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董事会的学习机制和决策能力-版2

董事会的学习机制和决策能力-版2

董事会的学习机制和决策能力-版2
董事会的学习机制和决策能力-版2

董事会的学习机制和决策能力

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按照目前最普遍的解释,一方面它与股东大会联系,股东大会是通过经营目标来约束董事会,董事会则是实现股东大会经营目标的委托单位,两者之间形成信任托管关系;另一方面,它与公司的经营层联系,董事会把握公司组织战略发展方向,以激励约束机制掌控组织运营,由高管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两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以上关系也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那么,围绕以上关系,董事会的作用是什么呢?按照《中华人民国和国新公司法》的解释,我们对董事会的主要职能做了归纳,具体如下:

◆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裁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总裁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裁、财

务总监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其报酬事项;

◆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由此可见,董事会是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实现股东大会经营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因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以货币资本为中心提出的,其目的就是维护货币资本的地位和利益,其对应的另一方面就是企业中具体的人,相对于货币资本,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随着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运用,人力资源(即将人看成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资源,其实质还是人)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企业竞争的重点也已转向对人力资本(即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人,其实质还是人)的争夺。

而人是难以把握的,同样一项工作,他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差,一定工作条件下,他创造的价值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所以董事会需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中的人该做什么)和约束机制(禁止企业中的人不该做什么)。通过激励机制可以保证人力资本应有的地位及利益,提高其积极性,通过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从而维护货币资本的地位及利益。

为了建立符合以上要求的董事会,笔者认为在董事会设计上应该重视以下工作:

◆立足长远,以法治替代人治,重视决策活力和效率

◆体现“三公原则”,坚持公平、公开、公正

◆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

◆强化董事的责任意识,提高董事对决策的态度

◆强化董事的激励,激发董事的内在驱动力

◆强调专家治企,提高决策科学性

◆建立学习型董事会,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

如何建立学习型董事会,又如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呢?需要建立董事会的学习机制,提高决策能力。我们本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建立董事会的决策机制,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立董事会的学习机制来提高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是如何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决策水平。先了解什么是董事会学习机制,什么是董事会的决策能力。

所谓董事会的学习机制,是通过对一件事情的专业性研究预测该事情的预期发生效果,对于董事会来说就是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着重于使决策者了解将来会发生什么、为何发生、好的方面如何维持、不足的方面如何改进。

所谓董事会的决策能力,是董事会为了制定出具有客观性、可行性、指导性的决策应该具有的能力,一般包含进行决策的团队组成的人员结构、知识水平、使用工具、决策方法流程、决策所必备的信息资料等。决策能力一般主要分为三类:(1)基本能力,它是进行决策活动应具备的起码的技能和本领,如基本的信息分析能力。 (2)专业能力。它是使决策工作能达到预定目的、取得一定成效而需要的专业技能和本领,如生产经营规划等。(3)特殊能力。它是使决策具有创造性、产生极大成效所需要的不同寻常的技能和本领,如企业战略规划能力等。

建立董事会的学习机制应坚持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面:设定层面,即谁(Who)、在何时(Where)、何地(When)、讨论什么(What)、进行多久(How long),简称4W1H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谁:包含所有与这个行动相关、不分层级的人员以及相关的组织,以得到各种学习及行动所需的

观点。在董事会,一般可从董事会人员的组成和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上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在董事会的人员设置上应遵循独立、人员经验丰富和规模适度的原则:

董事会选择并评估管理层,负责核查管理层的不正当行为,只有保持其独立性才能保证选

择与评价的客观公正,在实际操作中应尽量保证董事会有1-2名非执行董事;

董事会负责为管理层提供方向性建议和指导,董事会成员应对相关行业和公司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选举具有董事会所需技能的非执行董事;

为保证董事会有效运作,董事会的规模应适当,这有利于董事同最高管理层团队和股东的沟通。

其次,董事会成员的选聘上应确保结构平衡、符合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应保持董事会的多样性:

结构平衡:包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技能结构、股权结构、职能结构等,这有利于董事会高效地制定公司关键战略决策,进而有益于公司长期和短期绩效;

