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下编)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下编)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下编)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下编)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下编)答案

第25-26讲1989-2000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填空题

1、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2、文学潮流的淡化是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

3、90年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文体样式上,出现了“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

4、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重要作品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刘桓的《苍河白日梦》等。

5、从90年代初期起,被称为“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写作。例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

6、对“当代”历史的反思性主题,在90年代文学中也有继续,如王朔的《动物凶猛》,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7、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和文化“转型”,使得一部分作家更急迫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问题。这方面的创作有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荒芜英雄路》、《以笔为旗》;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史铁生的散文《夜行者梦语》;的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等。

8、“个人化写作”,或称“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作家和批评家谈论较多的话题。

9、90年代,尽管现实主义受到多种思潮特别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但它并没有退出文学舞台,产生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九月寓言》、的王安忆《长恨歌》等重要作品。

10、1996至1997年,文坛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是有河北“三驾马车”之称的谈歌、何申、关仁山。

11、由于一批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集中问世,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以至1996至1997年被称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丰收年”,将这批这批称为“现实主义的冲击波”。

12、1998年由朱文发起的“断裂”问卷和韩东的“备忘”所引发的争议与批判,可视为20世纪末文坛最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

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第27-28讲1989-2000年间的诗歌和散文

一、填空题

1、被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新生代诗歌”;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

2、新生代诗歌在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

3、新生代诗歌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

4、第三代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呈现出一种“平民化”和“私人化”倾向,最典型的例子是韩东的诗《有关大雁塔》,是反朦胧诗人杨炼的《大雁塔》的崇高诗旨而作的。

5、90年代,实验性的诗歌团体林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的“他们文学社”。

6、“他们文学社”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

7、90年代诗坛,与“他们文学社”持相似诗歌观的,还有四川的“非非主义”和“莽汉主义”。

8、“非非主义”的实验诗歌活动由周伦佑、蓝马等人于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相对于诗歌实践,其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

9、“莽汉主义”的成员有万夏、胡冬、马松等,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

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其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

10、“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出自韩东的诗《有关大雁塔》。

11、“非非主义”将反抗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莽汉主义”则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

12、1984年,翟永明创作了她的著名组诗《女人》(20首),并以文章《黑夜的意识》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13、1985年唐亚平以黑色意象构成了11首组诗《黑色沙漠》,表现了一种陌生而令人吃惊的女性生活世界。

14、伊蕾在1986年以14首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使女性诗歌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15、翟永明在80年代创作中所发掘的“黑夜意识”,几乎成为一代女性诗人所钟爱的独特语境,黑夜和黑色的背景成为女诗人一段时期诗歌创作中的基本色调。

16、于坚发表于1994年的长诗《0档案》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全诗模仿了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

17、80年代中期,是于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化写作时期,代表作品有《尚义街六号》《罗家生》等。

18、于坚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成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代表性诗人。

19、在诗歌创作之余,于坚还坚持写作诗学随想和诗论,结集为《棕皮手记》与《人间笔记》等。

20、《对一只乌鸦的命名》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

21、韩东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85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他们文学社”,并于第二年创办民间文学刊物《他们》,成为“第三代诗歌”的鼎力重镇和核心。

22、《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诗歌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

23、韩东提出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反对朦胧诗人扮演的“历史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24、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了“学者散文”与“文化散文”创作的繁盛局面。

25、“新学人散文”和“老学者散文”一起,形成了90年代“学者散文”的丰富内涵。

26、90年代,“美文”的创作也有重要收获,比如以西部边陲生活为背景的周涛和以西北独特文化面貌为背景的贾平凹的创作。

27、90年代,一些小说家的散文创作,因发自本人的情感世界,也表现出浓郁的抒情性,如汪曾祺的《蒲桥集》、张炜的《融入野地》、韩少功的《夜行者梦语》等,都是抒情散文的佳作。

28、被誉为“戏谑的智者”的自由撰稿人王小波,著有散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29、在90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等也是代表作。

30、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为他带来众多殊荣,该书曾获全

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等多项大奖。

31、余秋雨的主要散文代表作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诗歌”

“新生代诗歌”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在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他们构成了90年代诗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

2、“他们文学社”

“他们文学社”是 90年代最具代表性、并有当规模的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1985至1995年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3、“非非主义”

“非非主义”是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的一个实验诗歌团体;代表人物周伦佑、蓝马等;相对于诗歌实践,“非非主义”的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将反抗文化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提倡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三项内容的“创造还原”;并要求诗歌语言实行“非抽象化”、“非确定化”等“非非”处理。

4、“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是80年代中期出现于四川的实验性诗歌团体;其成员有胡冬、李亚伟、马松等。他们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十分随意地使用口语,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莽汉主义”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较著名的诗篇有胡冬的《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的《咖啡馆》、李亚伟的《中文系》。

5、《0档案》

《0档案》是于坚发表于1994年的一首长诗,这首诗模仿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被称为“当代最奇特的诗作”。

同年,著名先锋剧导演牟森将这首长诗搬上了实验戏剧舞台,在海外各艺术节巡演,引起轰动,为中国的先锋戏剧赢得了特殊的世界目光。

6、《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诗歌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的确立。

7、“学者论文”

这些散文的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学者散文”的创作主要有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等资深的老学者;另有一批在解放以后的大学校园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如余秋雨、陈平原、赵园等;学者散文也被称为“文化散文”、“哲理散文”等

三、简答题

1、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的主题意蕴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这首诗体现了于坚放弃一切已有的意义、象征、隐喻,力图回到词语本身的努力。诗人关注的不是乌鸦的意义而是乌鸦本身,而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洗涤一切先于语言存在的潜在的内容,还原出语言最初的形态。这首诗借一只乌鸦的命名,表达了一次词语还原的企图。

2、于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提出“使诗再次回到语言本身”的美学理想,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敏感,主张让诗回到具体、细节、日常的生活中。

②坚持用口语写诗,坚持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现场发言,并贯彻个人对生活最为人性的理解。

