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文学(复习大纲)

古代文学(复习大纲)

古代文学(复习大纲)
古代文学(复习大纲)

古代文学

汉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或态势

汉代文学的基本审美态势

1.推崇“巨丽之美”的艺术追求。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4.批判和赞颂的更迭。5.文人的独立和依附。6.从浪漫到现实。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

汉代辞赋的体式及代表作家作品

《史记》

汉乐府的概念

汉乐府的叙事手法

古诗十九首的概念及作品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的概念

曹操的诗歌

曹植的诗歌艺术

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建安七子

阮籍、嵇康的代表作、风格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代表作

陶渊明

《西洲曲》

题型:填空10分

名词解释8分*2

简答8分*3

论述25分*2

汉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或态势

包括宇宙、总览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豪迈的情怀。

2、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

定的历史阶段,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3、古代士人的宦达是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

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4、西汉朝廷是在秦朝灭亡之后,经历短暂的楚汉相争而建立起来的。批判秦朝的暴政,总

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

5、和汉代文学所走过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相一致,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

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

6、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

郁的浪漫色彩。

7、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

文学的发展。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

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

汉代的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他们得以实现的。

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也有很深的影响,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

汉代辞赋的体式及代表作家作品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和“七体”:《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七发》,《七发》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篇

这篇赋值得注意的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三是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四是《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刘广世《七依》等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浪漫的巨丽之美

《上林赋》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扬雄四赋:扬雄的赋体创作大致可以44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大赋】

《甘泉赋》的艺术成就最高,在对景物描写方面有新的发展。一是采用主体向观望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二是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三是对骚体赋予新的功能。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枚皋王褒《洞箫赋》

《史记》

《史记》的叙事艺术: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史记》的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测出的笔法

《史记》的风格特征:宏阔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2、《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3、《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4、《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

5、《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6、《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汉乐府的概念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的叙事手法:1生活镜头的选取2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4叙事详略得当5寓言诗的创作

古诗十九首的概念及作品

概念:《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作品:《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燕赵多佳人》等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的概念

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太康文学:“太康文学”之“太康”,是一个“模糊”概念,其所指时段大致上是西晋立国后的大约四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比较重要的作家有傅玄、张华、张载、张协、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挚虞等。由于受时代文化习尚的复杂影响,西晋文士的人格往往呈现多面性的特点。在文学理论建树方面,傅玄比较注意研究文学之体裁风格,陆机则建立了他的

相当全面而系统的创作学理论,展现了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精神。在文学鉴赏与创作方面。

曹操的诗歌

1、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2、曹操的乐府诗较多的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3、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4、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曹植的诗歌艺术

曹植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有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他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1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文人饱受离乱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2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文学的另一个主题。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阮籍、嵇康的代表作、风格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嵇康的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游仙诗》《答二郭》《述志诗》。风格:嵇志清峻,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代表作

三张:张载《剑阁铭》《蒙汜赋》、《榷论》、《七哀诗》张协《杂诗》《匕命》

张亢《述历赞》

二陆:陆机:《辨亡论》《平复帖》陆云《答兄平原诗》《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四首》

两潘:潘岳《悼亡诗》潘尼《献长安君安仁诗十首》《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六首》等一左:左思《三都赋》《咏史》诗八首

陶渊明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和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国文学的新题材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陶诗的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西洲曲》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西洲曲》这首民歌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缀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余味无穷。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補充:史传散文

第一节史传散文和历史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大多是以记言或者记事为主,按照时间或国别的先后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人物描写只是在记事记言过程中兼而为之地现象。史传散文是在汉代兴起的一种散文,出现了形式上的变化,它是以“传”的形式来记叙当时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塑造人物形象。“传”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

第二节《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

1、出生地为现在的陕西韩城,人杰地灵。

2、家学渊源以及师承:

(1)家学:司马迁远祖世代做天官和世典周史官。父亲司马谈是著名的史学家、天文学家及思想史家。其父亲的成就与功绩:

经学上:博学刻苦,通习儒道二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创作了著名的《论六家旨要》;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天文学上: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学著作《天官书》;

史学上:决心创作《太史公书》,恢复制定了封禅仪。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论次旧闻,不敢阙。”

(2)师承:受学董仲舒;问故孔安国。

3、三次壮游:

(1)20岁(前126年)曾经到东南一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2)35岁:(前111年)出使西南夷少数民族地。(3)前110年:参加泰山封禅大典。

4、李陵之祸:

(1)汉高祖时经济状态:“汉兴,接秦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前201年,白登山之围。

(2)汉惠帝、吕后时:前192年,羞辱吕后之书。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坠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汉书·匈奴传》)

(3)汉武帝时期经济状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公元前99年,李广利、李陵进军匈奴。

公元前98年。宫刑:“宫,淫刑也,男子割腐,妇人幽闭。”

《报任安书》:“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古人云:“刑不上大夫。上大夫有罪,则赐自杀,不致加刑以辱之。”

二、关于《史记》: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万字。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叙历史事件的纪传体著作,标志着中国史传文学的产生。

三、《史记》具有的独有的审美内涵

1.它最令人瞩目的是那种宏大的、广阔的、深邃的、高远的历史视野和纵横古今、雄视百代的壮伟气魄。

2.《史记》作为史传文学,其突出的特色是它鲜明的写实精神。

班固《汉书》:“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3.《史记》不仅重视随事写人,而且尤其擅长借事抒愤,因人表情。

