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

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

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
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

(1)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

近日与人争论南北,转引证博文,方知有竹书,还有系年,重燃当年起源之兴趣,得较信服说法,摘录:

我国的夏商周工程正在艰难的寻找华夏文明的源头,对于龙山文化的华夏地位,学术界是承认的,红山文化不可能与龙山文化相比,从生产力和军事力来看,红山文化比仰韶文化还落后,根本不可能战胜龙山文化成为入主中原的黄帝部落,别提什么红山是游牧族群,3000年前东北不存在游牧文明,红山文明依然是农业文明,落后的红山文化不应该发出噪音来干扰华夏文明的溯源但是对于龙山文化的源头问题,却是争论不休,最初人们认为龙山文化源于大汶口文化,但是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龙山文化是从西向东传播的,大汶口文化不可能是华夏源头,那么仰韶文化是吗,仰韶文化红陶到龙山文化黑陶的突变,也无法用常理解释,仰韶文化在末期还不如大汶口文化强大,更谈不上华夏源头。真正的华夏源头就是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源自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陶轮发现的太极八卦图,正是伏羲部落的明证龙山文化的源头的争论不休,才是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无法顺利完成的症结所在。目前很多学者认同仰韶文化发展出龙山文化,理由竟然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发现了类龙山文化黑陶,其实庙底沟二期文化本质上是屈家岭文化征服仰

韶文化的产物,其与后来的河南龙山文化还有着巨大的区别,这叫人如何能服?基于此不服,山东学者提出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理由竟然是淮夷地区的尉迟寺文化,因为这里的大汶口文化也在晚期发现了类龙山黑陶,但是很不幸,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尉迟寺文化竟然又是屈家岭文化北进的杰作,其黑陶器物很多就是屈家岭文化的东西,墓葬形式迥异于大汶口文化,其红烧土排房建筑、瓮棺葬、甑、斜腹杯、陶纺轮都是屈家岭文化导致的结果,而且考古发现,尉迟寺文化中具有瓮棺葬的墓一般比较富裕,而富裕的墓一般都有若干黑陶出土,平民则只有红陶,而瓮棺葬使用的大口尊则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独有的器物,是高规格墓葬的表示。所以山东学者有理由不服河南学者,因为两者半斤八两,都不是正朔但是龙山文化从西向东传播是正确的,但是庙底沟文化和尉迟寺文化都不是龙山文化的源头,因为这两者都是屈家岭文化征服的结果,不是正朔,龙山文化的正朔和石家河文化有关石家河文化(4600-4000年)分六大类型:鄂西北、豫西南的青龙泉类型(以前被称为湖北龙山文化)鄂北、鄂东北的西花园类型(以前被称为湖北龙山文化)鄂中、鄂东的石家河类型(以天门石家河为典型,因发现早,遂以其定名)鄂西南的季家湖类型鄂东南的尧家林类型湘北的划城岗类型(被称为湖南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虽然从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但是更加先进,屈家岭文化的黑

陶,在石家河时期发展为灰陶,而龙山文化也是灰陶为主。鄂西北、豫西南的石家河文化青龙泉类型,事实上就是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代表—煤山文化(或叫王湾文化)就是石家河文化青龙泉类型发展而来,近几年,河南一些考古论文中已经不把当地新发现的文化叫龙山文化,就叫石家河文化。而鄂北、鄂东北的石家河文化西花园类型和青龙泉文化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又多包含了一些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如玉璋、兽形佩等等,西花园类型文化在青龙泉文化的挤压下,向东发展,从湖北进入安徽北部,顺着前辈屈家岭文化的路线,踏进了淮夷走廊什么是淮夷走廊?这是一条新石器文化通道,从湖北的江汉平原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大汶口文化曾经沿着此通道

南下,而屈家岭文化曾经沿着此通道北上,但真正打通这个通道的,是石家河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它面对新兴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全面落后,虽然还可以欺负欺负仰韶文化。在安徽北部,大汶口文化已经沦陷给了屈家岭文化,在江苏北部甚至鲁南部分地区,大汶口文化已经沦陷给了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西花园类型沿着淮夷走廊进入安徽北部征服当地

淮夷(大汶口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产物)后,继续东进,又进入江苏北部,在这里,石家河文化遭遇了良渚文化强大的抵抗,一度失败,在获得青龙泉文化的支援下,终于打败了江苏北部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一旦与良渚文化融合,

