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绪论1、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其实质含义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2、文化的本质: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是人区别是于非人、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3、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基本形式结构的一些必要成分称之为文化要素。一般认为,构成文化的要素有:器物体系、认知体系、符号体系、关系体系、规范体系。器物体系是人类通过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人工环境,具有物质的特征。认知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感知、思维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的一系列的智能活动。认知体系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是核心。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创造、传播和储存文化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人类通过符号创造、认识和

继承文化。关系体系是人在社会的

共同的生活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

系和社会组织的总和。规范体系指

社会规范,是反映人们活动秩序和

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法律、

条款、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风

俗习惯。规范体系是文化价值观念

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建立的。

4、文明: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摆

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

的范畴,人类经过蒙昧、野蛮,才

到达文明时代,所以说,它是人类

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

成果。文明和文化都是社会历史范

畴,它们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派生

的,可以把它们划分为物质文化和

物质文明、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

制度文化和制度文明等。

5、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文化的外

延大于文明,文化蕴涵文明。文明

和文化的区别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先有文化,后有文明。第二,

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第三,

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由于文明

代表了文化中的进步方面和客观

方面,所以它更直接地成为社会进

步的客观标志和客观尺度。

6、文化的一般特征:第一,文化

是人类的创造,是在人类进化过程

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

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的加工

修饰、利用改造,才是文化。第

二,文化是人后天习得的,文化通

过载体是可以传递的。文化是人经

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与

生俱来的人的遗传本能,是后天学

习得到的,先天性的行为方式是不

属于文化范畴的。第三,文化是

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共有的复

杂的体系,是建立在可传递象征符

号之上的。第四,文化是一个连

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具有不断变迁

的特性。第五,文化具有民族性

和特定的阶段性。

7、什么是历史文化的分类:认识

中国历史文化的类型,要经过选择

比较,区分出那些被确定为具有关

联功能的不同历史文化结构,再从

不同的结构和视角对文化的形态

和功能进行的划分,这就是历史文

化的分类。(人们把中国历史文化

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学者们一

般是按照要素结构、时空、社会群

体形态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的)

8、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

以物化形态存在的文化,它是由人

类作用于自然面创制出来的各类

器物,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

产品的总和。(物质文化既是实体

文化,也是“物化的精神文化”,

因为物质文化中包含着人类的知

识力量。)

9、精神文化:是人类一切社会实

践和意识活动中产生的精神产品,

又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质财富的

精神财富。

10、中国文化:是指自古至今在中

国疆域内由诸民族共同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称作

中华文化。

11、“历史文化”与“文化历史”

有什么区别:历史文化"与"文化历

史"这两个词的使用有不同的含

义,历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以往的

文化存在,文化历史是指文化特质

发展变化的历程。

1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

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

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相对

于各民族而言,指从历史上沿传下

来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

言,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

现代文化而言,指历史上流传的文

化。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历史的积

淀,凝聚着历史的综合。

13、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历史各

阶段文化中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

性的文化精神,是被一个民族总体

所承袭下来的意识形态中的核心

内容,诸如精神、心态、道德、观

念、理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一个

民族从过去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

心理习惯、思维定势意识形态。文

化传统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无论从

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文化传统不

如传统文化广泛,文化传统是传统

文化的核心,文化传统贯穿于传统

文化之中。

14、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

指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基

础和生存空间的自然地理系统。自

然环境给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提供

了特定的舞台,它是人类文化赖以

产生的基石,是人类历史发生、发

展的前提之一。

15、中华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中

华大地的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分三

级阶梯式逐级下降,高原、山地和

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3,盆地

和平原约1/3。中华大地的气候条

件受纬度、经度、地形等多种因素

影响,中国各地的热量、水分、光

照、风向条件有很大差异,从而产

生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16、中国自然环境对历史文化有何

影响:第一,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

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有着中国

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

了中国文化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

道路,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一

统”性,并影响着和制约着它独特

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方向。第二,中

国地域辽阔,境内地理环境复杂,

人们生存的空间因环境不同而呈

现出多样化。第三,辽阔的疆域为

中华文化发展和中国文化中心的

转移提供了纵深腹地,由于有着较

大的生存空间,这对中国数千年悠

久历史文化连绵延续从未中断有

着极大的关联。第四,中国特定的

周边地理环境,使之形成了与外部

世界相对隔绝的处境,使中国古代

农业民族无法突破这种交通限

制,对外文化交往受到了地理条件

的阻抑。中国历史文化很自然地带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封闭性。

17、何为历史文化的经济环境:是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它是人与自然发生直接关系的产物,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巨大影响。