选文一《项羽本纪》

一、思想内容:本文叙述了项羽一生从起兵反秦到称霸天下直至兵败垓下的经历,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刻画出项羽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形象,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欲以武力征服天下,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讲析:1.介绍了项羽的出身、性格和起义的经过。2.巨鹿之战表现得是一个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英雄形象。3.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疏于计谋,就此失势。4.楚汉相争,项羽逐步走向失利。5、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6、作者对项羽的评价,肯定其灭秦之功,批评他不行仁义,而以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

三、三处经典描写的历史事件赏析

司马迁叙述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1、互见法

2、重大历史事件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3、将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尖端刻画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1)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等)(2)经典场景的刻画(片段性的镜像)4、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5、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除了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刻画,即通过他人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物性格

(一)鸿门宴

1、“鸿门宴”中的经典场景

项羽入秦、曹无伤反间、范增议论(急)

项伯夜访、沛公约婚、张良出策(缓)

刘邦谢罪、项羽心软(缓)

范增不依、项庄舞剑(急)

樊哙闯帐(急,“鸿门宴”的高潮部分)

沛公如厕出逃(缓)

张良献璧、范增摔璧(急)。

2、“鸿门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项羽:正面形象:勇武粗豪、直率磊落

性格缺点:头脑简单、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残暴无道

刘邦:正面形象:善听人言、机智灵活、性格缺点:贪财好色、怯懦“无能”

张良:沉稳、有智慧、有谋略(早年的隐忍,晚年的明哲保身)

樊哙:勇猛粗犷、善言多辩

范增:老谋深算、性格急躁

“鸿门宴”中的人物刻画需要突出注意的: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矛盾性:钱钟书评价:《史记》描写人物性格,无复错综如此者。

矛盾性:刘邦的“宽宏大度”与“心胸狭窄”;刘邦的“宽容”与“冷酷无情”

项羽的“残暴无道”与“情深意长”项羽的“宽大慈爱”与“妇人之仁”

(二)楚汉相争

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1、刘邦:冷酷无情:“推堕子女”与“幸分我一杯羹”

2、项羽:(1)头脑简单、轻信敌人轻信张良的反间计:攻齐轻信陈平的离间计:逐范增(2)刚愎自用、残暴无道:徇齐而多所残灭烹说者

(3)鼠目寸光:“烧秦宫室”与“衣绣夜行”

(三)项羽之死

1、“项羽之死”所刻画的经典场景

(1)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绝别虞姬

(2)东城快战:阴陵失道东城快战

(3)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敌人

2、“项羽之死”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1)垓下之围--抒情。节奏纡缓,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徴之声,形成呜咽深沉的境界。(2)东城快战--叙事。全用短节奏,铁马金戈、声情激越。

(3)乌江自刎--抒情、叙事相结合。拒渡、赠马、赐头。江畔陈词,羽声慷慨,表现了他不苟活的英雄气概。

五、艺术特点:

1.本文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具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文章集中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来刻画项羽这位气盖一世、骤起骤落的英雄悲剧人物形象。(1)项羽有着勇武粗豪,直率磊落的性格。(2)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3)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

2.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1)场面描写。(2)正面刻画、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3)间接描写来反衬人物性格。(4)运用对照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不同面貌。3.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有许多成语流传下来,被后人广泛运用。

选文二《廉颇蔺相如传》

一、讲析:1.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2.完璧归赵,刻画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经典场景:怒发冲冠,持璧睨柱,徒手晋见。3.渑池之会,刻画了蔺相如机智灵活,不畏强暴,据理力争的英雄形象。经典场景:相如进缶。4.将相和:刻画了蔺相如宽宏大量,而廉颇则勇于改过的两个人物形象。经典场景:负荆请罪。5.长

平之战:廉颇不受重用,导致赵国大败。经典场景:纸上谈兵。6.廉颇客死他乡的结局。

二、思想内容:本篇本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后面兼有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事迹,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同时也反映出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了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如果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的主题。但本文则主要截选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主要是突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为赵国所立下的功绩,详细刻画了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

三、艺术特点:1.本文截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描写赵国的兴衰史。并且对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以几个典型的场景以精雕细刻来加以刻画,使得赵国几十年的兴亡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又充满了生动紧张的故事性。2.通过这四个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1)首先,司马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2)司马迁还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性格。

选文三《报任少卿书》

一、背景

二、讲析:1.叙述复信之所以延迟的原因。2.叙述自己不配“推贤进士”的缘故。3.叙述为李陵事下狱的经过。4.叙述自己忍辱负刑。5.叙述自己如何完成《史记》的创作。6.写明自己复信时候的心情,首尾呼应。

三、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的性格和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恶劣的行为。2.反映了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3.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艺术特点:

1.艺术手法上,本文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多处运用了排笔、对仗、引用典故、列举、重叠等句式,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思绪涌发,语不中断,急言极论,接连倾泄。

既显得内容详实,又显得气势浩荡。2.感情磅礴,震撼人心。

《史记》总体的艺术特征

《史记》总体的艺术特点:

一、《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表现手法

1.采用“互见法”,精心选择,使用材料。2.细节描写和重大事件的刻画相结合。

3.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 4.刻画了一大批的悲剧人物形象。

5.塑造人物形象或描写历史事件往往充满传奇色彩。

二、《史记》抒情的表达方式

1.作者把自己的爱憎态度和感情评价寓于客观事实的叙述当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发表出来。

2.作者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独抒胸臆,直发孤愤,明白显露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态度。如对《屈原贾生列传》的评述。

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2.《史记》中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3.《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所崇尚。

4《.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用汉代的白话文来叙述历史事件,还适当地引用当地的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5.《史记》许都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6.《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第三节《汉书》

一、班固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

《汉书·班彪列传》:“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二、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例承袭《史记》而有所改进。全书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改制(23年)间共229年的历史。《汉书》的思想内容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反映了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

