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 THESIS ON A 3D INPUT DEVICE FOR SKETCHING CHARACTERS

A THESIS ON A 3D INPUT DEVICE FOR SKETCHING CHARACTERS

A THESIS ON A 3D INPUT DEVICE FOR SKETCHING CHARACTERS
A THESIS ON A 3D INPUT DEVICE FOR SKETCHING CHARACTERS

有机反应的常用条件

有机反应的常用条件 李 文 志 一、能使)(4+H KMnO 褪色的物质(氧化反应) 1、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不饱和键的物质。 2、苯的同系物 3、醇、酚、醛 二、能与溴水或2Br 的4ccl 反应的物质。 1、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不饱和键的物质(加成反应) 2、有尽 2Br +(液)??→?3FeBr 化气 Br +HBr (取代反应) 3、苯酚与浓溴水(取代反应) 4、醛基使溴水褪色(氧化反应) HBr COOH CH O H Br CHO CH 23223+→++ 三、与2H 加成反应(Ni 作催化剂)(还原反应) 1、33222CH CH H CH CH Ni ?→?+= 2、3322CH CH H CH CH Ni ?→?+≡ 3、苯环与氢气加成 4、OH CH CH H CHO CH Ni 2323?→?+ 5、33233COHCH CH H COCH CH Ni -?→?+ 四、在NaOH 溶液条件下的反应 (一)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1、NaBr OH CH CH NaOH Br CH CH 、+???→?+2323加热水 2、O H NaBr CH CH CH NaOH Br CH CH 、22323++=-???→?+加热乙醇 (二)酯的水解反应 3、OH CH COONa CH NaOH COOCH CH 3333+→+

(三)酚与NaOH 反应 4、 →+N a O H OH O H O N a 2+ (四)羧酸与NaOH 反应 O H COONa CH NaOH COOH CH 233+→+ 五、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的反应(一般有水生成,浓硫酸作用的催化剂、吸水剂) 1、 +????→?加热浓、SO H HNO 423 O H NO 22+ 取代反应 2、O H CH CH C HSO OH CH CH 222423170+↑=?浓 消去反应 3、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 酯化反应 六、在稀硫酸条件下的反应 (一)酯的水解 O H CH COOCH CH 2323+OH CH CH COOH CH 233+ (二)糖的水解 1、O H O H C 2112212+???→?42SO H 稀 61266126O H C O H C +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O H O H C 2112212+612624O H C ??→?酸或酯 麦芽糖 葡萄糖 3、612625106(O H nC O nH n O H C ??→?+酸或酯) 淀粉 葡萄糖 稀硫酸 △

齐逸翎 112017316002126 “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实验日期星期四上午□√下午□晚上□姓名学号同组人台号 实验目的: 1.了解“蓝瓶子实验”的反应原理 2.初步学习用简单比较法探究“蓝瓶子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甲基蓝的变色原理及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基本原理;2.知道简单比较法的原理并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 3.掌握“蓝瓶子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简单比较法对实验最佳条件进行探索的方法;2.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2. 通过化学知识点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 学的神奇魅力。

实验原理: 亚甲蓝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在碱性条件下,盛放在锥形瓶中的蓝色的亚甲蓝溶液可以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的亚甲白溶液。亚甲蓝与亚甲白的结构式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振荡锥形瓶中的混合液时,使其溶入空气或氧气后,亚甲白被氧气氧化成亚甲蓝,致使该混合液又呈现蓝色。若静置混合液,亚甲蓝又被葡萄糖原成无色的亚甲白。如此反复振荡、静置锥形瓶,其混合液在蓝色与无色之间互变,故称为蓝瓶子实验。其变色原理为: 这种现象又称为亚甲蓝的化学振荡。由蓝色出现至变成无色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振荡周期,振荡周期的长短受反应条件如亚甲蓝溶液的最佳溶剂选择、反应温度、氢氧化钠的用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亚甲蓝在葡萄糖与氧气反应中起着催化作用。

