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_向玉琼

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_向玉琼

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_向玉琼
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_向玉琼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复兴的民主形式,承载了人们太多关于实现民主的梦想。协商民主的真正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电子政府的出现和发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民主的实现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与观念上的更新,另一方面也给协商民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一、协商民主及其实现条件

198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JosephM.Bessette)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一词。他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但是,真正赋予协商民主动力的是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罗尔斯与哈贝马斯也分别出版了论述协商民主的著作,他们在书中都将自己看成是协商民主论者。

协商民主并非是一种范式上的创新,而可以看作是观点的复兴,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以及伯克、密尔的政治理论中就可以发现协商民主的先例。协商民主简单地说,就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协商民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包容性。协商民主通过为协商过程创造条件,将各种族文化团体吸纳进协商过程,并且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容纳相对立的、不一致的概念和观点,具有多样化的关怀,所有相关的政治共同体成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决策,“不应排除

任何一个相关个人”

[1]

。(2)公开性。公民能够仔细审视协商过程。公民不仅关心所提出的观点和意见,而且能了解支持政策的各种理由,能够对政策的前提和含义提出疑问,每个公民都有权指导和批评具有集体约束力政策的理论根据,阻止了秘密、幕后的政策制定,也使公民通过分歧、协商与合作而受到了教育。(3)责任性。在公开协商中,公民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基于公共利益的立场为自己的论点提出根据和理由,因此,协商民主要求参与者更充分、更详细地描述政策在认识论方面的特殊正当性及其可能的后果,这意味着对话交流中更具责任性。

协商民主秉承了激进的民主主义传统,批判虚弱的民主聚合模式,即代议制民主。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在实践中出现了种种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公民的政治冷漠和官员的威权治理。政治生活的官僚化和技术化,使得代议制民主出现了合法性危机。汉娜?阿伦特

(HannahArendt)提醒人们,要把重大的公共事务决

定权交给人民大众,如果除了投票日之外,不让公众拥有发言和受教育的机会,这是非常危险的[2](P256)。本杰明?巴伯(BenjaminBarber)将代议制民主称为弱势民主,认为代议民主不包含任何关于公民资格实践的概念,而仅仅关心个人的权利,这样会引发许多问题。巴伯指出,代议制民主更多地关注促进个人自由,而不是保障公共正义,关注增进个人利益而不是发现善,它可以强有力地抵制对个人的侵犯———如对个人隐私、财产、利益、权利的侵犯———却无法有效地抵制对社群、正义、公民权以及参与的侵犯。协商民主是在对代议制民主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发展

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

向玉琼

摘要:电子政府的出现是行政发展的需要,是政府改革的方向,也是政府迈向善治增强公民公共参与的良好契机。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使民主变得更彻底的形式受到众多人的瞩目。本文首先分析了协商民主及其实现条件,接着探讨了电子政府对协商民主的促进作用。当然,电子政府网络也可能对协商民主带来一定的障碍,这是第三部分的内容。最后,本文探讨了完善电子政府的途径以使其更好地促进真正的协商对话。

关键词:协商;协商民主;电子政府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7)09-0090-05

作者简介:向玉琼(1979-),女,湖北天门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博士生,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江苏南京

210093)。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07年第9期(总第154期)

No.9,2007(SerialNo.154)

起来的。协商民主利用自由、开放的领域表现出的交往自由使民主成为一个连续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救治民主弊病的惟一良方是更多的民主,协商民主就是这样一种使民主变得更彻底的民主形式。

而协商民主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科恩从程序上来强调公共协商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他认为理想的公共协商应该遵循自由、平等、理性与合法性原则的程序。(1)理想的协商是自由的,因为参与者对各种建议的考虑不会局限于预设规范和必要条件的权威,而且参与者把通过协商达成某种决策的事实看成是依其行事的充足理由。(2)协商是理性的,因为决定各种建议命运的是理性根据而不是权力。协商概念强调集体选择应该通过协商方式做出,而不仅仅是这些选择应该令人满意地与所有公民的各种偏好相一致。(3)在理想的协商中,参与者在实质和形式上都是平等的。每个具有协商能力的人在协商的每个阶段享有同等的地位。(4)协商的目标是实现理性推动的共识,即发现对所有承诺根据平等公民做出的自由理性选择、判断结果而行动的公民具有说服力的理由[3]。

博曼则强调协商民主所必需的公民的能力要求以实现政治平等,认为理想的程序主义不可能充分说明协商理想。

“社会和文化条件也是成功的公共协商所必需的。这些条件规定了必须在民主实践中理解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最基本方式:所有公民都必须培养那些赋予其实际参与公共领域的能力。而一旦参与公共领域,他们必须有充分的尊重和认可,以便影响决策有利于自己。因此,机会和社会认可的平等是有效政治参与或者完全的公共职能的最低条件。”[4]博曼强调公民的能力平等,具有有效协商所必备能力的公民才能不被排斥在协商之外,而且不被其他计划所同化。如果缺乏这种能力,实现公平、合法协商的几率是很小的。

总的来说,协商应该是在平等参与者之间自由、理性、宽容地协商,协商参与者拥有必须具备的能力,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参与对话。这一方面要求制度供给来保证相关的规则与程序,使得公共领域更为宽容和开放;另一方面也对参与者提出了要求。实现真正的协商民主,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在道德方面,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参与热情,对他人的观点保持宽容的态度,认真倾听,坚持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在能力方面,公民应提升参与能力、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掌握民主参与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性地参与对话;在规则方面,在参与过程中也要遵纪守法,自我约束,愿意接受民主协商过程产生的结果,即使这种结果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