代表了汉代统治阶级“忠君保国”的正统儒家观念。

三、《史记》与《汉书》艺术特点比较

1.《史记》则是注重于各种艺术手法的使用:倒叙、悬念、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等,绘声绘色渲染气氛,描写情节。《汉书》写人叙事不以夸张见长,平铺直叙,娓娓而谈,以简练的笔调勾画人物,把人物的神情心理展现出来。

2.《史记》则是感情浓烈,气势雄放,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汉书》语言简洁规范,韵味悠远。

3.《汉书》中部分篇目直接来源于《史记》,进行加工。其生动性较《史记》弱,但语言的简明规范却多有提高。

4.《史记》则是思想解放,见解卓绝,批判性较强,《汉书》重视史料,对人物评价较为客观全面。对历史人物评价更加公允。但史学思想与史学精神以及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不如《史记》。

选文《苏武传》

一、背景

二、讲析:1.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不屈服于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遣于北海牧羊。2.李陵以旧友身份陈述苏武家中变故,并自道真情,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终得回归祖国,行前李陵相送,剖明心迹。3.写苏武晚年遭遇。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和归汉后晚年的境况,刻

画了苏武在匈奴的艰苦处境和极其卓绝的节操,表现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情。

四、艺术特点:

1.在《苏武传》中,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在言行的对比烘托中,表现出人物的正邪之别。2.通过描绘事情的经过,具体展现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的形象。3.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环境描写。4.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的语言。

汉乐府民歌

第一节:关于“乐府”

一、乐府:“乐府”本是指掌管音乐的机关。是官署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其职能便是采取文人诗赋或是民间歌谣,被之管弦而用于郊庙朝宴。到后来则将乐府所搜集歌咏的“歌诗”也称为乐府,乐府便由机关名称嬗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而且与诗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二、汉乐府:我们所说的汉乐府便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留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三、“乐府”的流变

1、春秋时期官府就有“采风”之说,但尚未有“乐府”之称。“乐府”这一机构的产生,过去一直认为汉初才有,但是近年来(1977年)在出土的秦始皇陵附近的编钟上就铸“乐府”字样,说明这以官署在秦代就已经建立。

司马迁《史记·乐记》中最早记载有关于乐府的情况,可知“乐府”的长官叫“乐令”。职责主要是负责搜集民间歌谣或是文人赋诗用于一年四季的宗庙祭祀。乐器主要是萧管等吹奏乐。

2、两汉乐府:少部分为文人赋诗,大部分为民间歌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汉初到汉武帝时期:郊庙歌诗盛行。(2)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街陌谣讴”。

(3)东汉中期到建安时期:文人乐府诗。

第二个阶段为乐府诗创作的最高峰时期,而“街陌谣讴”也为汉代乐府诗歌的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多为社会问题的写真,风格质朴自然。此阶段乐府重叙事。

3、曹魏乐府

曹魏时期是文人乐府诗全盛时期。

此时期文人乐府诗创作的特点是:借古题写时事,语言上也改变了汉乐府古朴浑厚的传统风格,形成“瞻丽工致”的时代风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此时期的乐府诗特点:“辞极瞻丽,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汉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 此阶段乐府重个人的情感抒发,重抒情。

4、两晋乐府

两晋乐府是”舞曲歌辞”空前发达的时期。用于郊庙与宴飨。前者是歌功颂德,后者则表现及时享乐思想。此阶段仍以文人诗为主,但缺少了现实精神,大多是对汉乐府的机械模仿。

5、南北朝乐府

南朝的乐府民歌已经不再是以现实的社会现象为主要的描写内容,歌咏的对象多是男女相思之情,虽然还是民歌创作形式,但大多都是都市生活的写真,多用短章,风格以艳情绮丽为主。这些民歌被郭茂倩称为“清商曲辞”。

北朝的乐府民歌是北方少数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被称为“鼓角横吹”。内容多为行军乐,风格质朴,有汉代遗风。

四、乐府的分类:两种分类方法:

1、不从音乐上分。

从创作作者来分:明代刘濂《九代乐章》,分为“里巷”和“儒林”。

从创作方式上分:明末清初冯定远《钝吟杂录》分为七类:如分为新题乐府、咏古题、自制新曲等。

2、从音乐来划分:有很多划分方法。如宋代郑樵划分为五大类、五十三小类。唐代的吴競分为八类。为后人所普遍接受的为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

第二节两汉乐府民歌——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1、贫贱者的悲苦——《东门行》:表达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民众的怨与恨。揭露了汉代上层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指出他们是当时社会灾难的直接制造者。

2、征夫思妇的愁怨——《十五从军征》

此种情感是汉代的集体情感的体现,在汉代无休止对抗匈奴的长年战争中,出现了大批丁壮人士战死在沙场上,于是就有了被征役人民集体的怨恨之情。

3、两情相爱的坦率表白——《上邪》

4、劳动的欢乐——《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下汉代女子的悲声。——《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文选:《孔雀东南飞》

一、《孔雀东南飞》主题:见文选185页。

二、关于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的缘由。

三、全文的结构:除开头两句外,分为五段:

1.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苦,自请还家。

2.刘兰芝被遣离家时的情形。(1)仲卿辨白;(2)凄楚话别;(3)兰芝辞归;(4)对天盟誓。

3.兰芝被迫违心再嫁。(1)腆颜兄母;(2)县令求婚;(3)太守求婚,被迫允婚;(4)筹办婚礼。

4.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5.浪漫主义手法定格尾声。

三、《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点:见文学史。

四、汉乐府的总体艺术特征:见文学史。

古诗十九首

一、文人五言诗的出现与成熟的过程

1.文人五言诗的孕育生发期(汉初到汉武帝时期)

