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下《墨子》《韩非子》

六下《墨子》《韩非子》

六下《墨子》《韩非子》
六下《墨子》《韩非子》

《墨子》

(一)

经典国学再现

昔者晋文公好士①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⑤之,故⑥臣为之也。我是小助手

①士:大臣。

②牂(zāng)羊:母羊。

③韦:熟牛皮。

④练帛:大帛,粗疏的丝织品。

⑤说:通“悦”,喜欢。

⑥故: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粗疏的丝织品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文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好士之恶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练帛之冠:()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其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你能讲出一个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晋文公重耳

上面这则小故事的起因是当时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晋文公是不是很伟大呢?

晋文公不仅提倡节俭,还很讲信用。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它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同学们,晋文公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呢。

《墨子》

(二)

经典国学再现

昔①者楚灵王②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③为节④,胁息⑤然后带⑥,扶墙然后起。比⑦期年⑧,朝有黧黑⑨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我是小助手

①昔:从前。

②楚灵王:春秋中期楚国国君。

③一饭:每天吃一顿饭。

④节:限制,节制。

⑤胁息:屏住呼吸。

⑥带:束紧腰带。

⑦比:等到,及至。

⑧期(jī)年:满一年。

⑨黧(lí) 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我是小翻译

从前,楚灵王喜欢大臣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唯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穿衣服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灵王之臣_____________

(2)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A.过了一年,早上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B.一年之后,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C. 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D. 第二年,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如何看待这则小故事里的楚灵王的这种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这个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齐景公的过失,因此他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这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现在,有些同学有着很强热的追星的现象,甚至模仿偶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是好多明星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能成为我们的典范,同学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哦。

《墨子》

(三)

经典国学再现

昔越王句践①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②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③乱行,蹈④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⑤而退之。

我是小助手

①句践:亦称勾践,春秋末越国国王。

②焚:烧。

③碎:疑为“阵”字之误。

④蹈:踩、踏。

⑤金:钲,似铃,柄中上下通。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颜色像

金。

我是小翻译

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鼓舞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有一百多人。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撤退。

考考你的智慧

1.给“蹈”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遵循,依照。②踏、踩。③跳动。

(1)赴汤蹈火_____________

(2)手舞足蹈_____________

(3)循规蹈矩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

(1)“左右百人有余”中“余”的意思是表示整数之外的所剩的零头,相当于“多”。()

(2)“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意思是“可惜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

3.古代作战,有两种很重要的乐器,一种是鼓舞士兵英勇作战的,一种是让士兵撤退的,这两种乐器分别是()和()。

4. 跟文中出现的两种乐器相关的成语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传来源于越王句践。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句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做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乘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正是由于越王句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墨子》

(四)

经典国学再现

子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②,邻有敝舆③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④而欲窃之;舍其粱肉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⑥人?”

非攻王⑦曰:“必为有窃疾矣。”

我是小助手

①子:夫子(老师、先生)的意思,是弟子对墨翟的尊称。

②文轩:华美的车子。

③敝舆:破车。

④褐(ha):粗布衣服。

⑤粱肉:借指好饭好菜。

⑥何若:怎样。

⑦王:这里指楚王。

我是小翻译

墨子说:?不要自己华美的车子,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粗布衣服;不要好饭好菜,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人)肯定是有了偷窃癖。?

考考你的智慧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舍其文轩_____________

(2)欲窃之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此为何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为有窃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想对“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样的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墨子止楚攻宋

墨子利用上文中的几句话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打算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往楚国,力图制止战争的爆发。

墨子见到公输般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托你去杀掉他。?公输般听了很不高兴,说:?我是不杀人的!?

墨子拜了两拜,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照道理,连少数人也不应该去杀害,反而去杀害多数人,这又怎能说是合乎天理??

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说攻打宋国是楚王的决定,于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王。

见了楚王,墨子向楚王提出一个问题:?不要自己的华轩,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粗布衣;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人定是有了偷窃癖。?

