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2019学年山西省祁县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祁县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祁县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命题人: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符合题意。

1.《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这主要表明了

A. 卫国的专制君权面临冲击

B. 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

C. 诸侯可在本国再行分封

D. 孔子的正名主张得以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中分析出,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逐渐瓦解,故B项正确;春秋战时期的诸侯国并未形成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可在本国内分封卿大夫,但不符合“拒绝国君分封城邑”,故C项排除;材料“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表明孔子看重“器与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正名的主张得以实施,故D项排除。

【点睛】“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是解题的关键。

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B.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D.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B项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孔子的民本思想

C. 孟子的义利思想

D. 荀子的治国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材料“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体现重视赏罚,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与荀子的王霸并用的治国思想一致,故D项正确;老子强调无为而治,不符合“庆赏罚刑”的主张,排除A;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孟子的义利主张与“庆赏罚刑”的主张不符,排除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联系所学荀子的治国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4.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 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B.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D. 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故D项说法正确,C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故A项排除;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故B项排除。

5.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B.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C.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表明朱熹和王阳明都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对于个人修炼的重要性,说明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伦理道德,故A项排除;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朱熹和王阳明属于宋明理学思想家,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个人日常礼仪活动对于个人修炼的重要性,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王守仁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时指出,舜帝在位时封的九个官职中,“首稷(农业)而次契(商业)。垂工益、虞(工业),先于夔、龙(教育)”。这一观点

A. 充分肯定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B.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C. 推动明王朝革新官僚机构

D. 顺应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认为农业、商业、工业、教育虽然行业不同,却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说明其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有所改变,符合明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故D项正确;“四民异业同道”论是对重农抑商的否定,故A项错误;“四民异业同道”论与儒家思想中重农轻商观点有所不同,故B 项错误;“四民异业同道”论与官僚机构并无联系,故C项错误。

7.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由此可知,他

A. 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

B. 明确提出“工商皆本”的理念

C. 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

D. 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可知,王夫之主张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充分肯定人的主观欲求,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而是强调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排除A;材料强调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没有涉及“工商皆本”,排除B;材料强调王夫之反时宋明理学“禁欲”思想,与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无关,排除D。

【点睛】“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是关键信息。

8.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 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B. 儒家重视民生思想的影响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

D.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领先的科技领域,多数与农业生产相关,诸如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水利等领域,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故D项

正确;传统手工业的需求与农业方面科技的发展联系不大,故A项排除;B项是思想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政策,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排除。

9.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A. 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B. 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C. 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D. 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从而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C项正确;虽然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愈发严重,外交政策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故B项排除;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同样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故D项排除。10.“明遗民深感家国之痛,……以字画寄趣。如八大山人。狂醉之后,挥笔泼墨,涂一帧残山剩水,间或勾一笔白眼向人的鸟,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依据这一描述,下图为八大山人的《孤禽图》。该作品艺术特征表现为

A. “造型写实”

B. “境生像外画中诗”

C. “捕捉光与色彩的变幻”

D. “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孤禽图》反映出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色这是典型的文人画特征,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B项正确;A项是宫廷画和民间风情画的特征,排除;C项是西方印象派的特点,排除;D项是立体主义的风格,排除。

1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 万物皆由水而生成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D. “知识即美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强调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故D项正确;A项是自然哲学泰勒斯的主张,排除;B项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主张,排除;C项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排除。

【点睛】“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是解题的关键。

1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 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B.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C. 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D. 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中可以分析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两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体现出社会环境和国际关系的创建,故AD项排除;C项只符合孔子的思想,排除。

13.名画《蒙娜丽莎》突破了过去西欧的肖像画都是正画头部和胸部这个定规,画了人物的双臂和双手,一直画到腰部。使头、颈、手、臂、身浑然一体,把人体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得肖像显得结实健康,给人以立体的美感。它

A. 把人与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B.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D. 动摇了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把人体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得肖像显得结实健康,给人以立体的美感”,说明画作以人为中心,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神关系,故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涉及到人的宗教信仰,故D项排除。