必然产生新的文化产物,这就是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因为少了良渚文化的因素,其实区别很大,不该叫龙山文化,应该叫石家河文化。至于陕西龙山文化,那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齐家文化的融合,主要成分是齐家文化,叫龙山文化更是胡扯、不合理。石家河文化从淮夷走廊的起点走到苏北,下一步就是山东西南部的淮夷走廊终点了——那里就是泰山脚下,读者也许突然醒悟,这里不就是蚩尤的老家吗,不错,淮夷走廊的终点就是历史记载的蚩尤大本营。石家河文化一路东征,攻下了山东南部的蚩尤老巢,征服了大汶口文化,这正是黄帝战东夷蚩尤的历史写照!而逐鹿之战则是时空搞错,应该几百年后的龙山文化北征的故事了。石家河文化青龙泉类型可能是黄帝文化,西花园类型可能是炎帝文化,刚好也有炎帝在随州的传说和记载,而西花园文化东进安徽北部之后征服淮夷,又和苏北的良渚文化融合,在山东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所以炎帝和蚩尤在历史记载中关系较近而颛顼部落,应该源于青龙泉文化,但是和西花园文化关系也很密切河南龙山文化北进山西,形成山西陶寺文化,这是青龙泉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系统的但是河北一些地区的新石器考古,显示也有西花园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系统的一些特点颛顼部落,应该华夏王朝在北方的统治者,融合了河南龙山文化系统和山东龙山文化,但主流是青龙泉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系统,所以颛顼是黄帝后裔,而非炎帝后

裔而逐鹿之战,正是4500-4400年之间,颛顼大帝在北方打的一个关键战役,在河北摧毁了大汶口文化的残部、河北磁山文化,还有红山文化,兵锋直抵辽西,催生夏家店下层文化,将华夏文化带到北方

豫西南鄂西北的青龙泉文化为黄帝文化,有古史佐证:《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而湖北荆山目前发现有不少的铜矿,有些铜矿似乎有史前开采的痕迹,更加印证了黄帝是源自屈家岭文化的事实鄂北的西花园文化为炎帝文化,也有古史佐证:研究炎帝文化的权威组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编辑的《炎黄会典》一书中明确指出: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烈山在随州,便证明西花园文化为炎帝文化所谓黄帝在陕西、炎帝在陕西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很简单,4600前陕西只有半坡文化,这种文化极为落后,4300年前后,庙底沟二期文化从河南进入陕西关中,4200年前左右,齐家文化征服庙底沟二期文化形成陕西龙山文化,再看陕北,4300年前,拥有龙山文化特征的石卯文化出现,但4000年前后,被刚刚进入游牧文明的齐家文化摧毁很显然黄帝、炎帝不可

能在陕西,否者,齐家文化就要是成为华夏族的祖先了至于周人是什么来源,现在的确考古资料很少,不过周人和齐家文化有很密切的联系是肯定的,如果简单把周人和陕西当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联系起来,很可能会出现周人是西戎的推断,不过现在有一些论文,论述在商朝时期,“商文明”西进关中的事实,只有把周人和进入关中的“商文明”联系起来,才能维持周人的华夏属性,这个“商文明”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可能不是属于商族的直系,而是属于被商人征服的颛顼后裔的一支。至于齐家文化为什么如此强大,事实上国外有很多论文,论述了甘肃地区古突厥文化、吐火罗文化南下对齐家文化的影响,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出现游牧文明的文化,时间大约在4000-3800年前,不可否认,最初的游牧文明是来自中亚和欧亚草原源于齐家文化的游牧文明,与周人的青铜文明结合,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才在大约3000年前推翻了强大的商文明。我国的东北,出现游牧文明极晚,大约在3000年前,夏家店上层文化取代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时候出现,考古的结果显示夏家店上层文化受到了西北游牧族群的严重影响,完全不同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说明在3000年前,一群游牧族群从西向东一路狂扫,成为一种历史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使马车战争成为中原文明的主要战争形势,另一方面又彻底改变了东北文明的生活习惯,游牧取代了农业。所谓黄帝在新郑的说法,也缺乏根据,河南

龙山文化是从南向北传播的,最初的发源地是在豫西南和鄂西北,就是青龙泉文化。因此黄帝为青龙泉文化,炎帝为西花园文化才更为符合事实随州为汉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点,炎帝文化向东,就进入淮河上游,沿着淮河的流向,就进入淮夷走廊,河南东南部一些地区,比如信阳等,历史上都是石家河西花园文化的分布区。淮夷走廊的终点是山东西南部,尚书、国语、史记等多部古史记载,蚩尤生活在山东阳谷至泰安一带,泰安在黄河以南,是淮夷走廊的终点,但是阳谷就在黄河以北对峙,说明蚩尤部落想凭借黄河天险对抗龙山文化,但是龙山文化越过了黄河,摧毁了大汶口文化进入山东以后,石家河—龙山文化的东征就变成北伐,温柔的融合变成了残酷的屠杀,直至进入河北、辽西屈家岭文化是宽容温柔的文化,无论是屈家岭文化北上征服豫西的仰韶文化,形成庙底沟二期文化,还是屈家岭文化东进征服尉迟寺大汶口文化,都没有出现血腥屠杀,原因可能是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阶级才刚刚开始分化,而生产力的提高也允许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所以我们仅仅看到墓葬有贫富,有社会地位的初级分化,但是没有奴隶,没有血腥屠杀但是当石家河文化北进的时候,就变得有些不同,开始出现对异族的血腥屠杀,这种现象在山东龙山文化中特别明显,石家河文化在河南的人殉和屠杀不及山东的一个零头。当石家河文化进入苏北征服良渚文化时,我们看到的还基本是以

