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料教学要有取舍

史料教学要有取舍

史料教学要有取舍
史料教学要有取舍

史料教学要有取舍

古蔺镇中学邱永红朱惠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忽视史料教学。着重史料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围绕教材重难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多样性的历史资料进行教学,史料教学要有取舍。

关键字:史料教学取舍典型性多样性

纵观近几年初中历史升考题,材料分析题的分数逐年上升,几乎占了总分数的一半。而在历史考试中,学生最害怕的是材料分析题,失分最严重的就是材料分析题。古蔺县2010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结束,阅卷工作完成后,我在初二年级抽查了10份历史试卷,选择题40分大多数学生得30分左右,材料题34分大多数学生只能得20分以下,有2人得25分以上,还有2人得0分。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但是对历史材料理解不透,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要点,根本没有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没有弄清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难怪材料分析题失分这么严重!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抓好史料教学是关键。这就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

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思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阅读材料,师生合作探究,陪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会学生学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只有让学生活用知识,在考试中才能旗开得胜。

然而,历史教学资料繁多。有文字资料,有图片资料,有数据资料,是不是每一类资料都要用呢?有教材上的资料,有课外资料,是教材上的好,还是用课外的好呢?与一个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应该有很多,用那一则好呢?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我结合平时课堂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史料教学怎样取舍,希望与各位同行共勉。

首先,我认为应立足于基础知识,围绕教材重点选取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把握。初中历史教材每一课的内容都比较多,知识的容量比较大,几乎每一课都配有相关的资料,有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课文小子、“史海拾贝”等)、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学生们对这些资料,特别是文中的图片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教学。但是如果每一处资料,每一幅图片都要用上,教学的任务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重难点也不突出。教学资料原本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果一堂课都在用资料,这堂课

还显得有些头重脚轻。所以,立足于基础知识,围绕教材重点选取材料是我们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必须要考虑的。

如《“冷战”局面的形成》一课,可以从以下几处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第一处,讲“铁幕演说”时,充分利用小字和插图教学;第二处,讲“杜鲁门主义”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美国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第三处,讲“马歇尔计划”时,利用教材小字教学;第四处,讲“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对峙时,补充美苏核武器和武装力量对比表进行教学。

以上四处都可以进行材料教学,如果都进行材料教学,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的,而且整节课显得没有重点。我认为,应该在第一处和第三处落实材料教学。因为第一处,“铁幕演说”是美国向苏联发出“冷战”的信号,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还有本目辅栏部分有一个思考题,要学生地理解“铁幕”一词的含义。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时代背景外,还应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明确:所谓“铁幕演说”,就是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建立起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壮大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而美国早在二战期间,就在考虑对付苏联、称霸世界了。随着苏联势力的强大,美国深感称霸压力大,要“遏制”苏联的发展。于是就借丘吉尔之口发表“铁幕演说”,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势力,反对苏联。这就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信号。丘吉尔所说的“铁幕”实际是指苏联对东欧各国实行的所谓“高压控制”。第三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向苏联发出“冷战”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这

个计划是怎样实施的?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评价?要让学生弄懂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引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本目小字,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得出结论:马歇尔计划从表面上来看主要是帮助解决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和社会不稳定,而且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本质是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

对于第二处,“杜鲁门主义”一目也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安排来决定是否补充资料。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防止“共产主义”渗入。防止“共产主义”渗入,学生能够理解就是要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领导“自由世界”是什么意思,教材上没有小字补充,学生肯定就不明白了。在这里,教师可以补充讲解,也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因为,以后考试一般不会考查学生对“美国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的理解,而通常考的是美国对苏联发出冷战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而对于第四处,我认为就完全没有必要再补充资料讲解了,指导学生看本目的地图,知道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国,明白这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冷战”达到高潮,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形成了,就行了。如果再补充资料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课堂显得没有详略,也完不成教学任务。

其次,我认为在史料教学中,应尽量用好教材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教材中的材料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用好这些资料,可以帮

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而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资料,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一目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插图《日军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图片上浓烟滚滚,硝烟弥漫,再现出战火纷飞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读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此后无论日军怎样寻衅,我方应予以不抵抗,力劈冲突。读后,学生就会明确:“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原因主要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还可以补充资料,让学生听《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逃离了我的家乡。。。。。。听后,学生就能感受到东北人民失去家乡,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痛苦之情。这三则材料就是图片、文字、歌曲三种类型的材料的综合运用,这样能让学生从视觉到听觉,从外表到内心地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到愤恨,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感到痛恨,对东北人民离乡背井的生活感到悲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九一八事变”这一目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就比较扎实,而且记忆深刻。

