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㈡填空题

1. EHFV基因L编码______, M编码_______,S编码________。

2. 我国EHF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I型汉滩病毒和Ⅱ型汉城病毒,分别由___鼠和___鼠传播。

3. EHF病程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五期。

4. EHF少尿期的治疗原则为_________, ________, 导泻和放血疗法及_________。

㈢选择题

1.A1型题

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蛋白中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是:

A. 膜蛋白

B. 核衣壳蛋白

C. 多聚酶

D. 转录酶

E. 内切酶

⑵ EHFV是一种:

A. 单链DNA病毒

B. 双链DNA病毒

C. 负性单链RNA病毒

D. 正性单链RNA病毒

E. 双链RNA病毒

⑶ EHF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A. 呼吸道传播

B. 消化道传播

C. 输血传播

D. 母婴传播

E. 虫媒传播

⑷ EHF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 全身小血管损伤

B.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C. 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

E. 全身血容量降低

⑸下列哪项不是EHF血常规改变的特点

A. WBC增高

B. 血小板降低

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D. 异形淋巴细胞出现

E.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⑹ EHF多尿移行期的临床特点是:

A. 尿量开始增加,临床症状好转

B. 尿量开始增加, 尿素氮下降

C. 尿量未增加, 但症状好转

D. 尿量未增加, 但尿素氮下降

E. 尿量开始增加,症状进一步加重,尿素氮继续升高

⑺ EHF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特征有:

A. 血WBC增加,中性粒细胞也增加

B. 血小板降低

C. 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D.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E. 以上均是

⑻关于EHF的治疗,下列那项不正确:

A. 发热早期可用Ribavirin抗病毒治疗

B. 低血压期首先应补充血容量

C. 少尿期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

D. 多尿期时要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

E. 一旦发现EHF病人应尽快转上级医院治疗

⑼ EHF病人透析治疗的反指征是:

A. 少尿4天或无24小时以上

B. 明显的尿毒血症

C. 明显的高血钾

D. 高血容量综合症

E. 低血压难以纠正

⑽ EHF的发病机理可能涉及到:

A. 病毒直接作用

B. Ⅲ型变态反应

C. 早期还有I型变态反应参与

D. 各种细胞因子也起重要作用

E. 以上均是

2. A2型题

⑴男性40岁,11月发病, 发热三天, 血压72/40mmHg, 血WBC 18×109,血小板56×109,尿蛋白(+++),该病人的诊断首先应考虑为:

A.革兰氏阴性败血症 B. 急性肾小球肾炎

C.流行性出血热 D.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革兰氏阳性败血症

⑵男性林业工人,一月起病,发热两天就诊,体查结合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胸壁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下列那项检查对病人的诊断帮助最小:

A. 血常规

B. 尿常规

C. 出血热IgM型抗体检查

D. RT-PCR测EHFV RNA

E. 胸部CT

⑶女性农民,发热4d,昨天尿量680mL,呈酒醉貌,注射部位可见片状淤斑,尿蛋白(++++),下列处理

那项不正确:

A. 立即查血常规

B. 立即查EHFV 抗体

C. 立即补充血容量

D. 立既应用速尿200mg静脉注射

E. 立即查电解质及CO2CP

⑷男性患者,发热6d,近2d来体温正常但尿量每天仅30~40mL,查血小板15×109抗EHFV-IgM(+),目前治疗下列那项最重要:

A. 大量补液

B. 抗病毒

C. 速尿20mg静脉注射

D. 透析治疗

E. 甘露醇扩容

3. A3型题

患者男性,38岁,发热5d,尿量减少3d,于2001年2月入院,体查:T 38℃,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可见出血斑, 腋窝处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右臀部皮肤可见5X8cm瘀斑,实验室结果: 血小板21×109/L, BUN

34.5mmol/L。

⑴为明确诊断,下面哪项检查最重要:

A. 查异形淋巴细胞

B. 肝功能检查

C. 骨髓穿刺检查

D. EHFV特异IgM抗体检查

E. 头颅CT

⑵病人目前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

A. 急性肾小球肾炎

B. 败血症

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 流行性出血热

E.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⑶目前对此患者的处理,下列那项不合适:

A. 维持酸碱平衡

B. 复方氨基比林等药物迅速降温

C. 酚妥拉明扩血管

D. 透析治疗

E. 适当应用利尿药促进排尿

4. B型题

⑴ A. 汉滩病毒 B. 汉城病毒

C. 普马拿病毒

D. 希望山病毒

E.贝尔格来德-多布拉伐病毒

①由黑线姬鼠传播者为:

②由褐家鼠传播者为:

⑵ A. 核衣壳蛋白(NP) B. 膜蛋白

C. 多聚酶

D. 内切酶

E. 转录酶

①诱导的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②诱导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③与病毒侵入细胞有关:

㈡填空题

1. 聚合酶,膜蛋白,核衣壳蛋白

2. 野,家

3.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4. 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透析治疗

㈢选择题

1 A型题

⑴ A

试题分析:膜蛋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β3整合素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其抗体可阻断出血热病毒侵入细胞,因此答案是A。

⑵ C ⑶ C

⑷ A

试题分析:EHF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故答案A最全面。

⑸ D

⑹ E

试题分析:多尿移行期尿量增加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未完全恢复,而尿素氮物质进一步增加引起高渗性利尿,临床症状也进一步加重。

⑺ E ⑻ E

⑼ E

试题分析:答案A,B,C,D均是透析治疗的指征。低血压未纠正时透析治疗进一步加重循环障碍,是反指征。

⑽ E

2 A2型题:

⑴ C ⑵ E ⑶ D

试题分析:此病人尿量减少,但尚未达到少尿之标准,首先应补充血容量,且速尿应用应从小剂量开始。

⑷ D

试题分析:病人诊断明确,已无尿2天,是透析治疗的指征,故选D。

3 A3型题

⑴ D

试题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确诊方法有特异性IgM抗体阳性,IgG型抗体呈4倍增加或RT-PCR发现EHFV 核酸。

⑵ D

⑶ B

4 B型题

⑴① A ② B ⑵① A ② B ③ B

恙虫病

㈡填空题

1. 恙虫病通过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叮咬部位形成、、、以及周围血液减少等为特征。

