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一)国防概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生存与安全问题,二是发展与富强问题。

建立巩固的国防: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世界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安全是维持主权国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一、国防的含义与基本类型:

1.国防含义: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

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的基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与颠覆。

国防的行为主体:国家

基本内容: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两个方面。国防建设是国家为提高防卫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国防斗争是国

家为维护自身安全而进行的各方面的斗争。

2.国防基本类型:

按社会形态:奴隶制国防,封建制国防,资本主义国防,社会主义国防。

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目标:防御型国防,扩张型国防。防御型国防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主要目的。

扩张型国防则以国家安全和防务需要为幌子,以侵略、颠覆和渗透为主要目的与手段,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纳入自己

的势力范围。(典型代表:美国)

按国防力量的构成方式:联盟型国防,独立自主型国防,中立型国防。联盟型国防最大的特征是通过结盟的形式,

壮大自身的防卫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独立自主型国防,主要依靠本国自身的防卫力量,坚持不结盟政策,

但并不排斥国与国的防务合作。典型:中国(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防御型国防政策?答:中国的社会主义

制度和国防政策,以及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决定了我国国防是独立自主的防御型国防与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国家的国防有着本质区别。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为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建立起来的独立

自主型国防)中立型国防的最大特征是在国际冲突和战争面前,严格恪守和平中立的政策。典型蒙古

中国的国防政策: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局势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卫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二、国家与国防

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国防服务于国家利益。

三、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国家利益:只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总和,是国与国交往的最高准则与核心价值。

1.基本特征:国家利益及其安全防务的整体性;国防力量的综合性;(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国防手段的多元性;

国防建设的系统协调性;国防事业的社会性;(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国防精神:一个国家的民众,关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支持国防的巩固和强大,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民族意识和心理素质。爱国主义精神,尚武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五、中国国防历史

1.中国古代国防(夏王朝—1840年)内容:建立了不同的军制;进行了以传统防御工程体系为标志的边海防建设;发展了军事技术;加强了军事理论研究,产生了许多不朽的军事著作。

经典著作(武经七书):《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孙子兵法》

2.中国近代国防:(1840年-解放)

3.中国国防的历史启示: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前提。

(二)国防法规

一、国防法规的特性

1.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依据。

2.特性: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即鲜明的阶级性,高度的权威性,严格的强制性,普遍的适用性,相对的稳定性。还具有区别于其它法规的特殊性:调整对象的军事性,法律适用的优先性,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二、国防法规体系

1.定义:由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国防法律规范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有机整体。

2.层次: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

3.门类:国防基本法类、国防组织法类、兵役法类、军事管理法类、军事刑法类、军事诉讼法类、国防经济法类、国防科技工业法类、国防动员法类、国防教育法类、军人权益维护法类、军事设施保护法类、特区驻军法类、紧急状态法类、战争法类、对外军事关系法类

三、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1.义务:兵役义务(服现役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警部队、服预备役参加民兵组织,预备役部队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为服预备役);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抵制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所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国家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2001年8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六为国防教育日;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

2.权利:提出建议权、制止和检举权、获得补偿权。

3.国防义务与国防权利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是两者各有不同,权利主动,义务被动,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统一:是两者同时产生,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一致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等性、

平等性、同一性

(三)国防建设

国防建设:国家为提高国防实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边防、海防、空防及战场建设,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法制建设,国防动员建设,国防教育,以及与国防相关的交通、通信、能源、航天建设等。

一、国防领导体制

1.国防领导体制:国家谋划、决策、指挥、协调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组织体系及相应的制度,包括国防领导机构

的设置、职权划分和相互关系等,是国家体制和军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宪法和国防法,我国的国防领导职权由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行使。

二、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主要成就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

系;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国防政策

1.定义: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关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行动准则。

2.我国国防的基本目标: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现

代化国防。

3.我国国防政策的内容: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坚持全民自卫,独立自主的建设和巩固国防;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

侵略扩张

(四)武装力量

定义: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

一、中国武装力量的构成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其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

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1.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主体力量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经历了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军等发展阶段。

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其性质: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其宗旨: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成立于1982年6月19日其使命: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社会治安、护卫党政领导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其分类:内卫部队;边防、消防,警卫部队;黄金,水电,交通和森林部队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成、使命和装备