二、电子政府的兴起促进协商民主的实现

电子政府基于Internet构建一个网络化的政

府,打破了传统行政机关的物理组织界限,整合和贯通政府部门的流程,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便捷地获取政府信息及其服务,从而建立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有责任,以公民为导向的政府。民主的发展需要许多技术支撑条件,除了需要具备制度、人员、环境的条件之外,技术也是重要的因素。虽然技术从来不是一个国家民主得以实现的关键,但其工具性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电子政府及其因特网技术对于促进协商民主具有巨大的潜力。

(1)电子政府作为政府信息展示的平台,成为公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信息的获得不仅要“内部化”以有益于自身,同时要积极“外部化”以有益于他人。“电子政府的本质功能之一是信息的获取与交换”[5]。电子政府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提供政府信息和服务,包括管理、咨询、商业、政府服务等,公民24小时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和快捷的政府服务。电子政府对公民信息搜寻行为产生了影响,政府网站经常被公民看作可靠信息和“客观、权威资源”的重要来源。电子政府提升了政府决策的公开化与透明度,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理性选择与判断,这是科恩强调的达成协商民主的程序保证。公民能以新的方式与政府互动,如电子邮件、在线会议和论坛、在线交易和在线选举等,为公民讨论政治信息、政治问题以及与政府官员之间交流提供了新的便利的途径。麦克尔?麦克弗逊(MichaelMacpherson)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使全体公民取得对公共议题的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对公共议题进行讨论、辩论及投票,进而实践公民参与的理想[6]。

(2)电子政府扩大了公民参与的广度,这是协商民主的前提。随着网络结构的扩张化和分散化,越来越多的公民获得了对网络的接近权,为公领域中的沟通与对话创造了技术条件。信息技术所蕴藏的潜力,使得人们产生了对新时代直接民主复兴的期望。电子政府能够提高民主参与的范围,克服政治冷漠。电子政府尤其是电子社区的建立,使得政府与公民之间通过各种电子渠道和网络平台连接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公民对政府决策过程的参与。因特网赋予了人们平等地传播与表达思想的权利,使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个能够知晓全面情况、了解一个社会各主要趋向和关注焦点的人,比一个只与其邻居或熟人打交道的人更有可能参与民主生活。电子网络对任何人开放,公民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关于政府法律、规则、政策和服务的信息,提升了参政的兴趣。同时,这种互动性的网络技术增强了公共参与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公民参与的热情,而持续的参政热情是协商对话的前提条件。

(3)电子政府提升了公民协商的理性与能力,这是

实现真正的协商对话的重要条件。电子政府不仅扩大了公民参政的范围,而且提高了“公民参与的程度和质量”[7]。对于一个民主化的国家而言,公民的权力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当这种权力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协商民主才能够真正开始。“开始的能力,而不是与其他政体相比的所有可用自由的最大化,是衡量协商民主中公民政治能力的恰当标准”[8](序P4-5)。这固然要求政府通过宪政制度的规范来保证公民的参与,另外也需要公民能够有机会实践其协商权力和能力。电子政府使得专制政府不能再制止人们接近信息,它可以使人们知晓更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获知公共的活动;可以促进经验、知识、价值观的分享,有效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参政水平,促进深度民主的实现。电子政府也提供了大量的公共议题和相关评论,提供了对话与协商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团体和集体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以便在对话的交谈中相互学习。密尔与阿伦特都认为参与公共事务获益的主要是个人,参与可以提高参与者的道德、实践和知识水平。对话与协商能力的提高是真正协商民主开始的最基本条件。

(4)电子政府网络提供协商讨论的虚拟平台,促进了参与主体间的平等。因特网为全球公民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受外在的霸权政治、经济利益控制的交互式讨论的公共领域。声音的多元化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因特网上的交流与互动就是一种协商民主,或者说电子政府是协商民主实现的一种方式。电子政府为基于自由、开放、理性的对话与辩论而进行的强势民主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助于理解不同政治观点并促进理性的一致意见。菲什金认为在具有政治平等性、参与性和非专制的运作框架下,“敌对双方的观点都能被仔细倾听,而每一方都有机会回应对方,所有人都获得同样的信息。人们出席并参与到协商过程中,他们不只是倾听而且也参与其中,而且参与的环境规模足够小以使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个人的意见会受到重视。他们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讨论问题,并尝试找到共同点。”[9]另一方面,电子政府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提供了快捷而有效的互动方式,在虚拟社区中,政府与社会平等地进行商谈、妥协,对话双方的平等互动是协商民主的根本要义。

(5)电子政府培育社会资本,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培育了协商民主的生存土壤。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10](P195)。协商所需要的真诚的话语以参与者彼此之间的信任为基础。参与者彼此的不信任会产生不真诚的诉求,而不真诚的诉求以及他们的彼此迁就,“会毒害话语的流通渠道;

通过同意这种诉求的可容性,我们串通起来操纵其他人”[11](P119)。“如果不努力建立信任,人们就很难公开检查那些支撑其观点的基本假设和价值观,更不用说理解别人的观点了。”[12]协商民主要求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实行良性的互动,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以一种宽容、谅解、理性、包容的心态来参与对话协商。人们通过虚拟平台在公共领域的沟通与对话,使个体在获得有利的人际关系的同时,提高了社会信任水平,构建起公民参与解决共同体事务的网络,从而有助于实现更大规模的民主治理。

