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

1.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

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一般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③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

分率表示;⑤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2.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

而发病率分子为异性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3.死亡指标:①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

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②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通常用于病程较短的急性病。③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④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PYLL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用途:(1)可以反映各种死因对人群寿命的危害程度;(2)有助于确定该地区(县)的重点疾病并为制定合适该地区(县)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可用于评价疾病防制措施效果;(4)对不同疾病连续多年计算潜在减寿年数,可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⑤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用途:(1)有助于宏观上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2)有助于确定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以及相应疾病的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为正确制定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3)用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期间的联

系程度。描述常用术语有:①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②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③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④大流行: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往往在比较短的期间内越过省界、

国界、甚至洲界,而形成大流行。

5.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

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又称为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

6.现况调查特点: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②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③不能得出

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⑤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

7.现况调查的目的: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②发现病因

线索;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⑤用于疾病监测;⑥其他: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水平和健康状况、用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用于社区卫生规划的制定与评估、用于有关卫生或检验标准制定以及为卫生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等。

8.现况调查的种类:(1)普查(Census)指对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所有个体全

部进行调查。特点:①设计简单;②可避免抽样误差和选择偏倚;③能得到实际“率”;

④耗费时间、人力、物力;⑤总体范围较大时,难以保证调查质量。(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是指在特定时间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9.估计样本含量:影响因素有:①总体的疾病患病率π:π越小所需样本含量应相应增加;

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高低的要求,精确性要求越高,即允许误差(d)越小,所需样本

就越大;③显著性水平(α):α越小,则样本越大。确定样本大小的计算:①凭经验;

②对均数或率做抽样调查时的样本含量公式(单纯随机抽样)。(1)计量资料:n=tα2s2/d2,

α为显著性水平,通常取0.05或0.01,t是统计学上的t值,当α=0.05时,t≈2,s为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d为容许误差,即样本均数(或率)与总体均数(或率)之差,是调查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规定。(2)计数资料:n=tα2PQ/d2,P为估计患病率,Q=1-P。

10.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

水平分为的两个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差异(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1.队列研究特点:①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②属于观察性研;③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

行分组;④是从“因”到“果”的研究。研究类型:①前瞻性;②历史性;③历史前瞻性。研究目的:①检验病因假设;②评价预防效果:人群的自然实验样本量;③研究疾病自然史:人群的疾病自然史、个体疾病自然史。样本量确定: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其越接近0.5,所需的样本含量越大;②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 d=p1-p0,p1样本含量与d成反比;③显著性水平α值I类错误;④效力:即假设检验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又称把握度β,β为假设检验时II类错误出现的概率,要求的效力越高,所需的样本含量越大,一般β取0.10。

12.队列研究的效应估计:

发病未发病合计发病率暴露组 a b a+b=n1a/n1

非暴露组 c d c+d=n0 c/ n0

合计a+c=m1 b+d=m0 a+b+c+d=t

①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

比值,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指标,其本质是率比。RR=

I e/I0=(a/n1)/(c/n0),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为非暴露组的倍数。②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值,说明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组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AR=I e-I u=(a/n1) - (c/n0)。RR与AR都是队列研究的重要指标,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其结果是一个相对数,没有单位;AR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的比例。如果该暴露因素消除,就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比例。AR是一个有单位的率,RR具有病因学的意义,RR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③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EF)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I e-I0)/I e*100%(=RR-1)/RR*100%.④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致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⑤标化比。

13.队列研究优缺点:优点①较适用于常见病②由因及果,偏倚少,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的、③可计算发病率、RR、AR,直接估计联系强度,所得结果真实可靠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并了解人群的疾病自然史。⑤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缺点:①不适用于人群中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失访难免,不易收集到完整可靠的资料③准备工作繁重,对设计要求高④时间长、费用高,不能很出结果⑤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因素,有多种病因和疾病不适用此方法。

14.偏倚(bias):是指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

关系的错误估计,它系统地歪曲可暴露因素与疾病间的真实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误差。

