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摘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更是提出了老年人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养老保障问题,而且强调要“加强老龄工作”。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使城市高龄老年人的权益得以实现,就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老年化养老家庭养老农村社会养老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城市养老现状 (2)

第二章中国农村养老模式 (4)

第三章中国养老问题解决的意义 (7)

第四章中国养老模式出现的问题 (9)

4.1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 (9)

4.2政府支出力不从心 (9)

4.3老人需求多种多样 (10)

第五章对城市和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建议 (11)

5.1加强对养老工作的宣传力度 (11)

5.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11)

5.3健全国家养老保障制度 (12)

5.4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2)

5.5多方筹资,推进村级养老院建设 (13)

5.6培养专业陪护,鼓励互助养老 (13)

5.7辖区老人的养老状况列入村、乡领导的考核体系. 14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前言

本论文简单论述了城市高龄老人城市和农村老人养老状态,以及目前养老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解决建议。

第一章城市养老现状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应该相适应的原理,结合我国国情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至今已经在我国实行了30多年了。它控制了我国总体人口基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新千年的到来,我国的人口结构也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我国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担负起养老的重任。“421”家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地遍布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和1个子女,处于中间的一对夫妻不堪重负,社会的养老状况堪忧。

具体说来,城市的养老现状如下: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父母还是渴望子女能够尽孝膝前,能够在生活上、精神上对父母给予最大帮助和慰藉,能够反馈父母曾经给予的养育之恩。但是,客观现实是,一对在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情况下出生的独生子女,不可能同时承欢四位老人膝下。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加剧,青年人时刻有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之现今时代子女教育成本的剧增,使青年人承担着巨大的生活负担,自己的生活都自顾不暇,何谈对父母的赡养?相反地,城市的老年人大多有着固定的退休金,维持自己的生活绰绰有余。因此,在以上情况的综合作用下,

老年人虽然有着传统的亲子反馈养老观念,但也仅仅存在于理论上,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变为现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完善,城市享受退休金的老年人在经济上已经摆脱了对子女的依靠,大多数人基本能达到自养的水平,这使老年人具备了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另外,为了避免与子女在生活起居、饮食娱乐等方面的差距,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使自己心情愉快,提高生活质量,许多老年人不愿意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在养老院生活,或者自立门户。但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许多老年人仍然留恋与子女生活的时光,期盼能够经常与子女相聚,尽享天伦之乐,所以,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与子女比邻而居,能够经常得到子女的关怀照顾。相比农村来说,城市养老资源丰富。有国家公办的养老福利机构,有民间私营的老年公寓,有为老年人定时提供服务的钟点工,也有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照顾老人吃、穿、住、行的保姆……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同,能够住进老年公寓,享受全面吃住、医疗卫生服务的毕竟少数,大多数老年人还是要选择居家养老。而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由于身体不便,吃、穿、医疗往往需要社会提供相关服务,而我国的老龄服务工作则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养老服务资源总体不足。

第二章中国农村养老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得以提高,它是我国老龄化迅速到来的一个条件。同时,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也从某中意义上加速了老龄化的到来。老龄化匆匆到来,给正在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让我们难以回避的,在这中间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出现了——养老,我国又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即又80%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就整个老年人而言,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值得我们思考。尽管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四,仅次与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而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提前地步入了老龄社会。到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96%,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7%,以超过国际通行的老年化社会评判标准。步入老年型国家以来,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由其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一直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又如何呢?据《中华老年报》载,山西省有关单位近四年已接待老人来访2万多起;上海市每年平均处理6000起;1995年天津市南法院共受理赡养案例比1994

年增长116.7%。在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害所占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年人多是那些高龄、多病、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尽管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依然问题严重正是由于没有比较完备且可操作的规则,没有严格有效的监督。政府仅仅规定了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至于怎样才算尽到了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同时,政府要做到有效监督,必须收集充分的资料,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但这样做成本之高,是以让政府望而却步。最后,政府基本上放弃了对家庭养老进行主动监督。如果我们把法院仲裁养老纠纷案看作政府对家庭养老的被动监督的话,那么,目前到是这种监督形式在消极地起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老年人衣食无着,生活困难,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有些子女视老年人为包袱,随意歧视虐待老人,对老年人冷眼相待,恶语相向;老年人辛苦把子女抚养成人,还要带孙子、孙女,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还要看晚辈脸色行事,致使老年人负担加重。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农村实现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无法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都在农村,而解决农村人员老有所养的问题更是

