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

第五章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1.框架结构计算简图是如何确定的?

答: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忽略结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空间联系,忽略各构件的抗扭作用,将框架结构简化为沿横方向和纵方向的平面框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

结构设计时一般取中间有代表性的一榀横向框架进行分析,若作用于纵向框架上的荷载各不相同,则必要时应分别进行计算。

框架结构的节点在常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和柱内的纵向受力钢筋都将穿过节点或锚入节点区,这时节点应简化为刚接节点;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柱与基础的连接形式,一般也设计成固定支座,即为刚性连接。

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两种。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及楼(屋)面活荷载,一般为分布荷载,有时也有集中荷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一般均简化成节点水平集中力。

2.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什么方法?其基本假定与计算步骤如何?

答: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

分层法的基本假定:

(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考虑框架的侧移;

(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分层法的计算步骤:

(1)计算单元的确定

根据计算假定,计算时先将各层梁及其上下柱所组成的框架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元,而按无侧移的框架进行计算(上下柱的远端均假设为固定端)。

(2)各杆件弯矩的计算

一般用结构力学中的弯矩分配法,分别计算每个单层框架中梁与柱的弯矩。

在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各杆件的弯矩之前,应先计算各杆件在节点处的弯矩分配系数及传递系数。对底层基础处,可按原结构确定其支座形式,若为固定支座,传递系数为1/2;若为铰支座,传递系数为0。至于其余柱端,在分层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端,而实际上,上下柱端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一定转角,是弹性约束端。对这一问题,可在计算分配系数时,用调整柱的线刚度来考虑支座转动影响。因此,对这类柱子的线刚度应乘一个折减系数0.9,相应的传递系数为1/3。

(3)弯矩汇总

分层计算所得的梁的弯矩即为最后的弯矩,由于每一层柱属于上、下两层,因此每一根柱的弯矩需由上、下两层计算所得的弯矩值叠加得到。

(4)不平衡弯矩的再分配

叠加后的弯矩图为原框架的近似弯矩图,由于柱为上、下两层之和,因此叠加后的弯矩图往往在框架节点处不平衡,一般相差很小,若欲进一步修正,则可将这些不平衡力矩再进行一次弯矩分配。

3.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主要有哪两种?着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答: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主要反弯点法和D值法。这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步骤相同,只是在确定各柱间剪力的分配比和确定各柱的反弯点的位置时有所区别。

4.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其计算过程如何?

答: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为梁的线刚度b i 与柱的线刚度c i 之比大于3。

其计算过程如下:

(1)反弯点位置的确定:反弯点法假定:对于上部各层柱,反弯点在柱中点;对于底层柱,由于柱脚为固定端,转角为零,但柱上端转角不为零,且上端弯矩较小,反弯点上移,故取反弯点在距固定端2/3高度处。

(2)柱的侧移刚度:反弯点法中用侧移刚度d 表示框架柱两端有相对单位侧移时柱中产生的剪力,它与柱两端的约束情况有关。由于反弯点法中梁的刚度非常大,可近似认为节点转角为零,则根据两端无转角但有单位水平位移时杆件的杆端剪力方程,最后得

212h i V d c ==

δ 式

中,V 为柱中剪力,δ为柱层间位移,h 为层高。 (3)同一楼层各柱剪力的分配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变形协调条件和柱侧移刚度的定义,可以得出第j 层第i 根柱的剪力为:

∑∑∑?=?==F d F d V ij m i ij ij ij ρ1

式中,ij ρ为第j 层各柱的剪力分配系数,m 为第j 层柱子总数,∑F 为第j 层以上所有水平荷载的总和,即第j 层由外荷载引起的总剪力。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F 与第j 层所承担的水平荷载是有所区别的。

由上式可以看出,在同一楼层内,各柱按侧移刚度的比例分配楼层剪力。

(4)柱端弯矩的计算 由于前面已经求出了每一层中各柱的反弯点高度和柱中剪力,那么柱端弯矩可按下式计算:

()?

??-?=?=ij j ij ij ij ij ij l h V M l V M 上下柱上端弯矩柱下端弯矩

式中,ij l 为第j 层第i 根柱的反弯点高度,j h 为第j 层的柱高。

(5)梁端弯矩的计算 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求出,如图3所示。

图3 节点弯矩

对于边柱 下上c c b M M M += 对于中柱 ()右

左左下上左b b b c c b i i i M M M +?+=

()右

左右下上右b b b c c b i i i M M M +?+= 式中,左b i 、右b i 分别为左边梁和右边梁的线刚度。

(6)其他内力的计算 进一步,还可根据力的平衡条件,由梁两端的弯矩求出梁的剪力;由梁的剪力,根据节点的平衡条件,可求出柱的轴力。

综上所述,反弯点法的要点,一是确定反弯点高度,一是确定剪力分配系数ij ρ。

5.反弯点法有何缺点?为什么?

答:反弯点法缺点如下:

(1)柱的抗侧刚度只与柱的线刚度及层高有关。

(2)柱的反弯点位置是个定值。

因为:反弯点法在计算柱的抗侧刚度时,假定梁柱之间的线刚度比为无穷大。反弯点法计算反弯点高度y 时,假设柱上下节点转角相等。

6.D 值法相对于反弯点法,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做了修正?具体有何修正?