15.队列研究偏倚及控制:①选择性偏倚:由于不正确地选择了研究对象组成暴露组和非

暴露组,使从观察开始时,两组研究对象就存在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可引起选择性偏倚。控制:采用随机化原则选择对象,严格按标准选择对象(入选和排除标准);②失访偏倚:在队列研究中,由于观察时间较长,研究对象中有人不能坚持到底而退出队列,有人迁居,有人死亡,结果当最后观察终止时,能够分析结果的人数远少于进入观察时的人数,这种现象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称失访偏倚。失访影响研究真实性的程度取决于:失访人群的质和量。控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应答率,失访率最好低于5%,若超过10%研究结果的推论应慎重。对失访进行抽样,比较抽样结果与应答者的结果,结论一致,表明影响不大,否则有选择性偏倚;③信息偏倚:队列研究随访时对疾病的诊断缺乏严格和客观的标准、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测量仪器精确性差或人为的测量偏倚均可造成漏诊或误诊,导致测量的系统误差。控制:培训调查员,改进测量手段,选用精确性高的仪器,加强特异性诊断和采用客观的标准,同等地对待每个研究对象,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测量。④混杂偏倚: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该疾病的联系。一般年龄、性别等因素常为混杂因素。其特点是:a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或效应修正因素;b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但不是暴露因素的结果;c在研究疾病有因果联系或通过其他因素产生因果联系,但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中间变量;d在人群中的分布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的分部相关。

控制:设计阶段采用限制和配比方法;分析阶段采用标化法计算率,按混杂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及多因素分析。

16.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

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17.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②设立对照;③从果到因追溯

调查;④论证强度,难以证实因果关系。

18.病例对照研究的目的:①广泛探索和深入研究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②研究健康状态等

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③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④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另:用途——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检验病因假说、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19.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①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一般对照组的人数应等于或

多于病例组。②匹配病例对照研究:(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仅要求对照数量等于或多于病例数量;(2)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20.影响样本含量大小的因素:①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对照组)中的估计暴露

率(P0);②预期暴露于危险因素造成的RR或OR;③显著性水平,及I类错误的概率(α);④检验的把握度(1-β),β为第II类错误的概率。

21.病例对照的偏倚及控制:①选择性偏倚: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当照成的,主要

表现为病例不能代表目标人群中病例的暴露特征或对照不能代表目标人群的暴露特征。常见:(1)入院率偏倚(2)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3)检出症候偏倚(4)无应答偏倚(5)存活病例偏倚。控制:(1)随机抽样(2)设立对照(3)严格诊断标准(4)提高应答率;②信息偏倚: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观察和测量方法上有缺陷,使病例组和对照组获得不同的信息而产生系统误差。(1)暴露怀疑偏倚(2)回忆偏倚(3)临床资料遗漏偏倚。控制:通过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盲法收集资料(2)收集客观指标的资料(3)广泛收集各种资料(4)保证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③混杂偏倚: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病因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该疾病的联系,这种影响所带来的误差称混杂偏倚或混杂。外部因素称混杂因素。正:暴露与疾病的联系被夸大。负:弱。控制:(1)限制(2)配比(3)随机化(4)分层(5)标准化(6)多因素分析。

22.病例对照研究优缺点:优点:①特别适用于罕见的、潜伏期较长的疾病结局、

新出现的或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②样本含量相对于队列研究较小,节省人力物力,易组织,所需样本少;③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④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适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缺点:①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②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性偏倚;获取既往信息,难以避免信息偏倚;混杂的影响难以控制;③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有时难以判断,不能下因果联系的结论;④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性。

23.OR(odds ratio)比值比,RR(relative risk)病例对照研究时,用OR估计RR,病

例组莫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应暴露组莫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多少倍。

24.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

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机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25.R CT中决定样本量大小的因素有:①观察指标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P,发生率可以是治

愈率、有效率、缓解率,也可以是病死率等,总之是反映药物疗效的指标,发生的频率

越低,所需样本越大;②若观察指标为计量资料,两组均数差值的大小d越小,样本越大;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和检验效能1-β。α和β规定越小,样本越大;④单侧检验还是双侧检验,单侧小,双侧大。

26.标准对照(standard control)或称阳性对照(positive control):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

对照方法,也称有效对照或积极性对照。安慰剂对照(placebo control)或称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药物常具有特异和非特异效应,为了排除非特异性干扰,常用安慰剂作对照。使用安慰剂注意:剂型和外观尽量与试验药物相同,而且对人体无害以利于盲法测试;要掌握安慰剂的使用指征。安慰剂:给对照组病人一些与有效干预措施难以区别的虚设干预制剂或干预措施。安慰剂效应:研究对象使用安慰剂后出现的某种反应,通常是由于心理暗示作用产生的积极反应,有利于疾病症状的缓解,称安慰剂效应。