再次,我认为史料教学中应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资料进行教学。与一个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很多,在教学的时候应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与所教学的内容直接相关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资料教学,这样,才能起到史料教学的目的。

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的酝酿”一目时,要求学生掌握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相关知识要点,内容多而且比较重要,我们就

可以围绕这部分内容尤其是中国同盟会及三民主义选取材料进行教学。我搜集了这样一些材料:材料一:2008年5月26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27日上午拜谒了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材料二:孙中山有三大爱好:爱革命,爱读书,爱女人。材料三: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形成三民主义学说。如果针对这部分内容在这三则材料中选取一则进行教学,选那一则最合适呢?读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很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由此想到他的丰功伟绩,与本目内容应该有联系。读材料二,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孙中山作风有问题,不道德。如果选用这则材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本目知识,还会适得其反,会改变学生对孙中山这一伟人的看法。读材料三,学生很快就会联想到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显然,如果要在这三则材料中选取,那么,选择材料三是最恰当的。材料三把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结合起来,正好提炼出了本目内容的重点,而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记忆。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选取的历史资料不宜太长,太长了,学生阅读时间长,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宜过多,太多了,就是“天女散花”,没有重点。更不宜过难,尤其是文言文不宜作为教学资料,学生理解困难,起不到助学的作用。选择史料进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又能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沉闷的课堂充满活力,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要提高学生材料分析题的得分

率,就得针对教材重点选择好历史资料教学到底。

“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12864021.html, “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周娣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20期 【内容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本文从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历史教学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实证科学,于是实证主义思潮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随着美国实证主义大师杜威来华讲学,胡适等学者的大力传播,实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一个新高度。如今“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依据。 一、“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我国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高中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再加上一些学校硬件设施的落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限,历史课堂更多的还是照本宣科,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历史课堂中史料的运用与分析,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在对史料的选取上,也存在没有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选材过于空泛等问题。大多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史料,很少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挖掘,更不用说对课外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2.“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课程性质及目标的要求 最近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课堂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史料为基本的素材,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与运用,从而论证观点,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學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二、“史料实证”素养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必须将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紧密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本文中,笔者以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为例来具体阐述“史料实证”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中学]理清脉络 把住关键中学文言教学之我见.doc

[中学]理清脉络把住关键中学文言教学之 我见-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教学势必成为中学文言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 然而,自我们大谈教学改革以来,时至今日,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这样,教师成了教参的翻译官,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和收录机,接收器。教师被致力地教,学生盲目的学。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最终变成了一台会走路的电脑,只知贮存,不知变通;那么,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理清文言的脉络。 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文言的特点。2、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4、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如果明白了这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另以强调,再要求学生读、背、归、(归纳)、用,那么,教师会教得更轻松,学生会学得更愉快。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得、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已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本人现就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仅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全面认识的史料展现出来,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历史史料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初步探讨

