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印发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2010—2012年)行动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2010—2012年)行动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2010—2012年)行动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2010—2012年)行动规划的通知

长办发〔2009〕40号

中共长春市委办公厅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

(2010—2012年)行动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市直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直属单位:

现将《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2010—2012年)

行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长春市委办公厅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7月2 日

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2010—2012年)

行动规划

根据全国爱卫办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参照国内有关城市制定的健康城市标准和指标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2010-2012年)行动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建设健康城市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启动和持续开展建设健康城市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开展各类健康单位创建和健康促进活动,着力干预和控制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健康文化、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产业、健康社会,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营造健康环境、提供健康食品、倡导健康行为、弘扬健康道德、关注健康心理、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为目标,积极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健康行动计划”、“畅通工程”、“放心食品、健康消费”、“科学选

择食品、讲究营养平衡”、“健康教育”、“控烟及健康行为”、“遏制陋习、爱护环境”等活动,到2012年,基本建立能够有效激励全社会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可持续行动机制,市民健康素质、环境健康水准、社会健康评价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工作原则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将既定工作与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与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形成合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要通过“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共建、行业促进、群众参与”,营造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构建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形成全社会共建健康城市、共享城市健康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四、主要任务及具体指标

(一)营造健康环境

1、具体目标

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态型、园林式城市建设水平,切实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城市形象。

2、行动策略

结合爱国卫生月、全民植树日、世界环境日和巩固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双拥模范城、绿化模范城成果的契机,

进一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公益性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发挥社会各界作用,为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3、相关推进活动

(1)继续推进“城市清洁行动”。为建设现代化的健康城市,加强对市容市貌、建筑景观、城市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地、广告标志、农贸市场、公共场所等规划建设和管理,创造整洁美观、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牵头部门:建委、市容环卫局(行政执法局)、市政公用局、规划局、园林局、工商局、环保局

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推进“造林绿化工程”。以5个城区、4个开发区为主,构筑点、线、面、廊环的绿化格局,实施街头、游园、小区、庭院、村屯绿地系统建设,街路、铁路、河道绿化带系统建设,公园、伊通河、净月潭、城市出入口的大型绿地系统建设。

牵头部门:林业局、园林局、建委、环保局

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推进“巩固环保模范城成果”活动。巩固“中国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成果,保持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级天数在340天以上,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烟控区覆盖率100%。城市交通噪声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牵头部门:环保局、水务集团、交通运输局、公安局

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推进“城区公厕和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活动。对城市化区域的旱厕进行全面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粪尿分集式厕所建设达40%。

牵头部门:市容环卫局(行政执法局)、规划局、财政局、爱卫办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推进除“四害”活动。树立“除害防病,人人有责”的观念,积极组织开展以清除鼠、蟑、蚊、蝇等虫害滋生地为目标的群众性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切实控制有害生物密度。

牵头部门:卫生局、爱卫办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6)推进“畅通工程”活动。各类交通工具设施完好率符合各自行业规定并达到标准。航空工具、客运工具、出租车、公交车等卫生合格率和服务人员卫生知识普及率达到98%。

牵头部门:交通运输局、龙嘉机场、长铁办事处

(7)继续推进“市民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提高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强化街道(社区)内无毒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和效果;提高市民参与街道(社区)、乡镇治安防范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

牵头部门:公安局、文明办、民政局、总工会、妇联、团市委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8)推进“安全饮水”活动。认真贯彻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鼓励市民举报污染水源行为,通过加强对水源地、水厂、二次供水等环节的管理,提高我市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市民饮水安全达到国家标准。

牵头部门:环保局、水利局、卫生局、市政公用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提供健康食品

1、具体目标

有效控制食品污染,保障食品安全,控制与减少食源性疾病,普及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提高市民对食品安全消费的意识和能力。

2、行动策略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高企业安全自律水平,规范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业健康行为,打击假冒伪劣食品加工、销售行为。引导市民既要注意选择健康食品,又要避开有害因素,并在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讲究营养平衡。

3、相关推进活动

(1)推进“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活动。逐年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推行“粮油蔬菜安全检测”活动。实行食品质量安全(QS)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QS)市场准入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