融合为主,但是一进入山东,便变成了血腥屠杀,很多山东龙山文化的人殉坑都最少有几百条人命,甚至上千条人命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不及人口的快速扩张,财富和阶级日益分化严重,族群的意识开始出现,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排外意识增长。而龙山文化另一个屠杀严重的地方,就是河北,这与逐鹿之战有关,4500-4400年间,河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几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磁山文化几乎完全消失龙山文化的影响,深入到了辽西,我相信夏家店下层文化就是龙山文化征服红山文化的产物,因为有太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夏家店下层文化比红山文化高两个档次,不可能是红山文化自己发展而来红山文化是落后的文化,连仰韶文化都不如,比如河姆渡文化,在南方被仰韶文化欺负,但它却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以前有人奇怪为什么北亚的蒙古人发饰怪异,好像不适合寒冷天气,比如突厥人、爱斯基摩人、叶尼塞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都没有那种奇怪的发饰。其实这在考古中也可以加以说明,红山文化中没有发现蒙古人那种发饰,其根源显然不是北方苦寒之地,而是源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玉人当中的发饰,就有两侧结辫的发饰,这在商考古中也发现过。

要把大汶口文化和淮夷地区文化区别开来,比如安徽北部的尉迟寺文化应该属于屈家岭文化的一支主导,不要把尉迟

寺文化的黑陶高柄杯当成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其次,不要把江苏北部的新沂花厅文化当成大汶口文化,新沂花厅文化是良渚文化征服的结果,以良渚文化为主导,和大汶口文化关系并不大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新石器晚期,4000-5500年间,屈家岭——石家河——龙山文化,是一家独大,连续征服了南北各个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磁山文化、红山文化,可谓风光一时,天下无敌但是在4000年前左右,这个形势突然有了改变,原因是各地开始出现青铜文明而青铜文明,在中国有南北两源,南源是石家河文化——二里头文化——盘龙城文化,这是华夏正宗北源是西方欧亚草原来的草原系青铜文明,主要代表是齐家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外国学者论述齐家文化可能受到塞人、吐火罗等中亚文化的影响,齐家文化出现青铜文明大约在4000-3900年前,拥有青铜文明后齐家文化很快就摧毁了陕北龙山人群建立的石峁文化,齐家文化同时还出现了家马的驯养,表明游牧文明的出现,但当时的游牧文明,力量还不强4000年前以后,龙山文化在西北失守的厄运并没有停止,在辽西、河北,龙山文化相继退却,夏家店下层文化开始反噬,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成因,我前面见过,它含有大量石家河—龙山文化因素,但是这仅限于石器、陶器、玉

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青铜文化,并非源自量石家河—龙山文化,而是和齐家文化一样,源自北方草原系青铜文明,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但是又有各自的地域特点。夏家店下层文化最开始应该石家河文化征服红山文化的产物,属于颛顼部落的一支,但是当它后来接受草原系青铜文明开始反咬石家河——龙山文化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危险的北狄。但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始终没有发现家马的驯养,没有马,你就没有办法游牧,你总不能骑牛打仗吧,所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依然是农业文明为主,它对华夏的威胁远不如齐家文化那么大。但是总体来说,4000年前以后,石家河——龙山文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山西,陶寺文化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面临逐步失守的危险,而在山东,岳石文化突然兴起,该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有某种联系,而与龙山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山东龙山文化也面临被岳石文化全面取代的危险,岳石文化可能就是东夷的来源。在河北,夏家店文化开始压迫龙山文化,下七恒文化受到夏家店文化强烈影响,与二里头文化发生对峙。西、北、东三面失守,华夏文明到了最最最危险的时刻,此时商文明终于破土而出,在蛰伏了几百年之后,石家河——二里头文化终于在长江之滨、江汉平原,开出了绚丽的青铜之花——盘龙城青铜文明,承担了拯救华夏文明的伟大任务。盘龙城文化以其强大的青铜文明,开始了华夏族的猛烈反击,在北面,首先在河南龙山文

化的腹地——黄河南岸,建立了一系列的大邑为根据地,即二里头文化、二里岗青铜文化、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以阻北狄南下,然后越过黄河攻占晋南、晋中一代,击退朱开沟文化一系的北狄文化。在东面,商族击退岳石文化,收复部分龙山文化失地,深入济南大辛庄一代,建立商文明的据点。在西面,一支商文化攻入陕西关中,占据扶风以东至西安一代,征服当地齐家文化,与鬼方等戎族毗邻而居,在目前一些学者的论文中,认为该支商文化族群,可能发展为后来的周人。在东北面,商族融合了部分下七恒文化,击退夏家店下层文化,建立藁城台西商文化,并开始向辽西挺进最后为了巩固在黄河以北的所占领土,商族迁都黄河以北的安阳,从地点上看,安阳可以兼顾南、北、东三面的蛮族进攻,更好地监视他们动向,在此设立基地,能及时获取情报,并大大减少运输等战争成本,有利于牢牢控制华北,这是从军事、政治方面的双重考虑结果但是商族过于集中的政治体制,难以应付四面树敌,最终顾此失彼,而3000年前左右,游牧文明获得极大的发展,其组织形式更加强大有力,生产力也获得很大提高,而周人因为与羌族杂居,吸收了游牧文明的战力。可能在商人东征岳石文化的时候,周人反戈一击,伟大的商文明终于被摧毁了。很巧的是,大概同时也在

