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扶贫模式带动扶贫增收

创新扶贫模式带动扶贫增收

创新扶贫模式带动扶贫增收
创新扶贫模式带动扶贫增收

创新扶贫模式带动扶贫增收

------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事迹材料

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优质粮油种植、社会化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黟县供销社持股40%,目前拥有社员2473户,优质粮油种植基地2.1万亩,各类农业机械90多台套,实现了山区粮油种植全程机械化,建立了专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式经营。

一、主要做法

合作社积极实践,探索解决了“种粮如何出效益,山区规模化机械化如何管理,产量与质量如何兼顾,一二三全产业链如何打造”等一系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构建了优质粮油产业产销一体化体系。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用工业理念、共享发展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整村流转“屏山模式”。在屏山、龙江、宏村、横岗等村整村流转土地4600余亩,每年每亩以国家稻谷收购价格乘500斤计算支付农民租金。同时,按每亩60元支付村集体管理费,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共赢发展。土地托管“碧山模式”。由碧山村村集体将2170亩土地全部流转,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稻谷按最低高于国家收购价格每斤0.1元进行收购,病虫害采取生物农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

肥,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土地入股“田川模式”。在田川村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民以43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以现金、管理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入股,村民组以闲置土地入股,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发展优质粮油。2016年田川合作社每股分红610元,村集体增收1.16万元,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并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2017年对田川模式进行了复制推广,先后在黟县汪村、柏山、湖田、马道及黄山区等11个村建立了分社,土地股份合作基地达6000余亩。在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推广效益更高的中草药、菊花等经济作物种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共赢发展。实现抱团发展。依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系,及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吸纳了26家家庭农场成立“有农优质粮生产油联合体”,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种植安排、统一机械化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共发展优质粮油基地2.1万亩,2017年实现粮油产量1.1万余吨,联合体也被评为全省首批示范联合体。在2018年国家稻谷收购价格大幅下调的情况下,合作社坚持发展优质粮油,抱团取暖,以高于国家稻谷收购价0.1元/斤——0.5元/斤价格回购成员稻谷,保障了成员的种植效益。建立服务平台。组建机械化服务队,制定服务标准和《优质粮油规模化种植手册》,为种粮大户提供从育秧、耕种、

植保、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2017年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5万多亩。提供社员金融互助帮扶。与黟县供销社资金互助部共同开发有农联合体专项贷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规模化粮油种植专项担保贷款。2017年在柏山分社社员分红大会上,社员将分红存入资金互助部,实现社员互助发展。同时,合作社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实施农民创业接力棒计划,以现金和物资的形式向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贷款,每户可获得5万元资金支持。

三坚持差异发展。树立品牌兴企、突出产业融合,提高产出综合效益。在品牌经营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攻方向,以胚芽米系列为主打产品,严把品质、安全关,精心打造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在产业链打造上。推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合作社已与微笑草帽(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以农民土地、资产入股的形式,正在计划实施南山小镇项目,发展参与体验游,组织消费者亲身参与粮油种植、生产、收割、加工全过程,感受田园风光,着力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收益。。在现代流通体系上。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促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同时,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全程可监控、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优质大米。

四是坚持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安

徽省农科院、黄山学院、黄山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协作。合作社专门建立了200亩的科技试验田,开展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艺结合等各项试验,召开现场会,向社员推广。不定期召开各项农业种植、管理、农机操作等培训,举办“种粮标兵”、“农机竞技”等各项农业技能比赛,增加科技兴农意识,促进生产发展。

五是发挥基层供销社“为农、惠农、姓农”作用。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各分社场所、人员优势,正在逐步把基层供销社向各个村发展。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通过土地入股,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化经营;在分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场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销售、全程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农产品就地销售,物流代办,电子商务,社员资金互助等一系列服务;让更多的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受益,也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合作社自身产业经营发展,发挥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帮助贫困户增收。合作社四年来累计支付田租和分红1325.8万元,农民工工资580余万元,涵盖2854户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200余元。其中贫困户171户,支付贫困户租金97.5万元,贫困户平均累计增收6600元。