2. 恙虫病病原为,通过途径传播。

3. 恙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周围血液可发现,外-斐试验阳性。

4. 恙虫病的特效病原治疗药物包括和等。

㈢选择题

A1型题

⑴恙虫病的病原体属于

A. 细菌

B. 病毒

C. 立克次体属

D. 东方体

E. 衣原体

⑵恙虫病的最主要传染源为

A.恙虫病患者 B. 鼠 C. 家禽

D. 家畜

E. 水生生物

⑶恙虫病的传播媒介为

A.恙螨 B. 虱子 C. 跳蚤

D. 蚊子

E. 蠓

⑷恙虫病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是

A.肝脾肿大 B. 局部淋巴结肿大 C. 焦痂

D. 红色斑疹

E. 高热

⑸恙虫病的特效治疗药物是

A.青霉素 B. 链霉素 C. 头孢菌素

D.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E. 氯霉素或四环素类

⑹恙虫病患者周围血常规检查可见

A. 红细胞增多

B. 血小板显著减少

C. 红细胞减少

D. 白细胞正常或减少

E. 中性粒细胞增多

⑺恙虫病简便且特异性尚可的实验室检查是

A. 肥达氏试验

B. 尿常规检查

C. 外-斐试验

D. 血培养

E. 血常规检查

㈡填空题

1. 恙螨,焦痂或溃疡,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白细胞数

2. 恙虫病东方体,恙螨叮咬

3. 白细胞数常减少,OX k

4. 氯霉素,四环素族

㈢选择题

A1型题

⑴ D

试题分析:恙虫病的病原体不同于立克次体属,已单列为恙虫病东方体属。

⑵ B

⑶ A

⑷ C

试题分析:焦痂是几乎只见于恙虫病的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常以此确诊恙虫病。

⑸ E

⑹ D

⑺ C

试题分析:外-斐试验是根据变形杆菌OX株与立克次体及恙虫病东方体存在交叉抗原,以变形杆菌OX株代替不易获得的立克次体及恙虫病东方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行凝集试验,用以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立克次体及

恙虫病东方体抗体,是较简便且特异性尚可的恙虫病及其他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试验。

细菌性痢疾

㈡选择题

1. A1型题

⑴菌痢病人做粪便培养时,哪个做法是错误的

A. 采取带脓血或粘液的粪便

B. 标本勿被小便污染

C. 立即送检

D. 应于用抗菌药物两日后送检

E. 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

⑵中毒性菌痢的发病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A. 感染大量痢疾杆菌

B. 发病后未及时治疗

C. 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所致

D.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E. 特异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⑶关于细菌性痢疾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在我国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B. 菌痢患者血培养常可检出痢疾杆菌

C. 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

D. 由于病后的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故可重复感染

E.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

⑷中毒型菌痢多见于

A. 新生儿

B. 婴幼儿

C. 2-7岁儿童

D. 中青年人

E. 老年人

⑸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的最主要依据是

A. 全身中毒症状

B. 肉眼大便外观

C. 腹部压痛部位

D. 粪便检出病原体

E. 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粘膜病变

⑹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菌痢的特点

A. 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显著

B. 粘液脓血便

C. 腹痛以右下腹为著且右下腹压痛阳性

D. 肠鸣音亢进

E. 里急后重

⑺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项为重点

A. 治疗隔离病人

B. 发现处理带菌者

C. 切断传播途径

D. 口服依链痢疾活菌苗

E. 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⑻典型菌痢粪便镜检,下列那一项不常见

A. 脓细胞

B. 白细胞

C. 红细胞

D. 夏科-雷登晶体

E. 巨噬细胞

2. A2型题

题⑴~⑵患者郑×,男,4岁,以高热抽搐4小时之主诉于8月15日急诊来院。查体:T 40℃,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凉冷,脉细速。血像示白细胞总数18×109/L,中性90%。追问病史其母述前一日曾进食未洗的葡萄。

⑴该患儿的诊断应首先考虑

A. 乙型脑炎

B. 暴发型流脑

C. 中毒性菌痢

D. 败血症

E. 脑型疟疾

⑵为进一步诊断,应立即进行下列哪项检查

A. 血培养

B. 血涂片找疟原虫

C. 肛拭子采集大便镜检

D. 脑脊液涂片找细菌

E. 腰穿脑脊液常规检查

⑶男,16岁,2天前有进不洁水果史,现出现发热T 38.5℃,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大便次数每日10余次,自服红霉素未见明显效果。进一步治疗首先选用下列何种药物

A. 氟喹诺酮类药物

B. 青霉素

C. 四环素

D. 卡那霉素

E. 利福平

3. B型题

⑴ A. 盲肠及结肠

B. 回肠末端

C. 直肠和乙状结肠

D. 小肠

E. 空肠、回肠和结肠

①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是

②伤寒的病变部位主要是

③阿米巴痢疾病变部位多见于

④空肠弯曲菌感染所致肠道病变主要发生于

1. A1型题

⑴D

试题分析:粪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即可确诊。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新鲜标本,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及早

期多次送检均有助于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⑵ E

试题分析: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其发生可能与病人特异体质有关,可能为机体对痢疾杆菌释放的内毒素产生的异常强烈过敏反应致血中儿茶酚胺等物质增多,导致急性微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功能紊乱,病程中出现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⑶ B

试题分析:由于痢疾杆菌在人体内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且细菌很少侵入粘膜下层,故一般不侵入血流,极少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

⑷ C

⑸D

试题分析:全身中毒症状轻重、肉眼大便外观、腹部压痛部位、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粘膜病变在两种疾病均有所不同,故均可作为鉴别要点,但最主要的是粪便检出不同的病原体即粪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或粪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

⑹ C

试题分析:菌痢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显著,临床上有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因侵犯部位在乙状结肠,故腹痛以左下腹为著且可出现左下腹压痛。

⑺ C

⑻ D

2. A2型题

⑴ C

试题分析:中毒型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有进食不洁食物史;儿童多见,起病急骤,以突然高热、严重的毒血症症状,24小时内即可出现循环衰竭和/或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而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缺如。血像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⑵ C

试题分析:对怀疑中毒型菌痢患者尽早采用肛拭子采便或盐水灌肠取粪便镜检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认则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⑶A

试题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及有进食不洁食物史,考虑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好,耐药菌株相对较少,毒副作用小,故可作为治疗细菌性痢疾的首选药物。

3. B型题

⑴① C ② B ③ A ④ E

试题分析:菌痢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伤寒则在回肠末端,主要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阿米巴痢疾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依此多见于盲肠、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和回肠末端;空肠弯曲菌感染所致肠道病变可发生于空肠、回肠和结肠,主要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