牵头部门:农委、质监局、工商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全面推进“放心食品、健康消费”活动。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提示或警示,切实加强市民对食品安全性情况的知情权和基本知识的知晓率,通过各个部门对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消费及餐饮服务各个环节的约束和规范,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安全水平。通过强化宣传,提升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市民自觉抵制不健康食品消费。

牵头部门:工商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监局、商务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人人有责”活动。大力普及《食品卫生法》知识;鼓励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完善食品安全举报系统,引导市民维权,主动检举违法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行为。

牵头部门: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推进“科学选择食品,讲究营养平衡”活动。动员市民科学选择安全食品,严防食物中毒,堵住食物链污染、假冒伪劣食品和垃圾食品危害渠道。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既要讲究营养平衡,又要避开有害因素,吃得安全,吃出健康。

牵头部门:卫生局、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局、工商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倡导健康行为

1、具体目标

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市民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文明素质,使市民对健康行为的认知程度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

2、行动策略

建立并巩固社会性、群众性监督机制,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爱国卫生工作队伍和群众自愿者队伍的作用,引导市民主动关心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城市健康环境状况,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发现并消除影响城市健康的因素,体现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经常性。

3、相关推进活动

(1)全面推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活动。进一步提高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水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市性活动的城市卫生保障工作。

牵头部门:爱卫办、市容环卫局(行政执法局)、建委、卫生局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进一步推进“遏制陋习,爱护环境”活动。以爱国卫生月、节庆日及全市大型活动为契机,动员广大市民在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贴乱画”活动。

牵头部门:爱卫办、宣传部、文明办、卫生局、广电局、妇联、总工会、团市委、市直机关党工委、警备区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推进“健康行动计划”活动。倡导“健康行为”、“体育生活化”理念,全面提高市民健康素质;控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培育、扶持具有北方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形成体育文化品牌或亮点。

牵头部门:卫生局、体育局、人口计生委、总工会、妇联、团市委、警备区

责任部门: 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回收”活动。依托各种绿色创建活动,开展节电、节水、节约资源等环保活动,推广办公再生纸、再生硒鼓、墨盒等的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减少过度包装等,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牵头部门:环保局、商务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弘扬健康道德

1、具体目标

健康道德追求的目标是道德在身体、心理、社会完好状态中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影响健康的道德相关行为。

2、行动策略

加强对市民的健康道德教育和自我健康道德修养,进一步推进行业健康道德和市民健康道德规范建设,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深化并促进健康道德建设的内涵和水平。

3、相关推进活动

(1)推进“道德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和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教育市民关注自身健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健康道德水平。

牵头部门:团市委、妇联、总工会、市直机关党工委

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推进“爱己利他”活动。引导市民努力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礼貌待人、诚实守信。通过举办各种市民健身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提高市民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观念的能力。

牵头部门:宣传部、文明办、广电局、文化局、妇联、总工会、团市委、市直机关党工委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进一步推进“控烟限酒”活动。贯彻《长春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从机关工作人员做起,深入开展创“无烟场所、无烟单位”活动,倡导“不敬烟不劝酒”行为,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牵头部门:爱卫办、宣传部、广电局、妇联、总工会、团市委、市直机关党工委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大力倡导并推行“自愿无偿献血”活动。鼓励街道(社区、乡镇、单位)主动履行组织自愿无偿献血的承诺,自愿无偿献血率逐年

提高。

牵头部门:卫生局、红十字会

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五)关注健康心理

1、具体目标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努力营造关注精神卫生,关爱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2、行动策略

进一步深入推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活动,努力探索促进心理健康的政策、策略和方法,推进健康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3、相关推进活动

(1)继续推进“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讲师团的作用,深入城乡基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市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行为改变程度。

牵头部门:爱卫办、卫生局、教育局、科协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推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活动。在心里专业机构的指导与培训下,有条件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定期进行心理检查。建立市民心理健康档案,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

牵头部门:爱卫办、卫生局、教育局、科协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推进“健康心理调查研究”活动。调动健康教育协会及相关院校力量,开展对影响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活动,指导市民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建设工作。

牵头部门:爱卫办、卫生局、教育局、科协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院校

(六)优化健康服务

1、具体目标

努力拓展健康服务的领域、形式、内容的渠道,有效提高市民对健康理念和自我保健相关知识、技能的知晓率、应用率和实效率。丰富健康服务的内涵,优化健康服务质量,提高整体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2、行动策略

