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2.1 理论意义 (2)

1.2.2 现实意义 (3)

1.3 研究方法 (3)

1.3.1 样本 (3)

1.3.2 测量工具 (4)

1.4 研究框架 (4)

1.5 研究内容 (4)

2 文献综述 (6)

2.1 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及其特点 (6)

2.1.1 知识工作者的概念 (6)

2.1.2 知识工作者的特点 (7)

2.2 组织认同及其研究 (8)

2.2.1 组织认同概念 (8)

2.2.2 组织认同与组织身份辨析 (9)

2.2.3组织认同的维度和内容 (10)

2.2.4 组织认同的测量 (10)

2.2.5 组织认同的影响因素 (11)

2.2.6 组织认同研究评述 (13)

2.3 专业认同及其研究 (14)

2.3.1 专业认同概念 (14)

2.3.2 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辨析 (16)

2.3.3 专业认同的维度和内容 (16)

2.3.4 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7)

2.3.5 专业认同研究评述 (18)

2.4 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相关研究 (19)

2.5 员工沟通 (20)

2.5.1 沟通概念 (20)

2.5.2 员工沟通相关研究及评述 (20)

2.6 员工参与 (21)

I

2.6.1 参与概念 (21)

2.6.2 员工参与相关研究及评述 (21)

3 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23)

3.1 研究模型 (23)

3.2 研究假设 (23)

4 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 (26)

4.1 研究设计 (26)

4.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6)

4.1.2 变量测量 (26)

4.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7)

4.2 数据分析 (28)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8)

4.2.2 Pearson相关分析 (30)

4.2.3 信度和效度检测 (31)

5 模型检验 (33)

5.1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对组织认同—专业认同的影响关系研究 (33)

5.2 知识工作者专业认同对组织认同的影响作用 (33)

5.3 员工沟通(员工参与)对知识工作者的组织认同的影响作用 (34)

5.4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分析 (35)

5.4.1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在专业认同、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冲突间的中介

作用 (35)

5.4.2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在专业认同、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协调间的中介

作用 (36)

6 研究结论与对策探讨、实践建议 (39)

6.1 研究结论 (39)

6.2 对策探讨 (39)

6.3 管理实践建议 (42)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2)

参考文献 (44)

附录:员工调查问卷 (49)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

1.1 Research backgroud (1)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2)

1.2.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2)

1.2.2 Realistic significance (3)

1.3 Research methods (3)

1.3.1 Sample (3)

1.3.2 Measure tools (4)

1.4 Research framework (4)

1.5 Research contents (4)

2 Literature Review (6)

2.1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workers (6)

2.1.1 Concept (6)

2.1.2 Characteristics (7)

2.2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its related research (8)

2.2.1 Concept (8)

2.2.2 Discrim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9)

2.2.3 Dimensions and content (10)

2.2.4 Measure (10)

2.2.5 Influencing Factors (11)

2.2.6 Research review (13)

2.3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and its related research (14)

2.3.1 Concept (14)

2.3.2 Discrimin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16)

2.3.3 Dimensions and content (16)

2.3.4 Influencing factors (17)

2.3.5 Research review (18)

2.4 The research of the confli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ficaiton ..19 2.5 Employee communication (20)

2.5.1 Concept (20)

2.5.2 Research review (20)

2.6 Employees participatation (21)

III

2.6.1 Concept (21)

2.6.2 Research review (22)

3 Research model and Research hypothesis (23)

3.1 Research model (23)

3.2 Research hypothesis (23)

4 Research design and Date analysis (26)

4.1 Research design (26)

4.1.1 Sample choosing (26)

4.1.2 Variable measures (26)

4.1.3 Questionnaires and recycling (27)

4.2 Date analysis (28)

4.2.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28)

4.2.2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30)

4.2.3 Reliability Analysis (31)

5 Hypothesis testing (33)

5.1 Testing for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work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iton to

organizational --professional identitficaiton (33)

5.2 Testing for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wo rk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iton to

professional identificaiton (33)

5.3 Testing for the effect of employee communication(employee participatation) to

knowledge work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iton (34)

5.4 Testing for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iton (35)

5.4.1 Testing for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iton beteween

professional identificaiton and organizational –professional conflict (35)

5.4.2 Testing for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iton beteween

professional identificaiton and organizational –professional coordination (36)

6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Countermeasures、Recommendations (39)

6.1 Research conclusions (39)

6.2 Countermeasures (39)

6.3 Recommendations (42)

6.4 Limit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42)

References (44)

Appendix: Questionnaire (49)

Thanks (52)

IV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对组织认同和专业认同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然而,有关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冲突方面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少见。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存在什么关系?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冲突或协调存在什么关系?本研究以知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对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冲突和协调的关系、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关系、员工沟通、参与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的影响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以上问题。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以201名不同企业集团的知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专业认同、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员工沟通、员工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探讨。整个研究共涉及到国内13家大型企业集团的知识工作者,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检测以及回归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知识工作者的组织认同对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协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对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冲突则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是知识工作者专业认同对组织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知识工作者专业认同的提升能够促进组织认同的提高,二者并非零和博弈关系。

三是员工沟通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员工沟通有利于知识工作者对自我的归类,促进知识工作者对组织价值观和目标的理解和接受,提高知识工作者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成员感。

四是员工参与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员工参与有利于知识工作者对自我的归类,促进知识工作者对组织价值观和目标的理解和接受,提高知识工作者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成员感。

五是知识工作者专业认同在组织认同与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冲突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而在组织认同与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协调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员工沟通;员工参与

1

Abstract

Recently, researches on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re very rich. However, there are few empirical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conflict of knowledge workers. What a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workers’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What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workers’ organizati onal ident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conflict? Whether or not we can improv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r coordinate conflict through employee communi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knowledge workers and attemp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tem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work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organizational—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employee communi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with analysis software SPSS19.0. 201 knowledge workers from 13 large enterprises are selected as sample and research. Such statistics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applied for the data analyses.The following are the main finding:

Firstly, Chinese knowledge work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conflict. Secondly, knowledge workers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That is enhanc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knowledge workers can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re not zero-sum game. Thirdly, employee communic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However, employee communic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Fourthly, employee particip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However, employee communic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Fifthly, knowledge work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had a fully mediating impact role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conflict, and had a partly mediating impact role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professional coordination.