三、电子政府对协商民主的可能的障碍

不能简单地认为电子政府有利于民主,而是必须具体考虑到这些技术创新对政治自由的实现、保护或者违背所发生的影响。电子政府并非中性的或者免受价值观影响的。电子政府的发展并不必然会促进关于政治问题的真实的民主的协商。电子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乌托邦”的梦想,但也可能给我们带来“恶托邦”(或称之为反乌托邦)的灾难。

(1)政府掌握着信息展示的决定权,可能影响到公民获取的信息和参与。“在一定制度框架中的人们运用新技术去实现制度设定的目标,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手段也是制度所提供的。”[13]人们所获得的信息背后体现了政府的主观性与任意性,信息的客观性受到严重质疑。信息单一可能成为政府推进其政策和思想的工具。网站设计的途径、信息展示的方式也影响到了信息的传递。通过某种途径展示信息,电子政府能鼓励民主对话和参与。另一方面,以不同的途径展示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来促进政府政策的推行,限制关于重要问题的对话和讨论。信息的展示能从根本上限定公民对特定政治或社会问题的看法,电子政府网站成为了政府话语霸权的展现,成为了政府宣扬功绩的有效方法。范?戴吉克(JanVanDijk)发现,在政治系统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非常不同。一些团体寻求维护现时的民主系统,信息技术可能用于强化既有的官僚政治[14]。理查德?莫尔对此也深感忧虑,认为网络可能是民主的幻想,但更可能是老大哥式的噩梦。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公民参政协商的能力,长远下去也影响到了公民参政的热情,不利于协商民主真实话语的交流和辩论。

(2)电子政府可能带来团体的极端化,从而不利于协商民主共识的达成。网络尽管具有潜力将相隔很远的人们联系起来,并且消除观点的差异,但也并非总能在不同观点之间达成共识。网络也具有产生或加速社会分裂的危险,这就是凯斯?桑斯坦所担忧的“偏见的窄元”乃至“群体的极化”[15](P4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允许人们寻找与自己持相似观点的人而避免与持异议的人交谈,进而在持相似观点的人们之间

建立团体,而团体内部的交谈又会进一步加深团体共同持有的观点,而且由于回避相反观点的出现而带来团体观点的进一步偏激化。然而,民主仅仅存在于公民积极参与重要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对话中,对政治问题的协商讨论依赖于对不同观点的仔细权衡。民主治理鼓励观点的多元化,公民必须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的存在,在不同观点之间自由地交流、辩论,并且对不同观点进行审慎思考,而团体的极端化阻碍了对重大问题的真正商谈。

“电脑通讯允许观点之间的快速回应,可能进一步加剧网络空间偏执观点”[5],由此导致“网络上很大部分的政治信息并非商谈性质的,而是一种极端化观点的宣告”[5]。这严重阻碍了协商民主共识的达成,进一步加深了协商民主本身的困境。

(3)数字鸿沟的加剧,加深了公民的不平等,影响到了协商民主的包容性和参与主体的平等性。面对众所周知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不可能借助国际互联网使之消失。信息技术将公民分为接入者(haves)与非接入者(have-nots)两个部分。即使在接入者之中,也有精英阶层和一般大众的显著区别。网络可以成为精英阶层的有效治理工具,他们作为强势群体能通过网络发出更大的声音,而大众作为弱势阶层则处于网络世界的边缘地位。那些因为无法拥有先行的资源包括个人进入或行使政治职能的技术与能力的群体,则被疏离于网络世界之外,处于原始部落之中。“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只会加大和强化原有的不均衡现象,鸿沟不可弥合,反有拓宽的可能性。”[16](P91)而从国外学者的统计分析中可以发现:“最有可能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人们,是那些最有可能参与到现实政治活动形式中去的人们。”[16](P91)网络社会中存在的这种分化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协商民主的包容性。包容性是指社会对于扩大普遍性政治参与的承诺,这由于数字鸿沟的出现而难以体现出来,无法参与网络协商和对话的人的声音被忽视了。桑德斯曾说:“当协商设置中存在权力和地位严重的不平等时,要求妥协就几近危险地等于压制边缘群体挑战性的观点。当这种压制发生时,就不民主了。”[17]信息不平等导致的地位和权力的不平等可能使得协商民主成为精英统治的工具。

(4)电子政府使得直接参与成为可能,也可能由于网民的非理性而妨害讨论协商。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的结党图谋和出现寡头政治,代表应当达到一定的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带来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的数目。如何确保一定规模的参与者能够相互讨论和协商,不仅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网络为所有公民参与对话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但也可能由于低成本或者无成本的参与使得公民非理性或未加神思熟虑的观点充

斥网络,排斥了理性、审慎的思考与协商,出现“多数人的暴政”。网民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参政热情的不稳定、容易情绪化以及理性经济人的特色,在虚拟空间的对话更容易出现失控或者非理性的局面,这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其纳入有序、有节的对话协商过程中。

四、电子政府促进协商民主实现的途径探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11100万人;与上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我国网民总人数一年增加了1700万人,增长率为18.1%;与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79.0倍[18]。网民数量的增长以及网络的普及促进了电子政府的发展与逐步成熟,但我国目前电子政府还需加以完善以促进真正平等的协商对话的出现。