实验设计(或改进)思路: 在125ml的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3%的葡萄糖溶液、30%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一定量的0.1%的亚甲基蓝溶液后精致,观察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后,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频率震荡锥形瓶至溶液的颜色又变为蓝色,如此反复,记录经历5个震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第一,教材中给出的记录方式是记录在5min或10min内的震荡周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是记录5个震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更加方便直观,而且主观性没有那么强;第二,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因为本实验设计颜色变化,在震荡锥形瓶时应该以一张白色的A4纸为背景,这样方便观察颜色变化。这两点是对教材实验设计内容的改进。 在本实验中,影响震荡周期有这几个主要因素:亚甲基蓝的用量、葡萄糖溶液的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温度等等。此次实验我们探究的是前三个影响因素对震荡周期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3%的葡萄糖溶液用量的探究; 2. 30%的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探究; 3.0.1%的亚甲基蓝溶液用量的探究 实验研究方案及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应用简单比较法,在3%葡萄糖溶液用量、30%氢氧化钠溶液用量、0.1%亚甲基蓝溶液这三个变量中,固定两个因素、改变一个因素的方法,通过记录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来探索蓝瓶子实验的最佳条件。(本实验周期记为溶液由“蓝色——无色——蓝色”为一个周期)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一、葡萄糖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0 2 20+10 ml蒸馏水179 3 10+20 ml蒸馏水187 结论加入30ml 30%葡萄糖时,变色周期最短。 二、氢氧化钠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2 2 2 159 3 1 183 结论加入3ml 3%氢氧化钠溶液时,变色周期最短。 三、亚甲基蓝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2 2 4 133 3 2 129 结论加入2滴亚甲基蓝溶液时,变色周期最短。

酶切反应条件的优化

当建立内切酶酶切反应体系时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比如如何在正确的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DNA、内切酶和缓冲液,就可以获得最佳酶切效果。根据定义,在50μl体系中,1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在60分钟内完全切割1μg的底物DNA。上述酶、DNA与总反应体积的比值可以做为建立反应体系的参考数据。但是,目前大多数科研人员会遵循下表中所列的标准反应条件,使用5-10倍的过量酶切割DNA,这样有利于克服由于DNA来源不同、质量和纯度不同而造成的实验失败。 “标准”反应体系 内切酶 ?从冰箱取出后请一直置于冰上。 ?酶最后加入到反应体系中。 ?加入酶之前将反应混合物混匀,可以用移液枪上下吹打或轻弹管壁,然后在离心机中快速离心。切忌振荡混匀! ?当切割超螺旋质粒和琼脂糖包埋DNA时,通常需要超过1unit/μg的酶量以达到完全酶切。DNA ?避免酚、氯仿、酒精、EDTA、变性剂或过多盐离子的污染。 ?甲基化的DNA会抑制某些酶的切割效率。 缓冲液 ?使用终浓度为1X的缓冲液。 ?根据实验需要加入终浓度为100μg/ml的BSA(1:100稀释)。 ?在不需要BSA即可达到最佳活性的酶切反应中如果加入BSA也不会影响酶切效果。 反应总体积 ?建议在50μl反应体系中消化1μg底物DNA。 ?为避免星号活性,甘油浓度应<5%。 ?加入内切酶(贮存于50%甘油中)的量应不超过总体积的10%。 ?使用以下技术,内切酶的反应条件可能未达到最佳反应条件:克隆、基因分型、突变检测、基因定位、探针制备、测序和甲基化检测等。 ?内切酶贮存液中的添加物(如:甘油和盐)和底物溶液中尚存的残余物(如:盐、EDTA 或乙醇)会导致小体积反应体系出现问题。NEB提供了一系列高保真内切酶(方便建立反应体系。下述为小体积反应体系反应指南。 酶切反应体系的选择