组织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及健康教育组织,深入社区、乡村,服务基层。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解决市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需求。鼓励市民自觉参与和自发组织各类健康促进活动,使市民逐步成为社区健康促进活动的决策者和行动主体。通过各种宣传、培训活动,引导市民逐步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3、相关推进活动

(1)继续推进“优质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健康促进能力,保障城乡市民基本防病治病和保健服务需求。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指导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做好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全面

提高全市人民整体健康素质。

牵头部门:卫生局

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活动。制定并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业务水平,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牵头部门:卫生局、农委、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深入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挥政府对健康教育的承诺、政策、法规、组织和环境的支持作用。继续开展健康教育社区行、乡村行活动,逐步普及疾病预防、合理营养、适量运动、健康行为、健康道德和心理卫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牵头部门:爱卫办、卫生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继续推进“优生优育”促进工程。经常性地向市民宣传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在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倡导使用安全套。加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服务指导。

牵头部门: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团市委、妇联、总工会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继续推进“健康家庭促进计划”活动。围绕生殖健康服务主线

开展计划生育系列服务,动员和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健康家庭建设,使新型婚育观念明显增强,人际关系更趋和谐,科学生育、文明生活、身心健康、守法诚信、幸福和谐成为多数家庭的生活共识。

牵头部门:人口计生委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6)继续推进“社会保险及保障服务覆盖”活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牵头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公司

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7)全面推进“自救互救技能普及”活动。组织各类急救基本知识、技能培训、竞赛和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牵头部门:红十字会

责任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七)发展健康产业

1、具体目标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运动营养等具有高产优势的健康产业、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健康产业在全市产业体系中的位置,全面提升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发展健康产业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2、行动策略

发挥政府主观引导作用,建立健康产业发展“整体协调、分工落实”

的推进工作机制,积极宣传健康产业,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兴办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健康产业,提供多种健康服务。

3、相关推进活动

(1)推进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形成特色健康产业集群。以健康产业发展重点行业为突破口,积极培育并做大做强一批行业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健康产业的整体发展。

牵头部门: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育局、卫生局、旅游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推进健康产业基地建设。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设发展以特色休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体检运动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基地和园区,形成健康产业的集群和亮点。

牵头部门:科技局、卫生局、体育局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推进健康产业调查研究活动,调动在长高校,科技部门力量,开展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改革及目标的调查,指导群众参与健康活动,培养健康人群,发展壮大健康产业。

牵头部门:卫生局、科技局、市委宣传部(高校工委)

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9年,根据长春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

规划,做好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培训,广泛开展宣传,建立工作网络,抓好开局启动;具体工作由市爱卫办牵头,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评估奖励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和监测评估,对全年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评估和年终评估;以市文明办、卫生、建设、规划、环保、教育、体育、公安、药监、交通、工商等部门为责任主体,分解任务指标,统筹协调,齐心协力,确保2010年建设健康城市工作计划的全面实施。

(二)实施阶段:2011年,全面推进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对照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三年规划指标,调整任务分解,针对薄弱环节,抓住突出问题,研究并实施解决,把健康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逐步引向深入,确保全面完成2011年建设健康城市工作计划。

(三)评估阶段:2012年,在抓好当年建设健康城市工作计划实施的同时,对三年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进一步探索建设健康城市新三年规划指标体系,为部署开展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规划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六、保障措施

为确保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特提出如下措施和对策。

(一)更新理念,增进共识。建设健康城市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工作,谋求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注重的是建设过程。建设健康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各级领导要不断提高对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认识,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经常研究部署,完善法规政策,切实加强领导。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要建立责任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及对各地、各部门整体工作的考评。

(三)强化法制、健全政策。要围绕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针对城市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制订完善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保护、促进就业等各项法律法规,将各项健康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研究、制订有利于健康的各项政策,深化医疗、教育、体育、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等体制改革,推进建设健康城市各项工作持续发展。

(四)分解任务、逐年推进。要把健康城市的各项目标落实到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编制建设健康城市的年度计划、年度财政预算,配套编制和实施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规划的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五)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各级政府要将建设健康城市有关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满足工作需要。同时要积极开拓公益事业投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健康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内外项目资金的资助和社会各界

