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史学复习

地史学复习

地史学复习
地史学复习

名词解释

1.瓦尔特相律(相对比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2.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3.沉积相:指的是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相变: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成为相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也把岩性的空间变化叫做相变。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称为相标志。

4.地层:地层学研究的基本资料是地质时期姓曾的岩石记录。我们把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泛称为岩层,当涉及讨论他们的先后顺序、地层年代和组成填图单位时,称为地层。

5..鲍马序列: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一般由数种岩类(砂岩、泥质、钙质、泥质或火山碎屑岩)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由自下而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常形成递变层理、包卷层理;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位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是E段,为块状泥岩,为不甚清晰的层理。单层韵律层厚十至几十厘米,但整套的浊积岩可达数百至数千米。

6.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有B.Steno提出,在未受强烈的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底层叠覆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7.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岩层中所含的化石不同,因此根据相同的化石来进行地层对比并证明属同一时代。

8.沉积间断:简称间断。指在沉积过程中出现的中断、不连续现象。沉积间断不同于地层缺失,它仅包含一个短暂停止沉淀的时间间隔,一般在恢复沉积以前很少或未发生过侵蚀作用。生物的不连续往往反映沉积的不连续或沉积间断,因此常用生物地层方法来推断沉积间断。

9.不整合:不整合是分开较新地层和较老地层的一个侵蚀面,代表地质历史时期一段沉积记录的缺失。在不整合形成过程中,地壳经历了上升、遭受剥蚀、随后又沉降重新接受沉积。

10.平行不整合:两套沉积岩之间隔着一个起伏不平的大陆侵蚀面,但两者之间的产状平行一致,这种关系成为平行不整合。

11.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或侵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法,产生倾斜或褶皱。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是,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12.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中往往还残留有为伴的捕虏题,有时还被与侵入体共生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成为侵入接触。

13.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为沉积接触。

14.海进序列:由于海水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向陆地侵入所造成的沉积成为海进序列。

15.海侵超覆:由于第穷啊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16.海退序列:当沉积盆地内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海水的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称为还推,它所产生的沉积称海退序列。

17.退覆: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愈小,这称为退覆,较新地层未覆盖的地区称为退覆区。

18.退积:海进时在滨岸地带,特别是在沉积物地面坡度较大的地方(如三角洲),会发生岩向带向陆方向的海侵式迁移,在盆地分析的术语中成为退积。

19.进积:海退时造成岩相向海方向的海退式迁移。

20.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和粒度等特征

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沉积作用常常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在含煤沉积中尤为显著。当地层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出现由粗变细、由由细变粗的反映一次海进,接着又发生海退的完整过程成为称为一个沉积旋回。划分沉积旋回以海进为期待呢,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周期性或韵律性的反应,有不同级别之分,大的旋回可以包括数个小旋回。

21.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地层特征和底层时代位置的相当。

22.阶:是区域性年代地层的基本单位。正式年代地层学术语的传统等级系列中级别相对较低

的年代地层单位,代表了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所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期,阶实在一个期内形成的所有地层。阶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识别的标准年代地层级别体系中最小的单位。阶的界面必须是等时的。阶与组的界线可以是相同的,

但更多的前者是穿越后者的,我国的阶大多数是在组的基础上,经区域性生物地层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常常一名两用,如长兴组和长兴阶,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长兴组与大隆组常为压盖或相变关系,但长兴阶有时就包含了两个组在内。

1. 沉积层序:由一系列的沉积体系域组成,并被公认为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前一个下降拐点(F1)至后一个下降拐点(F2)之间的沉积产物。

2. 海侵体系域:是Ⅰ型和Ⅱ型层序内部中间的体系域,是以一个或多个退积副层序组为特征。当副层序的时代向陆地方向愈来愈新时,这种体系域往上海水愈深。海进体系域的底面位于初始海泛面,顶面是一个下界面。

3.高位体系域:实在全球海平面的高水位期沉积下来的体系域。高水位期一般是从R拐点之后的某一个时刻开始,至F 拐点之前某一时刻结束的时间间隔。该体系域的底是最大海泛面,顶界则是一个不整合面,即上一个层序的底界。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的上部体系域,早期高水位体系域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加积副层序组组成,晚期高水位体系域一般由一个或几个进积副层序组组成。

4.板块:岩石圈被各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分割成刚醒的薄板状的块体。

5.陆核:太古代的砾石经历了由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物堆积的几个喷发—沉积旋回,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质作用及构造岩浆旋回,几公里了从初期地壳经过复杂构造变动逐步固化、扩大,终于在地球表层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固结度较高的原始硅铝质陆壳。 10.海底扩张:洋中脊是一个巨大的海底扩张带,也是两个洋壳板块间的离散型边界。新的

洋壳沿此带不断增生,并使两侧早先形成的洋壳相应向外推进,这就是赫斯(H.Hess,1969)最早提出的海底扩张概念。

6.大陆漂移: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和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级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两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7A式俯冲:古洋壳板块已全部俯冲消失,两个大老远板块直接碰撞,继续俯冲的陆壳板块内部产生一系列逆冲断层,并导致硅铝壳明显增厚。

8.B式俯冲: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海沟带,即经常发生地震的毕鸟夫带,是发生洋壳俯冲和削减的场所。

11.被动大陆边缘: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削减现象。

12.主动大陆边缘:存在典型的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构造格局,简称沟—弧—盆地系;或仅见海沟、火山岛弧构造格局,未见弧后盆地或边缘海。

13.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褶皱,构成山脉,两板块接触线出露地表时,称为地缝合线。