历史史料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初步探讨 发表时间:2019-01-25T10:42:08.1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1期作者:陈雪丽 [导读] 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以来,深刻体会到学生面对史料解析题束手无策 陈雪丽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紫贤中学522000 摘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以来,深刻体会到学生面对史料解析题束手无策、弃题不答的严重性,而史料解析题在中考试题中却占半壁江山的位置。面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史料练习培训、史料命题规律、特点分析、史料拓展、史料解答方法进行史料教学尝试。 关键词:历史史料解析题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从课堂入手,进行史料教学练习 根据中考命题的侧重点选取史料进行设问练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的能力。 展示材料: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绝,子弹之细巧,器械之显明……非中国所能及”,主张“外敦和好,内要自强”。——摘编自《中国历史》 设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为实现“自强”做了怎样的努力?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本题主要是以李鸿章的活动作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引导学生解答:由材料一“李鸿章——内要自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为实现“自强”开展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的军事、民用企业等。李鸿章的这些努力,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材料二: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数据摘编自《中国历史》 设问: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情况简表》为依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知识。 引导分析:材料四中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国速度”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列举其中一个方面的成就并进行简要阐述。 引导解答:材料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情况简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课堂要精讲精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训练。 二、分析归纳历史史料题的命题规律 历年来,通过历史中考试卷的史料题搜集、分析,史料题的命题规律基本分为四大类型:文字题型、图表题型、图片题型、混合题型等。根据不同历史材料的命题规律,有效指导学生解答历史史料做准备。 三、引导学生拓展课外史书的阅读,培养学生史料阅读理解的能力 1. 推荐优秀历史读物,开拓阅读面。 2. 布置搜集文献资料,查阅参考书籍,提高史料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1.读懂材料。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分为材料部分和设问部分,阅读材料要注意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是重要提示。 2.抓问题的关键。根据设问找信息,如:(1)“依据材料____”,考查概括提炼信息能力。(2)“结合相关知识____”,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____”,考查理解、提炼整合能力。(4)“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3.分析材料。主要是:(1)根据设问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2)分析题干中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3)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靠紧主题,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整合,找出符合题干问题答案的知识点。 4.回答材料问题。要做到:答题的观点与材料要一致;语言简扼、清晰,书写工整、规范;以设问的次序一一作答。 通过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项指导,让学生收集所做过的史料解析题进行分析归类,寻找各种不同题型做后存在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感。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地介绍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这些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同时,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作家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尤为重要。 如《师说》是传统的背诵篇目,是议论型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就望而生畏。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写的《读韩愈》一文,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畅谈感受。于是同学们脑海中呈现的韩愈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变得很丰满。学生感动于他为谏迎佛骨,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须揭龙鳞,然后义无返顾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动于他到了潮州,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竭尽所能为潮州苍生办实事:办学堂、废奴婢、去鳄鱼、兴水利,最后尽让一方山水都改姓为韩。于是那位长须弓背一步一颤的坚毅身影活在了学生的心中。许多同学对“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学生带着对韩愈的理解与感动去读《师说》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感受韩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穷而后工”,然后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则,采用设疑激趣——人生永无挫折就是幸福吗?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重点介绍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一再被贬颠沛流离,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运,随后推荐同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学生读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学说:“原来挫折对人生而言,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有的同学说:“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被一贬再贬。但是他的不幸却又是民族的幸运,华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带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文章的角色。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史料教学的观点很早就提出了,新课改以来,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在试题中的出现率就更多了。那么,中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诠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材料 新课改形势下,连云港历史中考试题的历史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大量使用了文字材料、历史表格材料和图表材料。题目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答案简单浓缩,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考试的进步中,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纯粹知识记忆中,试题中大量材料的引入,使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的传统模式,即“贝多芬(背多分)”,也摆脱了过去死抠教材命题的困境。 因此,对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如何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如何利用好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组织教学,使教学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的历史资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于教科书,另一种来自教科书以外各种原始资料历史典籍、历史书籍。历史材料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考古资料、影视等。 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的历史资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文字、图表、地图等,这是历史教科书的一大进步。教科书提供的资料一般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原始资料。例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工业的兴起》这一课有这样一段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引自李鸿章。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对自己兴办洋务的一番感叹。