Keywords:knowledge work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employee communication; employee participation

2

1 引言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1959年的著作《Landmarks of Tomorrow》中第一次提到“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他把知识工作者定义为: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德鲁克认为21世纪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开发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知识工作者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占有很大的比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随着我们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以前大大得以提高。我国知识工作者的数量也正在飞速增长,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年均增速接近10%,研发人员年均增速13.1%。如果按10%的增长率,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2015年将超过1亿,2020年将超过1.6亿人(人民网,2013年3月25)。根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12月7日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2年至2012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科技论文102.26万篇,比2011年统计时增加22.3%,位列世界第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迅速增强,截至到2012年9月27日,我国专利申请累计总量突破一千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年2月我国已累计授权了100万件发明专利(人民网,2012年9月26日)。因此,当今时代知识这一重要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知识工作者在对企业甚至国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知识工作者对企业的作用,认识到知识工作者是企业的重要核心资源。知识工作者不同于以重复劳动为主的一般体力劳动者,他们具有对工作自主性的要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以及较高的流动性等特征(詹越,2010),这是知识工作者区别于普通体力劳动力的部分典型特征。因此,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对组织的认同,让知识工作者自愿、自觉与组织分享知识,分享创造,进而建立起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知识工作者既有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也具有专业认同的内在倾向(韩雪松,2006)。知识工作者对专业的认同往往会与其归属的组织发生冲突,或者说当组织的政策或措施与知识工作者早已形成的主观意愿不协调时,他们往往会降低对组织的认同,或者选择离职、缺勤等公然撤退的行为,或保持心理距离、降低努力,尤其是降低组织公民行为(Russeau,1998;Bamber and lyer,2002;Apker et al.,2003;Beelen,2007)。因此,当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发生冲突时,如何有效处理二者的冲突,这些问题有待实证分析和解决(韩雪松,2006)。

1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之一:本文以知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及其作为中介变量。国内外对组织认同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对组织认同的概念、结构维度、测量方法、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以及组织认同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很多,包括组织层面的组织独特性(Ashforth & Mael,1989)、组织声誉(Ashforth & Mael,1989)、组织文化(王彦斌,2004;刘剑锋、何立,2008;董培,2008)、程序公正(Tyler & Blader,2003)等;环境层面的组织差异性、组织间的竞争(Mael & Ashforth,1992)等,以及个体层面的任职期限(Mael & Ashforth,1992)、个性(Johnson et al.,2005)等都被证实对组织认同能产生显著影响;组织认同也被证明对组织承诺(Kwon HH,2010)、离职意向(Bamber & Iyer,2002; 熊明良,2008)、员工忠诚度(朱海华、晏钢,2006)、组织绩效(韩雪松,2007;王弘钰,2010)、员工工作满意度(Kwon HH,2010)有显著影响作用。可以说,对组织认同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但是,以知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及其作为中介变量的相关研究还较为少见,这是笔者做本研究的重要原因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之一。

理论意义之二:本文探讨知识工作者专业认同对组织认同的影响关系。国内外对专业认同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Cooper & Olson,1996; Cutler & Smith,2001; 毛兴永,2010;韦志芳,2010)、学生(Slivia Gilard & Edoardo Lozza,2009; 董倩,2010;李明,2011;周靖一,2012)以及社会工作者(廖静薇,2003)等群体。但是,以知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工作者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还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立足知识工作者,对专业认同的前因变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的影响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这也是笔者做本研究的重要原因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之二。

理论意义之三:本文以知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探讨协调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冲突的对策。尽管已经有学者对知识工作者的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关系进行了探讨(Aranya & Ferris,1984;Bamber & Iyer,2002;韩雪松,2006),但是在中国境内,以知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工作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和协调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古人云:学而优则仕。中国境内的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一定会发生冲突吗?知识工作者专业认同对组织认同是否存在协调性?专业认同的提升能否提高组织认同?本研究探讨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关系,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今后的

2

1 引言

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理论意义之四:本文以员工沟通、参与为前因变量,研究探讨员工沟通、参与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的影响作用。相关研究已经探讨过单个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认同的影响作用(李燚等,2011;毛志丽,2011),笔者认为,员工沟通、参与是组织与员工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沟通和参与不仅是组织制定人力资源实践的有力证据,其实施也离不开员工沟通和参与,可以说员工沟通、参与贯穿实践当中,比如:组织价值观和目标的引导和明确、政策的制定、绩效考核、薪酬方案、信息的交流反馈等等,都离不开沟通和参与,事实上相关研究也证明了沟通、参与对组织绩效,激励报酬等方面的作用(Denison,1990;Markoucits,1996; Richardo & Vera,2001;Mcnabb & Whitfield,2003;刘晓东,2010;李娜,2009;Alan Felstead et al.,2008)。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员工沟通和参与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的影响作用。尽管已经有学者探讨过沟通、参与对员工组织认同的影响关系(Brown ,1969; Smidts et al.,2001; Larson,2003)。但是,关于员工沟通、员工参与是否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及组织认同—专业认同的冲突与协调产生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少见。本研究以员工沟通、参与为前因变量,分别探讨了二者对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的影响。这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之四。

1.2.2 现实意义

知识工作者已经成为企业关键的劳动力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如今国内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科技人才数量迅速增长,如何对这类掌握和运用符合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知识工作者进行管理,使其自愿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形成协调,与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研究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并提出如何协调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组织认同--专业认同的冲突)的对策,使组织成为知识工作者自我概念中的重要的一环,愿意与雇佣组织达成协调,为企业成功实现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提供现实的参考。

1.3 研究方法

1.3.1 样本

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于江西星火、嘉吉、九三集团等国内13家大型企业集团的从事知识型工作的知识工作者,主要包括工程师、HR、财务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统计核算、信息IT、技术研发、品质制造、规划设计、培训、购销以及部门的经理或者执行经理、执行助理(详见第四章)。据调查,这些企业集团规模较大,

3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内部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每个职能部门由若干个员工组成,具备一个明确的科室职能目标。

1.3.2 测量工具

本研究变量包括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知识工作者专业认同、组织认同—专业认同的冲突与协调、员工沟通、员工参与共5个变量。量表测量均采用国外成熟量表,并遵循严格的翻译—回译程序(王建国,2005)。(详见第四章)

1.4 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框架

1.5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结构由六大章节构成:

第一章引言。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中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概括性地介绍了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文献综述。整理归纳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员工沟通、员工参与的相关文献,包括定义、维度、测量、前因变量、结果变量等内容,并简要形成研究评述。

