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研究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研究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研究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研究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导言

研究目的 (2)

文献回顾:

一、独生子女的概念 (2)

二、调查回顾 (2)

(一)就业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 (2)

(二)高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因素 (3)

(三)家庭因素——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家庭因素 (4)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生个体因素 (5)

(五)独生子女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的价值取向 (6)

(六)风笑天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 (8)

三、评价 (9)

研究方法和资料:

资料分析: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 (10)

二、是否为非独生子女与结果无显著相关的项目 (11)

三、关于与职业选择相关因素的分析 (15)

结论 (18)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研究

——以重庆市在读大学生为例

摘要: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职业领域的大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定量描述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情况下,对于就业的选择,对正在读大学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并探讨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独生子女青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年在职业选择方面大部分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只有极少数几项存在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独生子女职业选择

研究目的: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关于独生子女的负面报导也越来越多。人们经常性的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情况,探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就业选择差异的原因。

一、独生子女的概念

独生子女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和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社会学卷中对于独生子女的解释是:不论出生胎次如何,一对夫妇只生养有一个孩子,该孩子即属独生子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下列情况属独生子女:①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以上只存活一个的;②再婚夫妇已有一个子女,婚后不再生育的;③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第二个的。

在法律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所指的独生子女,是指一对夫妻结婚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合法、共同生育的,经依法申请被政府确认,在申请领取独生子女证时数量仅为一个的子女。二、调查回顾

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根据文献的综合和分析,我按照韩卫红的分析方法,将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为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就业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在就业以前,总会对当时就业的社会环境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如果当时的就业环境紧张,大学生求职时可能会适当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但是相反的,如果当时的工作情况是“供”大于“求”时,大学生求职时就会提高自己的职业要求。当前的就业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就业政策、人才市场需求和舆论环境。这三个主要要素的具体影响如下:

1、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导向,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根本性和长远性影响。不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下,学生的就业行为就有不同的选择。大学生统包统分时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少,毕业生的行为选择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计划和分配。2002年确立的“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改变了之前一直实行的大学生就业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单一转变为多样,并且大学生就业时开始考虑个人的爱好和志趣,有了主动的择业行为。2007国家出台文件要求“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

化教育的转变,毕业生就业选择得到了最大发挥,但自由的个人选择却在市场需求面前出现了困惑。与此同时,国家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行为选择。

2 、人才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市场需求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在就业行为选择中的市场导向性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从卖方转向买方。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存量迅速扩大,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人才市场逐渐地由卖方转为买方;其次,大学生就业渠道多样化。随着政府机构精简和分流人员的安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减员增效,大学生就业主渠道吸纳毕业生的能力逐渐下降,就业渠道趋向多样化;再者,由于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和空间的不平衡,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就业中冷热过渡分化的现象。另外,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较大影响。例如,有些用人单位为提升其形象和眼前利益,故意抬高录人门槛,并不考虑人才的储备与培养,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

3、舆论环境

现代社会的舆论环境更多依靠各种媒体来营造。处在各种媒体包围之中的人们,其行为取向越来越多地受到媒体的影响。媒体对政府政策的传播、解读,对公众意见的反馈和建议,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价,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舆论影响力,引导人们不由自主地向着媒体的倾向性靠近。在国家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学校教学质量改进和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中,媒体的先导作用不能缺少。媒体对各类招聘会的火爆、用人单位需求的不断报道,可以强化用人单位在学生就业中的主导地位;媒体对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毁约、造假、不看成绩看酒量等现象的报道,可以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深入思考;媒体对以服务社会的青年志愿者、创业明星和就业典型的报道,则能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将个人价值与祖国需要相结合的志愿者,而在大学生从社会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转变中,舆论的导向更是显而易见的。

(二)高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因素

学校,尤其是大学,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感觉到作为一个985计划毕业的大学生和一个普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以后的工资、福利等要求是不一样的。正如一个北大的毕业生去做了养猪专业户是可以作为新闻的头版头条的,但是一个普通的三本或者大专毕业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事,就没办法夺得噱头。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因素中,就以学校的社会形象、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影响最大。

1、学校的社会形象

学校形象是学校历史与综合实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集中反映在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上。良好的学校形象,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舆论导向、资源整合、凝聚人心的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学校形象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有时甚至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用人单位对名牌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就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是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中的体现。拥有良好形象的学校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中自信和主动,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而得到更多的选择机会。

2、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学生的自主择业既是对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检阅,也是对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大考验。有些学校招生时不是考虑社会需求,而是着重考虑经济效益,学科专业设置不平衡,从而造成了毕业生供需不平衡。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和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来自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水平是否具有特色和竞争力,教育管理是否严格,都将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体现。教育部为使学校适应市场,便于学生就业,对专业进行了规范和调整,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扎实,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些积极参与“挑战杯”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对专业和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容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应根据社会需求状况而不断地变化更新。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教育,不少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招聘现场显得较为“盲目”和犹豫;有的毕业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开展系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自我定位,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提高为职业行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增强就业中的自我竞争力,理性选择,降低就业成本。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有利于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从源头上降低管理成本,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家庭因素——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家庭也有着莫大的联系。最近在网络流行了“李刚”事件和“李双江”事件等都让网友笑侃当前的社会就是一个“拼爹”的社会,虽然像李刚、李双江等这样的有着如此权势的爹相对于中国十几亿人口来说并不多,但是家庭因素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过得好,于是对于孩子的期望也至少会在他们自己

的生活基础之上。在家庭因素中,以父母的经济因素和价值取向影响最大。

1、经济因素

家庭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教育的高投资,让学生在选择时不能不考虑到职业的回报率。因为大学生一踏入社会就面临着住房、医疗、婚姻和养老等一系列消费支出,他们不得不选择较好的地区和单位就业,以降低未来的经济压力。另外,在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特困生和女大学生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求职成本不断增加,承担着改善家庭经济条件重任的他们,选择职业时更多受到经济因素制约,常盲目就业或犹豫就业,错过了择业的最佳时机和职位。而一些用人单位在责任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使女生面临着比男生更为严峻的就业困境。