事关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农村养老问题上,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于1996年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曾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和力量。解决好他们的养老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回报,与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意义重大。

第三章中国养老问题解决的意义

城市养老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21 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寿命得到普遍的延长,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剧。这一趋势在我国更加明显。据统计,截至到2006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己接近1 . 49 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1 %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 . 4 % ,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并且正以年均约3 %的速度持续增长,几乎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 倍。老龄人口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深远影响,如社会负担的加剧,但是同时,也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商机,即养老产业的发展。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养老产业的起步本来就晚,发展的空间巨大,对于解决城市居民的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大意义【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一需求的满足。另外,只有使城市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解决好,才能免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创建一个诚信友爱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使年轻的子女全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因此,解决老年人,

尤其是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总之,城市养老问题的解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四章中国养老模式出现的问题

4.1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独生子女的长大结婚,一个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一对夫妇必须照顾四位以上的老人,这些年轻夫妻们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孩子,既要忙于工作又要挂念家人,尤其是一些在异地工作的年青人,更是一心挂几处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普遍。【3】

4.2政府支出力不从心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把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仅依靠政府兴办公益性的养老院、干休所、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己经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遂宁市现有382 万人口,其中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0 . 6 万人。目前,政府投资兴建的福利院共有108 个,仅能供养5043 人。如果依照国际惯例,尚需增加20257 张床位才能满足目前遂宁市老年人的需要,要达到和实现这一标准,全市还需投入40 . 5 亿元的建设费用,这对目前遂宁市的财力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4.3老人需求多种多样

最近,遂宁市对城乡老年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 %的老年人对70 岁以后的生活都有后顾之忧,43 %的老年人愿意集中生活,享受社会保障,21 %的老年人愿意拿出自己的部分养老金,参与相对稳定的旅游式定居生活。目前,许多“空巢老人”深感孤独,担心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后无人看管,也有的“空巢老人”体谅子女,生了病仍然坚持硬撑,怕让子女分心,结果事与愿违。一些父母状告子女的案件更令人深思,这些父母状告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不是因为家庭经济的拮据,而是要求子女必须定时来看望自己。由此说明,“空巢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关怀,而且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人怕孤独,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更需要家庭、子女和社会的关怀。

第五章对城市和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建议

5.1加强对养老工作的宣传力度

借助社会养老服务,实现对父母的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关怀,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发展、扶持养老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我国60 岁以上的老人己超过总人口的10 % ,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我国己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为此,政府应重视、发展“银色”经济,将“银色”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一个增长点,通过对养老产业提供减少税收、贷款扶持等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扶持养老产业,为城市养老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资源,将养老作为一个产业予以开发,促进养老的社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监管,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准入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使其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从而实现社会养老的目标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4】。

5.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生活在社区,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设施简陋等状况。为此,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健全社区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人员配备,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人员和制度保障;其次,建立老年人和志愿者档案,做到对所有

老年人的住所、健康状况、需要提供的服务了如指掌,对所有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的特长、服务时间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到针对不同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另外,由于志愿者人数、特长有限,社区还可以与相关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联系,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再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对生病的老人进行上门服务,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进医院【5】。最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引导老年人适应老年生活,愉快而平静地安度晚年。

