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2、古诗词三首

22、古诗词三首

22、古诗词三首
22、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2 古诗词三首

22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山原、白满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之前我们学习过关于乡村生活的散文,那么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乡村四月》。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蚕、桑”,翘舌音“昼”。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蚕、昼、塞”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鹭”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桑、耘、绩、笠”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猜谜示例: 天上有虫,舍己奉公。吐丝结茧,直至命终。(谜底: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昼”的“尺”撇捺舒展,“旦”的“日”扁宽。 “耘”左部横多,间距要一致,长短不一。 “绩”的“责”三横间距均匀,末横长。 “塞”中间三横间距均匀,撇捺伸展。 “鹭”上下皆扁,“鸟”托住上部,末横向左探。 “笠”的竹字头形扁,“立”起笔点居中,末横长。 易错提示: “昼”的下面是“旦”,不要写成“日”。 “耘”的左部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云—耘(耕耘)—芸(芸豆)—酝(酝酿) 责—绩(成绩)—债(欠债)—啧(啧啧称奇) (4)多音字。 解????? jiě:解放 一知半解jiè :押解 解元xiè:浑身解数 供????? gōng :提供 供不应求gòng :供职 供认不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朗读指导: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乡村风光的热爱。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诗的第一、二句。 (1)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眼前有各种嫩绿、深绿、淡绿,其中有嫩绿的叶芽、青绿的蔬菜、绿油油的禾苗、墨绿的小草,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都是绿色的世界,甚至连水都被染绿了。 (2)四月的乡村是只有单调的绿色吗?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一、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3 古诗词三首(教案)

3 古诗词三首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字词教学 本课有3个生字,字音上,要注意“蝉”是翘舌音;字形上,强调“德”字右边中间不要少写一短横。本课出现了三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移舟泊烟渚”中的“泊”读“bó”;“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卷”读“juǎn”,“散”读“sàn”。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 2.阅读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如《宿建德江》,为了让学生感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蕴含的深意,引导他们想象诗人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时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多么惬意!”有的学生也许会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好不乐哉!”还有的学生或许会

23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 生活的诗篇。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 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 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塞箬蓑斜风: 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大自然)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鳜鱼肥不须归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已经在平时的古诗词积累中学过,如何把学过的诗上出点新意来,备课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诵读为主,以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内涵。同时,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学生从诗的题眼就看出诗人李白此时心情很是孤独,还可以从前两句感受到,尤其是“飞尽”和“独去”等感受到的。然后我便追问:“那假如你就是诗人,你看到鸟儿们都离你远去,就连天上的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

23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

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21、古诗词三首

21、古诗词三首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思乡怀亲”主题的古诗,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工具书抓住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诗意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只在学生理解肤浅处,理解困难处加以提点,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促进感情朗读。《长相思》词这一样式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理解词所表达的情感,初步感知学词的方法。因此在课时分配上,《长相思》单独占用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三首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借春风明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秋思》则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这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则写景叙事相结合,表达对故园的思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泊船瓜洲》《秋思》意思,体会情感,并能有感情朗读。 2、初步掌握一些读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一、读诗导入 1、同学们,你积累了哪些思乡怀亲的古诗?生交流题目,全体学生齐背《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 2、背得很熟练,如果能背出节奏,抑扬顿挫,那一定是种享受。想再来吗?齐背《静夜思》。 3、小结过渡:皎洁的明月、特定的佳节,这些物象,是诗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源泉。今天我们再学两首古诗,读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师提要求:学诗首先要把诗读通顺,琅琅上口,有诗的味道,自己读读吧。(两首同时呈现) 二、初步交流,引发情感 1、谁来读,尽量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生相机互动: (1)给“间”字正音,反复朗读过程中一要肯定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读出了诗的味道;二要相机在黑板上画图,把三个地点和长江画出来,告诉学生像这样分开,隔开就读间,间断,间隔。 (2)“意万重”,“重”字读间和它意思有关,什么意思?对啊,表示很多时读重,我们说心事重重,山重水复,轻舟已过万重山。谁也来读读第二首。(注意有否读对重) 2、以你喜欢的方式,再去读一读,看看注释和插图,相互说说诗词的大概意思。 3、交流诗词意思 预设一:题目不要忘了,“泊”什么意思?停,那飞机那说泊吗?火车进站能说泊吗?准确点。(专指船儿停下靠岸) 预设二:钟山和王安石有什么关系?看黑板图说。(师适时补充:王安石的父亲

23古诗词三首(含答案)