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构成

1.陆军:1927.8.1 编成: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讯兵、电子对抗兵和其他专业部队建制:集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使命:抗击外敌入侵,护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国家

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

2.海军: 1949.4.23 编成: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各种专业勤务

部队使命:防御外敌海上入侵,收复敌占岛屿,保卫我国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海洋权益。

3.空军: 1949.11.11 编成: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以及通信兵等其它专业勤务部队军委空军机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使命:组织国土防空,夺取制空权,独立或联合(协同)其他军种作战,保卫祖国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4.第二炮兵: 1966.7.1 编成:地地进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导弹部队及各种保障部队使命:我国核力量的主体,肩负着威慑和实战双重使命。威慑,即平时遏制敌国能对我国发动核战争和局部入侵。打破敌核讹诈,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战时遏制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实战,即在我国遭受到核突袭时,根据需要,对敌实施坚决、及时和有效的核反击,打击敌国战略目标;发挥战役战术常规导弹的突击作用,赢得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利。

(五)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也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所采用的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一、国防动员概述

1.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最早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2.国防动员的地位与作用:国防动员在保障赢得战争胜利等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人民武装动员(现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民兵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和政治动员。

三、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

步骤: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和落实动员计划

(六)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一、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形成:夏商西周成熟:春秋战国孙子兵法丰富发展:秦—五

代体系完备:宋明元清世界(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5世纪)希腊古罗马英国

二、近代军事思想

1.资产阶级军事思想: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外国近代军事思想杰出的代表作,认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

2.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主要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三、现代军事思想

1908年杜黑《制空权》空军制胜论;1916年古德里安坦克制胜论;鲁登道夫《总体战》;核武器制胜理论(七)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遵义会议,是毛思的产生时期1、暴力革命学说,掌握和影响部分军队2、毛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3、如何正确解决3个根本问题(走什么路,如何建军,如何作战)

2.从遵义回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思的形成时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战争和战略问题》

3.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思等到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着眼特点,着眼发展,关照全局,把握关节

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人民军队的性质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3.人民战争思想: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4.人民战争的战略技术: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2、保存自己,消灭敌人3、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5.国防建设理论:1.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抵御外敌入侵2.确立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战略3.发展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人民战争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行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密切结合;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做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八)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

邓思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军队建设及有关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型转变世纪大战可以避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好转,但仍然存在着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军队建设是以国民经济为基础的;军队和国防建设要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需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落实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立足打赢现代条件特别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事

4.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要始终不渝的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现代化是我军“三化”建设的中心;提高军队正规化建设水平

5.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走精兵之路是我军建设的根本方针;实现精兵之路的路径:注重质量建设,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二、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是当代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是我军建设的科学指南;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锐利思想武器

(九)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江思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围绕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而创立的军事指导理论。

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国际战略格局放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对军队建设带来巨大影响,高科技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

二、江思的主要思想

1.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从国际关系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打得赢”;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国家战略能力;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继承和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人民战争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确立科技强军的思想,实现“两个转变”(依靠科技强军,我我军的质量建设搞上去,全面提高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开展科技练兵,抓好军事训练);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把军队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杀手锏”,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武器装备,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把武器装备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

2.坚持人民军队的行使、本色和作风,保证“不变质”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军队要筑牢“军魂”意识,保证党从思想上政治上掌握军队)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思想政治建设是军队革命化建设的核心,是永葆人民军队革命本色的可靠保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在全军部队广泛开展“四个教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拓前进)

两条主线:打得赢,不变质

三、江思的指导意义

1.是毛思、邓思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2.深刻揭示了和平时期建军治军的特点和规律

3.是新形势下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理论

(十)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胡论是新世纪新阶段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军事指导理论

一、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强化部队战斗精神

军队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军队各级党委和部队党的先进性建设;强化战斗精神,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二、大力培养代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是政治性与科学性、思想性与指导性相统一的精辟概括;必须把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

三、认真履行使命,统筹军队全面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

认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使命: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能力建设,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筹主要战略方向与其它战略方向),实现国防和军队见识可持续发展;加强军队全面建设,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加强军事训练,提高部队应对危机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军事创新(创新军事理论,组织体制,军事技术,军事管理)。