5.3健全国家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从制度建设上人手。首先,健全养老法律建设,从立法、执法两方面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其次,在养老社会保障基金安排中,向独生子女父母倾斜。在目前独生子女补助的基础上,建立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基金,对于失去惟一子女且生活困难的年老父母可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并由居住的社区协助解决养老照顾问题;最后,还要大力推行商业保险,对于一部分子女收入较高的家庭,鼓励其为老人投保商业保险,以减轻家庭负担。综上所述,“银色浪潮”的到来己经势不可挡,我们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审时度势,才能够抓住时机,即使城市的养老问题得以解决,又能够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5.4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加快完善和严格执行核定低保的程序。要通过调查核实将农村贫困、单身没有基本收入的老年人先行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重点保障,初步确定低保对象,然后由低保对象提出申请,村镇核实,张榜公示,做到不重不漏,切实让贫困老年人先行享受农村低保的实惠。

5.5多方筹资,推进村级养老院建设

有些子女有经济供养能力,但就是不愿供养老人。因此,要加强“孝文化”宣传,通过树典型、奖励孝顺子女等多种形式来助建“孝文化”养老模式,营造关爱老人的社会风尚。一是以村为单位每年开展基层“养老模范家庭”或“孝星”评选,然后每一级政府层层选拔评选,树立榜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加强宣传;二是在养老制度以道德自律方式难以充分维持的情况下,应补充以行政手段,建立健全尊老敬老的村规民约,落实子女赡养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制定投诉和举报制度,加强对不赡养和虐待老人行为的监督,防止遗弃和虐待老年人的现象发生【6】。

5.6培养专业陪护,鼓励互助养老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老年人专业陪护人员非常缺乏,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老年专业陪护员培训结合起来,还解决了本地闲置劳动力本地就业。鼓励互助养老一是推行有偿服务理念,建立特色互助养老模式。老年人互助和邻里相帮养老,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的最好办法,低龄老人帮助照顾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帮助照顾患病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强的老人帮助照顾自理能力

弱的老人。二是移风易俗。很多老年人中年丧偶后,受子女或自己封建思想的约束,不敢再寻找伴侣,应该理解老年人的痛苦,宣传子女支持父母再婚,安度晚年;三是加强养老、爱老公益宣传。加强养老、爱老公益宣传可以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生存状况关注,可以提倡社会团体、企业以捐赠和接对子形式资助贫困村级养老院;可以通过招聘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服务,照料老年人生活。如,洗衣、做饭、购物、聊天、打扫卫生、陪同看病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

5.7辖区老人的养老状况列入村、乡领导的考核体系

把全村老人的养老状况,村级养老院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分别列入村干部、镇干部的考核中,有利用让领导者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改善农村家庭养老现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从而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尊老爱老的氛围。真正实现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7】。

由于老龄化社会的悄然而至,人口区域结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不可逆变化,老龄化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层面,还将在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提出挑战,有的己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这些问题己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拥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敬老之路,不仅是新形势下理论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实践工作者需要积极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认真面对和无法逾越的历史课题【8】。

我们作为80后的一名大学生应该为完善中国的养老模式出一份力,从自己做起。应该多回家陪伴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并且经常关心他们,使他们不仅在物质上还有在精神上都得到满足。在读书期间就应该适当的找一份兼职来工作,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一方面也减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也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后能及时的找到一份工作,不让父母操心,不在家里当一个“啃老族”让父母安安心心的安享晚年!

注释

1、刘向红:《婚姻状况和居住方式对老年健康的影响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第36页

2、封进:《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3、代长征:《中国老年电视节目现状与发展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4、王广超:《养老资源及其作用机制探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5、迪特里克、隋玉杰:《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201页

6、刘荣才:《老年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Franco Modigliani、Arun Muralidhar:《养老金改革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29页

8、董溯战:《养老社会保障权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第139页

参考文献

1、刘向红:《婚姻状况和居住方式对老年健康的影响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

2、封进:《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代长征:《中国老年电视节目现状与发展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王广超:《养老资源及其作用机制探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

5、迪特里克、隋玉杰:《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刘荣才:《老年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Franco Modigliani、Arun Muralidhar:《养老金改革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董溯战:《养老社会保障权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1 2020年4月19日