二是帮扶贫困村成立土地入股合作社。帮助贫困村村集体成

立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依托全程社会化服务,建立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实现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增收。

三是对接慈善基金帮扶。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合作社提供担保,基金会对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借款,每户平均可获得5万元创业发展资金支持。

四是直接捐赠。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柯村镇湖田村发展产业脱贫。结合湖田村实际情况,帮助湖田村成立了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黄山贡菊和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向湖田村捐赠水稻秧苗345万株、菊花苗8.1万株、生物有机肥15吨。

五是入股农机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小额贷款350万元入股,13个重点贫困村扶贫资金130万元入股,合作社以现金和农机折旧共310万元入股,共同成立黟县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独立核算,为种植大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稳定收入。合作社实行保底6%+效益分红,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长期受益。该模式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长效收益同时,还极大增强了黟县社会化服务水平,保障促进了贫困村和其它乡村的土地流转,使得扶贫资金发挥了更大的效益,实现了共赢发展。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蒲城县产业扶贫新模式调研 来源:综合处日期: 2017-12-20 作者:秘书处 蒲城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119个贫困村、1.5万户5.1万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10318户37145人。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信息台帐、专项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镇干部“321”包联帮扶责任体系。按照“六个一批”要求,在统筹抓好教育、搬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蒲城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帮扶,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出“产业联结”、“产业菜单”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双赢”路子。截止目前,全县选定参与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45个,建成或在建产业园区(基地)45个,帮带贫困群众3015户10913人,指导自主发展产业650户2379人,光伏扶贫614户2279人。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蒲城县坚持县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苏坊、龙阳等地的产业扶贫中做了有益尝试,形成六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以苏坊镇桥绒村为代表的“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带动扶助模式。该模式成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扶贫样板,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以10000余亩的苏坊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由镇政府负责建设产业园区,村集体负责管理园区公共事务,专业合作社分区域按照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六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指导,由贫困户或产业能人进行生产劳作。 具体来说,园区由镇政府争取资金,建成主干路、生产路硬化、滴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跨村完成1780亩核心区建设。桥绒、党定、苏坊三个村“两委”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已建成温室大棚272座、无支架大棚553个,分别由田运果蔬、佳宏尚品、绒乐瓜菜、农乐原瓜菜四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分区域管理,由产业能人租赁使用,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流转土地入股或以土地租金价入驻园区从事生产劳作。以现价计,贫困户每年每棚可收入3万元,并可获得入股分红收益40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该模式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用,村集体可收取1600元/年的承包费,除去土地租金,三个村集体每年可获收益13万元。村集体收益由镇“三资办”统一监管,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例如,桥绒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制定了扶持政策,对贫困户,每个无支架大棚补助5千元、日光温室补助2万元,第一年地租全免等,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目前,每个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三年实现全村328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主要金融扶贫模式,包括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和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研究了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思想、金融产品创新、配套服务、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做好金融精准扶?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供给;农村金融;农村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1)-0073-03 一、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比较及借鉴 (一)国外金融扶贫模式 1、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日本农协是一种合作性金融组织是促进“三农”发展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承担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的职能。日本合作性金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的是农业的金融组织、中层的是农业信用联合会(简称“信农联”)、最高位的是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在日本农协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中,政府补助是推动农

协体系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和农业信用基金对农协进行支持,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短缺问题,并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2、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尼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向印尼数百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且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商业运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印尼BRI可持续运营的基础。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财政资金和中央银行贷款、储蓄资金及银行间信贷等资金。二是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从上到下包括小额信贷部、地区分行、地区支行、农村网点,印尼BRI共有4046个农村银行。三是建立了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强的小额信贷模式。BRI小额信贷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但和非正规金融利率相比,小额信贷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在降低贫困农民贷款获得门槛基础上,也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BRI的盈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主要金融扶贫模式 国内金融扶贫方式较多,包括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由政府