化学反应发生条件

①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除Ag、Pt、Au外的金属,一般都可以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容易,反应就越剧烈。金属氧化物大多是碱性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水→可溶性碱 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2O、Na2O、BaO都能跟水反应。Ca(OH)2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O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碱性氧化物一般与水不反应或不易反应。 ③碱→碱性氧化物+水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④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除F2、CI2、Br2、I2外的非金属一般都可直接与O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是酸性氧化物。 ⑤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2外,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⑥含氧酸→酸性氧化物+水 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⑦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此处的非金属H2、O2 除外。当金属越活泼,非金属也越活泼时,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⑧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强酸(H2SO4、HNO3)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其余的需要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⑨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强酸(H2SO4、HNO3、HCI)可与所有碱性氧化物反应,弱酸(H2CO3、H2S等)只能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反应。 ⑩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条件下都可与强碱溶液反应,但SiO2与NaOH固体(或KOH 固体)需在强热条件下才发生反应。 ⑾酸+碱→盐+水 参加反应的酸和碱至少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 ⑿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能溶于水,同时生成物必须有难溶物或者易挥发的碱(NH3·H2O) ⒀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酸和盐反应的前提条件比较复杂,在现阶段应掌握以下几点: 这里所说的酸和盐的反应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与盐才能发生反应。 如果反应物中的盐是难溶的,那么生成物必须都是可溶的,否则反应将不能继续进行。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制取CO2时,只能选用盐酸而不能用硫酸,就是这个道理。 必须掌握弱酸盐(如Na2CO3、CaCO3)跟强酸HCI、H2SO4、HNO3的反应,和生成BaSO4、AgCI的反应。 ⒁盐+盐→另两种盐 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必须都能溶于水,若生成物中有一种是难溶性的盐时,则反应可以进行。 ⒂金属+酸→盐+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从酸溶液中把氢置换出来。 这里的酸主要是指盐酸 和稀硫酸。浓硫酸和硝酸因有强氧化性,跟金属反应时不会生成氢气,而是生成盐、水、和 其他气体。

PCR反应条件

一.PCR介绍: 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为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典型的PCR由1。高温变性模式板;2。引物与模板退火;3,引物沿模板延伸三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通过多次循环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其主要步骤是:将待扩增的模板DNA置高温下(通常为93~94度)使其变性解成单链;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其合适的复性温度下分别与目的基因两侧的两条单链互补结合,两个引物在模板上结合的位置决定了扩增片段的长短;耐热的DNA聚合酶(Taq酶)在72度将单核苷酸从引物的3端开始掺入,以止的基因为模板从5`—3`方向延伸,合成DNA的新互补链。 二.PCR反应体系的组成与反应条件的优化 PCR反应体系由反应缓冲液(10*PCR Buffer).脱氧核苷三磷酸底物(dNTPmix)耐热DNA 聚合酶(Taq酶)、寡聚核苷酸引物(Primer1,Primer2)、靶序列(DNA模板)五部分组成。各个组份都能影响PCR结果的好坏。 1.反应缓冲液一般随Taq DNA聚合酶供应。标准缓冲液含:50mmol/L KCL,10mmol/Ltris-HCL 室温),L 的浓度对反应的特异性及产量有着显著影响。浓度过高,使反应特异性降低;浓度过低,使产物减少,在各种单核苷酸浓度为200umol/L时,Mg为L较合适。若样品中含EDTA或其他螯合物,可适当增加Mg的浓度。在高深浓度DNA及dNTP条件下进行反应时,也必须相应调节Mg的浓度。据经验,一般以~2mmol/L(终浓度)较好。 2..dNTP 高浓度dNTP易产生错误掺入,过高则可能不扩增;但浓度过低,将降低反应产物的产时。PCR中常用终浓度为50~400umol/L的dNTP。四种脱氧三磷酸核工整酸的浓度应相同,如果其中任何一种的浓度明显不同于其他几种时(偏高或偏低),就会诱发聚合酶的错误掺入作用,降低合成速度,过早终止延伸反应。此外,dNTP能与Mg结合使游离的Mg浓度降低。因此,dNTP的浓度直接影响到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Mg浓度。 DNA聚合酶在100ul反应体系中,一般加入2~4u的酶量,中以达到每分钟延伸1000~4000个核苷酸的掺入速度。酶量过多将导致产生非特异性产物。但是,不同的公司或不同批次的产品常有很大的差异,由于酶的浓度对PCR反应影响极大,因此应当作预试验或使用厂家推荐的浓度。当降低反应体积时(如20ul或50ul),一般酶的用量仍不小于2u,否则反应效率将降低。 4..引物引物是决定PCR结果的关键,引物设计在PCR反应中极为重要。要保证PCR反应能准确、特异、有效地对模板进行扩增,通常引物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引物的长度以15~30bp为宜,一般(G+C)的含量在45%~55%,Tm值高于55度。