27.干扰:是指实验组额外地接受了其他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从而导致疗效提高,引起实

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的增大,造成假阳性。沾染:是指对照组的患者额外地接受了实验组药物,使对照组疗效提高,从而缩小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疗效差异,造成假阴性。

控制方法是使用盲法,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8.金标准:是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能将有病和无病分开的标准。目的是将研究人群准确

地分为有病和无病两组病理学检查、手术、尸体解剖、特殊的影像学诊断、微生物学培

诊断性试验金标准(标准诊断)合计

- c(假阴性)d(真阴性)c+d

合计a+c b+d N 真实性(validity) 诊断试验所获得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正确程度,是诊断性试验的最主要内容。评价真实性的指标有:①灵敏度(sensitivity,Se)又称真阳性率,是指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患者的能力特异度。Se=a/(a+c)*100%。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FN)又称漏诊率,是由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比例,即实际有病而被该诊断试验错误地诊断为无病的百分比。FN=c/(a+c)*100%=1-Se。②特异度(specificity,Sp):又称真阴性率,是在金标准诊断为“无病”的例数中,经诊断试验检测为阴性例数的比例,将该试验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判为非患者的百分比。Sp=d/(b+d)*100%。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又称误诊率,是金标准诊断为无病的例数中,诊断试验诊断为阳性的比例,FP=b/(b+d)*100%=1-Sp。③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YI):又称正确指数,为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反映了诊断试验发现病人和非病人的总的能力,综合评价真实性的指标,YI=((Se+Sp)-1=1-FN-FP。YI越大,准确性越高,试验的真实性越好似然比是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筛检或诊断试验中病例组出现某种检验结果的概率与对照组中出现相应结果的概率之阳性似然比病人中出现某种检测结果阳性的概率是非病人的多少倍。④符合率(agreement rate)是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真阴性之和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也就是诊断试验的结果与金标准的符合程度。反应正确排除患者与排除非患者的能力。符合率=(a+d)/N*100%。⑤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PV)是根据诊断试验的结果来估计真正患病可能性大小的指标,包括阳性预测值(+PV)和阴性预测值(-PV),+PV=a/(a+b)*100%,-PV=d/(c+d)*100%。⑥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即诊断试验阳性或者阴性的结果分别在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与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之比。分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LR=Se/(1-Sp),-LR=(1-Se)/Sp。

30.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依据专业知识,对

病例组合对照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测定值的上下限、组距以及分界值,按选择的组距间隔列出累积频数分布表,分别计算出所有分界值的灵敏度,以灵敏度为纵坐标(真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假阳性率),将所有分界值的灵敏度和1-特异度对应的点连成的曲线。该曲线是用简便图形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诊断中灵敏度和特异之间的关系。

31.可靠性(reliability):又称信度,指某一筛检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

所获结果的一致性。评价指标:①变异系数;②符合率;③诊断试验的一致性分析(Kappa 值)。影响因素:个体本身的差异、测量仪器、试剂等实验条件所致的变异、观察变异。

符合率如果试验测量的是阳性和阴性、正常与异常这样的定性指标,则用符合率来表示可靠性,符合率越高,可靠性越好变异系数如果试验测量的史诸如血压、血糖等计量指标,则可用变异系数来表示可靠性,变异系数越小,可靠性越好Kappa值。影响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①测量仪器、试剂等实验条件中所致的变异;②观察者的变异;③被观察者的变异。

32.诊断收益:指诊断试验结果能正确判断患病与否的能力。评价指标有预测值、成本效益

分析、决策分析等。阳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阳性中,实际患病者的百分率。阴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阴性中,非患者的百分比。阳性预测值= a/a+b×100%;阴性预测值= d/c+d ×100%。预测值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1)诊断试验本身的特性(灵敏度、特异度)的影响。(2)受试人群患病率高低的影响。当患病率不变时:灵敏度升高—阳性预测值下降;当灵敏度、特异度不变时:患病率升高—阳性预测值升高。

33.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展开筛检,优化试验方法,联合试验。

34.实用性:①灵敏度高、特异度高,重复性好;②可行性好即简单、易行,易于操作者掌

握;③能被受试者接受即无损伤、无痛苦、无副作用;④价格便宜;⑤出结果周期快。

35.筛检的目的:1、早期发现疾病,早治疗以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2、发现高危人群,以