14.地槽:地壳上垂直沉积接受巨厚海相地层,最后又回返挤压褶皱并上升称为山系的巨型狭长的槽状凹陷带。把接近前陆的地槽外带不含大量火山岩的称为冒地槽;把远离前陆的地槽内带含大量火山岩的称为优地槽。

15. 地台区:与地槽想对象,为相对稳定的地区,相当于板块学说的薄板状刚性块体(即板块)如华北地台(板块),具二元结构。即下部前古生代变质基地和上覆古生代开始的未变质的沉积盖层。

22.裂陷槽:地台区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在一定时期内局部出现下降幅度很大的狭长沉降地带。沉积盖层发育巨厚的断陷带。

23.地盾: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古生代以来基本处于降起剥蚀状态,呈盾形直接暴露于地表,称地盾。

18.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5.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由巨厚的韵律结构频繁的一套深海浊积岩和其他沉积类型组合的综合体。

2.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合内裂陷槽深水、滞留、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1.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太低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不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虫等。

2.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几句,是一种快速沉积。

4.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

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9.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滞留的非补偿海环境。

10.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1.张夏组:时属中寒开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张夏组稍微一套浅海鲕状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沉积,具波痕交错层理,属高能环境,含细粒海绿石。

3.地槽旋回:槽台论者将地槽从开始形成到岙先,继之强烈沉降到地槽回返闭合,褶皱上升形成陕西的演化过程称为地槽旋回。

3. 构造旋回:又称造山旋回,大地构造旋回。把全球性的构造作用旋回现象称为构造旋回。由于地槽在下降和褶皱上升过程中,常伴有早期(下降)的基性,超基性演讲活动和晚期的(上升)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故又称构造岩浆旋回。把发生这种构造旋回的地质阶段称为构造阶段。

4. 广西运动(加东里运动):发生在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出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他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5. 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防范发生的地壳运动。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七千万年前总有,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收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6.联合古陆:二叠纪晚期形成。

7.劳俄大陆:早古生代独立的大陆,劳伦与俄罗斯在泥盆纪拼合形成的大陆

8.劳亚大陆:晚古生代后期,劳俄大陆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大陆、华北—柴达木大陆以及塔里木大陆相连接而形成大陆。

9. 冈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指古生代初或更早至中生带早期(联合古陆解体之前)存在于南半球统一的大陆,它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巴次大陆、澳大利亚、南美和南极大陆。因具有相同的“古羊齿植物群”而得名。冈瓦纳植物群与欧美区植物群相对立,凡欧美区植物,在冈瓦纳都未发现。

10. 小壳化石群:震旦纪末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一般为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简称小壳化石。包括软体动物中的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喙壳类、腕足类和分类位置不明管状、骨片类化石。

11. 伊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晚期的尸体动物化石群。化石种类较为丰富,组织结构也相当高级,但所有类型均缺乏骨骼构造,都呈印痕保存,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

12. 热河生物群:又称T.P.N动物群,是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的双壳类动物群,以类三角蚌——褶珠蚌——日本蚌为代表。

11.澄江动物群:发现与云南澄江下寒武统竹寺阶的多门类低等海生动物群(实体和印痕化石),数量极为丰富,保存异常完美,反映早寒武世生物大爆发演化事件。

13.五台群:出露与吕梁山、五台山、太行山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陕西省五台县,由厚度巨大的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为主,并有二云母片岩、石榴石黑云片岩、蓝晶片岩。有时相变为各种片麻岩,中下部有时见有沉积变质铁矿,五台群的变质年龄为20.5亿年。

14. 构造—地层地体:简称地体。80年代以来的研究证明,科迪勒拉带70%面积是由50多个不同特点的外来地块组成。根据各自的地层序列、岩石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可以区分出洋盆、火山洋岛、海山碳酸盐台地、火山岛弧、被动陆坡及来源不明的大陆边缘碎块等,称为构造—地层地体。

1、沉积相: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2、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3、南丹型:“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4、象州型:“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6、垂向加积作用:垂向加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7、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8、非补偿:非补偿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使盆地水体加深。

9、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

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10、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11、沉积组合与沉积相:沉积组合又称沉积建造,它反映的是沉积作用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史发展阶段(构造演化),其沉积过程能够反映主要构造环境的,在成因上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的共生综合体。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12、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划分,因此地层划分具有多重性

13、海侵超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14、相变: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称为相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也把岩性的空间变化叫做相变。

地台区:槽台论者认为地台区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强烈褶皱的结晶基底,由较老的(8-6亿年以前)复杂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厚度较薄,未经变质,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构造变动较弱的沉积盖层组成。

15、组: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16、广西运动:广西(加里东)运动是发生在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17、沉积旋回:沉积作用常常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在含煤沉积中尤为显著。当地层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出现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反映一次海进,接着又发生海退的完整过程时,把它称为一个沉积旋回。划分沉积旋回以海进为起点,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周期性或韵律性的反映,有不同级别之分,大的旋回可以包括数个小旋回。

18、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强调等时性。

19、沉积岩相:沉积岩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20、构造分析法中,升降运动的分析标志是水深、沉积厚度和平行不整合;褶皱运动的分析标志是角度不整合。从生物界的部面貌来看,早古生代是一个带壳海生无脊椎动物极其繁盛的时代;而晚古生代生物界形成了脊椎动物登陆与演化;陆地森林出现的局面;中生代生物界的突出特点是陆生脊椎动物发展和恐龙时代

21、中生代我国地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东西分异。它具体表现在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而以西大型稳定的内陆盆地。

