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

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

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
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

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

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

非洲论坛: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非洲生活

粮农组织,6月4日,星期三

主席总结

论坛由粮农组织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司的助理总干事Alexander Müller先生介绍,由农发基金的Jean Philippe Audinet先生主持。

论坛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农民、科研人员和决策者在非洲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对话。出席论坛的有100多人:约三分之一为政府代表(28位国家代表团和2个区域组织的代表),三分之一来自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三分之一来自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

参加小组讨论的有:西非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组织网络主席Ndiogou Fall先生;联合国土著问题常设论坛主席Victoria Tauli Corpuz女士;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副主任Kwesi Atta-Krah先生;东非农民联合会主席Philippe Kiriro先生;以及第三世界环境与发展行动联盟的环境与发展行动联盟/西非渔业政策网络协调员Papa G. Ndiaye先生。

小组讨论和与会人员的发言突出了下列观点:

?农民代表强调,小农是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非洲是全球经济运转不良的受害者,因而也是受影响最重的大陆。牧民、土著、妇女和渔民

所受影响更为突出。

?所有的发言人都同意“照常营业式发展”无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除新技术以外,还必须有新思路,而且必须建立新型融资和支持机制。

?一些发言强调,地方知识一直受到低估,因此需要对本土的解决方法重视起来,搭建起技术与传统知识之间的桥梁。非洲有许多典型的传统知识可以利

用。有必要分享小农的成功经验以适应气候变化,鼓励农民与农民之间结成

网络;也有必要尊重本土知识,避免实用技术的消亡。

K2789/Ch.

?地方粮食生产者需参与决策过程。小农是解决问题的中枢。论坛提到,在“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中,“非洲农业全面发展计划”是非洲主导的行动框架,旨在振兴非洲农业。它的首要支柱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生产。

?政府必须重新思考哪些是最可持续的解决办法。大规模产业---化学型农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这种办法解决粮食危机只能产生更多的问题。有必要支持小规模家庭农业。

?来自国际生物多样化中心的代表希望,目前的危机会对农业研究和最受影响的农民及社区带来支持。气候变化会使宜植种类及宜植区发生变化。气候变化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应开展新型育种工作。我们要找到给农民赋权的机制。国际农业磋商组织系统面向区域机构、国内和国际合作伙伴开放,希望形成伙伴关系开展新研究。

?一些人表达了他们对土地使用权问题的担忧。农民家庭一旦失去土地,就失去了摆脱贫困的能力。在非洲,土地是很多冲突的核心。现在,一些政府在农民或决策者并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把土地出售给大公司用于生产生物能源。目前尚没有法律手段来保护最贫困的农民和土著人的地权,因此尽快实施合理地权政策保证获得土地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农民代表提出,他们的需要比生物燃料更重要:他们必须养家糊口。只有在确保生物燃料有助于农民自立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支持。不应在非洲生产生物燃料去解决发达国家的能源问题。就转基因技术而言,应优先考虑现有知识,而不是优先发展植物新品种。