墨子抓住时机,马上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却只有五百里,这就像华轩比之破车;楚国有各种珍贵的野兽鱼虾,宋国却是连雉、兔、鲫鱼也没有,这就像米肉比之糠屑饭;楚国有珍贵的树木,宋国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比之粗布衣。所以据臣看来,大王派兵攻打宋国,就像那个有偷窃癖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蛮横地说:?你说得好,但是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宋国非攻打不可。?

墨子为了打消楚王攻宋的念头,便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试演云梯攻城和防御的办法。试了几次,公输般都被墨子击退。

公输般不甘心失败,对墨子说:?我知道怎么来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墨子说:?公输般的意图,不过是想杀掉我。他以为杀掉我,宋国就没有人能守,可以攻了。可是我的弟子已经拿了我的器械守御在宋国城上,等着楚国来的敌人。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国。?楚王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说:?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这样,墨子凭借机智和勇敢解除了宋国的一场灾难。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墨子做了充分的防御准备,有实力做后盾,使楚王不敢轻视宋国。

《墨子》

(五)

经典国学再现

夫①爱人者②,人亦从而爱之;利人③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④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我是小助手

①夫:句首发语词。

②者:……的人。

③人:别人、他人。

④士:为“上”之误。

我是小翻译

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护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考考你的智慧

1.为“故”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意外的事情。②有心,存心,故意。

③老,旧,过去的,原来的。④朋友,友情。⑤原因,缘故。

(1)不以为行故也()

(2)故障()

(3)故事()

(4)沾亲带故()

(5)明知故犯()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何难之有焉?

(2)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3.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这则小短文,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弘扬传统文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多少诸侯国的兴替存亡,使人们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并从中悟出了?载舟覆舟?的至理名言。

唐太宗曾目睹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由盛转衰、迅即灭亡的短促过程,这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经常以隋亡为鉴,检点自己的言行。有一次,房玄龄向唐太宗建议说:?近来,清查兵器,发现我们现有的兵器比隋朝还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不料,唐太宗却回答道:?增加兵器来防御外敌固然很重要,不过,目前最要紧的是安抚民心,稳定人心。隋炀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足,而是无视民心向背,以致民怨沸腾,国亡政息。我们要以隋亡为教训,不可随便忘记。?可见,唐太宗真正地理解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内涵,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的证明著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逆民心,而最终走向毁灭。现在我们国家提倡的?以民为本?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也是在新形势下国家对广大人民的承诺以及关怀。

《墨子》

(六)

经典国学再现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①,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③也。”非独染丝然③也,国亦有染④。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我是小助手

①苍:青色。

②五入必:染完了五次。必,通"毕",终,完毕。

③然:这样。

④染:染色这种事情。

我是小翻译

墨子见人染丝,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所放入的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丝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染完了五次,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仅仅是染丝如此,治国也如染丝一样。不仅仅是治国如此,做人也如染丝一样。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故染不可不慎也_____________

(2)国亦有染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主题相符的一项是()。

A.凿壁偷光

B.程门立雪

C.孟母三迁

D.囊萤映雪

3. 这则小故事表面是说的染丝,实际上说的是什么?这则小故事可以用哪句话概括?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弘扬传统文化

爱莲说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借莲花表明自己志趣的一篇美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蔓蔓,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作者以浓墨重彩的语言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以及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在淤泥里也能开出圣洁的莲花,是不是也给我们一些别样的启示呢?

《墨子》

(七)

经典国学再现

故①官无常②贵而民无终③贱。有能则举④之,无能则下⑤之。举公义,辟⑥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我是小助手

①故:因此。

②常:永久。

③终:终身。

④举:选拔。

⑤下:罢免。

⑥辟:通“避”,避免。

我是小翻译

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罢黜他。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举公义_________________

(2)此若言之谓也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2)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3.“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标准是什么?

4.这篇小短文中墨子的思想进步在哪个方面?

弘扬传统文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豪言壮语,意思是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配服兵役的壮劳力九百人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守边,在大泽乡集合,陈胜,吴广做押解壮丁的小头目。碰上连绵大雨,道路不通,按照路程计算,已不可能如期到达。不如期到达,依照秦朝法律都得处死。陈胜,吴广于是商议说:?如今逃亡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一个死字,死于国事,不更好些吗??