22、笔石相是指以含有丰富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一种生物相,反映的是深水静水由黑色页岩构成的海底缺氧还原环境;而壳相反映的是开阔的浅海或台地的环境。

23、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中可作为标志层的岩层应具备以下条件岩性特殊、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的岩层或矿层

24、简述华南地区泥盆系的两种沉积类型“象州型”和“南丹型”

答: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象州型分布在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范围较广,含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如腕足类、珊瑚等,代表温暖富氧的正常浅海沉积;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以黑色泥岩、泥灰岩和硅质岩为主,含菊石、竹节石等浮游生物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一、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二、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岩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四、简述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

1.根据地层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划分,因此地层划分具有多重性,这里简单介绍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A.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划分的,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组构。化石含量及保存特征,它们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非均一的。非均一的特别要强调是互层的,夹层的,有序的或无序的,单一的或复合的等地层结构上的特征。岩石地层单位强调岩石特征的一致性,它可以是等时的也可以是穿时的,更多的情况下是穿时的。

B.生物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

是以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特征的一致性作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根据化石的所有种类,或只根据某一特殊种类的化石;有的根据作为某一地层间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单位组合或仅根据所选定的化石分类单位;有的根据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组合;有的根据一个化石分类单位,或更多的化石单位延伸范围;有的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有的根据化石所显示的习性和方式;有的根据生物进化发展阶段等等,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的建立一定要说明其依据。基本的生物地层单位叫做生物地层带或简称生物带,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同,有时两者界线一致,有时前者穿越后者。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不同,有的两者界线一致,有时两者相互穿越。

C.年代地层单位划分

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属性(地质年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地质年代表中的年代单位互相对应,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线应为等时面。

五、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

1)物理标志

物理标志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介质的性质(水、风、冰川、泥石流、重力流)及其动力条件,主要以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反映出来。

a.沉积物(岩)的结构,包括粒度、分选性、磨圆度、球度、支撑类型

b.沉积物(岩)的构造,包括层面构造和底面构造,如波痕、冲刷痕、流痕、重荷模、冲刷摸、刻压痕、层理构造(随流体动力能量、速率变化有水平层理、小波痕交错层位,大波痕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反丘交错层理)反映快速堆积的块状构造,递变层理以及浪成波痕交交错层理,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层理——潮汐层理、爬升层理、变形层理等等。

c.沉积岩的组构——主要指沉积物中两轴延长的颗粒或生物遗体化石的定向排列,砾石的叠瓦状排列等等。

除层理构造之外,还有泄水构造、渗虑构造、暴露构造等等。

2)生物标志

生物标志包括两个方面:生物遗体化石和生物遗迹化石。两者都能反映沉积环境,如生物遗体化石种类,反映盐度,水深(浮游、底栖)水动力条件(原地、异地、保存好坏)等等,遗迹化石对水深和环境更为敏感。

3)化学标志

沉积物的原生颜色、自生矿物、矿物成熟度、稀有元素含量、同位素等,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盐度、气候(干、湿)气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地看待上述环境识别标志,在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时特别要注意各种标志的综合分析,尤其它们自下而上的变化,总结垂向层序(沉积序列)单一的标志对于沉积环境都具有多解性,而沉积序列是唯一解的。

六、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划分的,包括群、组、段和层,其中“组”是基本地层单位。

“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地层单位,群内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组,或者由厚度巨大,内部难于划分岩性相似的地层单独建群(不分组)。群内的“组”必须是岩性变质程度相近,成因相关的‘组’组合而成。群的顶、底界一般为不整合面或岩性的突变面。群必要时可划分为几个亚群;有共同特征的几个群也可合并为一个超群,群不是一个必须划分的地层单位,群以地方名称命名。

“段”比“组”低一级,比“层”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构成“组”的再分,其上、下岩性差异必须是明显的或旋回性的地层,将不同的旋回划分为段,段的命名较“自由”,可以序数词命名,也可用岩性命名或地名命名,视使用者易于掌握。

“层”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通常用来表示组内一特殊的岩层、矿层,化石层或作为标志层绘制在1:5万地质图上。

群、组、段、层,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是必须建立的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可以不管它的时代,但是地层单位一旦建立起来,就必须搞清它的时代,时限和空间穿时性以及它与其上下岩石地层单位的时间顺序。

七、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

桂中泥盆系剖面:

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东岗岭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新的一次海进,至凝缩段(TST)。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内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属台地碳酸盐岩沉积(HST),与东岗岭组上部组成层序IV。

融县组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和生物屑灰岩、藻灰岩、含腕足类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HST)构成层序V。

以上五个层序均属二级超层序,并共同组成一个二级超层序群,代表泥盆纪一次大型的二级海平的升降旋回。其

间发生多次的生物大规模集群绝灭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为重要。F-F是显生宙以来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之一。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带,中晚泥盆世海侵更为广泛,可达黔中、湘中、赣西一带。早泥盆世后期广西开始出现台地(象州型)和台间海槽(南丹型)沉积分异,这种分异到晚泥盆世扩展到湘黔地区,川鄂地区中泥盆世也开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与南北海域相连。下扬子区以近海河一湖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可能与北侧海槽相连。

华南钦防一带,以暗色泥岩硅质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内含笔石、竹节石、菊石、介形类、三叶虫等浮游生、属深水海槽环境。显然与华南板块古特提斯特相连。

八、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

山西大原剖面(略)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带。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世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

九、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内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十、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动带)。

十一、印支运动及其对中国东部地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

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地史学》试题12套:笔试题10套;口试题1套;答辩式试题1套;

《地史学》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鲍马序列

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 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 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 南丹型

“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4 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5复理石

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内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2 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岩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

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三论述题

1 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山西大原剖面(略)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带。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世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

2 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分)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地史学》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覆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2 象州型.