4

1 引言

第三章研究模型和理论假设。本章内容主要是根据文献的梳理归纳,构建本研究的整体概念模型,主要分析变量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和中介作用。并依托现有理论,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主要介绍了调研对象的选取、问卷发放与回收、数据筛选、变量测量以及数据分析等内容。

第五章模型的假设检验。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对本研究提出的变量间因果关系、中介作用等理论假设进行假设检验。

第六章研究结论及对策探讨、实践建议。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形成本研究的结论,并针对本研究的结论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建议,并针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和总结。

5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2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对近年来,关于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员工沟通、员工参与以及组织认同--专业认同关系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的博硕士毕业论文、各类期刊杂志等,并作为本篇研究的理论背景,进而形成关于知识工作者的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冲突及对策的理论架构,为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打下基础。

2.1 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及其特点

2.1.1 知识工作者的概念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9年在其著作《Landmarks of Tomorrow》中最早提出―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国内学者通常把―knowledge worker‖译为“知识工作者”、“知识型员工”或“知识工人”。

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工作者的定义众说纷纭,本文就部分定义进行了整合对比,见表2-1知识工作者的定义。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6

2 文献综述

从以上对知识工作者的相关定义中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众说纷纭,但是通过梳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知识工作者的几个共同点:一是知识工作者本身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并能够运用知识和技能工作并创造一定的价值。但是,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究竟哪些人可以称为知识工作者,杨杰等(2006)通过大样本实证调查分析,明确了中国人心目中从知识性工作到非知识性工作的具体内容,他们认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知识性工作包括:高层管理、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编辑、专业咨询、诊断、分析、创作/写作/设计/策划、工程技术、会计/审计/统计/经济核算、翻译。因此,本研究将借鉴杨杰等(2006)关于知识性工作的这一论述,并结合本研究被试实际情况,本研究选取的知识工作者都是从事以上知识性工作的人。

2.1.2 知识工作者的特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Peter F.Drucker,1959;Frances Horibe,1999; Tampu,2000;杨杰、凌文辁、方俐洛,2004;韩雪松,2006;彭庆华,2009;石蕾,2011;徐乃盛,2011),笔者发现知识工作者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知识工作者有着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并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杨杰,凌文辁,方俐洛;2004)。知识工作者的文化素质相对同年龄段的人来说,文化水平和素质较高,而且大多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二是知识工作者的期望普遍较高,工作方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彭庆华,2009),在学习方面拥有较强自觉性,自我管理意识强,并且尊重知识,通过自身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来为组织不断创造价值。

三是知识工作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较高,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且在实现自我价值后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是知识工作者工作中的过程和结果难以测量与监督。由于知识工作者是运用知识和技能来为组织工作,而知识和技能都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因此,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过程和结果都是难以测量与监督的。

五是知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属于典型的“四海为家”主义者(韩雪松,2006)。知识工作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一般以同行、同专业者为参照对象,而不是组织,因此对组织的归属感较弱,流动意识较强。当组织的政策不符合知识工作者的心理期望,或者与他们的专业期望不符时,他们会经常选择离职、撤退或保持心理距离。

7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2.2 组织认同及其研究

2.2.1 组织认同概念

组织认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最早是由March 和Simon于1958年提出,当时他们认为组织认同是一种组织成员目标被组织目标所融合、同化的认知过程,并且构建了详细的理论模型(March & Simon;1958)。之后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于组织认同的定义,纵观近几年的文献,笔者将组织认同的部分定义归纳汇总到表2-2中。

表2-2 组织认同的定义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①毛志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认同与员工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2011.6

②刘平安. 企业文化对员工组织认同的影响研究——以涟钢集团为例[D].2012.3

8

2 文献综述

关于组织认同的界定,从相关文献中看,学者们尚未达成协调,但是通过整理发现,Ashforth 和Mael(1989)对组织认同定义获得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并作为自己的研究定义。本研究通过对相关定义的梳理对比,认为众学者对组织认同的界定都涵括了两层意思:(1)组织成员与组织的认知、情感上的一致性;(2)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而Ashforth 和Mael(1989)对组织认同的定义囊括了这两层含义。

2.2.2 组织认同与组织身份辨析

在学术研究中,有两个词汇容易让人混淆: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和Organizational Identity。准确界定这两个概念,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组织认同的概念和内涵,而且对今后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Identification中文释义为身份证明;鉴定,验明,认出;认同。Identity指身份;个性,特性;同一性,协调性。杨杰、刘玲(2010)通过对组织认同与身份的质性分析和基模建构,对identification和identity进行了区分,他们认为:把identity译为“认定”“同一性”“特性”或者难以理解,或者内涵过于宽泛,因此,他们把identity译为“身份”,Identification则译为“认同”,即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与Organizational Identity分别对应的是译文为“组织认同”“组织身份”,因此把Organizational Identity译为组织身份,这样既可反映它是“成员交往中识别彼此差异的标志和象征”,也能传达“与他人的关系定位”的意义,更忠实于原提出者的本义,从而更方便实际的测量与使用。笔者认为这种译文较准确的界定了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和Organizational Identity的概念,也更便于国人理解和区分,因此,本研究赞同并采用这一译文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

组织认同和组织身份既有区别也有联系。Golden-Biddle和Rao认为组织身份主要是回答“我们是谁?”和“我们象征着什么?”等问题,组织成员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对自我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组织成员如何认定自己,如何对自我进行划分。Alebert和Whetten (1985)①认为组织身份的本质为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对组织的核心性、差异性以及长久性等组织特征的一种群体的观点。Dukerich 等(2002)②认为组织身份是指个体围绕组织来寻求自我与组织的协调性的一种心理过程,而组织认同是组织成员认同组织的一种过程或经历,组织在这过程中影响着组织成员对自我的定义。王永妮(2011)③认为组织认同与组织身份的

①Albert,S. & Whetten,D.A. Organizational identity[A].In L. L.Cummings & B.M.Staw(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85(8):263-295.

②Dukerich J M,Golden B R,Shortell S M.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dentity, and image on the cooperative behaviors of physician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47(3):507-533.