创新扶贫方式

创新扶贫方式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对大余县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张齐北 《老区建设》2011年第1期 自1994年以来,通过十几年普惠制的扶贫,我县各扶贫重点村的交通、水利、饮水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递减,由实施“八七”扶贫以来的5.4万人减少到2009年底的7314人。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剩余的7314名贫困户,零星分布在全县各行政村,大部分居住在边远山区,且都是属于“财穷、智穷、技穷”的“三穷”贫困户。没钱、没文化、没技术,使得这些人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势必对构建和谐社会设置障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利用当地资源、针对贫困户自身素质和外部力量使这些贫困户在较短时间内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通过深入到16个重点村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实施产业扶贫到户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目前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与成效 我县属扶贫非重点县,每年上级下达的扶贫资金十分有限,而且主要用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辅助建设,而对于产业方面的扶持却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用好扶贫资金的同时,广泛动

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办积极在产业扶贫方面做文章,要求省、市直单位、企业在搞好扶贫工作的同时,每年拿出3万元用于扶持10户贫困户,每户3000元用于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做脱贫致富道路,具体操作是: 1、精心组织,选准受扶贫困户。按照选择好低收入、有劳力、肯吃苦、有一定资金、技术经验和能起带头示范作用的原则,采取村民代表会议方式产生受扶贫困户。重点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采取初选、张榜公示、再确定的办法选定本村10户受扶贫困户,实行公开推选,杜绝暗箱操作,透明度高,受到群众赞扬。浮江乡车里村有代表性地选择了低保户、打工返乡民工等农户代表进行扶持。吉村村采取了每个代表、村干部推荐2名,在会上介绍情况,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以高票入选按顺序排列选出10名。可以说,经过精心组织选举出来的受扶户群众没意见,代表们也无怨言,说这才是我们自己选出的贫困户。 2、尊重群众意愿,选准帮扶项目。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不搞强迫命令等行政手段来干预贫困户发展产业,群众愿意接受、愿意发展的项目我们就扶持,加以引导,使其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收入。浮江乡车里村肖先平原来只饲养20多头猪,确定为受扶对象后,村书记张泽周同志为其联系好猪苗,扩大养殖规模,现饲养肉猪50多头。白田埠村民有种植甜玉米的习惯,年产稳定,收入平稳,村干部因势利导,选择了7户贫困户种植甜

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其他工作总结范文.doc

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其他工作总结范文 近年来,我市以贫困户增收和主导产业做强为基调,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唱响了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致富的主旋律。 一、明晰思路,牵准“牛鼻子” 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以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做强致富产业为支撑,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70%以上贫困户聚焦到主导产业链上并依托产业脱贫增收为落脚点,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扶贫取得实效,增强扶贫产业持续增收的发展后劲。 二、精准施策,做强“新引擎” (一)健全“一个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市县农业部门均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落实了工作责任。市局健全了领导干部分片负责区县制度,一名局领导分片联系一个区县的产业扶贫工作,各司其职开展帮扶、暗访和督导,形成了激发能动性、增强整合性、注重动态性、把握精准性和提升廉洁性“五个助推”扶贫攻坚工作机制。与各区县农业部门签订责任书,分季度召开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全面保障驻村农技员到村工作生活补助、培训费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待遇。 (二)完善“两个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制定

市、县、村产业扶贫规划。认真摸排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对有条件、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因户施策规划扶贫产业,形成了《贫困户到户产业规划表》,二是规划5万余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或通过产业基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让其依附在主导产业链上,帮助其依托产业增收致富。 (三)优化“三支队伍”,确保帮扶到位。一是调整充实驻村农技员,为农业技术“把脉”。113个贫困村选派114名驻村农技员,对已脱贫村继续帮扶,严格工作考勤考核和工作督查。二是优化专家服务团,解决技术“梗阻”。全市94名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5个,根据农事季节、产业发展、贫困村和贫困户需求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组建巡回服务小组,开展“诊疗”服务。全市组建由县、乡421名农业技术人员人员组成101个服务小组,负责全市98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累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653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30项,解决技术瓶颈41个(四)狠抓四个落实,增强工作动力。一是落实奖惩管理考核。市、区县农业部门分别与114名驻村农技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考核,将农技员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考核,推行领导约谈、“召回”或问责机制。同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进行表彰,2017年,旭阳镇马石村驻村农技员邱源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推荐车正权等3人为2017年度全省优秀驻村农技员,由省脱贫攻坚领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合作社)案例 一、背景及概况 七里乡七里村位于衢州市区西北部,距离市区27.5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98户,312个人口,其中有党员10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毛竹产业和外出务工等为主。由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不高,对市场经济和经营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进程。因七里村主导产业柑橘受各种影响导致农民减收或者无收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七里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叶建华的带领下,于2009年从仙居引进蓝莓6000余株,把原有的12余亩柑橘全部砍掉,种上蓝莓,并且成立了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 二、主要做法 1、以产业扶贫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扶贫是促进产业投资收益与贫困地区发展的双赢策略,是在新时期为投资者寻找发展机遇,为贫困者寻找致富道路、为社会寻找均衡安定的全赢政策。七里乡属贫困山区,七里村坚持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到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力打造“创业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农民调整结构实现增收。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3月成立,采用“创

