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思考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相结合,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步由战争

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化为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第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和实践基础。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可见,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三,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可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第二,主要内容。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的理论、

关于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个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第二,主要内容。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又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第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

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其中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

务并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997年,江泽民在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把邓小平理论称之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江泽民还把邓小平同志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第二,邓小平理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第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00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之后所作《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一文中指出:“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第三,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5.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一,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三大理论成果有着各自产生的历史条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以及各自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但是,它们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以实事求是为精髓,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都坚持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第二,三大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毛泽东领导全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地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科学分析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三大理论成果生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6.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第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

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二,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三,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

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起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邓小平和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党在其初创时期,便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过程中,针对党内的各种错误倾向,提出了解决思想路线的任务,特别是针对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加强革命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毛泽东在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为了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在1930年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把通过调查研究在群众实际斗争经验中形成正确斗争策略的思想,称为“从

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思想路线这个概念的含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了系统而深刻的理论论证。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乃至思想作风和党性高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建国后,毛泽东继续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毛泽东在实践中逐渐不同程度地背离了他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大的曲折。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强调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8年在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过程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在1978年12月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还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还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在提出并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对新形势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根据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论述和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党章把党的思想路线完整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实际”是全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因此,从实际出发,就应该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应该发展地看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应该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整理,从现象中找出事物的本质。

(2)理论联系实际。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原理,更要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将之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

(3)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因为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不能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由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是实事求是,我们常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了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理论中某些结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生命力,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由此可见,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是实事求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又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

3.如何从党的历史经验中认识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以这一认识论为基础的。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是正确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因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将原来制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当时中共领导人脱离中国的实际,照抄照搬其它国家的革命经验,使大革命惨遭失败。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从敌强我弱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分析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关系,组织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都是党的思想路线正确的结果。但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急于求成,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都是因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出了问题,没有实事求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思想路线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根本原则。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视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思想路线是最根本的。实事求是中的“实事”,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归根到底是群众的实践。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会自觉地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而不会浮在上空、脱离群众;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会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而不会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毛泽东还把实事求是看成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党的领导能力首先体现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上,这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主要应该把握哪些内容和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今天,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当代中国和世界,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局势新变化的关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趋势,为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把握规律性”,就把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要直面现实的矛盾,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等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科学精神,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才能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提供理论根据、价值导向、思想方法和经提炼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创新。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实践中使党认识到,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党的四大提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早期领导人探索的基础上,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尔后,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在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使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这一理论只有在这时才能产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围绕着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代表着中国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这场较量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告结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经验,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这就形成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工人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

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当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拘泥于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近代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传统模式,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之所以走这条道路,是因为: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而相当力量正式

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领导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政治保障。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

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

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伟大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向全党提了出来。毛泽东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6年,随着苏共20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我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也察觉到这个模式的弊端。毛泽东提出了要“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