③王永妮. 知识型员工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2011.4

9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主要区别是主体与压力源的不同。也就是说组织身份的侧重点是角色和身份,组织认同的侧重点是自我构念的形成;组织身份的压力来自组织之外,组织认同主要来自个体自身。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

2.2.3组织认同的维度和内容

由于研究视角以及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到目前为止,对组织认同结构维度的划分不尽相同,根据对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学术研究者对组织认同的维度划分主要有一维、二维、三维、四维、九维。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的梳理归纳,整理成表2-3组织认同的维度划分。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2.2.4 组织认同的测量

在国外,对组织认同的测量,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0

2 文献综述

一是Mael和Ashforth(1989;1992)①开发的组织认同量表,共6个项目,内部信度和效果都较好。但是李永鑫(2008)通过对教师样本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此量表为单因素结构。该量表涉及的测量内容主要是员工对组织的情感(刘玲,2008)。但由于此量表言简意赅,抓住组织认同测量核心,因此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和应用。

二是Cheney(1983)②开发的组织认同问卷(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OIQ),该问卷包含25项问题。此问卷的内部信度较高,达到0.95,但是此问卷因涵盖面太泛,超出了所提出的概念(张健,2011),导致测量出现偏差,目前许多学术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学术界对其测量效度仍存在争议(王彦斌,2004;郭静静,2007;刘玲,2008)。

三是Dick 等(2004)③开发的30项组织认同量表,该量表是基于组织认同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四维结构构建。

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以王彦斌(2004)④对组织认同的研究,将组织认同划分为生存性、归属性、成功性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包含13个题项的组织认同量表。

2.2.5 组织认同的影响因素

(1)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

组织认同是近几十年来组织行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近些年其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目前有关国内外对组织认同前因变量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证明了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梳理发现,目前针对组织认同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的有组织因素、个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种,其中组织因素这一前因变量的研究居多。笔者将部分研究中涉及到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如下表2-4所示。

①Ashforth, B.E. & Mael, 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1):20-39.

②Cheney, G. The Rhetoric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1983, 69(2):143-158.

③Dick, R.V., Wagner, U., Stellmacher, J., et al. The Utility of a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Which Aspect is Really Matter?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4,77(2):171-191.

④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理论建构及对转型期中国国有企业的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2)组织认同的结果变量

组织认同的结果变量主要集中在组织认同对员工工作态度、行为以及情绪上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笔者将部分研究中涉及到组织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如下表2-5。

12

2 文献综述

13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3)组织认同作为中介变量

国内外关于组织认同的相关研究中,不少研究验证了组织认同的完全中介或部分中介作用,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如表2-6所示。

表2-6

组织认同作为中介变量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2.2.6 组织认同研究评述

组织认同是近二十多年来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议题,其重要性在近年日益凸显。社会认同、社会交换等理论是组织认同理论基础的来源。近年来,随时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关于组织认同的构念、结构维度、测量方法、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以及其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也逐渐丰富,组织认同的研究逐渐形成一个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冲突及对策

从以上文献回顾中,对组织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以及中介变量的研究。研究已经证实了组织独特性(Ashforth & Mael,1989;Kreiner & Ashforth,2004)、组织声誉(Mael & Ashforth,1992)、组织外部形象(Dutton,1994)、沟通氛围(Smidts et al.,2001)、组织文化(王彦斌,2004;刘剑锋、何立,2008;董培,2008)、组织公平(王弘钰,2010)、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王弘钰,2010)、任职期限(Mael & Ashforth,1992)等对组织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的高组织认同会促进员工组织承诺、员工基于组织的自尊(Bergami & Bagozzi,2000)、员工忠诚度(朱海华和晏钢,2006)、员工工作绩效(韩雪松,2007;王弘钰,2010)、组织公民行为(Dukerich et al.,2002;Dutton,1994;张建,2006)。

但是,到目前为止,以知识工作者或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为主题的研究尚不多见。国际上,Dan与Mats(2004)通过对一家IT管理咨询公司的45名员工进行52次访谈的方法研究了管理控制、社会身份与组织认同问题。Ravishankara与Pan(2008)通过对印度一家IT公司历时7个月的现场研究探讨了组织认同对组织知识管理的影响。Rebecca Mitchell和David Meacheam(2011)运用委托和代理理论探讨知识工作者的控制问题。

在国内,张建(2006)初步证明了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感的因果关系,并建立因果关系模型。朱海华、晏钢(2006)从定性的角度对组织认同与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胡斌红(2007)研究探讨了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与工作效能的关系。实证研究方面,张健(2011)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知识员工的组织认同对组织忠诚(情感忠诚、持续忠诚和规范忠诚)均存在正向影响,并且构建了以知识员工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的组织嵌入与组织忠诚的整合模型。王永妮(2011)验证了知识型员工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与离职意向的关系。丁鹏飞(2012)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知识型员工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度对组织认同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并且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及其各维度对其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组织认同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但是到目前为止,以知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工作者组织认同方面的文献还较为少见,包括知识工作者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其作为中介变量的探索较为少见,这也是笔者做本研究的重要原因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之一。

2.3 专业认同及其研究

2.3.1 专业认同概念

对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学术界尚未达成协调。有学者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认同(Scott et al.,1999),认同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价值,

14

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

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多数是困难群体、贫弱群体和边缘群体,他们可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那么,下面是为大家的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理论方面的知识科学的助人要把问题放到现实的社会背景 下来认识和分析,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较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方面的科学知识,这里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2)政策方面的知识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涉及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政府的政策也称公共政策,它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是针对困难群体,对其给予优惠以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政策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权利、老人与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3)技术方面的知识社会工作者要有效地达到助人目的,就必须掌握多种技术方面的知识。重要的包括调查研究方面的知识、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的知识等。

(4)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多种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联系及其本质的学问。运用 哲学知识能从普遍联系、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等方面分析社会工作中的问题,对于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即人 们怎样组成社会,社会又如何运行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社会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___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制度理论以及与 ___相关的理论,对社会工作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知识是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当服务对象的问题 主要是个人的,并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者就可以用社