便采取措施,预防发病;3、达到疾病监测的目的。

36.病因模型:①三角模型(triangle model)亦称流行病学三角(triangle of epidemiology)

该模型人为疾病的发生时宿主、环境、病因(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常情况下,三者通过相互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人们呈健康状态。一旦三者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且超过该三角平衡所能维持的最高限度,平衡即破坏,人们将发生疾病。②轮状模型(wheel model)也称车轮模型,强调的是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③病因网模型。

37.病因的分类:①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是指发生某疾病不可缺少的因子,即缺乏

该因素时就不能发生该疾病。②促成病因(contributory cause)是指某因素存在时可能导致某病发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的发生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4226880.html,l准则: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比较推理,这个推理过程所遵循的准则则称为病因假设

建立的原则,也称Mill Cannon,包括以下几种逻辑推理方法:(1)求同法:又称“异中求同法”,指在不同事件中寻求共同点;(2)求异法:又称“同中求异法”指在相似的事件中寻求不同点;(3)共变法:指某因素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某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变化,则该因素很可能是该病的病因,二者往往呈剂量-反应关系;

(4)类推法:指所研究的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分布特征与另一种病因已知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那么可以推测这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5)排除法:指通过对假设的排除而建立假设的方法。

39.疾病与因果关联的形式:①虚假关联(spurious association)也称人为关联,是指本来

两件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由于在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偏倚或机遇,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统计学上的关联。②间接关联(indirect association):亦称继发关联,是指两件事之间本来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由于两件事的发生都与另外某一因素有关,从而导致两件事间有统计学上的关联。③因果关联(causal association)指一定的原因产

生相应的结果。有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

40.因果关联的推断准则:①关联的强度:OR、RR;强度越大,因果关联可能性越大,偏

倚所致可能性越小。②关联的时间顺序“因”在前,“果”在后,这是判断因果关联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在先的却不一定是因,如两者之间还要有一定的潜伏期。怀疑病因X →疾病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实验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和生态学研究>横断面研究;慢性病需注意X与Y的时间间隔。③关联的特异性指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是传染病病因认识中的一个观点。因此从多因多果的观点看,特异性是错误的。因此,该标准应放弃。④关联的可重复性(联系的一致性):可在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时间重复观察到;有重复性的证据更能支持因果关联的成立,而少数或个别研究的不同并不能简单否定因果假设,需进一步研究证实。⑤剂量-反应关系:当某因子可以定量或分等级,且因子的量变或等级的变化带来人群发病率的相应变化,则二者之间因果关联的可能性更大。但剂量反应关系有时只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存在。⑥分布的一致性指暴露因子的分布应与疾病的三间分布相一致。⑦关联的合理性:指两者的关联在医学和生物学上是否言之有理。⑧终止效应(实验证据) 即当可疑病因去除或减少,可引起疾病发生率的下降。这是因果关联的一个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⑨相似性如已知某化学物有致癌作用,当发现另一类似的化学物与某种肿瘤有联系时,则两者因果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较大。

41.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传染的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现象,与流行过程完全不同。

42.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及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

定的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其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即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43.疫源地(epidemic focus):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

源地。决定疫源地范围的因素:1.传染源活动范围;2.传播途径的特点;3.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消灭疫源地必须具备的条件:(1)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无新病例、新感染发生。

4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的预防:①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根本措施,有健康促

进和健康保护;②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做好三早预防,核心是早诊断;③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45.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疾

病防制策略的基础。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有关疾病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器效果。最早的监测工作是对疾病的发生和死亡进行观察,故称疾病监测。

46.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

措施、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47.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就是指疾病的群体现象,它包括疾病的人群分布、

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即“三间分布”)。

48.暴露(exposure)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术语。它是指研究对象接触于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

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状态即为暴露因素。暴露因素可以是有害的(危险因素),也可以是有益的(保护因素),有人称之为研究变量(variable)。配比(matching)采用特殊的限制性方法,强制对照与病例在某些特征上保持一致,达到控制混杂偏倚的目的。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临床流行病学整理

