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写作基本能力及记叙文写作训练

高考写作基本能力及记叙文写作训练

高考写作基本能力及记叙文写作训练
高考写作基本能力及记叙文写作训练

高考写作基本能力及记叙文写作训练

写作基本能力训练

本单元所设三个专题,从解读《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入手,重点对审题立意和文章构思两项基本能力进行训练。

训练目标

1.明确《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各项具体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2.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通过“例文引路”和“例文评析”“重点突破”等实践体验,增强“标准”意识和得分意识,争取高考作文获得高分。

例文引路

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美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开篇有选择地概述材料要点,分析了烛光带来的影响,点明了旅游者们的心理与醒悟,明确揭示出材料意义,并由此引出论点。层次清楚,引出论点自然合理。]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以“但是”转折,列举生活中“美被惊扰”的现象并抒发感慨。先以概括语句领起这一段,然后借用诗句列举现象,并运用排比加强感慨之情。自然引出“美呢”的追问。]

有人说: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地方。

[紧承追问,针对中心论点,引发议论,指出“美”迹难寻是因为“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说明了“爱美”不等同于“拥有美”,应该“用心”“欣赏”美的道理。观点新颖,用语新奇。]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让人屏息的蝴蝶。

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与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针对上段观点,以“世人观兵马俑”这一典型例子为据展开论述,揭示了“美”在人们的目光“惊扰”下逐渐“消逝”的事实,呼吁“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突出了论点。]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威胁。

[紧承上段展开议论,分析人类行为中“惊扰美”的真正原因,为下文表达如何“不惊扰美”作铺垫,体现出论述的严密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结尾段首先提出了如何不惊扰美,有力地强调了中心论点;然后又表达自己的愿望,“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可谓一语双关,情真意切。议论中不忘照应上文与开篇,突出了思维的严密与完整。]

[总评:这是一篇思维严密的议论文。这位考生抓住材料中表达的主要事件,以幽静的石洞里“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这幅美景引入自己的论点“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即“莫惊扰美”,对材料意义理解准确,论点独特、深刻,论述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开篇由材料引出论点;然后从“面”上列举生活中“惊扰美”的现象,并由此生发议论,分析“惊扰美”的原因是“缺少保护美的心灵”;接着从“点”上举“世人观兵马俑”的现象,揭示“惊扰美”的典型事实,并由此生发议论,分析“惊扰美”的真正原因是“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最后自然引出“如何不惊扰美”的看法,并以“愿望”结篇,强调突出论点。全文从“惊扰美”谈到“如何不惊扰美”,从“爱美”到拥有“保护美的心灵、悔过的勇气和决心”,再到“愿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可谓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分析合理、论证严密,点面结合,内容充实——这些皆可在一等上限计分。全文表达流畅,句式灵活,修辞多样,如借连引诗句构成排比,“美呢”的简洁追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前者用目,后者用心”等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用,等等,达到“有文采”这一发展等级要求;文中也不乏个性化的表达,如“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等等,达到“有创新”这一发展等级要求。但文中典型事例“世人观兵马俑”承上“观赏”而来,下文却以“在寻找美的过程中”相接,有点不流畅。综上分析,该文最后得分68分。]

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阅读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对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表”,模仿“例文引路”的形式,按照序号对这篇文章进行中间点评,并从切题、立意、结构、文体表达(内容与语言)要求等方面写好全文总评,最后打上分数。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人们点燃蜡烛,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虔诚放轻脚步,唯恐惊扰蝴蝶,却实则造成对这些美丽精灵的惊吓。

殊不知,我们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影响了生命的安宁,惊扰了生命的平静。不打扰,不涉

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探险者行为的角度概述材料内容要点,简洁明了。分析材料的主旨意义,并引出全文论述的中心,立意合理、明确、具体。]

尊重生命,莫要惊扰,万事万物都有其舒心的环境。星野道夫跋涉在自然之中,从涅瓦湖畔,到撒哈拉,到北极,他用摄像机捕捉自然最灵动的生命。他从不惊扰生命的安宁:不走近天鹅,不在麻雀窝中安装微型摄像头,永远穿着与自然颜色相调的衣服,静默地伫立、取景。他拍的相片总是那样和谐与安详。大师对自然有最深的爱,对生命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不惊扰,不忍心破坏那固有的安宁。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紧扣中心论点展开正面论述。首先从对待自然的角度提出分论点一;然后举日本野外摄影师星野道夫尊重自然生命的事例进行论述,事例新颖;再以因果分析小结,突出论点,简洁有力。全段形成完全论述段,层次清晰。]

相比当下,许多野生动物园却以保护动物为由将其圈养,如自然保护区的熊猫被置于游客的闪光灯下,看似是保护,其实是对它们安宁的环境的破坏。我们总是怀着一颗善心,去做一些实际上破坏生命安宁的事,这看似微不足道、不会有影响,有时却是对生命最深的伤害。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联系现实反面论述,从人类对待自然生命的角度,指出现实中“善心”与行动相悖的现象,突出了论述的针对性。]

对自然如此,对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我想起柴静的《看见》。她去采访艾滋村的儿童,那些孩子们见到摄像头都躲得远远的,见到城里人总是流露出惊恐的神情。正如柴静所说:“闪光灯伤害了他们,我们的怜悯伤害了他们。”是的,这些生命需要的是让他们舒适的环境,是安稳的生存,是我们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给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紧承上文,由对待自然生命转向对待社会,提出了分论点二。然后以柴静采访的事实展开论述;再以主旨分析的方法进行小结,明确观点,强调论点。事实典型,现实意义明显,结构层次清晰。]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林清玄说:“我一直以为当时最缺的,一为从容,二为有情。”

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真正有了爱,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让生命安宁。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概括上面两层论述,确立分论点三。然后引用林清玄的话作论据,并从如何尊重生命、不打扰生命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再次强调了论点。简洁清晰。] 下一次去山洞,莫点蜡烛吧,让生命得以安宁。万物自在,和谐相依。莫惊扰生命,让其安宁、恬静。

点评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再次扣住作文命题材料,以自己的愿望总结全文,既照应开篇,又突出论点,简洁,有感召力。]

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考场议论文,有如下亮点。首先作者能从命题材料展现的探险

者的行为中发现材料意义与现实意义,并据此立意:不打扰,不涉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立意切题,独到、深刻,可以按一等上限计分。接着,按照议论文写作的思路和表达要求进行写作。开篇抓住材料重点概述要点,在分析材料意义的基础上自然引出论点,合理而简明。主体部分按照总分思路从尊重并不打扰自然生命、尊重并不打扰人类生命和让生命安宁三方面设立分论点,分别引用典型事例或名言为论据展开论述,在概述事例或引用名言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小结,突出论点。结尾则以简洁的语句总结上文论述,表达自己的愿望。全文结构完整,展开论述条理清晰,过渡自然;运用论据材料,事例名言结合,中外事例兼顾,内容充实、典型而有说服力;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论述,表达愿望,现实针对性强,突出了论述的现实意义。“结构”与“表达”都到一等上限标准。语言通晓流畅,简洁明了,整散结合,长短相间,例如“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给

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整散结合,有感召力,有个性;又如“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整齐中有变化,朴实中显深情,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符合“有文采”“有创新”,可以按照一等上限计分。综上分析,本文可以得满分70分。]

〖重点突破〗

请根据《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要点,在下面语段的空格中填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

1.“基础等级”是作文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新课程“表达与交流”主要目标的体现。作文是表达生活和情感的需要,是运用适当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的公开展示;高考作文又是在相同条件和同一规则下考生表达能力、表达水平的一次竞争。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符合高考作文的基本规范;__________,才符合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

2.“发展等级”是高考作文的个性化要求,也是新课程“表达与交流”目标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体现,为我们写作训练追求提高和发展,为广大考生在考场上发挥写作特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_____”即是《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对发展等级提出的要求。

3.对同学们来说,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从而在写作时___________________,在作文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迅速提升应试写作能力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它必将对提升高考作文档次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2.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3.在“一类”标准的观照下,遵循等级要点,认真审题,合理选材,逐步达标参照作文阅卷评判要点来进行自我分析评价,进而修改自己的作文以求升格(升级)]

写作演练

从下面两道题中选择一题,按照《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进行写作,并对照“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表”给自己的作文评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古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但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中说:“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两个寓有深意的句子,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作前首先得准确理解材料中两个句子的内涵。《增广贤

文》中的一句说的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主动“退”的重要性,它强调的是“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而梁启超的话说的是应该努力地“进”,它强调的是不“进”就会“退”。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进”与“退”的辩证关系。

