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自己)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自己)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自己)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自己)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自己)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分析李逵的形象特点。

2、学习人物形象分析的一般步骤以及一般方法。

3、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1.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3、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小说的珍品,英雄的赞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舞台上,总活跃着英雄们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气势磅礴的交响中,总回荡着英雄们的话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一代奸雄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勃勃;“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一代贤相孔明的鞠躬尽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可见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性格密切相关,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否则就有些不伦不类了。我们不敢想象贾宝玉会说“砍头不过碗大的疤,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也不敢想象鲁智深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倘若真会说,那么贾宝玉就该叫做鲁宝玉,鲁智深就该叫做贾智深了。

B、

《水浒传》中一位英雄就这样说的:“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你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李鬼哭述家有老母,李逵慷慨解囊,足见其孝心善心)

“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在号衙门前示众。”(闯入寿张县衙判案,足见其天真可爱)

“罢,罢,罢!生前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喝完宋江毒酒后,足见其忠心)

2、作者简介

一、《水浒传》的成书

(一)水浒故事的流传与演变

1、正史

2、小说、戏曲

二、成书过程

《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几乎是和《三国》同时产生的。它的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

A、人民大众的口头传说阶段。

B、民间艺人讲述和记录阶段。

C、作家加工成书阶段。

三、作品背景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

四、《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水浒》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0之间,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35岁中进士,后弃官退居故乡,从事创作。传说他同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1、关于作者的争议

施耐庵作

罗贯中作

施作罗续

“施耐庵底本,罗贯中编次”

2、关于施耐庵

施耐庵 = 施惠(南戏《幽闺记》作者)

施耐庵 = 耐庵(宋末元初《靖康稗史》作者)

施耐庵 = 施彦端(江苏兴化人)

五、《水浒传》的版本

1、简本

110回、115回、103回、124回、120回等征辽、打田虎、打王庆、征方腊

2、繁本

万历年间天都外臣汪道昆序《忠义水浒传》,100回

容与堂刊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回

袁无涯刊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120回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70回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所谓“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

“腰斩”:以原第1回“洪太尉误走妖魔”为楔子补写第70回,以卢俊义“惊梦”作结增删、修改文字详加点评:《读第五才子书法》

六、情节

“官逼民反”—→零碎的个人复仇—→小规模的联合反抗—→强大的义军队伍—→招安—→为统治者效劳—→化整为零—→义军失败。揭示出起义发

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

七、小说特点

小说结构特点(单线纵向进行)

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故事单纯但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本身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中篇小说或者将某个人物的几篇故事串联起来,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

3、整体感知

A、字音

梁山泊pō

哽咽gěng yè不能痛快的出声哭

兀[wù]

绾[wǎn] 1.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噂[zūn]议论纷纭

弩[nǔ]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

绿林lù lín

疮chuāng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

撅[juē]

撅[jué]

掳lǔ

积攒拼音:jī zǎn 词义:一点一点地聚集。

兀自:独自;

假:假托,假冒

浪:随意,没有约束

蹊跷:奇怪可疑

消耗:消息

剪径:路上打劫,抢人钱财。

B、情节

开端(第1段)——惊闻宋江,霸强刘女。

李逵、燕青回山寨路过荆门镇,听刘太公说女儿被宋江劫去,李逵大怒,上山要与宋江决裂。

发展(第2-7段)——大闹山寨,负荆请罪。

李逵大闹山寨,发誓要杀宋江,并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去找刘太公对证。结果是假松江所为,李逵负荆请罪。

高潮(第8-12段)——戴罪立功,救出刘女。李逵与燕青捉到假宋江,救出刘太公女儿。

结局(第13段)——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听——听信虚言

闹——大闹山寨

证——对证负荆

救——救出刘女

贺——设宴庆贺

四、赏析

一、分析李逵性格特征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

李逵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1、我们可以感受到李逵性格特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什么?

(鲁莽)

2、哪些情节最能突出李逵鲁莽的这一性格特点?