㈡填空题

1. 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和。

2. 钩体病的基本病理损害是。

3. 钩体病临床表现类型和严重程度与感染钩体的、和有较大关系。

4. 钩体病病原治疗首选抗生素是。

㈢选择题

1. A1型题

⑴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家鼠和猪B.按蚊和伊蚊C.野鼠和猪

D.病人和携带者E.以上都不是

⑵钩体病的传播方式为

A.呼吸道飞沫传播B.消化道传播C.直接接触传播

D.节肢动物间接传播E.血液传播

⑶下列哪项不是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A.无明显的季节性B.地区性C.流行性

D.职业性E.流行类型可发生变化

⑷钩体病发病机制中错误的是

A. 钩体经皮肤进入人体

B. 钩体存在的数量与器官受损的程度完全一致

C.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性毛细血管损害

D.后发症状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

E.主要受累器官为肝、肾、肺、脑

⑸钩体病黄疸出血型的常见死亡原因为

A.败血症休克B.上消化道出血C.肺出血

D.脑膜脑炎E.急性肾功能衰竭

⑹不属于钩体病后发症的是

A.后发热B.心肌炎C.闭塞性脑动脉炎D.反应性脑膜炎E.虹膜捷状体炎

⑺钩体病治疗首剂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可出现

A.急性血管内溶血B.二重感染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赫克斯海默尔反应E.中毒性休克

⑻对钩体病诊断意义较大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内容是

A.血常规和血沉B.尿常规

C.钩体显微镜下凝集试验 D.血培养E.PCR检测钩体DNA

⑼钩体病弥漫肺出血型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短程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B.维生素K注射止血

C.度冷丁镇静D.酌情使用西地兰

E.血压偏低时及时使用升压药

⑽钩体对下列何种抗生素最敏感

A. 多西环素

B. 庆大霉素

C. 青霉素

C. 白霉素 E. 四环素

⑾钩体病使用抗生素治疗错误的是

A. 首次应大剂量以快速杀灭钩体

B. 早期使用抗生素

C.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庆大霉素或多西环素

D. 大剂量抗生素使用可诱发或加重肺弥漫出血

E. 首剂抗生素使用后应监测有无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⑿钩体病后发症的治疗

A.使用长疗程抗生素治疗

B. 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C.血液透吸

D. 护肝治疗

E. 康复治疗

⒀钩体病治疗的重要原则是

A. 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及后发症的治疗

B. 早诊断、早治疗及就地治疗A.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 D. 抗生素首剂应小剂量

E.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 A2型题

⒁患者男性,31岁,环卫工人,于7月26日入院。6天前突起高热、头痛、乏力、四肢肌肉疼痛不能行走,曾服用感冒药效果不佳。2天前出现尿量减少,约300 ml/d。体检发现全身皮肤和巩膜重度黄染,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结膜明显充血,肝肋下1cm,脾肋下1.5cm,WBC 12×109/L,PLT 120×109/L,血沉33 mm/h,胆红素420μmol/L,BUN 21 mmol/L, 肌酐275 μmol/L。

该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恙虫病C.钩体病黄疸出血型

D.登革热E.重型肝炎

⒂患者男性,42岁,农民。8月5日由当地镇医院转入省城大医院。5天前开始畏寒、发热,全身肌肉疼痛,以小腿痛明显。途中出现胸闷、心悸、咳少量鲜血。体检:体温39.4℃,脉搏132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80/40mmHg。皮肤巩膜轻度黄疸,结膜充血,双肺满布湿性啰音,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侧腓肠肌压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该例诊断最有可能是:

A.血行播散性肺结核B.大叶性肺炎C.重型肝炎并肺部感染

D.败血症并DIC E.钩体病肺出血型

3. B型题

A.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

B.血白细胞数明显下降,红细胞正常,血小板明显下降

C.血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加,红细胞正常,血小板正常或降低

D.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红细胞正常,血小板正常

E.血白细胞数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血小板正常

⒃钩体病

⒄流行性出血热

⒅恙虫病

⒆登革热

⒇伤寒

㈡填空题

1. 野鼠,猪

2. 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

3. 类别、毒力、数量

4. 青霉素

㈢选择题

1. A型题

⑴ C ⑵C ⑶A

⑷ B

试题分析:钩体病可广泛侵入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但钩体存在的数量与器官损害的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器官损伤程度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故答案“B”是错误的。

⑸E

试题分析:钩体病出现肾功能损害非常常见,多数肾功能不全并发于重型黄疸出血型患者,是导致黄疸出血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⑹B

试题分析:部分钩体病病人在发热消退后的恢复期再次出现发热、眼部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多由变态反应所引起,称为钩体病后发症。主要表现为后发热、虹膜捷状体炎、脉络膜炎或葡萄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闭塞性脑动脉炎。而心肌炎一般在疾病的急性期出现。

⑺D

试题分析:钩体病治疗规程中,首剂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后,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释放大量毒素,引起原有症状加重,一般表现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这种反应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⑻ C

试题分析:题中所列实验室检查对钩体病的诊断均有帮助,其中最常用的用于诊断的是钩体显微镜下凝集试验,抗体效价>1/400,或早期及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定诊断。血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仅20%~70%。检测钩体DNA敏感性高,但假阳性率高。血常规、血沉及尿常规属于一般性检查,对诊断的意义有限。

⑼ E

试题分析:钩体病肺弥漫出血型出现血压偏低时如使用升压药,会因血压升高而加重出血,因此禁用升压药。

⑽ C

⑾ A

试题分析:首剂大剂量抗生素治疗虽可以快速杀灭钩体,但同时释放大量毒素,使原有病情加重,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表现,即赫克斯海默尔反应。也可诱发或加重肺弥漫出血,因此,首剂抗生素使用后应监测有无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⑿ B

试题分析:钩体病后发症多由变态反应引起,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一般

表现为脉络膜炎、葡萄膜炎、虹膜捷状体炎或闭塞性脑动脉炎,不引起明显肝、肾损害,故无需血液透吸、护肝治疗或康复治疗。

⒀B

⒁ C

试题分析:该例临床特点为夏季起病,环卫工人,急性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结膜充血,小腿痛明显,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符合钩体病的基本临床特征。同时,肝肾损害明显,符合钩体病黄疸出血型的特点,故诊断为钩体病黄疸出血型。渗出表现不明显,WBC升高不显著,血小板无降低,不支持流行性出血热。体检无焦痂或溃疡以及WBC升高,不支持恙虫病。无皮疹及明显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不支持登革热。无显著消化道症状,肝脏无缩小,不支持重型肝炎。