最新化学反应发生条件

①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1 2 除Ag、Pt、Au外的金属,一般都可以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金属越活泼,与3 氧化合就越容易,反应就越剧烈。金属氧化物大多是碱性氧化物。 4 5 6 ②碱性氧化物+水→可溶性碱 7 8 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2O、Na2O、BaO都能9 跟水反应。Ca(OH)2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O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碱性氧化物10 一般与水不反应或不易反应。 11 12 13 ③碱→碱性氧化物+水 14 15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碱中的16 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17 18 19

④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20 21 除F2、CI2、Br2、I2外的非金属一般都可直接与O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22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是酸性氧化物。 23 24 25 ⑤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 26 27 除不溶性的SiO2外,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28 29 30 ⑥含氧酸→酸性氧化物+水 31 3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33 34 35 ⑦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36 37

此处的非金属H2、O2 38 除外。当金属越活泼,非金属也越活泼时,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39 40 ⑧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41 强酸(H2SO4、HNO3)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其余42 的需要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43 44 45 ⑨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46 强酸(H2SO4、HNO3、HCI)可与所有碱性氧化物反应,弱酸(H2CO3、H2S等)47 只能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反应。 48 49 ⑩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50 51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条件下都可与强碱溶液反应,但SiO2与NaOH固体(或KOH 52 固体)需在强热条件下才发生反应。 53 54 ⑾酸+碱→盐+水 55 56

丙烯酸丁酯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丙烯酸丁酯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摘要:以丙烯酸、正丁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丙烯酸丁酯,通过正交试验探讨各工艺参数对酯化反应反应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n(正丁醇)/n(丙烯酸)=1.16:1,反应温度为98℃,停留时间为14h,结果表明丙烯酸转化率可达到98%以上,产品质量符合GB/T17529.4-1998。 关键词:丙烯酸正丁醇丙烯酸丁酯对甲苯磺酸酯化反应工艺条件丙烯酸丁酯应用广泛[13],在工业上多采用丙烯酸与丁醇在浓硫酸催化下酯化合成[2],副反应多、产品颜色深、后处理工艺复杂、设备腐蚀严重、废水排放量大。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优良的催化剂来代替浓硫酸催化酯化反应[3 ]。阳离子交换树脂就是其中一种,它具有容易和产物分离、腐蚀性小、选择性高、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丙烯酸丁酯在国内研究较少,劭仕香等人[8 在D61、D72与001×7三种阳离子交换树脂中选择了活性最高的001×7树脂为催化剂,在130℃反应6 h得到产率为97.2 9/6的丙烯酸丁酯,笔者则从多种阳离子交换树脂中进行筛选,并对其反应规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使用最优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丙烯酸丁酯酯化合成的催化剂,确定了采用该树脂作为催化剂时的最佳反应条件,比较了硫酸与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催化性能。 前言 工艺条件主要有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间速度、原料配比、催化剂活性、原料纯度等方面。现就这几个重点工艺条件的选择方法的相似之处进行探讨。 很多化学反应,在同一条件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这种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其特点如下: 1 1.1 反应原理 对甲苯磺酸 CH 2=CH-COOH+C 4 H 9 OH CH 2 =CH-COOC 4 H 9 +H 2 O 丙烯酸丁醇丙烯酸丁酯水丙烯酸和正丁醇在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得到丙烯酸丁酯。1.2 工艺流程

专题七 大题题空逐空突破(十) 最佳反应条件、原因解释集训

1.二甲醚催化重整制氢的反应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反应(以下数据为25 ℃、1.01×105Pa 条件下测定): Ⅰ:CH3OCH3(g)+H2O(l)2CH3OH(l)ΔH>0 Ⅱ:CH3OH(l)+H2O(l)CO2(g)+3H2(g)ΔH>0 Ⅲ:CO(g)+H2O(l)CO2(g)+H2(g)ΔH<0 Ⅳ:CH3OH(l)CO(g)+2H2(g)ΔH>0 工业生产中测得不同温度下各组分体积分数及二甲醚转化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你认为反应控制的最佳温度应为________(填字母)。 A.300~350 ℃B.350~400 ℃ C.400~450 ℃D.450~500 ℃ 答案 C 解析400~450 ℃二甲醚的转化率较高,如果再升高温度,则会增大成本,转化率提高有限,温度太低,反应速率太慢。 2.在一定条件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CO2和3.0 mol H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发生如下转化:CO2(g)+3H2(g)===CH3OH(g)+H2O(g)ΔH=-x kJ·mol-1(x>0)。在不同催化剂