③有鲜明的节奏感,词语组合具备有力的强度,如同旋律急促的现代音乐。

3、韩东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韩东提出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②拒绝崇高,崇尚感性和具体性,注重感觉和体验,主张回到日常生命的本来状态,保持对日常事物审美敏感。

③在语言上,拒绝隐喻,反对意象,主张用一种不事雕琢、不经文学演绎的口头语,来表达现实存在的个人内心情感和基本的世俗生活经验。

4、90年代散文繁荣的原因

①文学的边缘化中散文所具有的文体优势;

②散文成为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存在方式的首选文体;

③散文最能适应出版的市场化和商业性;

④是散文的市民文化性使散文成为市民的主要文学消费品,散文充当了市民的“文化快餐”角色;

⑤文学的多元审美时代为散文作为自由体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论述题

1、“新生代诗歌”创作特点

①新生代诗歌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注重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表现来告别精英意识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反对布道式的教诲和道德的渲染,以凡夫俗子的平民日常情绪取代英雄的崇高感,以个体生命与心灵世界的原生状态,消除意识形态对写作的控制。

②在艺术表达上,新生代诗歌“反意象”、“反优雅”,主张从蕴涵文化含义的书面语退回到原生态的日常语言。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观念的介入和干预,力求使诗回到日常生活,回到语言本身,以走出语言是“某种意义的载体”的工具论,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的艺术敏感。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地位

艺术特色:

①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

②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命运。其散文品格可归纳为三个要素:有悟性的文人,自然山水和封存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历史与人这三者,也是由余秋雨开始形成的文化大散文的内涵的总体特征。

③语言追求文雅,正如篇名“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所显示的。行文常常直抒胸臆,但情感的表达有时过于夸张。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的现象。

文学史地位: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话语转换”的历史变动,即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民间话语”。他试图突围“精神和体魄”、“深邃和青春”、“学识和游戏”的矛盾。尤其是在《文化苦旅》中,他较好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俯视角,以一种平等姿态的“对话者”与“交谈者”的身份切入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引起读者的亲近感。综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余秋雨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当代文学从“知识分子立场”向“民间话语立场”转变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向和转折。

评价秋雨散文应该将其放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余秋雨出现在90年代的散文文坛并迅速引起读者巨大反响,是有内在的文学自身发展与读者接受的客观规律的。其时,中国当代散文正面临着一个发展高峰上的平顶,在此之前有两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对杨朔散文的再评价和巴金《随想录》的完成,文学思潮变革的积累已经完成,接下来亟需的就是既具有作家讲真话的独立人格又具有散文艺术性审美性的作品。余秋雨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代的要求与呼唤下出现的,他的广闻博识,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在修养,他的优美的文笔,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评价他为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开路先锋和中坚作家。

第29-30讲1989—2000年间的小说

一、填空题

1、90年代,由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的畅销以及“陕军东征”引发了一个新的长篇小说创作热。

2、长篇小说的兴盛是9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了张承志的《心灵史》、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九月寓言》、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一批史诗性的作品。

3、凌力反映明清风云巨变的“百年辉煌”三部曲指的是《少年天子》、《倾国倾城》和《暮鼓晨鈡》。

4、二月河描写清朝帝王的“落霞系列”三部曲指的是《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

5、“新历史小说”的题材涉及多方面,如展现旧时代女性命运的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池莉的《你是一条河》等。

6、池莉1987年发表的小说《烦恼的人生》,是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

7、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8、进入90年代,池莉的小说创作在文体上转向都市言情小说的流畅和趣味的追求,这表现在《小姐,你早》、《来来往往》、《紫陌红尘》等作品中。

9、方方1987年发表的小说《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0、《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等,是刘桓小说代表作。

11、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历来被视为新写实主义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12、90年代中期,随着“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产生了一批反腐题材的小说作品,代表作如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周梅森的《中国制造》等。

13、新生代小说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邱华栋、毕飞宇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

14、90年代的女性小说是当代女性文学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普遍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写作姿态和写作空间,如张抗抗的《情爱画廊》、铁凝的《大浴女》、王安忆的《长恨歌》等。

15、张洁的长篇《沉重的翅膀》曾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16、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被誉为展现女性历史命运的厚重之作。

17、“私人化小说”和“另类小说”是90年代女性写作的又一重要景观。陈染、林白等作家以自恋式的叙述表现了与男性对立的女性世界。

18、陈忠实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鹿原》引起轰动,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等。

19、《白鹿原》着力塑造了主人公白嘉轩形象,这一人物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复杂地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温情与乖谬。

20、。1993年,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转向都市生活,叙写的生存场景构成了一个空荡沉沦的文化废墟。

21、贾平凹8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变化是,逐渐从类似《满月儿》的那种单纯的真善美理想中走出,转而发现了自己心目中文学的、文化的商州系列。

22、贾平凹发表于1987年的《浮躁》,循着农民心理演变的轨迹,写出了时代转型期当代人那种躁动不安的“浮躁”心态。

23、《废都》通过主人公庄之蝶形象的塑造,刻画在世俗物欲的浸淫下,精神支柱颓圮后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

24、贾平凹的另一些作品如《天狗》《黑氏》《五魁》《商州》等,侧重铺展普通百姓的生存和情爱故事,这些或平实或传奇的生命状态也蕴涵着丰厚的人性内容。25、在1985年的“文学寻根”中,王安忆的《小鲍庄》表达了作家对儒家文化的“仁义”精神与对这一精神崩溃的理解。

26、1986年以后,王安忆发表了引起很多争议的“三恋”,它们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27、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问世于1990年的冬天,这篇小说被陈思和教授称为“揭开90年代小说序幕”的作品。

28、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发表于1995年,这部小说的问世,王安忆被视为继张爱玲之后将上海这一摩登都市写活写透的一位新海派作家,有“海派传人”之称。

29、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以40年代选举“上海小姐”为引子,以主人公王琦瑶 40年来的人生浮沉为主体情节,写成了一部独特的上海都市“民间史”。

30、1987年,余华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开始引人注目,显示了相当高的创作起点。

31、余华前期创作多为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鲜

血梅花》《世事如烟》等。

32、余华199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是对前一阶段反传统写作的一次总结,也是其创作转型的开始。