2、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就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期望、价值观念和对职业的理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学生的自觉选择,有时表现为父母的主动干预。父母对某种职业的认同度高,子女选择的就多,例如教师世家、梨园世家等等,就是长辈的职业选择和爱好对晚辈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而到层次高的单位,到待遇好的单位,到一个好的城市,不仅是毕业生的愿望,更是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回家乡服务,父母不愿意让子女给自己“丢人”是原因之一:如果还是回来当农民,还花钱让你上学干啥?误导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选择。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生个体因素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项外界因素以外,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是学生的个体因素,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原因。

1、就业观念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多样化,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而长期统包统分心理仍体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中。不少毕业生认为上大学就要想办法捧到一个“铁饭碗”,找个稳妥的工作,因而把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得过重。面对就业竞争,有些学生把责任归咎于学校、社会等,不愿意到小城市和基层就业,不愿意到西部工作而往较发达的沿海挤。而到企业怕累,又怕工资没有保障,到事业单位又担心挣钱少,一心想到国家机关或外资企业,所谓不做官就挣钱,某种程度上都是传统就业观念的体现。

2、就业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个人就业理想的能力。它包含就业目标、就业态度和就业技巧。就业目标是指学生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就业态度是指学生对寻找理想职业所持的态度、采取的行动。就业技巧是指学生所应具备的能顺利就业的心理素质、社交礼仪知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那些具有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不易产生依赖心理和盲从行为,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踏实的行动克服重重困难,求职中因准备充分而表现得自信、坚定,能很好地应对用人单位的考验,把握住每一个机会,适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满意的选择。而那些职业目标模糊,在就业的过程中应对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和主动推销自己的能力较差,碰到机遇不能当机立断,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就容易在求职中错失就业良机。

3、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

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中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而学生个人的就业能力、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就是造成差异的缘由。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是就业的基础和凭证,也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大学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一些大学生在校时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缺乏基础操作技能,不能运用专业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就业的难度较大;没有较好的道德素养就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那就更谈不到就业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目前,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度相当脆弱,企业为防止学生毁约超计划选拔学生,然后再淘汰筛选;学生盲目的就业,再频繁跳槽,就业中的诚信危机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 更要注重道德素养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总之,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的因素是复杂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几个方面同时着力,一方面国家出台更加切合实际的就业政策,人才市场规范择人标准和择人机制,各类媒体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家庭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减轻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而学生则更需明确就业目标,提高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以积极的求职态度对自己的未来职业作出选择。

(五)独生子女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的价值取向

在葛传兴的文献中,提出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中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葛传兴而言,他觉得独生子女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的价值取向基本更加看重自我,更加愿意创新,比如他认为独生子女主要考虑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对家庭和社会考虑较少;敢于选择和创造新兴职业,对传统职业兴趣较低等等。

1.主要考虑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家庭和社会考虑较少。

由于独生子支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大多以他们为中心,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在遇到问题和选择取舍时,更多地考虑自己而很少考虑他人,对于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也如此。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这份工作或这个职业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是否有利、自己对工作是否有满足感,而对于父母的意见或建议则往往放在次要位置。自己选择的工作或职业对于家庭有什么意义、父母是否有满足感,他们考虑得较少,对于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或职业,如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和公益性质的职业,他们也是很少主动选择的,除非是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他们就只好被动选择了,至于自己选择的工作或职业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他们更是很少考虑了。

2.更多地把自己看成“社会人”而不是“单位人”。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不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单位对自己管得太多太死,也不希望自己一辈子从事一项工作或一份职业。他们希望自己和工作单位之间就是一种单纯的工作关系,自己有生活的自由,有工作流动的自由、因此,他们将来针对工作单位的归宿感较低,他们往往不把自己看作是某一固定单位的成员,而是把自己看成社会的一分子。当然,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人”而不是“单位人”,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工作单位不忠诚,也不意味着他们会对工作不负责任,他们只是期望自己有作为一名单位员工之外的自由,有更广的空间和视野,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他们巾的一些人甚至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同时从事几项工作,如在正式上班时间之余开网店或从事一些轻松的、个性化的工作。他们选择第二职业甚至是第三、第四职业,目的大多不是赚钱,而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更多的人生体验。

3.敢于选择和创造新兴职业,对传统职业兴趣较低,个性对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的影响较大。

在对职业的选择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敢于尝试新兴职业,如IT业、互联网业等。虽然他们对这些行业的前景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选择这些工作容易受挫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他们凭着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精神,选择了这些行业。这些新兴行业大多倾向于与事和物打交道而少与人打交道,更强调效率,这正符合他们不愿多与人交往、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个性。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奇思妙想,自己开店,从事一些个性化的工作,创造出一些新兴的职北。对于传统职业,他们往往觉得有很多东西不符合自己的个性,所以很少主动选择。

4.面对就业歧视容易放弃自己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社会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自我中心,心理脆弱,为人处事能力差等等。

独生子女大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到歧视。不是她们选择单位,而是很多单位不敢选择她们,屡次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便不能充分地认识自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感到迷茫,进而退缩、放弃,把自己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寄希望于父母长辈等的社会关系,或者选择考研以暂缓激烈的就业竞争,更有甚者,毕业了好长一段时间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成了“啃老族”。