?论坛也提出了气候变化的恢复力问题。随着极端气候事件愈演愈烈,恢复力正趋于极限。还会有其它可能性,仅靠传统知识已经不够。应该探索各级风险互助和保险措施。

2

从中国玉米生物乙醇发展分析生物能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全球正面临空前的能源危机,一方面能源需求激增,另一方面能源供给有限,寻找并研制新能源替 代传统能源成为唯一破解办法。近几年来,国内也掀起发展生物能源的热浪,但是由于技术有限,发展生 收稿日期:2011-05-03 作者简介:郭玲霞(1984-),女,山西长治人,博士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评价,土地经济与政策。 从中国玉米生物乙醇发展分析生物能源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郭玲霞1,2,黄朝禧1,2,彭开丽1,2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Does Development of Bio-energy Really Affect the “food ”?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rn Bio-ethanol Guo Lingxia 1,2,Huang Chaoxi 1,2,Peng Kaili 1,2 (1.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 2.Hubei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Wuhan 430070,China ) Abstract:Taking bio-ethanol from cor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energy ”and “food ”with the means of scenario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bio-ethanol plays an impact on the demand for corn.If do a more realistic predictions to the other industrial use and rations of grain,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s will be relieved to some degree.So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bio -ethanol will not impact the “food ”problem significantly.But considering stocks and exports,the relations are rather strained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rn.Food energy ’s development is an ordeal of technology and strategy,actively gui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o ensure the most basic food needs is the good way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bio-energy ;bio-ethanol ;corn ;food security 摘要:本文以玉米生物乙醇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定量分析“生物能源”与“吃饭”的关系。研究表明:(1) 设定2020年生物乙醇的产量为1000万吨、1500万吨和2300万吨,玉米生物乙醇占生物乙醇的60%、 40%和20%,则9个子情景所需玉米量最多3864万吨,最少560万吨;(2)结合其他玉米需求分析其供需 关系,发现9个子情景均未达均衡,最大和最小缺口分别为4249万吨和945万吨,说明玉米生物乙醇的发展对玉米需求造成了影响。如对口粮和其他工业用粮进行更切合实际的预测,则供求情况会有所缓解,所以玉米生物乙醇的发展不会对“吃饭”问题造成太大影响。但若考虑库存和出口则会显得供求紧张。发展粮食能源是一场技术与战略的考验,积极引导技术创新,并保证最基本的粮食需求是未来的出路。关键词:生物能源;生物乙醇;玉米;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F326.11;TK6 文献标识码:A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

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浅谈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浅谈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摘要: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不仅能提高预测农业生产力的能力,还可以为制定国家政策的科学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54-02 气候变化已经吸引了国际以及各国的关注,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需要站在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来应对,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气候变化的预测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多层次的,负面和正面影响并存的。 一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能够识别(如采用统计检验)的气候状态的变化,即平均值变化和/或各种特性的变率,并持续较长的时间,一般可达几十年或更长时间[1]。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只是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变化的原因、幅度和区域分布迥异,且未来气候变化预测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的安全。所谓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的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根据FAO的定义,对粮食安全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例如,郭书田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应该包括五方面内容,即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率、农民收入、生态环境、食物安全等。”[2]翟虎渠认为:“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从以上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国际或者中国学者怎样定义粮食安全,其中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要确保有足够的粮食。充足的粮食储存量是国家安全的先决条件,离开这个条件谈国家安全,那国家安全就好比是空中楼阁。 二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如此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至为密切。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中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目前,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如下的影响: 第一,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粮食的充足供应。粮食的充足供应,指在数量上和市场上有粮可食,包括粮食生产、粮食储备以及外来粮食援助等。全球气候体系的异常导致中国在降水、气温、自然灾害爆发频率和分布、水资源利用、病虫害发生机制等方面出现反常,最终冲击中国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 (Food Security and the Surge Toward Biofuels … and Food Insecurity?)Michael Glantz (NCAR) 著何皓 (HIT) 翻译叶谦 (NCAR) 校对一场大的争论正在酝酿之中,可以预计,这场争论将会愈演愈烈,而人们争论的中心是:种植农作物是用来满足人类食物和喂养牲畜的需求,还是为了将其转换成生物能源。这听上去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不过是从食物和能源中选择一个而已。但是,两者都是社会所必需的。即使目前还没有被认识到,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伦理学。这是因为,富裕的国家可以两者兼得,而贫穷的国家却不可能,除非他们做出一定的牺牲。 将耕种土地的目的从食物生产转变成生物能源生产,将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得与失,利益与成本。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那些从土地利用目标转换过程中获利的国家将不会去帮助那些由此遭受损失的国家!诚然,由于不同人观察角度的不同,对这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而对于我们这些有关食物和能源问题的外行,首先所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你听到另外一种观点的论证之前,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无论是赞成将耕地用于种植粮食还是用于生产生物能---都具有说服力。 虽然揭示和澄清这个争论的各个方面不会让食物还是能源的选择更加容易,但会有助于揭示食物-生物能-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引发这个争论的根本原因就是汽油价格的飙升。如果汽油的价格不是如此之高(并且还在继续上涨),生物能源的开发是不会如此引人注目。各国政府需要能源以保持经济运行和增长。与此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化肥的使用,土地利用的改变(如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正让人们高度担心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多政府,或是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或是看到了生物能源能够致富或省钱的机遇,都迅速开始了或是供国内使用或是为出口的生物能源生产计划。一些国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将玉米转化成酒精(如美国),另一些国家则集中在利用甘蔗(如巴西),还有些国家则关心油棕榈的使用(如印度尼西亚)。种植这些东西需要土地,这对那些没有足够土地资源的地区而言,生物能源的生产商对政府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使粮食种植地(还有自然保护区)成为当然的挤占对象,. 一种显而易见—虽然尚未被证实—的担心就是,扩大用于生产生物能源的土地面积会对生产粮食的土地.造成一种称为“零和”的矛盾。零和是指从生产生物能源所得就会伴随着粮食安全某种程度上的降低。生物能源生产商和一些支持者反对此说法。他们指出,可以用那些目前没有种植食用农作物的土地来生产生物能源农作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历次会议介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次缔约方大会 1995年4月7日,为期11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一届会议在德国柏林国际会议中心闭幕,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文件认为,现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义务是不充分的,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通过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组织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段有关楼兰的材料。录音及图片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弄清楼兰消失的确切原因,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那全球气候怎样变化呢? 同学们阅课本91页第一段回答: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哪几种? 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代气候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是在变化中的 承转: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古代气候变化的呢? 阅读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 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设问:由以上内容气候变化影响了树木生长的快慢,那么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呢? [板书]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看图4-2-3分析图的含义: 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右纵坐标表示中国年平均气温左纵坐标表示挪威雪线高度知识与技能何为雪线??? 图中蓝虚线为挪威1万年来的雪线升降图 红实线为中国近500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观察二者变化趋势有什么关系?