一、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1、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藉以探索病因和流行规律,拟定并评价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2、选择性偏倚: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的重病人多,而有的医生观察的轻病人多,所得的结论必然存在矛盾。 测量偏倚:对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得仔细,测量得精密;而有的医生观察粗糙、测量误差大,则所得的诊断和疗效结果也必然不同。 3、临床流行病学定义:以医院病例为基础,以人群中的病例为对象; 运用临床与流行病学结合的方法;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其防治规律,研究临床科研的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4、研究内容:1、诊断试验评价;2、治疗评价试验;3、病因学研究;4、预后研究; 5、临床决策分析 5、现况研究: 设计:横断面调查;三间(地区、时间、人群)分布 指标:患病率、比值比OR 科学性:提出病因假说、检出高危人群 问题:1)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抽样、选择偏性) 2)不能分析因果时序关系 a.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一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 发病率=某年内新发生某病例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患病率(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的病例数(新、旧病例,但不含死亡、痊愈者)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某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例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注:横断面现况调查:患病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病率。 b.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的最常用指标。 死亡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病死率:指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某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内患有该病的例数 6、队列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根据某暴露因素的有无将选定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两组疾病及预后结局,以验证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有无因果联系的观察分析方法。 == a.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非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RR>1 存在正的关联RR<1 存在负的关联RR=1 无关联 b.特异危险度或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是指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1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0之差。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AR = I1 - I0 = I0(RR-1) 7、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一组能代表所研究疾病特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一组未患该病但与病例组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两组对象过去有无暴露于某种(些)可疑病因的历史及其暴露的程度;通过分析比较两组对象的暴露史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藉以推断暴露因素作为病因的可能性。 a.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配比:1、组间配比:两组例数可不等,但有关配比因素在两组间的频数

传染病学 期末考试试题复习资料

艾滋病 一、单项选择题 B 1、艾滋病的全称是:(? ) A、免疫缺陷综合征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C 3、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和破坏哪种细胞:(?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T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D 4、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无偿献血人员 B 5、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临床症状分期错误的提法是:(? ) A、急性感染期 B、病毒携带期 C、无症状感染期 D、艾滋病期 D 6、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A、性传播 B、母婴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虫媒传播 B 7、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 A、血常规 B、HIV抗体确诊试验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尿常规 C 8、HI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 A、370℃,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焚烧 C、室温条件下,放置3天 D、56℃,30分钟 D 9、艾滋病常见合并症一般不包括:(? ) A、复发性单纯疤疹 B、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 C、皮肤瘙痒 D、急性肾炎 B 10、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 )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病人 D、艾滋病期病人 A 11、艾滋病人体体液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是:(? ) A、血液 B、尿液 C、泪液 D、汗液 A 12、人群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正确的描述是:(? ) A、人群对HIV普遍易感 B、种族、性别与易感性有关 C、只有高危人群易感 D、只有性传播疾病患者易感 D 1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艾滋病的主要症状是:(? ) A、体重减轻10%以上 B、发热1个月以上 C、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D、体重减轻10%以上,发热1个月以上和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A 14、艾滋病的特异性治疗是:(? ) A、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B、抗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 C、蛋白酶抑制剂治疗 D、融合抑制剂治疗 A 15、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的病毒。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骨酪系统 D、肌肉系统 D 16、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 ) %。 A、40 B、60 C、80 D、100 D 17、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A、静脉吸毒者 B、性乱者 C、同性恋者 D、每个人 B 18、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是根据 A、临床表现 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 C、具有高危行为 C 19、下列哪个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接触 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C、蚊虫叮咬 D、母婴垂直传播 D 20、艾滋病常见合并症有: A、PCPP B、隐球菌脑膜炎 C、弓形体感染 D、以上都是 A 21、HIV感染的确证实验是: A、免疫印迹法查HIV抗体 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 C、PDR法检测HIV RNA 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 B 22、PCP首选治疗是: A、氟康唑 B、复方新诺明 C、戊烷脒 D、乙胺嘧啶 B 23、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胳系统 C 24、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D 25、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A、血常规 B、尿常规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HIV抗体确诊试验 C 26、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 A、霍奇金病 B、淋巴肉瘤 C、卡波济肉瘤 D、非霍奇金淋巴瘤 D 27、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医护人员 二、是非题 √1、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艾滋病的唯一传染源。() √2、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1.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D) A.年龄、性别和种族 B.职业、家庭和环境 C.国家、地区和城乡 D.时间、地区和人群 E.家庭、社会、国家 2.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条件:(C) A.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素养 B.年龄、性别、职业 C.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D.病情轻重、接触者的多少、疫源地是否经过消毒 E.以上均是 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4.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D) A.发病率 B.病死率 C.死亡率 D.患病率 E.罹患率 5.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主要意义取决于:(A) A.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 B.排菌时间的长短 C.活动范围的大小 D.携带病原体的多少 E.排菌量的大小 6.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是:(E) A.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多见于冬春季 B.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C.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变化 D.儿童多发 E.以上都是 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D) A.年龄不同 B.性别不同 C.目标人群不同 D.干预措施不同 E.观察指标不同 8.对头胎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询问并记录她孕期的吸烟情况,而后研究分析吸烟史与新生