(六)风笑天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

在社会学研究中,风笑天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属于较为完善和权威。于是,我就风笑天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2003年时,风笑天就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做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为了尽可能反映不同城市在职青年的状况,他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的湖北省选取了武汉、黄石、荆州和仙桃四个城市作为调查点。所选取的四个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性质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是超大规模的中心城市;黄石市是典型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大城市;荆州市是典型的以轻工业为主的中等城市,而仙桃市则是由原来的沔阳县发展起来的县级市。发放了650份问卷,回收了638份,并根据这600多分问卷,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城市在职青年的职业适应状况普遍较好,独生子女青年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青年的适应状况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与青年职业适应状况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青年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青年与同事间关系的好坏、青年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部分职业类型的性质,而是否独生子女则与青年职业适应的状况无关。

2010年3月,学者风笑天在《社会学研究》撰文,提出大众媒介在对独生子女的形象建构中存在着妖魔化倾向。他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1998年到2008年间新浪网站搜索到的有关独生子女的586条新闻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国内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形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婚姻不稳定,离婚比例高;(2)不能吃苦,就业不受欢迎;(3)不做家务不做饭,总是到父母家蹭饭;(4)不会养育子女,对孩子只生不养;(5)性格上缺陷多。

显然,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形象近10年间已经发生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教育和性格缺陷问题,转变为了婚育问题和性格问题。风笑天在文中逐一列举事实,指出上述五个方面独生子女负面印象与真实情况不符,比如独生子女的离婚比例并没有比其他群体高;到父母家吃饭的比例也与非独相等,0-3岁虽然独生子女对子女照顾得少一些,但有部分原因是请了保姆,并非不教养。风笑天对独生子女负面形象成因做了初步的分析。他认为,媒体是始作俑者,是媒体在不真实材料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生子女形象,对独生子女进行了妖魔化。

再如,风笑天曾对1980-2001年间发表的305篇针对国内独生子女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发

现早期大部队证明“独生子女弱点”的研究并不能对独生子女个性、人格、合群性及家庭教养方式方面的差异提供充足的证据。

2010年风笑天在媒体研究论文中指出,虽然近十年媒体对独生子女的评价一直以负面为主,但是2008年以来大众媒介对“80后”一代人的评价有了较大的转变,特别是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对这一代人的正面评价显得特别突出。比如“有责任的一代”、“觉醒的一代”、“成熟的一代”、“敢于承担的一代”,等等。

三、评价

综上所述,可以将关于独生子女就业选择问题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觉得独生子女在就业选择中有其非常显著的特点,还有一类是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没有显著的区别的。根据上面的文献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认为独生子女在就业选择中有显著特点的,所写的文献是一种类似于综述的文献,并没有很确切的数据进行支撑,但是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的区别的以风笑天的为主的一类,所得出的结论都是经过了比较规范和较大范围的取样的,他们得出的结论也更为科学和有代表性。

我也是坚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的区别的,所以在参考了风笑天等前辈的研究之后,我发现他们的研究有关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的、其父母的生育意愿、其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等问题,对于就业当面也有研究,但是并未涉及职业选择。综上,我想研究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对于就业的选择是否会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区别,

研究方法和资料: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给重庆市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分发问卷,共50份。利用问卷调查得到资料,了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情况下,对于就业的选择,并探讨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在发放我准备的50份问卷时,我严格按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为1:1的同时,男女比例也是1:1的比例发放问卷。其中25个男生中,有12个非独生子女,13个独生子女;25个女生中,有13个非独生子女,12个独生子女。

由于本次调查的抽样采取的是滚雪球式的发放问卷方法,而非严格的随机抽样。因而,本研究结果的推广性会受到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仅限于我所调查的重庆大学生,而不适用于所有的大学生群体。

资料分析: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数据的分析中,我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显著相关。独生子女的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普遍要比非独生子女的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要高,同时,也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普遍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如下表1、表2、表3所示)

同时,是否为独生子女还与大学生在工作中看重的方面有相关性。其中,独生子女中全部认为工作发展前途大对于以后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非独生子女中有2人觉得是否有发展前途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而对于工作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独生子女中有5人觉得重要,9人觉得一般,11人觉得不重要;而在非独生子女中有10人觉得重要,11人觉得一般,4人觉得不重要。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更看重以后工作的发展前途是否大,并不觉得专业和工作对口很重要。相反,非独生子女更看重专业与工作的对口性,而不是看重工作的发展前途。

综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会普遍好一些,而且父母的文化程

表1: 父亲的文化程度

是否为独生子女 频率

百分比

是 有效

小学及以下 2 8.0 初中 8 32.0 高中及中专 5 20.0 大专 3 12.0 本科及以上 7 28.0 合计

25 100.0 否 有效

小学及以下 3 12.0 初中 10 40.0 高中及中专

9

36.0

大专 2 8.0 本科及以上 1 4.0 合计

25

100.0

表2: 母亲的文化程度

是否为独生子女 频率

百分比

是 有效

小学及以下 1 4.0 初中 10 40.0 高中及中专 6 24.0 大专 5 20.0 本科及以上 3 12.0 合计

25 100.0 否 有效

小学及以下 6 24.0 初中

14 56.0

高中及中专 3 12.0

大专 1 4.0

本科及以上 1 4.0

合计

25

100.0

表3: 家庭平均月收入

是否为独生子女

频率

百分比 是 有效

1500以下

3

12.0

1501-3000 14 56.0

3001-4500 5 20.0

4501-6000 2 8.0

6001以上 1 4.0

合计

25 100.0 否 有效

1500以下

17

68.0

1501-3000

5

20.0

3001-4500

2

8.0

4501-6000

1

4.0

合计

25

100.0

度也普遍要高,这样对于孩子的就业会产生许多的影响。但是,独生子女与否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并没有许多直接的影响,许多影响都是通过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平均收入等项产生的。