⒂E

试题分析:该例具有钩体病的基本特征,即“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结大”,结合发病季节、职业,可考虑钩体病的诊断。因患者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和咯血,双肺湿性啰音,考虑有肺弥漫出血。不是以呼吸道症状起病,不支持肺结核和大叶性肺炎。皮肤巩膜轻度黄疸,不支持重型肝炎。无原发病灶,不支持败血症。

2. B型题

⒃ C ⒄ A ⒅ D ⒆ B ⒇ E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

㈡填空题

1. 阿米巴病按其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和。

2. 肠阿米巴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3. 溶组织内阿米巴在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其形态可呈为或。

4. 肠阿米巴病的主要传染源为,传播途径是。

5. 肠阿米巴病的肠道并发症有,,,,,肠外并发症最常见的是。

㈢选择题

A1型题

⑴肠外阿米巴病中最常见的是

A.阿米巴肺脓肿 B. 阿米巴肝脓肿 C. 阿米巴脑脓肿

D. 阿米巴腹膜炎

E. 阿米巴胸膜炎

⑵肠阿米巴病的肠道溃疡典型特征呈

A.表浅的小溃疡 B. 口大底小的溃疡 C.深切的柱状溃疡

D. 三角型的锐利溃疡

E. 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⑶典型急性肠阿米巴病的粪便呈

A.果酱样的粘液血便 B. 黄色水样便 C. 鲜红的脓血便

D. 白陶土样便

E. 蛋花样便

⑷肠外阿米巴病病变主要部位在

A.近端结肠和盲肠 B. 回肠 C. 降结肠

D. 横结肠

E. 十二指肠

⑸对肠内和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均有杀灭作用的药物是

A.依米丁 B. 氯喹 C. 甲硝唑

D. 双碘喹啉

E. 喹碘仿

⑹阿米巴肝脓肿多位于

A.肝左叶 B. 肝右叶顶部 C. 肝左叶顶部

D. 肝右叶

E. 肝左右叶机会相当

⑺典型的阿米巴肝脓肿的穿刺液呈

A.黄色脓样 B. 清亮的水样 C. 毛玻璃样浑浊

D.棕褐色如巧克力糊状

E. 红色血性液体

⑻以下哪一项不是阿米巴肝脓肿的治疗措施

A.肝穿刺引流 B. 抗阿米巴病原治疗 C. 抗生素治疗合并感染

D. 内科治疗效果欠佳及脓肿穿破时外科治疗

E.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㈡填空题

1. 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

2. 近端结肠,盲肠

3. 滋养体,包囊

4. 粪便排出包囊的人群,粪-口途径

5. 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结肠病变,肛周瘘管,阿米巴肝脓肿

㈢选择题

A1型题

⑴ B

试题分析:寄生在肠壁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易经门静脉、淋巴管或直接蔓延侵入肝脏。

⑵ E

试题分析:初期的病变为细小散在的浅表溃疡,继而形成小脓肿,但脓肿破溃后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后者为肠阿米巴病所特有。

⑶ A

试题分析:阿米巴溶解组织所致的液化性坏死物质和陈旧性血液混合而成的果酱样物质

⑷ A

⑸ C

试题分析:依米丁和氯喹是组织内杀阿米巴药,而双碘喹啉和喹碘仿是肠内杀阿米巴药,只有甲硝唑才是对肠内和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均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⑹ B

试题分析:由于肠阿米巴病多位于盲肠及升结肠,其血液流入肠系膜上静脉,经粗短的门静脉时血流快,来不及与肠系膜下静脉流入的血液相混合而大部分进入肝右叶。此外,肝右叶体积远比左叶为大,故受侵犯的机会也较多。

⑺ D

试题分析:液化性坏死的肝组织所致。

⑻ E

试题分析:阿米巴肝脓肿的治疗一般无需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甚至可能掩盖脓肿溃破等重要病情。

疟疾

㈡填空题

1. 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

2.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间日疟和三日疟复发的根源是因为存在。

3. 疟疾发作的典型临床经过包括,,。

4.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和两期,确立疟疾诊断的简便易行的实验室检查是。

㈢选择题

A1型题

⑴以下哪种药物不是耐氯喹疟疾发作时的抗疟原虫药

A.奎宁 B. 甲氟喹 C. 青蒿素

D. 磷酸咯萘啶

E. 青蒿琥酯

⑵以下哪一药物一般不用于防止初次感染疟疾的预防性服药

A.氯喹 B. 甲氟喹 C. 乙胺嘧啶

D. 多西环素

E. 伯氨喹

⑶主要用于防止疟疾复发的药物是

A.青蒿素 B. 甲氟喹 C. 伯氨喹

D. 磷酸咯萘啶

E. 乙胺嘧啶

⑷脑型疟是何种类型疟疾的严重临床型?

A.间日疟 B. 三日疟 C. 卵型疟

D. 恶性疟

E. 间日疟和三日疟

⑸常出现复发的疟疾是

A.间日疟和三日疟 B. 间日疟和卵形疟 C. 恶性疟

D. 三日疟

E. 三日疟和恶性疟

㈡填空题

1. 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2. 按蚊,迟发型子孢子

3. 寒战,高热,大汗

4. 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血涂片检疟原虫

㈢选择题

A1型题

⑴ A

试题分析:耐氯喹的疟原虫,对奎宁也耐药,而甲氟喹、青蒿素、磷酸咯萘啶、青蒿琥酯均对耐氯喹的疟原虫有效。

⑵ E

试题分析:伯氨喹能杀灭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及疟原虫的配子体,主要用于防止复发和防止疟原虫的传播。

⑶ C

⑷ D

⑸ B

试题分析: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

华支睾吸虫病

㈠填空题

1. 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是和。

2. 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而消化道传播。是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3.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情轻重主要与有关。