18、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1、中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发展早,而且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比重最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对垒。中华大地由于年降雨量不同,而形成了农耕区、游牧区。农耕区的经济是依靠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性经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环境。游牧者过“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活。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起初是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因而逐步赶上了北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北方。3、农耕经济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工商经济在整体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少,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特征给中国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烙印。

19、中国农业社会经济给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一,为了保护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修筑了万里长城。(在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对垒中,农耕区开始修筑长城,以防游牧者的进攻,保护农耕文明。)第二,产生了集权政治体制和“重农”、“民本主义”的文化传统。(中国是农业大国,要保持农业社会的平稳运行,就需要产生一个绝对的权威,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体以及专制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重农”、“重民”和“民本主义”思想,从孟轲到黄宗羲一脉相承,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本商末”就成了中国历代

统治者的基本国策。)第三,形成

了注重现实和注重经验理性的务

实精神。(农业经济使人们注重现

实,勤劳务实。农耕经济文化的丰

硕成果,是“有验”的东西。中国

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是中国农耕

生活中产生出的经验理性所决定

的,是农耕民族的一种群体趋向。

第四,固化了循环思维和养成了

“安天而乐”的观念。(生产方式

的特点养成了广大农民“安天而

乐”的特性。追求向往安宁和平的

社会环境和统治秩序,鄙视穷兵黩

武,是上至古圣先贤下至庶民百姓

的共同理想和企盼。)第五,导致

了崇尚中庸和注重自然节奏的处

事心态。(这是农业型自然经济造

成的社会群体心态。由于各项农事

的季节性很强,农耕生产必须要遵

时守节,顺从自然常规的节律,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人们处事

的心态。

20、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环境:政

治环境就是制约人们活动方式、保

障活动秩序和影响行为意识的各

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构成的

体系,也可称之为制度文化。中国

历史文化的政治环境就是指封建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文

化,它是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产

物,它给中国历史文化打上了极为

深刻的烙印。

2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

点:第一,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

集权制度与宗法制度的遗存互为

表里,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稳

定的专制社会系统。第二,中国在

封建社会的前期就已形成了这种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而欧洲是到封

建社会后期才形成专制君主制。第

三,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

事等各项指挥大权于一身,皇权至

高无上,压倒一切。第四,中国封

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

得到强化,中央集权被推至极端,

已经从制度上取消了对皇权构成

威胁的任何因素。第五,中国古代

社会过早出现并长期存在的封建

君主专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适应

了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深

刻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在风

貌和内在品格。

22、古代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

构成了那些消极影响:第一,专制

的政治环境延缓了封建社会中后

期的文化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破

坏简单再生产和对价值规律的干

预。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延缓了社会发展速度,这对

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第

二,专制的政治环境压制了文化功

能的发挥。政府奉行的是"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

文化活动都带有政治功利目的,政

治功能被无限放大,政治操纵着文

化,政权干预了学术,科学难成气

候。第三,专制的政治环境促成了

特定的病态社会文化心理和性格。

人民根本没有思想自由,根本也不

允许有独立的人格。千百年来自然

而然地形成了"民畏官,臣畏君"

的社会心理,养成了一种社会普遍

存在的"唯上"的被动性格,导致了

君主专断,官吏阿谀,智者言塞,

民智困厄。

2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

期确立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

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它的根源就

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周

王为天下大宗,由嫡长子任宗子,

为王位继承者,父系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庶子为小宗,

封为诸侯;诸侯又成为其本支的大

宗,其嫡长子为诸侯的继承者,其

庶子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

为其本支的大宗,如此一级一层地

推演下去。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

是分封制,嫡长子继承王位也就意

味着继承了天下的土地、人口和财

富。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

侯把封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

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把封内的土

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庶

民。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结合,宗

权与政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形

成了嫡长子世袭制和社会阶层的"