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依法从严治军

进一步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重心放在集成建设上;坚持依法从严治军

五、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两者兼顾、协调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剧之中;要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十一)国际战略环境概述

国际战略环境: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斗争所形成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

一、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1、19世纪及以前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拿破仑战争的失败,维也纳会议召开为标志的自有资本主义阶段。

2、20世纪上半叶的帝国主义阶段法兰克福格局标志着近代欧洲战略格局的形成。

3、20世纪50-90年代两级对立阶段

4、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一超多强的格局。

5.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在前进中面临挑战;国际战略关系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力量分化组合加剧,使单极与多极之争更趋激烈

二、国际战略格局

指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它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

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欧盟势力影响日益扩大;俄罗斯意欲重振大国地位;日本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步伐加快;中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地区性大国不断壮大;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

三、世界军事形势

指当前世界总的军事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美军未雨绸缪,确保全球性国家利益强化联合作战观念;进一步发挥美军情报优势;加强联合理论发展与实验;

大力发展转型能力

2.俄国紧握杀手锏,力图东山再起裁减军队员额,调整军队的结构域编制;优化战略指挥机构;推行军队职业化改

革;将“空天作战”作为重要的战略行动样式;调整战区部署,收缩海外基地;发展战略核力量

3.日军执经济、科技优势,打造“世界一流强国”

4.印军加强联合作战,积极“挺进”印度洋

5.欧盟内统外扩,力求实现军事一体化

(十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指一个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和态势。它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

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特点

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边界漫长、海域辽阔,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多;地处大国利

益交汇处,安全环境受大国影响因素复杂

二、缓和与稳定是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流

改善了大国关系,解除了敌对状态;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得到了解决或缓解;加强多边合作,改善周边安全态势

三、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1.美国亚太地缘战略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实施前沿兵力部署对我国构成现实军事压力;美日军事同盟多我国安全构成直接挑战

2.周边地区热点问题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朝核问题;印巴冲突问题;中亚地区恐怖主义问题

3.边界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中印边界争端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权益争端问题

四、巩固发展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我国安全政策的基本着眼点)

树立新安全观;稳住两翼;巩固北方;经略东南;改善与发展中美及其他国家的关系

(十三)军事高科技概述

一、军事高科技概念

1.军事高技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其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科技的总称。

2.军事高技术六大技术群: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海洋开发技术群

3.军事高科技的两大类型:支撑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技术;直接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应用技术

4.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点(七高):高智力、高投资、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高保密、高速度。

(十四)精确制导武器

一、精确制导武器概述

1.概念: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

2.分类: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导弹:按射程:近程导弹(射程在1000千米以内)、中程导弹(射程在1000~3000千米)、远程导弹(射程在3000~8000千米)及洲际导弹(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按作战任务:战略导弹,战役战术导弹。按弹道特征:弹道式导弹,巡航导弹。按发射点和目标位置:地空导弹,地地导弹,空地导弹,舰舰导弹,舰空导弹,潜地导弹,空空导弹。精确制导弹药:末制导弹药和末敏弹药

3.特点:命中精度高,作战效能高,可控性强

二、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方式

⒈自主式制导;⒉寻的制导;⒊遥控指导;⒋复合制导。

三、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战术导弹;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出现制导炸弹;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制导炮弹;90年代以后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精确制导武器对作战的影响

提高了作战效能,使作战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改变军事力量对比的重要杠杆

(十五)隐身伪装技术

一、隐身技术

1.概述: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

2.现状:反雷达探测隐身技术;反红外探测隐身技术;反电子探测隐身技术;反可见光探测隐身技术;反声波探测隐身技术

3.运用:隐身飞机;隐身导弹;隐身舰船

二、伪装技术

1.概述:通过利用电子、电磁、光学、热学、声学技术手段,改变目标本身原特征信息,实现目标对周围背景的模拟复制,降低或消除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以实现目标“隐真”;或者模拟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以仿制假目标欺骗敌方。