儿低出生体重的联系,这种研究类型是:(D) A.临床试验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现况研究 9.为探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病例,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例。然后查询产妇的分娩记录,了解分娩及产后的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是:(C) A.临床试验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现况研究 10.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新病例的优点是:(C) A.需要的样本较小 B.保密性问题较少 C.可以减小回忆偏倚 D.费用较低 E.便于发现病例 11.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疾病 B.病人 C.健康人 D.人群 E.亚临床型病人 12.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B) A.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1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14.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B) 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20/10万 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20/10万 C.某地某病罹患率为20/10万 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20/10万 E.以上都不是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动物模型 B、病原体,如细菌、病毒 C、病人群体 D、社区人群 E、单个具体病人 2.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是相互独立的两门学科 B、只和一些临床学科有关系 C、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D、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 E、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 3.有关临床流行病学的不正确说法是() A、是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 B、是专门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C、不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 D、是一门临床科研设计和评价的方法学 E、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 4.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特色不包括() A、临床流行病学必须是以临床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 B、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病人及其群体 C、临床流行病学力求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D、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位在临床医学 E、研究特定人群中的健康相关状况或疾病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同时要应用这种研究的结果去解决健康问题 5.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主要围绕()进行。(多选) A、研究的真实性 B、临床的重要性 C、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D、研究课题的新颖性 E、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1.进行临床疗效考核试验设计时,下列哪一条是错的?() A. 设立对照 B.随机分组 C.要有明确的疗效判断标准 D.要使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明确受试因素 E.要有足够的样本数 2.随机抽样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样本量 B.消除抽样误差

C.避免研究者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D.避免研究对象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E. 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3.关于分层随机分组正确的是() A.根据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特征作为分层因素 B.根据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进行分层 C.根据可能影响研究者判定临床结局的因素作为分层因素 D.只能设置一个分层因素 E. 分层后,同一层的对象全部进入同一个组别 4.关于对照的处理方式,下述正确的是() A.空白对照等于不设对照 B.空白对照能有效避免医德问题 C.安慰剂对照的效果与空白对照相同 D.安慰剂对照能有效避免医德问题 E. 有效对照是最常用的对照方式 5.在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分组时,常用的随机化方法有: A.简单随机法 B.分层随机法 C.区组随机法 D.系统随机法 E.非随机化分配 6.采用随机化分配的主要优点是 A.保证了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B.保证试验组与对照组人数相等 C.提高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D.可以避免来自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干扰 E.为盲法评价打下基础 1.关于样本含量的描述,错误的说法是() A、临床研究中,应选择最适的样本含量 B、样本含量越大越好 C、纳入全部病例进行研究,可以取得完整、无一遗漏结果,但可能出现系统误差 D、以全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不存在抽样误差 E、在估计样本含量的基础上,还要审视它对总体的代表性 2.导致检出症候偏倚的原因不可能是() A、同一症侯可为不同的疾病所致 B、不同疾病也会有相同的症侯重叠出现 C、症侯轻微或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不一定到医院就诊 D、从医院内选择的研究对象 E、以普查、筛查或疾病监测所发现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流行病学笔记521

