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_唐靖

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_唐靖

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_唐靖
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_唐靖

●乌蒙论坛

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

唐 靖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

57000)摘要:在有清一代银铜双本位货币体系下,滇铜及滇铜京运,卷入数以十万计的铜矿工人和运输工人,穿越中国大地八个省共万余里,

绵延两百余年,成为一场感天动地的壮举,既在宏观上支撑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也在微观上对昭通一地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昭通的铜斤生产是整个滇铜生产中不可忽略的部份,

另一方面滇铜京运中有四条路线纵贯昭通全区,在滇铜运输中作用巨大,甚至有“滇铜运输第一线”之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清代昭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它从盛转衰的过程也留下相当的启示可资后人取鉴。

关键词:清代; 滇铜京运; 昭通

中图分类号:K297.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01-

09收稿日期:2013-02-

28作者简介:唐靖(1972— )

,男,云南昭通人,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心态史的研究。 清代乾隆以降,

滇铜成为执行铜本位的清廷铸造货币的最主要原料来源,“滇铜京运”也逐渐成了为国家“铜政”这一生命体源源不断供应血液的命脉。滇铜京运的万里路程,支撑了近乎半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因此,清代滇铜的开发及运输,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此成为云南地方史、清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矿业史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较早着力于清代滇铜问题整理的,应属严中平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写出的《

清代云南铜政考》,此后即有大量学者致力于此问题的研究。此外,

对周期耗时一年的滇铜京运问题,

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给予了关注,如蓝勇[1]、黄夏基[2]、张永海、刘君[3]

等,都为滇铜京

运各方面问题的梳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不过,综观以上文献可见,目前尚无以昭通一地的铜斤生产及铜路分布作集中个案研究的论著,这就为本文的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一、清代滇铜业兴盛的背景

铜是清朝政府铸币的主要原料之一,清王朝二百余年的币制大体上维持银钱双本位制,大额商品交易用银,小额则用钱,在物质形态上分别表现为银锭和铜钱,

二者在商品交易中有着同等的地位。铸币之所遍于全国各省,

但以京师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这两京局所鼓铸的制钱在质与量都最为重要,其中,保持银钱比价的相对平衡就是头等考虑的大事。

由于银铜的市场供给并不总是稳定,因而终清一代的银钱比价在不同时期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顺治皇帝时曾将银钱比价确定为1∶1 

000,即所谓“每钱一千,值银一两”[4](P.4967)

,但要在市

场的波动中维持这一比率实际上相当困难。即以清初至乾隆中期而论,

银钱之间比价就大致稳定在1∶800左右,较之官方汇率,体现为银贱而钱贵,并成为长期困扰清廷的一个重要问

题。[5](P.823-

843)康熙皇帝曾派干员核查此事,其结

论为“钱少而贵”,也就是生产铜钱的铜料供应缺乏所致。这从学者整理的有关顺治到雍正时期户部宝泉局铸钱数量变化表中也可看出,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开始,铸钱量就逐渐低迷,数十年内都无法达到顺治年的高峰水平。延至康雍交替之时,宝泉局甚至一度陷入无钱可铸的尴

尬。[5](P.827-829)久居朝堂的王士祯也提及,由于各

省布政司钱币鼓铸皆停,

致使“钱日益贵,银日益贱”,“九卿杂议,究无良策。”[6](P.12-

13)而酿成“钱

荒”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洋铜”进口量的减

·

1·第35卷 第2期Vol.35No.2昭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13年4月

Ap

r.2013

少;二是承平日久,人口增长迅速,用铜量相应大幅增加;三是中国本身的铜产量严重不足。

在云南开始大量开采铜矿之前,国内铜的供应一直不占清廷巨大用铜量的太高比例。加之清初政府有鉴于前明矿乱的前弊,担心为数众多的矿丁“易集难散”,容易导致“聚众作乱”,因而常常

封禁矿山,不许民众开挖。[7](P.1)地方大员也同样

坚持“人众堪虞,易聚难散”的理念,更不欲在自家

地盘上滋生事端。[8](P.1900

)这一极端保守的矿政,

无疑加剧了铜料的不足。

既然本国铜矿不允许开采,铜料就只有取之于外洋。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禁开放,中国铸币用铜就几乎全部来自日本,

进口量常年维持在二、三百万斤,最高时甚至达到七百万

斤。

[9](P.111

)这一可观的输入数量主要是由于日本的铜价低廉,

品质又优良,通过海运输往中国的交通成本也并不高[10](P.56

),从而形成铜币鼓铸“惟需东洋条铜”的严重局面。[11](P.4980

)好景不长的

是,17世纪初德川幕府开始实行“锁国政策”,德川幕府的顾问新井白石就认为:

“以我有用之财,易彼无用之物,非我国万世之策也。”[10](P.62

)一时

间,日本船只严禁出国,偷渡者也被一律处以死

罪。[12](P.354

)康熙五十年(1711年)

以后,日本开始限制中国船只入港,包括铜矿在内的各种矿产资源自然也采取保护措施,

严禁出口,使得从日本输入的铜料逐年下降,只够需求的一半之数,另一半

“实属无从采买”[13](P.4982

),至道光年间只剩60万斤左右。[7](P.3-4)此后,为了弥补铜料不足解决铜荒

而从其他国家进口铜料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标志着以洋铜进口为依靠的铜政难以为继。

但清廷并未将寻铜的眼光立即转向云南,这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改土归流之前,后来的主要铜产地滇东北一带为彝族土司统辖,使清中央视为畏途;再则云南铜产地多在崇山峻岭间,开发运输的成本太高,与价廉质优的日本洋铜比较,并无优势。直至洋铜输入不足,

滇铜开采才提上了日程,并取得了令清廷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在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即下令“云南开局铸钱”,以就地拔充云南驻军所需的兵

饷。

[14](P.169

)不过真正对滇铜进行开采,还是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云贵总督蔡毓荣向康熙帝上的《筹滇理财疏》,内中提出四条理财之策,头两条就是“广鼓铸”和“开矿藏”,认为以滇铜之饶,如果在此增炉鼓铸,既可以解决云南驻军兵饷之不足,