宝塔结构"。

24、中古代社会环境对历史文化的

影响:第一,宗法权为国家政权提

供了维系统治核心的纽带,国家政

权也在不断地利用和依赖着宗法

制度,它们相辅相成,使国君拥有

了对国家的绝对权威。宗法制度的

影响却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赖以保持

等级制度的重要思想支柱。

第二,宗法观念和宗法制

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深的

影响。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

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

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

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

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

“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

绳。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传媒

*25、传媒:传媒是传播的媒介,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它指的是传播

中国历史文化的媒介。根据传媒系

统发展的过程,传媒的发展经历了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是指

用口语进行的传播,它依附于说话

的人而存在,各种信息伴随着人的

活动而传播。由于口语在当时无法

保存,因此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

地变异、消失。

26、文字的发明在传媒的发展历程

中的意义:文字的发明在传媒的发

展历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1、文

字是人类第一套体外信息传播系

统,它是信息能够脱离人体而存

在,从而打破了用口语传播时不可

逾越的时空局限。2、文字扩大了

人们的交往范围,使人类创造的文

化得以延续,使文化的传承发展有

了可靠的文献资料依据,使人类社

会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27、《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年间镌(juan)刻的一件含有传播目的的文字巨作。汉灵帝年间,宦官与太学生的斗争十分激烈,考试中对所有经典文字正误的判断往往影响考生等级的判定,由于没有权威的文字版本,太学生与势力强大的宦官集团时常为经典使用的文字发生争讼。为平息这种难以评判的争讼,汉灵帝下令将经典刻制到石碑上。从熹平四年开始,到光和六年完成,八年间在四十六块高一丈、宽四尺的石碑之上,镌刻了《周易》、《尚经》、《诗经》、《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古代经典。从此以后经典文字的使用都以《熹平石经》为准。作为文字规范的《熹平石经》,其传播之广泛是空前的。碑成之后,前往观览、抄写者,“车水马龙,填塞街陌”。《熹平石经》的刻制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不仅开镌刻古代经典的先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含有传播目的的文字应用,而且直接启发了拓印术的发明。

28、宋代的书籍印刷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一,形成了政府刻书、私家和坊间刻书的庞大网络。三个系统刻印的书籍互相补充,形成了全国的图书刻印网络。这种刻书系统一直为后世使用,直到封建制度的结束。第二,所印书籍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集和佛、道、藏经典。第三、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出现了活字印刷。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创造了用胶泥制成活字。为后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9、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主要出土于现在的河南安阳的商王朝都城的殷墟遗址,它记录了商王盘庚自迁殷后直