“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3 磨拉石

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5 板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1.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2 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喜马拉雅运动由黄河清1945年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因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这一阶段而得名。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隆起高度达2000多米。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升,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一部分地区火山活动。

喜马拉雅运动不限于喜马拉雅山区和青藏高原,在我国台湾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尼,菲律宾,日本和勘察加等广大地带都有表现,至今天其活动仍很强烈。

3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三论述题

1 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滇东昆明附近下寒武统剖面

宜昌寒武系剖面(略)

寒武纪扬子地区海侵广泛,地层两分性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及碳酸盐岩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Parabadiella.Eoredlichia 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

鄂西宜昌剖面(略)

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亦可分为四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同样构成一个二级旋回。中统覃家庙组由薄至中层白云岩组成,属纹层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互层,在灰岩夹层中含少量Anomocarella厚190米。上统三游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化石稀少,厚170米。其顶部已属奥陶系,中上寒武统形成一个二级旋回。

扬子区寒武纪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康滇与陆始终高出水面,并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两个层序在区内均可见到,以梅树村组为代表的第一个层序,自西向东变薄为钙质,硅质磷质沉积,第二个层序是扬子区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铀的炭质粉砂质页岩——缺氧,滞流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空间分异明显,以东经105°±为界,西为砂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栖三叶虫为主,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为陆源碎屑,变细,变少,碳酸盐岩增加,含底栖三叶虫及造礁古杯类生物,为清沏,温暖,富氧,盐度正常的陆表海。早寒武世末期为白云岩沉积。中,上统岩性分异不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西高东低,仍以105°(东经)为界,西部中寒武纪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为夹砂岩的白云岩往东陆源物质减少,东部全为白云岩沉积,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海水略有加深,东部多为高能颗粒白云岩及核形石白云质灰岩。西部干热,川西南、黔北等地带见膏盐沉积。

总体上寒武纪扬子区为西略高东低缓倾斜的稳定类型陆表海。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10分)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地史学》试题(三)(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2 笔石页岩相

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3 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4 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5 非补偿

非补偿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使盆地水体加深。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2、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使华南形成统一的陆壳板块。

3、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三论述题

1 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桂中泥盆系剖面:

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

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东岗岭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新的一次海进,至凝缩段(TST)。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内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属台地碳酸盐岩沉积(HST),与东岗岭组上部组成层序IV。

融县组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和生物屑灰岩、藻灰岩、含腕足类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HST)构成层序V。

以上五个层序均属二级超层序,并共同组成一个二级超层序群,代表泥盆纪一次大型的二级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间发生多次的生物大规模集群绝灭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为重要。F-F是显生宙以来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之一。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带,中晚泥盆世海侵更为广泛,可达黔中、湘中、赣西一带。早泥盆世后期广西开始出现台地(象州型)和台间海槽(南丹型)沉积分异,这种分异到晚泥盆世扩展到湘黔地区,川鄂地区中泥盆世也开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与南北海域相连。下扬子区以近海河一湖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可能与北侧海槽相连。

华南钦防一带,以暗色泥岩硅质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内含笔石、竹节石、菊石、介形类、三叶虫等浮游生、属深水海槽环境。显然与华南板块古特提斯特相连。

2 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分)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地史学》试题(四)(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张夏组

张夏组时属中寒开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张夏组为一套浅海鲕状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沉积,具波痕交错层理,属高能环境,含细粒海绿石。

2 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 象州型

“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4 磨拉石

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5 板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

地壳运动不仅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阶段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壳最本质的差别是陆壳,洋壳和过渡壳的差别,其次是稳定与活动的差别,任何一个地区通常都经历以洋壳—过渡壳—陆壳的转化过程,陆壳又会发生破裂或“活化”,这些大地构造过程都可以通过地层的物质记录进行恢复,我们把这种通过地层的物质记录进行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称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积物组分,结构,几何形态分析。

在成熟陆壳构造相对稳定区,经长期风化夷平,地势平缓,风化、剥蚀、搬运得于充分进行,不稳定矿物大部已分解,破坏,遗留的稳定矿物,分选,磨圆,球度都较好,成熟度高,以石英砂,粘土矿物为主。相反在构造活动区地势高差悬殊,地震,滑坡频繁,在高原山区山间盆地,山麓地带,碎屑产物急剧堆积,搬运距离近,来不及改造,颗粒矿物成分复杂,粒度大小混杂,磨圆度,球度差,成熟度低。同样,在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火山弧相邻的深水海域,急剧堆积大量棱角状的火山碎屑和岩屑,在大陆斜坡坡麓出现包括浊流在内的一套重力流沉积。在被动大陆边缘,稳定陆棚外侧的大陆斜坡带,则沉积一套来自陆棚上成熟度高的沉积物,在地震,风暴触发下,以浊流形成通过海底峡谷再次堆积在斜坡坡麓的海底扇部位。这种沉积物以矿物成熟度高和结构成熟度低为特征。几何形态呈扇状体或裙状体。

在大陆裂谷带初期以矿物、结构成熟度低的沉积物快速堆积为主,并伴随有火山喷发。

2.沉积厚度分析法——补偿与非补偿

沉积盆地基盘升降速度与沉积物充填速度有三种情况:

A.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沉积物厚度等于盆地下降幅度,水深和沉积环境(相)不变。

