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知识点

土壤知识点

土壤知识点
土壤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3、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4、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5、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6、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7、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8、土壤发育: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9、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10、有机质: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5%以下。

11、矿物质: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95%以上。

12、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13、活性酸度: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浓度所直接显示的酸度。它是土壤酸度的活度指标,通常用pH值表示。一般用水浸出液加指示剂来测定。

14、潜性酸度: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它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它不显示出来,只有当被吸附的H+和Al3+被交换到溶液中后才显示,所以称为潜性酸度,通常用100g烘干土中H+的毫摩尔数来表示。

15、土壤缓冲性:当加入致酸或致碱物质于土壤中时,土壤具有缓和酸碱度的能力称为土壤缓冲性。

16、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胶体现象,是土壤能保存养分并且向植物提供养分的主要原因。

17、结构性:土壤中单粒、次生单粒或团聚体的数量、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8、凋萎系数: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土壤的含水量。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量(有效水)的下限。

19、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不受地下水影响所能保持水量的最大值。

20、土壤水势:土壤中的水受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的作用,在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下将单位质量的水从土壤移动到标准状态纯自由水所做的功称为土壤水势。

21、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它和土水势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T-m

22、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23、蒸腾速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

24、蒸腾效率):植物每消耗1 kg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克数。

25、蒸腾系数:是指植物制造 1g 干物质所需水分(g)。

二、填空。

1、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2、土壤肥力的种类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两类。

3、类型(按成因分):残积母质、运积母质。

4、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有机质土壤、矿质土壤。

5、砂粒可分为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

6、生物吸收具有三个特点:(1)选择性(2)表聚性(3)创造性

三、简答题

1、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答: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

2、主要成土过程?

答:(1)原始成土过程:是指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2)有机质积聚过程:是指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3)粘化过程: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

过程和淋溶淀积粘化过程。粘化过程结果在土体心土层形成粘化层,主要发生层次深度在50cm~60cm,因这一深度水热条件比较稳定,适合于次生粘土矿物的产生;(4)钙化过程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体、核状、斑点状,若出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生产上障碍层次;(5)盐化过程: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的过程。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盐化层的盐渍土;(6)碱化过程: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结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7)白浆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出现还原高铁高锰作用而使某一土层漂白的过程;(8)灰化过程:是指土体表层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9)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形成潴育层,特点:产生锈斑锈纹、铁锰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层、地下水升

降频繁区。如华北平原潮土区。(10)潜育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

过程,形成潜育层,此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蓝层。(11)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铝化过程。如红壤形成中具有此成土过程。(12)草甸化过程:是指土壤表层的草甸有机质聚集过程和受地下水影响的下部土层的潴育化过程以及底层的潜育化过程的重叠过程。(13)熟化过程: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3、土壤形成因素?

答: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1)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a:温度影响矿物的风化和合成, 影响土壤母质和风化层

的厚度;b:温度影响土壤颜色:湿热带,土色呈赤色、棕红色或黄色;暖热半湿带,土色呈棕色-褐色;寒温带,土色以灰色为主;(3)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化、全氮;(4)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4、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1)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2)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6、湿度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答:(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7、五大成土因素?答: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8、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为?

答:(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移动)。

9、我国现行土壤分类原则?

答:1. 发生学原则; 2. 统一性原则; 3. 规程化原则;

10、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作用?

答:(一)土壤有机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二)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三)土壤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四)可调节土壤的化学性质;(五)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六)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加速土壤矿物的风化;(七)提高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增温;(八)土壤有机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

11、耕地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答:1、增施有机肥,我国历来有施有机肥的习惯,肥源广阔,有厩肥、堆肥、沤肥等对提高土壤的肥力作用极大,吨良田有机质含量不少于1.1%。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是未来发展趋势。2、秸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简单易行的措施主要方式有:(1)与厩肥混合堆腐沤制后还田。(2)秸杆粉碎就地还田(3)高留茬收割,高度20~30cm(4)将秸杆作饲料,过腹还田。3、粮肥轮作,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12、土壤质地改良?

答:1、客土法;2、放淤改良;3、多施有机肥;4、翻淤压砂,翻砂压淤5、种绿肥

13、土壤酸碱性产生的原因?答:气候因素;母质因素;生物因素;施肥和灌溉的影响

14、土壤氮素的存在形态及转化过程?