吴广平时关心人,士卒多愿为他效力。押送的将尉吃醉了,吴广故意说想逃走,惹尉官发怒,挑动尉官辱骂自己,以激发士卒对自己的同情。尉官果然鞭打吴广,并举剑刺过去。吴广跳起夺剑,反身刺死尉官,陈胜在一旁帮忙,一连杀了两名将尉。于是陈胜,吴广召集众人说:?大家遇上大雨天,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误期罪当杀,即使不被杀,在边境戍卒,十之六七要累死饿死,况且壮士不死罢了,死要死得有价值啊!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吗??众人都表示听从。于是陈胜,吴广借长子扶苏和项燕名义起义,迎合广大民众的愿望。陈胜宣布自己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发动和领导了我国有史以来的首次农民起义。

?王侯将相的高贵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们应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敢于起义。?表现了陈胜对命运不公平的不满和反抗,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绩是做出来,不是天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

《墨子》

(八)

经典国学再现

良弓难张,然①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②,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③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④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⑤。

我是小助手

①然:然而。

②令:当面受命,强力指示。

③恶:嫌弃。

④辞:躲避,推托。

⑤器:英才。

我是小翻译

好的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好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敢于承担责任,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良弓难张_________________

(2)故能为天下器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给“张”字组词。

(1)开,展开:_________________

(2)商店开业:_________________

(3)扩大,夸大:_________________

(4)放纵,无拘束:_________________

(5)料理,应酬:_________________

(6)惊惶,慌忙: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正误。

(1)“致君见尊”中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表示出现、显露。()

4.“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

马说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文体。他的意思说的是: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也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国君要使人尊重,要有一双慧眼识别人才,让人才得到重用啊。

《墨子》

(九)

经典国学再现

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①之水也;千镒②之裘③,非一狐之白④也。夫恶⑤有同⑥方取⑦,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

我是小助手

①一源:一个源头。

②镒:古代重量单位。

③裘:皮衣。

④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皮。

⑤夫恶:哪里有。

⑥同:相同(的意见)。

⑦取:采纳。

我是小翻译

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统一天下的道理(方式、方法)。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非一源之水也

(2)有同方取

2.与这篇文章主题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判断正误。

(1)“盖世无双”中盖的意思是“超过”。()

(2)“盖非兼王之道也”中“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4.“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说明了什么道理?

弘扬传统文化

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这个故事来源于唐代诗人李贺。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但是,他在政治一直不得志,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每次外出,他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也告诉我们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墨子》

(十)

经典国学再现

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①以终其寿②;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③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④为正⑤,即若其利也。

我是小助手

①侍养: 奉养。

②寿:寿命。

③依:依靠。

④兼:兼相爱。

⑤为正: 施政。

我是小翻译

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子女的,有所奉养而终其天年;没有父母的幼小的孩子,有所依傍而健康成长。现在以兼(相爱)来施政,则其利(好处)如此。

考考你的智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侍养()_____________

(2)长其身()_____________

2.“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与我们现在说话语序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般说成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2)即若其利也。

4. 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以兼为正”的好处是什么?为达到这种目的你可以做些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观点,也就是?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大家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古代人提出的?大同?社会,是不是和我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几分相像呢,古人的思想也是很先进的吧。

《墨子》

(十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墨子怒①耕柱子②。耕柱子曰:“我无愈③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④,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⑤?”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⑥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我是小助手

①怒:向……发怒,对……生气。

②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③愈:超过,胜过。

④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⑤策:驱使。

⑥足:值得。

我是小翻译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觉得用哪一匹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使良马,而不驱使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足够负得起责任的,所以才对你生气(批评)你。?耕柱子明白了。

考考你的智慧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政法系1103班 郭佳宝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生活在战国末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经初具规模。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这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阻力。韩非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后来秦王嬴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了得到韩非就发兵攻韩,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样韩非到了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毒死了。