民间歌谣与乐府五言诗对文人五言诗开始形成影响。

此阶段已经出现全篇五言化倾向的文人五言诗。如《李延年歌》。

2.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期(汉武帝到东汉初期)

在汉乐府影响下,文人五言诗开始大量创作。

3.文人五言诗的全盛时期(东汉中叶到建安时期)

萧涤非总结五言诗的发展:“五言一体,出于民间,大于乐府,而成于文人。”

朱光潜《诗论》:“文学本来不可以强分时期,如果一定要分,中国诗的转变只有两个大关键。第一个是五言乐府的兴盛,从十九首到陶潜止。第二个转变就是律诗的兴起。”认为五言诗的最大特征,就是“把《诗经》的变化多端的章法、句法和韵法变成整齐律一,把《诗经》的低回往复、一唱三叹的音节变成直率平坦。”这就使五言诗的出现在某种形式上在表达诗韵上要优于四言诗。

二、四言诗与五言诗比较

1.四言诗只包含两个音步,二二节奏,单音词和双音词的配合使用有一定缺陷。而五言诗则包含三个音步,节奏多样化,如有二二一节奏,二一二节奏。组词达意,比四言诗容量大。

2. 四言诗虽然节奏鲜明,却单调,不能曲尽抑扬顿挫的美感。而五言诗则以单音步收尾的时候,便于句末适当拖长或停换语气。

三、“古诗十九首”及其时代与作者

1.关于《古诗十九首》:“古诗”和“古诗十九首”的区别:

“古诗十九首”:萧统《文选》所编的十九首文人五言诗。

“古诗”:所谓“古诗”本是六朝人对古代诗歌的一个统称,特指流传久远的无主名的诗篇。而汉代有一些未被乐府采录的民间歌诗,以及一部分原已入乐却失掉了标题、脱离了音乐的歌词,无以名之,也被称为“古诗”。

两者的具体区别:

(1)“古诗”一般是民歌,而“古诗十九首”完全是文人所创作,在文化水准上和对诗歌创作的雕琢上有显著区别。

(2)“古诗”多叙事之作,而“古诗十九首”基本上是抒情。

(3)“古诗”篇幅或长或短,“古诗十九首”则篇幅在8句到20句之间。属于抒情短篇。2.“古诗十九首”时代作者

3.“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内容

(1)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中愁绪。(2)仕子的仕途之意。

(3)仕途失意后的伤时矢志之作。

《行行重行行》

1、分离之痛苦:空间:距离之千里万里。

2、过渡句:承前启后,情感上获得了缓冲。

3、相思之情怀:时间:分别之无穷无尽。

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1、《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所表达的情感委婉曲折,反复低回。

2、《古诗十九首》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往往达到情景交融、情事交融、物我互化的境界。

3、《古诗十九首》开始关注由外界事物的变化所反馈回来的对人自身的感受的影响。

(1)敏锐的时间和季节感;(2)微妙的空间感。

4、《古诗十九首》体现了古代诗人文学创作的初步觉醒,出现了大量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5、《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深入浅出,自然而工,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清人沈德潜评价其“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历史脉络(公元184年至公元589年)

1.三国鼎立(魏蜀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至公元265年西晋建立

2.西晋的暂时统一: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期间发生了八王之乱与五胡十六国

3.东晋的建立:公元317年至公元419年

4.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与文学。2.玄学对文学的影响。3.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4.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5.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关于第5点的进一步解释: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2、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并且对各种体裁的体制与风格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4、文学批评的出现。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

建安文学

建安与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但历史上所谓的“建安文学”,一般不只限于这二十五年的文学,而是把曹丕即位,魏代建立到魏明帝曹睿即位后的太和年间也包括在内。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为首领,以“建安七子”为羽翼加上杨修、吴质等人,形成一个以邺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他们在文学上各有所长,相互有密切的交往,有大致相同的创作经历以及相似的创作风格,即“建安风骨”,所以后人称之为“建安文学”。

曹操诗

一、曹操生平:文武并施、求贤若渴、力求建立功业的大气之才。

武:御军三十余年,伐黄巾、讨董卓、战二袁(袁绍与袁术)

文:夜则思经传,昼则讲武策,读书于行军间,登高赋歌诗,形成了具有霸王之气的慷慨悲凉的独特诗风。

诗歌:《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

1、英雄志意

(1)英雄的志意与志向包括对人民疾苦的感动与关怀。

(2)英雄的志意与志向还有对时事的感动与关怀。

(3)英雄的志意与志向同样会有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的苦闷与彷徨。

(4)英雄的志意与志向更有一种不甘老去、积极奋发的人生精神。

2、霸王野心

3、诗人才情

魏晋乐府有以下几种体裁:有楚歌体的,是继承楚辞的;有四言体的,是继承《诗经》的,有杂言体的,是继承民歌的;有五言体的,是新兴的体式。曹操的乐府诗更多保留了杂言体和四言体的朴素诗风,其中四言体为其主要的诗歌体式。曹操的乐府诗常常是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短歌行》

1、主题:抒写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

2、讲析:

(1)表达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思。(2)表达了渴望招纳贤才的忧思情绪。

(3)表示自己要待贤以礼的真诚心态。(4)表达自己待贤以礼的决心。

3、艺术特点:

(1)本诗修辞手法的层累使用:反问、意象、设问、化用诗句、比兴、比喻、典故、对仗(2)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相融合。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几种表达方式相得益彰。(3)音韵铿锵有力,韵脚或八句一换,或四句一转,节奏错落有致。

(4)语言质朴、自然,素朴中见苍凉,体现了曹操诗清峻、通脱、慷慨悲凉的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植