答:D 值法相对于反弯点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修正:修正柱的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点高度。

(1)修正柱的侧移刚度

节点转动影响柱的抗侧刚度,故柱的侧移刚度不但与往本身的线刚度和层高有关,而且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考虑柱端的约束条件的影响,修正后的柱侧移刚度D 用下式计算:

212h

i D c α= (X-6) 式中,α为与梁、柱线刚度有关的修正系数,教材表X-1给出了各种情况下α值的计算公式。

由表X-1中的公式可以看到,梁、柱线刚度的比值愈大,α值也愈大。当梁、柱线刚度比值为∞时,α=1,这时D 值等于反弯点法中采用的侧移刚度d 。

(2)修正反弯点的高度

各层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柱两端的约束条件或框架在节点水平荷载作用下,该柱上、下端的转角大小有关。影响柱两端转角大小的因素(影响柱反弯点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该层所在的楼层位置,及梁、柱线刚度比;②上、下横梁相对线刚度比值;③上、下层层高的变化。

在D 值法中,通过力学分析求出标准情况下的标准反弯点刚度比0y (即反弯点到柱下端距离与柱全高的比值),再根据上、下梁线刚度比值及上、下层层高变化,对0y 进行调整。因此,可以把反弯点位置用下式表达:

()h y y y y yh ?+++=3210 (X-8)

式中,y 为反弯点距柱下端的高度与柱全高的比值(简称反弯点高度比),y 1为考虑上、下横梁线刚度不相等时引入的修正值,y 2、y 3为考虑上层、下层层高变化时引入的修正值,h 为该柱的高度(层高)。

为了方便使用,系数0y 、1y 、2y 和3y 已制成表格,可通过查表的方式确定其数值。

7.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变形特点如何?其总的侧移如何计算?

答:框架结构侧移的变形特点:

如果只考虑梁柱杆件弯曲产生的侧移,则侧移曲线的变形形状愈到底层,相邻两点间的相对变形愈大,

当q向右时,曲线凹向左。可称为剪切型变形曲线。

如果只考虑柱轴向变形形成的侧移,则侧移曲线的变形愈到顶层,变形愈大,当q向右时,曲线凹向右。可称为弯曲型变形曲线。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总侧移,可近似地看做由梁柱弯曲变形和柱的轴向变形所引起侧移的叠加。

8.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由框架柱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什么条件下可忽略不计?

答:从计算框架柱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公式看出:当房屋越高(H越大),宽度越窄(B越小)时,则由柱轴向力引起的变形就越大。根据计算,对于房屋高度H大于50m或房屋的高宽比H/B大于4的结构,其中由框架柱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约为由框架梁柱弯曲变形而引起的侧移的5%~11%,因此当房屋高度或高宽比H/B低于上述数值时,由框架柱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可忽略不计。

9.多高层建筑结构水平位移限值的目的是什么?

答: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必要的刚度,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限制建筑结构层间位移的主要目的为:第一,保证主要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要避免混凝土墙或柱出现裂缝;将混凝土梁等楼面构件的裂缝数量、宽度限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第二,保证填充墙、隔墙和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损坏。因此,《高规》第4.6.3条规定了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一榀框架结构荷载计算书

毕业设计 题目一榀框架计算书 班级土木工程2006级高本学生姓名孟凡龙 指导老师

2011.5 摘要 本工程为济南某综合教学楼楼,主体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柱均为现浇,建筑面积约为3000m2,宽35米,长为60米,建筑方案确定。建筑分类为乙类公共类建筑,二类场地,抗震等级三级。 .

目录 第一章框架结构设计任务书 (1) 1.1工程概况 (1) 1.2设计资料 (2) 1.3设计内容 (2) 第二章框架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图确定 (2)

2.1梁柱界面确定 (2) 2.2结构计算简图 (2) 第三章荷载计算 (5) 3.1恒荷载计算: (5) 3.1.1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5) 3.1.2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5) 3.1.3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6) 3.1.4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7) 3.1.5恒荷载作用下结构计算简图 (8) 3.2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9) 3.2.1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9) 3.2.2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9) 3.2.3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9) 3.2.4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10) 3.2.5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 (10) 3.3风荷载计算 (11) 第四章结构内力计算 (15) 4.1恒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15) 4.2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25) 4.3风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33) 第五章内力组合 (34) 5.1框架横梁内力组合 (38) 5.2柱内力组合 (46) 第六章配筋计算 (60) 6.1梁配筋计算 (60) 6.2 柱配筋计算 (75) 6.3楼梯配筋计算 (80) 6.4基础配筋计算 (84) 第七章电算结果 (80) 7.1结构电算步骤 (86) 7.2结构电算结果 (87) 参考文献 (112)

各类梁的弯矩剪力计算汇总表

表1 简单载荷下基本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

表2 各种载荷下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特征 表3 各种约束类型对应的边界条件 注:力边界条件即剪力图、弯矩图在该约束处的特征。

常用截面几何与力学特征表 表2-5 注:1.I 称为截面对主轴(形心轴)的截面惯性矩(mm 4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A dA y I 2 2.W 称为截面抵抗矩(mm 3 ),它表示截面抵抗弯曲变形能力的大小,基本计算公式如下:max y I W = 3.i 称截面回转半径(mm ),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A I i = 4.上列各式中,A 为截面面积(mm 2 ),y 为截面边缘到主轴(形心轴)的距离(mm ),I 为对主轴(形心轴)的惯性矩。 5.上列各项几何及力学特征,主要用于验算构件截面的承载力和刚度。

2.单跨梁的内力及变形表(表2-6~表2-10) (1)简支梁的反力、剪力、弯矩、挠度 表2-6 (2)悬臂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表2-7 (3)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表2-8 (4)两端固定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表2-9 (5)外伸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表2-10 3.等截面连续梁的内力及变形表 (1)等跨连续梁的弯矩、剪力及挠度系数表(表2-11~表2-14) 1)二跨等跨梁的内力和挠度系数 表2-11 注:1.在均布荷载作用下:M =表中系数×ql 2 ;V =表中系数×ql ;EI w 100ql 表中系数4 ?=。 2.在集中荷载作用下:M =表中系数×Fl ;V =表中系数×F ;EI w 100Fl 表中系数3 ?=。 [例1] 已知二跨等跨梁l =5m ,均布荷载q =m ,每跨各有一集中荷载F =,求中间支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7 风荷载内力计算)