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当中,法家学说逐渐成熟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商鞅重“法”,主张用法作为富国强兵的工具;申不害重“术”,推崇循名责实,以各种秘密的手段驾驭群臣,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慎到重“势”,主张君尊臣卑,上下有别,令行禁止。韩非将这三人的学说融合在一起,又参考了儒、道的主张,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

韩非子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这爿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迎,殷勤接待。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地说:“凶啊,

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郑人买鞋 有个郑国人,想到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但临走时,却把尺码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他到了市上,走进一家鞋店,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码没有带来,忙对店员说: “我忘记了带尺码来,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说罢,拔脚就跑。 这样一来一往,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这事,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 买鞋的人回答说:“我是宁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伦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仁爱”,墨家家的爱人是”兼爱”。虽然在“爱人”这一点儒墨两家有着共同之处,但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毕竟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第一、“兼爱”和“仁爱”的核心不一样 儒家的仁爱精神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并且亲亲的核心是孝悌。儒家道德以孝悌说仁爱,又把孝悌建立在返本的自然情感上,而把仁从外部的规范变为人性的本能。在亲亲基础之上,孝梯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两方面构造起来。孝移于君,便有了“忠”,悌移于尊,便有了“义”。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差等,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的爱, 要求人们抛弃儒家所说的血缘等级等因素, 做到爱人如己。就是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由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在墨子看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二,“兼爱”与“仁爱”的本质不一样 儒家道德讲“爱人”,归根结底是爱己、为己。儒家道德的修己安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利己这一目的的方法。这种行为在本体上表现为“不忍人之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由此可见,儒家之仁爱是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推的人情法则作用下,达到利己、为己的目的.然而,墨家兼爱却是一种利人、为人之爱。墨子把是否‘中万民之利”作为评价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墨子认为,讲兼爱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关于爱人和爱己的关系,墨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第三,“兼爱”和“仁爱”的产生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的“爱”不是由外向内强加于人的, 而是自发的。它以人性向善作为其哲学起点, 孔子“爱人”的观念是对人性的信赖和人格的尊重。儒家注重伦理,认为首先要作为一个尽“孝”道的人, 才有可能去爱其它的人, 这是行仁之道的基本条件。提倡“亲亲”之爱, 乃是发之于人的本性, “父子”血缘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儒家的爱是由特殊性到普适性的, 由“爱亲”产生而推至“爱众”、“爱民”。墨子则认为“爱”是自外向内的, 由于现实的需要而存在。他的政治思想以“天志”为本。面对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崩坏了的道德规范,墨子从“天志”出发推出“兼爱”, 让“爱”成为天下太平的工具。在墨子的学说中, “爱”是外在产生的, 作为人们生存必需拥有的一项品质而强加。 第四,“兼爱”与“仁爱”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作“礼坏乐崩”的时代, 因此, 他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内容的“礼乐”思想。反过来“,礼乐”成为其“仁爱”的实现方式, 即内乐而外礼的人的标本。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 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孔子认为, 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泛爱。与孔子相比, 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墨子之“兼爱”思想的实现, 就体现在他的“尚贤”、“交相利”、“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兼爱”则以“交相利”为准则,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并且将“兼爱”的实现寄希望于王侯将相,不易为人所实施, 就难免流于空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KCB齿轮油泵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可调压渣油泵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待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待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高压渣油泵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待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KCB-300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齿轮油泵kcb 55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待,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高压渣油泵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

(完整版)韩非子生平简介及故事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纵观韩非子一生,只能用坎坷一词形容。 不过韩非子的依法治国,虽然不完善,但是却是有一定的依据,其中精华是可借鉴的。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韩非子》,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韩非子·说难》、《韩非子·五蠹》、《韩非子·物权》等等。 他的著作多以寓言故事为主,其形象生动的表述了社会人生的道理,有些寓言故事非常的诙谐幽默,但却真实客观。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时期,他是当时势力最弱的韩国的贵族,从小口吃,但是天资却非常的聪慧,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他的著作可谓是一个大手笔,非常的有才华,再加上他的见解也十分的深刻;他目睹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入灭亡,于是向韩王说了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但是韩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非子非常的失望,不过却斌没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 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鲁人搬迁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