二、是否为非独生子女与结果无显著相关的项目。

正如下面三个表(表4-6)所示,根据相关的分析,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我设计的问卷的大多数题目都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一)如表4所示,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于他们就业观影响最大的我根据文献将选项分为了6个部分,包括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社会形势和政策、媒体舆论影响、传统观念影响和其他,从下图1、图2可得,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影响因素并无明显相关。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影响会稍大于非独生子女。

对于以后工作的工资期望是就业选择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考虑到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我将工期期望分为了自己对毕业以后的工资期望和父母对于自己毕业之后的工资期望。并由此做了复式的条形图,如下图3和图4所示,期望值呈现为离散型。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大学生自己对于毕业以后的工资期望中,当其与父母对于子女的工资期望相同时,它相比两者不同时所占比例最大。换句话说就是,父母对于子女与大学生自己的工资期望经常是相同的。

对于之后的择业方式、环境选择和地域选择,也如上面的几个图表所示,并没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区别。就择业方式而言,独生子女更倾向于先尝试不同的工作以后,再进行选择,而且就我调查的大学生独生子女中,没有人选择“没什么要求,只要有工作就干”这一选项。而非独生子女则更倾向于“直到选择自己较满意的工作以后才罢休”,且对于自主创业,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都表现出不抱太大兴趣。

而对于工作的环境的选择,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呈现出希望以后的工作环境是“中等节奏,有自己的适当休闲娱乐的时间”的,而对于“节奏快,充满挑战”和“慢节奏,比较休闲”都很少有人选择。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驳了葛传兴的认为独生子女更多地把自己看成“社会人”而不是“单位人”。他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希望自己和工作单位之间就是一种单纯的工作关系,自己有生活的自由,有工作流动的自由。”而由上我们得出,在我调查的大学生中,这种想法并不是独生子女所特有的。

关于地域的选择,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倾向于选择“直辖市或省会城市”,而且非独生子

女选择这个选项的还多于独生子女,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独生子女中没有直接选择“农村或城镇”的,而是选择了“不一定,都有可能”这个选项。这也说明了大学生们希望留在大城市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与他(她)是否为独生子女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二)对于以后的工作,我列举了12项我觉得大学生们会看重的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劳动力强度不高、工作单位离父母近、工作与国际接轨、工作发展前途大、工作的社会地位高、工作的收入高、工作比较稳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所学的专业对口、福利保障体系完备、工作的环境好。其中“工作的发展前途大”与“与所学的专业对口”在前面已分析过,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有显著的关系,而剩下的10项如下表5所示,是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对于这12项,每一个条目均采用5级分数制,具体说明如下:1.非常重要;2.比较重要;3.一般;4.比较不重要;5.非常不重要。

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其并无显著相关性。

业和去基层锻炼,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选择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如表6所示,是对这

四项进行的相关性分析。

是没有显著区别的。

对于以后的工作能否提供再学习的机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是比较看重的,具体情况如下图7和图8所示。

是否愿意自主创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选择情况近乎重合,很多人都表示在毕业以后愿意试试,大部分都不愿意不到毕业就去闯荡。而对于是否愿意去基层锻炼,独生子女中愿意去基层的与不愿意的比例为17:8,而非独生子女中愿意去基层的与不愿意的比例为11:14。

三、关于与职业选择相关因素的分析

(一)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虽然根据数据,独生子女与否对于以后的就业选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对于是否是独生子女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分析显示,独生子女中,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为2人,占8%;初中有8人,占32%;高中及中专有5人,占20%;大专有3人,占12%;本科及以上有7人,占28%。而在非独生子女中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为3人,占12%;初中有10人,占40%;高中及中专有9人,占36%;大专有2人,占8%;本科及以上有1人,占4%。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的父亲在大专以上的人数要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的父亲的文化程度普遍是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父亲的文化程度。

在对大学生母亲的文化程度进行分析时,其比例与是否为非独生子女的相关性更加明显。独

生子女中,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为1人,占4%;初中有10人,占40%;高中及中专有6人,占24%;大专有5人,占20%;本科及以上有3人,占12%。而在非独生子女中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为6人,占24%;初中有14人,占56%;高中及中专有3人,占12%;大专有1人,占4%;本科及以上有1人,占4%。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独生子女母亲的文化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的文化程度。

同时,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与参与调查的同学的大学以前常住地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相关分析得出,父亲文化程度与大学以前的常住地两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36,双尾检验概率p值尾0.000<0.05,故变量之间显著相关。即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让他们的子女在发达的地方成长。同时,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大学以前的常住地之间的关系与父亲文化程度和大学以前常住地的关系相似。母亲文化程度与大学以前的常住地两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96,双尾检验概率p值尾0.000<0.05,故变量之间显著相关。即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让他们的子女在发达的地方成长。综上可得,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选择只生一个孩子,而他们的文化程度越高,他们所在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也会越高,也越有可能让他们的孩子在越发达的地方成长。

父母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职业选择。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让孩子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发达的城市工作,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看重工作以后的发展前途和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很看重工作的稳定性。

(二)大学以前的常住地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大学以前的常住地我用三个选项概括,分别为:城市、城镇和农村。根据相关分析,大学以前的常住地与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工资期望两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93,双尾检验概率p值尾0.039<0.05,故变量之间显著相关。他们的相关关系为大学以前的常住地越发达,大学生对于以后工作工资的期望就越高。

同时,大学以前的常住地还对工作是否与国际接轨和工作发展前途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常住地与是否与国际接轨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16,双尾检验概率p值尾0.033<0.05,故变量之间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大学以前越是在发达的地区成长,越希望以后的工作能与国际接轨。常住地与工作发展前途是否大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44,双尾检验概率p值尾0.014<0.05,故变量之间显著相关。表示,大学以前越是在发达的地区成长,越重视以后工作的发展前途。