(1)通过经济增长与技术扩散将更多的人纳入网络对话中,实现协商民主的包容性、平等性。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解决一切社会差别问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低效率的经济生活不可能为其国民提供丰富的公共产品。另外,政府应通过信息技术的普及,改善地方局限性带来的困境,降低硬件、软件的初始成本以及上网费用,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使得更多的人成为网络信息的使用者和网络对话的参与者。“为公民接入互联网提供必要的资助是一种不应当被停止的物质服务。”[16](P119)资助的对象重点应是弱势群体和青少年。另外,政府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国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除了由正规学校提供IT科目的教学外,还要鼓励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机构提供相关的培训,保证公民具有参与能力上的基本条件。

(2)电子政府应从信息展示阶段发展到政府与公民的理性互动阶段,促进公民参与。我国电子政府目前还处于信息展示阶段,政府将相关信息展示在网上,而对于公民的需求回应力较弱,或者根本不对公民的需求予以回应,重视程度不足。政府与公民互动不足的同时,又存在着政府对公民的非理性反应。“为公民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谈尤其是讨论公共问题的论坛当然是可取的,但是,如果政府官员对误导性或者轰动性的问题立即作出反应就不可取了。”[19](P251)“政府还应当努力促进审议和反思,把它们作为了解流行观点过程的一部分。任何这种努力都很可能成为用新的通讯技术来实现宪法目标的一般策略的一部分。”[19](P253-254)由此,孙斯凯认为政府应多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公民互动,在交流时鼓励公民进行反馈和理由阐述,提高公民的参政热情,同时也锻炼其协商能力。

(3)为鼓励民主对话,电子政府网站应该鼓励对某一政治问题多种不同的观点的展示。在对某一项运动或政策的一种立场进行解释和论证后,也应该展示不同的观点及其理由,或者至少有明显的相反观点的链接,以方便公民对不同立场的了解。这些观点除了政府所赞成的,还包括公共团体、专家学者或者非政府组织所持有的观点,这样能减少团体偏激观点的出现。多样化的观点可能使得社会团体之间的对话更为温和,更易于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出于对对方观点的理智考虑,达成共识。而在对多样化观点的考虑和权衡过程中,个人消解了对绝对化观点的崇拜,锻炼了其理性思考和辨别的能力,这是达成真正协商对话的重要条件。

(4)政府要注重对网络对话与协商的制度供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20](P225-226),包括规则、秩序以及道德、意识形态。根据美国学者罗伯特?O?基欧汉和约瑟夫?S?奈的观点,对于网络空间的管理同样需要权威和规则,“古典政治学的问题——

—谁来统治和以什么方式统治——

—对于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都是同样有意义的”[21](P222)。一方面,制度要对政府的行为和理念进行约束与塑造。政府不应将网站仅仅看作自己歌功颂德的地方,要尽量保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权威性。政府应充分发挥电子网络的快捷、迅速的特点,对人民的需求及时回应,建立服务型政府。同时,政府应引导公共领域批判性、理性的思考与对话,建立相互尊重与公开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制度也要注意对网民非理性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这不仅要注意规则和规范方面的建设,而且要充分发挥道德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实现对公民行为的引导。协商民主是在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基础上进行的,一定的制度供给是协商民主开始的沃土。

(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美]朱迪思?斯夸尔斯.协商与决策:双轨模式中的非连续性[A].[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HANNAHARENDT.OnRevolution[M].NewYork:VikingBooks,1965.

[3][美]乔舒亚?科恩.协商与民主合法性[A].[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美]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与有效社会自由:能力、资源和机会[A].陈家刚.协商民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5]PAULT.JAEGER.Deliberativedemocracyandtheconceptualfoundationsofelectronicgovernment[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05.(4).[6]MICHAELMACPHERSON.Som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toCitizenParticipationinPoli-tics[EB/OL].http://home.snafu.de/mjm/miercurea.html.

[7]B.S.NOVECK.Designingdeliberativedemocracyincyberspace:Theroleofthecyber-lawyer[J].BostonUniversityJournalofScienceandTechnol-ogyLaw.2003.(9).

[8][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9][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政治合法性与民主协商[A].[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

—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美]玛莎?麦科伊,帕特里克?斯卡利.协商对话扩展公民参与:民主需要何种对话?[A].陈家刚.协商民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3]P.AGRE.Real-timepolitics:TheInternetandthepoliticalprocess[J].InformationSociety,2002.(18).

[14][转引自]陶文昭.信息时代的民主参与[J].社会科学研究,2006.(2).

[15][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袁峰,顾铮铮,孙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美]戴维?米勒.协商民主不利于弱势群体?[A].[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www.china.com.cn,2006-01-22.[19][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2002.

[20]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1][美]罗伯特?O?基欧汉,约瑟夫?S?奈.信息时代的权力与相互依赖[A].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黎明)