一、曹植生平(192?a232年)

1、曹彰、曹丕与曹植

曹彰:少善射御,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曹操评价他:“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曹彰:“丈夫以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狄戎,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2.曹植:戏剧化的人生:公元220年为分界:

(1)早年生活优游

王侯的身份地位:临淄侯。父亲的宠爱有加:一度想任命其为太子。

才华的卓然超群:“年十岁,诵读诗书,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三国志》)优越的生活条件:

(2)后期身世飘零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私开司马门”;“酒醉不领军命”。

3.表现在作品上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的两种风格:

(1)前期:义气风发,辞彩飞扬。(《白马篇》)

(2)后期:又可以分为两种精神状态

曹丕在位时,感情是激愤而直接的。(《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曹睿在位时。感情是绝望之后的悲叹。其情感的基调是抑郁而隐晦。(《七哀诗》)

二、文选一:白马篇

主题:赞颂一个英武豪侠的年轻人,他渴望到边塞去,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英勇精神。

文选二、《洛神赋》

(一)、创作背景

(二)、内容讲析:1.遇见丽人宓妃,从正面多角度刻画她的美丽;

2.与宓妃相约,并描述与宓妃相游嘻戏的良辰美景;

3.宓妃离去,刻画与诗人送别的场景和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

(三)、重点段落:刻画宓妃美丽一段: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静到动的刻画方法:

1.远景:刻画宓妃的若隐若现——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其体态之轻盈和美轮美奂的形态。

2.走近:刻画宓妃整体的外形体态——美好适中与自然天成。

3.更近:刻画宓妃的外貌——从上到下,用大量的形容词修饰其外貌的细节。

4.更近:刻画宓妃的服饰——用大量名词罗列。

5.更近:对宓妃动态的描写——天真妩媚,活泼可爱。

(四)、艺术特点

1.突出的艺术成就便是同时塑造了宓妃快乐逍遥和忧愁哀伤的两种情态,完满地刻画了一位有着丰富内心情感的神女形象。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列举、形容词的叠用、名词的罗列等等,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天真妩媚的神女形象。

3.句式灵活,多种句式穿插使用,情感具有跳跃性,句式的灵活互换与情感的跳跃有机结合在一起。短字句表达快乐的情感,长字句表达忧伤的情怀。

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年?a249年),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西晋立国即265年这一段时期。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为山涛、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因为他们皆为性情旷达、才高志远之人,或是文采翩翩,或是官高名大,所以世称之为“七贤”,他们都是文学家,其创作以阮籍、嵇康为首,形成了“清峻遥深”的风格。

二、“竹林七贤”生活的社会背景

曹丕——曹睿——曹芳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

曹爽“车服拟于乘舆。”

三、阮籍与嵇康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河南尉氏县人,210—263年)。曾任步兵校尉。作品:《咏怀诗》82首,散文代表作:《大人先生传》。

1.“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

2.临家妇有美色

3.阮籍送嫂;

4.车穷而返

5.蒋济逼官;

6.司马昭逼婚。

7.阮籍善啸;

8.好为青白眼

《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

一、结构

全诗共8句,每两句为一小节:

1、首节描写自己无法入睡的心境和状态,为实写。

2、以景来映衬自己孤独冷清的悲凉心态。为虚写。

3、以孤鸟来比喻自己的孤独苦闷。为虚写。

4、直接抒发自己忧伤心境。

二、艺术特点:

1、虚实相生,以虚景衬实情。

2、多种意象的运用。孤鸿、翔鸟等意象。阮籍常常用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孤独凄凉的心境。

3、语言方面,阮籍诗中常见悲哀、凄怆、涕下、忧伤、忧思、怨尤等词汇,反映了他极为苦闷又无法直接诉说的心情。

4、诗歌风格隐约曲折。钟嵘《诗品》评价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言在耳目之内,情在八荒之表。”

四、嵇康

(一)生平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人(今安徽宿县),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学问渊博,文辞壮丽,人品高尚,尚奇任侠。喜道家思想,常言养生之事。诗歌代表作:《赠秀才从军十八章》。

1.与钟会相遇

2.《与山巨源绝交书》

3.吕安之事

4.广陵散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

1.文章创作背景

2.内容讲习:第一部分:写信的缘起;第二部分:叙述自己的疏懒成性。

第三部分: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第四部分:再一次申明自己的政治标准,坚定不同流合污的思想。

(三)阮籍与嵇康的创作风格

1.阮籍

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颜延之:“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法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刘勰《文心雕龙》:“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2.嵇康

刘勰《文心雕龙》:“叔夜峻切,故兴高而采烈。”

钟嵘《诗品》:“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

《世说新语·容止》:“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龙质凤章,天质自然。”

山涛:“嵇叔夜其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西晋太康文学与左思

一、太康文学

太康体:繁缛风格

代表作家:三张:张载、张亢、张协二陆:陆机与陆云两潘:潘岳与潘尼一左:左思二、左思

生平:(252?a?),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未曾做过显职。曾任秘书郎。其貌寝口讷,好深思,性格内向。《三都赋》历经十年乃成,一时“洛阳纸贵”,诗歌代表作品:《咏史》8首,散文代表作:《白发赋》。

第五章东晋文学

陶渊明与《归去来兮辞》

一、陶渊明生平

1.29岁之前,贫居读书,塑造人格与理想时期。

2.29—41之间,亦隐亦仕,认识官场与社会的时期。

3.41—63岁之间,隐居躬耕,体味人生苦乐的时期。

二、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1.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2、“抱朴含真”是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原则。