依此题作文,关键在于把握住“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出这样一些基本的立意角度:进或者退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可一概而论;不思“进”,则会“退”;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进而不当,就会导致后退。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苏童的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莫言的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高本汉的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考生从“品读”出发,从上述任一侧面立意记叙或论述,均会被视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写记叙文要表现出“品读”和感悟的过程,写议论文则要尽量显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经典”,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中存在问题,视为偏离题意。

依此题写记叙文的,其立意一般会体现在行文过程中,只要在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之类选材立意,即使没有点材料的字句,在评分时也不应因此降等。

训练目标

1.明确审题立意的意义,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2.提升准确审题、集中立意的能力。

例文引路

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见第192页)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让本来单纯、潜心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了心灵的净土。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是依据命题材料中“寂静”的环境受到“惊扰”这一内容要点,联系当前“学术”方面的现象而提出的,并以“蜡烛”“蝴蝶”为喻体加以具体阐释。审题正确,立意巧妙,富有针对性。]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以设问引领,列举当前学术界受惊扰而“不寂静”的种种事例,真实、简洁,说明现象的普遍性,显示出立论的现实意义。]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下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在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紧承上文,分析“学术寂静”受惊扰的原因,既有学者自身的原因,又有公民不慎言论的影响,既显得客观全面,又明确“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惊扰学术界这一立论前提。]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却实在是被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的正确性,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就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紧承上文“传播不切实际的言论”进一步分析论证,指出其实质是“不明实情”“被利用”,是“不懂”,呼吁给学术界“一片寂静天堂”,从反面论述了论点,合理、有说服力。]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静。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作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

[针对上文原因分析的两种对象,正面列举季羡林、塞林格与白岩松等事例并以愿望小结,说明学者守住“学术寂静”与公民“慎于言论”的重要性。与上文形成对比,论述全面、深刻。] 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结尾表达愿望,展望前景,强调了论点,照应了开篇,增强了感染力。]

[总评:这是一篇审题准确、立意明确独到、论述清晰有力的议论文。首先抓住作文命题材料中“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一中心句,清楚理解其表达的意义,然后跳出一般关注“人与环境”话题的思维,把眼光投向“人与人(社会)”的话题,联系当今学术界毫不“寂静”的现象,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雪莲般纯洁的学术界的寂静,不可惊扰。立意明确独到。同时,又把“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比作小小的蜡烛,把“单纯、潜心学问的学者”比作“受惊的蝴蝶”,不仅密切了立论与材料的关系,也使立论得到更清晰更生动的表达,这也是巧妙生动表达立意的技巧。接着摆出“学术寂静”受惊扰的事实,为下文分析论证提供基础,也显示立论的现实意义,这是立意针对性的体现。为什么会受到惊扰?接着从学者自身与公民言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公民言论“不慎”的实质,从反面论述学术界的寂静不可惊扰,需要学者与公民两方面一起努力。分析合理、客观,条理清晰,令人信服。再接着又从正面展开论述,列举中外事例,说明学者自身坚守“寂静”、公民“慎言慎行”对保证学术界寂静的重要意义。正反对比,论述全面、深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后表达愿望、展现前景、强调论点、照应开头,简洁生动,既符合议论文结尾的要求,又是上文论述的自然结论,值得同学们借鉴。]

技法解说

《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基础等级”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题目中所列各项要求,要求考生作文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第二,考生的作文,其文章内容必须与文章题目相符。而“准确审题,集中立意”,正是做到“符合题意”的根本保障。

一、准确审题

所谓准确审题,就是准确地审读文题,解读题意。此外,还必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有哪些可以选择的角度?有多大的写作范围(即涉及历史的或现实的哪些实际问题)?适合用什么文体写作?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有两种基本类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1.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解读文题。根据文题的构成方式来解读文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词语类命题,审题时要准确解读这个词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抓住词语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有时甚至要明了该事物可能包含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或引申意义。短语类命题,审题时要依据短语类型(偏正、动宾、并列等)的结构特点,明确该短语的表意重心,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内容。句子类命题,审题时要准确理解其表达的观点,准确解读句中的关键词,对隐喻性的句子还须解读其深层含意。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题有多种形态。

近年来最受命题者青睐的是“新材料作文”,它只给出材料,不给出命题或话题,但一般都会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写作要求。考生准确解读并把握材料主旨,就是为了明确“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阅读理解“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对象,是把握“材料”的基础。而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还须在这个基础上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细节。①抓住关键词句。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是在材料中被强化了的表达观点的词句,或是有着导向性、限制性作用的词句,这些词句对准确理解题意、确定思维方向起着重要作用。②分析材料形象。对以描绘形象为主的材料,应注意分析概括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观点、方法态度、精神品质等重要信息。

③解读材料喻意。对隐喻性材料,须吃透材料喻意,然后才好根据喻意(或者寓意)提炼文章

观点。④分析内在联系。如果命题者为考生提供的是一组材料,那么我们就应研究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相同、相对或相交),运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等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运用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出观点。⑤探求事理原委。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若能从材料所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这些现象或结果的根本原因,往往能深化对题意的理解。

对材料主旨的解读,不能停留在表层,应注意发掘出材料中蕴含的生活意义、哲理意义,即应以材料本身的实指意义为基础,联系社会生活,发现材料中蕴含的生活意义(或说现实意义),进而进行拓展或深究,发掘出具体材料之中蕴含的普遍意义(或说哲理意义)。

“漫画作文”,是材料作文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命题者只是以漫画“材料”取代了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就是准确解读漫画的寓意。其审题与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相同。

二、集中立意

集中立意,就是把命题的旨意清晰地转化为文章的观点、感悟或情感态度的过程。审题是为立意服务的,立意越集中,就越能反映审题的成果。文章的立意要力求深刻、新颖。

1.深刻。

“深刻”是立意的较高层次的要求,是指文章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展示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考试说明》关于“深刻”的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实际上指出了使立意达到“深刻”的三条途径。具体地说就是:透过本质——能透过表象、局部、暂时,深入探究事物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揭示关系——能通过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心灵——能引人联想、启人深思、发人深省,从而使读者对问题获得新的认识。2.新颖。

新颖的立意,不是无端地标新立异,它源自对现实生活的新发现、新认识,源自对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的新解读、新感悟,源自对人生富有个性的新思考、新探索。

使立意达到“新颖”有以下四条途径:观照现实——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新发现、新认识;见解独到——抒发对事物的新感悟,表达独到的见解;发掘平凡——从平凡事物中解读出不平凡的意义;独抒性灵——要勇于袒露真我,彰显个性,以真实的自我、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下面是2013年江苏考生的一篇优秀作文。请仿照“例文引路”的形式,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对文章作点评和总评。

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章开篇举莫言获奖后远离大众视线的事实,暗扣作文命题材料;然后以“蝴蝶”喻莫言,以“发现蝴蝶”喻公众掀起“莫言热”,并由此引出论点。审题正确,立意明确,角度独特,表达清晰。]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

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用林徽因的妙语,阐述了“真正的宁静”应是“内心的平和”,对论点内涵进行明确的阐述,也自然领起下文的论述。巧妙,合理。]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述引“文化超女”于丹被北大轰下台的事实并进行分析,指出这是“心灵鸡汤”商业化的结果,从而从反面论述“保持宁静的心”的重要性。典型,有说服力。]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再列举正面的事例,说明真正的大师永远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上面事例形成对比;并连用反问,论述“保持宁静之心”的必要性。简洁,令人深思。]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著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再次列举当今社会存在的浮躁事实,指出目前社会丧失宁静之心的现象的普遍性,从反面论述“保持宁静之心”的紧迫性。客观,有冲击力。]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点评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结尾以排比句式表达愿望,强调论点,展望前景。结论自然明确,愿望情真意切,有很强的感召力。]

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是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好文章。考生抓住作文命题材料中“蝴蝶”受到人们惊扰后“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这一内容要点,发现“蝴蝶”追求和保持“宁静”的意义,因而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角度思考立意,并由“蝴蝶”的行为联系到不久前热遍新闻、社会的莫言获奖的事例,想到了莫言现象与“蝴蝶”现象的相似之处。于是,文章开头以莫言获得诺奖后退居幕后静心创作的例子为引,并将莫言比作退居清幽山洞深处的蝴蝶,说明“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自然引出论点。审题正确,角度独特,立意明确,富有个性。然后借用林徽因的妙语形象阐述文章的中心“非宁静无以致远”,并领起下文论述,显得巧妙、自然。接着,考生采用“反—正—反”对比的手法列举材料,将当今社会于丹“心灵鸡汤”的商业化、青春作家郭敬明和韩寒等的风生水起以及网络小说和红人火热,与红学痴儒周汝昌的躬耕乐道、季羡林的平易近人以及杨绛先生的默默奉献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当今社会的浮华和疯狂,论述了“保持宁静之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突出了宁静淡泊的