B.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基盘沉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加水体增加深度,水深增加,环境改变。

C.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基盘沉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减水体变浅的幅度。当沉积物将盆地填满时,岸线向盆地中心推进(海退)。

盆地内部产生的沉积物是永远不会把盆地填满的,陆源沉积物总是在盆地的某些部位快速充填,而在另一些部位沉积速率很低,一个盆地的沉积速率,任何时候都不会全盆地相同的。

3)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组合,岩浆火山岩组合,变质岩组合)

如蛇绿岩套、拉斑玄武岩、洋岛玄武岩代表洋壳性质,被动大陆边缘以复理石为主,不含火山物质,而主动大陆边缘、大陆斜坡,陆隆带则复理石沉积夹有较多的火山物质,在岛弧带为钙碱系列的安山岩组合。而大陆裂谷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而稳定大陆为溢流式的玄武岩。

陆内稳定类型的构造环境以内陆盆地河—湖含(油气)煤碎屑沉积组合及近海盆地含煤碎屑沉积组合。活动类型可以强烈上升的高峻山系的山麓山间粗碎屑(磨拉石)组合,巨大的陆缘火山活动带火山喷发一碎屑组合。

海洋以陆表海、陆棚海为代表的稳定构造环境的滨浅海碎屑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

以非补偿的边缘海、火山岛弧海、大陆斜坡及深海沟为代表的活动的构造环境,相应的有非补偿海炭质硅质岩组合,岛弧硬砂岩火山喷发组合,深海、半深海砂泥质复理石组合。

洋壳以包括超基性岩小放射虫硅质岩的蛇绿岩套组合。

2 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动带)。

5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进入海(或湖)盆,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三论述题

1 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山西大原剖面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及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带。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原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与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近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与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10分)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地史学》试题(五)(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3、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理论划分的构造单元之一,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状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部位最厚,宽以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4、混杂堆积

混杂堆积指某一地层单元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外来岩块,其成分、时代、成因截然不同,相距遥远的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混杂地堆积在一起的一大套堆积体。根据板块理论的解释为两大板块俯冲或碰撞时,在接触带上,从俯冲板板刮剥下来及从上冲板块破碎滑塌的各种岩块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

5、象州型

“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简述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

1.根据地层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划分,因此地层划分具有多重性,这里简单介绍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A.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划分的,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组构。化石含量及保存特征,它们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非均一的。非均一的特别要强调是互层的,夹层的,有序的或无序的,单一的或复合的等地层结构上的特征。岩石地层单位强调岩石特征的一致性,它可以是等时的也可以是穿时的,更多的情况下是穿时的。

B.生物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

是以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特征的一致性作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根据化石的所有种类,或只根据某一特殊种类的化石;有的根据作为某一地层间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单位组合或仅根据所选定的化石分类单位;有的根据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组合;有的根据一个化石分类单位,或更多的化石单位延伸范围;有的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有的根据化石所显示的习性和方式;有的根据生物进化发展阶段等等,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的建立一定要说明其依据。基本的生物地层单位叫做生物地层带或简称生物带,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同,有时两者界线一致,有时前者穿越后者。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不同,有的两者界线一致,有时两者相互穿越。

C.年代地层单位划分

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属性(地质年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地质年代表中的年代单位互相对应,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线应为等时面。

2.简述古板块的识别标志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不同的

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

1)物理标志

物理标志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介质的性质(水、风、冰川、泥石流、重力流)及其动力条件,主要以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反映出来。

a.沉积物(岩)的结构,包括粒度、分选性、磨圆度、球度、支撑类型

b.沉积物(岩)的构造,包括层面构造和底面构造,如波痕、冲刷痕、流痕、重荷模、冲刷摸、刻压痕、层理构造(随流体动力能量、速率变化有水平层理、小波痕交错层位,大波痕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反丘交错层理)反映快速堆积的块状构造,递变层理以及浪成波痕交交错层理,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层理——潮汐层理、爬升层理、变形层理等等。

c.沉积岩的组构——主要指沉积物中两轴延长的颗粒或生物遗体化石的定向排列,砾石的叠瓦状排列等等。

除层理构造之外,还有泄水构造、渗虑构造、暴露构造等等。

2)生物标志

生物标志包括两个方面:生物遗体化石和生物遗迹化石。两者都能反映沉积环境,如生物遗体化石种类,反映盐度,水深(浮游、底栖)水动力条件(原地、异地、保存好坏)等等,遗迹化石对水深和环境更为敏感。

3)化学标志

沉积物的原生颜色、自生矿物、矿物成熟度、稀有元素含量、同位素等,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盐度、气候(干、湿)气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地看待上述环境识别标志,在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时特别要注意各种标志的综合分析,尤其它们自下而上的变化,总结垂向层序(沉积序列)单一的标志对于沉积环境都具有多解性,而沉积序列是唯一解的。

2、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划分的,包括群、组、段和层,其中“组”是基本地层单位。

“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地层单位,群内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组,或者由厚度巨大,内部难于划分岩性相似的地层单独建群(不分组)。群内的“组”必须是岩性变质程度相近,成因相关的‘组’组合而成。群的顶、底界一般为不整合面或岩性的突变面。群必要时可划分为几个亚群;有共同特征的几个群也可合并为一个超群,群不是一个必须划分的地层单位,群以地方名称命名。

“段”比“组”低一级,比“层”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构成“组”的再分,其上、下岩性差异必须是明显的或旋回性的地层,将不同的旋回划分为段,段的命名较“自由”,可以序数词命名,也可用岩性命名或地名命名,视使用者易于掌握。