正文只是提到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措施及评价,而这段材料却是对正文的阐释和补充,教学中如果重视了这些,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原始材料又分为两种:一是最权威和最科学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者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所能看到的相关历史事件最早、较早的记录。一般说来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被直接利用,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如:在讲《辛亥革命》这课时,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教师可适当补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原始条款。 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实施。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通过补充的材料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对这个约法的性质也就有更深的理解。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材料呢? 首先,读懂材料,逐步分析。在材料的运用中首先要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对于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中有这么一段材料: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引自陈天华的《猛回头》。接下来这样设问:说一说这是学过的哪一幅图描绘的情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长官”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社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1:12.187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孙玉良 [导读] 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本文从高中历史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历史故事的选取和使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资料;运用;策略 引言 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这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是相符的。历史资料离我们现实生活相对久远,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依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刻板印象。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 历史课程的学习首要任务无疑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那些枯燥的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厉害的积极性,也使得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被破坏,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在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把知识点的脉络理清楚,在学习历史事件时要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主要实践等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完整性的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二)历史资料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善于想象,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课堂教学时,善于利用历史资料,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资料能够将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历史资料能够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于细节的把握更好,而且学生愿意听。史料把课本的死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事件,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时间、地点、事件的记忆,有了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学生更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历史资料的实用性较强 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利用史料的形式向学生铺展开来,不应该把事件的关联性割裂开来,造成断章取义。对于历史资料的学习,我们总要对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才能借古喻今。因此,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自然的就会用到历史资料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掌握正确的、丰富的历史资料,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扩展到最大化。在讲述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知识点、考点,使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贴近历史真相 认真备课特别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出处教师要做到有根有据,不能乱讲,要对事件做到反复查阅,尽力达到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于一些野史的传说,也要甄别其真伪,不能因为图一时之快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不负责任,乱讲一通。 (二)基于教学目标,历史资料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切不可随性而动。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有针对性的讲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讲不出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这是教师教书的致命错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历史资料要通俗易懂 历史的学习是让大家体会到古代人类发展的历程,看到文明的进步。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以便启迪人的智慧,指导人们现在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资料的时候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贴近现实,使学生对历史不陌生反而亲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能理解史料其中蕴含的哲理,增强历史学习的现代意义。 三、高中历史教师正确应用历史资料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历史资料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历史资料是否合理,尤其对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动地位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资料的时候,开头一定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历史资料的情节要节奏明显,内容充实;历史资料的结尾要与开头相呼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历史资料的内容,正确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二)注重历史资料的讲解契机 一节历史课程有多个环节,也有很多任务要一一完成,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契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片面的将历史资料的讲解作为给学生提神醒脑的工具。历史教师一般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重难点的讲解时,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资料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也可以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讲解历史资料,巩固本节课所学知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时下的中考,文言文阅读日益重视考察课外文章和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活用”的目的,必须在平日“活学”,即要做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灵活积累文言知识,愉悦快活地进行拓展阅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学活用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逐渐向课外渗透,增设课外文言文语段,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尽管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费尽心思、花大气力,可不少学生仍然无法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由于缺乏积累,没有形成文言语感,他们面对陌生文章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不会寻求当前情境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要充满活力 “学是为了活学。”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根据教材