大学生社会实践: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活动主题: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引言 1、调查背景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特别引人关注。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调查目的 透析空巢老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二、正文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2 2020年4月19日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对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下面分析。 据市统计局城调队统计,城市居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到54.0%。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正成为一个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今年,天津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对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的抽样调查,昨天,调查报告正式发布。老人们经过填写调查问卷,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健康医疗情况、住房情况、生活照料情况、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养老意愿和需求等等,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心声。 32.4%的空巢老人独自居住;87.1%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1.8%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以上的数据来自天津市老龄办最新发布的《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调查报告》。此次调查涉及了有关空巢老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从具体的数字能够了解她们的真实需求。 1、居住方式 独自一人居住的有389人,占32.4%;老夫妇俩共同居住的有811人,占67.6%。女性空巢老人中独居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3 2020年4月19日

老年人社会资本量与社会支持提供机制

老年人社会资本量与社会支持提供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社会网络为老年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数量及质量的根本因素。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某城区2004年随机整群抽样及系统抽样方法的老年人家庭入户询问调查。结果当老年人需要社会支持时,他们首先想到家庭网络,家庭网络的信任度最高;老年人非正式网络呈现出社会资本量降低的趋势。结论应采取措施增加正式网络的社会资本量,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共同作用以保证老年人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社会资本;信任;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支持 在传统中国社会,老年人有着较高的尊严和威望,他们一般生活在大家庭中,有成群的儿孙照料,因此,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的需要,大多都能通过非正式社会支持——家庭得到满足。然而,一方面随着我国核心家庭比例的增多以及传统家庭观念的弱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1,2〕,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正式社会支持如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尚不能满足老年人在保障及社会服务的需要和需求,因此,老年人正处于社会支持系统全面弱化的阶段。本文作者既往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顾、经济、心理慰藉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社会支持需要明显较高,尤其是日常生活照顾和心理慰籍,且随老年人失能程

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仍然有相当比例老年人对社会支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尤其是在经济、心理慰藉以及信息方面〔3〕。主要原因除社会支持提供者的提供力度有所降低外,在社会支持对象、提供内容和提供方式上也具有选择性。社会支持提供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选择性提供某种(些)社会支持,如宁愿提供经济支持而不是生活支持,不得不为失能程度严重的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不亲自护理而是采取看望等方式〔4~6〕。 那么,是什么根本因素影响着社会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的数量及质量?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探讨社会支持提供机制,并为改善老年人社会支持提供政策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4年6至7月在北京市某城区(为四大城区中经济水平居中的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三个街道,每个街道抽取3~4个居委会,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至少包括一位65岁及以上的老年家庭进行入户询问调查。共调查836户、1 192名老年人。 1.2 一般资料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报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希望能帮到您,上站,发现学习。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社会流动人口迅猛增加,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大量空巢家庭出现,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日益明显。根据走访调查的结果,可以将老人生活支持划分为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支持,又根据社会支持的来源将其划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不同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空巢老人与社会支持概述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①空巢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一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地方工作、生活,这就导致了空巢老人的现象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空巢老人综合症”愈发严重。空巢老人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心情沮丧、郁闷失眠、食欲减退甚至流泪哭泣。有的会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尽到父母责任;有的也会责备子女,认为他们对自己不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父母的感受。有数据显示,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②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而城市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尤为严重。年轻子女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他们喜欢独立自主,尝试新鲜事物,大多数子女要么外地工作,要么离开父母另立门户,剩下老年父母相互扶持。长时间下去,城市老年人面临着生活、疾病、经济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质量下降,主观幸福感降低。目前老年人空巢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善健全,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空巢老人现象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社会关怀和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造成的。社会支持在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大体含义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社会各个网络资源所提供的支持统称为社会支持;还有一类是社会成员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行为

关于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留守老人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一、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目的 (1)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问题更是值得人们关注。他们有的没有儿女,孤苦无依;有的想念自己的子女,却可能远隔天涯或因工作忙碌没有在身旁;他们渴望沟通交流,却找不到能够诉说的对象;他们希望能够融入社会,然而他们能做的越来越少。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与不便,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关爱。 (2)通过此次对长安区周边社区空巢老人的走访调查,能使我们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好的为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献出爱心。 二、关于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背景及意义 (一)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和老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也日趋明显,我国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也呈上升之势。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逐步在我国城市地区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了解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生活基本状况,分析影响长安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实现长安区的进一步和谐构建。 (二)关爱长安区空巢老人的意义 关爱空巢老人,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一份力量。