3000-2800年前,一股游牧民族征服了东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改变了当地的农业文明,使东北开始出现游牧文明。

-----------------------------

相对还是很客观的,也解释了很多常年质疑之处.另有基因学证:

原始M117和002611可能都产生于东南亚的缅甸,大概在1.1~1.7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存在了,并非到中国才出现基因突变产生O3系人群大致分成两路从缅甸北上中国,一路M134、M117,另一路002611、M7002611、M7是沿着云南北上四川,然后顺着长江,一路从华中传播到河南山东M134、M117则从四川北上进入西藏、甘肃一带,8000年前左右到达黄河上游,形成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在不同时间又发展出了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

所以汉族和藏缅系的M117分离时间大致在7000-8000年前,经检测汉藏两族的M117大约7100年前共祖。而002611、M7这一支,应该就是藏缅族群中支的古汉语人群,其中002611总是高频存在,而M7总是低频伴随,现代汉族的002611共祖时间约为6500年前,可能与大溪文化有关002611、M7人群到达川东、鄂西南,意图继续东进时,遇到江汉平原新石器族群的阻力,主要为早先从黄河流域南下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如枝江关庙山遗址、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此外还有东部淮夷文化的影响,如屈家岭文化的黑陶,就来源于薛家岗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屈

家岭文化,还有大汶口文化也对屈家岭文化产生了部分影响。所以屈家岭人群变为主要由M134、M117、002611基因的组合人群,兼有少量O2、O1及O3-P201,而M7基因可能主要留在了鄂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来又南下了武陵山区。现代汉族的M134的共祖时间约为6100年前,可能与形成屈家岭文化底层的湖北庙底沟文化有关;而现代汉族M117的共祖时间大约为5400年,刚好和屈家岭文化的上限重合,说明现代汉族M117来自屈家岭文化人群的扩张,而不是黄河上游大地湾文化人群的扩张。屈家岭文化考古发现了太极图和阴阳鱼,代表伏羲部落屈家岭文化的后续是石家河——龙山文化,兴起于4600-4000年前,与黄帝纪年4700年刚好重合(正负100年是C测年误差范围内),石家河——龙山文化就是黄帝文化石家河——龙山文

化沿着淮夷走廊,进入东夷地区,征服大汶口文化,给山东地区带去了M134和002611,形成山东龙山文化石家河——龙山文化北上征服仰韶文化后,进而挺进山西、河北,借口追击大汶口文化的残部,与河北磁山文化人群发生了著名的逐鹿之战,时间大概在4500-4400年前之间。这一仗奠定了石家河—龙山文化在北方的地位,其前锋直抵辽西的红山文化,最终在龙山文化末期,导致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产生。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发现有很多石家河—龙山文化的因素。而北上的石家河——龙山文化中可能有一支氏族比

较强大,这支氏族疑似为颛顼帝,主要单倍体为M117基因,由于颛顼在北方的统治,M117基因开始在北方大肆扩张,成为辽西为中心的北方人群主要单倍体,经过检测,北方人群M117的共祖时间为4500-4400年,不足五千年,刚好和逐鹿之战的时间点重合,晚于华中地区M117的共祖时间(5400年),明确其为继承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而来,而非继承自北方的大地湾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华南地区的M117大部分和北方人群M117共祖时间一致。

三起源问题

宇宙的起源 现今学术界影响较大的理论是‘宇宙大爆炸’,是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总的来说,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论据如下: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证据。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但是,我认为,假如我们把黑洞理论加入猜想之中,就会觉得大爆炸理论仍然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黑洞连接着白洞,虫洞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那么时间的跨度即不同的时间就可以当作平行空间,譬如十年之前的元素可以到十年之后。这部分地可以解释元素衰变问题及氦丰度。黑洞究竟是不是大质量恒星衰亡形成?霍金最新发表的关于黑洞问题,他承认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是灰洞(是大质量星的坍缩不足以形成黑洞,但有可能形成比典型