符合公司发展需要:要求董事们具有不同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公司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利于公司在不同阶段拥有最合适和最有效的人力资源

保持董事会的多样性:具有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专长的董事会成员有助于公司的正确决策和成功经营

第三,聘请有能力的非执行董事来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

非执行董事具有以下价值:

☆拓展业务关系:经营管理与公司相关或类似的业务,可以向公司提供自身的业务关系网络,如政府关系、合作伙伴、金融机构等;

☆提供专业技能:可以利用其在行业、职能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对公司战略设计等提出专家建议;

☆平衡决策力量:行事果断、有决策力、有热情的董事能激发董事会的充分讨论和决策。

董事可能来源

☆战略合作伙伴;

☆相关行业知名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退休的业内高层管理人员;

☆行业专家;

☆知名教授和学者;

☆融资渠道,如:银行、金融机构等。

第四,设立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是提高董事会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手段 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价值定位:

☆使董事会正式会议能完全侧重于讨论最重要的议题

☆通过侧重讨论委员会熟悉的问题,有效地利用董事的专长

☆使非执行董事能参与处理客观性的问题

董事会会议和委员会的职责分工

举例:某控股公司提名委员会核心成员介绍:

☆***爵士:提名委员会主席,独立非执行董事。是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直升机服务(香港)有限公司和中电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席,嘉道理父子有限公司的董事,

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以及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的替代董事。同时

担任其它多家公司和机构的董事。

☆***爵士:独立非执行董事。是载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前称九龙巴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及独立非执行董事、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及香港其它公司的董事。曾任

香港立法局及行政局首席议员,回归后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

集人。他亦曾任香港工业总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和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以及香港

工程师学会和香港工程科学院会长。

☆***博士:独立非执行董事。是利丰集团董事总经理,并曾于多个主要商会担任要职。

他曾任香港总商会、香港出口商会和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主席,现任香港贸易

发展局理事。冯博士是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学士及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并获香港

科技大学颁授工商管理荣誉博士学位。他现任利和经销集团有限公司和利亚零售有限

公司的非执行董事,以及丰控股有限公司、伟易达集团和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的独立

非执行董事。

◆讨论什么:不必每个事件或行动都进行学习,选择最有价值的部份进行。

◆何时:趁着记忆犹新,尽可能在行动之后马上进行。

◆何地:在任何有助于开放及学习的地方,但别因为选择地点而耽误了时间,选择离行动越近的时

间及地点越好。

◆多久:应该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完整的讨论,保证每一个人对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充分消化。

第二层面:过程层面,即讨论的程序或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决策必须事先采取的行动或步骤,核心步骤如下:

步骤一:行动的意图是什么(What was the intent):行动的意图或目的为何?行动时尝试要达成什么?

步骤二:发生了什么(What happened):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怎么发生的?

步骤三:从中学到什么(What have we learned):我们从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如果有人要进行同样的行动,我会给他什么建议?

步骤四:可如何将学习转化为行动 (What do we do now):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哪些是我们可直接行动的?哪些是其它层级才能处理的?是否要向上呈报?等等

步骤五:采取行动(Take action):基于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分析,会采取什么行动计划。

步骤六:分享给别人(Tell someone else):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有用的人”。

只有坚持以上两个层面,才能保证董事会的内在优化,这是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的前提。

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制度,健全董事会的组织架构

俗话说,“先形式,后内容”,就是说对当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先不要追求一开始就尽善尽美,而是由简到繁,有大概到具体慢慢完成。提升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应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所谓完善制度,就是要依据公司法,明确董事会职责,规范董事会议事程序,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

健全董事会的组织架构,完善董事会的决策机制。随着公司的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必须不断提高决策的专业化和科学性。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是现代公司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董事会决策的专业化水准,而且可以提高董事会的工作效率。

实践证明,我国的一些大、中型金融机构,由于清晰界定了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目标、职责和议事规则,董事会专门委员会通过向董事会提供各种专业性意见,有力地促进了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化。