㈡选择题

1. A1型题

⑴人患华支睾吸虫病是因为进食了未煮熟、含有其囊蚴的

A.咸水鱼B.淡水鱼C.钉螺

D.螃蟹E.咸水螺

⑵华支睾吸虫常寄生于人体的

A.肝静脉B.门静脉C.肝动脉

D.肝内胆管E.胆总管

⑶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导致下列疾病,除外

A.肝功能异常甚至肝硬化B.胆管癌C.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

D.胆道结石E.肌炎

⑷关于华支睾吸虫病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可能感染华支睾吸虫

B.引起胆囊炎

C.与胆管癌相关

D.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E.长期重复大量感染华支睾吸虫可致肝硬化

⑸最常用于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实验检查是

A.血常规B.肝功能C.粪便查华支睾虫卵

D.血清特异性抗原或抗体E.B超检查

⑹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是

A.丙硫咪唑B.硫酸二氯酚C.第三代喹诺酮类

D.乙胺嗪E.吡喹酮

2. A2

⑺患者男性,42岁,广东商人,在本地喜食鱼生和虾生,常感肝区不适,间有右上腹隐痛,近日常规体检发现谷丙转氨酶升高,B超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管壁增厚,回声增强,未见胆管结石或其他占位病变,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胆道蛔虫病B.猪囊尾蚴病C.华支睾吸虫病

D.慢性血吸虫病E.原发性肝癌

3. B型题

A.消化道症状明显,肝功能损害明显,HBsAg阳性

B.有进食鱼生史,肝功能轻度异常,粪便检查发现形似灯泡的小虫卵

C.嗜酒,体型肥胖,血脂增高,肝脏增大,肝功能异常

D.发热、黄疸、腹痛、B超示肝内胆管扩张

E.急起发热、全身肌肉疼痛,小腿痛明显而不能站立

⑻钩端螺旋体病

⑼乙型肝炎

⑽华支睾吸虫病

⑾脂肪肝

⑿胆总管结石

㈠填空题

1. 人,哺乳动物

2. 进食未经煮熟的含有活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生食鱼肉或虾

3. 寄生于人体的华支睾吸虫数量

㈡选择题

⑴ B ⑵D

⑶ E

试题分析: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数目多时见于肝外胆管、胆总管及胰管,引起相应部位慢性炎症甚至癌变,长期多次大量感染可导致肝硬化。但华支睾吸虫不寄生在肌肉内,不引起肌炎。

⑷D ⑸C ⑹E

⑺ C

试题分析:本例有进食鱼生史,临床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肝功能轻度异常,B超提示肝内胆管炎症性改变,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诊断考虑华支睾吸虫病可能性最大。可反复多次查华支睾吸虫卵以确诊。

2. B型题

⑻ E ⑼ A ⑽ B ⑾ C ⑿D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病史摘要:患者,男,27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5天入院。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甚。血压97/60mmHg,体温38.8℃。面色潮红,呈醉酒貌。睑结膜及咽部、颊粘膜充血、水肿并点状出血。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WBC 20X109/L,N:0.85,核左移,RBC 600X1012/L,Hb:7g/dl。尿蛋白:3+,RBC:10/HP,可见各种管型。 入院后抢救无效,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尸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镜检: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染液体。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并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大片出血。 分析: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尸体解剖资料,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变化,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3、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发热。依据:病史;发热、头痛、腰痛、口 鼻出血、全身酸痛;面色潮红,呈醉酒貌;多处出血(包括右心房出血);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尸检结果所见。 2、全身性小血管损害→多处出血、发红;出血→休克→循环衰竭;肾充血出血→肾区痛、 肾功能障碍;肺充血出血→呼吸衰竭;心脏弥漫性出血→心功能不全;病毒侵入血流→发热。 3、全身性小血管损害。血管心脏、肾、垂体及其他脏器受累。 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典型表现是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 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1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2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6 【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对本地区2014年5月-2016年5 月40例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知识教育宣传,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结 果经过预防与控制后,本地区40例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程度明显优于预防与控制前,P<0.05。结论对本地区人群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健康宣传,有利于提高人群对 于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有利于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关键词】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发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1],动物源性为主要 的传播途径,可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尿、便、唾液等造成感染现象,人类主要是通过鼠类 进行传播的,其中在每年的10月份-次年1月份为流行季节,4-46d为疾病的潜伏期,主要多见于2周时间。近些年来,随着家鼠的出现,导致疫区在迅速蔓延扩大,是目前临床上急需 解决的一类重要问题。因此,对该类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义重大,本次研 究主要分析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本地区2014年5月-2016年5月40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所有人群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预防控制方案:A:提高灭鼠与防鼠的力度,是防范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预防方案,可定期 组织人群在疾病流行高峰期开展灭鼠工作,做到有方向、有计划的灭鼠,其中春季主要应将 家鼠杀灭,初冬季节应将野鼠杀灭,从根本上将传染源消灭,从而有效避免疾病的出现。通 过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方案,每年春秋季节均实施大面积的灭鼠活动,有利于将环境卫生 的管理力度提高,及时消除鼠类栖息于繁殖的区域,对鼠密度进行测定,降低鼠密度。B: 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利于将人群预防水平进一步提高。可嘱咐群众避免直接用手对老鼠进 行接触,并注意防止食用已经被老鼠破坏的食物,在劳动时应避免皮肤受损,若出现皮肤受 损情况,应即刻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在野外应注意采取绳带将领口、裤脚等系紧,穿戴好手 套等防护措施。C: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是降低该类疾病发病率的一项有力举措,目前 我国主要采取三种类型的疫苗接种,可在疾病高发区将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使得人体形成 稳定且持久的抵抗能力,其中双价疫苗是防止鼠型出血热病毒感染的一类有效疫苗。D:加 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可采取宣传手册、广播、宣传单、电视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疾病的宣传教 育力度,向民众解释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原因、危害性、防治措施等,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并保持卫生的清洁,定期对室内外垃圾进行清理等。 1.3 评价指标 对比采取防治措施后,人们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情况,并与防治前了解情况相比较,分析 其差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您好!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流行广泛,病情危急,病死率高,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接种双价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简称出血热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Ⅰ型和Ⅱ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免疫力,达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目的。 出血热疫苗的接种对象为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居民及进入该地区的人员,主要对象为 16-60岁的高危人群。共接种3剂次,接种第1剂后14天接种第2剂,接种第2剂后6个月至12个月内接种第3剂。本次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全部是免费的。 以下情况不能接种出血热疫苗: 1、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得接种。 2、发热、急性期病人、严重慢性疾病、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脑病患者不得接种。 3、过敏体质、患过敏性疾病、对生物制品和卡钠霉素过敏者不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后可能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 (1)接种本疫苗后,注射部位可出现局部疼痛、发痒、轻微红肿。 (2)全身性反应可有轻度发热反应、不适、疲倦等,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接种出血热疫苗应该注意的事项: 1、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 2、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接种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3、注射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 预防接种前,请如实提供受种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向接种医生咨询相关问题,由医生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接种。若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具体情况可向接种单位医生咨询。 请您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如同意接种,在下面签字。 受种者姓名:,监护人姓名:,日期:。 接种医生意见或建议: 医生姓名(签字):,日期:,疫苗生产企业:。 (注:本知情同意书需经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接种医生签字,并注明日期和疫苗生产企业名称后有效,由接种单位保存备查。)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优.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 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提醒广大群众,一旦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2014年出血热接种月工作总结