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

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1946年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英文名称是。(答案O A.ENIAC B.IB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14243822.html, D.PC '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 _____________ 年诞生。(答案:B ) A.1940 B.1946 C.1960 D.1980 .体系。(答案:B ) A.比尔?盖茨 B.冯?诺依曼 C.唐纳德?希斯 D.温?瑟夫 2、世界上首次提出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是 B _ 型计算机。 B 冯?诺依曼 C 温?瑟夫 D 唐纳德?希斯 【计算机的特点】 1.处理速度快 '现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数千亿次 (通常以每秒钟完成基本加法指令的数目来 '表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这不仅使得许多大型数据处理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促成了天气预 '报、数值模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得许多实时控制、在线检测等处理速度要求较高的工 '作得以实现。同时,计算机具有很高的逻辑运算速度, 这使得计算机在非数值数据领域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 2 .运算精度高 '计算机一般都有十几位甚至更多位的有效数字,加上先进的算法,可得到很高的计算精度。 '例如,对圆周率n 的计算,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 数学家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算到小数 '点后500多位,而使用第一台计算机仅仅用了 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 ' 3 .具有逻辑运算和记忆能力 :计算机的存储器具有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功能, 它可以存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计算机不仅可 '以进行算术运算,而且可以进行逻辑运算,可以对文字、符号等进行判断、比较,因而可解 '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 4 .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计算机内部的操作、 运算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的, 它能够按照程序规定的步骤完成指 定的任务,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 5 .通用性强 '计算机是靠存储程序控制进行工作的。 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 只要编写和运行不同的应用软 :件,计算机就能在任一领域中很好地完成工作。针对不同的需要, 设计不同的程序,这就能 '使计算机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I 计算机的特点有 A.运算速度快 B.具有逻辑判断功能 C.存储容量大 D.计算精度高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1958年) 1946 年 2 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现代的计算机系统都属于 冯?诺依曼 现代计算机时 A 比尔?盖茨 。(答案:ABCD )

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精华

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试卷及答案(精华)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 符合题意的,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 分。) 1. 计算机系统中,各种数据和命令传输的公共通道称为()。 A. 存储器 B.总线 C. 内存 D.中央处理器 2. 所谓的定点数指的是()。 A. 数据的小数点位置固定不变 B.小数位数固定不变 C. 整数位数固定不变 D.整数符号位不变 3. RAM 的中文含义是()。 A. 移动存储器 B.硬盘存储器 C.只读存储器 D.随机存储器 4. 能检测岀2位错误,并能纠正1位错误的校验码是()。 A. 奇偶校验码 B.循环冗余码 C.BCD码 D.海明码 5. CAD的中文含义是()。 A. 计算机仿真技术 B.计算机控制技术 C.计算机办公软件 D.计算机辅助设计 6. 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 A. 算术运算 B.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C.控制和寻址运算 D.寻址运算 7. CPU可以用来描述计算机的()。 A. 运算速度 B.输入功率 C.磁盘转速 D.更新频率 8. 相联存储器是一种()的存储器。 A. 按逻辑空间访问 B.按内容访问 C.按文件类型访问 D.按数据类型访问 9. 计算机中,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 A. ASCII码 B.汉字编码 C.BCD码 D.内码 10. 内存储器中,每一个存储单元被赋予唯一的一个序号,该序号称为()。 A. 容量 B.编号 C.标号 D.地址 11. 十进制数211转换成二进制数为()。 B. 12. 存储器设计的目标之一是以较小的成本使存储体系与CPU的速度相匹配。为了实现此目标,速度、容量和价格是设计存储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以确定存储器体系结构。一般情况下,理想的存储体系结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 A. 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高速缓存、寄存器 B. 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高速缓存、寄存器 C. 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寄存器 D. 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汇总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汇总 一、计算机的诞生及发展 (一)计算机的诞生 1.时间:1946年 2.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名称:ENIAC (二)计算机的发展 > 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现代的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程序控制”的设计思想,同时指出计算机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计算机系统。 (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的数据和指令。 |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技术(将程序事先存在主存储器中,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在不需要人员干预的情况下,自动逐条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 四、计算机的分类

五、计算机硬件 (一)中央处理器 1.简介 中央处理器又称为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 2.组成 (1)控制器 实现计算机各部分的联系并自动执行程序的部件。功能是从内存中一次取出指令,产生控制信号,向其他部件发出命令指挥整个计算过程。 (2)运算器 对二进制数码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二)存储器 1.内存储器 … (1)作用 内存储器又称主存储器,简称内存。内存位于系统主板上,可以直接与CPU进行信息交换,内存储器主要用于存放计算机系统中正在运行的程序及所需要的数据和中间计算结果以及与外部存储器交换信息时作为缓冲。 (2)特点 速度较快,容量相对较小。 (3)分类 只读存储器ROM:永久保存数据,存储微型机的重要信息。 随机存储器RAM:断电丢失数据,存储当前运行的程序信息(SRAM、DRAM)。 \ 2.外存储器 (1)作用

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

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是一种能快速、高效、自动地完成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它能按照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二、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1. 诞生:1946年,美国为计算弹道轨迹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第一台计算机的基础上,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伊曼提出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的方案,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微处理器的发展史。 2. 发展: 阶段时间逻辑器件应用范围 第一代 1946——1958 真空电子管科学计算、军事研究第二代 1959——1964 晶体管数据处理、事物处理第三代 1965——1970 集成电路包括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第四代 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三、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1. 科学计算:弹道轨迹、天气预报、高能物理等 2. 信息处理:企业管理、物资管理、电算化等 3. 过程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卫星飞行方向控制 4. 辅助工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T(计算机辅助 测试)、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5. 电子商务 四、微型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 字长:指计算机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单位为:位(BIT)。字长越长,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精度越高。 2. 主频:指计算机主时钟在一秒钟内发出的脉冲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3 . 内存容量:是标志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强弱的一向技术指标。单位为字节(BYTE)。 8BIT=1BYTE 1024B=1KB 1024KB=1MB 1024MB=1GB 4. 存取周期:内存储器完成一次完整的读操作或写操作所用的时间。 5. 运算速度:计算机每秒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单位是:百万条/秒(MIPS)。五、计算机语言 主要包括: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六、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特殊程序,它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被激活,进行复制、传播,从而达到破坏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目的。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触发性、潜伏性、破坏性等特点。七、计算机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1. 提高工作效率 2. 提高工作质量 3. 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4. 打破传统会计工作的范围,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第二部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结构如图:

计算机专业学习知识试卷习题包括答案.doc

计算机专业知识试卷及答案 1. 本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 2.答客观题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和试卷代码(2)涂写在答题卡 相应位置上,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答主观题时,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规定位置 上,然后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客观题部分(一、二、三大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字母涂黑。每小 题 1 分,共 40 分) 1.软件生命周期的瀑布模型,典型地刻画了软件生命周期的阶 段划分,它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 8 个阶段,并将它们归纳 3 个时期,以下是正常的开发顺序。 A. 开发期、运行期、计划期 B. 计划期、开发期、运行期 C. 开发期、计划期、运行期 D. 计划期、运行期、开发期 2. 存储器中存放的信息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指令,这要根据:

A.最高位是 0 还是 1 来判别 B. 存储单元的地址来判别 C. CPU 执行程序的过程来判别 D. ASCII 码表来判别 3. Windows XP中的“剪贴板”是: A. 硬盘中的一块区域 B. 软盘中的一块区域 C. 高速缓存中的一块区域 D. 内存中的一块区域 列存放 F 列单元格存放工资总额, E 中,设 2000Excel 4. 个调税, G 列存放实发工资。 其中当工资总额 850 时个调税 = (工资总额 -850 ) *税率;当工资总额< 850 时,个调税 = (工资 -850 )*税率;当工资总额< =850 时,个调税 =0 。设税率> 0.05 。则 F 列可根据公式实现。其中 F2 的公式应为: A.=IF (“E2>850 ”,( E2-850 )*0.05 ,0) B.=IF (E2>850 ,0,(E2-850 ) *0.05 ) C.=IF (E2> 850 ,(E2-850 )*0.5 , 0) D.=IF (“E2>850 ”,0,( E2-850 )*0.05 ) 5.Windows XP 中,同时按三键一次,可以打开“关闭程序” 对话框,以关闭那些不需要的或没有响应的应用程序。 A. Ctrl + Shift + Del B. Alt + Shift + Del C. Alt + Shift + Enter D. Ctrl+ Alt + Del 6.PowerPoint2000 的各种视图中,可以对幻灯片进行移动、删除、添加、复制、设置动画效果,但不能编辑幻灯片中具体内容 的视图是:

计算机专业知识汇总

计算机专业知识汇总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考点: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编码与数制、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性能指标、计算机的组成部件与常见外设。 1、计算机的发展:以基本逻辑元件为标志,发展分四个阶段。 第1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6-1957),采用电子管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差、成本高、容量小、输入输出设备落后,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ENIAC属于第一代计算机。 第2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8-1964),采用晶体管制作逻辑部件,与第一代计算机相比,体积较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制作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得到了提高,存储容量有了提高,开始有了系统软件,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3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5-1969),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存储容量大幅度提升,增强了系统的处理能力,系统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使多用户可以共享软硬件资源,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度迅速扩大。 集成电路使计算机体积更小,质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更快。 第4代: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70年至今),基本逻辑部件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因集成度不断提高,容量越来越大,外存广泛使用软硬磁盘和光盘。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相继出现。软件产业高度发展,多媒体技术用于计算机,广泛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2、计算机的特点:快速的运算能力;足够高的计算精度;超强的记忆能力;复杂的逻辑判断能力;程序控制方式。 3、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问题的计算。 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 3)计算机的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4)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利用计算机及时采集、检测数据,按最优值迅速地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调节或自动控制。 5)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是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储如感知、判断、学习等。 6)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构成了计算机网络。 4、计算机系统 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采用程序存储,程序控制技术。 5、计算机硬件系统 1)中央处理器: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称为中央处理器(CPU),也被称作微处理器;运算器也称算术逻辑单元,用于执行所有的算术和逻辑运算指令;控制器负责把指令逐条从存储器中取出,经译码分析后向整机发出控制命令,以保证正确完成程序所要求的功能。 2)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部件,它的功能是存储程序和数据。按能否与CPU直接交换信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关机后RAM信息消失,ROM 信息不消失。 3)输入设备:是用来接收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和程序,并将它们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形式存放在内存中。 4)输出设备:与输入设备正好相反,是将放在内存中的信息由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转换为人们所能识别的形式。 6、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程序和程序运行所需要的数据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要的文档集合。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pm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小王发现矫正对象小芳情绪不稳定,常常前言不搭后语,幻想有人要害她,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小芳的丈夫因在外地工作,不常回家。小王察觉到小芳的精神状况有异常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201 A.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开展治疗,改善小芳的情绪问题 B.转介给社区精神科医生,由医生做出评估 C.送小芳到丈夫工作地,由其丈夫照顾 D.向小芳所在社区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报告小芳目前情况 【答案】A 解析: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的影响。如果服务对象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看待引发事件,这种非理性信念就会促使服务对象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困扰。因此,社会工作者发现小芳不理性的认为有人要害她时,应该对她情绪进行治疗,改变她的思考方式 2.某村为农户实施了沼气改建项目。项目完成后,妇女们用上了清洁能源做饭,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受烟熏火燎的困扰了。这样的沼气项目( )。140 A.满足了妇女的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 B.满足了妇女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 C.既满足了妇女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又满足了其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 D.既没满足妇女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又没满足其实用性社会性别要求 【答案】B 解析: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妇女就其社会承认的角色而确定的需要,尽管这种需求是由社会分工及妇女的从属地位引起的,不具有对社会性别的挑战性,但这些需求是妇女很实际的需要,如妇女需要水、健康、就业等,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中并不会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模式。因此,实用性需要的满足依旧延续传统的分工模式和

角色。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指的是由妇女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而产生的需要。这类需要涉及社会的分工模式、权利等,满足这类需求可以协助妇女取得更多的平等权利,改变现存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角色,挑战妇女的从属地位。题中,某村的做法满足了妇女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 3.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女性在家庭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而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扮演辅助性角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这种分工模式是( )。 A.两性生理基础上的分工 B.符合两性特点的分工 C.两性各取所长的分工 D.社会建构的两性分工 【答案】D 解析:传统的、定型的社会性别观念规定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的发展路径,而且男性优越于女性的性别定型认识阻碍了妇女的发展。因此,打破传统的社会性别定型认识,重新反思和认识社会性别,这对妇女的发展、男女平等的实现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4.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周鉴于目前一些青少年存在被过度保护、容易受挫折等问题计划开展一次小组工作,该工作主要围绕抗逆力构成要素展开,即外部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 )因素。311 A.保护 B.生理 C.效能 D.风险 【答案】C 解析:从构成要素来看,抗逆力由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部分组成 5.老张今年50岁,一年前因公司裁员失业在家。老张妻子患慢性病,几年前从单位病退。近期,老张儿子考上职校,需交纳一大笔学费。为了让儿子上学,老张妻子打算放弃治疗。根据国家政策,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老张家申请的专项社会救助是( )。253 A.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B.失业救助和医疗救助 C.教育救助和医疗救助 D.失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 【答案】C 解析: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困难家庭的特定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救助,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