[生物,能源,粮食安全]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2dash;“就是把美国全部的耕地都改种玉米等,也只能满足其石油年需量的11%”,典型地反映了目前一般习惯于将生物能源直接与粮食/食油划等号的思维。 有文章预言,美国发展生物乙醇将用掉自产玉米的大部分。事实上,美国的有关方面就从未设想过今后主要靠玉米制燃料乙醇。在某种意义上说,用玉米制乙醇只是权宜之计。除了在2007年总统国情咨文中,寄巨大希望于“第二代生物乙醇”——由木质纤维类原料制取乙醇,要求5年内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之外,美有关部门从未有过今后要大量增加用玉 米等粮食制取生物燃料的计划。相反,由美国能源部(DOE)和农业部(USDA)完成的未来30 年生物能源原料的规划研究宣布,要在2030—2050年期间,使生物质能满足替代年石油消费量的30%的目标:①替代5%的燃油发电量;②替代20%的交通运输用燃油;③替代25%的石化材料工业用石油。并完全可以在不影响食物、饲料和玉米、大豆等出口的情况下,提供10亿多万吨生物质原料。其中,用于生物燃料的谷物仅为每年8700万t,仅比当前的 用量多出不到1000万t。 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研发的第三代生物燃油(含油藻类制乙/丁醇、生物柴油),预示了生物燃料不会与农业争耕地的前景。据SEibert M.King等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对第一代(玉米)乙醇而言,用相当于目前玉米种植面积的4倍的耕地,能全部取代美国的汽油。 第二代(纤维类)乙醇要全部取代汽油消费量,需要稍大于目前的玉米种植面积的边际土地。至于第三代燃油,所需的废地/水面面积更是只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约3%。 其次,谷物乙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真的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是绝对势不两立,对中国来说是洪水猛兽?否。 当前我国玉米最主要的消费对象是畜、禽和水产饲养业。2007年,用作饲料的玉米,占玉米总产量的60%。而且饲用玉米量仍在以每年400万t以上的速度增加。预计2008年将占到玉米总产量的66%。我国饲 料业最短缺的就是蛋白原料,为此不得不每年进口3500万t大豆和超过100万t的鱼粉。今 后蛋白饲料的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与发达国家的农民享受着高额的农业补贴完全不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长期以来饱受粮、油低价格TBE(甲基叔丁基醚)会造成很重的空气和地下水污染。美国一些 空气污染严重的州如加利福 至于欧盟国家,更是将生物能源的减排温室气体效应,作为发展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的首要目标和议事出发点。因为它们都签署了具有国际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而且在即将进人“后京都时代”之际,又都相继制定了更雄心勃勃的温室气体减排规划。瑞典首相20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摘要: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关键字: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气候制度全球合作 正文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越来越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也给国际政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它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利益观形成挑战。 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变暖的趋势。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中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此作出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1全球气候变化 1.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演讲稿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我先来介绍一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这次气候大会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各国对这次大会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让我来介绍一下 首先是中国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下面是其他主要国家的态度 美国: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欧盟:承诺于2050年减排95%。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试图重新确立自己的国际领导地位,指出如果哥本哈根峰会能够达成气候变化协议,欧洲将在2050年前削减高达95%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前减少30%。 印度: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3日宣布,印度将在2020年前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25%。 英国:2009年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28日发表《西班牙港气候变化共识:英联邦气候变化宣言》,强调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各方应该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发达国家应该对困难国家给予帮助,尤其是资金援助。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会参议院2日却再度否决了澳工党政府提出的气候变迁法案,这使得澳总理陆克文将空手赴会。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煤碳出口国,澳人均排放量超过美国。提议未来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0年减少5%到15%。