◆二是优化构成,提高董事的议事能力和决策水平

董事会是一个集体决策的机构,董事会成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对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正确与否至关重要。经济学理论指出,将控制权分配给有能力的人越多,这种控制权就越有效率。引入独立董事,目的就是建设一个有多样化背景的董事会以及正确地使用外部顾问,可以帮助克服单一决策的缺陷,促进正确战略的形成。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指出,现代公司与企业的效率高低,经营状态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诱导每一个代理人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才能与作用,忠实、勤勉地为公司而努力,且最大化地为公司和股东谋利益,同时又可以将其行为限制在符合股东(委托人)利益的范围之内,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的,激励弱化,约束也难以强化。完善激励机制,主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董事会自身的绩效评价体系。一是要体现报酬和绩效挂钩,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应与银行的盈利情况、资产质量、股东回报、内部控制等主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经营指标挂钩;二是要体现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使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层成员既要考虑公司的当期效益,又要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三是要解决多层次激励问题,协调内部运作关系,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四是绩效考核要公平、透明。

健全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防止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滥用职权的有效手段。健全监督机制,既要完善董事会自身内部的监督机制,也要加强对董事会的外部监督力量。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审计委员会及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建立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董事会对日常经营管理的监督。二是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四是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经过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将公司的经营状况及时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公开披露,它是督促董事会正确履行职责,作出科学、合理决策的市场监督机制。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对确保完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内部运作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防内部经理人控制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总之,进行战略决策是董事会的一个基本职责,提升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尤其是央企、省属国有大型企业领导关心企业运营状况的重点课题,正如江苏省经贸委主任的一段话:“建立外部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实现董事会成员结构的优化和互补,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有利于形成公司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现在,一些省份已经建立了针对大型企业的考评机制,突出体现了对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重视。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头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反映论是()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形象性 B.逻辑性、综合性 C.间接性、抽象性 D.真理性、主观性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9.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0.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2. 真理是指()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学习策略包含元认知策略

学习策略包含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其中,认知策略是指直接作用于输入信息的策略(O'Malley和Chamot,1990)。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信息后需要运用一些认知策略来帮助他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这些信息。在英语阅读中自觉、灵活地使用认知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Learning strategies includ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e cognitive strategies, which refers to a direct role in input information strategy (O 'Malley Chamot and, 1990). Students gain from reading materials to use some information cognitive strategies to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se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In English reading, flexible use of 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一、定义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A definition The cognitive strategies learners of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is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nd its basic function of two aspects: one is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effectively, Two is to classify the storage system. 二、类型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师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Type (1) repeat Retell strategists in working memory refers to keep information, use interior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or reproducibil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attention in learning materials. (二)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 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 (2) finishing strategy Finishing strategy is to show the new information and the minds of old information to increase the deep processing of new information meaning. It is often described as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memory strategy, its message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You can recollect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the original way, namely the extraction of clues. The thorough careful precision, the easier it. For complex text study, fine processing strategy, summarize and set out, use your own words analogy notes, interpretation,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弗拉维尔(Flave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中文译法主要有这样几种:反审认知,反省认知,超认知,后设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一、相关背景概念 (一)元认知 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一个是元认知知识,即有关个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即知道何时做,如何做,即有关修正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 (二)元认知策略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呢?你或许会慢慢再读一遍;你或许会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许你还会知道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此外,你还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能说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不是明智的。所有这些都属元认知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他给我们人能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现代式楼宇、汽车、手机等等;但同时他们又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害,可以说随处可见,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科学技术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得好的时候就得益于我们,反之则伤害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真确的认识他们,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他们与我们人类发展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关键字:科学技术发展人类