“层”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通常用来表示组内一特殊的岩层、矿层,化石层或作为标志层绘制在1:5万地质图上。

群、组、段、层,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是必须建立的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可以不管它的时代,但是地层单位一旦建立起来,就必须搞清它的时代,时限和空间穿时性以及它与其上下岩石地层单位的时间顺序。

四、读书报告(40分)

根据教师指定的选题,讨论所选地区的地史演化

《地史学》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40分)

1.补偿与非补偿

盆地基盘沉降速度=沉积速率的情况下,称为补偿,这时水体深度保持不变,岩性、岩相保持稳定,沉积厚度=沉降幅度。非补偿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这时盆地水体加深。

2.沉积组合与沉积相

沉积组合又称沉积建造,它反映的是沉积作用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史发展阶段(构造演化),其沉积过程能够反映主要构造环境的,在成因上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的共生综合体。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组与阶

“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阶是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它比统低一级,比“亚阶”或时带高一级。阶的界面必须是等时的。

组与阶的界线可以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前者是穿越后者的,我国的阶大多数是在组的基础上,经区域性生物地层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常常一名两用,如长兴组和长兴阶,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长兴组与大隆组常为压盖或相变关系,但长兴阶有时就包含了两个组在内。

4.T-P-N动物群与E-E-L动物群T、P、N动物群是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的双壳类动物群,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一褶珠蚌(Plicatounio)一日本蚌(Nippononaia)为代表,简称T-P-N动物群。E-E-C属东亚地区晚侏罗世的热河动物群最著名的代表,东方叶支介(Eosestheria)一类蜉游(Ephemeropsis)一狼鳍鱼(Lycoptera)动物群的简称。

5、地槽旋回与构造旋回

槽台论者将地槽从开始形成坳陷,继之强烈沉降到地槽回返闭合,褶皱上升形成山系的演化过程称为地槽旋回。构造旋回,又称造山旋回,大地构造旋回“槽台论”把一段时间内,在其中原来的活动带通过前造山带、造山带和后造山带演变为稳定的造山带(或称年青地台),称为构造旋回,法国地质学家(M.Bertrand)1886-1887年,首先对西欧、北美的不同褶皱区进行比较,根据地槽褶皱回返的几个集中时期划分为:休伦、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等四个褶皱期,也就是四个构造旋回。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等只承认地区性的旋回,认为迄今已经建议的世界性的旋回。都经不起认真的科学验证,所谓构造旋回的世界一致性,是由于把一个地区的研究成果强加于全球之故。

二、中国东部泥盆纪地史特征。(20分)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从中奥陶世开始隆升,至泥盆纪依然处于古陆,遭受剥蚀夷平。华南则为浅海域。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从此华南地区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早泥盆世开始,发生海侵,华南地区逐渐被海水淹没。成为南海北陆的局面。

桂中泥盆系剖面:

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东岗岭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新的一次海进,至凝缩段(TST)。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内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属台地碳酸盐岩沉积(HST),与东岗岭组上部组成层序IV。

融县组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和生物屑灰岩、藻灰岩、含腕足类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HST)

构成层序V。

以上五个层序均属二级超层序,并共同组成一个二级超层序群,代表泥盆纪一次大型的二级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间发生多次的生物大规模集群绝灭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为重要。F-F是显生宙以来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之一。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带,中晚泥盆世海侵更为广泛,可达黔中、湘中、赣西一带。早泥盆世后期广西开始出现台地(象州型)和台间海槽(南丹型)沉积分异,这种分异到晚泥盆世扩展到湘黔地区,川鄂地区中泥盆世也开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与南北海域相连。下扬子区以近海河一湖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可能与北侧海槽相连。

华南钦防一带,以暗色泥岩硅质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内含笔石、竹节石、菊石、介形类、三叶虫等浮游生、属深水海槽环境。显然与华南板块古特提斯特相连。

三、任举中国地史中的二个成煤期并说其古地理环境(15分)

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的成煤期,华南早世炭世晚期可采煤层,自滇东、黔西、广西、湘、粤至赣南、浙西都有分布,属近海湖沼环境含煤沉积,华北晚石炭世太原组煤层质量好,规模大,亦属近海盆地沼泽相沉积。二叠纪华北太原组中上部,山西组普遍含重要煤层,石盒子群下部在豫西、淮南一带有可采煤,在华南青藏区,聚煤层位由东往西穿时抬升。茅口期聚煤限于闽、浙、粤,龙潭期是华南主要聚煤期,分布广,富煤带在黔西六盘水地区;长兴期出现在藏东妥坝、藏北双湖,华南东部为近海平源湖沼环境含煤沉积,而西部为冲积平原沼泽含煤沉积,华北山西组属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含煤沉积。

晚三叠世一侏罗纪聚煤期晚三叠世是我国南北方共同的聚煤期,华南属海陆交互的近海聚煤湖沼沉积,北方为陆相湖沼含煤沉积,分布较广,但含煤性较差。早一中侏罗世我国北方是仅次于石类一二叠纪的重要聚煤期,属大型湖沼盆地含煤沉积,著名的鄂尔多斯盆地,储量巨大。