七风荷载内力计算 基本风压w0=0.4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本章计算以左风为例。(一)风荷载计算 w k=βzμsμz w0,建筑物高度<30m,故βz=1.0 迎风时μs1=+0.8,背风时μs2=-0.5,则μs=0.8+0.5=1.3 计算过程见下表 计算简图(单位:kN) 14.60 15.44 16.85 13.98 17.04

(二)内力计算 1.抗侧刚度和反弯点高度确定 计算过程见下表 2.剪力在各层分配(单位:kN ) ∑ == 5 n i i Pi P V ,Pi k ik V D D V ?= ∑ V P5V P4V P3V P2V P1

3.柱端弯矩计算(单位:kN?m ) 4.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 M 图(单位:kN ?m ) 62.98 51.34 32.5132.51 24.71 24.71 14.826.27 19.12 8.67 7.77 4.73 3.95 2.181.11 42.16 41.69 28.77 28.45 19.88 19.65 12.77 12.624.36 4.3157.21 57.21 57.23 34.9522.2837.9 15.6222.289.2818.26 27.54 16.98 3.69 13.296.536.5357.23 22.28 15.62 27.5416.9837.99.283.6934.95 22.28 18.26 6.53 13.29 6.53

V N V ,N 图(单位:kN ) 5.梁端柱边弯矩(单位:kN?m ) 28.11 19.18 13.25 8.51 2.91 35.13 36.8321.39 22.46 12.17 12.5 5.62 5.8 13.74 21.57 9.22 18.06 6.55 13.73 4.11 9.43 1.51 1.4 4.15 17.39 12.38 1.51 2.84 6.27 9.41

一榀框架计算内力计算

第8章 一榀框架计算 8.7框架内力计算 框架结构承受的荷载主要有恒载、活载、风荷载、地震作用。其中恒载、活载为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为水平作用。手算多层多跨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时,采用近似方法。求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采用分层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采用反弯点法、D 值法。在计算各项荷载作用下的效应时,一般按标准值进行计算,然后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8.7.2框架内力计算 1.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1)计算简图 将图8-12(a )中梁上梯形荷载折算为均布荷载。其中a=1.8m ,l=6.9m , =1800/69000.26a l α==,顶层梯形荷载折算为均布荷载值: 2 3 2 3 12+=120.26+0.2621.31=18.8kN m q αα-?-??()(),顶层总均布荷载为18.8+4.74=23.54kN m 。其他层计算方法同顶层,计算值为21.63kN m 。中间跨只作用有均布荷载,不需折算。由于该框架为对称结构,取框架的一半进行简化计算,计算简图见8-19。 (2)弯矩分配系数 节点A 1:101044 1.18 4.72A A A A S i ==?= 111144 1.33 5.32A B A B S i ==?= 12120.940.94 1.61 5.796A A A A S i =?=??= ()0.622 1.3330.84415.836A S =++=∑ 1010 4.72 0.29815.836 A A A A A S S μ= ==∑

图8-19 恒载作用下计算简图(括号内数值为梁柱相对线刚度) 1111 5.32 0.33615.836 A B A B A S S μ= ==∑ 1212 5.796 0.36615.836 A A A A A S S μ= ==∑ 节点B 1:11112 1.12 2.24B D B D S i ==?= 18.076B S =∑

等效风荷载计算方法分析

等效静力风荷载的物理意义 从风洞试验获取屋面风荷载气动力信息,到得到结构的风振响应整个过程来看,计算过程中涉及到风洞试验和随机振动分析等复杂过程,不易为工程设计人员所掌握,因此迫切需要研究简便的建筑结构抗风设计方法。 等效静力风荷载理论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将脉动风的 动力效应以其等效的静力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将复杂的动力分析问题转化为易于被设计人员所接受的静力分析问题。等效静力风荷载是联系风工程研究和结构设计的纽带[3] ,是结构抗风设计理论的 核心内容,近年来一直是结构风工程师研究的热点之一。 等效静力风荷载的物理意义可以用单自由度体系的简谐振动来说明 [45, 108] 。 k c P(t) x(t) 图1.3 气动力作用下的单自由度体系 对如图1.3的单自由度体系,在气动力 P t 作用下的振动方程为: mx cx kx P t (1.4.1) 考虑粘滞阻尼系统,则振动方程可简化为: 2 00 2 22P t x f x f x m (1.4.2) 式中 12 f k m 为该系统的自振频率, 2c km 为振动系统的临界阻尼比。 假设气动力为频率为 f 的简谐荷载,即 20i ft P t F e ,那么其稳态响应为: 202 00 1 2i ft F k x t e f f i f f (1.4.3) 进一步化简有: 2 i ft x t Ae (1.4.4) 其中 02 2 2 1 2F k A f f f f , 2 2arctan 1 f f f f , A 为振幅, 为气动力和 位移响应之间的相位角。 现在假设该系统在某静力 F 作用下产生幅值为A 的静力响应,那么该静力应该为:

框架结构一榀框架手算计算书

某培训中心综合楼计算书 1 工程概况 拟建5层培训中心,建筑面积4500m 2,拟建房屋所在地的设防参数,基本雪压S 0=0.3kN ·m 2,基本风压ω0=0.45kN ·m 2地面粗糙度为B 类。 2 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主体5层,首层高度3.6m,标准层3.3m,局部突出屋面的塔楼为电梯机房层高3.0m,外墙填充墙采用300mm,空心砖砌筑,内墙为200mm 的空心砖填充,屋面采用130mm ,楼板采用100mm 现浇混凝土板,梁高度按梁跨度的1/12~1/8估算,且梁的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截面宽度可取梁高的1/2~1/3,梁宽同时不宜小于1/2柱宽,且不应小于250mm,柱截面尺寸可由A c ≥ c N f N ][μ 确定本地区为四级抗震,所以8.0=c μ,各层重力荷载近似值 取13kN ·m -2,边柱及中柱负载面积分别为7.8 6.9226.91?÷=m 2 和7.8(6.92 2.72)37.44?÷+÷=m 2. 柱采用C35的混凝土(f c =16.7N ·mm 2,f t =1.57N ·mm 2) 第一层柱截面 边柱 A C = 31.326.9113105 1702810.816.7????=?mm 2 中柱 A C = 31.2537.4413105 2276950.816.7 ????=?mm 2 如取正方形,则边柱及中柱截面高度分别为339mm 和399mm 。 由上述计算结果并综合其它因素,本设计取值如下: 1层: 600mm ×600mm ; 2~5层:500mm ×500mm 表1 梁截面尺寸(mm)及各层混凝土等级强度 1 3.60.45 2. 2 1.10.1 5.05h m =++--=。

第三章 框架内力计算

第三章 框架内力计算 3.1 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3.1.1 弯矩分配系数 (1)弯矩分配系数: 节点:A1 10 3.472 0.2394(0.868 1.3330.424)A A μ= =++ 11 5.332 0.3684(0.868 1.3330.424) A B μ= =++ 12 5.696 0.3934(0.868 1.3330.424) A A μ= =++ 节点:B1 11 5.332 0.24721.612 3.555B A μ= =+? 12 5.696 0.26321.61B B μ== 117.11 0.32921.61B D μ== 1040.868 0.16121.61 B B μ?== 节点:A2 2123 1.424 0.3414.181 A A A A μμ== = 22 1.333 0.3184.181A B μ== 节点:B2 22 5.332 0.22423.834 B A μ= = 2123 1.4244 0.23923.834 B B B B μμ?== = 22 3.5552 0.29823.834 B D μ?= = 节点:A4 44 1.3334 0.484(1.333 1.424)4 A B μ?==+? 43 1.424 0.5172.757A A μ= = 节点:B4 44 5.332 0.29418.138B A μ= = 43 1.4244 0.31418.138 B B μ?==

44 3.5552 0.39218.138 B D μ?= = A3与B3与相应的A2,B2相同。 (2)杆件固端弯矩 横梁固端弯矩: i)顶层横梁 自重作用: 22444411 4.087.217.631212 A B B A M M ql kN m =-=-=-??=-? 2244 11 2.84 1.35 1.7333 B D M ql kN m =-=-??=-? 44441/20.863D B B D M M kN m ==-?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2 223344441(12//)12 A B B A M M ql a l a l =-=--+222331 20.57.2(12 2.1/7.2 2.1/6)75.6912 kN m =- ??-?+=-? 224455 11.80 2.7 4.489696B D M ql kN m =-=-??=-? 224411 11.8 2.7 2.693232 D B M ql kN m =-=-??=-? ii)二~四层横梁 自重作用: 22111111 4.087.217.631212 A B B A M M ql kN m =-=- =-??=-? 221111 2.84 1.35 1.7333 B D M ql kN m =-=-??=-? 11111/20.863D B B D M M kN m ==-?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2 223344441(12//)12 A B B A M M ql a l a l =-=--+ 21 15.517.20.85557.2912 m =- ???=- 221155 8.62 2.7 3.279696B D M ql kN m =-=-??=-?kN ? 221111 8.62 2.7 1.963232 D B M ql kN m =-=-??=-? 纵梁引起柱端附加弯矩:(边框架纵梁偏向外侧,中框架梁偏向内侧)

风荷载计算

4.2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1) 式中: 1.基本风压值Wo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 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风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 《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书P55页表4.2给出了各类地区风压沿高度变化系数。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 3.风载体型系数μz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的小。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或由风洞试验确定。几种常用结构形式的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

【建筑工程设计】一榀框架计算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手算全过程

【建筑工程设计】一榀框架计算土木工程毕业设 计手算全过程

一框架结构设计任务书 1.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成都万达购物广场----成仁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柱均为现浇,建筑面积约为5750m2,宽27米,长为45米,建筑方案确定。建筑分类为乙类公共类建筑,二类场地,抗震等级三级。 图1-1 计算平面简图 1.2 设计资料 1)气象条件: 基本风压3155KN/m2 2)抗震设防: 设防烈度7度 3)屋面做法: 20厚水泥砂浆面层 一层油毡隔离层 4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 15厚高分子防水卷材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 1:6水泥焦渣1%找坡层,最薄处30厚 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粉底 4)楼面做法: 8~13厚铺地砖面层

100厚钢筋砼楼板 吊顶 1.3设计内容 1)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及框架计算简图 2)荷载计算 3)框架纵横向侧移计算; 4)框架在水平及竖向力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5)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 6)节点验算。 二框架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确定 2.1 梁柱截面的确定 通过查阅规范,知抗震等级为3级,允许轴压比为[μ]=0.85

由经验知n=12~14kn/m2 取n=13kn/m2 拟定轴向压力设计值N=n?A=13kn/m2×81m2×5=5265KN 拟定柱的混凝土等级为C30,f c=14.3N/mm2柱子尺寸拟定700mm× 700mm μ===0.75<[μ]=0.85 满足 初步确定截面尺寸如下: 柱:b×h=700mm×700mm 梁(BC跨、CE、EF跨)=L/12=9000/12=750mm 取h=800mm,b=400mm 纵梁=L/12=9000/15=600mm 取h=600mm,b=300mm 现浇板厚取h=120mm