案例: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 1、案主的基本资料 案主:陈某 年龄:63岁 性别:男 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 案主来源:案主求助

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网 络构建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龄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伴随着养老机构的高入住率,高风险也随之而来。在目前机构养老环境下,为了规避老年人心理精神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重建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1]在以往研究中发现,养老院老年人抑郁状态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2]国外也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学者陈晓锋认为,在感情支持维度上,家庭居住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显著优于机构居住的老年人,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对于养老

机构居住的老年人,更应该强调机构的人性化,从心理慰藉的角度满足老年人的感情需要。 二、养老机构老人精神需求的支持困境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结构。从老年人个体视角来看,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是指老年人为满足其精神需求而从其所生活系统中获得的各种精神资源。[3]尽管老年人精神需求有着较大的个体性差异,但通常都包括情感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尊重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方面的内容,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支持困境也主要是在这五个方面。 1、情感需求困境 情感需求是老年人的一种普遍强烈的精神需求,老年人的这种需求一般要通过子女的孝敬、配偶的关爱和亲属的关怀来获得满足。很多研究显示,子女日常的关怀、配偶的相依相随、亲属的慰问,都能使老年人得到满足、精神愉快。然而,现状是机构入住的老人大多数是丧偶老人或单身老人,配偶的离世意味着他们最重要的支持的丧失,加之子女不在身边又工作繁忙,对老人的探望、关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并不完善,机构层面的服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与对策研究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与对策研究 作者:谷玉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学者对老年人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的研究较少,而我国有3/4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以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为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支持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石家庄、邯郸等11个地区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58份,回收率为84%。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问卷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①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三个分量表,三个分量表的分值相加是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是可见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或团体关系的实际参与、稳定和不稳定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获得程度。主观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指个体对所能获取支持的利用程度。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的调查结果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根据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计分原则,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越好,本次调查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的平均值是

41.24,表明近年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整体较好。但客观支持分值较低,说明农村老年人可见或实际的支持还较缺乏。 农村老年人较好的社会支持状况得益于国家近年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等。另外,随社会发展,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老年人不再将子女视为赡养自己的唯一来源,逐渐接受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方式,很多日常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更喜欢与配偶居住,心理相对宽松而自由,从而提高了其社会支持程度。 但就目前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看,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完善,体现在农村老年人的客观支持分值较低。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还有待加强。正式支持是政府、社区及其他正式组织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一种制度性介入,近年的惠农政策虽然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保障,但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福利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传统性社会支持出现萎缩。家庭是老年人获取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观念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在外务工,用于赡养老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出现了农村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关系”的分化,从而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客观社会支持。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受婚姻状况、居住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影响,与性别关系不大,男女在社会支持的各项得分上趋于一致。 婚姻状况方面:婚姻完好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各项得分高于丧偶或未婚的老年人(见下表)。在农村,老年人的交往圈子较小,活动内容较为贫乏,老年人的配偶既是伴侣相互扶持照顾,又是朋友一起活动谈心,配偶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老年人一旦失去配偶,社会支持就会下降。

关注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关注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2012年2月1号至2012年2月10号 二.调查地点 马蹄垭村 三.调查内容 空巢老人问题 四.摘要对象 空巢老人 五.关键词 空巢老人现状问题解决方案 六.主要内容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 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 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 水平将超过30%以上。现目前,空巢老人这一群体正在疯狂的增长,空巢老 人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缺少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空巢老人问题在农村进行了 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心理等方 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空巢老人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打工挣钱,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老年 群体,即为空巢老人。调查显示,本地的空巢老人中有大部分处于65周岁以上。子女外出打工后,与空巢老人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子女的角 色要求,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空巢老人“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 现偏差。