至商纣王灭亡,270多年商王等占

卜的情况,所以甲骨文又称为甲骨

卜辞或殷墟文字。甲骨文形体的主

要特点是象形,与图画十分相似,

简练线条描摹出的生动形象。

30、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

文字,又称铜器铭文。商周时代称

铜为金,故称为金文。因为金文最

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

作“钟鼎文”。金文使用的时间

长,地域广,所以具有多种特点。

商代金文与甲骨文属于同一阶

段,象形程度很高,由于载体面积

大,文字又多为模铸而成,因此线

条比甲骨文粗壮,且圆转随意。春

秋晚期的金文出现了美术化的倾

向:在字形上增加鸟虫之类的装饰

或将笔划拉长,增加盘曲,具有神

秘色彩。

31、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

的字体。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

近于草书的叫行草。一般说行书多

指行草。行书的特点是:线条简洁

连贯,形体活泼,姿态生动,书写

便利,易于辨识,因此是日常交际

中应用最广、深受人们喜爱的字

体。

32、古文言作为书面语言系统适合

了社会和历史发展需要:第一,中

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方言众多的国

家,需要一个与口语不一致的书面

语言系统,才能实现不同方言地区

之间的交流。如果书面语只是口语

的文字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就会极大地损害书面语言的交流

功能。第二,口语是随着社会生活

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常处在不断变

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词汇,对社会

生活的各种变化反应极其敏感。如

果书面语与口语保持一致,各个地

区、各个行业尚待筛选和规范的新

词马上进入书面语言系统,势必造

成混乱,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

第三,古文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

础。古文言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

成的,它植根于先秦深厚的历史文

化土壤之中。先秦的思想文化艺术

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也

是古文言的生命之源。

3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素称文房

四宝,是中国书写和绘画不可缺少

的工具和材料。其中,笔、墨、砚

为书绘工具,纸为书绘材料,是中

国历史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媒

介。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中国

历史文化传媒的发展与文房四宝

的不断改进有密切的关系。

*34、私人藏书系统与官府藏书系

统的特殊关系:私人藏书系统与官

府藏书系统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

国家征集时,多数书籍从私人收藏

流向官府收藏;国家败亡时,官府

藏书散落民间,成为私人藏书。私

人藏书在书籍的保存、完善、研究、

生产、传播等方面对中国历史文化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历

史上王朝更迭往往给书籍带来毁

灭性的灾难,散落到民间的书籍全

依赖私人的收藏才得以保存。当代

许多图书馆的古籍收藏中,很多来

自私家藏书。收藏家对所藏书籍的

保护、装潢、校勘和对残缺书籍的

搜补,使书籍不断完善。藏书家对

书籍的保藏措施对皇家书籍的保

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5、书院藏书的最主要特点:书院

藏书的最主要特点是重实用。虽然

书院藏书系统在古代四大藏书系

统中形成的最晚,其藏书版本也无

法与政府藏书、私人藏书相比,但

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在藏书

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以及藏书的管

理、借阅、刊印等方面都形成了一

套制度,为后代如何利用图书提供

了经验。

36、善本:就是好的版本。我们在

读书和科研时首先要选择好的版

本,择其善者而从之。善本是在版

本鉴别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概

念。一般综合而言,旧、足、精、

美可以作为善本的标准。旧是指时

代早的旧刻、旧抄;足是指没有残

缺;精是指精校、精注,罕有错误;

美是指字体刀法、印纸墨色、版

式、行款、封面装帧、印刷技术等

具有艺术性。古代书籍中最宝贵的

是善本。

*37、七略:是古代目录学的分类

法,是汉代刘歆创立的一种分类,

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

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是

提要汇集,实际为六大类。

38、类书: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

颇具特色的一种工具书,它是把群

书的内容分类编排,有综合性的,

也有专门、专题的。类书按编排方

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义系、形系、音

系三类。最富代表性是明代的《永

乐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

成》。

39、丛书:又称“丛刻”“丛列”

“汇刻书”。丛书就是把群书和在

一起,成为一部或一套书,用一个

名字命名。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

皇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计所

收著录之书3470种,79016卷,

36078册。存目6766部,93556卷。

分经、史、子、集、著录、收藏。

40、古代印刷本书籍的形式:随着

印刷书籍的大量涌现,书籍的装订

出现了新的形式,出现了“包背装”

和“线装”。包背装是在蝴蝶装基

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又称裹

背装、裹后背。线装是用线将书页

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

形式。线装由包背装演变面来。

41、史学:是历史学的简称。历

史学是如何利用史料研究和描述

人类历史的学科,它包括占有史

料、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历史

编纂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学不仅是

关于人类社会以往发展运动过程

及其规律的学问,也是人类历史文

化的重要传承手段,它包括历史过

程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

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

见。由于人类文化的任何方面都有

其发生、发展的历史,都需加以研究和阐述,所以都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历史文化需要通过历史学家的记录和保留,以传至后世。

42、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点:第一,中国古代拥有众多的杰出的史学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概括为“史官不绝,竹帛长存”;第二,中国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成果的表现形式,有不断创新的传统,因而中国古代创造了众多的史书体裁;第三,中国史学家历来对历史研究工作有神圣的责任感,表现出秉笔直书的无畏精神,鄙视“曲笔”的丑恶行为。

*43、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季、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后的联系;但是编年体史书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前后的联系,也不易于写出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编年体史书出现较早,如《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书。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杰作。

44、纪传体史书: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势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和《汉书》奠定了历代“正史”的体制,包括它们在内的《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的,可见其对后代史学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5、典制体史书:是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由于它是以

分门别类为特点,曾被称为分门

书。典章制度体史书是从纪传体的

书和志中分离出来并发展成一种

独立的体裁。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

体史书,是唐代史学家杜佑的《通

典》。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遗

*46、哲学:哲学即智慧之学。哲

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哲学作为最概括、最抽象

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从最一

般原则的高度给人们的文化实践

活动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7、哲学的研究内容?哲学在中

国文化中的地位?:哲学研究的内

容主要有形而上学(研究实在问

题,解释关于宇宙的最高原则并以

之为据对宇宙作最一般的思考)、

认识论(讨论认识的起源、本质和

界限以及认识主客体间的关系)和

伦理学(研究伦理、道德活动的最

高原则,探究与人的行为方式相关

的价值问题),所有这些内容都与

人们的文化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影

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文化发展。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文