科学是什么?从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次提出科学一词,不同时代的人对科学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哲学家你在看来,人类记忆力有限,他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人类活动,它包括社会的活动、科学历史的活动和文化活动。科学的关键在于发明,而不是发现自然规律的固有存在。当然我们是不信的,但在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眼里,这就是真理,比如费耶阿本德和罗蒂两位大哲学家。他同时认为,我们不能陷入科学主义深渊里,因为科学主义观点坚信科学最终能够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或者发现那些在我们经验感觉到的现实世界背后的一些真实世界的潜藏的真理。当然,现今社会对科学的定义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随意引用很容易出现错误。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给出的科学的定义是我们当下大家所认可的,我们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本质含义,我们称之为事实和规律。科学就是我们人通过实践所或得的事物本身的事实或者是规律,然后再依此为根据,做到实事求是,不依靠我们的大脑去构建。规律,则是客观实在的事物之间和其内部的本质联系。 二、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一定义是当今世界上有关技术的定义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这一定义实际是把所有能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知识都定义

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全解

j元认知与学习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on) J.Flavell 《认知发展》,1976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与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与控制。 元认知结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一)元认知知识(p198) 1、个人因素: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个体内差异的认知、个体间差异的认识、人类认知的普遍性特征的认识。 (1)个体内差异:如有关自己更擅长数学而不是化学的知识。又如:有的人通过阅读比通过听讲会学得更好等信念。 (2)个体间差异:一种关于他人的社会认知技能的信念。如:如你关于父母比大多邻居对他人的需要和情感更敏感的信念。 (3)认知普遍性:关于人类的心理一般是什么的知识或信念。 例如:无需读书就能知道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且十分容易出错。 又如:你也知道,人们有时理解、有时不解,有时理解错误或误解,稍后你可能回忆起现在没能回忆起来的内容。

2、任务因素:有关材料或任务的知识 (1)与任何认知任务中人们所遇到和处理的信息性质有关。 个体已认识到这种信息的性质对你处理信息的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你从经验得知,理解并记住复杂且不熟悉的信息通常是困难且费时间的。你也知道,如果可供你使用的信息缺乏且不可靠的时候,这意味着基于这种信息的判断和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2)涉及任务要求的性质。即使可供适用的信息完全相同,你也知道其中的一些任务更难,要求更高。 例如:你知道,记住一个故事的要点比记住故事的确切字句要容易。 (二)元认知监控 1、概念: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2、学习监控结构:计划、监视、调节 元认知检测和自我调节: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人如何支配自

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影响

科学技术变迁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 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 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从网上转过来的,看对你有帮助么? 科技对人类的功过是非,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科技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本文主要讨论了重建科技价值观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价值观",并就这一科技价值观作了粗浅的哲学分析,以希望引起人们对科技价值观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科技价值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邮箱对象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反对格列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是相对和足以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的认识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而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优势互相联系的。真理是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过程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所取代。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想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梳理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理念。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执行这个方针。 7、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时间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社会科学技术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但其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但科学技术发展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与环境存在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双刃剑、生活与环境一、引言 科学与技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已成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科学发展不仅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其变化不能单一而论是好是坏,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便利,以至于人类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更多的事。同时,在社会生产力上,科学技术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类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忽略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在人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机器智能逐渐代替人工智能的时代里,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那么,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还是毁灭性的灾害? (1)科技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使人类的温饱问题已不再是问题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产物。这一点说明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基本物质上的满足。 但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也对人类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农药污染,工厂废气污染等一系列由科技发展所留下的“垃圾”,这些残留的“垃圾”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酸雨、温室效应)使人类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据科学家们分析,水体污染、土地沙漠化和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冰川融化,到2050年将导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科学家提出的“热死地球的‘2℃’”也可能成为现实。同时环境的破坏使地球本来的自然灾害也更容易发生,因此而产生的病毒,细菌的传播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一些科幻电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人类一些警示,如:《2012》、《后天》、《解冻》、《变种异煞》等灾难性电影。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都只是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但这些由人类超意识意识形态产生的东西是无法与现实脱离关系的。 (2)科技的杰出作品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20多年来,机器人从工业领域迅速的普及开来:它可以像牧羊犬一样放羊,可以像农夫一样采摘水果,可以像护士一样照顾病人,可以像战士一样献身沙场,可以像海豚一样探测深奥的海洋,可以像卫星一样遨游太空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机器人取代了众多传统工业的工人,承担更多的高危险工作。它们会在那些我们无法进入或十分危险的环境里,如外层空间、海底、深矿以及充满可燃气体和正在燃烧的建筑等地,发挥如人眼和人手一样灵敏的作用。