答:形态:1.有机氮:占全氮的绝大部分,92~98%。有机氮矿化率只有3~6%。

(1)可溶性有机氮 < 5%,主要为:游离氨基酸、胺盐(速效氮)及酰胺类化合物;(2)水解性有机氮50~70%,用酸碱或酶处理而得。包括: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3)非水解性有机氮30~50%,主要可能是杂环态氮、

缩胺类。2.无机态氮:土壤无机氮占全氮 1~2%(1~50ppm)。最多不超过5~8%;(1)铵态氮(NH4) 在土壤里有三种存在方式:游离态、交换态、固定态。

(2)硝态氮(NO3-N)在土壤主要以游离态存在;(3)亚硝态氮(NO2-N)主要在嫌气性条件下才有可能存在,而且数量也极少。在土壤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转化:(1)有机氮的矿化作用;(2)硝化作用;(3)反硝化作用;(4)铵的吸附与固定;(5)铵的挥发损失;(6)硝酸还原作用;(7)无机氮的生物固定;(8)硝酸盐的的淋洗损失。15、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答:土壤缓冲性是指土壤能够抵抗外来物质引起其酸碱反应发生剧烈变化的能力。其产生原因:(1)土壤胶体的作用。(2)两性物质的存在。(3)弱酸及其强碱盐的存在。

16、团粒结构为什么是良好的结构体?

答:1. 空气方面:不同大水的孔隙共存且搭配得当,使水气协调。

2. 养分方面:是很好的养分保存和供应场所,并且能较好地协调快速而持久地供应。

3. 水分方面:既能较好地接受降水,蓄积水分、减少土壤冲刷,又能使土壤水分蒸发减慢,从而使水分得到充分利用。

4. 热量方面:水气协调的土壤土温也比较稳定。

17、土壤水吸力的特点?答:(1)土壤水吸力只包括基质吸力和渗透吸力(相当于基质势和渗透势),不包括其他分势。(2)土壤水吸力在概念上虽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但在测定上可以用土壤对水的吸力来表示土壤水吸力(用压力单位)

18、盐碱土的成因、危害、治理改良?

答:成因: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危害:1、造成植物生理干旱;2、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磷、铁、锌、锰;3、盐分的直接毒害作用;4、恶化土壤物理和生物学性质;治理: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措施);农业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19、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

答:(1)土壤中可用水分:根部有吸水的能力,而土壤也有保水的能力;植物只能利用土壤中可用水分。(2)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通气不良使根系吸水量减少。(3)土壤温度:低温能降低根系的吸水速率;(4)土壤溶液浓度:根系要从土壤中吸水,根部细胞的水势必须土壤溶液的水势。

20、干旱对作物的危害?

答:①原生质脱水是旱害的核心;②改变各种生理过程光合与呼吸失调;蛋白质分解加快;激素发生变化,ABA(脱落酸)积累,乙烯增加;

③引起各器官水分重新分配;④造成细胞的机械损伤

21、水分过多对作物的危害?答:①根系吸水吸肥受阻;②有毒物质危害;③根系进行无氧呼吸;④造成作物倒伏

22、论述小麦灌溉技术?

答:小麦的一生: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小麦一生的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期为230~270天,春小麦为90—120天。1.发芽期:从播种至种子萌发的时期。2.出苗期。3.分蘖期:4.越冬期。5.返青期。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7.拔节期(农艺拔节)8.挑旗(孕穗期)9.抽穗 10.开花: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11.灌浆:12成熟期:①蜡熟期:②完熟期。二、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1.营养生长阶段从出苗到返青①生长中心:根、叶、蘖的生长。②营养特点: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体的形成,为形成产品器官打基础,此阶段需肥水较少,生长较慢。③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决定穗数的时期。④主攻方向:培育壮苗、苗齐、均壮。

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起身到抽穗:①生长中心: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②营养特点:光合产物用于营养体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生长逐渐加快,需肥水逐渐达到高峰。③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巩固和决定穗数,决定小穗数,小花数和穗粒数的时期,奠定粒重基础的时期。④主攻方向:调节群体合理发展,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3.生殖生长阶段抽穗到成熟:①生长中心:生殖器官的生长。②营养特点: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和充实,形成收获产品,营养生长基本停止,需肥水逐渐减少。③与产量的关系: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④主攻方向:防止营养器官早衰,维持一定强度的光合生产率(干物质克/日·米2),保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运输到生殖器官。三、小麦对水分的要求: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占总降雨量的1/3~1/4,只能满足小麦生育期耗水量的