化的精髓,是文化的头脑。中国传

统哲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

*48、中国传统哲学:从时间上说,

它开端于夏商周时代,终止于封建

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即清朝,至今

大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人们通

常把这一时期内所有的中国哲学

合称为传统哲学。从哲学的功能角

度说,中国传统哲学指的是对中国

历史文化具有恒久影响力,构成中

华民族文化传统思维基础与核心

的所有中国古代哲学。

*49、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分为哪几

个不同时期:主要有四个时期:第

一,由萌芽到基本奠基时期——先

秦哲学。第二,中国传统哲学持续

发展时期——汉唐哲学。第三,中

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成熟时期——

宋明理学。第四,中国传统哲学的

最后阶段——清代实学。

*50、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遗产的基

本特征:第一,高度重视德性修

养,并以此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

本。第二,以“中庸之道”为为

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第三,以

重农尚仕为最基本的治世方法。

第四,以经学为本的治学之道。第

五,以义利统一为最基本的价值观

念。第六,以直观意象为最基本

的思维方式。

51、孔子仁学思想:第一,以“孝”

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

套适合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

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

和立足点。第二,以“礼”为

“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第三,

“仁者爱人”,即应将“孝娣”推

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

学的核心。第四,“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

“仁”学的实施方法。第五,提倡

“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

标,即以“一箪(dan1)食,一瓢

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

活楷模。

52、孟子仁政思想:第一,主张“人

性善”。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

础。(人性善主要表现为仁、义、

礼、智四种品德;)第二、“民为

贵”。这是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得天下者有道。得其

民,斯得天下矣。”所以“保民而

王,莫之能御也。”)第三,“得

民心”。这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原

则。(孟子认为,得天下之道,关

键在于“得民心”,那么如何得民

心呢?首先要保证民的基本生活

条件,其二是要进行封建伦理教

育,其三是要“尊贤使能,俊杰在

位”。)第四,“尽其心”。这是

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因为人人

都有善之本性,所以只要认识了自

己的本性,也就认识其他人所有的

本性了,而要做到认识自己本性,

应反身自省,深入思考,而认识了

人之本性,也就可以认识世间万事

万物之本性了。)

*53、道家哲学的内容与贡献:道

家所探讨的主要是宇宙观、人生观

等问题,其抽象思维水平明显高于

儒家哲学。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历

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者一

隐一显,共生互补,构成了中国历

史文化主干框架。后来,道家还成

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

老子在宇宙观上,老子提出了以道

为根本的哲学本体论模式,认为道

是自然无为,没有意志的,是一切

事物发展的总法则、总规律。这种

道一元论宇宙观,是中国历史上一

种内涵较为深刻的哲学本体论。在

辩证法方面,老子的贡献最主要体

现在他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

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问题

的论述之中。庄子在哲学方面,一

般认为其主皆是相对主义的,最突

出是他提出的"齐物我"和"齐是非

"的观点。庄子提出了许多很深刻

的哲学问题,思辨程度相当高,而

且一改孔子、墨子不重论证的独断

论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

中国传统哲学理性思维的发展。

54、佛教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佛教哲

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复合现象,

认识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的器官

(根)、客观的对象(境)和主观

的认识(识)三个条件,这三者中

任何一方都没有独立性。在认识的

方法和途径上,佛教哲学宣扬和提

倡冥想直观方法,认为这是把握、

体验人生的根本认识方法。这种方

法不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理

解认识事物的经验性质,而是直接

地把握和体验事物的本质。很明

显,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

直观主义色彩的认识理论,总体上

说,对于佛教的哲学理论评价要有辩证的态度。其中的主观唯心论和盲目信仰是必须摒弃的,但对于其中内含的思辨性,则可以批判地加以继承。

55、中国传统哲学所具有的内在缺陷:第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都有整体性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强调过头。就会反过来产生一种漠视个体利益、忽视个体个性的不良倾向。第二,中国哲学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我们善于综合定性分析,却不擅长于精确的定量分析和逻辑分析。第三,中国传统哲学有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这种因素最主要地表现在人事和制度方面。容易导致人们不思进取,封闭守旧,对待别人缺点和错误不敢批评和纠正,以求一团和气。第四,高度重视人治,而相对不重视法治。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人学,儒家高度重视人伦,其结果必然是重视人治,追求以人的道德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动。第五,过于强调整体统一所导致的全国"一刀切"传统不利于发挥个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当然也不利于现代化建设。