XXXX医院 2015年出血热接种月工作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辖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为了进一步控制我辖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按照xxx疾控中心文件精神要求,5月份为辖区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包括工地民工)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年龄范围(16周岁—60周岁)均为接种出血热年龄段。 为了贯彻落实好此项工作,积极启动出血热疫苗接种会议,动员政府协调、村委会,村卫生室等部门参与支持此项工作,通过政府部门和村卫生室等的鼎力合作,我院基本上完成了渭城区疾控中心下发的接种任务。现将此次接种月的开展及接种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我院自5月份初部署流行性出血热接种会议结束后迅速召开了由政府协调各单位(建筑工地)和村医、村干部和部分院内职工参加的宣传动员大会,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现场接种小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处理小组(详见附件1) 二、人员培训 开展疫苗接种前我们首先对各村村医和参加接种的院内人员利用现场讲座,问答等形式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包括疫苗接种对象、注射方法、接种禁忌等都进行了详实的讲解和培训。本次受训人数达到30多人。特别是直接参与接种的人员均能达到可独立操作的程度,为下一步现场接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经费投入 为了保障这次免疫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我院积极筹划启动资金,增加活动经费投入,定做了18条宣传条幅、LED宣传,并给每位村医免费发放一次性注射器;我院专门派有资质、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指派到接种现场。经过短期的宣传使广大群众知道了接种出血热疫苗的重要性和接种对象,增强了群众的防病意识,使群众踊跃报名接种。 四、疫苗使用与运输 为了保证疫苗的效价这次突击接种活动使用疫苗均由渭城区疾控中心冷链车发放,由我院防疫专干携带冷藏箱到各工地及流动人口现场接种,各村使用也要携带冷藏箱运输,疫苗和注射器的使用均按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整个使用过程没有出现一例违规操作。 五、接种点接种 这次接种月活动我们在院内设置了长期接种点,可以保障流动和外出归来人员随时接种,并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屯设立临时接种点,方便村民接种。没各接种点我们都至少安排6个人,有记录的、预检的、接种的,使现场接种工作有条不紊。 七、接种月活动总结分析 这次接种工作没有一例疑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出现。这给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留下了成功的经验!但我们也应看见其中的不足,比如流动人员掌握不十分准确,接种记录不完整,部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费用支出不到位等等,均有待遇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改进。 总之,我院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有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2)传播途径:多途径传播,一般认为以呼吸道传播为主。 3)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群分布。 4)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2、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1)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 2)免疫损伤作用(以Ⅱ型变态反应为主)。 3)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继发性损伤作用。 3、病原学诊断要点:特异诊断的血清学(血清特异性IgM 1:20(+),IgG 1:40(+),或双份血清滴度4倍升高有诊断价值)。 4、临床各期表现、并发症。 1)潜伏期。 2)典型病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源性肺水肿);其他。 5、诊断(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6、各期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 1)发热期的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强心、利尿。 3)少尿期治疗原则: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 4)多尿期的治疗原则:维持水电介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忌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 5)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二、熟悉 1、病毒学(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链单股RNA病毒,我国流行的主要是I 型、II型,I型感染者病情重于II型)。 2、实验室检测。 3、鉴别诊断:应与相应的疾病鉴别,主要有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钩体病、急性肠胃炎及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肾脏疾病等。 三、了解 1、预后。 2、预防:疫情监测(防鼠、灭鼠),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注射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因此,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7、接种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16-60岁目标人群,基础免疫2针,加强1针(免疫程序:0、14天、6个月)。

出血热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出血热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为了有效遏制我县出血热疫情高发势头,降低高危人群发病,保护易感人群,县医院防保科为我县16—60岁人群进行全覆盖出血热疫苗接种,以减轻患病人群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接种原则】知情同意,自愿免费接种。 【疫苗产品】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灭活疫苗 【作用与用途】本疫苗免疫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对Ⅰ型和Ⅱ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保护性免疫。用于预防Ⅰ型和Ⅱ型流行性出血热。 【接种程序】0天、14天接种第1、2剂次,基础免疫第二针1年后加强免疫1剂次。 【接种剂量】每剂接种1.0ml。 【不良反应】注射后个别接种者出现发热、头晕、皮疹时应注意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因疫苗含有吸附剂,少数人在注射后局部可出现硬结、轻度肿胀和疼痛,一般在1-3天内消退。 【禁忌症】发热,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既往对抗菌素和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妇女哺乳期,妊娠期均不可注射本品. 【注意事项】接种后应留观30分钟。如出现轻微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电话咨询接种单位,必要时可赴医院诊治。 本产品仅适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疾病,到目前为止,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少数人接种后未产生保护力,或者仍然发病,可能与疫苗本身特性、受种者个人体质和病毒变异有关。 本人已认真阅读并理解本知情同意书内容,确认无上述任何禁忌症或不适症状,自愿选择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灭活疫苗接种疫苗。 受种者姓名:_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年 __月 __日 联系电话:_____ _____ 签名日期: _____年 __月 __日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接种卡(受种者联)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doc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发文单位:卫生部 发布日期:1987-2-4 执行日期:1987-2-4 生效日期:1900-1-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可能确诊。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3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但是,近年来作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类的数量增多,更多的疫区不断被发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区、林区和城镇又不时有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开发、四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当前,防治本病尚缺乏经济、简便、特效的方法。但是实践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组织工作,落实防治措施,完全有可能控制本病流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部分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一、监测: 监测是卫生防疫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实施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实施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技术指导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为进一步控制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加强我县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有效保护易感人群,全县在2014年12月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集中接种活动。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特制订本技术实施方案。 一、目的 通过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短时间消除目标人群的出血热疫苗免疫空白,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保护易感人群,达到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以实施接种的村为单位,降低出血热发病率。 二、实施范围 2013、2014年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乡镇属重点范围。 三、接种目标人群 出血热疫苗接种目标人群为当地居住的16-60周岁人群,其中有接种禁忌症、既往患出血热和已全程接种过出血热疫苗的人员除外。 四、免疫程序 使用省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双价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和要求执行疫苗使用说明书。 五、实施时间 (一)11月10日,培训制定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开展宣传发动,统计目标接种人群资料、调拨疫苗,做好接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11月20日,集中开展接种活动。 (三)每月实行周报表,接种完成后进行资料汇总、统计、接种效果评估。 六、组织实施 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由疾控中心统一组织,相关部门配合。要充分认识实施本次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的重要性,在实施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前要成立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开展技术指导及现场处理工作,确保方案的正确实施。 技术指导小组主要由各地卫生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 做好人员培训、宣传动员、出血热疫苗和注射器等物资的分发、储运、登记、报告等工作,做好现场技术指导、评价及资料汇总、工作总结等具体工作。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应种人群摸底调查登记、宣传、接种和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七、社会动员和宣传 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口号、宣传画、宣传册、宣传栏、等多种渠道,采用当地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相关科普知识,以及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接种地点、接种禁忌证等,使目标人群及时获取科学准确的信息,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宣传内容上,除常规的出血热疫苗预防与接种知识外,要突出免费接种服务的内容。为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的开展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 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