白垩纪聚煤期,东北、内蒙是早白垩世早期著名的成煤区,其聚煤环境为断陷盆地湖一沼沉积。

第三纪聚煤期,早第三纪早期聚煤作用发生在东北鲁东一带,晚期转度至河北、山西境内,以及南岭以南的广东沿海和广西有色一带,小型盆地湖沼沉积。新第三纪聚煤作用发生在云南中小型盆地。第三纪聚煤期,早第三纪早期聚煤作用发生在东北鲁东一带,晚期转度至河北、山西境内,以及南岭以南的广东沿海和广西有色一带,小型盆地湖沼沉积。新第三纪聚煤作用发生在云南中小型盆地。

上述四个聚煤期任选两个。

四、概述中国东部古构造格局的演变。(25分)

吕梁运动:发生在25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18亿年——华北原始陆壳板块的形成

芹峪运动:发生在10亿年——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为陆,遭受剥蚀。华北稳定的陆壳板块从此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8亿年——扬子陆壳板块形成

总之吕梁运动之后,由秦岭古海洋消减带将中国东部一分为二。北部地区自元古代末形成若干较稳定的原始板块其上的裂陷槽或裂谷带,火山活动不多。至新元古代进一步固结、扩大形成稳定的华北板块。南部地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只是一些相互分离的地块从中元古代起,围绕一些较大的地块发育边缘海和岛弧带,使地块不断扩大,震旦纪之前扬子地区已达到全部固结。形成面积较小的扬子板块。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以后华南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并使中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浅海覆盖;华北为陆。

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性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

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

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隆起高度达2000多米。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升,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一部分地区火山活动。喜马拉雅运动之后中国大陆全部固结,并形成自西向东逐步降低的地势。

《地史学》试题(七)(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

1.地层划分

根据地层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划分,因此地层划分具有多重性

2.海侵超覆

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3.相变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称为相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也把岩性的空间变化叫做相变。

4.地台区

槽台论者认为地台区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强烈褶皱的结晶基底,由较老的(8-6亿年以前)复杂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厚度较薄,未经变质,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构造变动较弱的沉积盖层组成。

5.组

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6.广西运动

广西(加里东)运动是发生在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二、判断对(+),错(-),以“A\B”表示:(20分)

1.震旦纪时,华北地区海侵十分广泛。A(+)B(-)B

2.扬子地台区是晋宁运动之后形成的稳定地区。A(+)B(-)A

3.石炭纪是地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成煤期。A(+)B(-)A

4.寒武纪时三叶虫十分繁盛,因而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A(+)B(-)A

5.早古生代生物群的面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与陆生植物三者共同繁盛。

A(+)B(-)B

6.印支运动发生在三叠纪后期。A(+)B(-)B

7.华北地台具有18亿年前的褶皱基底。A(+)B(-)A

8.群是年代地层单位之一。A(+)B(-)B

9.寒武纪时,华北地区处于活动的地槽状态,地壳运动与岩浆活动十分强烈。A(+)B(-)B

10.晚古生代时爬行类的恐龙类十分繁盛,因而称之为恐龙的时代。A(+)B(-)B

三、回答问题

1.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它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并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15分)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属性(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线应为等时面。

2.印支运动及其对中国东部地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影响。(15分)

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

地史学基础与前沿A卷答题标准

河南理工大学 2006-2007 学年第 一 学期 《地史学基础与前沿》A 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32学时) 讲课教师:龚一鸣,司荣军;时间:06-10-16~11-13;地点:资环302教室 考试方式: 开 卷 本试卷考试分数占学生总评成绩的 100 % 复查总分 总复查人 (本题 40 分)一、根据下列地层资料进行相分析,?将分析结论填入环境解释栏中(25分);?概要总结该地层剖面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替规律(15分) ?概要总结该地层剖面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替规律(15分) 环境气候演替规律:由湿热的陆上剥蚀环境→滨、浅海,海陆交互的成煤环境→干旱气候的湖泊/盐湖 环境。应围绕这些内容稍加展开。 (本题 60 分)二、论述题 1 岩石和年代地层单位并简述其关系(20分) (1)岩石地层单位(LU )(5分):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级:群、组、段、层,他们之间为包含关系,即前者包含后者。 (2)年代地层单位(CU)(5分):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地层体。分级:宇、界、系、统、阶;他们之间为包含关系,即前者包含后者。时带也是年代地层单位。 (3)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特征和之间的关系(10): 1) LU 具穿时性,而CU 不穿时。 2) CU 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 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 3) LU 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而后者不可能全球一致的,因此, LU 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 4) CU 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LU 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单位名称也变化。 5) CU 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 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2 简述板块构造理论(20分) 核心内容为: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4分).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5分).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5分).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5分).该思想的创导者是德国气象学家A. Wegener(1912, 50岁殉职), 加拿大学者W.J.Morgan(1968)对此进行了最早和最系统的总结(1分)。 应围绕这些内容稍加展开。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 A,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 A-1基本概念: 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 A-2-1,物理标志: 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 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 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 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 A-3,几种沉积相 进行合理而且正确的相分析的前提是对几种特别典型常见的沉积相的基本情 况有所了解乃至比较精通。接下来介绍几种典型的沉积相—滨浅海(碎屑型、碳酸盐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矓能够反庖?种牽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 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 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廣?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 合体 。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5、化石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四硻其丬模铸化石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刖石。 6、古生物匆石的分类等级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种。 7、生物化石命名时在属名名后加注缩写sp.表示未定种。 8、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共同起源。 9、具有叶子的植物在泥盆纪大量出现。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地史学试题库