中子星有较小的半径和较大的密度的星体的原因形成的,在可见光波段看不见的大于太阳质量3倍的一个星体可能就是很暗的灰洞),不存在黑洞。那么黑洞是否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呢?如果宇宙来源于奇点,那么奇点爆炸所需能量来自哪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奇点来自于白洞,能量来自黑洞,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是,这些尚需要证据来证明。 天体的起源 。现在普遍认为,天体的前身是颗粒构成的星云,也存在着其他理论。关于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也存在着弥漫说和超密说。弥漫说认为,星系际弥漫物质逐渐集聚成很大的星系际云,然后分裂成较小的云,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星系集团。这种说法能够较满意地说明银河系的自转、各星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运动以及化学组成等方面的差别;超密说认为其他星系也都是超密物质形成的。 从合理性来说,星系的形成应来源于宇宙大爆炸的粒子,因为这与当前的宇宙温度相适应,当前的最终结合为星系的物质必须冷却以后才能聚结成星系—太过炽热,其组成就会跳动得十分剧烈,所以引力就不能把它们结合到一起。 所以,天体应当来源于宇宙大爆炸。 生命的起源 对于这个,我持有与天体起源同样的看法,均来自粒子。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思想领域的开拓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与注重人文的特性。在临水高地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出以小米与稻米为主的农业生活,形成黄河与长江流域多元的文明型态。以夏商为核心的青铜文化,反映出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神秘华丽。周代则是逐渐淡褪宗教色彩,朝向以人文理性为主导的文明型态迈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对接踵而来的生存挑战,逐渐形成华夏意识与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透过汉字的传播,华夏文明也成为东亚文化发展的基点。 ▼周人制礼作乐,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领航 ◆分析华夏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的独特性 ◆认识以三代为主体而融合多元因素的华夏文明◆思考汉字对中国与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一、文明的多元起源 (一)古文明的孕育 人类能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创作工具器物,驯化动植物而发展出农牧业,以维持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是孕育文明最重要的基础。种植人畜食用的作物,需要沃土的助长与水源的灌溉。中国、西亚、埃及与印度四大古文明的诞生,都与大河关系密切,因此被认为是“大河文明”的典型。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約公元前8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中國文明 約公元前8000年臨水高地 種植稻米、小米畜養豬、羊 埃及文明 約公元前7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印度文明 約公元前5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图1-1四大古文明比较。

注1 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在浙江河姆渡与湖南玉蟾岩等遗址,陆续发现约七千年至一万年前的稻谷遗存,后者是目前最早人工栽培稻米的遗迹,显示长江中下游可能为世界稻米培植的起源地。 注2 印纹陶。陶器表面的纹状,是利用绳子等印压而成,故称为印纹陶。台湾大坌坑文化(约4000B.C.E.~2200B.C.E.)所使用之粗绳纹陶器,即属印纹陶文化。(二)华夏文明的诞生 1. 华夏文明起源的特殊性 相对于利用大河泛滥来克服干旱环境的西亚与北非,中国所发现的农业遗址,多是分布于支流的河阶台地,或是湖泊旁的小丘上。这些临水高地既靠近水源,又可免于泛滥之害,使中国古文明的诞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大河文明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造就出不同的作物与农耕型态。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气候干冷,粟、黍就成为主要栽种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湿热,适合栽种稻米●。不同于其他古文明以小麦、大麦的作物为主,稻米与小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 2. 多元的文明起源 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王朝为夏、商、周三代,三代都城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但这种一元的文明起源论,在黄河流域以外大量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现已被修正,多元文明起源论已成为共识。 例如:红山文化(约4000B.C.E.~3000B.C.E.)玉制动物形祭器的形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2300B.C.E.~1600B.C.E.)陶器的彩绘纹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而东南沿海分布甚广的印纹陶●,表面的几何纹饰也迥异于中原陶器。 博学堂大河与古文明的关联 人类古文明的出现,过去认为大河提供水源与泛滥沃土而发展出农业,是古文明出现的必然要素。但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古文明遗迹后,发现事实并非都是如此,如中美洲的马雅文明就不是大河所孕育。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破除迷信追求真理澄清历史还原中华改写人类文明史《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导言节选二 科学论证猿进化成为人的过程大概发生在几百万年前,那么地球上在几百万年的时候,什么地方地理环境的变化促使猿不得不从树上下到地上来生活,从而逐步进化成为人的呢?能引起这样的地理大变化的地方不在非洲、欧洲、美洲、澳洲,唯一的地方就是昆雅(昆仑雅兮雅即亚细亚,亚洲)大陆的青藏高原。 四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冲击昆陆(亚欧)大板块,地带隆起,地质上叫“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南面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西面高寒冷峻的帕米尔高原、西北沙漠荒丘的地理格局。由于这种地理巨变,使得古猿生活区域的主体森林逐步减少,猿从树上下到地来,开始了前后肢“手”与“脚”的分工;随着地理、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古猿不得不向周边森林地带分散转移,这就是后来以长江黄河流域、云贵高原为主体,放射到东南亚、印巴次大陆进而到非洲、欧洲等地从千万年前到几百万年前古猿集中的缘由,且非洲的南猿化石比较成系列。说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甚至还有欧洲,其实都是割裂开了古猿向人类进化的结果是由于年轻

的青藏高原的“逐步长高”而改变其周边环境促使古猿逐步向东向南的长江黄河流域、东南亚、印巴次大陆转移并延伸到东北非甚至欧洲这样一个整体链接反应的过程。而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仅滇中及邻近地区就从1500万年前至400万年前间的开远古猿、禄丰古猿、元谋古猿、保山古猿、蝴蝶古猿到270万年前的东方人到250万年的建始人到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等等,还有后来从上百万年前到几十万年前到十万年前到几万年前到万年前到几千年前的古人类绵延不绝,脉络清晰,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人类进化链,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起源之所在。且所发现50万年到上万年之间的人类化石往往不止一处,越往后的年代无论化石的发现还是相关的遗址遍布中华大地,这些“地下史料”不得不让什么“十几万年或几万年前非洲人突然来到替代了原有人类或住民”的论调和“非洲起源论”暗然失色。相反,结合分子遗传说论证的各大洲人种基因的相同性正好证明非洲人、欧洲人并其它地方的人的来源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和血脉,那就是中华人种中华血脉。如此说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意义对人类来说才真正是上帝那只造人的“手”——猿进化成为人的第一推动力。 猿→人进化年代表