难能可贵。结尾的愿望采用排比,显得真诚真切,有感染力。文章素材丰富,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既看出考生平日对于作文材料的深厚积累,又显示出考生扎实的语言功底。]

〖重点突破〗

一、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阅读200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及对作文题的解读,体会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路与方法。〔作文题〕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题解读〕

江苏命题作文的命题思路:

诠释概念(提示作用)+题目(关系型)+要求。

材料中三句话的作用:

第1句话对时尚作了言简意赅的诠释:“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服饰,我们就能联想到某个时代受某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某种服饰、装束的风行,如解放初期的中山装、文革期间的解放军装、改革开放后的影视歌明星装以及近年来外国友人青睐的唐装等等。语言,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粤语和粤语歌盛行,各种重要场合各种宣传媒介外文特别是英文的强势地位,近些年不少国外大学中文课程的纷纷设立以及无处不在、生命力旺盛的网络语言的登堂入室等等。文艺,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苦情戏、谍报戏、韩剧的联翩而至,少年作家、网络写手的红红火火,为经济搭台的盛大歌舞晚会的勃兴以及某某论坛某某讲堂的层见叠出。提示语中的一个“等”字,给考生留下一大片思考的余地。事实上,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无不有时尚的身影,人们的喜怒哀乐无不受到时尚的作用和影响。时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品味时尚也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第2句话诠释了“时尚”的特征:“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这就预示着“品味时尚”也将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时尚既然还有丑的俗的坏的(人类文明史上从法西斯到文化大革命,再到当今的暴发户,然后到摆阔官员大搞政绩工程等),那么,品味时尚,就并非一味赞美一味欣赏,而是咂摸咀嚼斟酌思量。更进一层,即使是美的雅的好的时尚,也不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趋之若鹜全盘接收,“走的人多了便没了路”,时尚失却了它美丽的面目,不免“泯然众人矣”。

第3句话说明了对时尚应有的正确认识:“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如果据此拓开思路,深入思考,文章就可能抛弃一般应试作文的“时尚”,走入佳境。

题目“品味时尚”的基本含意及立意:

“品味”,就是品尝滋味,就是仔细体会和玩味;“时尚”是指当时的风尚或一时的习尚。品味时尚,可以品时尚之美雅好,可以析时尚之丑俗坏。品味时尚,可以品时尚何以能美雅好,析时尚为何会丑俗坏。品味时尚可以思索如何创造美雅好的时尚,如何摒弃丑俗坏的时尚。品味时尚,可以探索如何能化丑俗坏为美雅好。品味时尚,可以深思为何此时此地成时尚,而彼时彼地则无人喝彩。应该如何品味?怎样面对时尚?如何保持本性?应当怎样引领?能否一成不变?怎样打破传统?……这些应当都是“品味时尚”的题中之意。

2.阅读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参考第1题“作文题解读”对其进行解读。

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题解读〕

审题立意:

(1)分析江苏命题作文的命题思路。

(2)材料中三句话的角度有什么区别?起什么作用?

(3)理解题目“忧与爱”的关键是什么?

(4)这道作文题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

〔“解读”参考〕

(1)材料(提示作用)+题目(关系型)+要求。

(2)区别:三则材料表达了“忧与爱”的三个层面:孟郊的诗句表达的是“亲情”中的“忧与爱”,艾青的诗句表达的是“民族情”“祖国情”“故土情”中的“忧与爱”,罗曼·罗兰的名言表达是一种具有博大的悲悯情怀的“忧与爱”。作用:为考生提炼论点提供启示。

(3)关系型作文题目,关键是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忧”与“爱”两者的关系是:生活中忧与爱常常彼此交织,相生相伴,忧中有爱,爱中有忧,所谓爱之愈深忧之愈切;忧也是为了爱,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忧;忧源于爱,爱是因,忧是果,爱使忧的境界得以升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的就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侧重点。对“忧”与“爱”的演绎或论述固然需要两者兼顾,不顾此失彼,但又应有所侧重;而不是秋色平分,将文章变成“忧”与“爱”两部分内容的简单组合叠加。

(4)从提示语可以看出,写作视角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具体而言,既可写父母对子女的担忧与怜爱,也可写人们包括考生自己对祖国大地的忧戚与深爱;既可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爱心缺失、人情冷漠的现象表示忧虑,也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达爱国情怀,流露忧患意识;还可写人类心灵中那种超越时空的博大的悲悯情怀,如此等等。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阅读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及对作文题的解读,体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路与方法。〔作文题〕

(见第192页)

〔作文题解读〕

这是一则改编的“科学考察”材料,也属于叙述类材料。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有四:探险者(人)、蝴蝶、蜡烛、洞穴。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蝴蝶与黑暗的洞穴是自然因素,也是自然生态资源,构成相对平衡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与蝴蝶,构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这是材料的核心关系。这是语文必修教材“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维度之一。材料叙述的主要事件:探险者点燃蜡烛探险,发现美丽的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再探洞穴,发现蝴蝶迁移;蝴蝶发现烛光,退居更深洞穴。

探险者和蝴蝶的行为前后发生了变化。

探险者探险时发现了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为什么?“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想给蝴蝶自由与安宁,这是保护蝴蝶的行为,也可以说,这是保护生态的意识的表现,这也说明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得到了增强;还可以进一步说,这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人的另

一个行为变化是,过一段时间再次回到洞穴,想要看看蝴蝶怎么样了,并且感叹“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见人们对自然生灵的关爱,有一种研究的意愿,而研究的目的可以推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蝴蝶。

蝴蝶,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人们再次到洞中,发现蝴蝶“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为什么?人们的细微活动与烛光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看来,细小的举动或事物也能影响蝴蝶的生活,影响生态平衡;“探险”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也应以尊重与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蝴蝶的迁移也告诉我们,当生存的环境受到影响或干扰时,就得寻求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善于守住宁静;自然生命需要生存的自由空间。

通过这些分析思考,我们就可以从材料中获得启发,明白生活道理或人生哲理。

从探险者角度分析:探险者发现了蝴蝶后,不想打扰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是蝴蝶最后还是飞到了山洞的深处。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类活动,往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人类小小的行为举止,有可能酿成人与自然失衡的苦果,因此,人类应慎重考虑自己对待自然界的举措;无意识的行为比有意识的行为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矛盾与统一。爱护生态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不仅要有较强的意识,更要有扎扎实实的行动;真正的自然生态意识是以人文情怀为核心、以实际行动为准则的;保护生态资源,更需要落实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上。人与自然也好,人与人也好,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都应当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科学研究或发展生产,都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从蝴蝶角度分析:蝴蝶因为受到微弱的烛光的干扰飞到山洞的深处。蝴蝶善于保护自己,知道一点亮光也许意味着危险,于是往后退了;面对困境,懂得适时调整自我方为大智慧;蝴蝶(保护自己)的迁移举动,实际上是对人类行为的告诫;美丽需要宁静的环境,不允许干扰;人类需要为自然生命寻找(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自然生命同样需要尊重,需要空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无以创造美丽,守住宁静可贵;有时候,(自然、生命、学术)美丽的寂静是不允许(人为的、功利的、世俗的)干扰的。

2.阅读2013届“苏锡常镇二模”考试作文题,仿照上文“作文题解读”的思路与方法解读立意。〔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解读〕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参考〕

对象:秦玥飞“有人”

事情:秦玥飞大学毕业当了村官;对当村官的认识,对“有人”质疑的态度。“有人”质疑秦玥飞当村官的动机。

事件核心:如何看待大学生当村官。

观点(看法):当村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奉献社会;

当村官是为了名和利。

(1)材料意义:名校毕业生到偏远的山村做村官,是年轻一代择业观的一种重大转变;是对传统和世俗的一种挑战、突破;是年轻人在物质欲望面前成熟的标志;是对金钱的逐渐淡薄和对人文思想和社会意识的肯定。

现实意义: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为新的择业观鼓掌;不受世俗的束缚,走出自己的路;农村更需要有志有才的青年;年轻一代心智的成熟是中国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高度肯定当代青年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意识。

(2)材料意义:到农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现实意义:了解基层和老百姓,是有志青年的标志,是事业成功或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就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社会基层去;了解自我,发挥特长,应当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3)材料意义:以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发展自己。