的不同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配乐朗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核舟记》一文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这艘刻在桃核上的小船,线索清晰、有序,非常适合让学生为此配插图。预习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把这艘小船画出来。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互相评点、修改,找出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虽然画的表现形式各异,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也认真地研读了课本,有的还发挥了想象力,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再创造。有的同学由于课文读得不细致,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说:佛印“左臂挂念珠倚之”,有的同学没理解,却把佛印的珠子挂在了脖子上等等。其实画错的地方,正是他们难以理解、容易忽视的地方,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把文章的内容理清了。这种争论、评点也有效的调控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寻找证据,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核舟图”,并与他们自己的画作进行比较、修改。这节课上得很愉快,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的互相交流自己的画,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与以往文言文枯燥乏味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表演体验法适合《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情节故事性较

历史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读书心得 史料证据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掌握史料。史料也是历史教学必备条件。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没有空论,就必须从史料证据出发。 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题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在平时的历史测试中史料分析题还是占据半壁江山的位置。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怎样能更好的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呢?在没有开展小课题研究之前,说实话自己连“什么是史料?史料的分类?史料选择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概念都很模糊,更别提在课堂中进行史料教学了。为了课题研究的进行,也为了切实掌握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我在网上购买了何成刚著的《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一书,并且认真研读,整理读书笔记,这本书无疑给了我最专业的指导。大量史料和案例篇的呈现,尤其是提供了大量的史料教学实践的策略和方法,使我在课堂上的史料教学有法可依。 书中按照史料的选取、案例、辨析、借鉴几个层次,告诉我们该如何去选取和使用史料。如在“案例篇”中,每一个史料的选取都会配上史料运用解析,介绍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方法选取史料、为什么会选取这段史料,这则史料能够说明什么。使我们在阅读时能够直观了解到怎样选择史料并而有效的使用史料。 在阅读本书时我看到了大量的从未接触过的史料,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这些史料被运用的更加淋漓尽致。在赞叹专家们的巧妙教学构思之余,也在反省自己对史料掌握的有限:本身专业知识底子薄,理论水平较低,思想相对僵化,平时又不能自觉阅读专业书籍充电,怎么能胜任历史课上的史料教学?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史料?本书的编者不仅给我们提供大量的珍贵教学史料,而且还交给了方法。如: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史料、从历史专业著作中查找资料、从历史专业论文中寻找资料、从网络资源中寻找史料、从高考试题中撷取史料、从我们的生活中选取史料等。面对这些史料,我们应该如何选取呢?怎样才能把它们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呢?本书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如: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史料、对史料的摘引与转述、选择大众化史料、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这些专业具体的指导让我明确了怎样寻找史料并选取史料,有助于在历史课堂开展有效的史料教学。 课堂案例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抓手,本书设置了“案例篇”,给了读者10个案例,选取教材中的内容,演示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呈现出的特点,分别为突破思维惯性、史料的多元理解、还原与探究、综合探究、以人物为导向、史料的韵味、解读电影史料为主的教学设计、史料中的人、史料的对话、历史漫画为主的设计,通过分类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这类教材内容如何处理,尤其在每个案例都还偏重设计了“备课思路”,有利于了解设计者设计这一节课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想让学生得到什么内容,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案例的结尾还设计了“教学反思”,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并运用史料的操作方法。便于我们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运用。 如何走进新课程,如何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读了《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一书,我充分了解了史料教学中的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例。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明白这些,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着课改的纵深推进,文言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已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严重阻碍着教改的进行。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积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踏着时代节拍应运而生。对文言文兴趣培养是每位执教者探讨的课题。那么,如何做到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果按照鲁讯先生所说的,“要让我们的后代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一代一代的被熏陶下来的”(《我们是怎样教育儿童的》),那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绝对不能轻视。《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古代学校教材,它折射出的古代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我们的后代没有理由遗弃它们,因此,对古文学习兴趣的引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人之师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1、情境引入是激活学生求知欲的第一要素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章大多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动人的故事隐藏其中,挖掘出来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起对文章的注意。如《孔雀东南飞》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凄惨的爱情故事,封建家长式作风干预婚姻而致使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将这些挖掘出来都能打动学生的心房,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再恰当不过,它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 文言文语言简练凝重,和我们有一定的语言差距,需要我们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它的思想内涵。因而诱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手段。 二、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著名史学家周谷城曾说:”离开史料,不能讲历史,离开史料固不能有历史”。同样一个成功的历史课堂也离不开史料。史料教学,实际是指基于史料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教学界,20世纪50、60年代英国中学历史教育出现了”危机”。为了走出窘境,英国对历史教学进行了改革,掀起了”新历史”的思潮。和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具体学情,选取合适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对其识读、理解、分析、探究等,继而获得相应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大量实践,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2003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史料教学法的运用,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观,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也符合当下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以全国卷I为例,2007年开始所有的选择题题干全是材料创设情境,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史料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来自其它同学不同观点,不同文化材料的理解,都有助于他们学会包容、理解和尊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精神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史料教学法也日益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视。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还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在教学和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值得探究和反思的地方。 一、史料教学使用过于泛化,抛开教材盲目堆砌史料 例如,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发展》时,有位教师引用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伽利略指出不需要外力也可维持运动,论证了惯性运动。