大学以前的常住地是城市、城镇还是农村,这是整个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城市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竞争意识等等都比其他两项要强,所以对于大学生对于以后的工资期望、是否与国际接轨和工作的发展前途都有很明显的关系。大学以前的常住地是城市的大学生对于工资

期望会高于城镇和农村的,对于是否与国际接轨和发展前途是否好也会更看重。常住地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是社会环境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

(三)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性别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就业选择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首先,对于工作是否与国际接轨,女生中认为这项重要的有15人,占60%;而认为一般的有5人,占20%;认为不重要的有5人,占20%。而男生中认为这项重要的只有4人,占16%;认为一般的有14人,占56%;认为不重要的有7人,占28%。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对待工作是否与国际接轨普遍呈现重视度高的现象,而男生则并不怎么看重这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福利保障体系是否完备,女生中认为这项重要的有22人,占88%;而认为一般的有3人,占12%;没有认为不重要的。而男生中认为这项重要的有17人,占68%;认为一般的有7人,占28%;认为不重要的有1人,占4%。经过比较不难发现,对于福利保障体系是否完备,女性重视的程度是高于男性重视的程度的。

在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性质的问题时,男生中有3人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占12%;有15人支持找与专业有关联的工作,不一定要对口,占60%;也有3人认为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占12%;剩余4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占16%。女生中没有有人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有10人支持找与专业有关联的工作,不一定要对口,占40%;也有4人认为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占16%;剩余11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占44%。由上可得,女性对于选择职业方面更加追求自由,希望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行业。而男性更倾向于找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专业。

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情况,男生有2人不到毕业,想闯荡一番,占8%;有15人希望在毕业之后自主创业,占60%;有7人在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选择自主创业,占28%;有1人不管怎样,也不会自主创业,占4%。在女生中,有1人不到毕业,想闯荡一番,占4%;有9人希望在毕业之后自主创业,占36%;有10人在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选择自主创业,占40%;有5人不管怎样,也不会自主创业,占20%。相比而言,女性更倾向于安稳清闲的工作,不愿意自主创业去冒险。而男性更倾向于这样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

性别的影响主要在于社会对于女性和男性的期盼不同。中国的社会,把女性定义为依附男性而存在的社群,虽然现在提倡性别平等,但是几千年的传统没办法短期根除。现在的社会仍然觉得女性应该找稳定、压力不大而又空闲的工作,而男性应该去闯荡一番,为家庭撑起一片天。正是因为角色分工的不同,男性在就业选择中多选择比较冒险性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而女性则更看重工作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稳定与否。

(四)年龄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中,年龄也是很重要的一

个因素。年龄与以后的工作地区的选择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96,双尾检验概率p 值尾0.037<0.05,故变量之间显著相关。即年龄越小,越倾向于选择发达的地区就业。

而年龄对于工作是否富有挑战的重视程度也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80,双尾检验概率p值尾0.049<0.05,故变量之间显著相关。他们的关系是:年龄越小,越希望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

年龄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并不是非常的显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的调查问卷主要面向的人群就是大学生,他们的年龄跨度本来就不大,我的问卷最终年龄跨度为18岁到24岁,中间只有6岁的差距,故年龄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不会完全显现出来。但是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稳定而又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年龄越小,越希望选择充满挑战性的,竞争力强的工作环境。

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在我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学生总体的职业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独生子女青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年在职业选择方面,如环境选择、地域选择等大部分不存在明显的差别,有极少数几项存在差异。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趋向于选择较发达的城市就业,并且希望选择比较适中节奏的工作,能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这些职业选项是大部分大学生所希望的,而并非独生子女所特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以往的时代完全不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经济繁荣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接受最优质教育的条件;改革开放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成为全球化的一代;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整齐划一的成长路线,个体发展更为多元自由;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下,我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代,更为大胆和更敢于改变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和上一代人不同的价值观。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这些过程是我们大学生共同经历的,这些经历使我们与上一代人有了明显不同的价值观,对于工作,不管我们是希望找到更稳定的工作,或是对于工资有了更高的要求,或是更希望能走出国门,我们的选择是有差异,但是这是由于多元化的社会,全球化的沟通所造成,而并不是因为是否为独生子女而造成。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其实进入大学时,伴随我们的就不仅是4年的学业,就业问题就已经开始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现今,招聘会上的宣传栏上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些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毕业以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也就是关于大学生好就业问题的调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2.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3.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压力的加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大学生待业并不是因为单方面的供给过剩而造成的,某些地区和单位同样也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就业鸿沟”。目前,大学生待业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高校教育体制近几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大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在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却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这是造成“就业鸿沟”的重要原因! 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 影响就业的因素非常多,就我国目前而言,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对就业影响较大。 1.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总量绝对过剩 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总量决定着劳动力的供给,新增劳动力不断的增多,劳动力的 转移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直接决定参与劳动的人数是供大于求 还是供不应求,决定了一国是否是充分就业。劳动参与率是要求参加劳动的人数与劳动 力总量之比,一国的劳动参与率越高,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越大。劳动力迁移影响就 业的区域结构,人们往往从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向较高的地区迁移,尤其表 现在城乡之间的迁移。我国人口总量过大,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占世 界劳动力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人口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导致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就 业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另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也带来比较严重的城市就业压力。 2.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劳动力相对过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而市场经济实行的是市场化就业 制度,我国目前由于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制度尚不成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由政 府的附属部门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样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和严格的成本制 约机制作用下,他们必然会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去配置劳动力要素,消除内部隐性失业, 裁减“冗员”,产生很多下岗型失业人员。同时,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作用 下,那些产品滞销、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将失去“体制特权”的保护,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以破产、拍卖、兼并等形式退出市场,或者重新优化组合。 这些企业失业人员也使得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他们的安置也对我国的就业形成了一定 的压力。 3.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 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我 国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如下表 3-1 所示,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在 逐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急需转移出来,但乡镇企业吸 纳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减弱,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变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城 镇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4.技术进步 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先进设备逐渐取代落后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又会取