政府也可通过对铜矿实行“每十分抽税二分”的政策获取20%的矿税收入,

其余息还可作为财政收入上缴。[15](P.971

)对此,时人以为“滇中之利,莫大于铜”[16](P.1896

),其利可谓一石数鸟。加

之雍正四年后鄂尔泰在东川、乌蒙等地武力改土,牢固树立起清朝中央在滇东北的统治,为此后实行“放本收铜”制度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云南铜矿开采才开始兴旺起来。

乾隆二年,云南铜矿的产量达到750万斤,除了解送充京局鼓铸、各省采买及本省鼓铸以外,尚余300万斤。为此,经云贵总督尹继善上疏建议并经九卿议定,除江浙两省因地理便利而仍从海外采购洋铜用于本地鼓铸之外,

所有解京铜额一概改为滇铜。

[13](P.4994

)第二年,云南巡抚张允随又就滇铜京运事宜作了奏报,清廷在其奏报基础上制定云南运铜条例,就中对滇铜京运的数量、期限、损赔等事项都做了规定,确定以四百余万的定额作为“

正运铜斤”,另给云南加派一百七十万零四千斤作为“加运铜斤”,这两种铜斤又都另外加上数额不等的“耗铜”。正、耗、余三项总计每年高达六百三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斤的滇铜,每年经由云南主要铜厂转运四川,再经长江、运河分送工部宝源局与户部宝泉局,

作铜钱铸造之用。乾隆四年(1739年)

起,这个数额成为定例。[17](P.8)

在京运之外,各省也纷纷到云南采购滇铜,使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材供应地。乾隆二十年后,滇铜在全国市场所占比例就大致在77%—90%上下

浮动,完全压倒洋铜10%—23%的份额。

[18](P.194

)自此,滇铜生产及滇铜京运成了清代云南经济史举足轻重的大事。

二、清代昭通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在我们这个曾经以铜为本位的国家,民国时期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在对滇东北铜矿历史进行考察后评论说:“云南是铜惟一的来源,而云南的铜百分之八十以上出在东川,其实大多数的铜厂属于巧家厅。只是因为东川府是办铜行政的中心,

所以‘东川’铜矿变为公私文牍上通用的名词。”[19](P.14

)确实,清代云南铜矿遍布于全省三十

余厂,其中以汤丹、碌碌(东川府管辖,一名落雪)

、·

2·第35卷昭通学院学报2013年(总第147期)

宁台(永昌府宝台山)这三个铜厂的产量为最高,规模也最大,在乾隆初年定下的年产数额都是百万斤以上的级别,远非其他各厂所能及。但在乾隆三十八年宁台厂兴旺以前,当时铜产量绝大部分都来自滇东北地区,尤其是汤丹铜厂。汤丹厂明代就有开采,到乾隆初年产铜量达到顶峰,建国后闻名遐迩的东川铜矿仍然是以汤丹老窿为中心作深井开采。可见,原属东川府巧家厅的汤丹在云南全省的铜斤生产中长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入民国后,巧家始改隶昭通管辖,但汤丹也在建国后不久划归新成立的东川市,从此与昭通无缘。昭通在常人的印象中只是滇铜京运的要道,实际上与东川同属滇东北乌蒙山区的昭通铜斤开采虽然在滇铜的总产量中并不占过高比例,但却与运输问题一样不可以忽略。

根据清代《铜政便览》[20](P.61-82)、《滇南矿厂图略》[21](P.176)等书的相关记载整理,清代昭通各铜厂的分布与产量的基本情况如下:

乐马厂,在鲁甸龙头山西,距昭通府城二站(一站至鲁甸,一站至昭通)。本系银厂,因矿料内夹铜气,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可锻炼成铜,因而于乾隆十八年开采,由鲁甸厅通判负责管理。乾隆四十三年定额铜三万六千斤,嘉庆十二年减定一万斤。每百斤给价银六两六钱,备供京运。

梅子沱厂,在永善县东南,沿金沙江下距泸州总店共六站,乾隆三十六年开办。本厂并无矿洞,实际上是收买永善县金沙银厂的银矿冰臊转运至梅子沱进行二次煎炼后成铜,由昭通知府管理。本厂每年出铜三、四万斤不等,乾隆四十三年定额四万斤,嘉庆十二年减为二万斤,每百斤价六两九钱余,备供京用。

人老山厂,在大关厅西北,周围奇峰峻岭,回环参错,沿关河距泸州总店共九站半。乾隆十七年开办,由大关厅同知管理,至四十三年时始定额产铜四千二百斤,每百斤价六两,备供京用。

箭竹塘厂,在大关厅西北的丁木树,又名八里香,发脉于永善金沙厂,沿关河距泸州总店共十一站半。乾隆十九年开办,由大关厅同知管理,至四十三年时始定额产铜四千二百斤,每百斤价格为白银六两,后缩减为三千七百斤,备供京运。

长发坡厂,在镇雄州西北,戈魁河东,经罗星渡距泸州总店共水陆十五站,距昭通府城五站。乾隆十年开采,由镇雄州知州管理,乾隆四十三年时始定额产铜一万三千斤,每百斤价格为白银六两,后缩减为一万一千七百斤,备供京运。

小岩坊厂,在永善县北四百余里,一名细沙溪戈魁河东,距泸州总店共水路八站半,距昭通府城十一站。乾隆十五年开采,由永善县知县管理,乾隆四十三年时始定额产铜二万二千斤,后缩减为一万一千七百斤,每百斤价格为白银六两九钱余,备供京运。

需要补充的是,以上清代昭通各铜厂年产定额只反映一个大致的情形。一则在所谓“正铜”即定额之外,尚有数量大致固定的其他名目,如户部在乾隆三年(1738年)时就厘定,云南铜厂每年在输京正铜之外每百斤又按九五成色加“耗铜”八斤,再依途运损耗加“余铜”三斤等。同时,随着开采难度及成本的不断增加,昭通各铜厂的产量也有变化调整,如果以乾隆四十三年为标准,此后到嘉庆年间,各厂定额都有程度不等的减少。我们可试列表比较如下,只是由于各种文献中记载不一,具体数字或有不同:

清代昭通铜厂定额表 单位 万斤

厂名属地

乾隆四十三年

定额

嘉庆七年

定额

嘉庆十二年

后实办乐马厂鲁甸厅3.6 1 0.9

梅子沱厂永善县4 1.2 1.8-2

人老山厂大关厅0.42 0.42 0.378

箭竹塘厂大关厅0.42 0.42 0.37

长发坡厂镇雄州1.3 1.3 1.17

小岩坊厂永善县2.2 2.2 1.98

注:本表据《滇南矿厂图略》卷2《铜厂第一》、《铜政便览》及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制成。[22]

三、滇铜京运昭通路段的重要地位

考虑到滇铜各厂铜料质量和运输路线远近的不同,清政府划分了各厂的销售方式。其中,专供运交京师宝源、宝泉两个铸钱局铸钱用的,称为“京运”,由东川府的汤丹、碌碌,以及昭通府大关厅的人老山、箭竹塘,鲁甸厅的乐马,永善县的梅子沱、小岩坊等厂;专供各省来云南采买运回自铸的,称作“采买”,由蒙自的金钗、云龙的白羊等厂供给;专供运交本省各铸钱局铸钱用的,称作“省局”,由南安的马龙、路南的红坡等厂供给;另有路南的大兴、寻甸的发古、易门的万宝、罗次的大美等厂,则兼供京运、采买和省局。[23](P.55)从乾隆初

·

·

唐靖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第2期

年基本停购洋铜开始到嘉庆末年期间,全国除江浙两省外的其余省份都在云南采办铜料。随着滇铜外运量的急速增长,

在僻处边疆且山高谷深的云南解决交通问题,尽可能更多更好地开凿和完善为递运铜料服务的“铜路”,就成了当时清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由于昭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各铜厂生产专供“京运”的现实,“滇铜京远”就成了当时地方交通最重要的问题。

在现代的交通工具问世以前,水路运输是大规模运输中成本最低的方式,

经长江而入京杭大运河可直达京城,但云南的沟壑纵横和长江上游金沙江的急流险滩使得舟楫难通,原有的人背马驮又显然很难保证滇铜京运迅速和及时的到达,因而要解决昭通段大部分运程实现水运,金沙江及其支流关河水道的疏通是其关键。乾隆五年,云贵总督庆复就联同巡抚张允随一起奏报朝廷,提出滇铜如果改为水运,每年可省出一半的运输成本,出于“滇省大利”的考虑,完全有必要“开凿通川河道”。不过,这项工程一旦动工,技术难度不说,

耗资巨大也不言而喻,清廷出于慎重,没有立即给予答复。两年后的乾隆七年(1742年),刚刚升任云贵总督的张允随奏准开通大关河的铜运河道,

以积省下来的运输费用疏浚险滩,“帤不糜而功可就”,改变“昭通府地阻舟揖,物贵民艰”的局面,并在当年试行承担部份京铜的运

输。[24](P.33)历经三年,关河盐井渡水道工程正式

完工。这项工程耗资6785两,共计凿通险滩72处,并修整了昭通到盐井渡之间的陆路险阻9处,

从此“铜运坦行,商货骈集,克收成效。

”[24](P.977

)与关河水道的成功相比,金沙江水道的开通就并不顺利了。金沙江在永善县内流程168.2km,早在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工部右给事中王元翰就曾建议开发金沙江水运。清雍正、乾隆年间,又因铜运艰难,为确保铸钱用铜之需,鄂尔泰首倡,庆符力主,提出开浚金沙江水运。清廷上下经过两年的审慎研究,自始至终朝中反对意见都从未间断,直到乾隆七年,乾隆本人才终于决定金沙江水路正式开工,并任命张允随总理全部工程事宜,由川陕总督尹继善为会办。金沙江水运工程实际上分为上下两段进行,上段工程自东川府小江口至永善县金沙厂,共计670里;下段工程从金沙厂到叙州府的新开滩,共计640里。乾隆七年的十月正式开工到第二年四月,张允随就迫不及待地上奏,声称:“各滩工程垂竣,试运京

铜并无险阻。

”[24](P.463

)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蜈蚣岭等15处“极险”滩都因技术难度太大而无法施工,试运的京铜船只每到达一处险滩时都不得不下货登陆,然后再重新装船,如此反复进行,远未达到可以全线通航的程度。实际上,整个工程只有下段黄草坪到叙州新开滩可以顺利通航,上游一段因存在太多险滩导致运铜船只沉江事故频发,

而于乾隆十四年后改为陆运,等于宣告动员80多万人、

耗银数十万两、历时六年之久的金沙江水运贯通工程并未取得成功。[25](P198

)与此同时,

寻甸到泸州之间经过镇雄州的罗星渡河道也在一年半的开凿后宣告竣工。这样,滇东北通往长江水道的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滇铜运量也大大提高。

吴其濬在《滇南矿产图略》中曾把京运的路线分作三段:第一段从铜厂至铜店,第二段从云南各铜店至四川泸州总店,第三段从泸店至京局。京运滇铜最初走的是贵州威宁,

并未经过昭通。但在运铜量大增后,旧有路线不堪负荷,才有了后来的分运章程,从此滇铜京运路线就分为两路:一路由各铜厂运寻甸,

再通过威宁转至镇雄南广而下,最后到泸州;另一路由东川运鲁甸交昭通,再经过大关由陆运往交泸州,“

此昭通铜运之始也。”[26](P.37

)传统上前者被称为“寻甸路”,后者被

称为“东川路”,最后都以四川泸州总店为集散地。与寻甸路承担滇西各铜厂铜料的京运任务不同,东川路主要负责运送滇东北昭通、东川各厂所产的铜。一般来说,汤丹等厂的京铜先运交东川府接领,

再从东川(俗称东店)起运,经鲁甸时收乐马等厂铜后一并到昭通。京铜汇聚到昭通(俗称为昭店)后又分两路:一路经大关厅,接领人老山、箭竹塘两厂的铜后,与昭通运交的京铜一并由豆沙关盐井渡(当时俗称井店)运到泸州;另一路经永善县黄草坪(

俗称坪店)后再连同小岩坊的厂铜一并运至泸店。

[27](P.192-

193)根据蓝勇教授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有四条运铜路线贯通整个昭通大地,它们是:(1)石门道(盐井渡)方向,此路将汇聚于东川府的铜料从陆路经五站半到鲁甸、昭通,而后陆路北运六站到豆沙关,再从盐井渡经横江河