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试卷及答案

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1.计算机系统中,各种数据和命令传输的公共通道称为()。 A. 存储器 B. 总线 C. 内存 D. 中央处理器 2.所谓的定点数指的是()。 A. 数据的小数点位置固定不变 B. 小数位数固定不变 C. 整数位数固定不变 D. 整数符号位不变 3.RAM的中文含义是()。 A. 移动存储器 B. 硬盘存储器 C. 只读存储器 D. 随机存储器 4.能检测出2位错误,并能纠正1位错误的校验码是()。 A. 奇偶校验码 B. 循环冗余码 C. BCD码 D. 海明码 5.CAD的中文含义是()。 A. 计算机仿真技术 B. 计算机控制技术 C. 计算机办公软件 D. 计算机辅助设计 6.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 A. 算术运算 B. 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C. 控制和寻址运算 D. 寻址运算 7.CPU可以用来描述计算机的()。 A. 运算速度 B. 输入功率 C. 磁盘转速 D. 更新频率 8.相联存储器是一种()的存储器。 A. 按逻辑空间访问 B. 按内容访问 C. 按文件类型访问 D. 按数据类型访问 9.计算机中,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 A. ASCII码 B. 汉字编码 C. BCD码 D. 内码 10. 内存储器中,每一个存储单元被赋予唯一的一个序号,该序号称为()。 A. 容量 B. 编号 C. 标号 D. 地址 11. 十进制数211转换成二进制数为()。 A. 11010011 B. 11010010 C. 1101011 D. 11011011 12. 存储器设计的目标之一是以较小的成本使存储体系与CPU的速度相匹配。为了实现此目标,速度、容量和价格是设计存储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以确定存储器体系结构。一般情况下,理想的存储体系结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 A. 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高速缓存、寄存器 B. 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高速缓存、寄存器 C. 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寄存器 D. 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13. 在Windows中,呈灰色的菜单表示()。 A. 该菜单有下级子菜单 B. 该菜单正在使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资料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 网络层次划分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3. IP地址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5. ARP/RARP协议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 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一).doc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一)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3,分数:69.00)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工作者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案主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助人自助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社会秩序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理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社会福利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剩余性社会福利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社会工作价值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接纳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伦理守则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标签理论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活动理论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社会福利制度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福利国家 (分数:3.00)

最新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试卷附带答案

2018最新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试卷 1、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形式是 (A)八进制(B)十进制(C)二进制(D)十六进制 2、硬盘工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 (A)噪声(B)震动(C)潮湿(D)日光 3、针式打印机术语中,24针是指 (A)24x24点阵(B)信号线插头有24针 (C)打印头内有24x24根针(D)打印头内有24根针 4、下面列出的四种存储器中,易失性存储器是 (A)RAM (B)ROM (C)PROM (D)CD-ROM 5、办公自动化是计算机的一项应用,按计算机应用的分类,它属于(A)科学计算(B)实时控制(C)数据处理 (D)辅助设计6、I/O接口位于 (A)总线和设备之间 (B)CPU和I/O设备之间(C)主机和总线之间 (D)CPU和主存储器之间7、计算机硬件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只有 (A)高级语言(B)符号语言(C)汇编语言(D)机器语言8、具有多媒体功能的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常用的CD-ROM是 (A)只读型大容量软盘(B)只读型光盘 (C)只读型硬盘(D)半导体只读存储器9、微机中1K字节表示的二进制位数是 (A)1000 (B)8x1000 (C)1024 (D)8x1024 10、下列字符中,ASCII码值最小的是 (A)a (B)A (C)x (D)Y 14、在Word的编辑状态,执行编辑菜单中”复制”命令后 (A)被选择的内容被复制到插入点处

(B)被选择的内容被复制到剪贴板 (C)插入点所在的段落内容被复制到剪贴板 (D)光标所在的段落内容被复制到剪贴板 15、在Word中”打开”文档的作用是 (A)将指定的文档从内存中读入,并显示出来 (B)为指走的文档打开一个空白窗口 (C)将指定的文档从外存中读入,并显示出来 (D)显示并打印指走文档的内容 16、Word的”文件”命令菜单底部显示的文件名所对应的文件是 (A)当前被操作的文件(B)当前已经打开的所有文件 (C)最近被操作过的文件(D)扩展名是.doc的所有文件 17、在Word的编辑状态,执行编辑命令”粘贴”后 (A)将文档中被选择的内容复制到当前插入点处 (B)将文档中被选择的内容移到剪贴板 (C)将剪贴板中的内容移到当前插入点处 (D)将剪贴板中的内容拷贝到当前插入点处 18、在Word的编辑状态,进行字体设置操作后,按新设置的字体显示的文字是(A)插入点所在段落中的文字(B)文档中被选择的文字 (C)插入点所在行中的文字(D)文档的全部文字 19、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最低层是 (A)传输层(B)网络层(C)物理层(D)应用层 20、存储400个24x24点阵汉字字形所需的存储容量是 (A)255KB (B)75KB (C)37.5KB (D)28.125KB 21、下面是关于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论述,其中正确的一条是 (A)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均能产生目标程序 (B)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均不能产生目标程序 (C)编译程序能产生目标程序而解释程序则不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超详细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概述 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①1946年2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致命缺陷:没有存储程序。 ②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电子计算机发展时间: ?第一代 1946-1958 电子管计算机,主要应用科学计算和军事计算 ?第二代 1958-1964 晶体管计算机,主要应用于数据处理领域 ?第三代 1964-1971 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可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等 领域 ?第四代 1971年以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深入到各行各业,家庭和个人开始使用计算 机 2.计算机的类型 按计算机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按计算机规模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嵌入式计算机按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分类: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3.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计算机是一种能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含义) A.运算速度快运算速度用MIPS(百万条指令每秒)来衡量,是计算机性能的指标之一 B.计算精度高应用于数值计算 C.具有逻辑判断能力信息检索、图形识别 D.记忆性强 E.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应用于数据处理、工业控制、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 办公自动化。 应用领域:1)数值计算(主要是科学研究等数学计算问题) 2)数据及事务处理(非科技方面的数据管理和计算处理) 3)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多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4)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5)通信与网络 4.计算机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1、光计算机 2、生物计算机 3、量子计算机 5.常用的数制 基数:R进制的基数=R 位权:在数制中,各位数字所表示值的大小不仅与该数字本身的大小有关,还与该数字所在的位置有关,我们称这关系为数的位权。 位权:一个与数字位置有关的常数,位权=Rn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点归纳