得到呢?' 寓意: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3:心不在马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

孔子和墨子观念的几点比较

孔子和墨子观念的几点比较 孔子把《仁》摆在了重要位置,而墨子则把《贤》和《义》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秩序虽然摆放的位置有所不同,颠来倒去,都没有逃离封建主义的藩篱。本质上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为了封建主义好的,只是在各自的具体思想方法上有所区别。他们的社会伦理观念和治国理政的思想都属于空想的封建社会 主义,是不会被统治阶级所采纳的,孔子,墨子有些相同的地方,他们的一些想法有谁能听,又有谁去能实行,都不过是活动活动心眼,都是空想的封建社会主义者,只不过有些东西符合封建统治也只能算是不谋而合的。现在,把三千年前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货色当做所谓文化精华来抵御资本主 义的价值观,就显得十分可笑,资本主义本来就是反封建的,不过,摆个封建主义的地摊,赚点资本主义的小钱,想法到也不错,也是可行的,但是要想占什么领道德高地那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相对封建主义是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进步。不反对封建主义哪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而用封建的东西比什么都 幼稚可笑。 墨子《非儒》,认为儒生教学能力不咋地,把聪明的教

傻了,好学生都教坏了,还乱收束脩,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是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搞个文艺活动的还勉强凑合,做工务农,保家卫国也指不上他们,所以参政议政的事,绝不能让儒生瞎参和。孔子:“仁者爱人”,其实质是爱君子,不爱小人。分别亲疏远近,不平等。 墨子揭发批判了儒家的假仁假义: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又曰:“君子循而不作。”又曰:“君子胜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 又曰:“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等都属于错误的言行。 孔子阴谋策划颠覆齐国和吴国的活动。孔子到了齐国得不到重用,孔某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树鸱夷子皮”来谩骂田常的,在道德行为上纯属小人一个。借机会报复搞破坏活动,孔子的行为属于贩卖情报,挑拨离间,制造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导致战争,“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在这一点上现在某些文化人与当年孔子何其相似乃尔。 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非命,非儒,非乐。 尚同,其实也是掩盖着矛盾的,在同中是在存异的。制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本章重点: 《论语》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庄子》的艺术特色 预习: 一、名词解释和问答: 1、什么是说理散文? 2、诸子散文史说理散文吗? 3、诸子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4、什么是百家争鸣? 5、学习重点——名词解释: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指的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11、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概述: 1、《论语》的语录体在()中得到发展,其中的自觉的逻辑意识,为说理散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a)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论语》、《老子》 b)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孟子》、《庄子》 c)专论体(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 一、语录体—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序《诗》、传《易》、《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论语》中具有先秦说理问的特征的表现: a)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b)书中也有较长的段落,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先进·子路冉有公西华侍 坐》 c)《季氏》中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征。 (二)文学性体现在: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论语》思想内容:《论语》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礼”和“仁”。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3、美学思想善与美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基于《韩非子》的分析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治国要崇尚法治 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鲜明提出治国要崇尚“法治”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鲜明地提出治国要崇尚法律,以法治国。他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最高明的治国原则在于依靠法术而不依靠个人:“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制分》P763)[1]可见,韩非子强调治国要崇尚“法治”而反对“人治”;(2)治国要崇尚法度而不依靠贤人:“上法而不上贤”(《忠孝》P741)[2];(3)要把法治作为统治民众的根本:“治民无常,以法为本”(P759《心度》)[3];(4)君主就应该依靠严守法治原则来建立功业:“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P516外储说右下)[4];(5)要以法律作为处理政事的唯一准则:“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无二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P612问辩)[5];(6)按法令办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据法直言,循绳墨,诛杀奸人,所以为上治也”(P649诡使)[6] 2.详细分析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还详细分析了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对于治国而言,法治对多数人有效,而德治只对少数人有效:“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P735)(2)法律是统治天下百姓的根本:“法者,王之本也”(P758)(3)依法办事能使国家强大,反之会使它衰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P41《有度》)“治强生于法,若孪生于阿”(P504外储说右下)(4)实行“法治”能有效地管理大臣:“彼明法,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P175《饰邪》) (二)、“法治”之立法 1.原则: (1)遵循自然顺天道 韩非子提出,立法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不逆天道”、“因自然”(P313《大体》)这就是说,立法要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法则。“因道全法,君子乐而止大奸”(P314《大体》)这就是说,立法遵循自然的法则就能除暴安良。 (1)因时制宜应时势 韩非子认为,立法也要因时制宜:“论世之事,因为之备”。(P698《五蠹》)这就是说,治国要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P700《五蠹》)这就是说,政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措施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政事。“古今易俗,新故异备”。(P704《五蠹》)这就是说,古今的社会情况不同,因此新旧时代的政治措施也不一样。“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P759《心度》)这就是说,法律能随着时代而变化,国家就会治理好;治国措施能适应社会情况,就会有功效。 (2)权衡利弊讲实效 韩非子强调,立法也要权衡利弊讲实效:“法有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P673《八说》)这就是说,法制的设立若有困难,估计它虽有困难但事情能办成,那么就设立它;事情的成功弱爆含有害的一面,估计它虽有害处但功绩很大,那么就去做。“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 [1] P763 [2] P741 [3] P759 [4] P516 [5] [6]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