此次的木家沟之行我们了解了很多,我们所接触的二十位老人,其中有两位老 人性格开朗,但是当我们提到他们孩子多久回来一次,他们大多都显得很沮丧,有的甚至流泪了,空巢老人是极度的渴望亲情的。 此次调查我们主要关注了空巢老人一天的生活,在这一天里,到多数老人 都养成了很早起床的习惯,而且部分空巢老人还得照顾自己的孙子或者外孙子 女等,而他们这一天还在奔波劳累,在调查中显示,几乎所有的空巢老人没有 养老保险,基本的生活费用由自己的子女提供,而部分的空巢老人的孩子不孝 顺或者本来挣得钱很少,对于空巢老人的照顾就不够。而在外打工挣钱的儿女 也很少打电话回家问候在家的老年人,这一部分老年人大都承受很大的心理, 他们一般都会觉得自己老了,对于家人就是负担,很多失去老伴的老人甚至终 日孤独。 图表分析: 空巢老人年龄分布人数 60-65 66-70 71-75 76-80 80以上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在这二十一世纪里,在这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各国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谈谈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为家庭,由于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等现象,这个家庭就出在分开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扛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 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

伤,想当年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2016年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16年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 二、“留守儿童”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社会的秩序。以前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识有限、精力有限,仅仅让学校来管理更是不行,毕竟中国还不算很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存在着心理问题。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对于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 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 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 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 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 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 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 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 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 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 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 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 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 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 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 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 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 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 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

关于老年人社区服务的问题和建议探析

关于老年人社区服务的问题和建议探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进入21 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老年人口总人数迅速攀升。据预测,到2025 年,我国老年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达20% ,2050 年将达到25.5%①。那时, 中国会碰到前所未有的银色挑战。中国现在已处于老龄时代,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人。而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寿命的增长共同导致的4- 2 -1甚至8- 4- 2 -1的家庭结构已极大地削减了家庭的养老力②,老年人服务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社区的肩上。本文总结了老年人服务体系的现状,主要对目前的老年人社区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在本文中界定为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主要面向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成员及其家庭,一般为无偿或低偿提供。“老年人社区服务”就是指专门面向老年人群体,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区服务。 二、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的现状 笔者目前在南京市玄武区的百子亭社区做一些有关老人服务方面的实习。作为其中的一名实习社工,在社区中我们所看到的社区目前所形成的老年人服务体系以及其中的问题我们深有体会。 1、服务体系形式化严重 百子亭社区针对老年人群体建立了许多老年人设施,并在社区某个地方空出一个地方作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而且挂上一块像“老年人社区娱乐中心”的牌子,可是由于设施过于简单,服务内容过于单一,致使许多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流于形式。因此,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2、老年设施、产品与服务短缺 “银发浪潮”的到来给当前社会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银发群体” ①殷磊老年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②张善余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J],人口学刊,2004(5)

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分析(1)