33、1992年的《活着》和1995年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90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34、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发表于1992年。小说从主人公福贵曲折而又平凡的一生映射出中国几十年苦难而又荒诞的历史,也暗示着民族顽强的生机。

35、1987年,苏童发表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后开始受到关注。

36、苏童的小说主要有两类:新历史小说和描写当代人心理与精神生活的小说。

37、小说《妻妾成群》讲述了一个现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故事,显示了苏童对历史特殊的感觉方式,尤其是对历史颓败情境的刻画。

38、苏童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有两部:《妻妾成群》和《我的帝王生涯》。

39、王小波的小说代表作主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

40、除小说外,王小波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

41、王小波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同样体现了他创作个性。

42、王朔的早期作品《空中小姐》、《浮出海面》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从内容和形式上为其独特风格完成了铺垫。

43、1988年,王朔的小说《顽主》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讲述了三位无业青年,在北京开了一家“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的故事,表现改革开放年代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象。影片上映后引起较大反响。

44、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可以归入儿童文学的行列。小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描写了少年顽主成长的范本,渲染了他们的痞劲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对社会现实的叛逆和逃避。

45、王朔的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与“顽主”类的小说有所不同,它塑造了父子两人的鲜明形象,解剖了一种伦理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46、自1990年的《与往事干杯》起,陈染的创作转向现代都市的女性生活和女性经验,尤其擅长表现独居的知识女性的生活历程和情绪体验。

47、进入90年代,陈染的创作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她开始以一种回忆性的笔调叙述隐秘的女性情感,《私人生活》标志着陈染“私人化写作”风格的确立。

48、《私人生活》是陈染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叙述现代都市女性生命历程的“身边小说”。

49、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一个名叫多米的女孩的成长经历,小说中关于女性的性体验和身体感受的描写引起过很大争议。

50、林白的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和异域色彩,代表作《一个人的战争》中主人公多米的“人生经历”是围绕着几条线索展开的。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徐坤、邱华栋、毕飞宇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他们的创作多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注重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

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注重描写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不过,他们在消解作品意义时往往走向了游戏和虚无,注重生活原汁的描绘却缺少艺术审美的内涵,造成其整体水平不高。

2、小说《白鹿原》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1993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以白鹿原的白家和鹿家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一幅从大革命、抗日战争到三年内战贯穿五十多年变迁的历史画卷;在政治斗争的历史表象背后,小说揭示出真实复杂的人性、家族伦理的传统文化观念,称得上一部民族文化的寓言;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等奖项;201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了银幕。

3、小说《废都》

长篇小说《废都》1993年出版发行,是贾平凹一部引起诸多争议的小说;小说聚焦于当代人的精神层面,观照在世俗物欲的浸淫下,精神支柱颓圮后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被称为是一部“写世态、人性、心迹的文人小说”;小说将人物置于80年代急剧变动的时代大潮中,一些失却了精神支点的当代文化人的矛盾与彷徨、困惑与思索、颓唐与沉沦。

4、小说《长恨歌》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发表于1995年,小说以40年代选举“上海小姐”为引子,以“沪上淑媛”王琦瑶40年来的人生浮沉为主体情节,写成了一部独特的上海都市“民间史”;小说以白居易著名长诗为题,借用传统典故,重新阐释了“史诗”与“女人”,将史诗精神导入一个现代都市日益平凡的女人身上;这部小说的问世,王安忆被视为继张爱玲之后将上海这一摩登都市写活写透的一位新海派作家,有“海派传人”之称。

5、小说《活着》

小说《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转型后的重要长篇小说;小说从一个作家下乡采风写起,写到一个老农与一老牛的对话,慢慢引出了人类生生死死的无穷悲剧;小说通篇蔓延着一种人类生命力延续的韧劲,主人公福贵甚至可以把他看作我们这个民族苦难的象征和缩影。被誉为“一部讨论人类生存意志的小说,一部中国历史年轮的写照”;1993年张艺谋改编了同名电影,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主演葛优获最佳男主角奖。

三、简答题

1、90年代小说创作的新格局

90年代,由于社会文化的转型,作家已不再简单地充当大众代言人的角色,而是依照各自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转向探寻新的艺术空间,试图建构起个性化的创作道路。由此,民间的、历史的、媚俗的、游戏的、传统的、现代的等多种创作模式纷呈于作家的笔端,小说现象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既有新状态、新市民、新武侠、新言情等持各色旗帜的“新”字号小说,也有同一创作方法的不同变体(以现实主义为例,就有“新写实现实主义”、“新状态现实主义”、“人文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冲击波”);既有由雅入俗的大众化写作,也有痛感人文流失而坚守精神圣地的精英写作;既有体制内的遵命文学,也有体制外的自由撰稿(如王小波)。

2、“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多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注重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注重描写生活的真

实和情感的真挚;不过,他们在消解作品意义时往往走向了游戏和虚无,注重生活原汁的描绘却缺少艺术审美的内涵,造成其整体水平不高。

3、简要介绍90年代的“私人化小说”

“私人化小说”是90年代“女性小说”的一个重要景观,所谓“私人化小说”是指女性作家以自恋式的叙述表现了与男性对立的女性世界,传达出女性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真正的女性文本特征的小说类型。主要作家有陈染、林白、海男和徐小斌等,代表作品如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等。

4、《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意蕴

陈忠实着力塑造了白嘉轩这一典型形象,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白嘉轩身上复杂地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温情与乖谬;通过白嘉轩等人物的塑造,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糟粕以及它们的相生相克的状态,从中寄托着对民族文化的讴歌和反思,以及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深沉思考与探索。

5、小说《废都》的主题意蕴

《废都》聚焦于当代人的精神层面,观照在世俗物欲的浸淫下,精神支柱颓圮后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被称为是一部“写世态、人性、心迹的文人小说”。

小说将人物置于80年代急剧变动的时代大潮中,一些失却了精神支点的当代文化人的矛盾与彷徨、困惑与思索、颓唐与沉沦。渗透全书的废都意识,主要是对于被传统文化浸透了骨髓的人们,无法摆脱因袭的重负,无力应对剧变的现实,在绝望中挣扎的那种世态和心态。