业园+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七里乡大学生创业园统一经营、管理,着力打造“蓝莓种植示范基地”。 2、强化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七里村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带动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上来,为了更好的让农民掌握蓝莓种植技术,提高蓝莓产品的竞争力和技术含量,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邀请区林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以及区科技局专业人工来七里村免费对农民蓝莓的管理、蓝莓的采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性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这一事业当中。 3、发展其他扶贫产业,帮助农民增收。在蓝莓采摘淡季,同样在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的带领下,根据七里村的实际情况,租赁大量田地进行黑木耳的种植,同样采用“创业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 1、蓝莓基地和黑木耳基地不断扩充。 3、开展党员服务承诺活动,积极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金盛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按照“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岗设在创业岗位上”的思路,按照每个党员的特长和爱好,根据产业实际,党员“公开承诺”职责和目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基地”等创先争优活动,党员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由党员自愿提出承诺事项,制定承诺的目标、

2018-2020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按照***“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市农委立足行业部门的职责和职能,充分挖掘行业优势和部门潜力,发挥白山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优势,为切实抓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结合白山农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为抓手,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致富产业、致富项目为支撑,以部门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产业园区牵动、能人大户联动、干部帮扶促动等方式为主要举措,引导产业主体、市场主体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与贫困户紧密联结,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精准施策,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建立稳定的脱贫创收机制,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推动产业扶贫工作迈向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准帮扶。 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和区位特点,制定合理的帮扶产业,集中力量予以指导扶持。 --坚持精准施策。 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引导扶贫产业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坚持精准管理。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立专人对帮扶对象和扶贫产业进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 三、任务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个贫困村全部都能直接从种植业、养殖业、新兴产业、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等五大扶贫增收产业中受益,受益覆盖面达到100%。 四、主要措施 (一)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合理确定发展产业。 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同时要兼顾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进行谋划立项。 (二)突出长效发展和短平增收相结合,合理设置产业配比。

产业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产业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修改---- 【说明】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和市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动员布置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我县紧紧牵住绿色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霍山特色资源,创新多种模式、采取多种渠道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特色产业扶贫覆盖面,为全县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市农委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二次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后,我委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逐条落实到位。现将我县20xx年度产业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开展情况: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县扶贫开发领导组下设一个产业扶贫工作组,组长由农委一名副主任兼任,农委抽6人、林业局4人、中药材发展局2人、茶蚕办4人组成工作组成员,并设有专门办公室,有4名同志常驻办公。同时又成立了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农委主任兼任,在农委内下设一个专门扶贫办公室,抽二名同志专职负责日常工作。二是抓好谋划,立足产业这个脱贫之基,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工作布署,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台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编制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20xx年度扶贫工作重点与分月工作计划,协助43个贫困村制定产业脱贫计划,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稳定和深化产业扶贫政策。三是抓好调度,通过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抓好协调,对于产业扶贫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各相关部合支持与配合,形成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20xx年上半年全县召开了二次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5月份还专门开展了产业扶贫工作专项检查。8月下旬和10月下旬,针对市农委二次督查反馈情况进行了二次专项整改。

金融扶贫的成效分析(6.8)