2.措施:天然伪装技术;迷彩伪装技术;植物伪装技术;人工遮障伪装技术;烟雾伪装技术;假目标伪装技术;灯火与音响伪装技术

(十六)侦察监视技术

一、侦察监视技术概述

1.概念:指在全时空内用于发现、区分、识别、定位、监视和跟踪目标所采用的技术

2.分类:按运载侦察监视技术设备平台的活动区域不同:地面侦察、水面(下)侦察、航空侦察、航天侦察。

按侦察任务、范围和作用不同:战略、战役和战术侦察监视

按实施侦察监视技术原理不同:光学、电子和声学侦察监视

二、侦察监视技术现状

1.地面侦察监视技术:无线电技术侦察;雷达侦察;地面传感器侦察

2.水下侦察监视技术:声呐(利用声波对水中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识别的水声探测装备)

3.航空侦察监视技术:有人驾驶侦察机;侦察直升机;无人驾驶侦察机;预警机

4.航天侦察监视技术: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

三、侦察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空间上的立体化;速度上的实时化;手段上的综合化;侦察、监视系统与攻击系统一体化;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

(十七)电子对抗技术

一、电子对抗概述

1.定义:指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以控制电磁频谱或用电磁频谱攻击敌方的电子设备、器材,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的电磁斗争。

2.产生与发展:

二、电子对抗的主要作用

获取重要军事情报;破坏敌作战指挥;掩护突防和攻击;保卫重要军事目标;夺取战场主动权

三、电子对抗的主要方式

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网络进攻与防御

四、电子对抗的发展趋势

电磁频谱从射频段向全频段发展,对抗手段从单一手段向综合一体化发展,C4ISR对抗是电子对抗发展的重点。(十八)指挥控制技术

一、指挥控制技术概述

1.定义:是在军队指挥系统应用的,便于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他技术的统称。

2.分类: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综合控制技术。

二、指挥控制技术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提高反应速度;实现对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全称控制;提高指挥员指挥效率;确保联合作战诸军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根本保证

(十九)航天技术

一、航天技术概述

1.定义:通过将无人或载人航天器送入太空,达到开发和利用太空目的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2.分类: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航天测控技术

3.实现航天飞行的条件:速度,高度

二、航天技术的军事应用

⒈军事航天运输系统;

⒉军事卫星系统(军事侦察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军事导航卫星、军事测地卫星、军事气象卫星)

⒊军事载人航天系统(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

⒋空间武器系统。

三、航天技术发展

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试验卫星;

1982年,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三星发射技术);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神舟”号实验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二十)新概念武器

一、激光技术与激光武器

1.分类:激光测距机和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通信;新概念的激光武器装备

2.定义:以激光能量直接杀伤和破坏目标的一种定向能武器。

3.特点:速度快,精度高,机动灵活,不受电磁干扰和费效比高.

二、微波武器

1.定义: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破坏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

2.可能的应用:杀伤人员;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成为攻击隐身武器的有力手段

三、粒子束武器

1.定义:通过特定的方法将电子、质子或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聚集成密集的束流,然后直接射向目标,以束流的动能或其它效能杀伤破坏目标的武器。

2.破坏机理:烧融效应;提前引爆目标中的炸药或破坏目标中的热核材料;破坏目标的电子设备和器件

四、动能武器

1.定义:能够发射超高速弹头,利用弹头的功能直接撞毁目标的武器。

2.分类:动能拦截弹,电磁炮,群射火箭

五、军用机器人

具有某种仿认功能的自动机的总称

六、非致命武器

1.定义:为达到使人员或装备失能,并使附带破坏最小化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

2.分类:反装备武器:化学瘫痪剂;特种润滑剂;超级腐蚀剂;有聊凝结剂

反人员武器:声学武器;情绪控制武器;光弹

(二十一)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的概念

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

二、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动因和国际背景

是信息技术催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突出表现;是新军事变革推动的结果;霸权主义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根源

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容

一个核心(指挥控制战),两大支柱(数字化战场,信息化军队),三个能力(全面掌握战场信息,多种有效的攻击,对被攻击目标实施毁伤评估),四种形式(精确战,计算机战,隐身战,虚拟现实战)

(二十二)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信息资源主导化;武器装备信息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节奏快速化;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行动精确化;作战指挥扁平化

(二十三)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提成那些新要求?

树立信息化战争的思想观念;努力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大力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军事人才;切实加强信息化战场建设;努力提升武器力量的信息化水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