6、小说《叔叔的故事》的主题意蕴

小说文本反映了作家对一个公共历史叙事的拆解过程,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与检讨”,是作家站在个人立场上对时代的反省。所谓“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历史叙事的浓缩形式,这个故事经王安忆以各种叙述手法拼合而成,最终暴露出了源自于几十年的历史遭遇、而存在于时代的精神现象中的一场莫大危机。尽管小说中这一切都单指涉叔叔这一个人物,但其实他也正是时代人格化的形式,叔叔的悲剧及其精神世界的虚妄,也反映了时代的可悲之处。就此而言,《叔叔的故事》可以看作是王安忆抒写的个人化的时代寓言。

7、余华前期小说的先锋特色

A.戏仿:即表面上遵守某种小说程式却取消了原有程式中的因果性动力,使人物失去了行为动机,读者无法按传统阅读习惯去读解。

B.让幻觉与现实相互融入: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取消了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造成迷离恍惚、真伪难辨的艺术效果。C、人物的符号化:人物没有明确的性格特征,只是一个泛指,一个抽象的符码,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所以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像《世事如烟》中的人物就用阿拉伯数字、职业、生理特点或服装代替姓名。D、无动于衷的零度叙述:以极为冷漠的态度讲述一个个凶残、血腥的故事,仔细地、不厌其烦地描绘富于感官刺激性的行刑和杀人细节及死亡体验,令人不忍卒读。

8、小说《活着》的主题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福贵曲折而又平凡的一生映射出中国几十年苦难而又荒诞的历史,也暗示着民族顽强的生机;小说强调命运给人带来的悲剧,以及人与这种悲剧抗争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对生活的渴求;小说通篇蔓延着一种人类生命力延续的韧劲,主人公福贵甚至可以把他看

作我们这个民族苦难的象征和缩影。

9、王小波小说的文体特征

A、经常运用夸张、讽刺、比喻等艺术方法,以顽童般的视角,把生活中的细微场景,装扮成一出出滑稽的闹剧,充满了喜剧性。

B、幽默、活泼的叙事语言,在轻松中显出调侃,在表面的佯谬下隐含着思想的机锋,显出一种知识分子的风趣。

四、论述题

1、《白鹿原》的思想艺术特色

《白鹿原》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全方位地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法制和礼俗化的农村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存状态,勾勒出一幅凝重深厚的社会历史画卷。

小说从文化史诗的角度,透视社会历史变革过程中民族文化的深刻裂变,表现了民族文化的正面和负面的方方面面,写出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复杂,具有鲜明的史诗风格。

小说保持了历史过程中某种混沌的状态,来状写传统宗法文化和白鹿原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复杂,赋予作品凝重、苍茫的历史感和深沉的命运悲壮感。

2、《废都》中的庄之蝶形象及其审美意蕴

主人公庄之蝶是一个具有多侧面的典型形象,他是著名作家,西京城文化名流。小说着力刻画他在迷离缥缈的都市生活里找不到出路,逐渐丧失了文化人固有的立场和气节,浑浑噩噩、声色犬马,困于欲望之流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小说通过庄之蝶这个人物,将当代文人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纠葛与冲撞中的尴尬处境和“泼烦”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通过庄之蝶的沉沦史,来展示世纪末令人忧心的浮躁、喧嚣、物欲膨胀的人生世相,以凸现一种“废都”意识。

3、结合作品分析余华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是创作个性极为鲜明的一个,他的创作极具原创性,想象、叙事、语言,无不具有鲜明的余华标志。从文学史角度看,他的创作以不可替代的特异风格,根本性地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和美学惯性,使先锋小说的集体性反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当先锋小说陷入困境时,余华又以其有效的探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围。

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

90年代以后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但叙事风格趋于平实、柔和,平静冷漠中加入了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

4、结合作品分析苏童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擅长讲故事:苏童是一个极具叙事天赋的作家,他总是从容不迫地把故事讲得温婉凄迷、充满诗意。如《妻妾成群》讲述了一个现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故事,这一五四以来常见的题材,被作了不同的处理,显示了作者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尤其是对历史颓败情境的刻画。

②擅长写成熟女性:“在苏童的小说里总是飘荡着一股少年男孩对成熟女性向往眷恋的神秘气韵”,苏童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并在人物的活动和心理中设置种种精确

传神而又富有神秘性的多义隐喻。

③与心绪同构的语言:苏童小说的词汇凝聚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作者特定价值心态的烙印;他还特别注重词汇的色彩选择,偏爱阴冷的色调;词汇的组合也像情绪流没有规则,纷纭复杂,多姿多彩。

5、结合作品分析王朔小说的艺术特色

王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痞子文学”:王朔以一种独特的玩世姿态出现在文坛上 ,将愤世嫉俗的心态用调侃、反讽等语态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与反叛 , 在其笔下, “调侃”上升为一种表现方法,一切都被谐谑化了,构成了其小说独特的痞子味和幽默风格。

“顽主形象”:塑造了一些处于社会边缘与底层的顽主形象 :百无聊赖玩世不恭 ,嬉笑怒骂冷嘲热讽 ,追求享乐亵渎神圣 ,在中国当代文坛展示出独有的顽主世界,成为作者解构现实,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

“新京味儿”的语言:王朔小说以一种近乎粗鄙的北京市井口语化语言冲击正统的书面语,以调侃式语言解构颠覆伪善、庸俗、权威、戒律,使读者于嬉笑怒骂中看到生活中曾被遮盖或误以为是合理的种种荒唐事物。例如王朔的小说在对文革政治语言(其实是一些官面语言)的解构,显示出独特的语言魅力。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朔的小说具有相声的特征,语言本身已经取代情节,成为小说的最主要成分。

第31-32讲1989-2000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小剧场话剧在物理空间上使剧场缩小,如《留守女士》的空间舞台设置在一间咖啡厅里,为了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侍者轮番向观众递送咖啡。