1/3~1/5。(一)小麦的耗水量和耗水系数

1.小麦的耗水量(需水量);2.小麦的耗水系数;3.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①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量增加。②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增值减少,耗水系数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③当水分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时,产量与水分成正比。(二)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耗水特点:1.出苗到拔节前;2.拔节—抽穗前;3.抽穗到成熟;四、冬小麦灌溉的一般原则:1.根据需水规律;2.根据土壤墒情;3.根据气候条件;4.根据苗情;五、小麦的灌水技术:1.冬小麦灌水:①底墒水;②越冬水;③返青起身水;④拔节孕穗水;⑤抽穗扬花水;2.春小麦灌水:①底墒水;②三叶分蘖水;③拔节水;④抽穗灌浆水;⑤麦黄水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 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 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 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 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 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 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

科学八年级第4册第3章知识点提要 1、土壤的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矿物质(无机物)、腐殖质(有机物)、空气、水分等非生物成分。土壤中的有机物包括死亡的生物提(遗体)和生物的排泄物(遗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2、土壤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 3、影响土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土壤中矿物质颗粒根据大小分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种。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 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其中土壤通气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 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最强的是黏土类土壤,最弱的是砂土类土壤。三种土壤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壤土类土壤,因为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该土壤中空气与水分的比例接近1:1 ,而在砂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大于水分,黏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小于水分。黏土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因为其粉粒、黏粒多,黏性强,这样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能力弱。 4、一棵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叫根系,其中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直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须根系。植物的根系往往比地上部分的分布范围要略大,这有利于固定植物体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须根系。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其作用分别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伸长、细胞分裂和保护根尖。 6、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其作用是扩大了根尖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毛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尖之所以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因为根尖根毛区细胞液泡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移栽时要带土是为了保护根尖根毛。 7、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盐碱地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盐碱地的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一次性施过量的化肥导致作物“烧苗”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在探究细胞吸水的原理的实验中,加浓盐水的玻璃管中液面上升,而加清水的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 8、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N 、P 和K ,其中主要针对叶起作用的是N ,对茎和根起作用的是K ,对花、果实和种子起作用的是P 。合理施肥的其中一个要求是针对不同作物应适当多施不同种类的化肥,如叶菜类可适当多施N 肥(青菜、包心菜等),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 四章植物与土 壤知识 点总结 一、土壤的成分 1、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 土壤中的 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 )测定土壤中^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 V o ;此块土壤 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 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 为V i ;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 至液面恰好浸没 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 V 2。 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V 1-V 2)/ V o 。 (3) 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 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 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I 土壤非生物 彳液体 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 腐殖质(有机物) 4、 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 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各种各样的土壤 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 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 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 1、 三、 植物 的根 与物 质吸 收 1、根 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 输送,不易粘结; 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 粒较细 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 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 保水、保肥性最好; 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 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八年级下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此块土壤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 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为V 1 。 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 2 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V1-V2)/ V0。 (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固体 土壤非生物液体 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腐殖质(有机物)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 1、 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称解释▲▲▲ 1.土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 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的生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包括海、湖浅水区) 特征:具有肥力、有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生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土壤剖面(soil profile):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3.土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 4.单个土体(pedon):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构成了单个土体。 5.聚合土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 成聚合土体。(相当于土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土系) 6.土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联系 体或覆盖层。 7.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8.土壤自净能力(soil purification):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 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土壤地理学:指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 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二、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⑴关于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土被结构和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⑸关于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了解) ⑴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 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⑶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运用 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运用 ⑸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四、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a)起源: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可 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公元前5~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述了九州土壤及其等级。《管子·地员》篇论述了土壤与地形、地下水、植物的关系。 b)创建期: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846-1902) 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论述了 俄国广阔草原地带一种松软、暗色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揭示了土壤发生与成土环境的密切联系,创建了成土因素学说,即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c)发展期: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对土壤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 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 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 有机质的矿化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 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 3 倍 —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 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 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 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 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 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土壤质地特征具有肥力这个认识出发,由于生物的作用,才把大量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的轨道,才有可能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聚积,从而创造出仅为土壤所固有的肥力的特征,并推动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从这种意义上说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2)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归纳