①听信刘太公(“燕小乙哥,你来听这老儿说的话。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我便是梁山泊黑旋风李逵,这个便是浪子燕青。既是宋江夺了你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具体分析:对一个陌生人的言语,不加分辨,不加思索,盲听盲从;且毫无顾忌,暴露自己和兄弟的身份,有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江湖莽撞英豪的味道。倘若梁山好汉个个如此,那朝廷自不必费尽心机征讨梁山,只要四处请人散布谣言,说宋江今天劫了刘太公的女儿,明天劫了王太公的女儿,李逵就和宋江闹矛盾;说林冲今天和官府勾结,明天又抢了某良家妇女,李逵又和林冲闹矛盾……不出一年,李逵已经把梁山折腾得够呛,朝廷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②大闹山寨(不理宋江,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拿了双斧,直奔宋江……“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黑旋风”不是虚名,脸一黑,宋江便懵了;板斧旋一旋,宋江就疯了。当然这是开玩笑,“黑旋风”这个名号也可表现出李逵的急躁鲁莽。

(一)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2)“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的出。”

参考: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时,顿时火冒三丈,直呼宋江的大名,甚至当着宋江的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大骂宋江“畜生”。回到梁山砍到黄杏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并警告宋江,若不还人家女儿,早晚都要杀了他。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的展示了李逵的性格——崇尚正义,嫉恶如仇,即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其实这是李逵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

不平的精神。

(二)粗蛮鲁莽、不分是非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参考:李逵出身于农民家庭,目不识丁,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是粗话的。

(2)燕青道:“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道:“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参考:对于燕青的提醒,李逵听不进去,因为他耳朵里听不进一个“奸”字,他认为宋江之前都去东京兀自找李师师,到了这里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对事情的真伪根本不做判断,只听刘太公说是“梁上泊头领宋江抢了女儿”的话,就采取了行动,最终差点掉了脑袋。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参考:当听到宋江霸强民女之后,李逵直回梁山伯找宋江,此时在他心里的宋江已经不是大哥了,而是“畜生”。到了梁山,不分青红皂白,先“拔”出大斧,“砍”了杏黄旗,接着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几个动词把李逵的粗蛮鲁莽、不分是非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1、语言描写

(1)“只是我性紧上错做了事。既然输了这颗头,我自一刀割将下来。你把去献与哥哥便了。”

(2)“兄弟的不是了。哥哥拣大棍打几十罢。”

(3)“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参考:当对证之后,知道抢夺民女之事不是宋江所为,只好认赌服输,毫无怨言地准备接受军令状,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展现我们面前,表现他的敢作敢当的性格。

2、动作描写

(1)宋江道:“若要我饶他,只教他捉得那两个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你。”李逵听了,跳将起来说道:“我去,瓮中捉鳖,手到拿来。”参考:当听到宋大哥说,只要捉住那两个假宋江就可以恕罪时,李逵这时就“跳”起来,说到“我去”。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李逵那副急于戴罪立功的神情和体会那种迫切的心理。

(2)“李逵那里睡得著,爬起来坐地。只听得庙外有人走的响,李逵跳将起来。”(3)“李逵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

参考:“跳”这个动作表现出李逵急于给自己将功补过心理,更能看出是他的直性子才会如此频繁出现这样的动作。

(四)小结

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我们发现,有些行为只有李逵做得出,有些话只有李逵说得出。我们认识了李逵个性鲜明特点: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粗蛮鲁莽、不分是非;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二、李逵与其他草莽英雄的比较

1、“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音颠,跌下)做粉碎;(足见其火爆脾气,鲁莽性格)

“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武松)

“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音多,古代一种袍子)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鲁智深)

鲁智深:也“粗”,焦躁起来,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还唤来酒保训斥。“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远了,方才起身”。之后,才把二两银子丢还给李忠。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2、李、鲁的性格对比:

相同点:粗鲁、豪爽、讲义气

不同点:鲁智深的“粗”是性急,但粗中有细,有谋略;而李逵的“粗”是蛮,有勇无谋,甚至不讲道理。

三、李逵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计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持一个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