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蓝体字是必看内容,红字是强调的内容。红色加粗的字体,是重中之重。请各位同学仔细看。在10.10之前看完就可以。至少要把11页开始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概述看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文 本公约各缔约方, 承认地球气候的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感到忧虑的是,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注意到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社会和发展需要, 意识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汇和库的作用和重要性, 注意到在气候变化的预测中,特别是在其时间、幅度和区域格局方面,有许多不确定性, 承认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 回顾1972年6月16日于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有关规定, 又回顾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拥有主权权利按自己的环境和发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也有责任确保在其管辖或按制范围内的活动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 重申在应付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原则, 认识到各国应当制定有效的立法;各种环境方面的标准、管理目标和优先顺序应当反映其所适用的环境和发展方面情况;并且有些国家所实行的标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不恰当的,并可能会使之承担不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回顾联合国大会关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1989年12月22日第44/228号决议的决定,以及关于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1988年12月6日第43/53号、1989年12月22日第44/207号、1990年12月21日第45/212号和1991年12月19日第46/169号决议, 又回顾联合国大会关于海平面上升对鸟屿和沿海地区特别是低洼沿海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1989年12月22日第44/206号决议各项规定,以及联合国大会关于防治沙漠化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1989年12月19日第44/172号决议的有关规定, 并回顾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于1990年6月29日调整和修正的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注意到1990年11月7日通过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宣言, 意识到许多国家就气候变化所进行的有价值的分析工作,以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系统的其他机关、组织和机构及其他国际和政府间机构对交换科学研究成果和协调研究工作所作的重要贡献, 认识到了解和应付气候变化所需的步骤只有基于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并根据这些领域的新发现不断加以重新评价,才能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最为有效, 认识到应付气候变化的各种行动本身在经济上就能够是合理的,而且还能有助于解决其他环境问题, 又认识到发达国家有必要根据明确的优先顺序,立即灵活地采取行动,以作为形成考虑到所有温室气体并适当考虑它们对增强温室效应的相对作用的全球、国家和可能议定的区域性综合应对战略的第一步,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百度搜索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②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的读图分析,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②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②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是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比较容易解决。教材中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用了很多不确定的词语,如“很可能是”“可能影响”等,笔者认为本节课思想性大于知识性,因而本节课的重点其实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学重难点】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1教材、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图像、电影《后天》剪辑视频、学生互联网搜索的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投影有关全球变暖的图片【百度图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3420110.html,/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83cab81eb0 22787f403417f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3420110.html,/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4075890a2c bfa07f94ca6bf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3420110.html,/albums/834804/834804.html#0$9252ae7e6330cc1b0 dd7da71 教学环节1:电影片段欣赏