华夏文明的历程

华夏文明的历程 我们都知道,中华这个文明古国经历了漫漫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不知孕育了多少智慧的结晶,回首往昔,璀璨的华夏文明在岁月是积淀中不断成长,五千年的时间,从未间断。 先秦时期 华夏文明的起源要从先秦文明史说起,先秦文明史指的是从人类开始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到秦朝建立前的这段历史。中国出现的最早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是商朝的甲骨文,但从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来看,文字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因此夏朝人使用文字的可能性很大,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而已。青铜文明萌芽于夏、发展于商、衰落于周,绵延近两千年,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孔子的思想便源于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对周礼的认知和总结,凝聚、发展成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精髓,成为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和方略,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还掀起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高峰,各个学派争相发表,除了儒家学派之外,还有如道家,墨家,法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学派,外后世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汉医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来说比较独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缺乏西方科学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自成体系而表示怀疑。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隋书·经籍志》在《大戴礼记》之外,另有《夏小正》一卷,可知当时已有《夏小正》的单行本流传。《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做出表示与计算。 秦汉时期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 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特别是两汉,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着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着等诸多特点。这一时期,农、医、天、算四学科已经形成,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手工业生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我对新艺术运动中的作品的感受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班级:艺术设计0903 姓名:陈涧学号:01 学习了现在艺术设计史,我个人得到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师身上的思想,以及他们身上带着那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一步步引领着我们。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是他们之中能看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四,新艺术运动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法,德,英)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语言的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

语言的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起源,既不是指小孩生下来后怎样学会说话,也不是指汉语、英语、法语等任何一种具体语言的形成,而是指整个人类怎样开始说话。这个问题太大了,也太难了。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学者绞尽脑汁探索人类语言起源的奥秘。但因收效不大,所以有些人就想回避这个问题。比如一百多年前,巴黎语言学会在会章里就宣布:“本会……不接受任何关于语言起源……的报告。”倒是挺干脆的。 当然,区区一个章程,不会也不可能阻止人们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探索。人们总在想:世上万事万物无不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作为掌握语言的人类本身都是从猿猴变来的,那么语言也应该是从什么个玩意儿变来的。再说,作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如果人们对语言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都是一笔糊涂账,那么语言学的其他许多重要问题,恐怕也难以交待清楚。正因为如此,所以语言起源的探讨和研究从未停止过。科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说。其中在语言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有人提出“拟声说”,认为人类是用模仿事物声音的办法形成语言的。这些人注意到了人类语言的声音特性,这是可取的,而且许多语言的确都有数量多少不等的拟声词。比如汉语“猫”(māo)、“鸭”(yā)等,大概是通过模仿这两种动物的叫喊声来命名的。但是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拟声词都占极少数,那些不发声音的事物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另外,有些词在甲语言里是拟声的,而在乙语言里却不一定拟声,这用拟声说就不好解释了。汉族人常说:“‘吱妞’一声,门开了。”这个“吱妞”应该算作拟声词了吧?可是几年前曾经有一个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问我:“老师,我仔细地听开门关门的声音,怎么也听不出‘吱妞’(zīniū)的声音来,怎么回事?” 有人主张“感叹说”,认为人类最初的词都是表达感情的。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感叹词的缘故,比如汉语中的“哎呀”、“哼”、“噢”等等都属这一类。但是,各种语言中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不表示感叹的词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理论注意到了语言与人类感情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的,但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整个人类语言的起源,却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倡导“契约说”。比如人们感到需要给某个东西起名了,就在一块儿讨论一番,取得一致意见,这个叫“树”,那个叫“石头”等等,于是“树”和“石头”这类词就这样产生了。看来,主张“契约说”的人是从人类交际的需要来考虑语言的起源的,而且也认识到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质,这在几百年前是可贵的。但这里也有个问题不好说清楚:人们最初约定时所用的词语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还有人主张“手势说”,也叫“身势说”。他们看到人在说话时常常用手来比划,甚至还带有身势动作,于是就猜想,大概语言是从手势发源的。不错,手势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甚至还是聋哑人主要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