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他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这是不得不预先声明的。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教材取前一种说法。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政法系1103班 郭佳宝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生活在战国末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经初具规模。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这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阻力。韩非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后来秦王嬴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了得到韩非就发兵攻韩,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样韩非到了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毒死了。 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当中,法家学说逐渐成熟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商鞅重“法”,主张用法作为富国强兵的工具;申不害重“术”,推崇循名责实,以各种秘密的手段驾驭群臣,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慎到重“势”,主张君尊臣卑,上下有别,令行禁止。韩非将这三人的学说融合在一起,又参考了儒、道的主张,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摘要]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种爱人的思想既具有相别的地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实施要求不同。但是两者都主张“仁”,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都注重践行。对孔墨的“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爱人,如何修身具有重要妁参考作用,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 一、“仁爱”与“兼爱”的相异之处 孔子和墨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而墨子提倡“兼爱”。虽说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爱人的思想,都注重“仁”,但是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异的地方。比如,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及两者实施的要求不同。 1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春秋末年为社会大变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大规模的流亡,使部分奴隶主贵族失去了往昔的天堂,他们无力维持原有的生活,内部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有的贵族失去了世袭祖业,形成流民。当时流民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昔日做官,如祝、宗、乐、士,而后失业者,或者是失势的贵族,这些上等的流民多成为儒士;一种是农工下层失业者,或刑徒苦役,这些流民多成为侠士。儒家出自儒士,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大儒士。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这就注定其思想主张必然强调封建礼仪、宗法制度和等级差别,这就决定了其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之上的,这种仁爱是推己及人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再爱别人,是一种爱有差等的仁爱。而墨家出自侠士,来自于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墨子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更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与艰辛,这就决定了墨子的思想主张更多反应劳苦大众的要求,要求博爱,爱无差等。 2具体的内容不同。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墨子所提倡的“兼爱”也称之为“仁”,从表面上来看,孔墨都注重“仁”,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在具体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孔子提倡的“仁爱”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之上的,孔子的“仁爱”强调宗教程度、血缘尊卑、亲疏贵贱,是一种由亲而疏,由近及远的爱,是“爱有差等”。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衰公问》)。由此可见,孔子的爱人思想是从爱亲人开始的,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之事,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之上的,是“爱有差等”。而

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班级:10会专五 姓名:韩觉锐 学号:100322522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 思想的独到价值。 一、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概述 和所有的法家思想家一样,韩非子也是旗帜鲜明地把富国强兵作为国家管理的直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韩非子提出了 如下管理原则和手段: 首先,构建权责明晰的层级关系。韩非子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选好官员,并以赏罚加以督察,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皆出《韩非子》)因此,韩非子明确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这才是当好君主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政府的管理应当进一步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有智慧的最高管理者,只要掌控住包括权力枢纽在内的原则性的东西,则自然会使下级各部门围绕基本原则与要求开展工作。上级把握原则,下级处理