金融借贷资本要素的“双到”扶贫框架分析华农大农业推广专业云浮班2010届陈孔堃学号:AM20100160 【摘要】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缺乏金融资本要素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导致农村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出现严重失衡的情况。本文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借助基础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从“多元生产要素均衡搭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素流通反作用于经济关系的建立”以及“资源量化管理”角度着眼,认为金融借贷的扶贫模式能把农业生产格局置于商业社会环境当中,提高农村资源流动性,实现农民脱贫、农村致富、农业进步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金融;扶贫;生产要素;流动性;致富 在二元经济结构痕迹严重的中国,“三农”问题向来是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因为对于一个拥有7.2亿农民的中国来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稳定和谐,而且对调节国民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农村市场具备这种可持续的调节能力,农民收入就必须稳步提高,农村自身就必须具有金融借贷的循环体系。所以在当前农业金融

欠发达的背景下,通过外界投入增加流通货币,建立健全高效的扶贫模式,对现行打破以单一劳动力为主的农村生产要素投入方式,把农村生产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扶贫资金投入效果概述 1978年到1985年,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国务院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指导扶贫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扶贫开发。中央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财政发展资金,二是扶贫贴息贷款,三是“以工代赈”资金。根据国家计委联合课题组[1]的调查资料,在1986~1999年,中央政府共投入了1313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其中,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223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64亿元,扶贫贴息贷款726亿元。在国家投入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仅由9600万人下降为3400万人,也就是说,从1986年国家施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贫困人口每年平均约减少640万人左右。尽管国家扶贫资金投入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扶贫资金的目标瞄准和投资决策出现问题。从全国扶贫工作来看,无论成绩还是经验,也不论矛盾还是摩擦,实际上都是围绕着

关于创新精神扶贫模式的探究

关于创新精神扶贫模式的探究 摘要: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举措的精准扶贫,仅仅依靠物质帮助显然不够, 它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满足。近年来,精准扶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在十九大的号召下,我国政府积极开展扶贫工作,我们可以发现,贫困群众的生活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他们的思想却仍然被束缚,这是对他们的精神扶贫不足所导致的必然现象,而 这一问题在弱势儿童群体中更为突出。本文着眼于创新精神扶贫模式,分析弱势 儿童现今生活现状及思想现状,对弱势儿童精神世界的“扶贫”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精神扶贫;书信;弱势儿童;创新 1、贫困儿童心理现状 根据 2017 年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 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 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贫困人 口依然众多,由贫困人口衍生出来的有各类贫困儿童,他们往往因生活上缺乏必要 的陪伴和及时的教育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贫穷的 孩子长大后存在心理缺陷。根据近日发表于PNAS上的一项研究,儿童贫困可能 在成年后造成严重的心理缺陷。该研究对参试者进行15年的跟踪调查,首次表 明这种心理缺陷随着时间推移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生。比起来自中等收入家庭 的孩子,研究中贫困儿童成年后有更多心理疾病,包括反社会行为,例如侵略和 欺凌等等。贫困孩子也存在更多的慢性生理应激和短期空间记忆缺陷。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贫困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据调 查统计分析,贫困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而农村贫困儿童心理问题的 产生一般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 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 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而且社会对 贫困儿童的关注度也不够,调研发现,相关部门对贫困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 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因此对贫困儿童的精神帮扶是极其重要的,精神领域扶贫 需求也是极其旺盛的。 秦睿、乔东平(2012)指出贫困往往对儿童造成心理和身体的伤害。贫困儿 童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经历着物质、精神以及权利等各方面的剥夺。苑广 阔(2015)通过农村贫困儿童惨痛实例说明解决“事实孤儿”情感空白的问题,走 出“精神贫困”为重中之重。何敬高(2016)表示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安全问题 等一系列“贫困儿童问题”如未得到及时解决,长期以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孙让见(2018)从“为什么要关注贫困儿童”“原因分析”“如何关注贫困儿童”“广泛 呼吁,凝聚社会力量”四个方面阐释了关注农村贫困儿童的思考与对策,提出情感融化的观点。以上观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创新精神扶贫模式的必要性 2.1精神扶贫 一般观念都认为贫困即经济,物质方面相对于某种标准线低下,因此人们往 往把贫困等同于“收入低下”,因此把脱贫前面理解为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增长, 忽视了对贫困群众的“精神扶贫”,这一说法和做法无疑是片面的。党和政府十分 重视我国的贫困问题,并在30多年来的探索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