政府App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

政府App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 随着3G网络覆盖率、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率的提高,移动电子政务成为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APP已经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一线城市、地方政府开始移动电子政务,通过开发政务APP应用,实现独立业务流的小、快、多的高效政务办公模式。 在全国,已有不少政府部门也试水移动互联网,市民只需点击手机,就能轻松获取公共服务信息。而通过政务APP,政府部门试图将服务延伸到更大的人群。如深圳、无锡、东莞、深圳等地。 深圳:政府部门频频试水移动互联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已经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深圳,不少政府部门也试水移动互联网,市民只需点击手机,就能轻松获取公共服务信息。而通过政务 APP,政府部门试图将服务延伸到更大的人群。如:深圳市气象局的“深圳天气”,市民都可以通过深圳天气APP获得,只需要点击手机,就能预知风云变幻。深圳市交通委的“交通在手”,提供了城市路况、城市公交、深港交通、城际出行、出租电召、电子客票、自驾服务……这些市民出行必需的信息。 无锡:政务APP上线运行 由无锡泰得利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无锡政府网站APP已经上线,并且可以通过app store进行下载。成为无锡市第一款面向公众服务的政务APP。据了解,用户可通过手机直接登录中国无锡政府网站,浏览其网站内容,让用户不用电脑也能轻松了解无锡政府更新的一些事实新闻。在这个3G慢慢取代PC上网的环境中,无疑更方便用户浏览网站信息。 东莞:移动政务APP亮相苹果商店 东莞政务OA亮相苹果软件商店,这意味着政府公务员可以利用手机移动办公。东莞市电子政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使用这款APP的人士高达22000人,基本上覆盖了全市公务员系统。打开该软件,界面显示,使用者需要输入“vpn 手机号码”、“vp n静态密码”、“vpn动态密码”三项。根据APP的介绍,“东莞OA”内部涵盖个人邮箱、部门邮箱、待办文件、公文查询、会议通知、信息查询、通讯录和日程安排等多个办文项目。 昆山:首款政务APP上线 “现代昆山”APP是集城市形象传播与功能服务应用于一体的政务移动智能终 端应用。在宣传城市形象的基础上,添加了投资、旅游、周边信息搜索等一系列便民惠民功能。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窗口、政府联系群众和企业的纽带以及电子政务的载体,现代昆山“APP把市级政府门”户网站上最重要、与民生和企业关系最密切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成为市民、企业随身携带的政务服务手册。同时,挂载在其下的便民单位应用,也让居民深刻地体验到“城市,就在你手中”的现代移动生活。“现代昆山”APP主要由“三大名城”、“新闻中心”、“视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关系

湖南警察学院 学生毕业实习调研报告 题目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关系 电子政务这个概念本身而言,尚存在不同的说法;经过几年的发展或淘汰,目前被经常使用,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但是在很多表述中也有相当程度的重合。 从名称上,存在着诸如以下几种相近的称谓:“电子化政府”(李永刚、张成福等);“数字政府”(梁木生);“连线政府”、“网络政府”、“在线(on-line)政府”、“虚拟政府”(李绥州),“电子政府”(赵晖),等等,另外还有政府信息化等类似概念。 在这些说法之间,常常区分的不是那么明确,甚至常常是混为一谈的。有的学者从信息化的角度上,认为“电子政府”(或电子政务)是“政府工作信息化建设下的一个子概念”(姚江);也有说法,“电子政府”(或电子政务)一般也可通俗地称为“政府上网”(王颖);有的说法是,所谓政府上网,也就是政府职能上网,在网上建立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等等。

“电子化政府又叫虚拟政府、网上政府或政府在线,而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政府上网’。”[1] “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2]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概念 “与e-commerce一样,e-government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学者和媒体多将其译为‘电子政务’,最近‘电子政府’的称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3]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是诸多说法中最需要加以明晰的两个概念。 诚如上文所言,从缘起上,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差异,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对 E-government这个英文名词中文翻译的差异。而在很多人的实际理解中,两者仅仅是翻译 )。 收并解决其部分需求,而将大部分信息传递到后台——实体政府,由其作出响应,具体处理各种事务,并通过“网上政府”反馈给公众,或者就处理结果直接与公众联系。电子政府是虚拟与实体的“无缝隙”结合,是人与组织与现代技术,在社会政治领域的理想统一体。 三、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比较和关系 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两个概念分别做出一定的明确之后,也更容易明确两者的基本关系。把握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关键在于两者的范围或发展的阶段性。 1.范围的区分

《电子政务》形考含答案)

第一部分分章练习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是中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D ) A金桥工程 B金关工程 C金卡工程 D三金工程 2、()标志着电子政务在中国正式起步。( D ) A三金工程 B网络技术的应用 C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 D政府上网工程3、电子政务产生的时间:( D ) A 20世纪80年代初 B 20世纪80年代中期 C 20世纪80年代末期 D 20世纪90年代 二、多选题: 1、电子政务的特点是:( ABCD ) A以信息技术为工具 B以政府数据为中心 C以业务应用为动力 D以便民服务为目的。 2、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有:( ABCD ) A起步阶段 B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阶段 C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阶段 D网上处理事务阶段 三、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其内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集成,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之后通过政府网站将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食物按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的为社会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 2、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老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 3、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基础设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时代的方式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它是一种政府服务体系。 四、简答题:

1、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有哪些? ①行政人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成以前治理、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②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层次,见胡政府运作环节和程序,降低成本; ③可以扩大政府政策的影响; ④可以防止信息垄断,保证下级政府或组织跟好的执行上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 ⑤为人民提供便利,密切政府与公众的联系; ⑥可以减少企业行为的盲目性,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服务的窗口。 五、论述题: 试从国内外公共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P1-17发展状况:先简单大概一下:美国、日本、德国等以及中国的的情况。 意义: ①行政人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完成以前没法完成的工作; ②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 ③树立新的形象,扩大政府影响; ④防止信息垄断和黑箱操作; ⑤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 第二章电子政务理论模型 一、单选题; 1、地方以及政府机构应当将电子政务的重点放在:( B ) A政府决策系统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 B对行业或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C营造社区信息化环境 D处理与公众的关系 二、多选题: 3、电子政务的研究机构有:( ABCD ) A发达国家的政府研究机构和县官的非政府研究机构 B IT服务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 C各大学的电政务的研究机构 D庄助于电子政务业务的公司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虽然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历史沿革来看,80年代中期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帷幕。从这一时间段来划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办公自动化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OA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10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今天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产品。中国政府最早提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此后国务院又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办公自动化工作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掀起了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一些部门还在工作中建立了小型的内部办公网络和专门的信息中心,帮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决