·

4·第35卷昭通学院学报2013年(总第147期)

谷水运七站到叙州府,最后沿长江到二站到泸州,从东川到泸州全线共20站,计有水程1 450里左右;(2)金沙江水道(黄草坪)方向,此路从昭通经昭黄驿道,即洒渔、永善莲峰县城、新店台三站半到黄草坪,再从黄草坪经水路八站到泸州;(3)镇雄奎乡路方向,此路在昭通设店后,直接从东川店经五站半到昭通,又三站半经洛泽河到镇雄州奎乡店(今彝良奎香镇),再从奎乡经过镇雄的牛场、芒部、雨河、扎西隘、威信计十二站到四川永宁,最后一站水路到泸州;(4)罗星渡方向,此路为乌撒入蜀旧路,山高水险,一般从威宁经五站到镇雄,然后又五站经芒部、雨洒等到罗星渡(今四川珙县罗渡),再从罗星渡先后沿南广河、长江水路计八站到泸州。

以上四条路线,单就其中的石门旧道而言,因其设施相对完善,在滇铜运输中作用巨大,故早有“滇铜运输第一线”之称;罗星渡方向自明清以来就是四川进入云南的重要官道之一,驿站众多,因而也成为滇铜转运路上的第二线;金沙江水道虽然没有完全成功开通,但在乾隆年间也曾一度承担了大约一半的滇铜转运任务,其作用同样不可低估,这些都充分显现出昭通在滇铜京运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28](P.86-97)

四、滇铜京运对昭通社会经济的影响

有清一代银铜双本位货币体系下,滇铜及滇铜京运,卷入几十万铜矿工人,穿越中国大地八个省共万余里,绵延两百余年,实为一场感天动地的壮举。从大处说,它支撑了王朝的半壁江山;从小处讲,它也对昭通一地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极大地改善了昭通的交通状况,使昭通成为滇铜京运的重要枢纽之一,为清代昭通的经济发展打下了硬件基础。

为了保证铜运的畅通,改土后的清政府不仅投入巨资疏浚河道,还拨出固定经费对沿途道路进行维修。通常水路年年维护,陆路五六年也须维修一次,昭通路段地当要冲,尤其如此。据《铜政便览》卷8的记载,在政府定期不定期进行维修的15处运铜路段中,滇东北地区就有13处,平均每处的维修费八、九百两。乾隆十七年,东川府又专门在经江底到昭通间河段修桥三座,并修建车路、站房若干,使得连通昭通的道路更加便捷。[29](P.548-549)

与此相同,乾隆初年清政府动员八十多万人,耗银数十万两,开通金沙江下段永善黄坪至四川宜宾新开滩航道,上段自东川小江入口至黄坪,也进行了部分整修,实现短期内的间断通航。上行时除用风帆和船工桨橹驱运外,并用纤夫在岸上长绳牵引。水道打通后,除了运铜之外,也兼运其它货物,所谓船只往来,“上运油米,下运铜觔”。由于交通的改善极大地便利了民众的出行以及商贸往来,民间便以多种方式加入到修路开道的行列中,“有百姓相约修建,大富捐资修建,标右营府修建,还有行善积德,修阴功者修建4种。桧溪至青胜的沿江释道由当地民众相约修建,其间有烧岩凿路记载。吞都至颜家坝江边石路系标右营府修建;吞都至井底间的一段山路‘云梯万韧’由乡贤捐资修建。”[25](P.197-198)这样一来,原本险峻异常的路段,也能做到乡间集镇皆可互通往返的良好局面。

其次,稳固了自改土以来中央对昭通地方的统治。

改土归流并非只是将土司和土司制度简单地一革了之,而是一个包括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清廷实际上也非常清醒地知道,革除土官只是改土归流的第一步,要使改土归流不致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第二步的善后工作显得更加重要。为此,从四方募民到昭通屯垦,在当地民众推行新风俗,广设儒学等,都是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考虑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清政府还在昭通大量设立义学,弥补正规学堂的不足。据乾隆《云南通志》“义学”条的统计,云南全省在康熙、雍正时共建义学五百六十二处,其中“昭通府四处,恩安县二处,镇雄州五处,永善县四处,大关厅三处,鲁甸五处。”[30](P.48-56)

除以上措施之外,在改流地区开修道路,将道路险峻致人马难行之处,及时修理平坦,也是首要任务之一。昭通自五尺道开通以来就一直是云南联系巴蜀和中原的交通咽喉,唐代以后土司割据,通道堵塞,逐渐形成“川陆久存而榛塞”的局面。[31](P.128)交通断绝,以致从中原入滇或从云南通往巴蜀和中原,都只有绕道曲靖。改流尤其是大规模铜运开始后,四通八达的水陆道路经过昭

·

·

唐靖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第2期

通,北可入川,东可至黔,沿金沙江河道还可融入长江、北接大运河入京,昭通再次成为云南的咽喉要道,

既是铜运的便捷通道,也相应地为中央实施对昭通地方的统治提供了便利。

最后,刺激了昭通工商业的发展。

滇铜京运对沿途城镇,特别是滇东北这一铜的主要生产和转运地区的影响明显。鲁甸乐马厂银铜业的开发,在周围形成了一个众多街道组合的乐马厂区集镇;与黄草坪相邻的金沙厂区,也逐渐发展成为拥有三千余人的大集镇,

其中,一条河坝街上的银铺就多达48家。永善县王日仁的《江神庙碑记》载,永善当时“舻舳相接,欸乃之声,应山而响,

而自蜀至滇商贾贸易者,亦络续往来矣”,已是一个重要的码头。[1]昭通各地商务繁盛,当时

人形容“

远近客民,多于泊船之处葺屋兴场,川货日见流通,

店房日渐建设,商旅往来,渐有内地景象。

”[32](P.43-

48)同时,各铜厂所产铜的一部份可以私卖,这就增加了矿工的收入;在转运过程中,又有运脚的步银、

水脚、马脚银、筐篓、折耗等各种开销和收入,而昭通店、镇雄店、黄草坪店、豆沙关店等各店的管理人员还另有各种养廉银、工食银进

项[

20](P.61-

82),这些无疑都为当地民众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刺激了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城镇经