竖向荷载统计和内力计算

荷载统计 一、恒荷载统计(标准值) 1.屋面(不上人屋面) 防水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0.4 KN/m2 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0.015?20=0.3 KN/m2 找坡层:40厚水泥石灰焦渣砂浆0.3%找平0.04?14=0.56 KN/m2 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0.015?20=0.3 KN/m2 保温层:80厚矿渣水泥0.08?14.5=1.16 KN/m2 结构层:100厚钢筋混凝土板0.1?5=2.5 KN/m2 20厚混合砂浆纸筋石灰面0.02?18=0.36 KN/m2 合计g k=5.58 KN/m2 2.楼面 10厚陶瓷地砖面层0.01?22=0.22KN/m2 10厚1:2.5水泥砂浆结合层0.01?20=0.2KN/m2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0.02?20=0.4 KN/m2 100厚钢筋混凝土板0.1?25=2.5 KN/m2 20厚混合砂浆纸筋石灰面0.02?18=0.36 KN/ m2 合计g k=3.68 KN/m2 3.墙体自重 (1)外墙

240mm厚烧结空心砖及贴砖0.24?18+0.5=4.82 KN/ m2 保温层:80厚矿渣水泥0.08?14.5=1.16 KN/m2 两面10mm厚混合砂浆抹灰0.01?17?2=0.34 KN/m2 合计g k=6.32 KN/m2(2)内墙 240mm厚烧结空心砖及贴砖0.24?18+0.5=4.82 KN/ m2两面10mm厚混合砂浆抹灰0.01?17?2=0.34 KN/m2 合计g k=4.66 KN/m2(3)女儿墙 10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0.1?25?0.24=0.6KN/ m2 240mm厚烧结空心砖及贴砖0.24?18+0.5=4.82 KN/ m2两面10mm厚混合砂浆抹灰0.01?17?2=0.34 KN/m2 合计g k=5.76 KN/m2 4.门窗自重 (1)铝合金门窗0.4 KN/m2 (2)木门0.2 KN/m2 (3)玻璃门0.2 KN/m2 5.构件自重 (1)梁自重:(横向框架梁) 教室:(300mm?600mm) 0.3?0.6?25=4.5 KN/m 10mm厚水泥砂浆0.01?17?[(0.6-0.1)?2+0.3]=0.221 KN/m

第六章风荷载内力计算

陈群 阳光小区6号楼设计 63 2.6 横向风荷载计算 2.6.1 自然情况 地区基本风压 W 0=0.70kN/m 2,地面粗糙程度B 类。 2.6.2 风荷载计算 (1) 风荷载标准值 0w w z s z k ???=μμβ,风荷载标准值见表2-6-1 表2-6-1 风荷载标准值 层数 β Z μ S μ Zi W 0 W k F Wki V i 6 1 1.3 1.19 0.70 1.083 8.87 8.87 5 1.14 1.037 1 2..40 21.27 4 1.063 0.965 11.71 32.98 3 1.00 0.910 10.97 4 3.95 2 1.00 0.910 10.65 5 4.60 1 1.00 0.910 12.24 66.84 注:(1)在实际工程中,对于高度不大于30M ,高宽比小于 1.5的高建筑,取风振系数βZ =1.0。(2) A w F ki w ki ?=。 1K F =0.910×3.9×(3.3+0.6)/2+0.910×3.9×1.5=12.24KN 2K F =0.910×3.9×1.5+0.910×3.9×1.5=10.65KN 3K F =0.910×3.9×1.5+0.965×3.9×1.5=10.97KN 4K F =0.965×3.9×1.5+1.037×3.9×1.5=11.711KN 5K F =1.037×3.9×1.5+1.083×3.9×1.5=12.24KN 6K F =1.083×3.9×1.5+1.083×3.9×0.6=8.87KN (2)风荷载作用分布图,见图2-6-1

一榀框架结构设计手算+电算

一榀框架结构设计手算+电算

前言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之前在专业知识上面的一次检验,是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求要学会综合应用以前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课程,还有必要的设计规范和施工图集。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使理论深化、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延伸。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框架结构体系的布置特点、结构传力途径以及计算简图的确定方法,掌握风荷载及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的实用方法;掌握现浇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框架的截面设计原理、抗震构造要求及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法;熟练阅读工程地质报告,熟悉施工图的内容、工作步骤及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次设计要求布图合理,图线清晰,尺寸齐全,注文工整,能最大程度的表达设计意图,符合国家制图标准及有关设计规范的规定。结构设计计算书要求方法合理,计算正确,排版工整,逻辑通顺。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Ⅳ 目录 第1章设计资料 (1) 1.1工程概况 (1) 1.2工程地质条件 (1) 1.3气象资料 (2) 1.4抗震设防烈度 (2) 第2章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3) 2.1材料 (3) 2.2结构平面布置 (3) 2.2.1结构平面布置 (3) 2.3框架梁截面尺寸初步估算 (4) 2.3.1横向框架尺寸 (4) 2.3.2 纵向框架梁尺寸 (5) 2.3.3纵向次梁 (5) 2.3.4卫生间纵向次梁 (5) 2.3.5框架柱截面估算 (6) 第3章现浇楼板设计 (8) 3.1现浇楼板计算 (8)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16054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4.1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计算 由于二至六楼的楼面的完全采用一种做法,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只选取了二楼楼面进行计算,导荷方式如图所示: 标准层屋面荷载计算 (1)对2层楼板B1进行计算(7.8/4.2=1.86为双向板): 传至纵向框架梁(KL 250×500)D轴、梁(KL 250×500)F轴上的荷载为三角形荷载。 恒载:3.99X4.2/2=8.379KN/m 活载:3.5X4.2/2=7.35KN/m 若化为均布荷载:

恒载:8.379X5/8=5.24KN/m 活载:7.35X5/8=4.59KN/m 传至框架梁(KL 250×700)3轴上的荷载为梯形荷载。 恒载:3.99X4.2/2=8.379KN/m 活载:3.5X4.2/2=7.35KN/m 若化为均布荷载.06 .625.4=?=a 4.2/2x7.8=0.27 恒载:(1-2X 227.0+3 27.0)X8.379=7.33KN/m 活载:(1-2X 227.0+3 27.0)X4.2=3.671KN/m 对2层楼板B2进行计算(4.2/3=1.4为双向板): 传至纵向框架梁(KL 250×400)3轴上的荷载为三角形荷载。 恒载:3.99X3/2=5.985KN/m 活载2.5X3/2=3.75KN/m 若化为均布荷载: 恒载:5.985X5/8=3.741KN/m 活载:3.75X5/8=2.34KN/m 传至框架梁(KL 250×500)C 轴、梁(KL 250×500)D 轴上的荷载为梯形荷载。 恒载:3.99X3/2=5.985KN/m 活载:2.5X3/2=3.75KN/m 若化为均布荷载.06 .625.4=?=a 3/2x4.2=0.357 恒载:(1-2X 2357.0+3 357.0)X5.985=4.74KN/m 活载:(1-2X 2357.0+3 357.0)X3.75=2.97KN/m (2)梁(KL 250×500)传给边柱(KZ-1)的集中荷载为: 恒载=梁自重 + 墙自重+ B1传荷载?2 ()()KN G G 30.56225.498.425.45.476.4772.21114=?÷?++?+==(2.64+2.8)X (4.2+4.2)/2+5.24x4.2x2/2=44.86KN 活载=B1传荷载×2 Q Q 65.12225.481.21411=?÷?== 4.59x4.2x2/2=19.28KN 由于梁的形心与柱的形心不一致,因此梁传给柱的集中荷载可向柱形心简化为一个集中荷载与一个力矩 恒荷载作用下()m KN G M M G G ?=?=-?==04.7125.030.56125.025.0111411(0.25-0.125)=44.86x0.125=5.61KN/m 活荷载作用下()m KN Q M M Q Q ?=?=-?==58.1125.065.12125.025.0111411(0.25-0.125)=19.28x0.125=2.41KN/m 梁(KL 250×500)传给中柱(KZ-1)的集中荷载为: 恒载=梁自重 + 墙自重 + B1传荷载×2 + B2传荷载×2 )KN G G 07.72225.4723.3225.498.425.45.4254.590.4272.21312=?÷?+?÷?++??? ? ??++==(2.64+5.72)x(4.2x4.2)/2+5.24x4.2x2/2+4.732x4.2x2/2=77.03KN 活载=B1传荷载×2+ B2传荷载×2 Q Q 5 .24225.4634.2225.481.21312=?÷?+?÷?== 4.59x4.2x2/2+2.97x4.2x2/2=31.75KN 由于梁的形心与柱的形心不一致,因此梁传给柱的集中荷载可向柱形心简化为一个集中

风荷载计算书

七、水平荷载(风荷载)计算 1、设计资料 基本风压: 2 /35.0m KN =ωο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 类。房屋高度H=21.9m 。 2、荷载计算 风荷载近似按阶梯形分布,首先应将其简化为作用在框架节点上的节点荷载。 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0k z s z ωβμμω= 式中 K W ——风荷载标准值(KN/m 2); z β——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结构高度H=21.9m <30m ,故取βZ =1.0; s μ——风荷载体型系数,对于矩形截面s μ=1.3; 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 类); 0w ——基本风压(KN/m 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μ可查荷载规范取得。将风荷载换算成作用与框架每层节点上的集中荷载,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表中z 为框架节点至室外地面的高度,A 为一榀框架各层节点的受风面积 表4.1 层次 z β s μ 0w Z μ k z s z ωβμμω= A(m 2) P K (kN)= A ×k ω 6 1.0 1.3 0.35 1.00 0.46 5.85 2.69 5 1.0 1.3 0.35 0.84 0.38 14.63 5.56 4 1.0 1.3 0.35 0.84 0.38 16.88 6.41 3 1.0 1.3 0.35 0.74 0.34 16.2 5.51 2 1.0 1.3 0.35 0.74 0.34 16.2 5.51 1 1.0 1.3 0.35 0.74 0.34 24.3 8.26 2 1 3.245.4)2/6.36.3(m A =?+= 2 2 2.165.46.3m A =?= 2 3 2.165.46.3m A =?= 2 4 88.165.4)2/6.32/9.3(m A =?+=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侧移验算和内力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侧移验算和力计算 5.1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验算 5.1.1抗震计算单元 计算单元:选取6号轴线横向三跨的一榀框架作为计算单元。 5.1.2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梁的线刚度: b /l I E i b c b = (5-1) 式中:E c —混凝土弹性模量s I b —梁截面惯性矩 l b —梁的计算跨度 I 0—梁矩形部分的截面惯性矩 根据《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在框架结构中有现浇层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侧移刚度,减少框架侧移,为考虑这一有利因素,梁截面惯性矩按下列规定取,对于现浇楼面,中框架梁Ib=2.0Io,,边框架梁Ib=1.5Io ,具体规定是:现浇楼板每侧翼缘的有效宽度取板厚的6倍。 2、柱的线刚度: c c c c h I E i /= (5-2) 式中:Ic —柱截面惯性矩 hc —柱计算高度 一品框架计算简图: 3、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 值计算: 212c c c h i D α= (5-3) 式中:c α—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

K K c +=2α(一般层);K K c ++=25.0α(底层) K —梁柱线刚度比,c b K K K 2∑= (一般层);c b K K K ∑=(底层) ① 底层柱的侧移刚度: 边柱侧移刚度: A 、E 轴柱:68.010 5.61045.41010=??==∑c b i i K 中柱侧移刚度: C 、 D 轴柱:18.1105.6102.345.410 10=??+== ∑)(c b i i K ② 标准层的侧移刚度 边柱的侧移刚度: A 、E 轴柱:51.010 72.821045.4221010=????==∑c b i i K 中柱侧移刚度: C 、 D 轴柱:88.01072.82102.345.42210 10 =???+?== ∑)(c b i i K