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下落实验,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物体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例”的观点,即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材料二:三条定律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获得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三条定律内在联系紧密共同构建了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摘要】史料实证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出 现了不少困难。以下通过《五四运动》教学案例,具体探讨史料实证在中学课堂 中的运用。选用学生熟悉的史料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多渠道收集、提炼经典的 各种形式的原始史料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连贯严谨地组织史料,形成证据链,训 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形成独立判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五四运动史料实证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学习历史,要提出问 题并整理证明问题的证据,掌握比教科书更多的史实,亲自检验历史的记录、文献、杂志、日记,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 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象力的思考,并对当时的观点进行比较。[] 《五四运动》一课使用了42份史料,包括文字、漫画、照片、视频等。史料铺天盖地而来,却又要井然有序,让学生始终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一、选择学生们熟悉的史料入手 课堂从播放说唱节目《party propaganda rap aims to tell foreigners truth about china》及其网评导入。这段MV在各大视频网站播放近千万次,并惊动了诸多外 国媒体跟进,被美国《时代周刊》、英国BBC、英国《卫报》等多家国际知名媒 体聚焦。MV歌曲主创说唱乐队4名成员,是来自成都的90后[]。播放时,弹屏(即时评论)非常丰富。同时展示了网友的跟帖: “这才是现在青年人应有的态度,给这几个小伙点赞。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 喷子扭曲价值观的现在,这歌简直成了一股清流”“以前可能会对这类视频不屑, 但是今天却第一次被燃哭”。[] MV、网评、弹屏等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媒体,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 二、精炼地运用典型的原始史料,有效地构建历史场景 在介绍五四运动背景时,教师提供两份材料,一份是漫画《贪食小犬》,一 份是当时三余夜校发布的名为《泣血警告》的传单: “猖猖猖,倭奴猖;忘忘忘,耻勿忘……丧丧丧,身可丧;亡亡亡,国不亡; 凉凉凉,血勿凉;望望望,哭泣望——三余夜校全体学生哭告”[]。 两份简洁明了的原始文献,一字一血,生动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野心,将学生引入了当时真实的历史情景之中。学生们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了五四 运动时期,人们因受到列强侵犯而产生的愤怒和屈辱。 三、将史料串联成完整的证据链 为了说明五四运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教师展示了两个方面的史料。 首先是陈独秀在不同时期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三段不同评论。表面看来矛盾,实 际上是作者对西方列强,由希望到怀疑、由怀疑到绝望、由绝望到反抗! 其次,是苏俄的对华宣言的节录: “现在敬告中国人民:苏维埃政府已废除沙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 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东北等地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 ——1918年7月25日,苏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 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 苏俄的友善立场,与西方列强对华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一史料的主要类型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的新教材中,七年级每个单元有一篇文言文,八、九年级每册有两个单元的文言文,整个初中阶段共选入了五十二篇文言文,其数量之多,比例之大,真是史无前例。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均有其独到之处,它们所蕴含的内容,既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又显现了古代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学习这些文言文,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如何教好初中文言文,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潜心思考,不懈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古汉语功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变化。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阅读大量优秀的文言文作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这是教好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去看《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电视剧,给学生讲一些“画皮”、“武松打虎”、“大闹天宫”、“桃园结义”的故事,以激发他们产生读原著的欲望,尤其是要指导学生从读浅显易懂的《水浒传》、《西游记》等开始,然后再逐步深入,不断积累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去感悟文言文的精美,在潜移默化中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自觉自愿的欲望和行动。 第三,“纲举才能目张”。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抓好下面几个重要的环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预习环节 和学习现代文一样,进行文言文教学,也要预习。要学会利用课本的注释以及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有注释,它好比拐杖,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课文的出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和作者的相关情况,借助注释中的生字、生词初通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将重要的生字、生词抄写在作业本、笔记本上进行识记的好习惯,以达到逐渐丰富和积累文言词汇的目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人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下的注释,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全部解决课文里的文言词语,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有的注释不可能进行详细的解说,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要善于运用工具书。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学生会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jiàn”,而不会读成“xiàn”。“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书,学生就不知道它是“时”的意思。运用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清除大部分的文字障碍,并养成自学的习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摘要 摘要:中国和世界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不会自动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通过史料了解的。因此,历史的学习与史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 摘要:中国和世界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不会自动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通过史料了解的。因此,历史的学习与史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只是对历史最浅层的学习,其背后复杂交错和深层综合的事件和因素,都没有显现出来,这时候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学习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统治者和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人为了让自己的努力和功绩不被历史淹没,更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优秀的成果不被遗忘,出现了各种记录历史的史料,这些史料有断代史,有编年史,还有纪传体等,这些历史的记载资料,会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当时的真实事件,文学史、书法史、商业史等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历史资料大网。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将历史进行了充分地还原,丰满了历史背后的复杂背景。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史料运用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与史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高中历史教材只是史料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是简化了的史料。同时高中历史教材又来源于史料,没有史料,高中历史教材也就成了无根之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能增添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与史料相比,更加简单,它既然是历史的高度集中,就必然会删减掉很多细节性的历史和戏剧性的历史情节,这样,学生接触到的就只剩下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及比较关键的节点了,比如时间、人物、事件、意义等。但是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不丰富的,也是不够吸引人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已经成了高中历史学习的普遍现象。史料的运用,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浓厚的人情味,能让学生在充满故事性的历史中增长对知识的学习和对人生的体悟。这样更加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科素养。充分的史料引用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一个历史事件往往是由一系列的因素积累促成的,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但是这种规律在历史课本中的表现并不是很明显,很多潜在的因素都会被简化掉,因此,史料的运用能重现这一部分的历史,能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立体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