策水平,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系列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阶段。 “金桥工程”的全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原邮电部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建成覆盖全国、天地一通的中速信息通信网。这一工程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却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9月中国首次开通因特网业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金关工程”是国家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通过海关、外贸、外汇管理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联网,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金关工程一方面是出自外贸领域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际贸易的客观要求,当前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要求使用电子交易、电子结算,对不使用电子交易方式的贸易不予受理,也使得中国在这方面加快了实施的步伐。2001年6月,金关工

电子政务(11018360)

一、基本概念 1、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概念。 答:信息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信息技术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 信息产业指专门生产、收集、整理、传递信息,并制造各种信息设备的工业。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信息产业指与电子计算机有直接关联的工业。包括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及制造、程序设计等行业。2、谈谈你对电子政务的理解。 答:在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下,“社会治理”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代表和领导人民掌握政权、运行治权的过程,是强调在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统筹各方的格局下,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人民群众各方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治国理政。“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层面。其中,“社会治理体系”是保障治国理政有效运行的各项制度所构成

的制度体系,“社会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现阶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现代国家制度,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和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电子政务作为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模式,对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电子政务有助于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并促进治理结构扁平化、网络化,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优化社会治理环境,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电子政务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电子政务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新时期,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加快了简政放权的步伐,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 2、使政府服务更加丰富多样 传统的政府服务很难覆盖所有领域,而电子政务利用统一的信息资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 虽然现在政府也提出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但是并没有明确提 出“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的概念,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 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上,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 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 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 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2、我国电子政务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资源难以共享。 电子政务良性发展,必须要搞好战略规划,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重大项目均以单个部门牵头建设,而且协调机制不畅,认为造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严重的“烟囱”现象,使得跨部门应用的推进困难重重,导致我国信息化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资源标准规范不统一,资源整合度差,也难以资源共享。3.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还未不健全。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还只处于初步阶段,各级各部门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大不相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多数部门的安全应急队伍还在建设中,还没有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整体

防御能力不高,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而且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也严重滞后,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4、缺乏电子政务专门人才,机构职能有待强化。 目前我国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缺乏,计算机整体水平偏低。目前普片缺乏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缺少懂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的人才。由于待遇不高,吸引力有限,人才存量不够,流失严重,远不能满足各部门对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需求。 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尤其是在县区,无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信息化领导小组,有些部门甚至没有专职的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困难。很多地方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单已建网站和网路铺设上。这些落后的意识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的进程与应用。 近期内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 加强对电子政务的宣传,突破认识的误区。统一规划电子政务, 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 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和联系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是一对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所谓“电子商务(E-Business Commerce)是指企业通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广泛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其过程既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也包括货物的投递、销售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等,以达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增进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目的;而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通过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以改善和优化行政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要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为宗旨,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而后者宗旨是利用电子手段实施商业管理。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行为,属于经济范畴,是一种交易活动,那么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电子方式提高交易事务的效率和交易主体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经济主体的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而非社会公正。此外,二者的框架结构也有所区别。电子商务的框架结构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树型结构;而政府部门则不同,它是一个条块结合的网状立体交叉结构。 然而,二者在支撑体系、基础管理、信息技术基础、系统安全与服务理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都是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二者都是利用电子化手段来实施“政务”、“商务”活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同质的。电子政务的行为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和社会公众。因而其业务模式也就包括政府与政府之间(G2G)、政府与公务员之间(G2E)、政府与企业之间(G2B)和政府与公民之间(G2C)四种。类似地,电子商务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以及消费者,电子商务也包括四种业务模式,即B2B (Business-Business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G( Business-Government.),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2C (Business-Customer),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 (Customer-Customer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二者在很多方面还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G2B、B2G就是二者的交集。它是既涉及到政府又涉及到企业的相关活动,如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电子报关、电子报检、信息咨询服务等。它们既有政府的参与,又有企业的参与;既是政府行为,又与商务活动有关。G2B、B2G使政府和企业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政企链而相互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实施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宏观监控能力,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推动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细胞,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各级政府机构共同的责任。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则为电子商务的正确、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本身也是电子商务的指导者和监督者。

电子政务的改革与发展

电子政务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我国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信息公开、深化政府治理流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归纳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指出我国电子政务下一步将朝着加快电子政务立法、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加强信息资源共享、重视电子文件管理及发展移动政务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子政务;服务型政府;信息公开;信息资源;政府网站 自1999 年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0 年的历程。如果追溯到自1993 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则这一历程已经有16 年的时间。如果从更早的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算起,则电子政务实践已有超过2 0 年的历史。在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技术与制度的变革是两大推动力量。其中,制度是更为稳定、更为保守的力量,制度变迁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但是技术变迁则是更活跃、更富有生机的力量,它影响并带动着制度的变迁。这两种力量的作用在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给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带来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不仅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办公效率与政府服务社会的水平,也正在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化产生着深层的影响。 一、电子政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改革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政府改革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信息技术在政府的应用为政府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量和前所未有的契机,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①电子政务使无纸办公成为可能,电子文件和网络会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购买纸 张和举行会议的费用;②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府组织的扁平化,减少