四、本文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此时草枯地阔,木落山空,于路无话。第一段

写出此地的荒无人烟,为下文投宿刘太公家做铺垫。

2、是夜,月色朦胧,燕青递杆棒与了李逵,远远望见那汉,低着头只顾走。第九段第四行

有月色,所以能看见这汉子;月色朦胧,燕青一箭射中,方显英雄技高。这一简洁的景物描写为情节发展创设了情境。

3、回到寨中,红日衔山之极,都到三关之上。十三段

“红日衔山”,点明了时间,同时暗示着这件事的喜剧结局。

五、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

1、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或社会背景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渲染了某种氛围,烘托出人物的感情

暗示人物的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

作为情节线索

象征暗示作用

对比烘托

3、对主旨的作用

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五、《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水浒传》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对既真实又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小说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人的面目都很清晰,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

1、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这里的人物大都是草莽英雄,他们又多带有传奇色彩,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石秀跳楼救人,花荣箭无虚发等等。但作者在写这些时,又将传奇行为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不给人以虚假之感。比如写武松打虎,先写他因醉酒而壮着胆子上冈,又写他得知有虎后碍着面子硬着头皮上山,再写他发现老虎后慌乱中打折哨棒而不得不徒手搏虎,最后写他打死老虎后用尽力气而又遇两虎时失声惊叫等等,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2、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发展变化。

《水浒传》将许多人物统合在“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中,同时又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增加了性格的立体感,使人物更富于个性化。

比如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家庭富足,受父亲的封建传统思想熏陶极深,因此他虽然仗义疏财,结识不少江湖好汉,但并不主张造反。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对江湖义气的追求。在上梁山前,他为了江湖义气,私自将官府缉捕生辰纲要犯的消息通报给晁盖等人;在杀死阎婆惜后,又因为要尽孝于父亲,便到处躲藏不愿落草为寇。但他最终还是受到造反者的“牵连”,处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报效朝廷无望,无路可走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一面用义来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汉的野性,一面又用忠来满足朝廷降将的心理平衡,从而使他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又始终不能与封建正统思想决裂,一旦有了适宜的气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除了宋江,整部小说中,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描写得最为突出的。

3、多使用白话文,使人物语言个性突出。

金圣叹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这句评语点明白话对于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

六、水浒传》的小说主题

1、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作品展示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作品具体刻画了高俅、蔡京、杨戬(jiǎn),中国汉字,动词,有铲除,歼灭之意、童贯为首的封建官僚贪赃枉法、互相勾结、无恶不作,但这些贪官的总后台就是徽宗皇帝,昏君佞臣组成的统治集团压迫人民,激起人民反抗的怒火。“官逼民反”、

“乱自上作”——这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2、歌颂农民起义英雄。

一百零八位头领个个都是勇武智慧、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反抗黑暗的封建统治,对抗腐败的官府,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3、揭示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招安”是起义失败的直接原因,也体现了农民起义领袖思想上的局限性——宋江、卢俊义等人具有浓厚“忠君”思想,他们又是梁山义军的主要领导,影响和左右着义军的发展趋势,宋江上梁山后,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梁山泊上高悬“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他们起义的原因是博取功名,封妻荫子。故“招安”是其必然选择,失败是起义的必然结局。