现实意义:用自己的才能奉献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学以致用才有价值;坚守自我,就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发展自己;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而用自己的知识为全人类服务,让世界更好地运转,老有所养,贫有所依,就是最大的成功;扎根实践,才能不断拓展和提升自己的专业;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做有理想的践行者;踏实做事才能成就自我;为社会发展做实事作贡献是判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

(4)材料意义:有人对大学生当村官提出质疑,这是世俗观念的表现;对年轻一代行为的怀疑,是物质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是社会现象所形成的消极心态的表现;这些质疑和怀疑,也是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种考验。

现实意义:经受考验,坚守自己的理想;以消极、负面的眼光看待一切的社会心理值得深思;要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的新事物、新思想;全社会都应该努力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克服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是应该倡导的一种作风;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不可轻视;请相信,年轻一代是有希望的。

写作演练

按照“准确审题、集中立意”的要求与方法,从下面两道题中选择一题,完成习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修炼始于点滴,走好第一步才能奠定人生的基石;智能发展重在探索,迈出第一步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梦想成真贵在创新,尝试第一步才能做到出发就会到达……前行之路沟沟坎坎,走稳自己第一步,才能走好今后每一步。

请以“第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

[写作提示]考生在文中必须点明“第一步”的含义,不能含糊其辞。提示语提供了立意的三个角度:第一层意思强调了“第一步”是点滴的积累,第二层意思强调了“第一步”探索性的意义,第三层强调了“第一步”贵在创新。“道德修炼”“智能发展”“梦想成真”提示了立意的三个范围,考生实际写作中应不限于这三个方面,更不能只是机械地演绎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步”首先要界定为必须在某一个领域迈出的第一个步伐,做出的第一件事情;它是一个动作、举措、行为,是一个过程的起始;可以理解为“第一次”,但必须有后续性的行为;不能理解为“第一个”,否则就会成为名词性事物。基本立意可以是:走稳自己第一步,才能走好今后每一步。如果能够辩证分析,认为第一步固然重要,但即使第一步没走好,也并不意味着以后步步皆错,这样的立意也视为准确。

2.阅读下面的小诗,按照要求作文。

宗白华

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

一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

请根据这首诗歌的含意,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道作文的材料是现代著名诗人宗白华的一首诗,小诗的标题是“夜”。从诗的字面意思看,作者记录的是静夜里“我”仰望星空的瞬间感触:“我”渺小,宛如一颗小星;“随着星流”一道装点着浩瀚的天宇,“我”平凡,莹然万星里,辨不出哪一朵光焰是“我”生命的笑靥。但“我”又不渺小,因为“我的心”,仿佛一张明镜,投影着宇宙万星的姿容;“我”不平凡,因为“我”的生命由于万星的灿然荟萃而澄明亮丽,在流动中生命充实着意义。从深层次来看,全诗以句号为标志,由两个具有对比关系的层次组成,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与宇宙、肉身和心灵关系的静观审视。诗人以“小星”“明镜”这两个单纯而鲜明的意象,负载着自然万物的大宇宙和个人内心的“小宇宙”相连相通的哲理。明(万星)与暗(夜),外(宇宙)与内(心),巨(万星)与细(一颗小星)如此对立而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一方面,个人的微躯,只是星流中的微光,个体的自我,恰似大海中的涓滴;而另一方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个人的心湖,也能投影出宇宙的森然秩序。本诗反映出诗人对诸多对立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据此,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这样两个基本的写作立意角度:①诗人以“小星”为喻,旨在说明个人的微躯,只是星光中的微光,借以表达伟大由渺小组成,所以渺小同时伟大,这是小与大的辩证关系。②万星的璀璨光芒,身心与万物融汇,精神便得到净化与升华,心也随之能容下宇宙星辰,这是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作文审题时容易出现两种错误:把这首诗中的星星与宇宙理解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包容关系,从而错误地从包容角度立意;还有就是把两节诗分割开来理解,认为这首诗是在表达阔达、博大的胸怀,因而从“只要人心胸广阔,就可以无比博大”的角度立意。要防止审题上的这两种错误,写作者要认真地读材料,弄清楚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联,而不能把这两节诗的内容分割开来,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整体。作文时要跳出材料,拓宽思维视野,在美的广义上下工夫,在意象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这样才能突破作文的思维定势。

训练目标

1.了解和明确《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基础等级”中“结构完整”的具体含意。

2.熟练掌握写作构思过程,养成“拟提纲”的习惯,学会快速构思。

例文引路

2010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0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绿色生活

时隔多年,我依然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怀念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

[以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开篇,既暗示了题意,又留下悬念。] 那是奶奶住进城里的第一年,她带来了田里一年的收成,也带来了锅碗瓢盆一系列家当。奶奶最喜欢那口绿瓷盆,天渐热的时候,她便会烧上一整壶的开水来泡茶。茶水本是浅浅的黄绿色,但装在墨绿的瓷盆里,总觉得那绿鲜艳而又饱满,似乎要溢出来一样。这时候,奶奶便会招呼我们姐妹二人:“走,咱卖茶去!”

[交代故事背景,点出卖茶起因,突出“绿”色,再次暗示题意。]

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荫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的,那清澄的绿不等人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大妈,这凉茶……”

奶奶总是不等人问完就接话:“自己家煮的,两毛钱一碗。”

[如何卖茶?叙述奶奶卖茶的情景,突出“茶”的“绿意”,也显示了自然朴实的生活情景透出的“绿意”。]

从来不见有人还价,每每都是举起一碗咕嘟咕嘟咽下,颇有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然后掏出两枚细硬币,道一声谢,便消失在人群中。偶尔也有渴极了的人,一连灌下三大碗,奶奶也只收取5角钱,也许她深谙做生意讲求回头客的道理,抑或是她的本性就只是为了方便他人。[有卖茶者,当有喝茶者。描写喝茶的情景,生动形象,这也是“绿色生活”最动人的地方。] 瓷盆里的水渐渐浅了,奶奶便使唤我们去楼上把晾凉的另一盆拿下来。同样的绿,同样的清,在这样的午日,散发沁人的茶香,让人分不清这绿是茶叶的绿,是瓷盆的绿,或者是生活本身的颜色。

孩子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当我们叼着冰棍一蹦一跳回来时,奶奶正在招呼一客车的旅人。那时的客车是随停的,窗口伸出许多瓶子,奶奶便乐呵呵地把它们一一灌满,象征性地收取一些钱,那浅绿色的瓶子就注入了些许夏日的清凉,也注入了奶奶淳朴的热情。

最后的收入是有限的,去掉那些茶叶钱所剩无几,可我们却乐在其中。

[卖茶的结果怎么样?叙述和描写奶奶卖完后更换新茶、象征性收钱的过程与情景,同时插入自己的心理感受,突出了奶奶的热情与淳朴品质,突出了“绿色生活”的魅力。]

很多年后的现在,我只是望着马路上无数辆汽车扬起的灰尘,看着瓶瓶罐罐花花绿绿的饮料,看着奶奶慈祥的照片,怀念那记忆中的绿色。

朋友,若你在旅途中拧开一瓶绿得不真实的茶饮,是否也会希望路边有一位老奶奶,摆着一口绿瓷盆,煮着一盆绿茶……

[抒发自己回忆往事后的感慨,突出“绿色生活”的含意和全文主旨,同时照应开篇。]

[总评:本文是一篇生动演绎题意的记叙文。这篇满分作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性强。考生以“茶”为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怀念奶奶当年用绿瓷盆、茶碗等工具在路边卖茶这一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诠释:真实的、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生活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绿色生活。这样的视角是独特的,这样的理解是独到的,这样的故事是鲜活的,这样的表达是智慧的。卖茶与喝茶处都有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加上不动声色的场面片断的对照比较,耐人寻味,具有很浓的生活味。从文章内容看,作者用自己的合理理解明确题意,选自己熟悉的故事体现题意,行文思路符合情理,同时又讲究变化。其构思分析如下:

明题意:绿色生活就是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生活。

选材料:当年夏天陪奶奶到街上卖绿茶的故事,表现出淳朴、自然、环保的生活状态。

定文体:因为是故事,有许多感人的情景,宜写回忆性记叙文。

拟框架(故事推动法):①怀念那个夏天和绿茶(概述题意);②交代卖茶的背景(叙述故事起因);

③描述卖茶和喝茶的情景(以“茶”为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过程,要有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体现题意);④概述卖完茶后的情景(概述故事的结局,体现题意);⑤抒发自己回忆的感慨(照应开头,点出题意)。]