生物能源的利用及其发展前景

生物能源的利用及其发展前景 生物能源作为一种环保的能源,它以生物为载体的能量。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物能源主要 包括森林能源、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生活垃圾四类。目前,因为国际能源的日益枯竭, 很多国家已经加紧了研究、利用生物能源的步伐。在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又有特殊的优势:1、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原料丰富;2、可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非粮能源作物;3、农林业的废弃物(包括城市工业的有机废弃物)都可作为生物能源原料。而且在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可以改善 现有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也能充 分利用边际土地,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生物能源的大规模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 忽视的。因为当今生物能源的生产主要是以粮食为原料,这样可能会导致国际粮食贸易下滑, 影响我国粮食供给,同时也可能引起世界粮价较大波动及价格联动,影响我国粮食市场,并且还会使人类“与粮争地”可能性增大,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可以说在发展生 物能源的旅途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石油价格上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 的重视。其中,生物能源作为目前可直接利用、能较大规模生产并替代运输燃料的能源产品 之一,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但是,一些地方出现的一哄而上发展生物能源的倾向 令人担忧。因此,对发展生物能源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将专门探讨关于生物能源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生物能源 生物能源——又称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能量形式,即以 生物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生物质能的原始能量来源于太阳,所以从广义上讲,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生物能源的种类 1、森林能源 森林能源是森林生长和林业生产过程提供的生物质能源,主要是薪材,也包括森林工业的一些残留物等。森林能源在我国农村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农村消费森林能源约合1亿吨标煤,占农村能源总消费量的30%以上,而在丘陵、山区、林区,农村生活用能的50%以上靠森林能源。薪材来源于树木生长过程中修剪的枝杈,木材加工的边角余料,以及专门提供薪材的薪炭林。 2、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也是我国农村的传统燃料。秸秆资源与农业主要是种 植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根据199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出量为6.04亿吨,其中造肥还田及其收集损失约占15%,剩余5.134亿吨。可获得的农作物秸秆5.13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GE. 02-65241 (C) 120203 140203 联合国 Distr. GENERAL FCCC/SBSTA/2003/6 24 December 2002 CHINESE Original: ENGLISH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 第十八届会议 2003年6月2日至13日,波恩 临时议程项目4 (d) 方 法 问 题 土地使用、土地使用的变化和林业:为了按照 《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将造林和再造林活动 纳入第一承诺期拟订定义和模式 有关处理基准、额外性和渗漏问题的模式的备选办法文件 秘书处的说明 目 录 段 次 页 次 一、导 言………………......................................................... 1 - 6 3 A. 任 务…………………………................................... 1 - 3 3 B. 本说明的范围…………............................................. 4 - 5 4 C. 科技咨询机构可采取的行动 (6) 4

FCCC/SBSTA/2003/6 page 2 目录(续) 段次页次 16 4 - 二、与基准相关的问题 (7) 10 4 - A. 基准的范围 (7) B. 基准的方法…………................................................. 11 - 12 7 C. 基准的计算……………………………........................ 13 - 16 8 三、额外性……………………………………………................. 17 - 22 9 A. 额外性的定义…………………………………............. 17 - 18 9 B. 固碳量的计算………………………………................. 19 - 20 10 C. 固碳量的核查………………………………................. 21 - 22 11 四、渗漏……………………………………………..................... 23 - 30 12 A. 项目边界的定义………………………………............. 23 - 24 12 B. 渗漏的定义....................………………………………. 25 - 26 13 C. 渗漏的调整……………………………………............. 27 - 28 13 D. 渗漏的监测…………………………………................. 29 - 30 14 五、交叉的问题…………………………………………............. 31 - 38 15 A. 监测计划………………………………........................ 31 - 32 15 B. 监测计划的审定和实施………………………............. 33 - 34 16 C. 入计期……………………………................................ 35 - 38 1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