的捐赠,尽可能寻找最广泛的资金来源。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广电局、长春日报、报业集团、长春信息港等媒体要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制作专栏、专题进行报道。各县(市)区、市直各委员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建设健康城市工作,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交流、促进提高。要组织向国内外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考察学习,经常参加建设健康城市相关的培训、交流等活动,更好地了解、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市健康城市建设的水平与层次的不断提高。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1. 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 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4 主要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规划时限 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具体建设指标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规划指标体系 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4.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 4.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 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的前世今生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摘要:长春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自清朝嘉庆五年设治至今,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长春走过了一个艰难坎坷的发展历程。长春从一个小小的长春厅,逐步发展成为如今拥有756.5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作为在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伪满国的“首都”,长春市的发展注定与其他城市不同。 关键词:长春市历史发展城市规划 研究一个城市的历史能够很好的了解其发展历程,从而能够全面的掌握其近现代的发展方向。长春市是我国东北三省吉林省的省会,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长春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地形较为平坦,交通十分便利。长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从封建城市到成为铁路附属地,再到日伪政权的“行政中心城市”,最后转型成为综合工业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长春的城市发展过程有其特殊性。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长春市这一历史特殊性,可以方便我们现代规划人对长春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定位。中国自改革开放时期起,城市化步伐逐渐的加快,城市发展获得新的生机。为此本文便已改革开放前后作为划分前世今生的分界线,从而更好的明确长春市的历史发展。 一、长春的前世 以地方行政设置为依据,在1800年-1911年间是为长春厅,1911年-1931年间为长春县,这两个行政设置都是由清王朝所设定,这一时期的长春军事意义与政治意义较强。那时的长春初具城市规模,但与其他那些古都古城相比,应当属于末流。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前,长春市由4个区域组成,这4个区域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管辖。分别是:长春老城;宽城子市区,即中东铁路附属地;南满洲铁路附属地;长春商埠地。1932年以后,长春成为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国都”,日本人整合了原来分散的城市空间布局,借鉴了西方近代规划理论,做了统一规划。在建国以前,很多大型城市如上海、武汉等的城市规划都停留在纸面上并未能够实施。而长春正好是相反的,在建国以前就有了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方案,且多已实施。 抗日战争爆发后,人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落,全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瘫痪,新建建筑大量减少。即使是由规划发展的租界城市,也是由各国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长春的“统一规划”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其城市化速度居全国首位。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对长春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长春作为“国都”时期的城市建设一直是以“行政中心城市”为目标,傀儡的伪满洲国在这里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整个东北,为其搭建全面侵略中国的翘板。当时的长春市纯粹的“消费型城市”,没有大型的工业生产活动,这一时期城市内只有少量的轻工业。 伪满洲国时期的长春,具备了近现代城市的特征,奠定了长春市发展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的长春与其他城市一样,各项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在解放长春时期,城市中的大部分建筑和市政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基于发展的需要,将长春定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一五计划期间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并辅以居住、交通等配套设施。从这时候开始,长春被定义成了工业城市,原有的城市功能已经不适合新的发展。从这时开始,长春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城市性质转变,向着综合性工业城市迈进。 长春市的前世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总的来说对其最重要的时期便是伪满洲国时期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这两个时期是长春市前世中的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为现今的长春市奠定了基础。从一五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长春市的的发展速度缓慢,直至改革开放开始,长春才重新焕发了生机,迎来了快速建设的机遇。 二、长春的今生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项建设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欧冠全会后,城市规划与建设受到了高度的重视。1979年恢复或设立了国家行政与科研机构。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总结了历史经验,研究了今后的城市建设方针,讨论了《城市规划法》草案,尤其是形成的10条《全国城市规划工作

长春市的城市规划

长春市的城市规划 一、长春城市性质与总体布局(一)长春城市性质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至2020年,把长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二)城市总体布局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由以建成区为主的中心团和规划建设的外围组团(兴隆团、富锋团、净月团)组成。中心团与外围组团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分区式’结构,其中:中心团分为中心分区、二道分区、铁北分区、绿园分区、汽车厂分区和南湖分区,外围三个组团各构成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具有独立的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二、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一)总体思路:从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从目前存在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入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构筑城市整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应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随着