4、严重的忠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人民大道小学(李逵负荆)教学设计

修《李逵负荆》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第二课 选编 荆》, 》第一单 《李逵负 欣赏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 准实 程标 验教科书 选修《中国小说 史与英雄”这 个主题 。 “历 传》来表现 本单元主要通过 《三国演义 中国古典小说 》《水浒 李师。正当宋江等人暗下商量趁着宋徽宗与李师 会宋江面见 写的是李逵不知内情,误 上回书 师相会的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家,大闹东京, 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 燕青稍候,自己带 大队 京城,却找不到李逵。宋江让 出东 时 候发 的 生的故事。 荆门 镇 荆》接着写燕青与李逵路过 人马回梁山。《李逵负 情况分析 二、学生学习 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 作品中得到的, 种了解大多是宽 传》有一定了解,但是这 学生对 《水浒 单而机械地理解人物形象。 因此,学生在接触《李逵负荆》的时 候,极容易简 趣,因此在教学中应 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丰富人物形象 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 的内涵。 计思想 三、设 学生主体的积 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 极思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 依据新课 文本。因此,本课 宜采用讨 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 读文本的基础 考、大胆创 新,在充分阅 论课的形式教学。 自 该尽可能不重复,可结合《水修教材,那么在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就应 选 此外,本课 浒传》这一本著作来进行教学,可以《李逵负荆》为范例,引导学生综合欣赏《水浒传》,如 构特点”“人物塑造手法”等。 ”“结 “主要内容”“主题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李逵负荆》的主要内容,分析李逵的形象特点。 2.情感教育目标:科学评价李逵的形象以及这个形象的重要意义。 3.能力培养目标:学习人物形象分析的一般步骤以及一般方法,并拓展至对《水浒传》的综合 欣赏。 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 1.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李逵形象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计 程设 六、教学过 入 一、导 史与英雄”,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说英雄。 我们学习 元是“历 个单 的这 的古代英雄,说所知道的英雄的豪言壮语 ) 谈自己欣赏 (请学生畅 搜索,最后在淘尽天下英雄宝贵 的“淘宝”上找到了一些英雄的足迹。 品质 网络 老师也通过 煌的舞台上,总 活跃 的身影; 着英雄们 民族灿 “滚长 江东 烂辉 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中华 语 :“宁教我负 我” 的话 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回荡 在中华 民族气势 磅礴的交响中,总 着英雄们 达于诸 相孔明 侯”是一代贤 一天下的野心勃勃;“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是一代奸雄曹操统 国;“以天下人的鞠躬尽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民族英雄岳飞 的精忠报 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是革命志士林觉民的广阔胸襟??可见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性格密切 不敢想象贾 了。我们 不类 宝玉会说 “砍头 不 的话 相关,什么样 的人说 什么样 就有些不伦 ,否则 过碗大的疤,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也不敢想象鲁智深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

李逵负荆作业

李逵负荆 (1)1、注音:朴刀()筵宴()蹊跷()哽咽()尪羸()攧翻()绾头发()丫髻() (2)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 ②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 ③柴进道:“这个不妨,你先去那里等。我们前去时,又怕有跷蹊。”() ④但见荒僻无人烟去处,走了一两日,绝不见些消耗。() ⑤小人只是这里剪径,做些小买卖,那里敢大弄,抢夺人家子女!” (3)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 ⒈大闯五台山___________⒉误入白虎堂___________⒊风雪山神庙___________ ⒋大闯野猪林___________⒌醉打蒋门神___________⒍怒杀阎婆惜___________ ⒎大闹清风寨___________⒏斗浪里白条___________⒐智取生辰纲___________ ⒑探穴救柴进___________⒒浔阳楼题反诗_________⒓血溅鸳鸯楼___________ (3)1.鲁智深2.林冲3.林冲4.鲁智深5.武松6.宋江7.花荣8.李逵9.吴用10.李逵11.宋江12、武松 四、自学质疑 高二(上)自助餐式语文作业 课题:《李逵负荆》——施耐庵 一、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卖官鬻.爵2封妻荫.子3有条不紊.4哽咽.5水浒.6蹊.跷7瓮中捉鳖.8朴.刀9绰.了杆棒10弓弩.11箭疮.12这厮.13无名蟊.贼 二、选出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A粗卤鲁莽梗咽黑厮B封妻阴子树阴翻来覆去鞍辔 C请君入翁瓮中捉鳖消耗D影影绰绰阔绰带罪立功筵席 三、文学常识填空: 1《水浒传》全称为( ),是( )描写中国封建社会( )和农民战争的( )长篇小说,产生于( ),其作者一般认为是( )。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_____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2. 《水浒传》中共有_______将,天罡共_____人,地煞星共________人. 3、梁山好汉中,有三位女将,分别写出她们的绰号和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三、1.《忠义水浒传》第一部农民起义章回体元末明初施耐庵宋