2、先锋戏剧发轫于1987年9月。彼時由牟森执导的尤金?尤涅斯库名剧《犀牛》在北京海淀剧场演出。

3、1989年4月20日至29日,中国首届小剧场戏剧节在南京举行。这次戏剧节上演了《火神与秋女》、《人生不等式》、《明天你会多个太阳》、《单间浴室》等10多個优秀剧作。

4、90年代,北京的先锋剧坛先后涌现了一批由戏剧同仁自由组建的独立剧社。這一現象是建国以來所未有曾有过的。

5、早在1987年,牟森就率先成立了“蛙实验剧团”;1992年又成立了“戏剧车间”。

6、孟京辉于1992年12月成立了“穿帮剧社”。

7、90年代,北京剧坛的先锋戏剧主要以“京城三剑客”林兆华、牟森、孟京輝为代表。

8、曾与高行健並肩为80年代探索戏剧作出重大贡献的林兆华,在剧坛有“探索戏剧的長青树”之誉。

9、90年代,林兆华执导了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鸟人》、《棋人》、《魚人》,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很少被人关注的京城“闲人”阶层。

10、1990年,林兆华执导的《哈姆雷特》对早已奉为經典的莎士比亞原著進行了大胆的解构。

11、自80年代后期以來,牟森执导了《犀牛》、《士兵的故事》、《大神布朗》等剧作,被视为9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的开路先锋。

12、1994年,牟森改编于坚的长诗《零档案》,在海外各艺术节巡演,引起轰

动。

13、孟京輝是戏剧界公认的90年代先锋戏剧的“旗帜性人物”,他自1990至2000年的10年间先后执导了10多部先锋戏剧作品,並引起了国内外剧坛的广瞩目。14、《闲人三部曲》的写作从1989年开始,到1997年完成,由《鸟人》、《棋人》、《鱼人》三部作品组成。

15、90年代的先锋戏剧是继80年代探索戏剧之后的又一次具有奔突与建設意义的戏剧艺术潮流,而孟京輝的实验戏剧在世紀末的中国剧坛是独树一帜的。

16、孟京輝的实验戏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百年孤独》、《恋爱的犀牛》、《臭虫》、《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琥珀》、《镜花水月》《希特勒的肚子》等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7、话剧《思凡》1993年孟京辉编导,这部剧作是根据古典戏曲剧目《思凡·双下山》与意大利卜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中的一些片段改编而成。

18、孟京辉的话剧《恋爱的犀牛》讲述一个发生在现代都市丛林之中,充满浪漫悲观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这出话剧自1999年首演至今,已在全国15个城市排演了70余场。

二、名词解释

1、话剧“闲人三部曲”

《闲人三部曲》是过士行的戏剧代表作,其写作从1989年开始,到1997年完成,由《鸟人》、《棋人》、《鱼人》三部作品组成,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很少被人关注的京城“闲人”阶层。由林兆华执导搬上舞台。

2、话剧《思凡》

话剧《思凡》

话剧《思凡》1993年孟京辉编导,这部剧作是根据古典戏曲剧目《思凡·双下山》与意大利卜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中的一些片段改编而成;通过故事的“拼贴”,撷取“思凡成真”与“偷情成功”的情节,调侃、嘲笑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第一禁忌”的“性道德”;在90年代先锋戏剧中的典范意义在于它使戏剧的“实验性”和“商业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思凡》还代表了90年代从剧本为中心转变为导演为中心的演剧趋势。

三、简答题

1、《闲人三部曲》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确认了一批闲人在剧作中的主角地位:闲人文化的兴起也是对90年代滥觞的消费文化和闲适文化的确证。鸟道、棋道、鱼道这批原处于社会边缘的文化现象在过士行的剧作中已逐渐转化为人生的中心话题,对确立新的戏剧价值观做出了努力。

②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看似荒诞实是严肃的人生现象,来“完成对社会和自身的观照”,形成“一种批判性的自省”态度。对鸟人、棋人和鱼人这些社会边缘人的生命形态的展示,也是出于对我们整个时代的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

③在艺术上,较好地处理时代生活丰富性、艺术风格多样性和艺术表现个人化之间的关系;借鉴了西方的东西,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规律,但又完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而减少了“个人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2、《思凡》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独特的创作构思:《思凡》由明代无名氏的《思凡·双下山》与卜伽丘《十日谈》中

的有关章节拼接而成。这种戏谑的处理剧作的方式看似对严整的现代戏剧模式的解构,而在另一程度上却是对“戏”这一原初涵义的恢复。

②深刻的批判意识,《思凡》是一部在游戏外表包装下有着思想批判锋芒的“先锋戏剧”,它调侃、嘲笑的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曾成为“第一禁忌”的“性道德”观念”,戏耍的态度包含着对虚伪的拒绝,完成了对个性自由、解放的舞台阐释。

③“实验性”和“大众性”的巧妙结合:《思凡》在90年代实验戏剧中具有典范意义,它使戏剧的“实验性”和“商业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它在风格上不再表现精深的哲理,而是着重于故事的生动、通俗性和愉悦,使实验性的作品在大众中获得普及。

④代表了90年代戏剧创作的趋向:从以剧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导演为中心。90年代戏剧更多的是贯穿着导演的意图,孟京辉在此剧中更充分地体现出导演的角色而不是剧作者的角色。

兰大《中国文学批评史》16秋平时作业1

兰州兰大《中国文学批评史》16秋平时作业1 一、单选(共12 道,共48 分。) 1. “文变染乎___,兴废系乎___。”出自 题1. 《诗品》 题2. 《文赋》 题3. 《诗格》 题4. 《文心雕龙》 标准解: 2. 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 题1. 《毛诗序》 题2. 《文赋》 题3. 《尚书、尧典》 题4. 《典论、论文》 标准解: 3. 《杂体诗序》的作者是: 题1. 江淹 题2. 左思 题3. 阮籍 题4. 郭璞 标准解: 4. 提出“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观点的是: 题1. 李攀龙 题2. 王世贞 题3. 胡应麟 题4. 李梦阳 标准解: 5. 下面哪部作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诗文总集》题1. 《诗品》 题2. 《文心雕龙》 题3. 《文选》 题4. 《文赋》 标准解: 6. “诗言志”理论的最早概括出现于 题1. 《老子》 题2. 《庄子》 题3. 《春秋》 题4. 《尚书》