城市扩大和多元化的进程,创造分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共赢的局面;延续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适应地方资源特点的能源约束条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二)空间布局:1、划区城镇空间组织体系:按照“一城、一区、十组团、九城镇四个层次,实施分类指导。“一城”为主城,“一区”为双阳城区,“十组团”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合心组团、劝农山组团、奢新组团、双营组团、英俊组团、机场服务组团、兰家组团,“九城镇别为泉眼镇、永春镇、乐山镇、新湖镇、山河镇、太平镇、鹿乡镇、四家乡、齐家镇。2、城市结构:形成“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双心”指疏解城市中心区部分职能,形成中部和南部两处城市中心。调整中部城市中心职能,重点发展商贸、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建设南部新中心,引导与支持行政办公、文化体育设施以及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南部中心相对集聚;“两翼”指城市西南翼形成以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东北翼形成以传统产业和玉米加工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多组团”指重点加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的建设,与主城共同构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三、长春市城市规划实施效果与影响: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已初步进行了论证,并得到了建设部专家的认可。在该规划的影响下,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开展了修编的工作,各区、各开发区的分区规划和28项专项规划的也在进行当中。目前,许多城市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项目,都有序的安型一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课程作业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概况简述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及班级土管1班姓名何建明学号201131160707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一、基本情况与修编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三、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四、城市职能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发言

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发言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生态市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要求生态市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生态市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生态市有六个基本条件:一是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同级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二是全市以上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或通过验收,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 三是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四是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五是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 六是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内其它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环境影响。 生态市的创建,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自愿的原则进行;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考核验收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通过后命名。 生态市的建设考核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共项。 这些内容全部体现在《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中。 二、《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基本情况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诸城的决议》,对生态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这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认真贯彻落实人大决议,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抓了三项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好应遵循的原则《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优化、污染综合防治、水资源优化

长春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长春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07-2020年深圳市宝安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区建 设实施办法》(深宝府【2007】1号),缓解宝安区社会经济发展、资源 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各类矛盾,顺利实现建设环境优美的 国家生态区的发展目标,遵循国家《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 纲(试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要求,编 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指导宝安区生态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提 供指导和依据。 第3条法律效力 本规划提交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宝安区人 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 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与措施应纳入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 施。 本规划为开放性规划,应定期评估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第4条规划范围 宝安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陆域及近岸海域,总面积712.95 km2,包括 光明新区和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石岩、观澜、龙华、大 浪和民治十个街道。

第5条规划时限 鉴于本规划编制主要目的,规划时间范围确定为2007~2020年,规划 的基准年确定为2006年。规划近期为2007~2010年,规划中期为 2011~2015年,规划远期为2016~2020年。以规划基准年为基础,以 规划近期为重点。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6条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绿色城市为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关系,以人为本,以自然生态、环境支撑、生态经济、资源保 障、生态社会、能力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任务,走绿色生产、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7条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高效原则、循环经济原则、针对性原则、便于 操作原则。 第二节规划控制目标与指标体系 第8条规划控制目标 持续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构建绿色城区。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清洁生产企业和通过ISO14000认 证企业比例不断提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单位能耗、水耗持续 降低,2010年和2020年单位GDP能耗分别控制在0.5吨标煤/万元、 0.4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分别控制在20 m3/万元和 16 m3/万元。 ——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保持在40.62%,不断提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指标;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010年和2020年COD排放量分别控制在 排放量控制在1240吨。加大环保投入,全面16700吨和9600吨,SO 2 提升环境质量,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远期进一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前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春节亲临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之际实地指导;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福建,对海西建设细致关心与具体指导;多个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福建省迈入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闽北作为福建生态资源大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生态市,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事关大局、事关未来,意义重大。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2年3月,福建省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福建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闽委发[2004]15号),明确提出建设福建生态省的目标,并提出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组织编制市、县(区)生态建设规划,并经同级人大批准颁布实施。 南平市生态优势明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0年11月,南平市政府向省环保局报送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请示》,并报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2001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南平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8年12月,南平市顺利通过了环保部授权福建省环保局组织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审验收,并报环保部审核命名。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建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提出既要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力争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作贡献,着力打造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又要把建设生态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规划,与南平建设海西绿色腹地相结合,与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建瓯的创建特色和模式,使建瓯的生态市建设走在南平市、福建省前列。创建生态市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市乃至南平市跃升发展的战略任务,将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本规划时段为2011~2015年,规划到2014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到2015年初步建成绿色突显、工贸发达、生态休闲、文明和谐的闽北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率先在南平、全省中建设成生态市。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福建生态省建设和南平生态市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本规划纲要是建瓯市建设生态市的指导性文件,是各乡镇和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市情概况 1.地理环境