人教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 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 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认识做了铺垫。“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 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 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 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3、设计理念: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 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 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 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4、基本思路: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 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 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 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 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 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 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计算,为本单元“倍的认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倍的认识” 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 铺垫。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好本单元也为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 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李逵负荆》教学设计 福州一中语文组孟全波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李逵负荆》,本单元主要通过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来表现“历史与英雄”这个主题。 上回书写的是李逵不知内情,误会宋江面见李师师。正当宋江等人暗下商量趁着宋徽宗与李师师相会的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却找不到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带大队人马回梁山。《李逵负荆》接着写燕青与李逵路过荆门镇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水浒传》有一定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李逵负荆》的时候,极容易简单而机械地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因此,本课宜采用讨论课的形式教学。 此外,本课选自选修教材,那么在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尽可能不重复,可结合《水浒传》这一本著作来进行教学,可以《李逵负荆》为范例,引导学生综合欣赏《水浒传》,如“主要内容”“主题”“结构特点”“人物塑造手法”等。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李逵负荆》的主要内容,分析李逵的形象特点。 2.情感教育目标:科学评价李逵的形象以及这个形象的重要意义。 3.能力培养目标:学习人物形象分析的一般步骤以及一般方法,并拓展至对《水浒传》的综合欣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李逵形象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是“历史与英雄”,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说说英雄。 (请学生畅谈自己欣赏的古代英雄,说说所知道的英雄的豪言壮语) 老师也通过网络搜索,最后在淘尽天下英雄宝贵品质的“淘宝”上找到了一些英雄的足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舞台上,总活跃着英雄们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气势磅礴的交响中,总回荡着英雄们的话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一代奸雄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勃勃;“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一代贤相孔明的鞠躬尽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是革命志士林觉民的广阔胸襟……可见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性格密切相关,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否则就有些不伦不类了。我们不敢想象贾宝玉会说“砍头不

《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四川省安岳县东方红小学:唐晓玲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科:数学 课时:1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小棒 教学课题: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材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入、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例1、例2以及相关活动,练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

问题,感受

“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引导孩子说出:女生会赢,因为6个女生比3个男生多3个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少3个人,或者男、女生的人数不一样,这场比赛不公平等说法。 教师:要想知道结果,咱们先把他们的人数用小棒摆一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九年级语文上册《窦娥冤》教学设计长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明代冯梦龙《精忠旗》、高则诚《琵琶记》、孟称舜《娇红记》;清代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元代关汉卿《就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幽闺记》,明代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清代李渔《风筝误》。1、元杂剧简介: 元曲: 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倍的认识教案(完整版)

《倍的认识》说课稿 中宁一小杨艳芳 一、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我今天授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建立倍的概念。这节课只有让学生理解了“倍”的概念,才能为后面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根据教材安排,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 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推理迁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含义。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师的教法: (1)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数量后,通过组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含义有困难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 (3)拓展教材资源,丰富比较活动。

在讲完例题后,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两个比较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比的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比的标准是谁,谁和谁比。 另外在巩固练习时,把课本做一做的圆片题进行了创新,把有序的三种颜色的圆片打乱散摆,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倍的概念这类问题的基本模型和方法。 (4)注重培养学生推理迁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学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情境图,对三种萝卜进行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理解倍数的含义时,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动手操作、比一比、圈一圈等方法体会倍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新知。〗(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出示教材P50主题图)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等活动,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2.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增减胡萝卜和白萝卜的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所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量的重要性。〗(三)巩固练习 1.第一行:12个红苹果,第二行:4个黄苹果。先圈一圈,再填数。 2.完成“做一做“第1题。 〖设计意图:练习第一题将标准量画在下面,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一定要明确明确谁和谁比,谁是标准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第2

《中国小说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 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 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 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 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 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海南省农垦直属第二小学三年级备课组(王玉民、刘丽珠、王劲青、欧友凤、吕凌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咱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玩(找一学生) 1、我先拍,听,我拍了几下(2下) 请你拍3个2下,其他同学听他拍得是不是3个2下 预设:(1)生会拍:你是怎么拍的 (2)生连续拍6下: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3个2下全班共同拍3个2) 2、再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 请你们拍2个3下。

提问:怎样判断第二行星星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教师板书:4个星星为一组,第二行摆了3组,所以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3、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动手操作 师: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个同学们会摆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动手摆一摆。 汇报交流(说清第二行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来) 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过程。 (2)结合实际说一说。 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例子,用倍的关系说一说。 (31)师小结: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是以较小数为一份数,再看较大数里面有几个较小数,较大数就是较小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这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判断,进一步来巩固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观察,使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三、巩固拓展 1、拍手游戏。同桌对拍练习。 2、完成教材第50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再填空。 (情调:以较小数为一份数,再看较大数里面有几个较小数。) 3、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1)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水浒传》之李逵负荆(知识讲解)