4-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1横向框架计算单元 竖向荷载作用下,一般选取平面结构单元,按平面计算简图进行内力分析,根据结构布置和楼面荷载分布情况,本设计取6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本设计中所有板均为双向板,为了简化计算,对板下部斜向塑性绞线与板边的夹角可近似取45°角,由于框架柱的间距不相等,通过主梁和次梁对板的划分不同,计算单元宽度应按照各个板的实际传荷情况而确定,如图4-1。图中横向阴影所示荷载传给横梁,纵向阴影所示荷载传给纵梁。 图4-1 标准层横向框架计算单元 4.2恒荷载计算 由于本设计次梁较多,在计算框架梁上荷载时应该先计算次梁自重和次梁传递的荷

载,再将次梁自重和次梁传递的荷载,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可近似地看成一个集中力,因此在框架节点处还应作用有集中力矩。 4.2.1 标准层次梁恒荷载计算 1、5或7轴线次梁上线荷载 1)AB 跨的次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4-2所示。 图4-1 AB 跨的次梁上的荷载分布 次梁自重:m kN m m m kN q /13.350.025.0/253 =??=次; 根据《实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第二版),对于双向板楼面荷载传递按45°塑性绞线方向分为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均折算成等效均布面荷载。 三角形荷载:q 8 5,梯形荷载:() q αα?+-3 221,其中,0l a α=。 对于BC 跨中有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同时在同一跨中出现,按理应该按照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求解,但为了简化计算,本设计中的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按上述方法计算,且按上述方法计算的荷载也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44.04800/21001==mm mm α; ( ) () 22323 1211 /18.3/54.444.044.02121m kN m kN q ααq =?+?-=?+-='; m kN m m kN l q q /68.61.2/18.3201 1=?=?'=; m kN m kN m kN q q q AB /49.162/68.6/13.31=?+=+=次; 2)BC 跨的次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4-2所示。 图4-2 BC 跨的次梁上的荷载分布 31.02400/7502==mm mm α; ()()2232322 /79.3/54.431.031.02121m kN m kN q ααq =?+?-=?+-='; m kN m m kN l q q /84.275.0/79.3202 2=?=?'=; 25.03000/7503==mm mm α; ()()2232323 /04.4/54.425.025.02121m kN m kN q ααq =?+?-=?+-='; m kN m m kN l q q /03.375.0/04.4203 3=?=?'=;

关于风荷载体型系数取用-2

关于门式刚架单层房屋体型系数的选用,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一种是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如何选用这两种规范的体型系数和在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的具体应用成了结构设计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两种规范体型系数的区别和各自的适用范围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以下简称GB50009)中,7.1.1条明确指出,计算主要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时,分别采用7.1.1-1式和7.1.1-2式,体型系数分别采用主体结构体型系数和围护结构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主体结构体型系数根据7.3.1条取用,而围护结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按照7.3.3条规定,考虑边角区的影响和有效受风面积的修正。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CECS102)中,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均采用相同的公式附录A.0.1式。刚架和围护结构等的体型系数按照表A.0.2中的相应数据。其中区分端区、中间区、边角区等,同样也有有效受风面积的修正。 GB50009已在我国沿用了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它是面对所有结构形式的建筑房屋,因此具有通用性,也是工程设计和软件应用的主要参考依据。CECS102是参考美国金属房屋制造商协会MBMA的相关试验数据和资料编制的,主要针对门式刚架低矮房屋,已为世界多个国家采用。CSCE102有其相对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关于风荷载计算适用范围在CECS102附录A.0.2中已有明确表述,对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当其屋面坡度不大于10度、屋面平均高度不大于18m、房屋高宽比不大于1、檐口高度不小于房屋的最小水平尺寸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以按照CECS102附录A的规定进行取用。此时的风荷载计算结果是比较接近相关的试验数据的,用于工程设计是没有问题的。而试验分析同时也表明,当柱脚铰接且刚架的L/H大于2.3和柱脚刚接且L/H大于3.0时,按《荷规》风荷载体型系数计算所得控制截面的弯矩已经偏离试验数据较多,再按此风荷载体型系数取用已经严重不安全。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房屋高宽比不大于1的,应该严格按照CECS102的体型系数进行取用。 下面通过算例比较《荷载规范》和《门规》的风荷载体型系数的计算结果,对于主体结构,封闭式房屋中间区的体型系数: 算例一,跨度L=24m,高度H=8m,L/H=3.0, 50年一遇基本风压W0= 0.50KN/m2,地面粗糙度B类,恒载0.30KN/m2,活载0.50KN/m2。 1、按GB50009取用风荷载体型系数: 左风左柱弯矩图:

荷载内力计算汇总

第二章荷载内力计算 2.1恒活载计算: 2.1.1屋面框架梁 10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100厚憎水膨胀珍珠岩块保温层(「乞250K g m 3 ): 30厚1:3水泥砂浆 4@200双向箍筋: 满涂胶黏剂一层: 20厚1:3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屋面恒载汇总: 屋面板均布恒载标准值: AB 跨上屋面梁恒载标准值: BC, DE 跨上屋面梁恒载标准值 框架梁自重 框架梁粉刷 0.02T0 = 0.6 K%? 6.37KN 口2 6.37KN /2 g wk1 =+%. 37 2 5. KN 6m O wk^ 7^9 6. 37 2 5 KN 6m 0. 25 0. 7 =2 5 K4N^8 框架梁总自重 屋面不上人,活载标准值为,则: AB 跨上屋面梁活载标准值: BC,DE 跨上屋面梁活载标准值: 1: 8水泥膨胀珍珠岩找坡层(均厚105mm ): 0.105 13 2% 0.1 2=5 旳给2 30 x 0.03 + 25沃 0.03 = 1.65 K%? 0.4X0.01 =0.004 (0.7 -0.1) 2 0.02 17=0.408 KN m q wk1 =}9 0. 5 1. Kr 8m q wkz^ 0.5=1.98 KN m