*56、人文精神及特点:人文精神是一个使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其喻指性、民间性色彩非常明显。一般来说,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人文精神特点:第一,它必须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相当程度上体现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审美意蕴。第二,它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展示人们“人格精神”中不以物役、不以物累的自由独立、向美而生的高尚风范。

57、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容:第

一,注重伦理道德修养。中国的人

文精神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道

德修养的重视。道德伦理上的完善

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

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第二,以人

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国传统上对教

育的重视本身就是中国人文精神

深厚的体现,而中国的教育思想也

浸润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有教无

类",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提

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知书达礼的

君子,以达到改良社会之功效。第

三,追求伟大的理想。中国古代的

智者贤人把真善美的追求,具体化

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第四,崇尚

民族气节,热爱祖国。第五,高

度重视礼乐文化对道德修养的熏

陶作用。中国文化虽然重视道德修

养的作用,但没有走到道德极端主

义的道路上去。其中最关键的原因

就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传统在起

作用。

58、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价

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特别是儒

家的人文精神,对救治现代人的危

机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而

言,第一,礼乐文明的再创,文化

空间的开拓与社会文化资本的积

累和人的情商的培育;第二,儒家

核心价值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仁、义、礼、智、信”,

“敬业乐群”等对于建构现代全

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

作伦理、和新的人于人之间的关系

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人与天

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等理

念有助于构件新的生态环境伦

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第

四,天命、天道、神圣、敬畏感与

人的终极信念,“极高明而道中

庸”所透显出的“圣凡”关系,与

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

式,是指中国人在自己的民族文化

环境中,自古以来形成的考虑问

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或思维定

势,或者说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

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养成的思维

定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历

史文化的深层本质和内核,而中国

的历史文化则从多方面表征着中

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关

系是表与里、表现与被表现的辩证

统一的关系。中国历史文化表现着

中国人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心

路历程和心理建构,而贯穿其中的

传统思维方式则是其最重要精神

底蕴或特质,是中国历史文化与其

他文化体系得以区别开来的一种

质的规定性。所以,中国传统思维

方式乃是构成中国历史文化体系

的深层、关键的因素,它在我们的

历史文化体系中具有广泛的渗透

性和典型的代表性。它把历史文化

体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联结成一

体,决定着其发展状况和进一步发

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

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历史的文化

的缩影。反过来,中国历史文化的

所有表现形式都是传统思维方式

的“载体”,它们在不同程度上、

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和

反映着传统思维方式本质与特征。

60、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要

素:第一,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

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

方式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强

烈熏陶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第

二,稳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中国传

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中国农业生产

方式的长期稳定是中国传统思维

方式得以形成和超稳态发展的实

践原因。思维方式首先是人类实践

活动的内化与积淀,农业生产方式

始终是我们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方

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会反映在人

们的思维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

淀,最后就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

式。

6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与不足:第一,混沌的整体性。即

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

联系和整体功能,而不太注重事物

的内部结构,以求得天、地、人、

物的和谐统一的古朴的系统思

维。第二,和谐的辩证性。从思维

定势来看,和谐的辩证性是中国传

统思维的运行的主要指向。和谐的

辩证性,指的是中国传统思维善于

把握对立面中的统一和同一中的

对立面。第三,直觉性。直觉思维

是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并为

大多数哲学家所采取的思维方

式。它通过直觉判断、想象、类比、

突发等形成直觉思维的过程。第

四,功利性。思维的功利性使得古

代中国人在追求知识时,具有前列

的功力色彩或倾向。第五,经学

性。就是代圣贤之言,因袭旧说,

疏于创新,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孔子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