济的发达。

[33](P.440-

442)随着人们购买力的上升,昭通府城也变为万商云集之地,昭通民谚所谓“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就是乾嘉时期昭通工商业发达的反映。陕西、广东、湖广、四川、江西、贵州、江浙等各省商民云集昭通从事商业贸易,四川商人以贩运丝麻织品、食盐等商品为大宗,江西、

湖南、江浙、两广则以绸缎、药品等商品为主,怀远街还成为泛称“江西帮”的江西商人集中销售绸缎布匹的市场。各省商民还在昭通府城及各县城建立同乡会馆,如四川的川主庙、江西的万寿宫、广东的南华宫,其中不少房屋成为当时昭通的“地标性”建筑。如贵州的黑神庙,位于南城内凤池书院侧旁,又名忠烈宫,富丽堂皇,建成后一直为远近闻名的一大景观。据《昭通志稿》中记载

说:“其戏台之工巧鲜有伦比。”[34](P.4)

《昭通县乡

土志赂》

一书中记述当时盛况说:“在昔昭城,商业繁盛。厂务发达,称银用秤。滇铜蜀盐,车马交骈。秦楚赣粤,工贾群进。苏松梭布,填塞路径。百货云集,任人贩运”,呈现一幅车水马龙的繁荣

景象。

[35](P.99-

100)五、滇铜京运对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清代滇铜涉及产、销、运多个环节,延续了百年的辉煌,成为清代云南经济领域一枝独秀的事业,但最终却不可避免地经历从盛转衰的过程。其间自有若干积极的方面值得回味,却也留下相当的遗憾可资后人取鉴,限于篇幅仅简单总结如下:

第一,如何有效平衡官营私营的界限,使产业得到持续的发展?

公营、私营,抑或公私合营,它们之间的尺寸如何把握,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争执不休的问题,清代云南铜政亦然,

绵延百年的期间,政府政策的重心就多次经历了官营与私营的反复,

分析滇铜产销过程中的官商关系与利益关系,可以深入了解

18—19世纪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36](P.49

)康熙二十一年云贵总督蔡毓荣实行“听民开采,官收

其税”

政策,云南铜矿得到初步的发展。但一俟贝和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继任云贵总督,其严苛的官营铜政致使产量顿减,正如时人所评论:

“自滇省设立官铜店,而滇铜遂不出矣。”[37](P.1868

)雍正

有感于官营之弊,遂下令所产之铜除抽税及官买以供本省鼓铸外,

其余任由民间自行贩卖和流通,不得禁止。[17](P.1)

张允随雍正五年(1705年)

就任云南布政使,随即采取“加铜价”和“开运道”两项改革措施,加之此前的听民采买政策,遂使滇铜业

再次稳步上升,

进入兴旺时期。[7](P.9)

但云南铜矿在这种政策下产量却一直有限,并无大的发展,毕竟在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传统中国,

要吸引足够资金进入矿冶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所以,滇铜产量真正迅速上升,是在乾隆三年(1738)政府执行“放本收铜”政策之后,它标志着清政府滇铜开采政策由过去的“听民开采”转变为“官治铜政”

,由官方投入开采的本金不断增多,户部为了在云南办铜而每年拨库银一百万两作为“铜本银”,这在中央政府四千余万两的年支出中了占到

百分之一、二[20](P.14

),云南铜业因此也在短期内

获得迅速的发展。由此可见,

滇铜独树一帜的开发成绩与国家财政的扶持和干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

6·第35卷昭通学院学报2013年(总第147期)

但与此伴生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官营经济下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配,云南地区许多资源的都是一种无偿的调配,要么“例不给价”,要么“只给脚钱”,使云南地方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难以承受。表面上看“滇铜京运”每年清政府都要拨付白银上百万两支撑运转,客观上对云南经济也有促进作用,但云南地方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同样难以计算。同时,滇铜价格长期偏低,云南资源在价格上就受剪刀差影响,导致地质勘探以及生态维护的费用严重不足,简单再生产尚且难以为继,而扩大再生产更是无法考虑,云南付出资源和生态的成本,只是成为清政府廉价的资源供应地。长期延续的结果,就是铜矿生产萎缩,矿户积极性下降,一旦遭遇晚清政局动荡,滇铜的生产与运输就此一蹶不振,彻底衰落。无可否认的是,类似的教训在新中国建国后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得到避免。[38](P.391-398)这实际上给当代的人们一个提醒,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如何确实有效地将政府决策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规律中,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

第二,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从“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

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最早将各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归纳为“内源发展者”和“后来者”两种类型,这一提法后来又被引申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两大类。[39](P.2)人们注意到,相比较英美这些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模式。理论界一般将英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称为内生型的或者原发型的现代化,也就是说现代化因素的增加是在它自己国家里面实现的;而中国的现代化则是外生型现代化,也就是在发达国家的刺激和示范下逐渐展开的。

这样的理论其实同样可以用于对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研究。地处“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地理位置的昭通,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秦汉以来,中央政权就通过开凿五尺道、南夷道、石门道等一系列“国道”级别的交通要道进行渗透,并通过这些道路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模式输入昭通,在此影响和刺激下,在昭通大地上一度产生辉煌灿烂的朱提青铜文化。但遗憾的是,昭通在此期间从未形成一种“内生”机制,以便在外界助力消失后仍能保持自我发展的态势,相反一旦交通断绝,中原势力因周期性衰微而撤出,昭通本土经济文化就重新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滇铜京运以及“铜路”的四通八达再次振兴昭通经济社会,但历史的悲剧宿命也同样再次降临。当铜业衰退之后,原有的铜运道路也因年久失修而损毁,昭通社会又沉寂下来,静静等待下一次历史机遇的垂青。百余年后的现在,昭通又时逢国家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提上国务院决策规划、桥头堡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等一系列外部的“利好”机遇,但历史教训也由此给昭通各界人士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破除内部制约创新的瓶颈,让昭通在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上真正实现从“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不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可避免地衰退?