作用下,相同时间内CO 2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催化效果最佳的是催化剂______(填“Ⅰ”“Ⅱ”或“Ⅲ”);b 点v 正______(填“>”“<”或“=”)v 逆。 (2)此反应在a 点时已达到平衡状态,a 点的转化率比c 点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Ⅰ > (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解析 (1)根据图示可知,相同温度时,在催化剂Ⅰ的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CO 2的转化率最大,因此催化剂Ⅰ的效果最好;b 点时反应还未达到平衡状态,CO 2的转化率还会继续增加,反应正向进行,因此v 正>v 逆。(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 点时达到平衡,从a 点到c 点,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O 2的转化率下降。 3.丙烷氧化脱氢法制备丙烯的主要反应如下: C 3H 8(g)+12O 2(g)C 3H 6(g)+H 2O(g) ΔH 2=-118 kJ·mol -1 在催化剂作用下,C 3H 8氧化脱氢除生成C 3H 6外,还生成CO 、CO 2等物质。C 3H 8的转化率和C 3H 6的产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图中C 3H 8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75 ℃时,C 3H 6的选择性为________。(C 3H 6的选择性=C 3H 6的物质的量反应的C 3H 8的物质的量 ×100%) (3)基于本研究结果,能提高C 3H 6选择性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活性增大 (2)51.5%

银镜反应最佳反应条件探究

实验日期月日第组姓名学号成绩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设计 ——乙醛银镜反应最佳条件的探究 组员 实验时间:双周四下午 实验目的:学会中学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实验要求:自行发现实验探究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 实验实施与实验问题发现及记录;实验报告与分析。 (选择某一中学化学实验问题或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进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而加以解决)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醛的还原性是醛类化合物一项很重要的化学性质, 其中银镜反应是醛类化 合物的重要鉴别反应。除此之外,工业上常用这个反应来对玻璃涂银制镜和制保温瓶胆。如果银镜反应条件掌握不好,很难出现明亮的银镜, 往往形成灰色沉淀。实验效果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工业生产。 二、相关资料查阅综述 通过查阅不同资料,总结出乙醛银镜反应的适宜条件有如下几种: 条件一:乙醛氧化反应条件的选择一文[1] , 归纳出乙醛银镜反应较适宜条件为:50~60 ℃, 5 %AgNO3 溶液1ml 、1 %的NaOH 溶液1 滴, 2 %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加5 %乙醛3~4 滴。 条件二: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一节乙醛银镜反应条件为:2%AgNO3 溶液1ml 、2%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加3滴乙醛,震荡后置 于热水浴中温热。 条件三:文献【2】中的条件为:3%AgNO3 溶液1ml,2 %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pH值约为9—10,乙醛浓度为20%—40%,水浴温度为60℃。 三、问题解决设想(思路)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小组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探讨硝酸银的浓度、温度以及乙醛的浓度对银镜反应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出乙醛银镜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 四、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原理 银镜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正一价的银离子在碱性和含氨的溶液中,可被葡萄糖还原成银原子.析出的银原子吸附在玻璃表面即生成银色的镜面.银离 子在氨的碱性溶液中与醛类作用,可得羧酸及金属银之沈淀,而此沈淀以银镜方 式出现,故称银镜反应,又称多伦试验,而银氨离子之碱性溶液,称为多伦试剂. 化学式 RCHO(l) + 2Ag(NH3)2+ (aq) + 3OH-(aq)→ RCOO-(aq) + 2Ag(s) + 4NH3(aq) + 2H2O(l) (二)仪器和试剂 1.仪器: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250ml,3个)、温度计、移液管(1ml)、胶头滴管、小试管(13支) 2.药品:硝酸银(AR,5g)、浓氨水(AR,20ml)、乙醛(AR,15ml) 乙醛:相对密度0.7834(18/4℃),相对分子质量44.05,熔点-121℃,沸点20.8℃,硝酸银:相对分子质量:169.88 g mol-1Ag = 63.50%, N = 8.25%, O = 28.25%相对密度(水=1): 4.35,熔点(℃): 212,沸点(℃):444 °C (717 K) (分解)

