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绪论(简略版)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简答)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简答)

答: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的精髓①它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辩证法

②它是马主普遍真理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它是建设中特社主的哲学基础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简答)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化,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⑤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⑥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旧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提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统一。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论述)答: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前进性体现在:a、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是把事物推到新阶段。b、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②曲折性体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

④意义:a.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曲性的辩证法,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的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b.在革命建设事业中,坚持

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

(论述)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为: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3)两者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反对主观万能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简答题)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⑤总之,认得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受实践检验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简答)

①感性理性的定义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论述)

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②两者的辩证关系:第一,两者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两者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③意义:第一,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对它的

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其的坚持和发展。第二,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实际生活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论述)

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凡是被实践证实的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c.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

a.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b.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5、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重要意义。(论述)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致。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

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简答)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论述)

①二者含义: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内容和形式;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a、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b、实践意义,它对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简答||论述)

①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多选)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收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直接的;精神文化条件→重要因素。任何历史人物都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第四章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一、价值规律及其作用(论述)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

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的作用: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处于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二、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简答)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因此我们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五、六、七章

一、垄断不能消除竞争(辨析)

正确。原因1.垄断没有消除生产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历史必然(简答)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三、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历史漫长的过程。(简答)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消亡都要经历过相当长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过程。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自己下去了解)

四、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简答)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五、如何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简答)

1.生产力状况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六、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简答或论述)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者的关系:“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重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范围、限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有数量表示规定性。 3、物质(列宁物质观):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6、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7、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8、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经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消耗。 9、价值观:是关于人们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0、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早形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1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决定。 1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 1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0、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 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马原》重点总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的含义与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义: 第一:它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高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 第二:它既不是直观地把握存在于某处的某个具体东西,也不是指世界的某个要素,而是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结构、属性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第三:它肯定物质是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联系的含义与其客观性和条件性 联系是指物质、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与条件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客观存在的一定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就构不成联系。分析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撇开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主观的随意将联系,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3.世界的运动与发展(见P27)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4.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范畴: (1)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要素的结构与表现形式。 第一: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一定的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现着一定的内容。 第二:内容与形式相互制约。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三:内容于形式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同一形式往往也能体现不同的内容。 (2)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功能是一事物在对他事物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第一:事物的结构决定功能。 第二:事物的功能会制约和影响其结构。 (3)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一要区分不可能性与可能性。二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三要把我可能性的程度。 5.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具有斗争性与同一性。 ★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原理。(从矛盾的同一性着手。) 6.否定之否定(P35)简答或辨析。 ★7.意识的定义、本质与发展阶段 定义: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2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8、“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重点总结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 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