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首先,我们来明确以下几个概念,毕业大学生是已经接受过高等学校教育的人,是社会技术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具有劳动愿望和劳动能力的人才,在此我们需要强调大学生包括高职高专毕业生。然而事实证明我国大学毕业生专业素质和能力仍然很欠缺,正因为如此大学毕业生优先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检测自己学习成果、认清自我的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优先的选择就是就业。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具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的过程。而大学生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愿望恰恰是与就业的需要相吻合的。这就更加证明了大学生毕业应该先就业。然而创业则不然,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从何者能够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使生活更平稳的角度来讲,我方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 那么,大学生毕业为什么要优先选择就业呢?我方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对于个人来说,现实生活中毕业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还十分有待积累,想要在人生中有所建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必须有扎 实的基础,获取足够多的经验,因此就需要我们先就业,了解社 会工作实际情况并在社会中得到锻炼,通过就业的多种选择性, 确定自己适合哪方面工作,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点,对于家庭来讲,大学毕业生承担了父母多年来寄予身上的太多希望,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一种平稳的生活,但大学毕业生一旦选 择创业,却让父母也背上了不必要的压力,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 虽然缺乏的很多,但却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群体,既然 已经步入社会就要通过自己来获得自我的基本生活保障,每个人 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面对现实需要我们考虑到自己 以外的人。 第三点,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毕业后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当一个人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时,实际上就是增加社会负担,当大多数毕业生 不具有成为社会领导者的能力时,那我们就要虚心的成为社会工 作的参与者,因此大学生毕业以后优先选择就业既可以为社会减 轻负担,又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从而更稳定的积攒自己所需的 东西逐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所以我方认为大学生毕业以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从而达到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使生活更平稳的目的。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 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一( 1、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xx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08工业工程一班

一、前言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但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据统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758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这一形势和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体系有关,但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关。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班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工业工程、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会计这四个专业的大四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希望由此分析出影响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几率。以下是我班对这段时间的调查总结和报告,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二、调查前期工作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2月15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四毕业生就业因素进行随机调查,在经管院中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专业(工业工程,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会计),再在这4个专业中按各专业的男女比例发放问卷,采取了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0张,回收100张,问卷回收率100%。 (二)调查形式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现在就业因素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过查找大量资料、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单选题和多选题相结合的形式。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数量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三)调查流程 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1月25日,班级分组,共分四个小组。我们开始查阅文献,到网上查找资料,并分析,最后一致讨论形成问卷。 2.调查阶段: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日,确定抽样范围,各小组分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差异性的调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研报告 题目: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差异性的调查 摘要:独生子女问题作为目前中国众多社会性问题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涉 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及广泛的社会教育。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就在一直攀升。对于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群体,而事实上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这些 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一、调查项目概况 1.1背景介绍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中的两类不同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较早获得分享、合作等社会功能。在传统观念中,认为非独生子女拥有乐于帮助别人、能够适应艰苦生活、合群、独立等优秀品质。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往往表现出自私、自理性差、孤独感强等心理和行为表现。所以本研究的调研正确引导一些刻板的偏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乃至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1.2研究目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2亿。近年来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今后的比例还将越来越大。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在人际交往和情感等方面有没有差异?有何差异?这将是本项研究所探讨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在群体中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发扬,缺点改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1.3研究方法 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主要采用谈话、问卷、检测等形式进行。 二、调查项目 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生活方面的消费状况; 2.1.1 生活费差异 综合比较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费上的差别,分析绘制了下图 图1 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费上的差别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及其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工程 组长:李健学号:201002030013 成员:汪静静学号:201002030006 王旭文学号:201002030023 夏娟学号:201002030026 王莹莹学号:201002030036 刘冠廷学号:201002030049 刘慧娟学号:201002030052 黄静学号:201002030057 刘书龙学号:201002030062 姚稳学号:201002030065 向祖庭学号:201002030066 时间:2012年10月28号--2012年11月03号 指导老师:刘会平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价值观工作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12年10月28号至2012年11月03号 四、调查内容: 1.学生的就业去向 2.学生的就业态度 3.关于就业指导方面 五、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回收率高达9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5903042.html,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作者:刘铭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解决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出了 10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程度较大、最受认可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人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而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部分企业甚至开始裁员,使得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的应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涉及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的最新的或经典的,尤其是对年份较近的比较有影响力10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10个因素。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 1.大学生就业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它既可以隶属于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又可以隶属于教育这个巨大的系统。构成大学生就业系统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应是大学毕业生,从系统的角度看,毕业生自身也能算的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最新报道显示,仅2016年的大学毕业生达756万,数字十分庞大。另外,该系统还包括了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子系统。来自外界的信息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的环境因素,这些信息可以来自于国家或者企业。诸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途径的优惠就业政策信息,再诸如企业自身扩大招收规模等。在此,将大学生就业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大学生系统、高校系统、企业系统、社会系统。 2.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为了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的因素,下面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献,分别从四个子系统的视角对所看文献进行聚类,形成简单的综述。文献检索过程中,我选择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设定时间为2013—2016(为了跟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ISM模型作对比,期望能够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选择比较有影响力的文

