有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延缓作用。 二、古代人口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高潮主要在: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②唐末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至两宋。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一)王德宏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根据迁移地域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大类。国内人口迁移划分为先秦、秦至元、明清、近代4 个时期。国际迁移则经历了古代移民、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又有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自然、宗教等因素造成的。根据迁移的地域可划分为国内迁移、国际迁移两大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颇为复杂。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距离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随着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展,还有部分人口移居国外,所谓“海水到处有华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着3000 多万华侨,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也有自由移民、强迫移民的不同。 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 黄帝为诸夏部落群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发展,东迁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带,与活动在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 周围的蚩尤氏发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战。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失败了,诸夏部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除活跃着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外,还分布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戎狄和夷族。商人建国前后,在这里曾进行过十几次迁移。从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有成汤前的8 迁和成汤后的5 迁,迁徙地都在黄河下游。 夏末,不之孙公刘为躲避夏桀,带领全氏族成员迁居到豳(今陕西邑县) 。“彻田为粮”,即治理田亩,种植粮食。“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生产有了剩余①。 西周初期“封藩建卫”,建立了71 个属国,其中以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为最重要。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对势力。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姜尚、太公望) 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东半岛地区,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太公就国,其初颇为不顺,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齐国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方大国。可见,那时的分封是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的。人口迁移大多具有一定的规模。 春秋期间,各少数民族深入华夏族区域,而华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数民族区域,形成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地域界限。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频繁迁徙。如戎狄有往东、往东南迁徙之趋势,甚至在东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见到戎人。除自然流动外,还有强制迁移,晋惠公迁姜戎于晋“南鄙之田”,齐悼公“迁莱于”。各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游牧技术,南方冶铸青铜、制造漆器技术,以及东方种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种) 等,也都传播到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大约有2000 万人口,分布在北起阴山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②。 2 、秦至元的人口迁移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 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派大将蒙恬率30 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 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 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 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 迁3 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③。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民,总数不下30 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 余万。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 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 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

2020年中国人口大迁移研究报告

2020年中国人口大迁移的研究报告 现代经济,人口不是负担,而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 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人口迁移带来的居住需求是房地产发展 的根基。 我们曾提出业内经典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 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长期倡导“城市群”模式,尊 重人口迁移聚集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近年大力呼吁“尽快 全面放开生育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从城市层面看,近年向粤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 1、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 1.1.省级:粤浙人口再集聚与渝皖川回流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跨省人口迁移经历从“孔雀东 南飞”到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 部并存三个阶段。从常住人口变化看,2001-2010年、 2011-2015年、2016-2019年,粤、浙常住人口年均增加分别为171、69、131万和83、15、65万,而江苏三个时期分别为51、16、18万;皖、桂、川、豫、湘、渝、黔、鄂等中西部省份由2001-2010年的年均负增长转为2011 年后的正增长;东北三省由2001-2010年的年均正增长转为2011-2015年的 负增长,近4年减幅扩大。

从剔除自然增长因素之后的人口迁移看:近4年广东、浙江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由2011-2015年的14、-7 万大幅回升至2016-2019年的76、46万,呈现明显的人口再集聚趋势; 上海、北京因近年严控人口规模,均由人口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岀; 山东近年经济转型落后,年均人口净流出规模较2011-2015年继续扩大; 中部省份除安徽由年均净流岀转为净流入外,其余各省均为持续净流出状态; 重庆、四川、陕西近年人口持续回流,其中重庆、四川近4年年均人口净流入规模在10万以上; 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人口净流出规模持续扩大,辽宁由2001-2010年年均人口净流入14万下滑至 2011-2015年的2.3万,近4年年均净流出5万。 1.2.城市:深圳、广州、杭州、长沙年均净流入超 20万 人口持续向少数核心城市集聚;近4年深圳、广州、杭州、长沙4市年均净流入超20万,北京年均净流出超10 万。2001-2010 年、2011-2015 年、2016-2019 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中,人口净流入的分别有155(1 市数据缺失)、134 (10市数据缺失)、120个(14市数据缺失),人口净流入城市数量占比分别为46. 1%、41?0%、37. 2%;三个时期人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从80年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超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成为全国城镇化的主体力量,人口红利得以释放,因此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梳理我国人口迁徙趋势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人口迁移:乡镇企业发展推动补偿性高峰 在经历了60-7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恢复性城镇化阶段,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带来了城乡迁移的浪潮,尤其在1984年后,国家逐步放宽对人口迁移的制度限制后,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在小城镇落户,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创造了条件。据统计,1979年至1981年我国人口省际净迁入量为626万人,净迁出为107万人,迁移活跃度较70年代明显提升。 当时的人口迁移表现具备以下特点:1、人口迁移还主要集中在省内。1985-1990年全国平均省内迁移率在20-30%左右,其中广东省省内迁移率达到40%以上; 2、地区之间的迁移活跃度分化明显。总迁移率最高的北京达到74.2%,而最低的河南只有12.4%。