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举措,战略地位显著,被列为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首要任务。 各省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将70%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地方政府寄望于寻找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做法,而判断某地区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的依据是该经验做法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否具备或可复制。 但现有文献主要介绍特定地区产业扶贫模式与经验做法,少有文献对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刻剖析,也就无法为其他地区判定该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在此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中央及各部委、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扶贫政策与产业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扶贫成效;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分析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潜在影响因素;然后分别为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合作社带动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样本进行案例研究,剖析三个案例样本的产业扶贫成效及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针对以往学者所指出的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障碍因素进行讨论、印证和补充,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现实依据;最后,根据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尚存的制约因素,提出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后,2016年和2017年包含产业扶贫内容的政策文件也呈爆发式增加,强有力的执行力有效保障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第二,基于三个案例的研究发现,基

创新产业扶贫 实现融合共赢

创新产业扶贫,实现融合共赢 一只公羊要配几只母羊?中国这对于养羊户来说是个常识,正常比例是1∶20左右。 河南一位通过5万元扶贫贷款养羊的贫困户对此并不熟悉,40多只母羊才配了一只公羊,导致一部分母羊怀不上小羊羔,只好将空怀母羊低价卖掉。新生小羊体质孱弱,这也是因为贫困户不清楚母羊怀孕时要添加蛋白质等营养饲料。 同村另一些贫困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羊,技术培训、防疫、饲料、回收等都由企业负责,贫困户只要按照企业标准饲养,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河南调研产业扶贫时了解到的这件事令他感触颇深。?可见,产业扶贫模式相当重要,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养几只羊还可以,规模大了,技术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纰漏,难以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甚至还会为此背上债务。?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成功地发展脱贫产业,使其成为贫困户?会生蛋的鸡?,需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循因施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 抱团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合作成功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精准脱贫

主要途径中?五个一批?首要的就是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对精准扶贫方略的真正涵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对《经济》记者说:?精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准,由大水漫灌改为效率更高、定位更准的扶贫,包括对贫困人员、实施的方法、策略的提升;二是精,各参与主体要由动员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考验的是机制模式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进入良性运行;三是久,要保障扶贫产业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能离开帮扶的支撑又回去了,要让脱贫产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中,实现贫困户的持续性增收挑战性最大,这也是我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现在的市场条件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都没解决,扶贫项目多用于生产粮食供自己消费,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产品需要在市场上实现更多价值。其次,目前很多农产品都是过剩的,市场上都是农业新型主体,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让贫困农户以单门独户的方式与他们竞争难以成功,很多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多是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创新,让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合作,在产业链中做能做的事,把技术、管理、市场等交给专业的主体去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汪三贵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雷明强调:?产业扶贫的对象是具备劳动能力的对象,

辩论赛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途径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一、扶贫的主要理论 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2、纳尔逊的“低水平陷讲”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他认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长率相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讲”的决定性作用。 3、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演说中提出: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他还认为人的质量水平决