第三,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如何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保持发展的可持续?包括昭通在内的广大西部“后发型”地区,一旦发达地区的示范效应产生效果,就会本能地在内部产生增长“饥渴”和强烈的赶超欲望。但软硬件已是先天不足,后天又常常遭遇发达地区在机会与生态两方面的双重剥夺。从清代滇铜生产来看,从雍正到咸丰五代帝王的130年间,滇东北的铜生产一直是整个云南铜业中最发达的地区,以传统落后方法开采、冶炼、运输如此之多的铜,可以说也达到了传统矿业生产的顶峰,同时由于矿业生产各个环节里都需要大量的木柴,就对滇东北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性的影响。例如巧家境内的炉房等地,曾因办厂炼铜而兴旺一时[40](P.223),但到民国时期时人们已经很难在这里看到原始植被了。[41]据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估计,云南为了炼铜而伐薪烧炭,每年约需砍伐10km2的森林。[42](P.11)

不独铜的生产会破坏生态,就是在运铜的环节也同样需要修整道路,为此在硅步皆山的滇东北地区劈山修路,剥开地表,从而对陡坡上的植被造成破坏,导致严重的滑坡、水土流失等危害。有学者指出,清代中叶以来130年间的滇东北地区铜矿开发,给滇东北地区带来的环境灾难是巨大的,它使滇东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大约20个百分点,“再加上山区开发等因素,大量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现在滇东北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当时已经发展得非常严重了。”[22]可见,

·

·

唐靖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第2期

在经济大开发的同时,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乎是同等速度的,这严重制约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值得当前的我们参考借鉴。国家过去的发展,已经造成对西南资源富饶地区严重负债,将来更应该从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援,而绝非继续以掠夺西南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谋求不平等的“发展”,这才是对历史负责的一种态度。

参考文献:

[1]蓝勇.清代滇铜京运对沿途的影响研究———兼论明清时期中国西南资源东运工程[J].清华大学学报,2006(4):95—103.

[2]黄夏基.从清代档案所记的滇铜外运看西南大通道[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1):92—93.[3]张永海,刘君.清代川江铜铅运输简论[J].历史档案,1988,(1):87—91.[4]嵇璜,刘墉.清朝文献通考(卷13)钱币一[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5]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6]王士祯.居易录(卷9)[M].北京:中华书局,1985.[7]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鄂弥达.请开矿采铸疏[A].贺长岭、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卷52)户政二十七·钱币上[C].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9]刘序枫.清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A].汤熙勇.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7辑)[C].台北:

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9.

[10]速水融,宫本又郎.日本经济史(第一册)经济社会的成立:17—18世纪[M].北京:三联书店,1997.[11]嵇璜,刘墉.清朝文献通考(卷14)钱币二[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3]嵇璜,刘墉.清朝文献通考(卷15)钱币三[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4]赵尔巽.清史稿(卷6)本纪六·圣祖本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蔡毓荣.筹滇理财疏[A].贺长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卷26)户政·理财上[C].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16]李绂.与云南李参政论铜务书[A].贺长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卷52)户政二十七·钱币上[C].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7.

[17]王崧.云南通志(卷76)食货志八之四矿厂四附钱法·京铜[Z].北京:光绪年刻本.[18]荆晓燕.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8.[19]丁文江.漫游散记·东川铜矿[J].独立评论,1938,85:14.[20]佚名.铜政便览(卷1)厂地[M].台北:学生书局,1986.

[21]吴其濬.滇南矿厂图略(卷2)铜厂第一[A].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0880册)[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J].中国史研究,2004(3):157—174.[23]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地方史研究室.云南冶金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24]清高宗实录(卷161)[A].清实录(第11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5.[25]永善县人民政府.永善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6]符廷铨,杨履乾.昭通志稿(卷2)食货志·铜运[Z].昭通:铅印本,1924.

[27]吴其濬.滇南矿厂图略(卷2)运第七[A].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0880册)[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8]蓝勇.清代滇铜京运路线考释[J].历史研究,2006,(3):86—97.[29]佚名.铜政便览(卷8)杂款[M].台北:学生书局,1986.

[30]李世愉.清雍正朝改土归流善后措施初探[J].民族研究,1984,(3):48—56.[31]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2]乾隆八年云南总督张允随为报金沙江工程告竣事奏折[A].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乾隆年间疏通金沙江史料(

下)[J].历史档案,2001,(2):43—48.

[33]四川大学历史系.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Z].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

8·第35卷昭通学院学报2013年(总第147期)

[34]符廷铨,杨履乾.昭通志稿(卷3)政典志·寺观[Z].昭通:铅印本,1924.

[35]陈序德.朱提银铜考[A].昭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昭通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C].昭通:昭通印刷厂,1990.[36]邱澎生.十八世纪滇铜市场中的官商关系与利益观念[A].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七十二本第一分)[C].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

[37]李绂.与云南李参政论铜务书[A].贺长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卷52)户政二十七·钱币上[C].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7.

[38]俞开基.对云南找铜的思考[J].云南地质,1988(4):391—398.[39]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40]云南省巧家县志编纂委员会.巧家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41]陆崇仁,汤祚.民国巧家县志(卷6)农政[Z].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

[4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Modern Enlig

htenmen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sit of Covellite fromYunnan to Beij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Zhaotong in the Qing 

DynastyTANG 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Zhaotong University,Zhaotong 

657000,China)Abstract:As the monetary system is based on the silver-copper pairs stretching two hundred years in the Qing Dynas-ty,Yunnan copper and the copper transported to Beijing across a total of eight provinces China which involved hundredsof thousands of mine workers and transport workers.The feat not only supported the half money suppl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macroscopic view,but also produced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Zhaotong on the socio-economic in mi-croscopic scales.On the one hand the copper production of Zhaotong is the non-negligible part of the Yunnan province,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four routes runs through the Zhaotong region in the trasit of covellite from Yunnan to Bei-jing,even some scholars said the route was“the first line”in the transport line.These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Zhaotong in the Qing Dynasty.And the process from the gloom to doom also left quite arevelation can be funded later 

reference.Key 

words:the Qing Dynasty;The Trasit of Covellite from Yunnan to Beijing;Zhaotong·

9·唐靖滇铜京运与清代昭通开发的现代启示第2期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读史使人明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史的七个阶段 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和模式五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和模式五 理解题目和句子含义。 1、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作答。 2、表面含义指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中心来答。 例如:1、《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表层含义是指“我”与蒲公英在庭院相遇。 深层含义是指“我”(“我们”)与“蒲公英”一样,庸常但不庸俗,努力奋斗,平和,乐观,心怀温暖、感恩和爱。 2、《跨越百年的美丽》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表面是指居里夫人的容貌美丽。 深层是指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美丽。 3、说说你对《草虫的村落》结尾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表面含义是指作者想牵着小虫子的手去村落里散心。 深层含义是表达了作者对草虫村落深深的依恋之情。 练习。 1、请你谈谈对《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题目的理解。