元认知策略的分析与应用

元认知策略的分析与应用 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它是学习策略的动力系统,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能将各种认知活动整理成一个有序的组织以便理解和加工。在元认知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就是元认知策略,它是学习者在对所完成的任务及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管理学习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操作和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察策略以及调控策略这三种。 一、元认知计划策略的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任何认知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都需要设定目标以达到更好的结果。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并预估有效性。当你在每个学习阶段中拥有了明确的目标: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名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等,随之就会产生朝目标前进的动力,而不是盲目的被动学习者。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随堂测验、阶段考试或期末考试的成绩提醒学生在排名中处于什么位置,让学生找出自身不足并确立符合个人情况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从而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成绩。 二、元认知监察策略的应用 元认知监控策略是整个策略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学习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方面。在自主学习中,监控策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实时监控,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度。根据这一策略,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定期写学习日志,这是一个很有效的自我监控的方法,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理清思路,少走弯路。 三、元认知调节策略的应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医学着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七十年代提出来的,不到二十年,“元认知”已成为心理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并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元认知的涵义与特点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就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因此,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 从元认知的构成成分来看,它包括三种成分。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具有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元认知知识可分为三部分:①关于个体的知识,指关于自己或他人作为认知加工的一切知识。一是个人认知特点的知识,如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其程度;二是个人与他人认知特点的差异,如自己的观察力比别人强,而注意控制程度又较某人差等。②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是指人们对认知活动中任务要求的认识。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关于任务中有关信息特点的知识,如这种信息是丰富的或贫乏的、熟悉的或生疏的,复杂的或简单的、简约的或冗余的;另方面指任务要求和目的的认识。③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能认识

到进行某类认知活动存在哪些策略,各种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能够根据不同任务,不同情境选用有效策略。 2.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体验时间有长有短,体验内容有简有繁,它可以在认知活动的每一个阶段中产生。元认知体验可以是对“知”的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至于产生什么体验,与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已取得的进展和取得进展的可能性直接有关。元认知体验对认知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怀疑自己所解的题有错而进行重新审视,阅读遇到障碍而反复阅读,也可能由于失败或困惑的体验而修改或放弃原有的目标。 3.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已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质上,元认知监控是在元认知体验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只有在认知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情境的变化,敏感地理解或体会到导致变化的原因,才可能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因此,也有人把元认知监控归入元认知体验。这里单列只是为了强调元认知监控的作用。 从上可见,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①意识性。能使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

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 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2自然辩证法内容体系: 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⑷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⑸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科学基础:哥白尼革命、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伽里略自由落体实验、哈维血液循环理论、波义尔元素说等,这一时期力学成为主导学科,分析方法成为主要方法。 主要观点: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因果观、相互作用观和人类统治自然观等观点 特征: a、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b、形而上学性。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 c、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社会实践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导致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

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主要观点: ⑴运动形式学说:以运动形式为基本范畴来把握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以运动形式的逻辑展开来揭示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⑵自然图景:①存在图景:从唯物主义看待自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②从存在图景到演化图景:自然界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 特征:⑴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⑵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⑷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主要观点:⑴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⑵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⑶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核心思想:⑴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⑵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⑶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⑷维护生态系统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⑸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特征: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 科学与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科学的内涵:⑴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⑵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⑶一种社会建制;⑷一种方法;⑸一种生产力;⑹一种文化;⑺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 ⑴就科学活动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 ⑵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 ⑶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 技术的内涵: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 【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启示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从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需求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国家重视发展科技,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政策,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证了科技的持续进步。科学家们重视实践、勇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他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2、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学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与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逻辑框架 【真题】(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

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即为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一类为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它反映了从科学向技术和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以至可以把科学技术看做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对马克思、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过程,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生产力的这一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即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生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