《地史学》试题库 《地史学》试题12套:笔试题10套;口试题1套;答辩式试题1套; 《地史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沉积相 2南丹型 3 地层层序律 4复理石 5“组”的定义与建组要求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2 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三论述题 1 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15分) 2 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分) 《地史学》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地层层序律 2 象州型 3 磨拉石 4 印支运动 5 板状交错层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2 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3 三角洲相 三论述题 1 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15分)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1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垂向加积作用 2 笔石页岩相 3 标准化石 4 层理构造 5 非补偿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2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3 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4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三论述题 1 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15分) 2 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分) 《地史学》试题(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张夏组 2 沉积相 3 象州型 4 磨拉石 5 板状交错层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 2 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5 三角洲相 三论述题 1 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15分)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10分)

地史学试题汇总

二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和三大方面 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化石层序律是英国工程师提出的。 魏格纳史密斯3.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和四级,其中为最基本的单位。 群组段层组4.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5.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和两种类型,前者如,后者如。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6.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的含义 时间顺序7.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等方面。 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8.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地区,岩性以为主。 华北变质岩9.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群。 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迁西群10.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时期。 晚震旦世11.南华纪~震旦纪(800~543Ma)地层在我国宜昌峡东地区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组、组、组和组。 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12.张夏组属统,长山组属统。 中寒武统上寒武统13.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寒武纪1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的陆表海。 北高南低15.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和等。 笔石三叶虫鹦鹉螺16.华北唐山奥陶系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组、组、组和组的地层。 冶里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17.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类型的扬子区,相对类型的江南区和东

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 稳定活动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18.地质历史中的南方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和。 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印度南极19.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洋关闭,形成大陆。 古大西洋劳俄20.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洋相隔 古秦岭洋21.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泥盆纪又被称为时代。 征服大陆鱼类22.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状态,仅在祁连山南、北坡和塔里木板块边缘发育以为主的沉积。 剥蚀陆相红色建造23.古生代期间,自时期至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相沉积 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海陆交互24.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石炭纪25.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区,以繁盛为代表。 热带植物石松、节蕨、科达26.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和等多种类型。 “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27.早、中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基本升起,与华北-塔里木连成一片,致使中国沿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 北方海槽昆仑-秦岭28.海西构造阶段,劳俄大陆与大陆拼接,古乌拉尔洋消失,西伯利亚古陆与大陆的拼接,古亚洲洋西南段闭合,大陆形成。 西伯利亚古中国劳亚29.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为界,南北的地理格局。 秦岭-大别山海陆30.后期至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二叠纪三叠纪31.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为界的南北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昆仑-秦岭-大别山海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32.侏罗纪被称为的时代、时代、时代。 “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 “菊石的时代”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 A,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A-1基本概念: 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 A-2-1,物理标志: 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 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 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 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A-3,几种沉积相 进行合理而且正确的相分析的前提是对几种特别典型常见的沉积相的基本情 况有所了解乃至比较精通。接下来介绍几种典型的沉积相—滨浅海(碎屑型、碳酸盐型)、半深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doc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九九九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 试题名称: 地史学试题编号: 23 一、名词解释(任选10小题, 每题3分, 计30分) 1. 沉积相 2. 瓦尔特相律 3. 层理 4. 生物区系 5. 沉积旋回 6. 平行不整合 7. 地层划分 8. 伊迪卡拉动物群 9. 延限带10. A式俯冲11. 板块12. 构造-地层地体(地体) 二、填空与选择填空(每空1分, 计25分) 1. 中国主要地台区褶皱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巨大角度不整合形成于_______; 结晶基底与褶皱变质基底之间角度不整合形成于_______ . A. 太古代与元古代之交; B. 元古代与震旦纪之交; C. 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 D. 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交 2. _______属于离散型板块边界; _______属于汇聚型板块边界. A. 活动褶皱带; B. 大洋中脊; C. 海沟俯冲带; D. 转换断层 3. 大洋两侧均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大西洋属于威尔逊旋回中的_______; 大洋两侧均为主动大陆边缘的太平洋属于威尔逊旋回中的_______. A. 胚胎期; B. 初始期; C.成熟期; D. 衰退期; E. 残余期 4. _______和_______是确定地缝合带存在的直接地质证据. A. 混杂堆积; B. 生物礁; C. 滑塌构造; D. 蛇绿岩套 5. 滑塌构造是识别_______的主要标志之一. A. 山麓堆积; B. 大陆斜坡水下浊流沉积; C. 潮坪; D. 浅海

6. _______是属于岩石地层单位; _______是属于地质年代(时代)单位; _______是属于年代地层单位; _______是属于生物地层单位. A. 寒武纪; B. 青白口群; C. 二叠系; D. 小壳化石; E. 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 F. 火山喷发组合; G. Coronocephalus rex 7. 黑色笔石页岩相代表_______沉积环境; 珊瑚礁灰岩相代表_______沉积环境 A. 泻湖; B. 温暖浅海; C. 三角洲; D. 滞流缺氧; E.湖泊 8. 自生(原生)矿物海绿石一般形成于_______沉积环境中. A. 浅海; B. 滨海(海岸); C. 泻湖; D.半深海; E.深海 9. 三叶虫是_______重要的标准化石; _______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A. 寒武纪; C. 奥陶纪; D. 志留纪; E. 泥盆纪 10. 煤形成于_______气候条件下; 石膏形成于_______气候条件下 11. 下列地层单位的代号分别为: 下奥陶统_______; 上二叠统_______. 12. 显生宙年代地层单位划分为3个界, 它们是: _______界; _______界; ________界. 三综合论述题(任选3小题, 每题15分, 计45分) 1. 简述华北地台前寒武纪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2. 任选古生代一纪, 论述扬子地台地史特征. 3. 试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印支运动在中国东部的表现特征. 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