三、陶渊明的人生境界和艺术精神

1.真正的耕者。

2.真正歌者。

3.自我放逐的隐者。

4.真正的饮者。

四、陶渊明的诗歌分类

1、田园诗。陶渊明弃官归乡后的诗作,大多描写其乡居生活及其内心感受。为陶渊明代表

性作品,被称为彭泽体。《归园田居》五首。

2、咏史诗:创作于同一时期,采用涵咏古人古事方式来寄托情怀。《咏荆轲》、《读山海经》

13首。鲁迅称其为“金刚怒目式”。

3、咏怀诗:创作于同一时期,主要抒发弃官归乡后恬淡自适的情感。《咏酒》二十首。

4、行役诗:官宦时期的作品,其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悲苦,表达对官场的厌倦,反

复述说归隐的决心。

《归园田居》其一

1、陈述自己的本性以及表达归隐的志向。

2、借乡俗美景的描绘来表现田园生活的美好。

3、抒发归隐后的闲适自得之情。

归去来兮辞

1、内容解析

(1)辞官归家时的心情。(2)归家后隐居生活的乐趣。

(3)人生有限,不必惶惶然有所追求,应当顺其自然地安排乐天知命的生活。

2、《归去来兮辞》赏析

(1)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2)构画了一副淳挚动人的图景。

自然美好的景物:云岫、归鸟、丘壑、山林、泉水等。

淳朴自由的心灵:亲戚的情话、悠扬的琴声、邻人的告语等。

(3)意象的使用:松菊、归鸟、孤松、紧闭的门等。

(4)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向往自然、耿介高洁的人物形象。

五、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见文学史。

南北朝文人诗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1、谢灵运生平

2、诗选:《登池上楼》

3、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鲜丽清新

4、从陶渊明诗到谢灵运诗的转变

(1)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占从属地位,陶渊明写田园,他无意描摹田园山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诗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体现了高潮的描摹技巧,创作了许多描写山水的佳句。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从而调动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白描手法下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挚的情感。简练语言下表达着言不尽意的深刻道理。谢灵运则更注重写实性。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借细致的观察与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

(3)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使诗歌创作增强了艺术技巧和表象力,使中国古代诗歌出现了“诗运转关”的景象。

鲍照、谢朓、沈约、王融等人。

二、谢朓与永明体

1、永明体:是齐梁陈三代所形成的新体诗的总称。这里所谓的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zé年号,483—493年间),故称为“永明体”。

主要代表诗人:沈约、谢朓等。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沈约:提出将四声的韵律自觉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讲求诗歌创作的韵律美。虽然过于烦琐,遭到后代的批评,但其提出的自觉运用声律,对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为后代格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谢朓诗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摹写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2、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形成诗音流畅和谐,具有铿锵变化的节奏感。

3、语言上,摆脱了谢灵运大量运用修饰词汇的手法,避免了诗歌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的弊病,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展现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婉转细腻的情感。

4、同谢灵运一样,谢朓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B(2)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复习基本要求及考核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的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的学生。 二、考核依据 1、教学大纲; 2、《简明中国文学史》(韩兆琦、李道英编著)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韩兆琦、韩传达等编写) 三、复习应考资料 1、《简明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2、平时作业册 3、《期末复习指导》 4、电大网上教学资料 5、电大期末复习课件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每学期四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布置。 (二)终结性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考卷的卷面分数为100分。 五、试题类型 填空题(约30分)、默写题(约10分)、简答题(约20)、分析论述题(约40分)等。 六、终结性考试要求 终结性考试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掌握和分析。 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了解和认识; 掌握是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以所学理论和知识为指导,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 分析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 七、计分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卷面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80%。两者相加即为本学期本课程的总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八、应考技巧 1、沉着冷静,先易后难。 2、每题必答,不留空白。 3、答论述题时既要有观点,也要进行阐述,字数符合要求。 4、控制好90分的考试钟时间。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 第五编宋金文学 第一章宋初诗文 宋初文坛概况。王禹偁的诗文创作。西昆体和以林逋为代表的晚唐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旦大学

名詞解釋 逸詩 1.指《詩經》未收的古代詩歌。今傳的《詩經》並非足本,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詩”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詩經》305篇以外的,前人稱它們為“逸詩”。見於先秦經傳諸子中的約有數十處,多為零篇殘句。 2.謂詩人的一些散佚篇章,未經收入專集中,由後人發現而輯出者。 楚辭 “楚辭”的名稱,始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書名。西漢劉向輯。為騷體類文章的總集。收錄有屈原、宋玉、王褒、賈誼、嚴忌等人的辭賦及劉向自己的作品《九歎》,共計十六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 文選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系我國現存第一部文學總集。本書選錄先秦至梁八百年間的詩歌、辭賦、雜文等各類文章近八百篇,詩、賦以下又各分若干小類,基本囊括了這一時期優秀的文學作品。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玉臺新詠 漢代至南梁的詩歌總集。作者不詳,一說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收詩769篇,共10卷。基本上是自漢迄梁的作品。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艶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重視民間文學,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其中表現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的作品如《上山采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並非全是艶情。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又名《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學總集。明代張溥輯。編者根據明張燮《七十二家集》,又取馮惟訥《古詩紀》、梅鼎祚《歷代文紀》中作品較多的作家,收錄自漢賈誼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將其詩文組成一編,並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賦,次列文,後列詩。每集卷首都有編者題辭,評價作家生平與作品。 樂府 指古代音樂官署。秦及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魏晉以後,把樂府所唱的詩也稱“樂府”,於是樂府便由機構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後人因此把詞和散曲也叫做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按照音樂的不同,將樂府詩分為十二類,這個分類為後人所遵從。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提纲