事务,一切都由此而井然有序。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超五帝,侔三王”的伟业。 第二,依靠法治。法治的思想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法家的核心思想。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法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即“法者,王之本也。”国君如果能够依赖法术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君如果放弃法治,则国家的管理必定会陷于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不仅普通君主如此,即便古来圣王,其在管理上取得的成功,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依靠法治。因此,中常之主,只要遵守法制管理国家,就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定:“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使中主守法术,则万不失矣。” 第三,执法必须强势。执法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力而彻底。一方面,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果断地打击那些违背法令、胡作非为的豪强和权贵,即“法不阿贵,绳不屈挠…刑过不避大臣”;另一方面,官员在执法时要有强直的品格,即“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第四,厚赏重罚。韩非子认为,君主推行法治,所依赖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就是赏罚,他称之为“二柄”。因此,“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厚赏有意外之喜,因此能真正有效地起到劝善的作用;而严刑重罚就好像是让人面对一块烧红的金子一样,即便充满欲念,但也不敢伸手去拿。在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五十五. 兹郑引辇 【原文】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①。兹郑踞辕而歌②,前者止,后者趋,辇乃上。使兹郑无术以致人③,则身虽绝力至死,辇犹不上也。今身不至劳苦而辇以上者,有术以致人之故也。(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注释】①辇(niǎn):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高梁: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踞:蹲,坐。辕:拉车的把手。③使:假如。致人:调动人,招引人。自注;证明此人会动脑子,会想办法,比一般人聪明,他能借力用力而不是单靠自己,这样的人是能做成别人做不到的事而成为人上人。 五十六. 留有余地 【原文】桓赫曰①:“刻削之道②,鼻莫如大,目莫如小③。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④,则事寡败矣。(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桓赫:战国时代著名的雕刻家。②道:原则。③莫如:不如。为其:认为。④复:还原,重来。自注;艺术家雕刻要留有余地才能雕出好的东西,许多人在作画,刻写时没有余地而使作品效果很勉强而不自然。做事也要留有余地不然后面就难了,两个人吵翻撕破脸就很难再恢复关系了。 五十七.杨布打狗