疫试验等。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 发热期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1000~2000ml静脉滴注。疗程3~4日。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并能稳定溶酶体膜、降低体温中枢对内源性致热原的敏感性等。早期应用,对降热、减轻中毒症状、缩短病程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用地塞米松等。疗程3~4日。 (四)免疫药物治疗用以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 1.环磷酰胺为免疫抑制剂,主要抑制体液免疫反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上统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不同型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分布广,发病率高,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流行性出血热是通过鼠类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肾损害为特点的全身性感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病人初期症状为发热,并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血点,中后期发生全身性的毛细血管出血,病毒释放至血液中引起病毒血症;使白细胞释放大量的活性因子引起人体的代谢紊乱;病毒侵入肾脏引起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目前对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尚无专门性药物,而且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的先期症状与感冒差不多,临床上很容易引起误诊而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流行性出血热由于其传播的特殊性(经空气、消化道等),所以,往往会形成爆发流行,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春秋两季为流行高峰。 肾综合症出血热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1)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伤的皮肤粘膜。(2)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3)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人呼吸道。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3.母婴垂直传播。 如何预防肾综合症出血热? 1.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双价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双价疫苗能有效地预防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病毒的感染,是防治出血热的首选疫苗。16—70岁健康人群均可注射,保护率>95%,保护期3—5年。 2.防鼠、灭鼠。这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3.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就诊,就地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地坛医院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症出血热(HRFS)。鼠为主要传染源,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疫情最重,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逐渐减少,新疫区则不断增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根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属至少可分为八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野鼠型)和Ⅱ型(家鼠型)病毒。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为%~%。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损表现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有鼠类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史,或发病前1周至2 个月曾到过疫区。 2. 临床表现潜伏期4~42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临床上有下述5期经过。 发热期多数以突然发热起病,少数起病较缓,有头痛、纳差、乏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体温在 1~2日内升至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为主,持续3~7天,常伴有头痛、腰痛及眼眶痛(“三痛”)等。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多数病人出现“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有的咽部及悬雍垂充血。常于前胸、颈、腋下等部位可见淤点或索状、簇状淤斑。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正常。2~3天起出现尿蛋白。末梢血异常淋巴细胞亦可增多。 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天,病人出现心慌、多汗、血压下降、脉压减小。休克发展很迅速。此期“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增多。随血液浓缩而红细胞压积增高,血红蛋白上升,但血小板及补体成分下降。尿量减少,尿蛋白增加,尿管型出现。少数病人可合并DIC,休克顽固者常有明显出血倾向。个别病人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呼吸窘迫,血氧明显下降。少数重症可并发惊厥、谵妄或昏迷。 轻者此期呈一过性血压下降,重者长达8天,一般1~3天。 少尿期病程第5~8天病人进入少尿期(每日尿量少于500ml)甚至无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尿蛋白、细胞及管型增多,并可出现管状或尿膜。由于肾实质受损,病人出现氮质血症,头痛、恶心、呕吐加重,血尿素氮(BUN)上升。由于排尿量减少,同时渗至血管外的体液此时大量回吸收而血容量增加,出现充血性心衰、肺水肿或分流性内脏出血等高血容量的临床表现。也可由于内脏病变或DIC引起内脏腔道出血,以消化道、腹腔、肺部及颅内出血较多见。还有的并发脑水肿或电解质紊乱及心衰等。如若合并肺炎、败血症则预后更差,所以此期病死率最高。 此期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10余天,一般2~5天。 多尿期一般到病程的12天前后即开始恢复排尿。由移行期进入多尿期的标志是24小时尿量3000ml 以上。每日尿量最多可超过10000ml,持续时间多为2周左右,个别长达数月以上。随着尿液大量排出,高血容量、尿毒症,酸中毒等症状逐渐缓解。此期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继发感染。 恢复期尿量每日恢复到2000ml以内,尿比重及BUN等正常而进入恢复期。病人精神、食欲基本恢复,少数病人仍可有乏力、多汗、心悸、血压偏高等现象。 出血热的典型病例可呈现上述5期,但轻者可跳期,如仅有发热及多尿期,跳跃者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而重者可多期重叠,其病情重,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较高。 临床上依据病程中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出血、肾损程度及并发症的情况可将本病分为轻、中、重、极重和不典型五型。①轻型: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无明显出血,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②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出血、休克和少尿期,尿蛋白+++。③重型:体温≥40℃,

2021年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

根据白卫发《关于开展全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督导检查(〔22〕87号)》的通知精神,我院主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科室按照“XX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考核标准”认真对照自查,强化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意识。 4月21日下午,在XX医院六楼会议室由消化肝病科主任薛秋霞对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流行性出血热》培训。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医教科将课件打印下发,并将流行性出血热课件及重点内容的考核试题上传至每个科室微信平台,以提高全院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及警觉意识,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传播途径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及母婴垂直传播。 防控措施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搞好环境卫生。如有不明原因发热(39℃-4℃)、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为了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并将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保健知识制作成易拉宝分别放在急诊、一楼门诊大厅、二楼电梯边。在门诊电子屏幕打上宣传口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在门诊大厅向患者发放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知识传单,另外还利用下乡巡诊机会将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传单下发到农民手中,目的就是让患者知晓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知识,做到见老鼠就消灭、勤洗手讲究卫生,有病及时就医的好习惯。 通过这次培训和宣传活动,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有关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