古”,可以说是经学思维方式的典

型代表。其特征就是空疏、烦琐、

崇古。第六,政治伦理性。这也是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

62、什么是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

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价值观是人

们对于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是客观对象对于人类的意义或价

值。价值观与价值观念又是相关

的,价值观念往往是具体的、现实

的、变化性强的,而价值观相对于

价值观念来说具有概括性、抽象

性、和稳定性特点。中国传统价值

观是指产生在远古时代,在历史发

展中世代相承并依然存在于现实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作为民族文

化的深层结构,既有其稳定性,同

时它又具有变动性和创新性。它影

响和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其他表现

形式。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一个相

对稳定的整体,它有者与其他国

家、民族相区别的内容。正是这些

决定和影响着中华文化的风貌。

63、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习题

1【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正确 B.错误 正确 2【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 A.正确 B.错误 正确 3【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A.正确 B.错误 4【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A.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畴。 B.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畴。 C.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畴。 D.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畴。 一、 1【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以人为尊 B.以民为贵 C.以仁为本 正确 2【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E.朋友有信 3【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二、 1【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仁 B.义 C.礼 D.知 2【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为仁 C.仁者其言也讱 D.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A.博学 B.审问 C.明辨 D.自我修养 ? 4【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中寻找 A.共性 B.个性 正确 5【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辩证逻辑 D.天人合一 正确 6【单选题】(1分) 天的涵义包括:() A.神性义 B.道德义 C.自然义 D.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正确 7【单选题】(1分)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答案 (1)(1)(1)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ABD ) A. 结字 B. 笔法 C. 意境 D. 章法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BC ) A. 忠孝节义观念 B. 易和变的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礼义廉耻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AD )的情绪。 A. 悲愤 B. 欢快 C. 平静 D. 沉痛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ABCD )

A. 笔画的轻重 B. 结字的疏密 C. 书写的快慢 D. 字形的大小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ACD ) A. 有秩序感 B. 整齐划一 C. 气息贯通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ABD ) A. 纵收得体 B. 主次分明 C. 左右均等 D. 穿插避就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CD ) A. 用笔要笔笔藏锋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藏露互现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C )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治人事天莫若啬 D. 物壮则老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A ) A. 推己及人 B. 居善地 C. 处众人之所恶 D. 善利万物而不争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C ) A. 怀疑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天,夏天的阳光照的我们特别的难受,但是早上我们都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嵩阳办事处,我们有秩序的排队入场,看着义工老师们亲切的说:“老师,您好!”我被他们的和蔼可亲的态度所感动。进入会场,我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朗读弟子规,之后白雪老师用亲切的声音对我们说欢迎我们抽空参加本次学习。对于本次学习我有很多的感受,这三位老师解读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中许建国老师的讲解,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喜爱,赢来了阵阵掌声,他用自己的事例讲解着对孝道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了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其中有两句话让我很受启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书读百变,幸福自现。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这两句话来督促自己不断的进步。 本次三天的学习对我有两点感动: 一、义工老师们的行为,让我很感动,看到义工孩子的所作所为让我很感动,从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激情、民族的希望。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向他们学习,感恩生活,感恩身边的人。 二、三天讲座,最让我感动的有三句话:“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书读百变,幸福自现。”“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这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同时我也在想我孝顺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想在

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从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作为年轻人,千言万语,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语言化作行动,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篇二 一、当今婴儿、幼儿、少年、青年、甚至成年人是否幸福?安康? 这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婴儿直至长成到成年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现在几乎有情感认知的人,无论什么年龄层都感到不快乐、空虚甚至无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技能是越学越多,书包是越背越重,有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那我们是不是越活越有力量?为什么我们的日子没有越来越轻松? 这一切归根于什么出现了问题?觉悟的人就是善于找出原因,从原因上下手;迷惑的人就是爱停留在结果上,然后(教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 回想我们受教育的历程,有没有一个专门的体系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所以说的不是骂人的话,就是我们不会做人啦,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在哪里啦。 二、什么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 A. 章法 B. 笔法 C. 意境 D. 结字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 A. 忠孝节义观念 B. 礼义廉耻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易和变的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的情绪。 A. 欢快 B. 沉痛 C. 悲愤 D.

平静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A. 结字的疏密 B. 字形的大小 C. 书写的快慢 D. 笔画的轻重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 A. 有秩序感 B. 气息贯通 C. 整齐划一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A. 主次分明 B. 穿插避就 C. 左右均等 D.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用笔要藏露互现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笔笔藏锋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物壮则老 D. 治人事天莫若啬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 处众人之所恶 B. 推己及人 C. 善利万物而不争 D.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 祭神如神在 B. 无神论 C. 怀疑论 D. 未知生,焉知死 12 【多选题】(3分) 中国的汉字() A. 是意象字 B. 是书法的载体 C. 是象形字 D.