长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长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7年——2020年) (征求意见稿) 规划文本 长春市园林绿化局 二零零七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3) 第三章市区绿地系统规划 (4) 第四章城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6) 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7) 第六章树种规划 (12)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4) 第八章分期建设规划 (15) 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16) 第十章附录 (1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发展长春市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进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规划与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所界定的规划区范围与现状市区行政范围相同,市区面积3583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适用年限为2007—2020年,近期规划为2007—2012年。 第四条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号; * 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0年);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道路绿化规范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成[1993]784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2002.9.1实施)];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2002.11.1实施);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国际.2002年12月1日施行;

深圳绿地系统规划

深圳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 ————————————————————————————————日期: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指导深圳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安排,加强全市绿化工作的规划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深圳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 003-2005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办法(试 行)》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深圳市的 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项目的规划范围为深圳市行政辖区,包括深圳经济特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和宝安区、龙岗区,总面积20 20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4-2020年。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书组成。 第五条根据深圳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与此相对应,本次规划所指的绿地, 既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也包括建成区外对生态环 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水域等各类 生态绿地,前者主要对应于各级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后者纳

入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范畴。 第六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全市绿色开敞空间总的建设指引。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与绿色开敞空间相关的规划、 绿化及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其他各种类型的开 敞空间规划应与此相协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资源合理保护与 有效利用的“双赢”。 第二章目标和原则 第七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质量,优化绿地布局结构,提高绿地配置 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效果,缓解深圳乃至区域的快速城市 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2、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海滩 涂、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实现区域生态环境 的共保、共建和共享,维护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安全。 第八条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国际化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的 发展目标,以及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

长春市城市规划分析

《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 长春市城市规划分析 学院亚泰工商管理 专业年级旅游管理1207 学生姓名隋慧敏 学号 0806120723

长春是一座美丽、繁荣、开放的国际化大都会,市区内居住着约3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友人。长春,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中国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人口第九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中国十五座副省级城市之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座落于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工业和电影工业的发源地。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北方窗口城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贸易和交通中心。长春素有“国际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文化城”、“科教文化城”、“国际轨道交通之都”等诸多美誉。长春地处东北腹地核心,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东北亚几何中心,东北亚十字经济走廊核心之一。 长春市的城市形态主要是以“分散组团式”布局,城市结构则主要是以“多中心分区式”为主。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具体的城市形态以及结构见下图 这种分散组团式的城市布局优点是接近自然、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缺点是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较大,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各地区不易统一分配基础设施,跨区工作和出行成本高,区民生活不便。所以长春市的这种城市形态的布局加大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使负担加大。

而对于长春市的道路以及交通规划,长春建设改造主次干道50多条,1787条巷道旧貌换新颜,实施了九大区域亮化工程……新建了交通、市政、公用、环保等重点工程120多项,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亿元。先后建设改造了亚泰大街、人民大街、吉林大路、三环路等50多条主次干道;建成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于一体的长江路步行街;同时规划建设了长春大桥、兴业立交桥、长沈路桥等大中桥梁12座;对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吉林大路、东盛大街、建设街、安达街、开运街等400多条道路进行了大中修;改造了人民大街南出口、102国道长沈公路、吉林大路、长吉北线、长吉南线、北亚泰大街6个城市出入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承载能力。并且改造巷道1787条,绿化覆盖率达41.5%,16条主要街路安装路灯,45.61平方公里面积要亮化。长春已经建成轻轨三号线以及四号线,并且在建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并且在建立交桥的两横三纵工程用来改善交通条件,改掉拥堵现状。长春市高速公路网布局为“两环八射”的格局。“两环”为长春绕城高速公路和长春经济圈高速公路;“八射”分别为京哈高速公路、蒲左高速公路、珲乌高速公路、长抚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 对于长春市在道路以及交通所做的规划和所作的实施,我认为这大大缓解了长春市的交通条件,改善了高峰期时拥堵的情况。但轻轨的建设周期较长,从2009年开始建设预计2020年完工。而且由于“两横三纵”工程的建设以及修建地铁,长春基本的主要干道都处于施工状态。大大影响了居民的出行,灰尘大,影响环境。虽然这种规划在建成后会惠及春城人民,但由于长期的建设周期,使其在完工前大大影响了交通的通常通畅。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能够起到它本该有的作用的。 长春未来的居住用地及住房建设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健全居住用途的土地市场,建立供需平衡的土地供给机制,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发挥政府规划导向作用,关注城市居住需求,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培育地方特色,延续地方文脉,加强城市居住区的特色建设;全面提升长春市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水平,创建绿色宜居城市。规划人均居住建筑面积水平近期32平方米/人,远期35平方米/人。南部居住用地依托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建设高质量现代化居住区,为南部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经济开发区及汽车产业开发区提供居住