标准解: 7. “活法”说首先出现在: 题1. 《童蒙诗训》 题2. 《夏均父集》 题3. 《后山诗话》 题4. 《谈从》 标准解: 8. 下面哪部作品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题1. 《毛诗序》 题2. 《典论、论文》 题3. 《沧浪诗话》 题4. 《文心雕龙》 标准解: 9. 尊苏一派的代表人物是: 题1. 王若需 题2. 严羽 题3. 元好问 题4. 陆游 标准解: 10. 苏轼“随物赋形”的观点是在()提出的。 题1. 《自评文》 题2. 《与二郎侄》 题3. 《评韩柳集》《答谢民师推官书》 标准解: 11. 李贽文学思想的中心是强调 题1.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题2.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题3. “童心说” 题4. “性灵说” 标准解: 12. “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作者是: 题1. 苏轼 题2. 白居易 题3. 杜甫 题4. 刘禹锡 标准解: 《中国文学批评史》16秋平时作业1

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业

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业 ——浅谈中国文学进展史 中国文学进展史 一、摘要 文学史是文学进展的“历史”,是对文学的动观而非静视。把文学现象、文学流变和文学作品放在文学进展的长流中作通观凝视,在宏观的视角下确定其价值和意义,这是文学 史研究与写作差不多的学理要求。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往往与政治、思想、哲学、历史融为一体,较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还不多见,文体以诗歌、散文为主,风格上要紧表现出典重淳厚、磅礴大气的特点。 魏晋至两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进入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进展的空间,文学的地位也大大提升,诗、词的兴盛并进展到臻于极致的美的境域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概的博大虽已无法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 元明清时期,为中国文学的转型期和新变期。受专制政治和程朱理学的严峻束缚和世俗文化的极大冲击,文人地位一落千丈,思想缺乏自由,精神惶恐落魄,而整个民族精神既失去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雄大之势,又没有了魏晋以来直到宋代的灵动之气,作为士人雅文学标志的诗词和散文开始走向衰落,而受俗文化滋养的散曲、戏剧、小讲却大放异彩。 由此看来,文学史的编著虽不可幸免要涉及文学的分期,但绝不是分期文学的排列,而必定要将时期之变与作家之变、文体之变、文风之变、审美之变等等种种因素作真切的把握和深刻的揭示,进而深入探求整个文学系统深层结构的演变和文学进展的全然走向。 文学史的进展观往往体现出对文学认识的联系观和系统观。对文学现象的认识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孤立”的看待,另一是“联系”的看待。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咨询题如果采纳前一种态度,就不免就事论事,从而得出流于狭隘、片面和简单化的结论;相反,后一种态度则注重将每一文学环节纳入文学进展的系统中去凝视,由此确定它应有的位置,认识它产生的因由和存在的意义。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总体趋向是抛弃前一种认识观,自觉地接纳后一种认识观。 正文 古代文学的进展 (1)早期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原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下为什么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 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 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中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全)

一、填空题(共20 题,共40 分。) 1. “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 2. 在80年代后,杨绛创作了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保持着她边缘人的写作姿态。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 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 之恋》。 5.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最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6. 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 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7. 铁凝的成名作》写了一个名叫台儿沟的偏僻小山村,被火车从沉睡中惊醒的故事。 8.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要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9. 北宋词人苏轼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 10. 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他开拓了诗的题材和意境,打破了传统的婉约风尚,开创了 豪放词风。 11. 在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的先锋小说中,格非是马原之后叙事革命的代表,孙甘露在语言实验上走 得最极端,而余华则发展了残雪对人的生存探索。 12. 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其书名即上古之书的意思,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13.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中,在唐代的两家是韩愈、柳宗元。 14. 清代诗人对盛世的虚幻有清醒的认识,《癸巳除夕偶成》其一预见了社会危机的即将来临。 15.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6. 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 17. 在《家》中,觉慧把鸣凤送给冯老太爷做小老婆,鸣凤自尽后,又换了一个丫环,她是婉儿。 18.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的咏梅绝唱中的名句。 19. 国统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主要有的茅盾《腐蚀》,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20. 解放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30 分。) 1. 简要说明《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 作品着重描写了主人公王一生的生存意识和存在方式,即他关于“吃”和“下棋”两件事。吃为身体之须,棋为精神之须。对于“吃”,他的要求很低,“顿顿饱就是福”,对于“下棋”,则是自我完善的追求。安贫乐道、宁静淡泊的道家思想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在王一生身上得到了辩证统一和集中体现。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章节练习 (近代)【圣才出品】

第七编近代 一、名词解释 1.《己亥杂诗》(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已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3.《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

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5.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6.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问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素质教育已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和时间上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探索。因此,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全民的素质,因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伟大、更艰巨的任务,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质量与素质教育的进程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迫使我们及时有效的解决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进行课程改革。 怎样才能扎实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呢?党和国家领导人已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上,我国旧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进行改革,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建国五十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临未来的挑战,回顾旧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2005年秋季全国统一推行新的课程体系,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完善和延续。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和对新课标的实施。 (作者单位:408103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大柏树中学)

中国文学(3)第1次作业答案

中国文学(3)作业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 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 2、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 1、文学革命——这是陈独秀提出的新文学运动口号,主张“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简答题 1、周作人在新文学初期提出了什么理论口号? 答: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理论主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和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非人的生活”。“平民文学”就是要用通俗的白话来反映人民大众的真实的生活境况。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二、名词解释 1、海派文学——这是指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家注重依托文化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现代都市的“文明病”创作上具有较新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2、京派文学——这是指30年代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流派,作家往往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之中,追求文学艺术的独立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具有传统的文学审美的理想主义特征。 四、论述题 1、试分析三十年代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 答:30年代的大多数作家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对象,开始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如老舍的“市民世界”: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罪恶及其所蕴含的种种悲剧因素。成功地刻画了系列市民形象。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其性格善良、保守、中庸、怯懦,安分守己,与世无争,且带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如《二马》中的老马、《四世同堂》中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2020最新)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2020最新)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年以来,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不断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建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校还抓住有利的时机,不断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省级的有关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培训学习,提高和造就了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