先秦文学 《诗经》 篇目&时代:305+6 西周初-春秋中叶 作者:社会多阶层 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 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 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内容无关联的兴句 《春秋》 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 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 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季隗、怀嬴、崔杼) 2.善于叙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口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 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314年考博真题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考博参考书目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余嘉锡说文献学》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 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上海书店出版社 4《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5《校勘学释例》陈垣上海书店出版社 6《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陈正宏等上海辞书出版社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050125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或《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中文系2014年考博真题(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 1、唯美主义 2、复调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4、冯至《十四行集》 5、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简答题 1、简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模仿理论 2、谈谈英国诗人艾略特对当代欧美文学的影响 3,叶燮《原诗》言: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后此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你同意此观点吗? 4、鲁迅在《破恶声论》中主要论述了什么,与中国近代西方思潮共同构成了什么关系。 5、谈谈路翎、穆旦、莫言的主要代表作,并围绕作品谈谈他们各自创作的特性。回憶版 1、结合作品试论述“魔幻现实主义”中“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2、宋代目录学的影响 3、《文选》的影响及意义 4、论“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转变。 2014復旦中國古代文學口頭報告題目(面試): 1.在古典詩歌闡釋史上,“詩史互證”是源遠流長的一種方法,你認為這種方法的價值如何? 2.請綜合論述唐代文學批評的特點和地位。 3.古人認為,六經“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乃“文章之淵府”,雖“百家騰越,終入環內者也”,故可謂之“六經皆文”。請闡釋“六經皆文”的內涵,並以具體作家作品為例,對經學與文學的關係進行論述。 4.《五柳先生傳》在中國自傳書寫史上有怎樣的典範意義。 5.桐城派的形成以及在當代的命運。 6.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十多年間,包括小說、戲曲、說唱文學在內的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取得了那些成就,有哪些學術熱點,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發展趨勢如何,請結合具體實例,談談你的看法? 7.談談孔子“志於道”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典文獻學 1,談談《四庫全書總目》對古代文學研究的意義。 2,談談《天祿琳瑯書目》與《四庫全書總目》的異同及其影響。 《天祿琳琅書目》,中國清代官府藏書目錄,清乾隆九年(1744)開始在乾清宮昭仁殿收藏內府藏書,題室名為“天祿琳琅”。《天祿琳琅書目》系中國第一部官修善本目錄,在編纂體例方面多有創見,於清代藏書家講究版本鑒定、注重善本著錄之風氣影響深遠,直接開放近世版本目錄學之興盛。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辅导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 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史前传说时期 上古歌谣的特点:一是内容多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宗教活动有关;二是形式上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此外,学习时还须注意:1、记住教材所举的几首作品的基本内容,如《弹歌》、《女承筐》、《返其宅》等;2同时记住记载这些歌谣的古籍。 2夏商时期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有文学意味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甲骨卜辞中的某些比较完整记录占卜活动过程的文辞,可以看作是我国词散文的萌芽和原始形态。 《周易》中产生于商代的爻辞,多为合辙协韵的歌谣,可视为我国诗歌的源头。 《尚书》中《盘庚》一篇可信为商代作品,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 3西周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诗歌和散文两种。《诗经》是这时期诗歌创作的结晶;散文有《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史书《春秋》和说理性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4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有《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这时期诗歌创作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标志是南方楚国大诗人屈原的产生。 二上古诗歌诗乐舞一体的特点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孔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云:“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 《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三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在我国上古时代,巫史是难以分开的,巫实为当时文化工作者,即是当时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这直接导致了当时文史哲不分的文学存在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史学和哲学散文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与巫史活动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它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这个过程大致经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第二节作品选讲 这一节课我们来重点解读几篇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一)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诗经·秦风蒹葭(1) 蒹葭(2)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溯洄(4)从之,道阻且长(5)。溯游(6)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7),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8)。溯洄从之,道阻且跻(9)。溯游从之,宛(10)在水中坻(11)。 蒹葭采采(12),白露未已(13)。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6)。 [注释] (1)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2)蒹葭(jiān jiá):泛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3)伊人:这人。一方:另一边。方:旁。 (4)溯(sù)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求的意思。阻:险阻,道路难走。 (5)道阻且长:道路有许多阻难而且漫长。 (6)游: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7)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xī):干。(8)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9)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10)宛:宛然,宛如,好像的意思。 (11)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12)采采:众多的样子。已:止。 (13)未已:未止,也是未干的意思。(14)涘(sì):水边。(15)右:迂回曲折。 (16)沚(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译文]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而且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如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青而未黄,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我所心爱的人,在水边那高高的崖上。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尺岗;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变幻不定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遥远彼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迂回曲折,道路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三)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网薜荔兮为帷,擗蕙x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诗____ C ___。 A.《短歌行》B.《篱里行》C.《龟虽寿》D.《观沧海》2.《洛神赋》的作者是(B )。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先秦史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所确 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魅力昭示着中国强大的生命力。 2、我国最早的文学是什么?现存最早的歌谣是什么? 上古歌谣;《弹歌》 3、什么叫神话?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文献资料中?保存最多的是哪部书 籍?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①文献资料:《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列子》等②出土资料:简帛、 壁画、器物等。 《山海经》 4、举例说明古代神话的内容、性质和意义。 内容:①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开辟,万物起源)如:女娲补天:生动的反 映了母系氏 族时期我国原始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伟大气魄; ②自然神话(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写兽草本等)如:《述异记》中盘 古的故事:表现出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明他们从事物变化的初步 认识中产生了简单的进化概念,体现了人类创造世界的伟大真理。 ③英雄神话(同自然和权威进行斗争)如后羿射日:对自然和为民族除害 的英雄的赞颂,也含有赞扬优良的劳动工具和巧妙的劳动技术 ④战争神话(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氏族部落战争和部落中能人,首 领等人类社生活方面),如黄帝伐蚩尤:反映了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相互斗争,战争描写富于艺术想象,再现上古社会的原始风貌。 性质: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 期不自觉地艺术创造。 意义:①反映我国原始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伟大气魄与力量; ②体现了人类创造世界的伟大真理; ④表现了对英雄的赞美,再现了上古社会原始风貌。 5、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主要影响? ①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地气概,对后代文人 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想象、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成为 非写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质; ③神话还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许多创作都借用了神话的 素材和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而闪射出奇异光彩。 6、中西方神话的比较。 ①中国神话零散,希腊神话有严密的体系; ②中国神话大都半人半兽,将人神话,希腊神话则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将人 神话,人神同形同性; ③中国神话女性地位较高,希腊神话推崇男性神; ④中国神话无爱神;西方有丘比特之箭;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汉 1、汉赋:赋是一种富有文采要求协韵的、讲究铺陈侧重状物的、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特殊文体。汉赋是盛行于两汉的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七体:像七发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形成的专体,号为“七体”。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 2、《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它既反映出几千年错综复杂的历史面貌,又刻画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这样用纪传体来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四史》:史记汉· 司马迁汉书 · 班固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3、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先秦文学 《诗经》 篇鬥&时代:305+6西周初-春秋中叶 作者:社会多阶层 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 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 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IA)容无关联的兴句 《春秋》 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 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 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季隗、怀赢、崔抒) 2.善于叙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U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 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己,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诸子 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年中国古代文学(代码804)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年中国古代文学(代码804)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宝卷 答:宝卷是中国民间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至明代才有宝卷之名,采用说唱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的一种说唱形式文学。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以佛经故事最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今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普明和尚所作。明清以来,取材民间故事的宝卷日渐流行。最为后世所知的有《梁山伯宝卷》、《药名宝卷》等200余种。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间以散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脂评本 答: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刊本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3.临川四梦 答:临川四梦是明代传奇作品,又称“玉茗堂四梦”。它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是作者对个人旧作《紫箫记》的加工、改写,表现霍