流行病学(Epiol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简述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任务与用途 研究范围: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和提供措施。 用途: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多病因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病案报告、横断面调查、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试验性研究(现场试验、临床试验、社区试验)、理论性研究。 生态学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他们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的线索。 预调查:为评价开展大规模研究设计的可行性,预先在一小范围内用所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试验的一种调查研究。 率、比、构成比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率(rate)比(ratio) 构成比(proportion) 测量一个时间范围内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比较两个独立事件大小 的指标(A/B) 说明某特定事件在总事件数中 所占的比重(A/A+B) 有时间单位无时间单位无时间单位 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不能从单次观察中获得横断面观察结果,一次观 察既可获得 横断面观察结果,一次观察既可 获得 不同地区或人群的构成比能相互比较吗? 构成比不能说明某件事件的频率,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构成比不能当率使用,构成比不能相互比较。 给出数据,计算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1)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年、季、月),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或强度。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2)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观察人口数*K。 4)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 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5)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病死率=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 的某病病例数*100%。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CI):指某一固定人群在一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 与观察开始时总人数之比。观察时间越长,则病例发生越多,所以CI表示发病率的累积影响。适用于样本量大,人口稳定,比较整齐的资料。N年某病累积发病率=n年内的新发病例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k。 发病密度的概念和什么情况下使用。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时,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此时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人时,是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时间单位可以用年、月、日等,最常用的是年。发病密度=某人群观察期内的发病例数/观察期内的观察对象人时数*K. 某病的患病率增高:病程延长、寿命延长、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 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患病率减低:病程缩短、病死率增高、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的意义和用途是什么? 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不大,而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群对某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可依据患病率来合理的的规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研究疾病流行因素及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等。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主要区别及联系 ,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或强度。发 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观察人口数*K。 2)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主要区别: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时期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一种静态指标;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为动态指标。患病率反映人群对疾病的负担程度,一次调查既可获得,不能反映出影响疾病因素的波动,多用于慢性病。发病率需要至少两次调查才能获得,描述影响疾病因素的波动 3)发病率与患病率的联系: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存在下述关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感染率、续发率。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专业班级《流行病学》试题A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2.队列研究是属于()的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3.流行病学研究范围为() A、传染病 B、非传染病 C、健康问题 D、一切疾病和健康 4.疾病分布是指 () A、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 B、季节、地区和年龄分布 C、性别、人群和地区分布 D、人群、时间和地区分布 5.当一种疗法可以延长病人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则人群中 () A、该病的发病率会升高 B、该病的患病率会升高 C、该病的患病率会降低 D、该病的发病率会降低 6.食物中毒爆发调查时,应选用的指标是 () A、患病率 B、罹患率 C、感染率 D、续发率 7.某市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其流行强度为()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8.现况调查的结果常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9.拟调查某地人群高血压的现患率,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实验研究 D、现况研究 10.在抽样调查中,下列哪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最小()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11.某乡5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1户开始后,即每隔5户抽取1户, 抽到的户,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多级抽样 12.下列哪一种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不会出现()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回忆偏倚 D、失访偏倚 13.欲进行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的是 () A、支气管炎病人 B、胃病病人 C、意外损伤病人 D、肠道传染病人 14.队列研究的对象是 () A、未患某病的人群 B、患某病具有暴露因素的人群 C、患某病的人群 D、未患某病而有暴露因素的人群 15.队列研究中,如果随访时间较长,观察人数变动较大时,多采用下列哪种指标表示发病水平 () A、年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累积发病率 D、罹患率 16.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盲法是为了控制()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回忆偏倚 17.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是 ()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样本含量存在差别 D、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 (18~20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 人数为50人。 A、 0.56‰ B、 1.66‰ C、 0.33‰ D、 1.11‰ E、33.33% 18.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9.该社区60岁以上人口死亡率为() 20.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流行病学的特征有 ( ) A、个体特征 B、预防为主的特征 C、对比的特征

2019年流行病学考试题(附答案)

2019年流行病学考试题(附答案)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A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方法学研究 E.以上都不是 2.流行病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的是C A.实验室方法 B.临床诊治方法 C.现场调查与现场实验观察研究方法 D.临床诊治与统计学方法 E.统计学方法 3.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A.每10万人的粗死亡率 B.该病的死亡专率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D.该病死亡在各种死亡中的比例 E.该病患者的死亡百分比 4.死亡率是指A A.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B.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C.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患病人口数之比D.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发病人口数之比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期末人口数之比5.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B.罹患率

C.发病率 D.病死率 E.家庭续发率 6.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B.任何疾病的发病构成 C.某种原因导致某病的发病率 D.某种感染引起的病例数 E.每10万人口中所有疾病的发生率 7.罹患率是指 D A.一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B.观察期间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C.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8.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 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结核病的病死率为 C A.6% B.2% C.20% D.17% 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 9.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变化形式 A A.流行 B.爆发(短期波动) C.周期性 D.季节性 E.长期变异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流行病学笔记 ——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内容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状态 研究任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流行病学学科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研究方法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法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原理、疾病发病过程、人与环境关系、病因论、 病因推断原则、疾病防治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流行病学实际应用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 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1、率和比 率rate ——在某一确定人群中某事件发生的频率 K =100%,1000%…..比ratio ——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 比例proportion ——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单位相 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人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率=%)(或乙指标 甲指标比=100?