最新毕业大学生应该选择就业还是创业辩论赛一辩稿

亲爱的来宾,大家晚上好。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认为就业比创业更好。至于原因,请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大学生普遍掌握资本不足,这资本包括了金钱,专业知识,人际关系网,社会经验等等。一个人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这些资本。创业更是如此。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掌握的资本匮乏。大部分人都不是比尔盖茨,不像他既有点子能力,还有有一个IBM董事长的母亲。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很难拥有各种商业能力,了解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保证资金链不断裂。与创业要求的巨大资本不同的是,就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较低,大学生就业的同时更是累积资本的过程。 第二、创业的风险过大。大学生不仅缺乏创业的资本,更难以克服社会环境因素。中国的赋税痛苦率世界第二,对于刚成立的小公司。各项税费占到企业成本三成左右。其次目前市场的竞争十分的激烈,很多领域出现饱和现象。在高税负高竞争的双重挤压下,创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而就业则不同,就业可以非常低的风险找到谋生的手段,为以后寻得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综上,我方坚决认为大学生就业比创业好。 2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知识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而综合素质的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这是一个有步骤、有条理的过程。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没有厚积,何来薄发? 3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头脑来创业了吗? 4风雨过后是否还能静下来在课堂上继续读书学习这仍然是一个对方辩友的乐观假设? 5那些创业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有技术特点的,那么让对方辩友分析一下全国上下又有多少人是搞技术的?剩下的人怎么办?文科类的怎么办?这个理论适合绝大多数的人吗?只能说对特殊的群体利大于弊,而对大多数来说弊大于利! 6你有足够的金钱,足够的时间去创业吗??不要忘了:你是学生!!!不是商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比尔站起来,无数个无名创业者倒下去。 7如果大学生创业那么简单,多少大学毕业生还是失业?深思啊!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辛苦好几年,才能作出一点成绩。成功的花环凭什么轻松戴到大学生的头上? 8对方辩友连自己的专业知识都没有学好,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又从何谈起? 9这个时代乃至就扬大而言,又有几个能够完美结合的人呢?我们说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谁又能断定自己是能处理好两全的事? 10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吧。针对这些无法逃避的问题,难道只要有梦想就能面对解决吗? 3、失败率很低,你们还提倡大家去做,而你们之中没有一位去做?这是什么道理? 4、那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一下创业的流程?你是否有信心去走好每一步? 5、我这边有本创业计划书,麻烦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本出自学生之手的策划书要花多少精力和时间去做?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什么? 6、从策划书而到真正的创业行动到底有多远?存在什么困难? 7、有哪家投资公司对你的计划感兴趣并且要投资呢? 大学生个别创业成功的例子的确让人心动,让我们的思想有倾向于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的那一方,但是个别成功案例并不能掩盖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的事实 3%!·!!的 3,现在经济危机还没过去,本来国家就已经够艰难了,市场哪有那么多资源给这些练手的大学生去糟蹋、去浪费!这种盲目创业之风,会导致一批想要辍学创业的浮躁青年更加有理由不去学习了,辜负老师与父母亲人的厚望,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盲目创业的跟风攀比心理,社会负面影响极为严重 5那些创业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有技术特点的,那么让对方辩友分析一下全国上下又有多少人是搞技术的?剩下的人怎么办?文科类的怎么办?这个理论适合绝大多数的人吗?只能说对特殊的群体利大于弊,而对大多数来说弊大于利!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比较 关 颖 [摘要]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独生子女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6JZD0027 [作者简介]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一、研究背景 我国施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有近30年。30年来,独生子女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国社会出现,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初,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已达到9000万。1与此同时,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独生子女犯罪也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并作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新特征予以特别关注。

早在1996年,当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进入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郭翔教授在概述我国青少年犯罪状况与特点时,就将“独生子女违法犯罪人数不断上升”作为主要特点之一,指出: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故学生犯罪中多系独生子女犯罪。独生子女的犯罪,给家庭和亲属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也较为严重。我国青少年犯罪面临的此种动向,也须引起高度注意。”2犯罪学专家肖建国教授曾撰文指出: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应当思考和探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对策。他认为:虽然独生子女是否是“问题儿童”尚有待商榷,因为独生子女有许多好的方面,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心理偏差,导致独生子女越轨行为的形成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 在实证研究方面,山东省少年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中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各100人进行了比较分析,有关犯罪类型的调查结论是,独生子女犯侵财型人数占75.14%,高出非独生子女4.87个百分点,说明独生子女犯为“财”犯罪更突出;独生子女犯性犯罪占16.22%,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暴力犯罪人数比非独生子女犯高出4.87个百分点。研究者认为,这与从小养成任性逞强、横行霸道等坏习惯有直接关系。4另有王延海2001年对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的调查,对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的基本情况的描述是:(一)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二)侵财型犯罪为主,暴力化倾向明显;(三)团伙作案为主,犯罪危害加重;(四)犯罪年龄集中,独生子女犯罪的平均年龄为15.65周岁,14.77周岁至16.53周岁是独生子女犯罪的高发期。5等等。 纵观有关独生子女犯罪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大多就独生子女谈独生子女,没有非独生子女作为对照组,一些以独生子女犯罪人为对象的研究所指出犯罪特征,事实上是所有未成年犯的共性问题,而不是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二是定量分析资料多数来自某一机构或某一地区且样本较小,难以据此推论我国独生子女犯罪的总体状况;三是个别涉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的调查数据,没有差异显著性检验,仅以微弱不同的几个百分点不足以说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 笔者认为,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应当基于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仅就犯罪的基本特征而言,从两类群体差异的客观分析中才能得出相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是有目共睹的,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早日成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速度和前途。所以,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过剩,也反映出高校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就业机制不完善、就业市场不健全、就业观念滞后、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指导等问题。本文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作一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面临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有关。目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共有2000余所,在校学生约2100万。据教育部门的统计,现今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左右,还没有计算历年累计下来未就业学生人数。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等等,都使大学生面临一个不宽松的劳动力市场,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 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盲目择业现象严重。 (三) 毕业生就业整体结构性矛质突出。