《水浒传》之李逵负荆(知识讲解)学习目标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 3.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5.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 施耐庵〔1296年-1371年〕,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施耐庵祖籍江苏泰州海陵县,出生于江苏兴化。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作家,是罗贯中的老师。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 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作品简介 ?水浒传?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如果从艺术水准上来评定的话,仅次于?红楼梦?,排在第二位。 小说是一种以事件为依托,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文学体裁。?水浒传?之所以能够列于四大名著,且艺术水准超过三国和稀有,关键就是人物形象塑造得好。此前,我们讲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到了林冲是一位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是绵羊和豹子两种性格的结合体。其实,水浒传很多人物都有其鲜活的个性,金圣叹曾经这样说: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太喜欢?水浒传?了,所以说得有些夸张,但是它的确写出了十几二十个非常鲜活的人物,这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便能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禅杖、板斧的梁山好汉风风火火的身影,虽经历史的淘洗,但施耐庵的一支笔让这些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跃然纸上。 节选之前的主要情节 这一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李师师是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往来。宋江到东京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下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大队人马回了梁山。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字词汇总 重点字词注音 朴刀〔pō〕筵宴〔yán〕蹊跷〔qīqiāo〕哽咽〔gěng yè〕尪羸〔wāng léi〕攧翻〔diān〕绾头发〔wǎn〕丫髻〔jì〕 重点词语解释 ①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仍旧,还是) ②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冒充/ 追究,弄明白/ 随意,没有约束) ③柴进道:〝这个不妨,你先去那里等。我们前去时,又怕有跷蹊。〞〔奇怪,可疑) ④但见荒僻无人烟去处,走了一两日,绝不见些消耗。〔消息)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

李逵负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 《李逵负荆》 , 本单元主要通过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来表现“历史与英雄”这个主题。 上回书写的是李逵不知内情,误会宋江面见李师师。正当宋江等人暗下商量趁着宋徽宗与李师 师相会的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 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 怒打杨太尉, 火烧李师师家, 大闹东京, 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却找不到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带大队 人马回梁山。《李逵负荆》接着写燕青与李逵路过荆门镇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水浒传》 有一定了解, 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 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 因此,学生在接触《李逵负荆》的时候,极容易简单而机械地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丰富人物形象 的内涵。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 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因此,本课宜采用讨 论课的形式教学。 此外,本课选自选修教材, 那么在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尽可能不重复, 浒传》这一本著作来进行教学,可以《李逵负荆》为范例,引导学生综合欣赏《水浒传》, “主要内容”“主题”“结构特点”“人物塑造手法”等。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明确《李逵负荆》的主要内容,分析李逵的形象特点。 2、学习人物形象分析的一般步骤以及一般方法,并拓展至对《水浒传》的综合欣赏。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 在充分阅读文本的 基础上, 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因此,本课宜采用讨论课的形式教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科学评价李逵的形象以及这个形象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李逵形象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是“历史与英雄”,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说说英雄。 (请学生畅谈自己欣赏的古代英雄,说说所知道的英雄的豪言壮语) 老师也通过网络搜索,最后在淘尽天下英雄宝贵品质的“淘宝”上找到了一些英雄的足迹。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舞台上, 总活跃着英雄们的身影; 在中华民族气势磅礴的交响中, 总回荡着英雄们的话语: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是一代奸雄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勃勃;“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一代贤相孔明 的鞠躬尽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以天下人 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是革命志士林觉民的广阔胸襟……可见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性格密切可结合《水 如 大胆创新,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 的认识》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

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高二语文李逵负荆1

《李逵负荆》教案 李逵负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 3、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对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5、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2、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3、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2、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阅读《世纪金榜》中《水浒传》的有关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3、课外阅读《水浒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的喧嚣让曾经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似乎都沉沉睡去,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我们依然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的梁山好汉正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之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108将中的“黑旋风”——李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二、介绍《水浒传》有关常识 1、作者 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 2、内容和主题思想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作于元末明初。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了他们从个体觉醒到发展成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窦娥冤》教学设计02