技法解说

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完成后,就进入写作的关键一步:构思。考场作文为限时作文,它与平时的自由写作最大的区别在于限时完成。文章写得快,全靠构思快。

一、快速构思的方法

快速构思,有以下常用方法。

1.快速链接,打通思路。流畅连贯的思路是快速构思的基本特征。流畅,即不阻塞,鱼贯而下,渐次深入;连贯,即前后一致,首尾兼顾,集中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题目时,将它与自身经历、阅读积累、生活积淀等链接起来,快速打通思路,迅速建构起文章的基本模型。

2.广泛发散,快速聚合。最佳的构思源于多中取优。只有在多种构思中甄别、选择才能规避平庸,筛选出最佳构思。我们在构思时,要围绕某一中心点,广泛发散,多方搜求。然后择优选用,快速聚合,形成一个值得采用、便于发挥的构思。

3.多点迸发,选点突破。考场独特的应试情景,往往使考生处于紧张亢奋的应激状态。应激状态可以激发人全部的才识和情感、想象和激情、记忆与储备。如果你在考前有充分的积累,你就应该自信地应对考场构思中的各种困难。快速构思要善于抓住紧张思考过程中那些有价值的“一闪念”——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材料、一个好的点子,哪怕它从你的大脑中只是一闪而过,你也要及时地捕获它,确认它对你有用后,进而力图从细节、特征、来龙去脉等方面去丰富它,完善它(此谓选点突破)。多点迸发、选点突破使你有可能在抓住某一闪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地思考来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

二、快速构思的操作

快速思维是快速构思顺畅运行的平台。考场作文快速构思的完整过程大致须经历五个环节:明题意(明确、具体)—选材料(新鲜、合理)—定文体(适宜、熟悉)—拟框架(清晰、合理)—思行文(流畅、出彩)。这五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拟框架”,即“拟提纲”。

编拟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没有付诸书面形式的“腹稿”也具有同等作用),它明确地规划了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拟提纲,要做到要言不烦,一目了然。编拟作文提纲的过程,看似有些复杂,比较费时,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作文提纲编拟好了,行文思路就清晰了,层次混乱、主次不分甚至杂乱无章的情况就能避免。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下面是2009年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一等奖作文,请仿照“例文引路”的形式与思路,重点从构思角度给文章作点评和总评。

那一边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祖父与父亲之间的争吵便从未停息过。我总觉得在父亲心中,父爱便如同大山那一边的遥远风景。那时候,我们是和祖父一起住在小巷的那一边的。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概述祖父与父亲的隔阂,表达自己的感觉。点题,设置悬念。]

父亲是个教师。在祖父看来,这个职业比较稳定,工资有保障,工作又不那么辛苦,再理想不过了。可父亲心中怀揣着梦想,一直想辞职下海,成就一番事业。在我面前,父亲总抱怨当年高中毕业若不是祖父执意阻拦,他早已遂了心愿学习经济。而祖父则坚持认为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生活的保障。于是,血液里同样流淌着倔强因子的祖父与父亲经常为此争吵,甚至大动干戈。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交代产生矛盾的背景与根源,引出下文的故事。叙述清楚,简洁。]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望着桌上摊着的辞职信,祖父被父亲的桀骜不驯彻底激怒。

“啪——”他忍无可忍,给了父亲一记耳光。屋内的温度似乎一下子降到了零下,浓重的火药味弥散在房间中,这压抑而恐怖的寂静,使我至今记忆犹新。父亲愣住了,随即拉着我和母亲冲出门外。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冰冷的雨点向我袭来,寒气从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钻入,似乎冻结了血液。可是父亲紧锁的眉头,祖父毅然决然地关门时说的那句“走了就别再回来”,更加让我寒彻心扉。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述产生冲突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情,生动形象,同时也将故事向前推进,富有生活味和故事味。]

或许是祖父的绝情给了父亲动力,靠着亲戚资助的二十万元,父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几年,父亲终于小有成就,在祖父居住的小巷的这一边,买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尽管只有几百米,可那悠长的小巷几年来似乎隔断了祖父与父亲的亲情。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简要叙述父亲奋斗的经历,再次突出祖父与父亲的隔阂。]

每当放学经过小巷,总能看见祖父的身影,他坐在门前,注视着我,默默地抽着烟。那微微佝偻的身影令我有些心酸,于是我便停下脚步,靠着祖父坐下。祖父每每见我,便笑靥如花,变戏法似的从口袋中掏出巧克力、话梅和金橘,接下来便装作不经意地打听父亲的情况。我懂得祖父的心思,常向他叙述父亲的近况,他却一言不发。烟雾缭绕中,祖父的脸变得迷蒙,我只能隐约看见他望着远方,不知是望着空中缱绻的云,还是那一边的父亲。那时,我总觉得祖父的眼中多了些内容。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描述“我”与祖父相处的情景,抓住神态、动作进行细腻描写,表现祖父难以言说的心情,暗示祖父内心牵挂着“那一边”的浓浓的亲情。]

表面上,父亲总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我就是要让他看看,我是不是成功了!”可我还是经常偷偷地看见他伫立在落地窗前,长时间凝望着小巷的那一边。我想他凝望的应该是那一边的祖父吧。好几次,我忍不住对他说:“爸爸,我想爷爷奶奶了,我们回去看看吧。”可换回的总是父亲的沉默。直到有一次,我告诉父亲,无意中听到祖父和亲戚的谈话,那二十万元是祖父一生的积蓄。那时,我看见父亲的手在颤抖!

点评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描述父亲独处时的神态及“我”与父亲交流时的情景,通过表面“得意”的语言描写、独处“凝望”的神态描写和得知创业二十万元来历后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暗示了父亲内心难以割舍与“那一边”的亲情。]

午后,阳光穿过香樟树新发的嫩叶,温暖地照在身上。父亲同我一道放风筝,突然袭来的一阵狂风瞬间将风筝吹向远方的天空。风筝越飞越高,我急拉手中的线,风筝栽下来,落在远处的草地上。父亲奔过去,突然间止住脚步。

那一边,满头银发的身影缓缓捡起地上的风筝。

“书上说风筝就像孩子,而线就像父母。风筝飞得再高,线也一直牢牢地牵着它;无论孩子的梦想有多远,父母永远在遥远的那一边默默地守候、祝福。”我收了线,走到父亲身后,轻轻地说。

父亲愣住了,半晌无语,而后猛地抬起头。眼前,是局促不安的祖父——父亲的父亲。霎那间,往日的冷漠被珍藏在心底许久的亲情冲垮,彼此炽热的泪水交织、糅合。

我忍不住也哽咽了。

爱,其实就在小巷的那一边。

点评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生动描述一次放风筝的过程,突出祖父与父亲相遇相见和浓厚亲情冲破隔阂的感人情景。

过程描述清楚,情景描写生动,人物行为、神态描写形象。最后抒发自己感受,点明题意和中心:爱,其实就在小巷的那一边。]

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篇获奖作文叙述了一个生活中常见却又十分典型的故事。以“那一边”为线索,生动叙述了祖父与父亲从产生隔阂到冲破隔阂的过程,过程描述清楚,情景描述生动,人物刻画形象,心理描写具体。故事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世间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一边”就是祖父和父亲之间深深的爱;小巷虽然在空间上横亘于祖父和父亲之间,但无法阻隔的是父子之间深厚无言的爱。其写作思路如下:

明题意:小巷的那一边,是父子间无法隔断的亲情与爱。

选材料:通过讲述住在“这一边”的父亲与住在“那一边”的祖父从产生隔阂互不往来,到相互思念亲人,再到冲破隔阂的故事,表现了冲不淡、隔不断的亲情与爱。

定文体:故事的过程比较丰富曲折,宜写成记叙文。

拟框架:①点出父亲与祖父存在隔阂,并交代两人分住小巷的两边,点出题意“那一边”。②交代产生矛盾的背景与根源:父亲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违背祖父意愿弃教下海。③具体叙述矛盾冲突爆发父亲出走的情景。④叙述父亲“下海”奋斗的经历,突出住在小巷“这一边”的父亲与“那一边”的祖父的隔阂。⑤分别叙述祖父与父亲思念“那一边”亲人的情景。⑥描写祖父与父亲在一次放风筝的过程中终于冲破隔阂走到了一起。⑦抒发自己的感受,点明主旨。] 〖重点突破〗

1.用“快速构思”的方法,草拟文章结构提纲。

以“让心灵在________中憩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引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引论:让心灵在艺术中憩息,焕发光彩。