【自然?社会?人生】 [收稿日期]2008-02-20 [作者简介]邵开封(1981—),山东诸城人,硕士,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农”问题、公务员管理与培训研究。 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社会经济地位逐步下降甚至丧失,与主流社会联系逐渐减少甚至中断,自身生理的老化也给其正常的生活带来不便。特别是现代化的发展,给老年人带来了严重挑战。对此,李德滨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给老年人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化导致生活节奏加快与老年人生活节奏相矛盾,与青年人代沟不断加深,核心家庭的增多使老年人家务劳动量增多,现代化使老年人的地位和权威下降。现代化将向老年人提出新的问题,老年人在现代化 面前面临着挑战。” [1] 孤寡老人则是那些无子女、无配偶的老人。缺少最亲密的伴侣,无子女的抚养和关照,使其生活更加艰难,可以说孤寡老人是老年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而生活在农村的孤寡老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绝大多数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状况堪忧,与城市的孤寡老人相比,他们更处于弱势地位。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社会支持的涵义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作为科学的专业术语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Caplan(1974)、Cassel (1976)、Cobb(1976)在精神病学领域提出, 当时他们认为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应对危机事件、生活变迁和不利的环境。Cobb还认为社会支持能够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和社会功能。多数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相关关系。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2] 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由于各自的理论视角不同,对社会支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后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发现,并不是只要有关系存在就能提供支持,必须考虑关系的亲密度和性质,并且进一步指出,不同性质的关系能够提供不同的支持,于是一些学者便对社会支持进行分类。例如,考伯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感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韦尔曼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3]库恩等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 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 从国外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分类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更加全面、深人、具体,这有利于更好的分析和研究问题。 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同样存在分歧。例 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邵开封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208)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孤寡老人生存状况堪忧,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其支持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都存在许多不足。构建和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必须明确 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主体及其具体责任,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内容,改革和创新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手段,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45(2008)04-0061-04 第6卷第2期2008年4月 Vol.6,No.2Apr.,2008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NanchangCPCCommittee 61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调査报告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下面有整理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空巢老人】★★★ 精神空虚大丁?物质匮乏 很多空巢老人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也许不缺吃不缺穿,但是每夭都觉得无所事事, 要么在家静静守着空荡荡的房子,要么在养老院里等待吃饭的时间。 在西江南路居委,已独居生活了13年的黄伯昌老人跟其他空巢老人一样,无法与儿女共享夭伦之乐,只有闲时与社区工作人员开开玩笑逗逗乐,才是他一夭最开心的事情。 住在清宁坊的梁秀霞说,自己今年七十七岁了,退休也己二十七年了,本來可观的退休金足以支撑日常的生活,但是儿子下岗,儿媳妇乂身患重病,昂贵的治疗费用致使家里生计困难,后來儿子不得不外出打工,二十年來口己独口生活。半常打扫口己门前的街道和摘晒鸡蛋花是唯一的乐趣。随后,记者走进梁秀霞的家,粗糙的水泥地,破旧的瓦片屋顶,窄小的客厅里摆放着掉了漆的破旧的桌椅,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只有瓶瓶罐罐摆放得整整齐齐。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口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城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梁秀霞这样的空巢老人,很少跟周围的老人聊夭, 即使城区有亲戚也很少走动,因为他们一个人生活惯了,没有什么事,不愿意去麻烦“别人”。 【生活依靠】★★★ 热心乡邻及时相帮 由于没有电话,梁秀霞基本上联系不了自己的儿子,“有什么特别的事,只能去邻居家里'借打'。”梁秀霞说,附近的街坊人都很友善,半常?有什么事情,也是邻里互相帮助。 邻里的帮助也许是空巢老人解决一些困难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了。城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我们的上班时间,许多事情居委会可以帮老人家解决,但是晚上或者周末就很难了,而且老人的病痛发作大多在夜晚,邻里间及时的帮助是最有效的办法。”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473-11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空巢老人的处境逐渐受到关注,如何让老人们度过一个生活有保障,精神上快乐充实的晚年,已经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空巢老人养老难:独生子女70后没时间80后没钱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住上”和“住不起”的现状并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

事情。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两亿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 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

A社区老年人服务社区工作方案设计

A社区老年人服务社区工作方案设计 一、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现象已成为中国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诚然,中国已开始对老龄化加以关注,并作出相应的措施。然而,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仅处于初级阶段,各个社区、地方对其落实不到位,存在许多的不足生,不仅未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此外,身体功能退化、身边无子女或子女无法全身心的照顾老人的现象也愈来愈突出,这就导致了空巢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断恶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必然现象。A社区的老人对该社区而言是一个规模相当的群体,对养老、心灵关怀、居住、保险、医疗有着较大的需求,对该社区产生一定的压力。社区需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问题以确保老年人安享晚年。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所享受的服务等多方面情况的了解,发现现有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挖掘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及其要求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内容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逐渐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改善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增强其服务的质量,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服务,使其幸福、健康、愉悦地度晚年,以达到减少社会、社区与家庭负担 三、调查对象:A社区1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四、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 (一)、针对被调查者及其家庭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及环境、经济情况、身体自理及健康程度、文化程度、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参与社区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 (二)、在此基础上对被调查者所享受的居家养老服务状况进行调查,主要从被调查者享受过哪些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的意见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及其评价与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以了解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缺点及其原因,从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五、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问卷调查:在A社区发放份居家养老需求服务状况的问卷; 2、访谈调查:对第一期进行的问卷进行筛选后,将问题严重、存在疑惑的对象 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 六、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国家对老年人权益与老年社区建设未进行重视与立法并未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且未对此发展做出长期规划与对社区此方面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这些都由于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自我定位不正确导致。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更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此外,全民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除此之外,社区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大力宣传,未全面的倡导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的积极参与。