【原文】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②,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③,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称为杨朱学派。②衣缁衣:衣,动词‘穿’的意思。缁(zi)衣:黑色的衣服。《说文》:“缁,帛黑色也。” ③曩者(nǎng zhě):刚才,过去。使女:使,假如。女,即你。自注;杨布做事情就这样将一切错误算在狗身上,其实他自己也有问题。他的所为就像一些人自己摔了一跤,就打桌子,椅子,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将所有问题怪在别人身上。这样的人做事情那肯定会出问题,而且是一出再出,因为他不知道最大问题在自己身上。 五十九. 摇木拊本 【原文】摇木者一一摄其叶①,则劳而不徧②;左右拊其本③,而叶徧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摄(shè):本义:牵曳,牵拉。《说文》:摄,引持也。②徧(biàn):《广韻》周也。同“遍”。③拊其本:拊(fǔ):拍打,敲击。本:树干。自注;韩非说了一个简便方法就是抓住纲领,从关键处下手而不是全盘拿下,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其关键薄弱地方,只要抓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7、敏而好学 一工精彩文档<■ ,不耻下问。 ■- ■ I ■ ■ .■ t I ■ ■ j ■ sail . ??■? ■ ■ ■ ■ a is ■: * 1 ?■??」■! ■■■ a ■aw, ■ ■ ■ ■ H ,? jp'l 1: ▲,/■ \ A If ; 、a ,古在 o R ■〔HH, Lj-r^-L' ■ F ? F i| <1 r * f p |J < h ■ r * / 'I ■ * I p >z p x *k,1 a J * - tfi !■/JB — r ■" -I 、J 、「、小 ’ ? I B ? ■ ‘ i ■ 9 i ■ I < I M A, I 丄J ? ■/ ■ I r A , a i d " |, Ll ■ ■ I ill i iiuj?i h _ 1 ]■疋■ * 9 i i _■_■_■ /jZ z=t J ,l==r ■ .p .. ■ 1 ?■卜 i ?[- I /~r 丿] 7. r ■ ■>! ? _ k a ] . q 4 |—?—|i - | / a a a 孔子名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人应在做事上主动积极但在说话上谨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r r t t -a r - t a ■ n r v t ?■?* 而更加危险。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工 '5、德不孤?,必有邻。' !T ! ■ ■?* = r ■■'? ! - — ! I '6、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孔.子孟子:谏言名句 译文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 二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 '0 ■ I B ? - ■ a H I 4 ? ■■ ■ I H ■ 一■ 3、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讷 e :语言迟钝,不善讲话 '敏:敏捷 ■【译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 ,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08-12-05 12:39:37| 分类:本科论文|字号大中小订阅 王颖 【内容提要】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想,其思想中的“法”、“术”、“势”相结合是突出的特色,于此之外韩非法治思想还具有很多不同于其它学派的特点,同时韩非子思想源远流长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法治本源推荐法治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法术势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思想意义和政治意义,到了战国末年,法家思想占了优势,法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则应首推韩非,他的言论突出代表了法家的进步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最后的一位哲学和政治思想家,他综合了前期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中,融汇并发展了道家、荀况以及商鞅、管仲等人的思想,缔造出一套独树一帜的法家理论,建立了“法”、“术”、“势”想结合的法治理论。论述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首先要辨明的就是“法”、“势”、“术”三者的内容及关系。 在韩非子看来,“法”是君主的制民工具,是为了君主造威严之势,“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法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1]906是说,法是官方公布的法令,有赏有罚,让老百姓遵守。对于“法”,正如“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1]1058所说,法一经制定,就不容易改变,法不能含糊其辞,要让老百姓容易理解,便于记忆,这就是要防止朝令夕改。韩非子将“法”摆在第一位,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者最应注重的。他主张“立法

于君”,强调立法权的集中。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当“因天命、持大体”、[1]512 “守自然之道”、[1]508 “因道全法” [1]513,在立法权的行使过程中,要遵循和顺应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命”和“道”,使“法”得以健全和完善,尽量令所制订的法追求“公利”而不“逆人心”。韩非子主张实行以法为准绳的信赏必罚原则,以法稳定君位,确立国家秩序,最后使国富兵强,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所谓“术”,就是君主根据臣下的才能授以官职,依其言论衡量其功绩,紧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才能,在韩非子看来,“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1]906 “法”、“术”在维护君主的“势”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术”有利于君主更好地统治臣民,如何施术?用人授职乃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衡量臣下应该以实际功绩和所提的建议为依据,考核其建议和功绩是否相符,言行是否一致,并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罚。韩非子主张“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1]868君主要牢牢把握住术,将术藏在心中不让他人知晓,暗中控制臣下,将臣下的功绩归为己有。 “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1]105韩非子对于势的定义:“势者,胜众之资也。”[1]996即把“势”看成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他尖锐地指出:“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四,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沈,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1]508。君王能够“制贤”、“王天下”的首要原因并不在于其能力高强、品德出众,而是由于拥有“势”而位尊权重。韩非子再三告诫统治者:必须牢牢掌握“势”,绝不可须臾松懈。若一旦“失势”,“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1]111。灾难和混乱由是而生,所以说,当君主要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这就是从外部驾驭人臣的力量,君主掌握权威,则依靠势来改邪禁暴,稳定国家。 “法”、“术”、“势”三者相结合,有机地促进了君主地位的确立,以及国家的稳定,“法”与“术”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法”的实施是以“势”为基础的,君主对官吏说明法律,让其依其法律治理老百姓,而君主则依靠术来管理官吏。而“术”和“势”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以“术”巩固“势”,君主只有通过加强对“术”的管理,挑选贤臣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因此可看出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