[出血热培训试题]流行性出血热考试题

[出血热培训试题]流行性出血热考试题 出血热是一种疾病,作为医护人员要了解出血热的基本认识。下文是出血热培训试题,欢迎阅读! 1、肾出血热综合征的典型临床分期是什么? 2、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三大主症是什么? 3、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L编码,M编码,S编码。 2.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和,分别由鼠和鼠传播。 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可分为,,,,。 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为,,。 1、肾出血热综合征最易侵犯的器官是 A.肾 B.肝 C.心 D.肺 2、关于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发热与病情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随发热好转,全身症状逐渐减轻 B.体温逐渐好转,全身症状反加重 C.发热期全身症状最重 D.发热与症状关系不大

3、流行性出血热“三痛”是指: A.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疼痛 B.腹痛、腰痛、骨关节痛 C.头痛、腰痛、眼眶痛 D.腹痛、骨关节痛、肌痛 4、下列哪项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 A.疑似病例+血清抗EHFIgM阳性 B.血清抗EHFIgG滴度为1:40及以上 C.恢复期抗EHFIgG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 D.EHF病毒抗原阳性 5、流行性出血热可能的传播途径为: A.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垂直传播 B.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C.动物源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D.动物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6、出血热疫苗接种部位是哪里? A.上臂三角肌 B.臀大肌 C.其他部位 7、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哪个是正确的? A.1,15,180 B.1,30,180 C.1,45,180 8、出血热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 A.2-8℃ B.8-15℃ C.-20 猜你感兴趣: 1.急诊急救考试题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流行性出血热在国际上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约为3-12%。早在1930年,我国东北地区就有本病的记载,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但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道病例数的90%以上。 除流行性出血热外,人感染汉坦病毒后还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临床上以双侧肺弥漫性浸润、间质水肿、呼吸困难、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表现。人肺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主要流行于美洲大陆,至今还未发现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在我国流行。 出血热传播条件与传播途径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在我国进20年的出血热监测研究表明:在我国汉滩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野栖的黑线姬鼠,汉城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家栖为主的褐家鼠。其次,数量较多,带病毒率较高的还有以家栖为主的小家鼠、黄胸鼠和野栖的黄毛鼠、大仓鼠、黑线仓鼠等。此外,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大白鼠也可成为EHF的传染源。在我国目前发现的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的73种脊椎动物中哺乳类61种、鸟类8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2种。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与尿中携带汉坦病毒,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另外,受汉坦病毒感染后的实验动物,特别是大白鼠也是一传染源,可感染饲养人员和直接接触的科研人员。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人群分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普遍的易感性。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农民发病占90%。但在家鼠型疫区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另外,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强度上升明显,城市居民中的发病数升高。 出血热临床症状与诊断 潜伏期4-46日,一般7-14日,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重型患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5期经过。前者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后者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重叠。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有助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患者可达50-100×109/L。随后,淋巴细胞增多。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②尿常规检查:病程第2天可出现蛋白尿,第4-6病日尿蛋白常为+++-++++。尿沉滓中可发现融合细胞,此细胞中可检测到汉坦病毒抗原。尿镜检尚可发现管型和红细胞③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为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列为乙类传染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别。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通易感。近年来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二)工作原则 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时,由市政府成立指挥统一指挥,疫区县、区(乡)要成立现场指挥,负责疫区现场防治工作的实施。指挥部的组成包括:卫生、工商、交通、民航、铁路、医药、农牧、海关、驻、公安、财政、经贸、教育、宣传等各有关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部门要组成流行病、检验、动物昆虫、消毒、后勤保障等人员的疫区处理组织,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保证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实施。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GB15981-1995)。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辖区范围内发生出血热时的应及处理和控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决策机构:由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指挥部,负责制定行动方案,指挥实施疫区的封锁隔离与解除,交通管制,物资的调配,督促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措施。 (二)指挥机构:卫生部门成立行动指挥中心,负责出热疫情的处理,各部门协调,指导各项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三)应急处理和救治队伍 卫生部门组成疫区处理应急小分队,负责发生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 (一)报告 一旦疫情发生暴发时,以快速、简捷的网上直报方式报到当地疾控中心疫情监测科,同时电话逐级上报。 (二)监测 监测是卫生防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但监测是手段,监测要为控制服务。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监测(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疫区应开展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详见出血热监测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实施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技术指导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为进一步控制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加强我县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有效保护易感人群,全县在2014年12月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集中接种活动。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特制订本技术实施方案。 一、目的 通过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短时间消除目标人群的出血热疫苗免疫空白,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保护易感人群,达到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以实施接种的村为单位,降低出血热发病率。 二、实施范围 2013、2014年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乡镇属重点范围。 三、接种目标人群 出血热疫苗接种目标人群为当地居住的16-60周岁人群,其中有接种禁忌症、既往患出血热和已全程接种过出血热疫苗的人员除外。 四、免疫程序 使用省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双价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和要求执行疫苗使用说明书。 五、实施时间 (一)11月10日,培训制定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开展宣传发动,统计目标接种人群资料、调拨疫苗,做好接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11月20日,集中开展接种活动。 (三)每月实行周报表,接种完成后进行资料汇总、统计、接种效果评估。 六、组织实施 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由疾控中心统一组织,相关部门配合。要充分认识实施本次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的重要性,在实施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前要成立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开展技术指导及现场处理工作,确保方案的正确实施。 技术指导小组主要由各地卫生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 做好人员培训、宣传动员、出血热疫苗和注射器等物资的分发、储运、登记、报告等工作,做好现场技术指导、评价及资料汇总、工作总结等具体工作。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应种人群摸底调查登记、宣传、接种和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七、社会动员和宣传 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口号、宣传画、宣传册、宣传栏、等多种渠道,采用当地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相关科普知识,以及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接种地点、接种禁忌证等,使目标人群及时获取科学准确的信息,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宣传内容上,除常规的出血热疫苗预防与接种知识外,要突出免费接种服务的内容。为出血热疫苗接种活动的开展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