2.1.2屋面纵向梁传来的作用于柱顶的集中荷载 女儿墙自重标准值(600mm高240mm厚双面抹灰砖墙0.6x5.24 =3.14 0. 2 5 0. 5 =2 5 踽点' 纵向框架梁自重 纵向框架梁粉刷(0. 5 0. 1 ) 2 0. 02 1 7KN0. 2 72 / m ■纵向框架梁自重标准值 3. 4K% 次梁自重0. 2 5 0. 5 =2 5 踽点' 次梁粉刷(0. 5 0. 1 ) 2 0. 02 1 7心曙2 7 2 ■次梁自重标准值 3. 4K% 女儿墙自重 3. 1 4 7.9 2KN 8 1 纵向框架梁自重 3. 4 7.=9 2KN8 6 纵向次梁自重 7 9 3.4 13.43KN 2 屋面恒载传来[8. 4^-9 2 n 7. 9 8 4-— 8 4 7 9 -(Z )] 6. 3 7 KN0. 2 6 2 2 4 A轴纵向框架梁传来恒载标准值G wk^ 1 9 5 . KN 女儿墙自重 3. 1 4 7.9 2KN8 1 纵向框架梁自重 3. 4 7.=9 2KN8 6 纵向次梁自重 3. 4 乙 9 2 1 3.KN3 屋面恒载传来[7. 2亠9 2 7.2乙9 彳9 6.37 KN1 5. 2 B轴纵向框架梁传来恒载标准值G wk2 二1 8 0 KN 纵向框架梁自重 3. 4 7.=9 2KN8 6 纵向次梁自重 1 3.KN3

毕业设计新规范框架内力计算

6.3.8 基础顶面恒载计算 由于本工程为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高度较低,跨度基本相等,刚度比较均匀,风荷载影响较小。因此,为了简化计算,本设计的风荷载仅按一榀框架单独承担其受荷面积,忽略空间整体作用。 6.3.8.1 设计资料 基本风压:ω0=0.30KN/m 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 类。KJ6承受风荷载的计算宽度B =(6+6)÷2=6m 6.3.8.2 荷载计算 风荷载近似按阶梯形分布,首先应将其简化为作用在框架节点上的节点荷载。 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2k z s z o i j W h h B 式中 基本风压ω0=0.30KN/m 2 βZ —风振系数,因为建筑物高度H =21m<30m ,因此βZ =1.0; s μ—风荷载体型系数,根据建筑物体型查得 1.3s ; 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建设地点位于城市郊区,所以地面粗糙度为B 类; h i —下层柱高; h j —上层柱高,对顶层取女儿墙高度的2倍,即1.24m ; B —迎风面宽度,B =(6+6)÷2=6m 。 计算过程如表6-1所示:

风荷载受荷简图见图6-26所示。 图6-26 框架风载受荷简图 6.3.8.3 框架柱D值计算 梁、柱的相对线刚度见表6-2 所示,侧移刚度D值计算如表6-2 、表6-3所示: 表6-2 KJ-3 2~5层柱D值计算 D 2 b c k K k2K K2 12 ** c D i h (KN/m) 边柱(A轴柱)2.08 2.08 1.68 2 1.24 1.68 0.457 2 1.68 4 2 12 0.457 1.24103855 4.2 中柱(C轴柱)2.082 5.582 6.18 2 1.24 6.18 0.756 2 6.18 4 2 12 0.756 1.24106377 4.2 中柱(D轴柱)2.082 5.582 6.18 2 1.24 6.18 0.756 2 6.18 4 2 12 0.756 1.24106377 4.2

第五章.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5.1 计算单元的确定 取6号轴线一榀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宽度为(6.6+6.6)/2=6.6m 。如图下图所示 横向框架荷载传递图 5.2 荷载计算 5.2.1 恒荷载的计算 1、五层、 (1)q 、q 0、q 0′、q 0″分别为女儿墙、边跨横梁(走道纵梁)、走道横梁、次梁自重(扣除板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β为考虑梁粉刷自重时的放大系数,取β=1.05。 女儿墙:q=3.47×0.9=3.12 kN/m 边跨横梁(走道纵梁):q 0=1.05×0.3×(0.6-0.1)×25=3.94kN/m 走道横梁:q 0′=1.05×0.3×(0.4-0.1)×25=2.36kN/m 次梁:q 0″=1.05×0.2×(0.5-0.1)×25=2.1kN/m (2)q 1、q 1′分别为屋面板自重传给横梁的梯形和三角形荷载等效为均布荷载值 q 1=[1-2×(3.3/6.6×2) 2+(3.3/6.6×2) 3]×4.38×3.3/2=6.44kN/m q 1′=8 5 ×4.38×3.0/2=4.11kN/m (3)q 2、q 2′分别为屋面板自重传给纵梁上的梯形和三角形荷载等效为均布荷载值 梯形:q 2=[1-2×(3.0/6.6×2) 2+(3.0/6.6×2) 3]×4.38×3.0/2=5.96kN/m 三角形:q 2′=8 5 ×4.38×3.3/2=4.52kN/m P 1为由板传给次梁及次梁自重传给纵梁的集中力 P 1= q 1×6.6+ q 0″×6.6/2=49.43kN P 2为由板传给外纵梁及外纵梁、女儿墙自重传给柱子的集中力 P 2=( q 2′+ q 0+q )×3.3×2=76.42 kN P 3为由板传给内纵梁及内纵梁自重传给柱子的集中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