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 内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匀速缓冲存储器) 主机总线 输入/输出接口 硬件系统外存储器 1、计算机系统外部设备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软件系统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2、OSI参考模型: 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达方式。 负责维护两个节点之间会话连接的建立、管理和终止,以及数据的交换。 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对端服务。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以及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 等功能。 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 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的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 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3、TCP/IP参考模型: 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专门为用户提高应用服务。 负责在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端到端通信。 负责将源主机的报文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 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4、网络拓扑结构分为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树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和总线形拓扑结构。 5、IP地址分类: D类地址:用于组播。 E类地址:暂时保留。 6、计算机的发展史。 7、简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5大部分及其功能。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 运算器:用来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的中间结果暂时存储在运算存储器内。 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控制器:用来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算以及处理运算结果。 输入设备:将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转化为机器能识别的信息形式。 输出设备:将运算结果转换为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 8、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答:按通信范围和距离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LAN:最常见、应用最广。连接范围窄、用户数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电脑基础课 1.复制、剪切与粘贴 选中对象后右键单击,出现复制/剪切,之后,粘贴。 快捷键:复制(Ctrl+C) 剪切(Ctrl+X) 粘贴(Ctrl+V) 2、新建文件及文件夹的命名 新建文件夹:在桌面或者是一个文件夹内,右键单击空白的地方,出现“新建”,在新建右侧会出现“文件夹”字样。 文件夹的命名(重命名):新建文件夹后默认的名称为“新建文件夹”。 选中要重命名的文件夹,右键单击,出现“重命名”字样,点击即可重命名。快捷键为F2 3、文件的选择(单选、跳选、全选、框选、连续性选择) 单选:在要选中的对象上单击左键即为单选,即:只选中一个。 跳选:按Ctrl选择不连续的对象 全选:在一个文件夹内点击“编辑”,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全部选定”。 快捷键为Ctrl+A 框选:按住鼠标左键不动,拖动鼠标,会出现深颜色的框,框的范围就是被选择对象的范围。 连续性选择:单选第一个对象,按“Shift”键,再选择最后一个对象。 4、隐藏及显示文件 (1)隐藏文件:为了保证重要文件的安全性,有时候我们会设置文件的属性为“隐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文件的安全。 方法:右键单击要设置为隐藏的文件,选择“属性”,选择“隐藏”。、

(2)显示文件:有些时候设置为“隐藏”的文件仍然是可以看到的,这时候我们可以更改文件夹显示的属性,这样就彻底看不到文件了。 方法:打开文件→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隐藏文件和文件夹 5、压缩、加密文件 压缩文件作用:大大缩小了所占电脑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密码设置增加安全性。 压缩方法:选择需要压缩的文件,右键单击在出现菜单中选择“添加到压缩文件”。 在高级选项中,可设置解压密码。 6、创建快捷方式 创建快捷方式的作用:比较常用的软件,可以采用快捷方式,一方面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占桌面空间的大小。 方法:(1)在电脑硬盘中选择软件,右键单击“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2)通过“开始”按扭,选择需要的软件,右键单击“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7、删除文件 (1)不彻底删除 A,选中需要删除的文件,在选中的区域内右键单击出现“删除”。 B,选中需要删除的文件,按“Delete”,即可删除。 (2)彻底删除 A,删除后清除回收站 B,选中需要删除的文件,按“Shift+Delete”,即可 C,勾选回收站属性中的“删除时不将文件移入回收站,而是彻底删除”。 8、设置系统密码,更改图片。 打开“控制面板”,选择“用户账户”,选择“计算机管理员”,然后“创建密码”或“更改我的图片”。 9、文件共享

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热点分析 计算机基础是考试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一般需要考生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综观近几年各地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考试情况来看,考生需了解计算机的起源、发展以及主要应用,字符编码;理解不同计算机语言的特点及其区别,尤其是利用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得以被计算机执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和特点,数值的各种进制表示及转换方法等。 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1.1.1计算机的发展 以使用的基本逻辑元件为标志,可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6年—1957年) (1)采用电子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差、成本高。 (2)采用水银延迟电路或电子射线管作为存储部件,容量很小,后来外存储器使用了磁鼓存储信息,扩充了存储容量。 (3)输入输出设备落后,还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4)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ENIAC属于第一代计算机。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8年—1964年) (1)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与第一代计算机相比,体积较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制作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得到了提高。 (2)普遍采用磁芯作为主存储器,采用磁盘/磁鼓作为外存储器,存储容量有了提高。 (3)开始有了系统软件,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如FORTRAN、COBOL、ALGOL等高级程序语言。 (4)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5年—1969年) (1)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 (2)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增强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3)系统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使多用户可以共享计算机软硬件资源。 (4)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 (5)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序迅速扩大,除用于科学计算、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外,还用于处理图形、图像及文字资料等方面。 集成电路使计算机体积更小、质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4.第四代: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70年至今) (1)基本逻辑部件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半导体存储器因集成度不断提高,容量越来越大,外存广泛使用软硬磁盘和光盘。 (3)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相继出现,软件产业高度发展。

最全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归纳

操作系统 1、计算机的硬件基本上由哪五大部分组成? 答: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运算器都可对数据进行哪两种运算? 答: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3、CAD、CAM、CAT、CAI都代表什么? 答: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2、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3、计算机辅助测试(CAT)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4、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传送)的全过程。 5、程序性语言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类。 6、能举出哪些是高级语言、哪些是低级语言? 低级语言: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basic . cobol . c. foxbase等 7、操作系统可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三种操作系统。 8、解释型程序和编译型程序有什么不同?哪种程序产生目标程序? 编译程序产生目标程序 9、DBMS是什么的? 答:DBMS 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10、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份组成。 11、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两部分。 12、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资源共享)、(虚拟)、(异步)。 13、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14、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作业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存储器管理)、(进程管理)。 15、操作系统发展的过程:(无操作系统)、(单道批处理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 16、Spooling系统是(批处理)系统。 17、批处理系统有两大特点(自动性)、(顺序性)。 18、批处理系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不断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吞吐量。 19、分时系统的特点(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20、分时系统的主要目标?系统对用户的响应时间。 21、实时系统分为哪两类?并能举出这两类的例子。飞机飞行、弹道发射、预定飞机票、查询航班都是什么系统? 22、实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靠性)、(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23、个人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是(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2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包括什么? 答:1、科学计算2、数据通信与数据处理、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设计5、计算机人工智能 25、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答:1、字长2、运算速度3、主存容量4、综合性能 26、CPU的状态 答:CPU交替执行操作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在执行不同程序时,根据运行程序对机器指令的使用权限而将CPU置为不同的状态,。CPU的状态属于程序状态字PSW的一位。大多数计算机系统将CPU执行划分为管态和目态。 27、PCB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