关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专项经费预算

关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专项经费预算 审核结果的公示 根据财政部财建[2001]第591号《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 定》,市投资评审中心对常德市环保局报来的常德市生态市建设规 划编制专项经费预算进行了审核,现将审核结果公示如下: 一、工程简介: 1、项目概况:常德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包含前言、生态市建设的宏观背景和现实基础、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生态市建设的实现目标和建设步骤、生态市建设的现实条件和能力、生态市建设的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创建生态市的政策措施及附件等十个部分,分为《常德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大纲》、《常德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两个阶段,编制工作时限约一年。 2、资金来源:政府投资 二、审核依据: 1、常德市环保局《关于常德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专项经费的请示》及批复; 2、常德市人民政府常政发[2005]12号《关于加强生态市建设的意见》; 3、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91号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 三、审核中的主要问题及说明: 虽然国家环保总局早在2003年即下发了生态市建设指标,但截至目前国家仍没有有关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收费标准。该项目所需

经费预算为设计部门根据市场行情编制,按照深圳特区标准,在我市显然偏高。 ㈠、科研业务费 1、考察调研费用10万元:按项目组成员10人计算,调研时间一个月,每人只需5000元,审定金额为5万元,核减5万元。 2、测试分析:由监测布点和分析两部分构成,其中前者可在设计部门指导下,由市环境保护部门完成,这部分费用只需5万元,核减5万元。 3、模型、数据库处理:原列处理费用10万元,由于该费用为纯技术处理工作费,除研究人员工资外无其他成本,建议暂按8万元考虑,核减2万元。 4、交通差旅费:由于工作时间长、范围广,同意暂列20万元,不予核减。 5、文献资料费:由于该项目为我市创建工作的一部分,而领导小组成员为政府各部门有关领导,其图文资料只要有的均可无偿提供,不足部分须从国内其他环保部门购买,建议控制在5万元以内,核减5万元。 6、讨论评审费: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的5次讨论会议,按市场价测算,每次只需1.5万元,5次合计7.5万元,核减2.5万元。 以上小计50.5万元,核减19.5万元。 ㈡实验材料费 实验材料费已记入测试分析费,主要由计算机耗材组成,根据设计成果,经测算只需2万元,核减3万元。 ㈢仪器设备费:原列仪器设备费5万元为新购置仪器设备,作为由资深设计部门,应该均有为工作服务的仪器设备,故只考虑折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文本简本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文本简本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0年,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一条规划层次 规划包括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 一、市域 市域范围为长春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长春市区和榆树、农安、德惠、九台4个县(市),面积20571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长春市市区范围以及石头口门水库水源保护区和长春市龙家堡机场控制区,总面积389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583平方公里、石头口门水库水源保护区面积218平方公里,长春市龙家堡机场控制区面积90平方公里。 三、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指绕城高速公路以内(以下称主城)以及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的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规划总建设用地440平方公里。 第二条《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是指导本市城市发展、建设、管 理的基本依据。本规划经批准后,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及战略 第三条城市性质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 第四条城市职能 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国家科教文贸中心城市;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东北地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城市。 第五条城市发展目标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辐射能力。至2020年,把长春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乡发展协调、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元化、适宜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六条经济发展目标及战略 经济发展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2020年,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约为45%,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8%左右,第一产业比重调整到7%左右。经济发展达到国内同等城市先进水平。 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实现种植业、畜牧业规模经营,并逐步向工业原料基地转变。 持续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