第1、2节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 A.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 B.从岩石到土壤 1.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 1)物理因素——风、流水、温度等 2)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 3)生物因素 2.岩石变为土壤: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成石 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过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形成土壤 C.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土壤的结构 1)土壤主要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这些成分之间 相互影响,使土壤形成一定的结构 2)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3)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 粒

2.土壤的类型 1)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2)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3)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D.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2.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适度,通 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A.植物的根系 1.植物根的分类 1)主根:由胚根直接生长形成的根,数量只有一条,向下生长 2)侧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与主根相比,又细又短,但数量众多 3)不定根:从植物的茎或叶上长出的根 2.植物根系的分类 1)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为直根系 2)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

B. 跟的吸水和失水 1. 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2. 根毛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1) 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细胞吸水 2) 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细胞失水 3. 土壤中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 土壤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木质部细胞→植物体各部分 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A. 茎的结构 1. 木质茎的结构 1)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 隙小,起保护作用 2) 韧皮部:在茎横切面上呈筒状 根毛区:根毛区细胞是由伸长区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内涵丰富的细胞液,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 分生区: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外观呈黄色 根冠:细胞壁薄,外层排列比较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主要起保护作用

土壤地理学名词解释复习.docx

1.土壤质地:各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在土壤屮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2.土壤剖面:地表至母质或母岩的土壤垂直断而。 3.土被结构: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称Z为土被,而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简 称为土被结构。 4.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性胶体,是土壤微牛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具分 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5.土壤结构:土壤中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成为土壤结构 6.土壤地理学:是介于口然地理学利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主要内 容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界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7.土壤潜育化过程:主要是在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淋溶土:土纲的一个名称,土壤形成过程屮淋滤作用,有粘化层。 9.富铁土:是分布在世界亚热带地区,中度富铁铝化作用的土壤类型,含冇低活性富铁层,其成土过程是盐棊强烈 淋失,明显的脱硅作用,铁铝氧化物富集。 10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聚合土体。 12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通常把与土壤有直接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成为物质。 13门塞尔颜色系统:一种科学化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色卡比色法,命名系统用颜色的三个属性色调、量度和饱和度。14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吋所作的功。 15CEC:土壤阳离了交换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各种阳离了总量,其数值以每T克土壤中各种阳离了的物质的量来表示。 17单个土体:土壤剖血的立体化,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体积最小,横切面积面积近似六边形,而积一般为1 — 10 平方米。 18 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上壤剖面中为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20 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冇胶体性质的微粒。是土壤中高度分散的部分。22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主物作用卜一,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9壤风化淋溶系数:即ba值,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B代表Na20、K20及CaO> MgO分子数之和;a代表A1203的分子数。 10 土壤风化指数:是指通过淋溶层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的比值,了解十壤矿物质风化程度。(土壤风化指数 越小,说明它的风化强度越强) 13浆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4沉积岩:地売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5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16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同的外界条件阳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17物理风化:乂称机械崩解作用,是指由物理作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摩擦力等物理因素)使岩石矿物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18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也叫化学分解作用,主要是指岩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19生物风化:纶物风化是指岩石中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性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20水解作用:岩石矿物在水分、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的分解,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并把养分释放出來的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 22坡积物:山坡上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雨水或雪水的侵蚀冲刷,并在重力作川卜被搬运到山坡的屮、下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坡积物,多分布在山坡或山麓地带。 23冲击母质:指风化碎屑受河流(经常性水流)侵蚀、搬运,在流速减缓时沉积于河床的沉积物。 24黄土母质: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十层厚度可达数|?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 通体颗粒均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 0;此块土壤 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 为V 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 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 2。 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V 1-V 2)/ V 0 。 (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土壤非生物 液体 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腐殖质(有机物)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 1、 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细 输送,不易粘结;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 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 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水平地带也受所在大陆外形、山脉的走向、风向、洋流海拔等地理因子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相平行称经度地带性。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区别: 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浸水,土休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得不到通气与氧化,土壤矿质中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土体显青色或青黑色。若砂质土体,则一般呈灰青色,闭结,不松散;若粘性土质则呈粘糊状青泥,其塑性强,而少裂隙或铁、锰结核,潜育化过程可发育成沼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 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 0;此块土壤 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 为V 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 2。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V 1-V 2)/ V 0 。 (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 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土壤非生物 液体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腐殖质(有机物)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 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1、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根系:一 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 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 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 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土壤分类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细 输送,不易粘结; 通气、透水性最好 ;保水保肥性 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最好 ; 通气透水性差 ; 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八年级科学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复习知识点提要 班级姓名 1.土壤生物有哪些? 2.土壤中非生命物质有哪些?(四个实验请看书) 3.土壤中有机物来源于哪儿?无机物怎样形成? 4.土壤如何形成?土壤的组成成分? 5.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矿物质颗粒的种类? 7.土壤分类及质地特点? 8.土壤性状? 9.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何有关? 10.植物的根系; 11.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何因素有关? (P105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 12.根吸水主要部位; 13.根尖结构; 14.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条件; (看P108植物细胞失水实验) 15.植物缺少氮、磷、钾各表现出的症状; 16.水华与赤潮;(P111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7.茎的分类与举例; 18.茎横切面各结构名称及功能; 19.哪类植物茎不能加粗?为什么?举例 20.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两个实验P116,P117) 22.蒸腾作用的意义; 23.叶的结构两个实验(P119,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水从叶片上下表面散发;现象、结