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 总第20卷第1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20NO.1?哲学与史学? 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马得禹 (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儒家的起源问题从汉代至今研究者颇多,也有些争议。纵观古今,到目前为止,所涉及到的有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 【关键词】儒家 起源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10-02 关于儒家的起源,研究者已多有论述和考证。笔者认为所涉及到的问题无非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本文将作以总结性的阐释。第三个问题是有所争议的,本文试图通过历史推测,作以重新阐释。 一、关于“儒”的来源 关于“儒”的来源是从“儒”字的含义和“儒”所代表的人物的身份两方面去研究的。《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曰:“儒,乡里教以艺者。”《礼记?儒行》孔疏引郑玄《三礼目录》又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广雅?释古》曰:“儒,柔也”。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杨雄《法言?君子》称:“通天地人曰儒”,《风俗通义》称:“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称:“凡有道术者皆为儒”。章太炎说,“儒”作“需”,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原儒》中说,儒是“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业。从古人对“儒”的解释来看,“儒”指一类人,根据众多解释认为其性格是“濡”,那么他在当时的身份以及其适合的职业应当是私家讲学的私学之师,讲学者最初是官方的,官方讲学之人一般称为“师”,《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云:“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字始见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清人刘宝楠解释为“儒为教民者之称”,又说:“子夏于时设教,有门人,故夫子告以儒之道”。这些解释都是从古代典籍中对“儒”的字面上的解释而推断出的它的名称的涵义及身份,那么其来源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儒”字产生之前,这类人应该是干什么的。除对“儒”的字面解释之外,是要通过他的外在特征去探求他的源头,古人所注重的“衣、食、住、行”其中放在首位的是“衣”。那么,可以根据他们的服饰再进行推断。春秋以来有“儒服”一词出现,如《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 忽(笏),儒服而以见墨子”;《庄子?田子方》托言鲁哀公称“举鲁国而儒服”,《说剑》又记庄子欲“儒服而见(赵)王”;《礼记?儒行》托言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是讨论关于“儒服”的问题;荀子攻击儒者,以“逢衣博带”的服饰为言。《后汉书?儒林传》注曰:“儒服,谓章甫之冠,逢掖之衣也”。《礼记?儒行》郑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禅衣也。此有道艺者所衣也”。《列子?黄帝》称孔子为“逢衣徒”,向秀注:“儒服宽而长大”。据学者考证,“章甫”是殷代的冠饰,为高高的儒冠;“绅”是扎着宽宽的大布带子; 笏”,就是在腰带上插着笏板。这种穿着打扮是殷代主持祭祀的巫师们穿的。衣服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儒者的服饰来源于史巫的服饰,而且他们在身份性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是有道艺之人,并且孔子还说:“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的一篇《要》)。殷代的统治阶层是以“神” 为本的,神的启示及其相关原则在王事活动的一切领域中有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如《礼记?表记》中所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巫师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可见其作用之大,地位之高,对知识的统治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在周灭商之后,统治阶层主导精神也由“神本”转向“人本”,掌握知识的群体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其中一些人也失去以往的官职从而成为私学的传授者,而他们的服饰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儒者与史巫的源流关系。 二、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 儒家具有系统思想是从孔子之后才开始的。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 “礼”、 “道”。孔子曾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还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的主张是仁,但他用仁来释礼,而且在礼的框架内去阐述他的仁,可见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仍然是“礼”,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来源便是“礼”了。关于“礼”的产生,一般认为在三代以前,这是以一些考古发现的礼器得到证明的,到了夏商周三代,礼逐渐成熟完善。在三代以前的原始社会,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着单纯地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用暴力的手段获取猎物,在内部表现为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农耕的出现,原始部落逐渐分化,出现了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并且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作为统治者要管理很多家庭组成的国家,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就是“礼”。“礼”产生于人的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文化现象,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焚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是一种仪式,它起源于祀神,古人对天、地、祖先都要祭祀,祭祀时要举行各种仪式,这种活动便是礼的起源。后来统治者为了能牢固地统治人民,利用原始宗教,将自己的意志归结于上天,认为自己是天子,代天行事,当然非常注重祭天。关于像天一类的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显得很神秘,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神,通过祭祀来达到敬神祈福的目的。人们对于祖先也是非常崇拜的,因为要繁衍后代,所以要经常祭祀祖先。统治者将这些祭祀活动时举行的仪式制度化,便形成了礼制。使之形成一种规范来约束人民,它是一支无形的力量,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秩序,从而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中,上层社会对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的发展从蒙昧到野蛮,由野蛮到文明,贪欲成为发展的动力。在原始社会末期,财富的积累,导致无度的掠夺和厮杀,氏族制度已无能为力,社会失去控制,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统治阶层开始考虑,怎样才能使社会规范化、秩序化。当然一个社会的运转光靠暴力是不行的,于是作为祭祀鬼神时的仪式经过规范化形成了礼制。礼制之所以能成为早期社会秩序的支柱,是与周代建立之后,否定“神本”重 011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奇美壮丽,以泰山与大海为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海岱”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分土建邦以后即以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为界,分封成两个诸侯国:其北为齐,其南为鲁。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诸侯国之名代指其所在地之名,相沿成习,并延续至今。由此来看,“齐鲁”这个称谓可谓源远流长。 而就“齐鲁文化”而言,广义地说,它泛指“齐鲁”这个广袤的地区从古至今的璀璨文化,狭义地说则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丰厚文化成果。但这里要讲“齐鲁文化的起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单单要探究齐鲁两国的文化成果,也需要探寻齐鲁地区文化的起源,而一厢情愿的凭着非此即彼的定义方法来研究齐鲁文化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齐鲁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既要跨越狭义的齐鲁两国的文化去探寻此前齐鲁先民的文化成就,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说明“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各自确立,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问题上。 一、齐鲁文化的渊源 (一)齐鲁先民文化——东夷文化 在齐鲁大地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泰沂山区、约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因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遂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他们所创造的采集狩猎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至今尚存留于沂源溶洞之中。沂源猿人的发现这也说明了,齐鲁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时至新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由于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据现今考古出土发现了众多的日益完善的精制石器、骨器、玉器、彩陶、黑陶等等,证明了居于齐鲁土地上的东夷人以精制石器与新型收割工具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化已充分发达。他们不仅曾经创造出过灿烂的文化成果,更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特征鲜明的发展体系。即:从上起距