中国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课程作业题目:中国的电子政务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2014年月日

电子政务 --中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历程 摘要: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我国的电子政务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发展的,目前已进入电子政务工程的全面建设阶段。 关键字:信息化;效益化;功能化;整体化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子政务是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如‘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电子政务”这一主线展开的。具体来说,我国 的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始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在国内引起热潮,政府机构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而且建立了一些信息中心。随着PC的普及政府机关也逐渐适应了 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和传送等新工作方式。 1.起步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了一些工程,主要如1993年年底启动的“三金 工程”,即“金关”、“金卡”和“金税”工程。它们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 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3.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1999年被定为“政府上网年”。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截至2001年1月底,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2960721.html,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 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4.整体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电子政务建设的系 统指导和科学规划得到加强。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 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线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两者为中国电子政务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明确指出:推进

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作用

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作用 摘要: 政府职能是行政系统在社会经济中所承担的职责,转变与更新政府职能是行政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方式。面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动力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以知识创新为内核、以产业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挑战,电子政府的创建与推动,为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设备与技术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它使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 关键词: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服务 一、引言 电子政府是政府改革的必经之路,在网络载体上实现对政府管理的创新和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通过建立电子政府,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树立各级政府的新形象。使各级政府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公众,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电子政府符合政务公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增加执政透明度,对于建立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对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概念产生于90年代末期,是继电子商务后出现的。电子政务在国外称为电子政府,即Electronic Government。电子政务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价、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1]其核心内容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即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的含义可从这样三个方面全面理解:第一,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政府机关。政府担当着管理社会的角色,掌握着80%以上的社会信息,有足够的权威和能力引导、调解、管理社会资源。第二,电子政务并不是将传统的政府管理和运作简单地搬上互联网,而是要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高效地运行,并实现政府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第三,电子政务的重点是“政务”而非“电子”。 电子政府是政府改革的必经之路,在网络载体上实现对政府管理的创新和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通过建立电子政府,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树立各级政府的新形象。使各级政府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公众,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电子政府符合政务公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增加执政透明度,对于建立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对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3 解决问题: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发展战略问题 关键词: 工业化·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上网·战略规划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到了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新中国诞生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虽已大规模展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也迅速提高。但同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仍然较高;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不够高等。 对于目前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信息化并不象已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那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政府坚定地去推动它。我国80%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低造成的。面对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入世的挑战和网络经济的冲击,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成立国家信息化工组领导小组,朱鎔基同志与温家宝同志先后担任组长,确定了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5年7月26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首次发表有关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政府文告――《 2005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系统全面总结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指出信息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正在稳步提升。 在整个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电子政务建设被作为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和信息化战略重要推动力量,电子政务己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和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安排。 1999年,国家启动政府上网工程; 200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 “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把电子政务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12月15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作出了“启动国家电子政务工程,政府信息先行”的历史性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电子政务正是在这种信息化大背景和国家战略安排下产生和发展的。 发展阶段: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国内研究者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专业领域信息化、政府上网工程实施和全面电子政务建设四个阶段。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 39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已越来越显示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从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推行电子政务和重塑美国1993政府开始,电子政务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应用领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 子娱乐)中,电子政务被排在首位。 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使公众更加容易得到政府的服务,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任。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对政府管理必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同时,政府管理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选择。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的主体,电子政务的发展对公务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观念的更新。公务员必须要适应电子政务中虚拟政府的要求,树立服务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等现代化观念。因为只有具备自觉、充分认识和理解电子政务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电子政务健康、顺利向前发展。 其次,表现在体能的延伸与增强。电子政务运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实现“集成化”、“无缝隙”的工作流程,使公务员的智力和体能得到延伸与增强。同时,对公务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已成为当前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点。 最后,表现在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改变了公务员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公务员的沟通能力,同时,决策和监督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公务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成本降低。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入后,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调WTO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的实施使传统政务的种种弊端得到克服,有利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首先,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实施电子政务可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提高政务效率,实现“政务边际成本递减”。例如,从年美国宣布实施电 1993子政务,到了年初,美国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减1996少了万,关闭了近个办公室,撤消了近242000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政府减少开支亿美1180元。 二○○四年克山师专学报 No.2第二期 Journal of Ke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4

电子政务的概念

1、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即政务信息化,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办公和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电子政务是政府机关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有效、公正透明、兼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 2、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外延: 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如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如国家的“三金”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如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发布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的结合。关于电子政务的外延界定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一)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二)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区别。(三)电子政府和政府上网的区别。 3、电子政务的社会意义: 一、电子政务有助于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电子政务对于提高党和政府工作效率,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民主化,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助

于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有助于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三是有助于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四是有助于不断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是有助于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政府创新能力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对政府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正在进一步增强。一是有助于转换政府的运行机制。电子政务改变过去单一的信息传递渠道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传输渠道,使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权力底层;二是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宣传政策,扩大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三是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绩效。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有效地驾驭信息,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四是有助于节约行政成本;五是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电子政务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力和参政议政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政府也可通过电子政务直接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电子政务有助于提升区域性竞争力 一个地区电子政务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区域性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信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深化和成熟,电子政务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也愈加明显。通过电子政务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务公开以及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