【点睛】“把人体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得肖像显得结实健康,给人以立体的美感”是关键信息。

14.马丁·路德和李贽分别是十六世纪东西方思想家。马丁·路德主张“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李贽主张“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其言论共同之处是

A. 反对专制

B. 崇尚理性

C. 倡导民主

D. 挑战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李贽挑战孔子的权威,故D项正确;二人都没提出反对专制的主张,故A项错误;二人都未提出崇尚理性,倡导民主的思想主张,故BC项错误。

15.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A. 借文学艺术讽喻教会腐败

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D.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理性”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思想家们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欧洲的思想家们借启蒙思想而非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故A项排除;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是宗教改革而非启蒙运动,故B项排除;思想家们用理性、启蒙思想而非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故C项排除。

16.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A. 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B. 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C. 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D. 主张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然神论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伏尔泰在宗教上坚持自然神论,不盲从教会说教,体现了理性原则,

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帝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与思想自由无关,故A项错误;自然神论承认上帝的贡献,不否定宗教信仰,同时也肯定科学的作用,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故B 项错误;伏尔泰主张自然科学是解释物质世界的依据,而不是为宗教服务,故D项错误。17.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

A. 文艺复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B. 宗教改革推动启蒙运动产生

C. 启蒙思想源于科学知识进步

D. 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指的是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一时期,“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就是指启蒙运动的兴起,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反宗教反专制的科学依据,故D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教改革,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启蒙思想的来源,故C项排除。

18.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等,这说明了

A. 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上帝造人说以致命的打击

B. 达尔文的进化论让神学从此退出了人们生活

C. 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达尔文的进化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理论,是对当时上帝造物说的否定,故A项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没有让神学退出人们的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进化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进化论的科学性,故D项排除。

19.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

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 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

B. 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C.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D. 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18至19世纪”“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都反映了关注对自然界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环境,材料的描述是在揭示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这表明当时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担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述和自然风光的向往,故AB项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对工业文明的担忧,而不是对科技发展的期盼,故D项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8至19世纪”“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

20.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好莱坞每年制作的约500部中,有大量的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这些电影在美国广泛流行是因为

A. 夸张和想象给了富足的人们以鼓舞

B. 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C. 历史和冒险给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

D. 诙谐和幽默给战争中的人们以抚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20世纪30年代”“有大量的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中可知,20世纪30年代是当时经济危机影响时期,社会一片萧条,人们生活在困苦的边缘,而电影事业能够对人们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所以会获得巨大发展,故B项正确;电影广泛流行,与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固然有关系,但主要是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夸张和想象,是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表现,它不可能决定电影艺术是否还流行,故A项排除;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没有出现革命浪潮,电影不可能起到引领作用,故C项排

除;20世纪30年代前期没有战争,不存在抚慰战争中人们的心灵,故D项排除。

【点睛】“20世纪30年代”是关键时间信息。

21.上海师大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激进民主派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根据“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应该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故B项正确;A项时期并未出现民族危机的问题,排除;C项并非最初觉醒的阶段,而是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排除;D项并非最初觉醒的阶段,而是把向西方学习发展到思想文化层面,排除。

【点睛】把握“最初觉醒”、“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等可知“世俗理性的觉醒”与民族危机有关。

22.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 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B. “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C. 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D. 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严复宣扬进化论到陈独秀“适今世之生存”可以看出他们均认识到通过变革来救亡图存的重要性,这说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主要问题,故A项正确;“进化论”成为中

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中的“各阶级”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认为改变中国要从思想改进,故C项错误;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由制度向思想层面变化,故D项错误。

23.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 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B. 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C. 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D. 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漫画中可以看出,这位清末民初着装的男子,对着电灯借火,表明他对电灯的无知,这说明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故C项正确,A项错误;仅从一幅漫画的滑稽内容,不能得出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的整体评价,故B项排除;从漫画人物对电灯“取火”,可见D项不符合当时情况。

24.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B.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C.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西文化”“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可知,这一“波潮”是指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唤醒青年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传统心态已遭受多次挑战,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已深入到制度层面,排除B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排除D项。