古诗词三首 一、读拼音写汉字,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2、出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青箬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辨字组词。 笠()塞()耘()桑() 竖()赛()酝()嗓() 三、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川: 句意: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 傍: 句意: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 句意: 四、课文理解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所作,这首诗主要描写江南农村时 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赞,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从“桑阴”一词可以看出,诗句 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表现了乡村儿童的 。 3、《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作者是代诗人张志和,全

诗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才写人。写景时注重色彩,第一句中鹭的颜色是,第二句中桃花的颜色是,第三句中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 和。 五、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我能从“,”中想像出山原翠绿、杜鹃 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我能从“,”中想像出小孩在树阴下学 习种瓜的场面。 3、我能从“,”中感受到桃红水碧、鹭飞 鱼肥的江南美景。 六、看图默写。 渔歌子

[唐]张志和 , 。 , 。 部分答案: 四、1、翁卷 初夏 2、范成大 初夏 勤劳可爱 3、词 唐 白 红 青 绿 五、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阳三石小学:左雪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四时田园杂兴》,动画课件《渔歌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学习《乡村四月》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老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想象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诗句意思。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课件展示。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二、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课件展示。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学习《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揭示课题《渔歌子》,老师范读,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4、简介张志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21古诗词三首(教案公开课)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应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学习,特别是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 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内容 时 古诗词三3《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 1.会写26个字,会认18个生

21古诗词三首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现手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相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自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长远。《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 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 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会写7个生字。 2. 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3. 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 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增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2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 1 .板书童年。齐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 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 .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 1. 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ppt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 语文23课ppt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 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①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古诗词三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农村的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和《乡村四月》可以粘连在一起教学,分四个步骤: 1、潜心会文──明诗意 2、心驰神往──会诗情 3、别出心裁──悟意境 4、随心所欲──拓诗文

拓展的关于农村生活的古诗已学的有:《村居》、《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所见》等,未学的有:《村晚》、《四时 田园杂兴》之二、《清平乐·村居》、《西江月》等。 《渔歌子》采用吟古诵今的方式,先诵读《渔歌子》,再让学生吟诵现代诗《雨中,我望着一个渔翁》,因为两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创设的意境是相同的,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 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 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 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 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教师可重点点拨《乡村四月》《四 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对词的知识再稍作介绍之后,放手让 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 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 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 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可 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 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 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看是否把诗词中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无论

古诗词三首练习题

22.《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 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ō yī ruò lì chénɡ jì bái lù ()()()() zhòu yè yǎnɡ cán sānɡ yè sài wài ()()()() 二、辩字组词。 耕()赛()衰() 耘()塞()蓑() 绩()须()笠() 渍()需()粒() 三、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____________ 川:_________ 子规: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_________ 供:_________ 傍: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笠:_________ 蓑衣:_________ 归: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__________所作,这首诗主要描写江南农村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___,从“桑阴”一词中可以看出,诗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表现了乡村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__________。 4.这首词前三句写景,时间是在________季,地点是在____________。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 __________,桃花的

5。古诗词三首

第二单元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 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 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 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 知. 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 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 “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预案 课题 23.古诗词三首共 2 课时主备人朱菊雪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 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预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四年级下册23 古诗词三首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这两 首古诗。 2、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乡村四月》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3.出示插图,说说观察后的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过的两首古诗。 2、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并汇报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二、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1、、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古诗词三首意思

《独坐敬亭山》诗意 1、2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4句,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诗意 1、2句,湖光秋月辉映,多么和谐。湖面平静,没有风,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4句,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诗意 1、2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4句,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诗意 1、2句,湖光秋月辉映,多么和谐。湖面平静,没有风,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4句,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诗意 1、2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4句,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诗意 1、2句,湖光秋月辉映,多么和谐。湖面平静,没有风,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4句,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诗意 1、2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4句,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诗意 1、2句,湖光秋月辉映,多么和谐。湖面平静,没有风,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4句,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21古诗词三首教案要点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两翼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 书》 2、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泊船瓜洲》,能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归家的 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1、配乐诵读。 (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 (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 2、引入诗题。 是啊,故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字眼,可没有哪一个词能比它浸透着更多的爱,饱含着更多的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出示诗题) 二、初读,巧设铺垫显真情。 (一)读题解题。 引导学生齐读诗题,并说说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 (二)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收集的诗人及这首诗的相关历史背景的信息。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王安石是北宋临川人,小时候,王安石随父亲来到南京,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王安石就中了进士,长期在外为官,公务繁忙,因而多年回家;宋神宗熙宁七年的春天,王安石第二次出

23 古诗词三首汇总

2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白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3.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生词。 2.理解《乡村四月》这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第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