同,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 2、发病指标——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 发病率 局限范围、短时间(日、周、旬、月)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爆发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影响患病率升高、降低的因素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关系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通常以年表 示?新发/初次诊断?一人多次发病 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该时期内平均人口 不可能发病?相当于一个时间断 面,一般不超过1个月 =开始时点上的患病率+该期间内发病率 患病率升高 ?新病例增加?未治愈者寿命延长?病程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患病率降低?新病例减少?病死率增高?病程缩短?病例迁出?健康者迁入?治愈率提高

流行病学试题(1)及答案

全科医生培训流行病学试题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E、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 2、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E、以上均不对 3、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4、表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5、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 断其流行强度: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以上均不对 6、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 A、虫媒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肠道传染病 E、血液传染病 7、下列哪种因素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A、新生儿增加 B、获得性免疫力自然减退 C、易感人口迁入 D、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E、以上均不对 8、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地区、季节、职业分布 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9、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子应为: A. 麻疹易感儿数 B. 麻疹患儿数 C. 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阴性人数 (10~12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人数为50人,该社区年内共出生100人。 A、0.560/00 B、1.660/00 C、0.330/00 D、1.110/00 E、33.33% 10、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1、该社区人口出生率为: 12、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13、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消毒 D、生活用水消毒 E、常规空气消毒 14、我国卫生部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种生物制品是: A、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B、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C、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D、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临床流行病学历年考题整理

临床流行病学历年考题整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修正该错误 4、一个表格,里面有65例肝癌和名解:HBVRelative risk 感染(+、-),让你找出对应的例数,RCT 画表,计算塔方值、OR值,并说明有什么意义疾病爆发~~ 欢迎其他人补充上面的名解~~~ 抽样调查分值分布:患病率 名解:求异法6x2.5=15 选择:2X15=30 问答题:问答:1、什么是病因以及慢性疾病中病因的3x5=15 计算:判断标准4X10=40 合计、配比的概念、类型、作用2 100分~~ 流行病学试卷回忆发帖时间:20043、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一般病例对照年11月15日23:34——akong(88研究的不同点) 名词解释:计算题:发病率、、AR、计算1、RRAR%PAR,、PAR% 三间分布以及各自的流行病学意义 随机对照实验、特异度Se、计算灵敏度2Sp 、约登指疾病的爆发漏诊率、数、如何提高灵敏度,误诊率, 偏倚阳性预测值,以及临床上如何提高阳性队列研究预测

值。 问答题:、给一个案例分析,让你分析会出现3. 1、临床科研研究原则?(不太确定了)是非题里面 有个怎么算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之类2、队列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个表格,四个小题,让判断它的算法、给一个表格3是不是对的有问要用什么方法研究,对照选择另外有些RR啊,OR的原则,问暴露因素和腹泻的关系啊之类的 是非选择考了就忘记了、一个疾病怀疑为病因4A,要求设计 大题:一个研究方法! 1.队列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原理和特点的以前流行病学的大题目是怎么样的发 联系和区别 18日22:48——7帖时间:2005年月 2.要研究喝咖啡和膀胱癌的关系nem(88) (1)性别,年龄,吸烟,咖啡的浓度,,30 记得最后一题是多分的大题吧一咖啡加糖否,这其中哪些因素你觉得应该问你是什么类型的,, 个研究需要配比处理选什么类型的 (2)需要对近期的饮咖啡情况进行调为什么查吗?让你设计好象是科研设计里考到的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

得最终判断。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7.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得特征,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得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得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就是考虑个人得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得问题。 ②对比得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得思想,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 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得强度或死亡得危险度。 ④社会心理得特征,疾病得发生不仅仅同人体得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影响与制约。在研究疾病病因与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 ⑤预防为主得特征,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得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得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得研究内容之一。 ⑥发展得特征,针对不同时期得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得定义、任务就是不断发展得。 9、疾病分布:就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与死亡得群体现象。 10、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