中华文明起源与炎帝神农氏

浅谈炎帝神农氏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类二班程谦 【摘要】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以“炎黄子孙”自称,炎帝和黄帝自然而然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始祖。而在古代史书的记载中,一般黄帝比炎帝出现频率要高,但论起功劳,炎黄二者不分上下。所以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不得不说。我们将会从炎帝的降生、传说时代的炎黄之战以及炎帝的功绩对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三方面来了解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关键词】 炎帝神农氏炎黄之战农耕民族游牧民族 【正文】 一.炎帝的降生 “神农穴。《水经注》云:夏平县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是神农氏所生处。”1这里所说的烈山,极有可能就是华山之阳尚羊山。相传炎帝之母在此感孕而生。《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己,有蟜氏女,名曰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2后来炎帝成长在姜水,以姜为姓,以火得统治天下,所以号称炎帝。是以我们大致可知“炎黄子孙”之称来源于五德中的火德。”1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五八地理部·穴 2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自黄古至五帝第一

“炎帝姜姓,姜与羌同宗,实际上是羌人的一支”,3炎帝族对羊和山的崇拜也和羌族对羊神的崇拜刚好吻合,诸多历史材料证明炎帝其实也和古羌人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事实上,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并不只限于黄河流域,这个起源地应该是由早期诸多大大小小的、分散的起源地组合,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合而成的。这其中就包括以南方文明为代表的神农族和与炎帝神农氏渊源颇深的远古羌族。所以说炎帝从降生开始就对中华远古文明产生了影响。 二.炎黄之战 炎黄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场战争看似在宣扬黄帝如何救万民于水火,批判炎帝如何暴虐不得人心最终失去统治权,细细看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实际上是一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当时黄帝女儿魃的出现导致草原旱灾异常严重:旱魃所见之国,赤旱千里。4草原部落的人民生存受到威3刘毓庆《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第90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4吴任臣注引《玄览》所言

不同宗教的宇宙起源论

不同宗教的宇宙起源论 早上好。本周第四频道推出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思想史》新系列节目:一切是怎样起源的?昨天,Jessica Frazier为大家列出了几个不同传统起源的故事大纲,表明了过去几千年的许多思想仍与今天有着密切的关联。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思考这个终极问题:宇宙形成之前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东西存在还是什么都没有? 古代印度教《吠檀多经》就是以这个问题开始的,称在时间和空间之前存在的一切为―无实质宇宙‖。 即使对今天的宇宙学家来说,这也是个大问题:原始形态是否包含对宇宙的外观和发展所需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何处:来自混沌?还是来自此前的宇宙泄漏的信息的无限回归? 吠檀多辩称,有用的信息最有可能有感知源,―无实质宇宙‖是有意识的能量最纯净的形态。物质是由过去的时间转化而来的。但是无意识宇宙在时间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是无时间限制的,永恒的。 吠檀多作出了特别的断言:你就是无实质宇宙。这个想法是指每一个灵魂,居住在肉体内的生命力量,经历我们思想的所有想法和情绪的自我,是无实质宇宙的一个微小碎片。因此,灵魂就像―无实质宇宙‖一样,也存在于宇宙之前,是永恒的。 这使得吠檀多的观点和其他许多宗教的起源论有所区别。与传统的上帝创造了世界,还创造了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的观点不同,吠檀多认为,我们的意识和渴望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影响了世界形成和发展的方式。用现代组织术语来说,就是某种形式的共同创造。 这种共同创造适应的是有意识的人的疑问属性:自由意志。吠檀多的观点不允许我们因为世界上的罪恶或苦难谴责上帝。而是建议我们(这里的我们包括散落在宇宙各处的生灵,不仅仅是我们的听众)每个人都有效地为我们有机会表现不完美的世界投票,如果我们不想表现完美的话。所以,有时我们会伤害他人,有时我们受到他人行为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责任感起源的故事。我们或许都在整个宇宙起源的过程中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作用——但是我们在我们自己创造,并与他人分享的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Good morning. This week Radio 4 launched an ambitious new series of A History of Ideas entitled: How did everything begin? Andyesterday, Jessica Fr azier presented an excellent synopsis of creation stories from several divers e traditions suggesting that many ideas from pastmillennia may still have rele vance today…as we continue to ponder the ultimate bigquestion:what ca me before the universe? Was there something or nothing?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