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业及答案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解析:邓小平的这次谈话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此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B、C、D三项都只是材料的表象。

答案:A

2.(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首先开放的是( )

A.浦东B.经济特区

C.14个沿海城市D.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是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答案:B

3.(2018·株洲高一模拟)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

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主要“特”在( ) A.特殊的历史时期B.特殊的地理位置

C.特殊的社会制度D.特殊的经济体制

解析: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它们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方式。

答案:D

4.(2018·长沙高一检测)在现代中国的经济特区中,最为靠近台湾,并期望能够吸引台资入驻的是( )

A.厦门B.海南

C.深圳D.珠海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最为靠近台湾”的是厦门。

答案:A

5.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四个经济特区,其是有三个都是在( )

A.福建省B.海南省

C.广东省D.浙江省

解析:注意空间概念,先确定四个经济特区,再明确答案。

答案:C

6.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

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

A.上海B.厦门

C.广州D.汕头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改革开放后1980年开放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答案:B

7.(2018·南通高一模拟)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解析:国家把长江三角洲的开放范围扩大,说明是要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应该是经济特区的设立,B项浦东的开发是在1990年,C项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8.(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 )

A.上海浦东B.大连、青岛

C.深圳、珠海D.海南岛

解析:根据选项中几个地区的开放时间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9.由下图可知( )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D.浦东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图例及“投资结构图”可知,浦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A项错误;C、D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结论。

答案:B

10.(2018·杭州高一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列省市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A.天津——珠海——上海——海南

B.深圳——上海——海南——上海浦东新区

C.珠海——上海——上海浦东新区——海南

D.深圳——海南——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解析:1980年开放深圳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1988年开放海南,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材料二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些城市?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二,指出福建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特区。

(2)设立经济特区既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3)第一步,厦门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第二步,福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第三步,闽东南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原因: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二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目的。并说明外来资金、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

(2)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形成的过程。

答案:(1)目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推进经济现代化。

关系: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可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消极影响,但整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2)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学科:历史主备人:张晓敏组长:张晓敏 【学习目标】: 1、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原因,掌握政权性质分析方法 2、能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3、能够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学习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学习难点】: 1、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力量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 ①思想:西方、自由平等学说; ②阵地:和日本; ③宣传家:、、等。 (5)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① 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 体。 ②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②地点: ③领导人: , ; ④政治纲领:、、 、。 ⑤机关刊物: ⑥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政党。(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群众基础:清政府发布“”法令,引发四川等地的。(8)有利时机:清政府调入川镇压,湖北地区兵力空虚。 2、爆发:(1)时间:年月。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4)影响:各省相应,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时间:;总统:;国旗:;国都:;纪元:;性质:。 2.颁布约法: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1)目的:限制,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2)主要内容:①权利:规定、平等自由 ②政体:确立、实行 (3)性质和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1)原因:①袁世凯掌握北洋军、清政府的实权(主要原因) ②支持袁世凯 ③和旧官僚的进攻 ④为首的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⑤中国是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步骤: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2、历史功绩: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2)功绩:①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观念深入人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优质教案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课标解读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四、思考讨论 讨论1:今天我们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电气产品主要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电气产品:电灯、电话、电视机、录音机、电脑等。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电器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人们掌握了如何利用蒸汽机和电以后。 讨论2:“蒸汽时代”到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早期蒸汽机用于排出矿井中的积水。(2)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开始后,纺织业的需要) 讨论3: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 (1)蒸汽机问世以后,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2)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出现了,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改变,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

讨论4: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1)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2)发明人大多数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3)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4)首先发生于英国。(一国开始) 讨论5: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1)积极影响: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2)面临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会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五、巩固检测 (一)选择题: 1、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之所以被称为“万能蒸汽机”,主要是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 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解析]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A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B)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4.(2019·长沙高一月考)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C)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优质教案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运用: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扼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讲授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总结: 1)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 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

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 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 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 [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C)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设计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共分为2课内容:即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利弊、认识这一模式的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孙中山、秋瑾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这说明新经济政 策() A.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 C.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 D.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 2.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B.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C.以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3.斯大林普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4.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 5.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

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6.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8.“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 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 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 课辛亥革命 【复习检测】判断题 1.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 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 役 【教学目标】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机关报、性质是什么? 2.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及结果是什么? 3.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时间、地点、国旗、纪年、颁布的宪法是什么?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是什么?性质?评价是什么? 5.辛亥革命结果怎么样,如何评价?

【自主学习1】 一、同盟会和武昌起义

1.中国同盟会成立: ①时间、地点: ______ 年8月,日本__________ 。 ②纲领:“驱除鞑虏, ___________ 创立民国, _____________ 。 ③领导: ______ 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 ________ >。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 ________ 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领导人:武昌城内 ____________ ■勺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_______ 械库。 ③结果: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_________ 三镇。 【巩固练习1】 1.下面的文物之所以作为一座丰碑值得后人缅怀, 主要 由于() A.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同盟会发动了最早的武装起义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

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 知识纲要导引 答题术语导学 (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4)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与此同时,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学思之窗](见教材P62)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

论? 提示: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维新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宪法: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压。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