本论:阅读书籍,让心灵在芳菲的书香中憩息;欣赏画卷,让心灵在铺展的卷轴中憩息;聆听音乐,让心灵在悠扬的乐曲中憩息。

结论:让心灵在艺术的海洋中浸润,洗去生活的铅华,好好憩息。

2.仿照并参考例文“拟框架”的思路,也以“绿色生活”为题,拟写一篇记叙文的提纲框架。明确题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纲框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明确题意:我们不仅要追求绿色的生活,更要懂得用绿色的理念生活。

主要故事:叙述一位退休环卫工人的经历。

提纲框架:

①开篇点题:他望着眼前这一片绿色的草地,每一棵草都像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唱着、笑着、舞着,人们在草中嬉笑着,快乐着,其乐融融……他自言自语道:这才是我心中的绿色生活。

②回忆描写景象:这让他想起了两年前的景象,这里曾经是城市的死角、垃圾的臭气熏得人张不开嘴……(对其恶臭的景象进行描写)。

③描述生活事迹:干了一辈子环卫工作的他,从退休的那一天起就决定再为小镇做一点好事。于是他每天来到这里将垃圾整理(描写他干活的景象,有一些细节及心理描写)。

描写生活景象:乱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人都成了志愿者,他们都来到这里(描写群体景象)。

④描述与感悟相结合:这里有一个标语特别显眼:“让人人都过上绿色生活”。最后他们在整理好的地方撒上了种子,人们从他那里不仅懂得了要追求绿色的生活,更懂得了要用绿色的理念生活。

⑤以人物语言为结尾核心:然而,他说,精神的绿色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

写作演练

遵循“快速构思”的过程与方法,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按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一般思路,应首先解读作文题。“在路上”是一个短语,对短语的表意重心“路”的理解可以是多层面的。可以理解为一个静态的“点”(故事发生的地点或在路上行进时的某种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一条动态的“线”(在某一条路上行进的过程)。可从“实”理解为行走之路或是有具象意义的“路”(如创新之路、探索之路、改革之路、求生之路、求学之路、求胜之路等),也可以从“虚”理解为生命之路、心灵之路。

描述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写记叙文或小小说)或是探究应该以什么态度或方式行进在路上(写议论文),都可以构思出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只是面对这样可以有众多选择的作文题,构思时须要特别注意“快速聚合”和“选点突破”。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徐志摩曾说:“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⑤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新材料作文题。考生应该在深入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作文。材料中,徐志摩慨叹当时的“文明人”不断远离“自然”,提出了应该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分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面对这一材料,从“人与自然”的话题中围绕“亲近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立意,显然是符合题意的。但是,毕竟现今的时代已与徐志摩生活时代大不相同了,在“人与自然”的话题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已盖过了“利用大自然”的呼吁,“和谐”已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解读徐志摩的这句话,应当有一个新的侧重点,那就是“分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这句话中的“分取”。如果我们能够对“分取”作深入思考,我们还有可能获得更为贴近现实、更为深刻的立意——不能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的资源(特别是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这一立意的获得,全凭“发散聚合”的构思。

第20单元记叙文写作训练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写作方式。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考场记叙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记叙文外,还包括写人记事散文、借事(或人、景、物)抒情散文和小小说等文学样式的文章。

本单元就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文写作的重点内容和记叙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这三个要点,分别设置专题进行训练。

训练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做到记叙有波澜。

2.写出故事味,以具体的形象揭示生活哲理与人生真谛。

例文引路

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见第192页)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外婆的老屋

看着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外婆,静静地只剩下电视声音的房间,我的心里忽的染上一丝酸涩:外婆,有些不一样了……

[开篇以简笔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外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四周寂静无声。接着表达自己别样的心理感受,给人留下悬念。简洁,而又鲜明。]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一场闯进生命的巧合,那些过早的生死离别如同一把钝刀慢慢地将心割出血来。几个月前外公的离世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暴风雨,也让我很为外婆担忧。妈妈为了不让外婆一个人在老屋中黯然伤魂,便把她接回家中住。而外婆却因妈妈这一小小的善意的行为而开始改变。

[交代外婆生命中遭遇“风雨”,妈妈为照顾外婆把她接到家中,并以自己的感慨点出中心:外婆却因妈妈这一小小的善意的行为而开始改变。自然引出故事,切合题意。]

记得外公离世不久时,原本有些安静的外婆忽然变得唠叨起来。每次去看外婆,她都拉着我走遍老屋,告诉我小时候我在那边的床上睡觉,是外公将不肯醒的我拖出来;告诉我柜台上的哪本佛经是外公最常诵读的;告诉我小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哪株是外公的最爱。我知道外婆想念外公了,不忍心阻止她的唠叨,静静地陪她……

外婆曾经对妈妈说:“三儿,你爸写的春联有些脱落了,来重新贴一下吧。”一下子让妈妈泣不成声,说什么也要让外婆来我家放松一下。

可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放松的外婆吗?

[回忆外婆在外公离世后发生的变化,体现了外婆对外公的一片深情,也点明妈妈接外婆来家的原因。情景描写形象生动。“可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放松的外婆吗?”再设悬念,掀起波澜。]

她因我们工作、学习的忙碌不再拉着我们倾诉了;她提及外公的次数少了,话语也少了。她看电视经常发呆,她会盯着阳台上的一盆花看好久……看着这样的外婆,我心虽难过,却不知如何做才好,难道不再唠叨的外婆已经放下悲痛了吗?

[叙述外婆来家后的再变化:无语,发呆。细节描写,突出外婆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失落与茫然。真切而形象,巧妙显示题意。]

突然有一天,我回家却发现外婆不见了,大家到处寻找却没有结果。妈妈猛地想到:外婆的老屋。刚进老屋,就听到有低低的哽咽的啜泣声,外婆一边流着泪,一边替早已失去神采的花木浇着水,佝偻的身体似乎承受不了水壶的重量,两鬓斑白的头发染上了岁月的风霜与生命的无奈与沉重。看着外婆细心修剪花枝的身影,我看到了那其中饱含着的深情与怀念。外婆在老屋里忙忙碌碌地打扫了一遍,不准我们任何人插手,而这时,外婆的嘴角噙着微笑,眼里是飞扬的神采。我依旧想劝外婆不要孤孤单单地住在这儿,而外婆翻开外公的经书,对我说:“你不懂,我一点也不孤单,在这儿,有他的气息,我心安。”也许,这种伴随着几十年时光而渐渐深沉厚重的感情已融入骨血,即使没有了一方的陪伴,另一人仍能守着过去的一点一滴,安心到老。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

高中记叙文写作 高一必修一、二作文专题目录如下 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 第一学段 1.写事及其它 第二学段 4.构思及其它 以写人记事为主 2.记人及其它 在写人记事基础上 5.创编语言 3.绘景及其它 尝试虚构 6.尝试虚构 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 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文1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过年>>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

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还是那篇《过年》: 文2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ppt)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P pt《风景》(内容提示) 自然野趣、古迹名胜山水品格、人文精神 一阶一亭、一草一树言谈举止、日常生活艺术欣赏、人类心灵 文3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4《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5《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风景》(写法提示)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九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阅读练习——记叙文(九年级一)

(二) 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的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精选10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7分) 与芦苇相遇 四平 ①与芦苇多次相遇,我总感受到一种无法遏止的精神大美。芦苇是生命的一部分。 ②与芦苇再次相遇,是5月在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鸭泽湖。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中快速拔节,生长出一片明 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清明的 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 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③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 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④与芦苇初次相遇,是三年前一个春天,洪泽湖畔。清嫩 的芦苇摇曳在晨风里,摇醒了苇丛中水鸟的梦。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的产房。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⑤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⑥陪着湿地专家来到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与芦苇第三次相遇。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歌,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⑦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

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 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 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 ⑧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让人们收获到如同 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 ⑨与芦苇最近一次相遇,是在一个傍晚,来到颐和园,走 到昆明湖东南角,落日时分,西边的太阳正向绵延的群山滑落,夕阳落在湖面上,一湖碧水变得像一片融金,随着微风 的不停吹拂,闪耀出无数金针般明灭变幻的光线。突然瞥见 靠近湖岸的一丛丛芦苇,还有一束束蓬松的芦花。置身于古 典建筑之间、原本就充满了沧桑感的它们,在被夕阳勾勒出 形态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被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悄 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这些芦苇,在这个布局精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一、训练目标:1、丰富学生记叙文阅读知识 2、培养学生记叙文阅读语感与能力 3、训练学生记叙文阅读技巧 二、记叙文阅读知识(一)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 ⑶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3、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看一原则二分析”。 一原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辩明文体的特点,比如散文、小说等,根据文体特点分析归纳。 二分析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背景 四看: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段、看重点句 三、阅读训练 (一)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