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围绕课改展开校本培训 (一)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让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 (二)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 “计算机室”配备了7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信息闭塞的遗憾,为实施现代化教学,推进现代化教育提供了保证。教师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计算机室子备课室”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浏览最新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为了让“电子备课室”更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同时,学校还专门配备了技

电大中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全

电大中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全

中国文学基础 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 一、填空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 2. 在80年代后,杨绛创作了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保持着她边缘人的写作姿态。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 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5.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最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6. 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7. 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写了一个名叫台儿沟的偏僻小山村,被火车从沉睡中惊醒的故事。8.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要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9. 北宋词人苏轼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

如她的名作《兰陵王·柳》等。 10. 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她开拓了诗的题材和意境,打破了传统的婉约风尚,开创了豪放词风。 11. 在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的先锋小说中,格非是马原之后叙事革命的代表,孙甘露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而余华则发展了残雪对人的生存探索。12. 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其书名即上古之书的意思,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13.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中,在唐代的两家是韩愈、柳宗元。 14. 清代诗人黄仲则对盛世的虚幻有清醒的认识,《癸巳除夕偶成》其一预见了社会危机的即将来临。15.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6. 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 17. 在《家》中,觉慧把鸣凤送给冯老太爷做小老婆,鸣凤自尽后,又换了一个丫环,她是婉儿。18.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的咏梅绝唱中的名句。 19. 国统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主要有的茅盾《腐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行教育梦助推中国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继续优化育人环境,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立足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和谐科学发展。旨在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经常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我们将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针,贯彻落实今年“两会”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各类教育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全县基础教育改革现场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课改搭桥铺路。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做到领导班子年轻化,教师队伍专业化,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3.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尽快组织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4.积极宣传,组织师生选好地方课程。 5.狠抓国家课程的教学,开齐国家课程门类,开足课时,牢

固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关。 6.彻底改变片面的传统的评价办法,特别是要改变单纯的以考试成绩评价老师、评价学生的做法,要在逐步改革的前提下平稳过渡,制定出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课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 7.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8.新课改的方向是对的,需要我们努力去追求,但在短期内完全达标是不现实的,所以说新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教育教学只能狠抓有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和课改的元素,并积极扎实推进实施。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办好一所学校,其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就是由此而引起的,因此我们确立了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以德立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思想。 (二)、制定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把推行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为素质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增强学生的独立性,是人的主体教育,要注意开发人的智慧,不但要注重人的发展,更要注

中国文学基础作业

中国文学基础作业题 一、案例分析:联系作品分析《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成就。 答:鲁迅的《呐喊》《彷徨》,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高峰。这两个小说集,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互异之处。从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判断,前者高于后者。但事物是复杂的,如果从作品某些方面所体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的圆热程度而言,则《彷徨》较之《呐喊》又有新的发展。鲁迅是一位最善于发掘和揭示灵魂的艺术大师。以塑造典型形象,显示灵魂之深和提出重大社会问题见长,是《呐喊》也是《彷德》的特色。 《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对旧世界的决绝态度和彻底否定。《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具有很强的革命批判性,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反动本质。 ②对下层劳动群众的深挚热情和真诚关怀。鲁迅对劳动群众不仅是“哀其不幸”,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怒其不争”。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描写下层群众根源于封建主义统治和小生产者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的精神痛苦。 ③新世界曙光的照耀。《呐喊》和《彷徨》萌生、滋长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激荡。鲁迅热情地称赞“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二、名词解释: 1.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2.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

最新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者成为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和有缺点、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

川农《中国文学批评史(本科)》17年3月在线作业

川农《中国文学批评史(本科)》17年3月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 1. 30、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 A. 《文心雕龙·神思》 B. 《典论·论文》 C. 《诗品序》 D. 《文赋》 正确答案: 2. 3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 A. 陈子昂 B. 殷璠 C. 刘禹锡 D. 司空图 正确答案: 3. 2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论述出自于。 A. 《毛诗大序》 B. 《报任安书》 C. 《论衡·艺增》 D. 《史记·屈原列传》 正确答案: 4. 11、《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 。 A. “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B. “虚静”和“物化” C. 仁政和人性论 D.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正确答案: 5. 1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A.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 C. 王充的《论衡?超奇》 D. 《毛诗大序》 正确答案: 6. 2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 。 A. 《文心雕龙·体性》 B. 《典论·论文》 C. 《诗品序》

D. 《文赋》 正确答案: 7. 24、王充在《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 。 A. “讽谏” B. “疾虚妄” C. “文为世用” D. “知人论世” 正确答案: 8. 22、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 )。 A. “怨而怒” B. “主文而谲谏” C. “劝百而讽一” D.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正确答案: 9. 19、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A. “疾虚妄”说 B. “发愤著书”说 C. “养气”说 D. “讽谏”说 正确答案: 10. 2.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 A. “尽美矣,未尽善也” B.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 “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 “尽美矣,又尽善也” 正确答案: 11. 16、“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 A. 《两都赋序》 B. 《法言》 C. 《西京杂记》 D. 《文赋》 正确答案: 12. 3.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 A. 言意并重的传统 B. “意在言外”的传统 C. “神在形外”的传统 D. 形神并重的传统 正确答案: 13. 31、《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 ) 。 A. 进行艺术构思 B. 确立中心思想 C. 铸造文章语言

电大中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全)

电大中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 (全) 中国文学基础 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 一、填空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 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 2. 在80 年代后,杨绛创作了长篇小说《洗澡》、文《干 校六记》等,保持着她边缘人的写作姿态。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 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 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5.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最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6. 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7. 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写了一个名叫台儿沟的偏僻小山村,被火车从沉睡中惊醒的故事。 8.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要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9. 北宋词人苏轼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