【点睛】“中西文化”“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是关键信息。

25.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孙中山此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平等自由的解释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B. 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C. 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D. 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欧美的平等自由思想被过分使用,出现许多流弊,导致中国革命失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民主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因而材料中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并非实事求是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思想领域的问题,与“政治革命”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26.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国际关系”的阐述,毛泽东进行了反复修改,最终提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做到的。”毛泽东此论述主要是为了

A. 全面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减轻中苏两国关系破裂的危害

C. 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D. 构建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希望“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就是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构建有利的外部环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排除;中共八大在1956年,当时中苏关系还没破裂,故B 项排除;C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排除。

27.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A.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B. 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C. 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D. 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立论前提都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从国情出发,故B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原理,故A项排除;这两大理论都是两位伟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并不仅仅与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有关,故C项错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在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学分析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故D项错误。

28.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A.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B. 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美苏等国核垄断的威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6年”“直接的国际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为了打破美苏等国的核垄断、核威胁,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故D项正确;A项是20世纪初,排除;核武器的研制主要为了巩固国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的,故B项排除;C项是国内因素,排除。

【点睛】“1956年”“直接的国际因素”是关键信息。

29.继阿里巴巴1999年在浙江杭州正式创立之后,卓越、凡客诚品、京东、苏宁易购等网络营销平台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8年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70539亿元,同比增长25.5%。这说明

A. 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B. 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C. 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D. 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利用网络售销,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经营销方式,没有直接体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A项排除;发达国家掌握知识经济的主动权,发达国家才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故B项排除;材料中“网络零售额”增长,没有体现出电子商务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流,故D项排除。

30.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余万年龄参差不齐的考生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在他们的人生试卷上勾画着自己新的人生轨迹。这一制度的实行

A.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B.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C. 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D.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这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教育的发展,没有涉及到社会就业问题,故B项排除;恢复高考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新时期建设的人才需要,“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排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故D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共40分。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的“国民”观,并分析其时代背景及影响。

【答案】(1)主张:孔子的“仁”(或“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

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限制君主权力。

(2)国民观:梁启超认为国民是国家主人,应具备一定素质;国民享有相应权力,也应尽一定义务。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传统政治文化体制日益解体;

影响:有利于民族觉醒,激发国人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从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梁启超的“国民”观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归纳出三点,即孔子的“仁”的学说;孟子提出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理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也对传统民本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其具体表现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要求限制君主一定的权力。

(2)第一小问国民观,从材料“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西方学说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觉醒、思想解放、中国近代化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材料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

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涤本主义精神》(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导致两者不同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上所述,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伦理观?

【答案】(1)不同: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

根源: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2)影响:儒学财富观有利于商业中的诚信经营;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认识: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底线。【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得出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据材料一“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得出儒家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据材料二“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得出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据材料二“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得出新教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据材料二“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得出新教鼓励禁欲、节俭;第二小问“社会根源”,联系明清和宗教改革时期中国、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得出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2)据材料一“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得出儒学财富观有利于商业中的诚信经营,据材料一“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

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得出儒学财富观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据材料二“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得出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据材料二“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得出新教的财富观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从材料一可知,儒家的财富观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但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值得称道,从材料二可知,新教的财富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忽视了道德,由此得出认识: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底线。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徐霞客(1589—1641),明朝江阴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考察,他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通过其作品,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并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从而冲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运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徐霞客和伽利略取得科学成就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徐霞客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例,简析该时期中西方科技的不同特点。

【答案】(1)原因:受家学(家庭)影响;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注重考察实践;本学科

领域的已有成果。

(2)中国:实用性强;多经验总结,少理论探讨;服务于农耕经济和封建统治。

西方: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性探讨;有突破创新;重事实重逻辑。

【解析】

【详解】(1)根据“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得出受家学影响;根据“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得出本学科领域的已有成果,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根据“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得出注重考察实践。

(2)根据材料“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并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根据材料“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创立了运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西方科技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