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家。 ⑨到他家时天色已晚,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你小子净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得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

并列式记叙文写作训练

并列式结构记叙文写作训练 教学目标 1.明确“中心突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的写作要求,培养实际运用的能力。 2.掌握记叙文并列式的结构技巧,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记叙文并列式的结构技巧及写作技能。 教学难点 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一、导入 先学:记叙文应具有的特质 二、讲解: 所谓并列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结构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特殊读者——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这类记叙文每篇文章不仅由几件事或几个人物构成一个个板块,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且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标志,使得原本自然、原始、界线模糊的几个板块,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考场作文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更易被阅卷老师接受和青睐。 按“标志”的不同可将有标志并列结构记叙文再分成三种形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文字小标题标志 这类记叙文在组成记叙文的每个片断前都有一个文字小标题作标志,使得文章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 爱是什么 也许,当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中走出的那一天起,爱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他的成长,死亡、与爱都如影相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会见有不同的理解。 公园里 草地上,一个小宝宝正在学走路。他蹒跚地向不远处正伸开双臂的妈妈走去。一不小心。宝宝跌倒了,妈妈飞快地跑过去,将宝宝紧紧地抱在怀中,轻轻地揉着他的痛处。轻轻地安慰着他。不久,宝宝用挂着泪珠的小脸冲着妈妈乐了。妈妈将他抱得更紧了……(叙)(细节描写) 也许,在妈妈看来,爱是一种无私的给予,全心的奉献。(议) 捐款处 洪水来势迅猛。前方的人民抗洪抢险,后方的人们用捐款捐物来尽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一大早我就来到捐款处,谁知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天真活泼的孩子;有衣着鲜艳的青年,也有衣着朴素的中年;有“大款”,也有下岗职工。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望,走到一起。只愿我们的心意能够快快送到远方受灾的亲人手里。(叙)(场景描写) 也许,捐款的人们认为,爱是一种及时,无私的援助。 深夜里 灯下,妻子正不停地织着毛衣。她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她已经连续几天几夜了。丈夫明天就要出差了,她想赶在丈夫走之前为他织好御寒的衣服。丈夫心疼她,让她不要织了,旧的还能穿。可妻子却依旧坚持,她要把无尽的关怀和浓浓的思念织进衣服里,伴他远行,盼他早归。(叙) 也许,妻子觉得,爱是一种不尽的关怀和无悔的付出。(议)

高一记叙文写作备考

高一记叙文期末备考训练 二、记叙文写作要点 总的要求:立意新深,蕴含丰富,记事生动,状景生辉,抒情动人。 1、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不要轻易虚构编造。编造的往往是想当然的人和事,

不可能有生动的细节,鲜活的场景,难以感人;再说,大段或整篇的虚构,你的年龄、经历、学识还不能胜任,往往捉襟见肘,多有漏洞却不自觉。 2、要重情景描写,轻情节叙述。千字内的文章,不要在过程上折腾,要善于精选一两个、两三个“点”——生动鲜活的情景,或富于魅力的细节,去描写得血肉丰满,并且一定要在感人之处泼墨如洗,非感人之处惜墨如金。 3、选材精真新小。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选择新颖的材料;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 4、细节生动突出。细节,是记叙文的灵魂!写记叙文,描写时未必要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有生动的细节。记叙文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着作品的高度和深度。 细节描写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环境等描写并不矛盾,它是各种描写手法的细徽化、放大化、定格化。 5、要能激起感情波澜或能引发理性思考。不妨结合记叙的人事再有些抒情与议论。 三、记叙文写作训练 1、有关“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的写作指导与例文 【文题】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 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写记叙文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声音。捕捉材料中信息(关键词)的限制:审题的关键词是“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 【写作素材】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校园的声音、家庭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声音等。 【范文】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范文.docx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 1.全命题作文 (1)文题:暖流 要求;文章要思路清晰,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富有真情 实感。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 提示:文章以“暖流”为题,借以喻人喻事。“暖流”就 是指老师、同学等对你的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 危难时的扶持,受压抑时的关怀指导,得意时的敲打。“暖流” 给人以温暖,所以写的事应该犹如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让读者品

味到友爱之情暖人心。事例要典型、集中,可使用对比、衬托方法。 (2)文题:爱心 要求:以记叙为主,适当进行抒情和议论。 提示:要求以“爱心”为题写记叙文。从题目看,要求写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好感情,重点要突出“爱”字。通过记叙人物的行动、语言来表现人们之间的相互扶助、爱护,然后适当议 论和抒情’,对真善美进行歌颂赞美。选材时要立足于自己熟悉 的人和事,写使你感动、追念的人与事。 (3)文题:悔 要求:写出自己曾经为之懊悔的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心 理活动。

提示:写作本文要先写好“过失”,以展示触发悔过之情的一段经历与事由,还要写出弥补过失的实际行动,这其间要写出对“过失”的认识过程。可从如何待人处事和完善自我品德方 面选材。 (4)文题:童年琐事 提示:写作本文的重点是“琐事”,因此,不要受与之相 近的“童年的回忆”、“童年的伙伴”、“童年记事”、“童年 趣事”、“金色的童年”等所熟悉的文题干扰,应围绕一个中心,紧紧扣住“琐事”,选取童年生活中二至三件细小零碎而富有特色的事,较好地表现题意。以记叙为主,适当议论和抒情。 (5)文题:我在努力 要求:写记叙文,可适当议论或抒情。

高一记叙文写作专题.

高一记叙文写作专题 专题一 一、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分类 1、以写人为主 2、以记事为主 3、以写景或状物为主 三、基本要求 (一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根据实际情况在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回答出来。 (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 1、什么是记叙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叫顺序。顺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材料的方法。要注意顺序不等于文章不分主次地记流水帐。应做到层次明显,

重点突出结构清晰。比如写《记一次升旗活动》 ,一般是从旗手擎旗入场开始写到结束,但不等于把参加升旗活动的每一个人及每项步骤写得面面俱到,也就是说,运用顺序的方法时,要注意做好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工作。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 把先发生的事写在后面, 这种写法叫倒叙。倒叙方法用得好, 能有效地避免文章平铺有叙,能使结构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运用倒叙的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在倒叙与顺序相接的地方把时间交代清楚,要有必要的交代语句,使读者觉得头绪清楚。 (3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叙部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得当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逼真,叙述内容更详尽易理解。 (4补叙 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简称“补笔” ,它可以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三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1、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作文的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和一切原始素材。 2、什么是中心? 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即文章的灵魂。 3、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把手 张承志 那一年在玉树的巴塘马场,我骑着一匹河曲走马,在暮色苍茫之际赶路。刚刚十九岁的我,骑着那匹“嘎石德乐”(褐色黑鬃嘴微白),渐渐有一丝不安。我绷紧的神经一直在对付它,而我愈来愈觉出来:我驾驭不了它。 那匹马很凶。显然吃饱了豌豆和豆饼的它盘算着怎么挣脱我。我只能死命拉紧嚼子,但勒得马头高仰,马的脾气更被惹起来了。不得已时我看准地势,在上坡时踩稳夹紧,几次松开缰绳。一霎间马如炮弹,只感到它从胯下蹿出,猛地身下抽空,只剩两脚与马连着。 我死命夹着马腹,踩住脚蹬,风呼呼地灌进耳朵。即便冲向坡上,蹄音仍然密如鼓点,转瞬到了山顶——我倒抽凉气,决死地使劲勒紧马缰,逼它小步走着下山。马头几乎被我扯得转到怀里,若没有嚼铁,我猜它会回头咬我。就这么,它圆睁着眼,神情恐怖,我唯有勒紧缰绳,几乎喘不过气——(A)就在人马角力之间,暮色沉降山峦背后,四野陡然暗了。 马头忽左忽右地挣扎,我着意控缰骑稳,绕过高寒草滩密布的草疙瘩,两膝被潮湿的蒿草唰唰擦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刚才是朝着那个山凹,后来朝左,又绕向右,回家的方向是…… 迷路以后,马似乎比人更显得急躁。它挣扭着我手里的牛毛缰绳,甩着两个穿着锃亮蹄铁的前脚,狠狠地跺着草地。 ——(B)“噗噗”的两声溅在肩头:好像,要下雨了!我的心一下乱了。一迟疑,手松了,嘎石德乐猛地把头一低,疯狂地挖开铁蹄蹿了出去,若不是鞍子备得牢,我连在鞍子上,它会把我和鞍子都甩在屁股后面——我忙扯缰,已不可能,马劫掠着我,向着空旷草滩嗖嗖驰骋,呼呼的风灌进耳朵。 我想歇息一下,索性放开了它。心里这么一想,力气就抽掉了,我无奈也偷空地放松了姿势,一口气冲过了平川。马跑累了,松开了死咬住的嚼铁,步子也缓和下来。我重新勒缰,昏茫的视野里,隔着一片草疙瘩,前面是一道石头砬子裸露的山梁——那个山梁,我有印象,就在我们帐篷的西边。 我长长嘘了一口气,换个姿势歪坐鞍上。走了两步,突然发现,马打了个响鼻仰起头来,它的前腿,正陷进草地。 蹬着脚蹬的靴子下面,就是黑油油翻起的泥巴。 陷入沼泽,不是别人而是我,正在一丝丝地下陷。丑恶的污泥正挣破草皮,凶险地翻动着从马的膝盖一分分露出头来,我攥着缰绳的手硬了。 恐怖像一个魔鬼抱住了我。我想喊叫,但知道没谁会听。我想下马,但下面是泥潭。我好像从嗓子眼里鸣呜哭了一声,又不觉止住了。只有胯下的狂傲的河曲走马,它呼呼喘着粗气,挣一下,腿拔出来,又停一下,再陷下一点。 我只有竭尽全力,勒住缰绳,嘎石德乐也借着我的拉扯,愤怒地高昂马头,一次次地奋力跃起。