《窦娥冤》教学设计0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教学重点鉴赏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勾线提要知识引领 1.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于中国十大悲剧第一位的《窦娥冤》就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⑴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⑵元代杂剧。 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男角色称末,分正末(男主角)、副末(又叫冲末,男配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女角色称旦,分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有男有女。杂:包括细酸(穷秀才)、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也叫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武打和舞蹈。如“做哭科”“做笑科”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的一个内容,“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又是很重要的概念,它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表内乘除法, 理解了乘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3个例题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建立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两类有关倍的问题: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 ”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 算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活动和习题讲解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对知识的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多媒体课件。 倍的认识: 一、问题引入 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二、探究新知 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

圈一圈,白萝卜有()个2 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倍? 三、知识运用 (一)圈一圈,做一做 (1)绿色有几个? (2)橘色有几个绿色这么多? (3)蓝色有几个绿色这么多? (4)橘色的个数是绿色的几倍?蓝色的个数是绿色的几倍? (二)想一想,摆一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第二行摆几个5根,一共是多少根? (三)圈一圈,填一填 粉花: 黄花: (1)红花有几个黄花这么多? (2)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多少倍? (四)涂一涂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教案5(表格式)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教案5(表格式)课 题 名著推荐《水浒传》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水浒传成书过程以及作者写作意图。 2、基本了解全书大致主要情节。 教 学 仪 器 多媒体 重点 了解水浒传成书过程以及作者写作意图。 难点 理清小说主要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与设计

设计目的 导入:播放《好汉歌》,如此雄壮的歌声是否也激起你满怀的热情呢?《水浒传》里的故事家喻户晓,你大约已经看过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电视剧,甚至玩过以它为题材的游戏。那你是否读过这部小说;有没有从头至尾的读完?有没有认真看?能记住多少人物、故事?今天我们将以校本课程为一个平台,向大家推荐这部著名的作品,当然,短短六节课时间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以点盖面的拨开水浒神秘的面纱,希望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喜欢上这部名著。 本课主要以讲授为主。 一、《水浒传》概貌 定性:《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1、《水浒》的成书及作者 《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几乎是和《三国》同时产生的。它的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 A、人民大众的口头传说阶段。《水浒》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到南宋已成为街谈巷议的民间故事。南宋画家李嵩画了《三十六人画赞》,元初画家龚开并为之写序,歌颂水浒英雄。 B、民间艺人讲述和记录阶段。从南宋到元代,水浒的故事已在说书人中传开,水浒的故事已具备雏形。但这些故事都是单个的传记,没有连缀成篇。《大宋宣和遗事》已汇集了各种讲史话本,水浒的故事已搬上舞台。元杂剧的水浒戏有二十多种。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无名氏《鲁智深大闹野

倍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倍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准备:若干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例2。 1、摆小棒游戏。 1)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数一数要多少小棒? 2)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数一数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3)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数一数三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动手操作,从1个4到2个4,再到3个4的等,逐步明确几个几的问题,便于理解“倍”的概念。 2、揭示“倍”的概念。 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就用去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用去3个4根……这里的3个4,我们还可以来表达——那就是4的3倍。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2个4的情况,以及5个4、6个4等情况。2个4我们可以怎样说呢?5个4、6个4呢? 二、教学例3,强化概念,巩固认识 1、出示例3引导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示,谁来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正确解答。 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第二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请找出题目中相关的语句。 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摆的?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个2是多少?你能够列出一个相应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尝试解答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题目,继续巩固和强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求该类问题所用的方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指导尝试练习。 2、完成教材76页《做一做》 3、说出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图意】: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和孕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不懂装懂的吃菱人 有个人学识很浅,却又喜欢不懂装懂。一次,他去人家那儿做客,主人端上一盘菱角。他不认识这东西,更不知道怎么吃,就随手拿一只连壳一起塞进嘴里嚼起来。主人忙教他:“别忙,得剥了壳再吃。”他不想承认自己的无知,就说:“这谁不知道!我不过是想连壳吃清清火而已!”主人又问:“这么说,你老家也种菱角?”这人很神气地回答:“当然啦,我们家乡前山后山种的都是菱角树呢!”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这两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取证的精神,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