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中国制造2025_如何破茧解题_陈渊源

_中国制造2025_如何破茧解题_陈渊源

管理论坛

M

anagement Forum

20

2015年第三期

“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出

“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2014年6月份在福建泉州召开的一次当地企业战略发展研讨会上透露的。周济称,中国工程院和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正在制定的一个发展纲要,预计2015年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审批。这是一个需要动员全国力量来做的大战略,它将成为“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使得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这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亲自挂帅,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开展调研,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同时,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国资委正在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望2015年年中出台,为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如果说德国的工业4.0是德国在面对美国的信息产业崛起和中国的制造成本两方面的侵袭下,试图摸索未来工业生产的途径、重建产业优势的战略选择,那么“中国制造2025”,则代表了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意义深远重大。

从“两化融合”到“中国制造2025”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风起云涌,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德国的“工业4.0”战略,形成了整个国家政产学研高度共识的发展蓝图。但是国情不同,中国不是美国,也不是德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摸索未来工业生产的途径、重建产业优势的战略模式。根据国务院的要求,重要国家级产业战略未来将要更具前瞻性、长远性,将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期限,转向更长期的规划,将规划年限扩长到10年,如扩展到2025年,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原意。

“中国制造2025”深含工业化、信息化的“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容,较之前的两化融合得以进一步加强、丰富与提升。

其实早在2002年,中国就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概念,之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国内工业、制造业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制造方针,使国民经济努力做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传统的生产及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制造业来说,单一的制造和生产已经跟不上时代,只有将信息化、网络

在德国工业4.0迅速窜热的同时,中国也坐不住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呼之欲出。

“中国制造2025”如何破茧解题?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 两化融合 中国创造

文/陈渊源 吴勇毅

管理论坛

21

2015年第三期

“中国制造”的破茧,还有许多

瓶颈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

化、智能化与工业生产相融合,才能提升效率、加强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而德国“工业4.0”让中国找到学习的方向与对标。

中德两国的工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德国在基础、研发等方面都要强于我国,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将建设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目标,而且,可以与德国政府、企业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合作,寻求各自在工业发展中的突破口,为工业的再次革命做准备。

中国制造业深陷“做大”的困局,挑战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制而不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工业制造方面,仍然底气不足。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仍然以代加工为主,研发、创新明显不足,也常常被冠以“廉价”、“低档”的帽子,可见我国迈向工业强国的道路仍然漫长。另一数据显示,“世界500强”榜单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现亏损,其中中国

独占16席。

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如下: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保问题严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五是陷入“标准”困境。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通用标准非常重要,而在制定国际通用标准中,由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的“话语权”就十分有限。六是管理

瓶颈凸显。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全球市场产品竞争力。

而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中国制造2025”如何解题?

如今,中国制造遭遇到的空前压力和困境,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区不少制造企业遭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这或是“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这种阵痛,发达国家也经历过。

但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如何尽快结束这种“阵痛”,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如何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尤其是如何变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笔者以为,就是未来通过持续不断的“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规划与执行,强化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制造业“三效”(效率、效益、效果)、“三力”(创造力、生产力、竞争力)、“三降”(降成本、降能耗、降物耗),全面优化产业环境,进而克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境,解决“中国创造”面临的难点,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在不远的

将来让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管理论坛

M

anagement Forum

22

2015年第三期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是解决“中国创造”难点的基本途径,这包括观念、知识、技能、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化建设措施,更主要是让信息软件如ERP、CRM、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软件)、OA等嵌入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去,让信息技术与生产设备深入融合。

例如,实施ERP 之后,山东东岳汽车设计一款半挂车所需的700多条用料数据,只需3分钟就能自动生成BOM(物料清单);从BOM 生成生产部门所需的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委外、生产的令单,也仅需7分钟的时间;一项过去需要一两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应用ERP 最显著的地方就是通过交易自动化、智能化并作用于关键的业务流程,从而对运营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全面信息化的应用与管理是实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一个必备条件。

重点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中国制造”

在制造业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位置。 

比如,在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

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和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 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并加以全国推广;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智能化车间、数字化工厂、网络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标准化、模式化是实现“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的战术措施

“中国创造”将是一场“标准”争夺战。要实现“中国创造”之梦,必须掌控“行业标准”,只有掌握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才有话语权,以及相应的获利权。制造企业的核心是由产品制造组织往外扩展,涉及采购、销售、供应等这样的上下游社会关系处理,因此必须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个标准化、公式化的运作模式。DYX 模式(ERP 模式之一)是目前解决制造企业“困境”和“难点”的最佳途径。因为DYX、ERP 集成了人财物、产供销、研发(R&D)、市场、文档、竞争情报、

质量管理、全员质量控制(TQM)、设备维护、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等丰富内容,只有借助DYX、ERP 这样的管理软件才能实现标准化、模式化,才能在线实时分析监控销售、生产、采购、能源、材料、人员、资金流向等各作业环节,及时提供战略情报和决策信息,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为了保障“工业4.0”的顺利实现,德国把标准化排在产业战略行动中的第一位,并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的问题。因此,在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制造”也应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

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

产学研用联合,努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我国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用联合模式,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自发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或产业研发联盟,政府要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其发展,促进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金对接;另一方面,选择几个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推进新能源汽车、智慧照明、机器人、光伏、北斗导航、车联网等产学研用专项,并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强化制造基础,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中国制造品质的基础,应高度重视。因此应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中国制造工业基础。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和出口自创产品品牌转变。■

作者单位 厦门智者恒通IT管理顾问机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