(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限制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及实习环节上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之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部分毕业生掌握的知识仍然停留在书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五)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使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活动,加强就业实践环节。比如开展“模拟求职演练”、举办“挑战杯”科技竞赛、营销大赛等活动。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师资力量,从实际出发,开设实用性较强、社会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展露头角,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 教育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就业观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破除到国企、事业单位端“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 作者:*** [摘要]:如今,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必然会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关对策,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就业对策就业形势 背景和意义:近来高校对招生人数的逐渐放宽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妥善有效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有利于我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调查情况 最近几年各高校一直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并且随着高校继续扩大招生人数这种现象还会存在并有逐渐变得严重的迹象。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目的 现在,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本次调查通过了

解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所在,并通过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找到问题所在,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增加其就业成功的筹码。 (二)调查对象 本次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主要针对于山东工商学院在校应届毕业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人员运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应届毕业班6个班级共280人,共收回有效问卷271份, (四)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30.26%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40.59%的人认为所学专业的前途无所谓,即现在的专业并不会对就业其多大作用,仅有8.49%的人认为个人专业很有前途所占比例并不大。数据如表1。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同学是从大三大四开始接触就业有关的知识的,仅有12.55%是在大一就开始学习就业知识的,而从现在就业难的局势下,大学生应该尽早学习就业有关,在大一大二就应做好准备,而数据显示仅有25.83%的人提前接触就业知识信息。数据如表2。 (表2)

层次研究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应用

————————————————————————————————作者:————————————————————————————————日期: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应用 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通过投简历,面试等方法,现有三个单位可以供他选择。即:C 即上海钢铁有限公司B1、联想电脑(广州)有限公司 B2、三一重工集团B3。如何从这三个工作岗位中选择他比较满意的工作?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通过研究,最终确定了四个准则作为参照依据,来判断出最适合且最让他满意的工作。 准则:准则层A ,即发展前景A1、经济收入A2、单位信誉A3、地理位置A4;通过这四个标准来评判出最满意的工作。 第一层:目标层Z ,即对可供选择的工作的满意程度Z ; 第二层:准则层A ,即发展前景A1、经济收入A2、单位信誉A3、地理位置A4; 第三层:方案层B ,即上海钢铁有限公司B1、联想电脑(广州)有限公司 B2 、三一重工集团B3。 建立结构图为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首先,我发三份调查给我们寝室的同学,统计比较分析目标层与准则层成对比较矩阵,三人各自写出目标层与准则层成对比较矩阵分别为: 对可供选择的工作的满意程度Z 经济收入A2 上海钢铁有限公司B1 地理位置A4 单位信誉A3 发展前景A1 三一重工集团B3 联想电脑(广州)有限公司 B2

(每一格表示/ij i j a A A ,即横行对应值比竖列对应值之比) 调查1意见 调查2意见 Z A1 A2 A3 A4 A1 1 1 5 5 A2 1 1 3 5 A3 1/5 1/3 1 2 A4 1/5 1/5 1/2 1 Z A1 A2 A3 A4 A1 1 2 3 5 A2 1/2 1 3 3 A3 1/3 1/3 1 2 A4 1/5 1/3 1/2 1 Z A1 A2 A3 A4 A1 1 3 2 3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调查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调查” ----以南昌高校为例 参赛团队:MIRACLE 组长名称:邓艳君 队员名称:张虹宇陈晓芬 马丽平傅招能黎露

摘要 独生子女问题作为目前中国众多社会性问题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及广泛的社会教育。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就在一直攀升。对于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群体,而事实上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专门组成了一个调查小组,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我们以南昌市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三所高校的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进行在生活状况、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南昌市高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性情况。同时希望通过南昌市高校学生的状况来以点推面,反映我国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情况。 1、目的:从独生子女以及非独生子女群体的内在特征、横向及纵向研究等角度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关人际交往与生活情感方面的差异性。 2、方法:我们在江西省南昌市选择了三所高校,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样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我们在每所大学发放了200份问卷,根据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目录 第一章调查项目概况 (1) 1.1背景介绍 (1)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第二章调查方案 (2) 2.1调查目的 (2) 2.2调查对象 (2) 2.3调查项目 (2) 2.4调查表 (3) 2.5 调查方式和方法 (3) 2.6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 (4) 2.7问卷的输入 (4) 2.8质量控制 (4) 2.9组织计划 (5) 第三章数据概要及基本信息 (6) 3.1基本数据概要 (6)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7) 3.2.1是否是独生子女情况 (7) 3.2.2性别信息 (8) 第四章数据分析经济状况分析 (9) 4.1 生活费差异 (9) 4.2 经济来源 (9) 4.3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状况的比较 (11)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1社会因素(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入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1社会因素(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入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 .学历文凭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老师:贾彦)同学们,一直以来,我们的脑海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其实,一个人的学历、能力的辩证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学历只能证明一个人过去受教育的程度, 并不能说明他具有多高的能力。学历与知识能力之间不成正比, 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 学历高不一定能力高;无学历不一定无能力, 学历低也不一定能力低。也就是说, 学历并不代表一切, 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人才竞争上应该重能力而轻学历。学历故然在求职的开始阶段,会提供一些机会,但如果你没能力也是徒然。众所周知,学校里学的只是基础知识,主要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工作后的日积月累。而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概况: 高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然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此前,我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就业难的问题严峻而紧迫。 调研目的: 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看法,相应提出就业对策和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调研方法: 1、调研方法:调查以问卷为载体,采用自行编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随机调查,让我身边的朋友自行填写,并在我市师范大学校门口随机抽取10 0名学生调访,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2、调研主题:“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 3、调研对象: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4、调研结果:对大学生发放问卷,访谈相关人群,总结分析结果,并得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2份,回收问卷16份。经统计结果显示,6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大多数学生在半年内才找到工作,约占47%。结果也显示很多人对自己毕业后能够很快找到工作的自信度均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