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 10. 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他开拓了诗的题材 和意境,打破了传统的婉约风尚,开创了豪放词风。 11. 在80 年代中期开始崛起的先锋小说中,格非是马原之后叙事革命的代表,孙甘露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而余华则发展了残雪对人的生存探索。 12. 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其书名即古之书的意思,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13.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中,在唐代的两家是韩愈、柳宗元 14. 清代诗人黄仲则对盛世的虚幻有清醒的认识,《巳除夕偶成》其一预见了社会危机的即将来临。 15.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6. 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 仃. 在《家》中,觉慧把鸣凤送给冯老太爷做小老婆,鸣凤自尽后,又换了一个丫环,她是婉儿。 18.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的《山园小梅》咏梅绝唱中的名句。

兰大《中国文学批评史》17春平时作业2

2017秋春兰大《中国文学批评史》17春平时作业2 一、单选题(共12 道试题,共48 分。) 1.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是谁的? A. 陆机 B. 白居易 C. 杜甫 D. 刘禹锡 正确答案: 2. “诗是诗人的精神创造,不是匠人的手艺。”是谁的观点: A. 杜甫 B. 梅尧臣 C. 白居易 D. 潘殷 正确答案: 3. 苏轼“随物赋形”的观点是在()提出的。 A. 《自评文》 B. 《与二郎侄》 C. 《评韩柳集》《答谢民师推官书》 正确答案: 4. 下面哪部作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诗文总集》 A. 《诗品》 B. 《文心雕龙》 C. 《文选》 D. 《文赋》 正确答案: 5. 《诗品》的作者是: A. 陆机 B. 刘勰 C. 钟嵘 D. 沈约 正确答案: 6. “文以明道”是谁的观点: A. 韩愈 B. 柳宗元 C. 王昌龄 D. 杜甫

正确答案: 7. 《心境记》的作者是: A. 元好问 B. 王若需 C. 陆游 D. 方回 正确答案: 8. 认为好诗是“愁思之声”而不是“和平之音”的人是: A. 王昌龄 B. 白居易 C. 杜甫 D. 韩愈 正确答案: 9. 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 A. 《毛诗序》 B. 《文赋》 C. 《尚书、尧典》 D. 《典论、论文》 正确答案: 10.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下列哪个作家或流派的诗文主张 A. 竟陵派 B. 公安派 C. 前后七子 D. 茶陵派 正确答案: 11. “诗缘情而绮靡”一语出自 A. 《文心雕龙》 B. 《文赋》 C. 《诗品》 D. 《文选》 正确答案: 12. 《原诗》的作者是 A. 李渔 B. 金圣叹 C. 叶燮 D. 王士祯 正确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17春平时作业2

中国文学作业

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 晚清的诗坛毫无生气,为了诗歌的革新解放,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黄遵宪。1868年,二十一岁的他就写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的诗句(《杂感》)。但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则是梁启超,他在一八八九年的《夏威夷游记》中写道“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方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梁启超以为诗界革命早有“月晕础润之征”,而在写《夏威夷游记》时,他认为呼唤“诗界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还提出了几位诗界哥伦布的“候选人”他认为最具诗界哥伦布资格的,“能为诗人之诗而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除了黄遵宪外,梁启超还推崇谭嗣同(复生)、夏曾佑(穗卿)、蒋智由(观云)等人。 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梁启超他们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所谓新,或者说新的意境,就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他们力主“弃典籍而采近事”(黄遵宪:《与梁启超信》),“扫除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黄遵楷:《先兄公度先生事实述略》)。以“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举吾耳目所亲历者,皆笔而书之”(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跋》)。因此,他们认为,诗人应关心现实,熟悉生活,没有亲身的阅历,无法通晓世情不知现今的世事,就难以了解时势,就写不出新的意境。所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黄遵宪:《感怀》)。康有为还要求作家做到“于民俗、物产、国政、人才瞭如豁如”(《日本杂事诗序》)。 他们还认为,创造新的诗境,必须有新的思想,只有用新的思想来写新的生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那么,什么才是新的思想呢,到什么地方去寻找新的思想呢?他们提出“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吸彼欧美人之灵魂,淬我国民之志”(白葭:《十五小豪杰序》)的主张。他们所强调的,是诗歌应该融入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 在诗歌的艺术创造上,梁启超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因为他觉得“ 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饮冰室诗话》)。他认为:“诗之境界,……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夏威夷游记》)。 针对“求古求雅”的原则,黄遵宪、梁启超他们提倡通俗的原则。他们认为“二十世纪竞争世,岂是扬风扢雅时”。黄遵宪说,如“胸中笔下均有古人在,步步追摹,终不能自成一家面目,是以宋不如唐,唐不如六朝,六朝不如汉魏也”(见潘飞声:《在山泉诗话》)。他鲜明地指出,“人各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表明自己“欲求于古人之外,自树一帜”(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跋》),“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为我之诗”(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所以他主张以“我手写我口”的精神,做到“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跋》)。黄遵宪还指出,所谓古、今、雅、俗,不能看得太绝对:“黄土同搏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黄遵宪:《杂感》)。这说明古今是相对的,雅俗也是相对的;古与今不是贤与愚之分,一味地尊古尚雅是没有道理的。破了诗体雅俗的界限,黄遵宪就主张“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并从民歌中吸收养料,“当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句或三或九或七或五,或长或短”(《与梁启超信》),不受旧诗的束缚,来创造新的通俗诗

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校教学管理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切实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入的挖掘新课程中课堂适应的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了具体框架,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都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被教育理论家们成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所谓创新性教学目标,就是目标中要含有创新要求。要确定这样的目标,挖掘教学内容的创新点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按照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来思考:根据本节内容比较恰当的进行哪些方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确定出符合要求的创新性教学目标。 2 加大改革力度,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落实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进行新课改革、推进创新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全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认真实践,构建了初具规模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体性是创新型教师模式的核心和灵魂。新课改所要求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是教师的讲能培养出来的,要求教师向学者型、科研型的身份转变,变老师“强制教”为学生“主动学”,变消极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的吸收。 2.2 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突出了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自主探索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个过程应是“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样子,把获知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可见,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地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让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2.3 巧妙设置问题情境。问题要设置的新、奇、有思考价值。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给学生交流、占相当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逐步探究出结论,这对学生思维的创新和拓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恰当地落实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