(推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学习中 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 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 行的动力。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源泉,需要传承和发扬。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

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实用】

导语: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以下是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我爱人的姐姐是黑龙江五大连池一所小学的主教老师,他的孩子快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年底,她让孩子退学,准备报名河北端村学校,她的勇气让我自叹不如。下面是她代孩子写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几千年文化未出现的断层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我喜欢词的参差感与随意感,尤喜欢婉约词表达情感时的那份细腻与含蓄,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试想,花 又怎么会作出回应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 花有多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把 离愁别绪描写得何其形象! 小时候,甚至现在有些时候,我都幻想自己能回到古代,最好是唐朝。不为别的,只为能在平常的日子里穿上美丽的衣裙走走停停,那感觉肯定很美。因为依我的理解,古代女子都是裙裾飘飘的。 并不认为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很反感其中的一些元素。比如,中庸。何谓“中庸”?我认为也就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中 国人历来倡导“和”,但这个“和”应是有原则的“和”,而非建 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和”。所以,我认为,遇不平之事,当挺身 而出。还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未免荒谬。不知道是它 们成就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就了它们?我 并不否认忠孝仁义道德,但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又何来谁 是谁的主人,谁又必须要依附于谁呢?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 否定。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认 为当发扬的是古代诗词文学,经常读背,既能陶冶性情。又能传承 经典。还有古代先贤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尤其是孝道,“能养且敬”、“慎行无忧”等等,于现代而言,十分必要。这样,社会风 气肯定能更纯净,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 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 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9、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 粥 D饺子 11、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 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1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5.“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17、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 A.285 B.286 C.287 D.288 1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19、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 羊 D楚汉相争 20、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 洛阳 21、“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 书 D行书 2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 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24.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25.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 山 D峨眉山 26.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中华传统文化思考题

《传统文化概论》思考题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否由地理因素决定? 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6、论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7、中国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有什么区别? 8、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理论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实际意义。 9、传统自然观是什么?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 10、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和”包含哪些内容? 11、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主要特征? 12、中印欧解决矛盾的方式各有什么不同? 13、试述“合理外推”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14、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5、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 16、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17、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8、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19、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 20、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迟滞不前? 2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 2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什么样的地位? 25、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26、试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27、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28、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 29、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 30、试析“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31、通过比较谈谈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并说明其现代意义。 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33、“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3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 35、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36、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 37、儒家文化能不能担负起现代化的责任? 38、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何种地位? 39、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己关系论?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教程文件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班级:09国金(1)班姓名:詹茂开学号:0904020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管理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法家等 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藏着的许多丰富哲学思想 和道理,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有效的管 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 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 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 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人之能群”: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 “正己正人”: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xx 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1.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答: 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2?什么是“ xX”五服”。 九州”就是在《尚书禹贡》中邹衍提出来的关于把天下分成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的说法。“五服”即甸、侯、宾、要、荒,也是在《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具体是说除了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中心”以外,围绕着中心的“王畿”的,是方方正正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遥远的荒服,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大地。 3 .为什么佛教的天下观没有对中国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第一,古代中国的“国家”是中心明确、边界模糊的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的概念。第二,中国的文明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只有出现另一种高度发达、可以与华夏文明相对抗的“文明”,才可能对中国的传统产生根本的影响。第三,佛教有三条理论与观念是中国文明不能兼容和接纳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天下之中心在印度”。第四,后来,佛教中国化了,变成了“三教合一”中的一教,甚至屈服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 4.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中国人的天下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 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向万历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告

诉中国人—— 第一,在这幅地图中,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这针对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是一个圆形的。 第二,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这瓦解了“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古并不是一个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第三,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第四,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真理。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传统中华帝国作为天下中心,中国优于四夷的的预设就被渐渐打破。到了18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渐渐开始被迫接受一个痛苦的事实: xx 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5.为什么古代xx 人特别重视葬礼。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通过对死者的追悼仪式,维护活着的家庭、家族的秩序。 在这个仪式中,它包含和传递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在古代中国它不仅仅是与死者告别,而是给生者以暗示和教育的一种象征性仪式。从丧礼上的一些礼仪,就包含着构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的起点与基础,这里包含着: 关于家、家族、宗族的亲疏与差异的认识;其次这些亲疏与差异里又包含着并衍生出社会的等级和秩序,通过这种对死者的祭祀仪式,也把亲族的秩序制度化了;最后,这里的等级和秩序甚至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机构。 6.“三亲”指的是什么 第一就是“宗亲”,就是自己同一祖先的亲人,以及他们的配偶,是最亲近的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