产业扶贫模式及其成效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 16 Ⅰ2017/11产业扶贫模式及其成效 ◎于乐荣 摘要:作为开发式扶贫的核心,产业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方略的重点。伴随着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地区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多样化的产业扶贫模式。就扶贫目标而言,产业扶贫的实践效果差异很大,不同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及可持续性。 关键词:产业扶贫;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规模实施扶贫开发时,就已经开始将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手段之一,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在具体实现路径上,要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情况,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其中产业扶贫因其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成为精准扶贫方略的重点。 产业扶贫的模式 伴随着开发式扶贫的推进,贫困地区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多样化的产业扶贫模式。基于产业扶贫开发中市场及政府的作用程度,划分为“强市场+弱政府”型,“中性市场+中性政府”型及“弱市场+强政府”型。依据农户投入要素及经营形式不同,划分为土地租赁流转型、土地股份制合作型及劳动力雇佣型。按照产业扶贫的资金来源不同,划分为内源资金型和外源资金型。其中,基于参与主体和组织形式不同而划分的不同类型,是较为成熟的模式。 1.“公司+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在考察地方企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扶贫企业,在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扶贫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优势带动贫困农户利用土地、劳动力等各种有形或无形资源发展产业。为建立稳定的生产合作关系,扶贫企业和农户通过签订合同确立权利和义务。扶贫企业为贫困农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多种服务,农户则按合同要求完成生产任务;在扶贫企业具备一定发展实力的基础上,为其规划建设区域生产基地,让农户在基地上生产农产品,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从而形成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紧密或松散的产业链合作,这即是衍生出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2.“合作社+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合作社,一是由基层党组织创办领办,二是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提供服务者自发联合成立,建立合作社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义务。贫困农户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合作社为其社员提供从播种到管理、收割、技术指导、农资采购及销售等多方面的统一服务,贫困农户按照合作社要求生产、出售农产品。如粮食专业合作社在良种供应、农资采购、病虫害防治、耕种、浇灌、机收和销售等方面实行统一运作模式,农户按照合作社要求种植和生产农作物。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扶贫开发中,我区各地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劳务经济等为主的产业扶贫,并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点,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在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实际看,目前制约产业扶贫的问题主要有:产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不到位,影响产业培育和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不够,数量少、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始终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不显现;产业项目与市场不衔接,市场竞争力弱;产业扶贫创新机制不完善,等等。要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作为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产业扶贫中促创新,在创新中谋产业扶贫大发展。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 精心编制我区产业扶贫规划,确立具有我区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下大力气壮大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万元增收工程”,集中力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等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示范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发展。加强旅游开发规划引导,对贫困地区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带动旅游相关的餐饮、旅馆、电信、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旅游扶贫的发展空间,增加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抓好产业项目开发,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好产业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粮食、蔗糖、水果、桑蚕、蔬菜、茶叶、中药材、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等重点产业,促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在发展非农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缫丝、制药、剑麻、木片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以及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传统美食、农副土特产品开发项目。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扶贫产业模式,把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的产业开发项目发展起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

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模式评价及成效调研

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模式评价及成效调研 1.项目实施情况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借全国扶贫攻坚战的契机,本次调研地四川省遂宁市桂花镇按照市区相关要求,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精准扶贫,为产业发展增添后劲。桂花镇在2016年与2017年桂花镇曾有的五个贫困村中的金井村、瓦窑村与响堂村陆续退出贫困村序列。其中2018年计划燕窝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为深入了解桂花镇的扶贫模式,学习当地优秀的扶贫经验,本团队通过访问桂花政府及问卷走访贫困村及贫困户的方式,获取详细信息及数据,分析产生调研结论及相关建议,借以希望为当地产业扶贫助力。此外,活动过程中,团队积极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2.调研结果 2.1扶贫成果 (1)拥有一套完善的帮扶体系 桂花镇贫困村实行“五个一帮扶”,即每个贫困村要求有一个联系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第一书记、一个驻村工作组、一个驻村农技员。政策方面包括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基金用于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信用社小额贷款以及产业扶贫。通过这些扶贫政策和资金扶持,桂花镇努力使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户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桂花镇坚持以精准扶贫为手段,多措并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各贫困村已修建或正在修建文化室和卫生室,村内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各村均新建村道路、产业道路,并新建整治渠道及堰塘,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和用电。 (3)特色产业带动,促进村经济发展 通过走访以及村干部介绍,我们了解到桂花镇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还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首先,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产业发展规模化田藕种植、花椒种植,获得村集体收入。其次,桂花镇还与可士可公司建立合作,开展可士可四季橘香有机农业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项目,促进当地增收。另外,通过当地爱