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九章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明确规划的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撑体系 为满足规划实施的法规保障要求,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行绿色经济标准体系,包括绿色经济界定和分类标准,认证程序和机构以及绿色核算制度;尽快完成《池州市重要生态功能 区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 审批管理办法》及《池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基金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体 系的建立。另外,建立和完善由环境管理法规和政策构成的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和由不同部门的法规、政策构成的行业环境管理政策框架体系,形成有助于规划实施的政策框架体系,以保障和推动规划的 顺利实施。 (二)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纳入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指标,资金平衡和建设项目等。规划指标的纳入是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的不同,有选择地将重点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指标的纳入要考虑不同级指标之间的协调一致。资金平衡和项目纳入是指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资金和物资综合平衡。 (三)完善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制定发展生态产业优惠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自愿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在投资、融资和其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导致的财政减收部分。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通过价格调节,引导各类相关利益主体的法人节约资源,严格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真正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功能。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做到组织落实 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就生态市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各县区成立县区级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市县两级都设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使全市形成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体城市设计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体城市设计 日前,《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体城市设计》专家论证会在新民宾馆会议室召开。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位于长春市、吉林市之间,向西距离长春市中心约30公里,向东距离吉林市中心约70公里,南侧紧邻大黑山脉及石头口门水库,向北距离九台区约20公里。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长春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级新区快速崛起与成长的责任与使命。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区位图 2015年3月,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在历经1年的时间里,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英国空间句法公司、芬兰SWECO公司、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德国戴水道公司、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谋划了长春空港的发展。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体城市设计》提出了“流动绿色生命网络+活力单元、三翼共生”生态城市结构,并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 设计理念上,着眼空港地区优质的生态本底,全面落实国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被动式健康生态城”、“生态为导向的开发”、“快港慢城”、“海绵城市”等4大核心理念,将其打造成落实生态文明的示范区,中国北方寒地生态城的样板区,先进营城理念的集中体现区。 设计方法上,摸索了从单一的物理空间设计转变为通过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多元叠加,架构空间格局,支撑战略目标的一套新方法。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体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设计技术上,引入了利用空间句法的中心性、可达性分析,利用GIS平台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与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利用INFOWORKS的雨洪分析,利用ECOTECT的最佳舒适度、太阳辐射量分析,利用TRANSCAD的交通运营状态的分析等,在诸多方面突破了以往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为做出更加科学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方案提供了支撑。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深圳市宝安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摘要) 图2:公园系统建设。

图4: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 图3:污水集中处理厂布局。

一、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宝安区人 民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生态区建设实施办法》(深宝 府【2007】1号),缓解宝安 区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各类 矛盾,顺利实现建设环境优美 的国家生态区的发展目标,遵 循国家《生态县、生态市建设 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生 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 标(修订稿)》要求,编制本 规划。 (二)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指导宝安区生态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导和依据。 本规划提交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宝安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规划提出的目标与措施应纳入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施。 (三)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绿色城市为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以人为本,以自然生态、环境支撑、生态经济、资源保障、生态社会、能力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任务,走绿色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图1:生态网络与生态节点。

(四)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高效原则、循环经济原则、针对性原则、便于操作原则。 (五)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2006年;规划近期:2007-2010年;规划远期:2011-2020年。 二、规划目标 全面创建阶段(2007~2010年):在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关于生态区建设的指标要求,大力开展环境优美街道创建工作,完善污水收集系统,保护饮用水源,对污染严重的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绿地系统,修复采石场、园地,发展生态经济,推行资源节约和利用,加强环境宣传,使得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有一个根本的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确保规划期末全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考核指标基本满足要求,完成生态区创建任务。 调整提升阶段(2011~2015年):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森林公园,发展生态经济,使各指标达到考核要求,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优化完善阶段(2016~2020年):全面完成全区骨干绿色通道和生态节点建设工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进一步削减,经济发展模型实现根本性转变;城市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使宝安区建设成为生态区建设的典范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生态环境 功能区划 (一)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宝安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系统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生态功能区划,以明确各生态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资源利用的优劣势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环境整治的方向和途径,为城市空间布局、资源合理利用、产业优化布局、生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