小玉、李十郎在爱情上的坚贞;《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南柯记》、《邯郸记》是汤显祖的晚年作品,分别取材于庸人小说《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写人生无常、宦海风波。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4.元嘉体 答:元嘉体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为一时风气,故名之。代表作家有颜延之、鲍照和谢灵运等。谢灵运擅长写山水诗,以辞藻富赡,善于描写自然景物著称;颜延之以侍宴、应制之作居多,其特点是典雅、凝炼,往往雕琢过甚,用典过多,虽亦有写景之句,常有“雕缋满眼”之弊;鲍照作品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远胜颜、谢。他乐府以外的一些诗则较重辞藻,与颜、谢相近,其特点是以奇险取胜。 5.永嘉四灵 答:永嘉四灵是指南宋时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并曾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艺术上专学贾岛,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因而内容贫弱,风格不高。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一)杂剧的体制 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用北曲演唱。 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本”(由男主角唱者为“末本”,由女主角唱者为“旦本”)。 4.杂剧演出的三要素:科、白、唱、综合歌唱、舞蹈、念白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二)南戏的体制 元戏剧活动形成为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流行杂剧;南方戏剧圈为杭州 第一章关汉卿 二、《窦娥冤》 (一)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1、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 2、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 3、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4、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二)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一、《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二、《单刀会》与《西蜀梦》 第四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二、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艺术 场上之曲尽快入戏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善于设置悬念 第二章王实甫和《西厢记》 二、崔张故事的演变 (一)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二)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完全保存了《莺莺传》的内容的倾向,只是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四)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 1.王西厢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2.王西厢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 3.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4.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张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第三节情爱诗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第二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四节东汉散文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 第二章正始之音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 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南朝诗歌 第二节北朝诗歌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文章 第二节南朝骈文 第三节北朝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顾况,李益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第二节韩愈,孟郊 第三节李贺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第二节杜牧,许浑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 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香草美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 比喻君主,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主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3、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 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 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5、神话: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 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6、春秋笔法:《春秋》一书笔法严谨,用意深微,寓含褒贬,所谓“以一字为褒贬”,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因而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7、《战国策》:原名叫《国策》、《长短》、《国事》等,是由汉人汇编成书,后由汉末刘向重新编排整理而成。 分别记载了十二国策,是一部专门记录战国纵横家和谋士言行、谋略的国别体史书。它的文学价值很高,对史传文学有很大影响。 8、洪水神话:指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传说。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的先民神话中,关于它的成因 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有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其主题也与西方不同,反映了我国民族的积极斗争精神和智慧。 9、春秋三传:是指为《春秋》做进一步传述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主要以叙事 为主,把《春秋》中简短的叙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公羊传》、《谷梁传》二书侧重阐发《春秋》的经义,叙事也少,以议论为主。在文学上比不上《左传》。 10、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是《毛诗序》里指出的,后人对它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学界一般把赋比兴三者成为《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而风雅颂则是《诗经》的内容分类。

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中国古代文学)招生参考书目

报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余嘉锡说文献学》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 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上海书店出版社 4《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5《校勘学释例》陈垣上海书店出版社 6《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陈正宏等上海辞书出版社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050125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或《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1《汉语方言概论》袁家骅等语文出版社 2《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商务印书馆 3《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5《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6《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罗常培、周祖谟中华书局 7《中国小学史》胡奇光上海人民出版社

报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 3《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 4《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5《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6《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史纲要(修订本)》翦伯赞人民出版社 3《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5《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陈正宏等上海辞书出版社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050125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