发达国家资源产业扶贫的模式及经验启示

内容摘要:消除贫困、不断改善民生、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快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重点归纳总结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资源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及政策制度安排,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源产业扶贫资源配置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都曾在开发落后地区上取得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国家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针对性的资源产业扶贫政策、调整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和改善资源产业配置,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美国的资源产业扶贫模式及政策 美国认为家庭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即为贫困,贫困线(联邦贫困指导线)也会随经济的发展而调整。各州还会根据家庭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不同,调整确定各州的贫困标准线。 (一)成立落后地区产业扶贫开发的专门机构 1933年,罗斯福总统选择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扶贫开发,依照《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法》,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领导和组织田纳西河和密西西比河中下游一带的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此后,在开发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开发署,进一步加强了对困难地区的经济开发支持。1998年,通过《联邦受控区和受援区法案》,开始实施定点援助活动,旨在培育受援助地区的资源开发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创造就业机会、兴建公共设施、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保障住房、重视环保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实施援助项目。 (二)财政和金融政策的产业开发支持 1.军事工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战后,为加快南方各州工业发展,美国把发展军事工业同促进落后地区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联邦财政的军事拨款更多地向南部和西部地区倾斜,通过建立一系列拥有高端技术的国防工业基地,加大对大型军事、国防及宇航方面的投资和研究,加快高科技的军工技术转为民用。通过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新兴工业的发展,这些地区迅速成为美国原子能、电子和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军事工业在当地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的提升,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增加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加转移支付,出台信贷优惠政策。联邦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专项补助、分类补助和一般目的补助三种形式。专项补助资金是由联邦政府指定用途、规定金额、期限和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挪用。专项补助是根据人口、人均收入或者财政收入等衡量,70%左右的合格者将自动获得补助。分类补助只规定某一类支出项目的补助总额,不规定具体用途和要求,由州和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具体使用项目,这项补助在联邦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较小,约为10%左右。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对在落后地区投资的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给予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其中固定资本的直接贷款额可达该项资本总额的65%)的优惠,这类措施促进南部的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外资直接投资增长率高达390%和426%,也对于这两个地区资源产业的扶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联邦政府还加大教育投资,85%的州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 3.教育培训带动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一是加大劳动力投资。加大对低收入成年人提供包括支援、相关需求帮助、就业与培训等服务,为青年(年龄上限为24岁)创造暑期工作机会。二是资助对老年美国人提供社区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以增加就业。三是提供州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对连接失业与雇佣、培训机会与再就业方面的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四是残疾人教育。主要是资助12年特殊教育的教学区和学前特殊教育,援助残疾婴儿和家长(年龄从出生到两岁)。五是职业恢复补助金。六是无家可归儿童和青年教育。安排资金拨给各州用于帮助校区为无家可归儿童和青年人服务,包括食物、交通和支持服务。七是针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佩尔助学金。安排资金用于佩尔助学金的最高限额增加500美元,即在2009至2010年,从4360

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金融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阐述了金融精准扶贫的本质内涵及现实意义,分析了新时期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推动金融精准扶贫高效率、高精准度实施的政策建议。 标签:金融精准扶贫;内涵;政策建议 1引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崇高理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尤其是要带动贫困地区和广大山区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推进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不断下降,贫困率不断降低,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我国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的新常态。粗放式的扶贫手段已经难以解决当前复杂的贫困问题,必须在原有的扶贫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上进行优化创新。 在当前的滴灌式的精准扶贫的模式下,由于贫困深度、脱贫难度的加重,因此调动多元化的力量来推进扶贫工作越来越重要。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精准扶贫工作離不开资金的投入,而金融的发展能通过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式促进扶贫工作高效率、低成本的进行。金融精准扶贫作为贫困户的增收脱贫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重要的催化剂,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前人对金融精准扶贫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在金融精准扶贫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金融精准扶贫源于金融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等方式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间接的改善民生,帮助当地居民增收脱贫。金融精准扶贫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即直接金融扶贫和间接金融扶贫。直接金融扶贫是指通过直接向贫困户或贫困地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间接金融扶贫则是通过为贫困地区缺乏资金的优势产业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当地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进而创造更多的投资、就业机会,使得贫困人口能够获得经济增长的红利,实现增收脱贫。间接金融扶贫的效率一般要高于直接金融扶贫。 金融精准扶贫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客体是精准扶贫对象或者贫困地区的相关产业、企业,载体是金融机构根据贫困户、贫困地区以及致贫原因等具体因素而制定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与财政资金扶贫不同,金融精准扶贫的资金大多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