2、请你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卖火柴的小女孩》) 3、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古文中) 答题模式:句子的意思+举生活中一个小例子+启示 温故而知新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我往往忽视对新知识的温习,导致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 练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蒙辞以军中多务。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和模式六 写作手法(也叫表现手法)

常见问法:这句(段话)作者用了哪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常考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主题更加鲜明。(十六年前的回忆) 欲扬先抑: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突出主旨。(阿长与〈山海经〉)动静结合:使文章活泼生动,突出主旨。(鸟的天堂)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抒情:使文章含蓄深刻,立意高远。(石灰吟、白杨、) 以小见大:使文章主题鲜明,形象深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侧面烘托:衬托特点,表达强烈情感。(孙权劝学) 埋下伏笔:使文章情节有序,暗示所发事件。(小桔灯) 卒章见志:先叙述,后议论,主旨鲜明,水到渠成。(岳阳楼记) 春秋笔法:隐藏主观观点于行文中,令读者品读,回味悠长。(穷人) 两者对比:鲜明对比,突出特点。(十六年前的回忆) 所有的写作手法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即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突出特点,表达情感。 练习1、忆萧乾先生(节选)舒乙

感悟幸福现代阅读附答案

感悟幸福现代阅读附答案 ①幸福不是一个无法破译的谜,但一万个人肯定有一万个谜底,感悟幸福阅读答案。 ②幸福有无数种,但拿别人的幸福人生做范本去实践,肯定是谋杀自己。 ③自己把自已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做到这三点,人就跨入了幸福之门。 ④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什么都有,什么都让人羡慕的人,他不一定幸福;一个一无所有,什么都不起眼的人,他不一定不幸福。人的幸福感不是清贫所能剥夺的。 ⑤大权在握的人看上去很幸福,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身不由己和牺牲人格。一个败下阵来的商界巨子,一个落伍的学界泰斗,一个被挤下台的政界高手未必与幸福绝缘。 ⑥幸福也不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成功者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孤独难有幸福的空间。 ⑦最不幸福的人是那些终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种种需求之中的人。 ⑧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段偶然愉悦的时光,是一种生活的从容。它可能就在阳光灿烂的早晨,在下雪的午后,在等待孩子退烧时,在夫妻晚上相对默默静坐时,在洗衣店里取回他或她一套衣服时。一个人如果在这种场合找

不到幸福,那么走遍天涯海角也是找不到的了。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悄悄地开,又悄悄地落,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读后感《感悟幸福阅读答案》。 ⑨幸福有时也是痛苦的孪生兄弟,这就是为什么幸福的人用歌声裹着眼泪,不幸的人用泪水浸泡着歌声的原因。 1.用文章中的话回答,幸福是什么? 2.怎样才算跨入了“幸福之门”?(用原文回答) 3.细读第⑧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者写这些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4.这篇文章是针对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什么现象而写的?它给了 人们什么启示? 5.根据平时的积累,写一句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 题型:阅读理解 答案 1.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段偶然愉悦的时光,是一种生活的从容。 2.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做到这三点,人就跨入了幸福之门。 3.让我们学会在小事中感悟幸福。 4.作者是针对现代社会中诱-惑太多,竞争太残酷,人心浮躁,不少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忙碌、奔波,整日忧愁、孤独、空虚,甚至于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精心整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满分120分的卷面中占据较高比重,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此,将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归纳分析。 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 (一)各段作用: 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

认识启示

第一部分基础考核部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科技 对长城、故宫、大运河、都江堰的古代建筑成就的认识: (1)这些伟大建筑与工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部分工程在当时或以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4)它们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还激化了社会的矛盾等。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候发展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先进工具的应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古代农书的编撰对农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造纸、火药、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对孔子及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被现代社会吸收、利用的有: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等。 我们应该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变革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良好素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孔子“仁”的思想体现了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有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的“仁政”等儒家思想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关爱百姓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认同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增进民族自豪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搞好学习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中得到发展;营造以人为本的宽松的课堂气氛等。 对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 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模块二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警示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它用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它警示我们只有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于世界,国家的强大是我们赢得平安的保障。 毒品的危害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导致犯罪;危害社会稳定等。 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应该认识到毒品的危害,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毒品的危害;与吸毒、贩毒行为做斗争。 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认识 火烧圆明园是中华文明及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破坏,是对全人类的犯罪;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它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掠夺的强盗嘴脸,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西方殖民者的滔天罪行;它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面对圆明园残迹,作为中学生,你有什么感想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模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样(注意表达要准确和简洁) 2、概括层意:(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删减,力求简洁)。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子就行了。总的要求:完整、间接、准确。 3概括文章主旨:(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的主旨。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 议论文主旨的理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抓住标题。议论文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含有中心论点。有的标题提供了归纳中心论点的范围。 ②抓住开头和结尾。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收篇时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中心论点。 ③抓住议论的过程。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在初步展开议论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说明文主旨的理解要善于由标题来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由中心句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情感。 例:科学的颂歌 爱因斯坦 看到你们这支以应用科学作为自己专业的青年人的兴旺队伍,我感到十分高兴。 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反复颂扬科学已达到的辉煌成就和你们将要进一步做出的巨大进展。我们的确是生活在应用时代和应用科学的家乡。 但是我不想这样谈。我倒是想起了那个娶了个不太漂亮的妻子的青年人,当人家问他是否感到幸福,他用了这样的话回答:“如果我要说话,我就不得不扯谎。” 我也正是这样想。试想,一个很不开化的印第安人的经验是否不如一般文明人的幸福丰富呢?我想并不是。文明国家的儿童都那么喜欢扮“印第安人”玩,意味是深长的。 这样了不起的应用科学,既然节约了劳动力,又使生活变得更加舒服,却为什么给我们那么少的幸福呢?坦率地回答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合理地去使用它。 在战争中,它被用来相互残杀;在和平时,它使生活促迫而不安定。它不是把我们从耗费精力的劳动中大大地解放出来,却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绝大部分情况下总是在厌倦地完成他们冗长单调的工作,还必须经常为那一点可怜的口粮而担心。 你们会认为,我这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调子,但我却只是想做点善意的忠告。 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会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这篇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3段中那位青年的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个青年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方法提炼:

中国现代史(八下)简答题必背:

中国现代史(八下)简答题必背: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启示 4.“一五计划”的意义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意义、地位和作用 6.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启示 8.“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 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10.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1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2.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3.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4.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和地位。 15.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意义 16.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原因及启示 17.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近代史(九上) 1.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3.资本原始积累的影响和启示 4.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5.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影响 6.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7.工业化时代来临的意义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9.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0.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11.美国崛起的原因 11.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 1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3.科学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现代史(九下) 1.“一战”爆发的原因和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5.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胜利的原因 8.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等事件在美苏冷战对峙局面行成中的地位 9.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和启示 10.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1.对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 12.联合国的宗旨。世贸组织的宗旨。

现代文阅读答案

答案: 一、1.答案:本文以追寻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线索。 2.答案:①在没有演出的剧场,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②对旧照片窥视欲久盛不衰。③以往和如今买书的不同经历。 3.答案要点:①人生如书,书如人生。②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③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4.答案: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起了议论。 5.参考答案:我们要理智地面对青春,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珍惜生活,让每一天都生活的有意义,让青春在心灵中永驻。 二、1.答案:绿背黄纹的鸟,重复缠绵;山雀,短促嘹亮;鹧鸪,忽断忽续。 2.答案示例:“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3.答案: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人不能永远像山雀那样欢乐,因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是自然中可悲的族类。 4.答案:这是作者因听到鹧鸪的鸣叫声而勾起的对故乡的回忆,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5. 答案:憧憬自然,赞美生命,讴歌自由。 三、1.A 2.(此题为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能把风写得绵软,合情合理,语言通畅,即可) 3.青藏高原缺氧,使人感到胸闷、气喘。运动员到青海进行极限训练,逐渐适应了缺氧环境和胸闷、气喘的状况,到比赛时,便能克服胸闷、气喘的困难,就能跑得更快,就能出成绩。(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4.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①比喻。例:A、有点像西部女人的吻,多少夹杂着野性。B、一瞬间,觉得这风像流水。 C、那石渣,沉重如铁,锋刃如刀。②拟人。例:A、青藏铁路的两侧多山,挤得火车七扭八扭地走,走投无路了就钻山洞。B、风在这里肆虐,日夜呼号。有时一夜工夫就将沙丘搬到铁路上……C、这是它和高原紫外线给你的印章。 D、碎石机张开铁嘴钢芽,吞进石头,发出爆炸一般的声响,石烟弥漫,吐出一块块规格的石渣。③反问。例:这条由南山口向前延伸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不是更能展现中国人的雄风吗?④设问:例:A、“硬”在哪儿?因为它是雄性的,强悍的吗?看戈壁滩上,大风起兮,沙土遮天蔽日。B、为什么许多石头挨近沙地的一面完好无损,而受风的一面变成精致奇观?……这里的风却是雕刻刀!⑤引用。例:A、“二月春风似剪刀。”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除了答案上的五种修辞格,如果举出别的正确的,也可。) 6.歌颂中国人的雄风。(意思对即可) 四、1、把榕树中空的凹槽当船划;夏日,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 2、B、C、D、A 3、略。 4、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年——1949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代史主流和本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1.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外国列强工业的发展,使得外国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让旧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群众采取一系列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告终,但从这些斗争和探索中,使中华民族燃烧起新的希望,中华民族进一步醒觉。 认识: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造成了中国日益贫困和落后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与思想观念,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发抗侵略与探索中国的解放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艰巨的。 2. 对国家早期出路的探索

包括太平天国的建立、洋务运动的兴办、维新运动的兴起,但是,又是以全部失败告终。 意义与认识: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洋务运动让传统的“重农”思想受到冲击,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推动中华民族的醒觉,冲击了封建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从上述的例子中,让我们认识到,封建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民主的制度才能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3. 辛亥革命 在孙中山领导的多次起义相继失败下,1911年,武昌首先起义,接着各地响应,一举将封建帝制消灭,建立起中华民国,但最终因袁世凯窃国而使革命失败。 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

启示类试题参考答案的归纳

启示、感想类试题的参考答案 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学习、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历史启示类题目一般没有标准答案,从课本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通常结合“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道理”、“学到了什么”,“认识”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1、针对鸦片的危害,你认为当代中学生对毒品应持什么态度? 答:我们应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坚决抵制毒品,与一切贩毒、吸毒的活动作坚决的斗争。 2、针对中国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历史(如鸦片战争、强占领土、洗劫北京、屠杀中国人民等)给你的启示。 答: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免受外来侵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4、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史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中华民族具有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有着强烈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结果失败了,说明了,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提出可行的救国方案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5、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外交截然不同,通过对比谈一谈你的感想。 答:中国近代外交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只有国家独立,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才会提高,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从香港的被占领和回归,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占领香港,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起来,如今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洗刷了百年耻辱,这个重大胜利应归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应当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我们中学生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奋学习,振兴中华。 ※7、对当前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史实的认识。 答:“南京大屠杀”历史铁证如山,但是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抹杀历史真相,实质是对日本在中国的暴行实行掩盖和辩护,不利于今天中日关系友好正常健康地发展,日本只有正视过去的历史,真诚地道歉,才能把握未来。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顽固立场,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意义篇

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意义篇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1)积极影响: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保障了中国的边境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消极影响:在战争中,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4)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 (1)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2)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3)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 (4)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 (5)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利于冲破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树立革新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6.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2)经济特区是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前沿地区。 (3)经济特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7.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1)洗雪了百年国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现。 (2)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并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4)有利于促进香港、澳门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根据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2000字

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中国近代史》笔记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精)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 “好处”的解答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 2004 年全国卷Ⅱ的第 18题:” 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如 2004年全国卷Ⅳ的第 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 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 2004年天津卷第 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 '' 朋友 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又如 2004年重庆卷第 20 题:“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作用题” 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 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 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 那么, 首段 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 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 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 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二、末段的作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 技巧和答题模式(精)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