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的影响

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的影响 您可能更想看… 政府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内涵?经验?... 政府会计改革的新力量:政府审计的咨... 政府网站与政府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政府与市场:互动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变迁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及其治理 "节约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定... 电子政府——政府管理创新的法宝 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毛泽东政府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政府价值... 摘要:随着科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行政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引起了各级领导者、管理学者以及技术人员的普遍重视。电子政务对未来的行政工作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伴而生的先进政府运作方式。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要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1、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必将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起到推动作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方位、多领域和高耦合度的政务处理手段,主要模式有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业、公民以及公务员之间的电子政务。它的建立必将大大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起到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大大缩短了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 相对于传统行政方式,电子政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行政方式的电子化,即行政方式的无纸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行政法律关系的虚拟化等。 虚拟化。在传统的政府行政方式中,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行政相对人)是现实存在的,无论是面对面交谈,作出行政决定,还是通过传统邮寄手段递交申请、送达行政裁决,各方都能清楚地感受到对方的实际存在以及所接收信息的真实性。但电子政务则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行政相对人仅能从网站的设计以及内容感觉是在与行政机关打交道;行政机关也只能通过行政相对人在自己网站电子表格中填写的复议申请与行政决定书的编号来判断行政相对人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无纸化。减少纸面公文,实现无纸化办公,既能电子政务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宗旨之一。政府机关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虽然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历史沿革来看,80年代中期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帷幕。从这一时间段来划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办公自动化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OA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10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今天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产品。中国政府最早提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此后国务院又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办公自动化工作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掀起了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一些部门还在工作中建立

了小型的内部办公网络和专门的信息中心,帮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系列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阶段。 “金桥工程”的全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原邮电部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建成覆盖全国、天地一通的中速信息通信网。这一工程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却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9月中国首次开通因特网业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金关工程”是国家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通过海关、外贸、外汇管理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联网,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金关工程一方面是出自外贸领域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专科)》在线作业一及参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专科)》 在线作业一及参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说明:试题顺序和选项顺序是随机的,请用Ctrl+F 查找试题与答案 (一) 单选题 1. 以下哪项不属于GtoC模式的电子政务。 (A) 电子身份认证(B) 电子社会保障服务(C) 电子医疗服务 参考答案:(D) 2. 电子政务网络架构中,内网和外网之间采用什么隔离? (A) 不隔离(B) 逻辑隔离(C) 物理隔离(D) 绝对隔离 参考答案:(C) 3. 美国政府最早于哪年提出提出了\这一概念。 (A) 1993年(B) 1996年(C) 1998年(D) 2021年 参考答案:(A) 4. 电子政务中,政府的工作重心是以什么为主? (D) 政府电子化采购 (A) 以服务、指导为中心(B) 以管理为中心(C) 以审批为中心(D) 以职能为中心 参考答案:(A) 5. 以下哪项不属于GtoG模式的电子政务。 (A) 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B) 电子公文处理(C) 电子就业服务(D) 电子司法档案管理 参考答案:(C) 6.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是哪年颁布的?

(A) 2021年(B) 2021年(C) 2021年(D) 2021年 参考答案:(B) 7. 国外的电子政务一般设立专职的电子政务组织领导,主要是指哪个岗位的设置? (A) 首席执行官(B) 首席信息官(C) 首席财务官(D) 首席技术官 参考答案:(B) 8. 电子政务实施中“避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高端和先进”坚持的是什么原则? (A) 实用为主,适度超前的原则(B)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C) 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的原则 (D) 一把手重视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答案:(A) 9. 中国的“电子政务工程”始于哪年? (A) 2021年(B) 2021年(C) 2021年(D) 2021年 参考答案:(C) 10. 信息技术中,信息处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 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B) 信息传递技术(C) 信息处理和再生技术(D) 信息控制和显示技术 参考答案:(D) 11. 实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是什么? (A) 个人(B) 企业(C) 政府(D) 社会 参考答案:(C) 12. 《关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和六项电子政务标准试用和征求意见的通知》是哪年颁布的? (A) 2021年(B) 2021年(C) 2021年 (D) 2021年 参考答案:(D) 13. 我国政府现行的管理体制,解决电子政务资金困难的最惯用

电子政务基础知识练习题

电子政务综合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各级政府机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这称为() A.电子政务B.电子政府C.电子商务D.办公自动化 2、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和服务。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非特定的时间及地点,与政府进行沟通。这称为 A.电子政务B.电子政府C.电子商务D.办公自动化 3、电子政务借助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避免了传统政务的()弊端 A.虚拟办公B.层层上报C.电子邮件交换 D.双向互动 4、电子政务主要借助了() A.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B.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C.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和卫星技术D.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卫星技术 5、1999年1月,中国电信联合40多家部委(办、局)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这项工程的主旨是() A.各级政府部门接入互联网B.各级政府部门开通自

己的互联网站C.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D.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自己的专用网 6、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呼声很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A.它的快捷与便利B.它的透明与公开 C.它的高效与廉洁D.它的公正与迅捷 7、电子政务相对于办公自动化来说,参与应用的对象是()A.公务员B.领导干部 C.公众D.由政府公务员扩展为全社会的各类用户角色 8、网上建立虚拟机关、虚拟办公室、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简化的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带了了办公费用、人员的减少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方便地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节省人们的精力和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这称为() A.降低管理行政成本B.廉政建设C.政务公开D.提高管理绩效 9、在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办公流程等,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务的公开拉近了公众和政府的关系,这有利于() A.政府的廉政建设B.提高行政监督的有效性C.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D.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10、实现中央、省、市、县多级政府文件、档案、日程、会议、值班、接待等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它的主要功能是办公自动化、文档管理、领导辅助决策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