调查报告-老人调查报告4篇

老人调查报告4篇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时,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湖北竹溪县不久前的调查结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不久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民政局成立20个调查小组,分赴全县各乡村,入户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难”——生活难、看病难、办事难、得到情感慰藉难。 竹溪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于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全县60岁以上农村老人有4.9万人,其中“空巢老人”1.88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38.39%。 收入不足——近九成仍须从事农业生产 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进水坪镇油坊梁村2组李发普的家。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

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从经济上说,竹溪县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竹溪1.88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1.68万人,占到近九成。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政府应进一步调高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解决他们目前的基本生活问题。——调查人员建议 看病太难——“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

空巢老人关爱情况调研报告

空巢老人关爱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关爱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关爱空巢老人 调查报告 院系:护理学系 专业:护理 年级:20XX级 学号:1439020621 姓名:樊永恒 指导教师:李威 完成日期:20XX年2月27日 关爱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活动主题: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 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活动地点:河南省郑州市新密惠沟村 活动内容:帮助空巢老人的生活,调查空巢老人社会生活,来呼吁更多 的人帮助弱者。 调查方法:探问,实地调查,道听途说等等。 实践人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社会的帮助,例如,孤儿,贫困 学生,贫困家庭等,但有一类人更需要社会的帮助,那就是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曾辛辛苦苦拉扯大五六个孩子,用尽自己一生的力量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老伴,直到他的离去。但面对老伴的离去,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忌自己的父母。但对于身居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有的儿女在身边或离自己很近,当然也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仍然得不到他们的呵护,甚至他(她)的儿女们希望他(她)早日去逝。可见,空巢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有的人还认为,她(他)的丈夫(妻子)的灵魂会将他(她)杀死。当然这只是迷信。世界上根本就没鬼,却仍然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他(她)们总是承受着别人和自己意识的折磨。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些空巢老人的生活,以减少他(她)们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让他(她)们心理和精神上都能得到一些慰藉。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共6篇)

篇一:关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是通过对郑州市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涉及空巢老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以及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等内容。 1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郑州是一座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虽然经济并不算特别发达,但经过调查老龄化的形势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也成为了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本次调查所界定的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年龄都在60周岁及以上。 2研究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收集资料方法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们也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老人的聊天即个案访谈,所以这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并辅以文献法和访谈法。这次问卷调查始于2010年5月22日,这次调查共调查了200名老人,基本上都是由我们组12名同学到不同的社区及广场公园进行访问完成的。 本次调查在问卷回收后,通过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3.1 城市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 在本调查的200名空巢老人中男女分别有100人,各占50%,年龄在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分别有80人,89人,31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0%,44.5%,15.5%。在文化程度方面,按性别比较(如表一所示):小学及以下的男女分别有18人、57人,占总数的9%、28.5%;初中的分别有34人、22人,占总数的17%、11%;高中或中专的分别有23人、13人,占总数的11.5%、6.5%;大专及以上的分别有25人、8人,分别占总数的12.5%、4%。在婚姻方面,未结过婚的有1人,占0.5%;初婚有配偶的有145人,占72.5%;再婚有配偶的有6人,占3%;离婚未再婚的有2人,占1%;丧偶的有43人,占21.5%;其他婚姻形式的有3人,占1.5%。 余194个老人均有子女,子女个数从1个到5个以上不等,平均子女个数为3.85个。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表二工作状况 有效正式退休后有过继续工 作经历 正式退休后没有继续工作经历 尚未退休,仍在工作 有效百分 频率 百分比比累积百分比 没有工作其他合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