高中英语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之记叙文教案资料

高三年级二轮复习阅读理解部分专题之记叙文 主备人:李甜云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法,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1传记 传记属记叙文的一种,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时间和事件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线。此类体裁的文章通常被分为四部分,即A. childhood years B. early manhood C. great achievement D. remarks。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照下列主线来理解传记类文章:人物→时间与事件→成功/成就/信仰→评价。这样使学生在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能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2故事类 故事类文章也是记叙文的一种。文章多以人物、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此类篇章情节性较强,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事件叠加、情节逐步展开的特点和解决问题,以人物一系列动作为线索的显著特征进行略读,即可以较快地获得篇章的主要信息。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situation→problem→actions→conclusion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细节。 二.“八字诀”:综观理脉检索整合 一、综观——握要。首先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二、理脉——分层。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三、检索——筛选。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题目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四、整合——审查。应注意几点答题要求:1、看是否要用自己的话;2、看要求是否有字数限制(没有要求在简练的基础上多多益善);3、注意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三.要求能力 1、理解语篇主旨大意 2、理解文章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题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题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题 【热点妙题】 请以《别了____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3)记叙文;4)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记叙文是每个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体裁,记叙类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常用文体之一,理应成为考生应对作文考试的得心应手的首选体裁。然而,高考中写记叙类的文章虽然也有,但得高分的却寥若晨星,不少考生在考场作文时不愿写或者不敢写记叙类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记叙类文章的得分点把握得不够。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高中记叙文的档次,也未曾为跨上这一档次而真正扎扎实实地努力。 那么,考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要避免哪些失误,掌握哪些技巧,才能突破高考记叙文写作获得高分的瓶颈呢? 一、要审清题意。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给定的材料和要求,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才能很准确的表达。高考记叙文常见的命题形式除了材料命题、完全式命题,还有半命题。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别了___,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二、立意要深刻。文以意为先,审题就是为了立意,意就是文章要告诉别人的道理,给人的启示、感悟等。意是文章的灵魂、统帅。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是既真实又能明示事物本质的,立意还应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律动,力争表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这就要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也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 三、选材要典型、新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选材新颖是立意深刻的前提,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而选择材料就应该以自己确定的立意为依据。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

部编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叔父走了,犁还在 ①犁还在。堂哥把它拿到河边先洗净,又用沙土擦亮,再用刷子去灰尘,然后用清漆油过,最后让它静静地挂在西厢的工具库里。每次经过,犁面上反射出一片明亮光点,有如叔父的眼睛,殷切而明亮。 ②黄牛还在。却老了,早已不用再下地犁田,大多时间是躺在门前的杨柳树下,一边细嚼慢咽着侄子添加的青草,一边晒着暖暖的太阳。 ③叔父去了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带走他的犁,也没有牵走他的黄牛。叔父得的是肝癌,走的时候还不足五十八岁。在他还能自主行动的时候,他最后放牧过他的黄牛,检修过他的犁,也看望过他耕种了一辈子的农田…… ④犁,黄牛,农田,成了叔父那辈人的缩影。 ⑤很多人也许都不认识我叔父所钟爱的轩辕犁。犁在我们家乡又称曲辕犁,是家乡农民引以为傲的重要农具之一。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浙南丘陵地面积小的特点,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我还记得一提到轩辕犁,原本沉默的叔父话就会多起来。 ⑥犁田,也叫“耕地”,是种地前的必经工序。现在,有的地方种庄稼是不犁田的。有一次我跟叔父说起,叔父大为光火:哪能这般对待田地!干的干死,淹的淹死!田地给人饭吃,我们不能对田地不敬啊! ⑦改革开放的当下,打工、经商成为农民的向往,在村民们纷纷弃地离家,背井离乡,出外淘金掘银之时,我们是否还要遵循叔父的教诲: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荒废不得。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土地。将自己的青春揉进悠悠的岁月,用咸咸的汗水标点黄黄的土地。磨细的锄把记录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磨秃的犁铧诉说着世事的沧桑。为了柴米油盐,为了儿女的学费,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让太阳肆意地亲吻你的脊背,让山风恣情地啃噬你的肌肤。光亮的镢头映出你些许的黯然,丝丝的旱烟燃烧着你的凄苦,汗水滴落,粒粒是你的血和盐,寒来暑往,天天有你的苦和累。庄稼是你的宠儿,田野是你的希望。每当燕子衔来春天的呢喃,布谷鸟叫黄麦子,喜鹊啄熟山坳的玉米,你的眉头如莲花绽放。只有年头节下,当发财的打工族西装革履的返乡时,吧嗒吧嗒的旱烟锅才流露出些许的失落。 ⑧天旱未雨,土地干裂,你的眉头皱如撕裂的伤口,田间地头笼罩着你如烟雾的愁绪,面对大片日益枯萎的庄稼,你忧心如焚,将深深的叹息埋在一锅又一锅旱烟袋中,回望西天,残阳如血,用虔诚的信仰孕育明天的期盼。 ⑨叔父已去天国多年。偶尔回到老家,我会去看叔父的犁,看叔父的黄牛,看叔父曾经犁过的农田。走在叔父犁过田的田埂上,我能从那些田块里看见叔父的身影。从叔父的身影中,我便能够找到自己总是乐于吃亏、勤于做事的根源所在。也只有此时,自己的心才

高一语文记叙文题目练习

高一语文记叙文题目练习.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13、咬文嚼字 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勾当(g?u)黄鹂(lí)迷恋(mí)神秘(mì) B.筑窠(kē)谛听(dì)褒词(bāo)回翔(xiáng) C.宿露(l?u)凄惨(cǎn)饲养(sì)徘徊(huái) D.打捞(láo)清脆(cuì)玩弄(n?ng)漂卷(juǎn) 2.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洼地婉惜啼叫励精图治 B.幽静鬼秘尖利闲情逸致 C.脉膊折磨震憾淋漓尽致 D.浴场洗礼绵亘娇揉造作 3.下列各句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因为职业的关系,关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的简直近于一种狂热。 B.但是,无论春天夏初在麦苗地和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左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都好象没有见过这种鸟儿。 C.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仅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 D.这篇散文不但很短,而且内容很深刻。 4.选出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 A.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B.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C.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D.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5.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式的啼叫。 B.我看到了黄鹂焦黄的羽毛和红红的嘴。 C.他希望我不要去做那些无益和费力的事。 D.他借给我一支猎枪和一根钓鱼杆。 6.下列加横线的句子,改换后句意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别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A.这种品质是难得的 B.这种品质是可贵的 C.这种品质不是难得的 D.难得的这种品质 7.对下面句子表达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这种人,我的笔墨又怎么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呢(这里的“业绩”和“生色”是反语) B.“我不要。”我转身走开(此句既写语言,又写行动) C.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黄鹂羽毛) D.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法,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用叙述的方法写当时的心理活动) 拔高训练 二、拔高训练

九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二) 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的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

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⑾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8、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1) (2) (3) 19、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2分) 心理老师对女孩说: 20、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2分) 答: 21、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2分) 22、本文有不少精彩语言值得品味,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3分) 摘录: 赏析: (三)阅读《老海棠树》,完成第15—19题.(12分)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块!”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她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③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吗?”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了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沿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④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