论等) 24.保卫细胞的特点及作用; 25.植物体内水的运输路径; 26.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哪儿? 27.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 28.影响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有哪些?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根尖结构中许多小而排列整齐且多呈方形的细胞,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的这部()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根毛区 3.植物吸收水分最主要的部位是………………………………………………………()A.分生区 B.伸长区 C.根冠D.根毛区 4.把新鲜萝卜放在浓盐水里,萝卜的质量变化是……………………………………()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5.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基本路径是…………………………………………() A、叶的筛管→茎的筛管→根的筛管 B、根的筛管→茎的筛管→叶的筛管 C、叶的导管→茎的导管→根的导管 D、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6.温带地区的松树年轮第一年秋材与下列哪项之间界限最明显:…………………() A、第一年春材 B、第一年秋材 C、第二年春材 D、第二年秋材7.某些植物的茎,如玉米、小麦等,一旦长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A.不再获得营养 B.没有形成层 C.植物已经停止生长 D.形成层受到破坏8.夏秋季节,木本植物茎中形成层向内分裂出的细胞可形成:……………………() A 、髓B、韧皮部C、木质部D、树皮 9.无土栽培就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培育植物的方法。配制植物营养液是………()A.根据光合作用需要水的道理 B.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过程需要无机盐的道理 C.根据植物根系呼吸需要水中的溶解氧的道理 D.根据植物蒸腾作用的需要的道理 10.关于叶脉的输导功能正确的是……………………………………………………() A、只输导叶制造的有机物 B、只输导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 C、有机物、水、无机盐都能输送 D、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11.叶的下列结构中,能制造有机物的部分是………………………………………()A.上、下表皮细胞B.保卫细胞C.气孔D.叶脉12.氯化钴蓝色滤纸遇水变……………………………………………………………()A.不变色B.白色C.绿色D.红色 13.在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的喷剂喷洒到叶面上,能结一层薄膜,这层膜可以让二氧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体。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土壤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粒级:根据土粒的不同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灰分: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将逐渐变为最终的矿质形态。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型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结构: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空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状况: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热容量:是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土水势: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土壤形成学说、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发育和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构,研究土壤发育与形成的学说。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 第一节:土壤的成分 1.土壤的组成 ①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 ②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与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与作用 ①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 ②液体:水分:就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③气体:空气:就是植物的根与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与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与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与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就是瞬间的) 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 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 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 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与蕨类分泌的物质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与比例 2.土壤的类型与性状: 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1.植物的根系 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 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

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与水分状况 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与无机盐 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 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与作用 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 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 ①构建植物体:N、Mg就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就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与运输 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与开花 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 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1.茎的分类 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 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1.土壤:土壤就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与协调养分、水分、空气与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就是由固相(矿物质与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与土壤溶液)与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 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与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与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构 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与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单个土体就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的 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就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 气)之间就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与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就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就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就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与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就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就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就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与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就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与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与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就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与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就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