流迁人口的活跃也推动各个地区人口区域的变化,直辖市、沿海城市以及部分非农城市开始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百万民工下广东”的民工潮开始显现,折射出改革开放进程对我国人口再分布的直接影响,而中西部省份以及东北省份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的趋势也在当时开始形成。 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东部省市的人口吸引力开始初步彰显,而人口迁出最大的省市包括四川、浙江、黑龙江等中东部区域,“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成为当时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典型。 上世纪90年代人口迁移:东部城市群开始形成 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后,9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建设的神话,人口迁移流动进入快速提升周期。相比80年代,人口迁移流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迁移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期间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迁移量都增长了近4倍,并且非正式迁移(在人口普查中根据户口登记状况离析出来的“人户分离”的人群)对总迁移的贡献度逐步加大,到2000年,非正式迁移的占比高达70%,远远超过80年代; 2、人口迁移原因变化。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增强以及电子和汽车产业兴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人口流迁的核心动力,人口迁移原因也从原来的工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企业融资8班林克岩2012401017401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然而,“闯关东”同历史上许多移民活动一样,移民迁徙活动极大地促进的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和和融合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

近几年中国人口迁移的规律

近几年中国人口迁移的规律 1.以短距离的迁移为主。以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省内迁移或者是周边省份之间的迁移。举杭州为例,大概有80%的迁移人口的原籍是浙江,而大概13%的人口是来自安徽江西。基本上所有年龄段的人口都会选择短距离迁移,一来费用相对较低,同时又能迅速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 2.以农村人口移向大城市为主。几年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山区居民,生活没有保障,出行非常不便,而在大城市里,工资水平要大于农村,近些年地铁,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又更加完善,因此许多人离开家乡,抱着对城市生活的幻想,历尽千辛也一定要到大城市。最近新闻上也总是报道某某山村只有一位居民和狗相依为命,山区的村庄一个个成为“空村”,山区农村的减少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3.大部分迁移人口为青年人和中年人。老年人口迁往南方的比重不断上升。青年人和中年人都是主要的劳动力,大学生的话,从2003 年开始公安部就推出了大中专学生可自愿迁移户口的便民措施,所以他们从外省来到这里,为了更好的融入这里的生活,(比如打工,办理签证护照等)就选择户口迁移,这也是一个竞争优势。中年人一般为了改善家里的情况而迁移至大城市打工,等到条件符合以后再落户,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近些年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到了春节过年之际,总有大批农民工挤爆火车站,还有一些甚至买不到车票而无法和家人团聚,可以说农民工的人口流动大大增加了大城市的

人口数量。当然也有部分高素质人才,在其他地方的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当地寻找工作,结婚生子落户。而大部分人口的迁移,也导致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量大量缺失,留下的是老年人或者是妇女及孩子。“空巢”一词也油然而生。同时老年人的迁移虽然还是近乡迁移为主,但是最近几年跨省迁移,迁至广东上海天津的比例不断增加。也就是由北方寒冷地区迁至南方地区,这个跟美国的移民相类似。据2010年人口普查,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以上迁移人口数量为934万,占全部迁移人口的5.79%,近几年更是逐级增加。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且由于重工业较发达,空气污染严重,很多地区雾霾状况实在堪忧。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就会选择异地养老,南方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阳光充足,冬季平均温在0°以上,同时污染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严重。当然,随着老年化的严重,对于子女不在当地的父母来说,随子女迁移至一个城市也是较好的选择。 4.迁移至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大比例。东部地区的地势相对平坦,雨热光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还有较优惠的政策,外企也发达,像上海那样的国际大都市,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城市,对于劳动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诱惑。在东部经济区中,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迅速,需要的劳动力也不断增加,劳动工人来到这里能较容易的找到一份工作,而工资水平又大大超过了原籍地区。因此劳工都倾向于东部沿海经济区。但是也因如此,东部地区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许多行业几近于饱和状况。这对当地的发展又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