高中有机反应条件总结

高中有机反应条件总结 1.根据物质的性质推断官能团,如:能使溴水反应而褪色的物质含碳碳双双键、三键“-CHO”和酚羟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含有“-CHO”;能与钠发生置换反应的物质含有“-OH”;能分别与碳酸氢钠镕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物质含有“-COOH”;能水解产生醇和羧酸的物质是酯等. 2.根据性质和有关数据推知官能团个数,如:-CHO→2Ag→Cu20;2-0H→H2;2-COOH(CO32-)→CO2 3.根据某些反应的产物推知官能团的位置,如: (1)由醇氧化得醛或羧酸,-OH一定连接在有2个氢原子的碳原子上;由醇氧化得酮,-OH接在只有一个氢原子的碳原子上. (2)由消去反应产物可确定“-OH”或“-X”的位置. (3)由取代产物的种数可确定碳链结构. (4)由加氢后碳的骨架,可确定“C=C”或“C≡C”的位置. 能力点击: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溴乙烷、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有机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注意:烃的衍生物是中学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在各类烃的衍生物中,以含氧衍生物为重点.教材在介绍每一种代表物时,一般先介绍物质的分子结构,然后联系分子结构讨论其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在学习这一章时首先掌握同类衍生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官能团)和它们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各类官能团之间的衍变关系,熟悉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的方法,能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反应途径合成有机物.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1 实验目的 (1)理解蓝瓶子反复变色实验的原理以及催化剂的概念。 (2)探究蓝瓶子反复变色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学习观察方法和对比实验法。 (3)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作用,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 实验原理 亚甲蓝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在碱性条件下,盛放在锥形瓶中的蓝色的亚甲蓝溶液可以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的亚甲白溶液。亚甲蓝与亚甲白的结构式分别如图1和图 2所示:

振荡锥形瓶中的混合液时,使其溶入空气或氧气后,亚甲白被氧气氧化成亚甲蓝,致使该混合液又呈现蓝色。若静置混合液,亚甲蓝又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的亚甲白。如此反复振荡、静置锥形瓶,其混合液在蓝色与无色之间互变,故称为蓝瓶子实验。其变色原理为: 这种现象又称为亚甲蓝的化学振荡。由蓝色出现至变成无色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振荡周期,振荡周期的长短受反应条件如亚甲蓝溶液的最佳溶剂选择﹑反应温度﹑氢氧化钠的用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亚甲蓝在葡萄糖与氧气反应中起着催化作用。

3、实验用品: 葡萄糖,氢氧化钠,亚甲蓝溶液(浓度0.2 %),碱性藏花红、蒸馏水; 250 mL锥形瓶5只, 20 mm×200 mm试管5支,温度计5支,单孔橡皮塞5只, 500 mL烧杯,计时器,托盘天平,100 mL量筒,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4 实验装置 蓝瓶子反复变色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用代替亚甲基蓝会发生红-无色反应,道 理同上 5 实验探究 5.1 探究反应温度对蓝瓶子反复变色实验 的影响 (1)在一个250 mL的锥形瓶中,依次加入2g氢氧化钠﹑100 mL 水﹑3 g葡萄糖,待固体溶解后,再滴加5滴0.2 %的亚甲蓝溶液 (溶剂为蒸馏水),并振荡锥形瓶,静置,混合液由蓝色褪为无色。(2)将混合液分别倒入5支洁净的试管中,倒入的体积均为试管容积的1 / 3,然后塞上带有温度计的橡皮塞,将装有混合液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水浴温度分别控制在15℃﹑20 ℃﹑25 ℃﹑30 ℃﹑35 ℃,待试管内的混合液温度达到规定温度时,取出、剧烈振荡试管,放回试管,观察现象,记录褪色时间(见表1所示):

银镜反应最佳反应条件探究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设计 ——乙醛银镜反应最佳条件的探究 组员 实验时间:双周四下午 实验目的:学会中学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实验要求:自行发现实验探究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 实验实施与实验问题发现及记录;实验报告与分析。 (选择某一中学化学实验问题或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进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而加以解决)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醛的还原性是醛类化合物一项很重要的化学性质, 其中银镜反应是醛类化合物的重要鉴别反应。除此之外,工业上常用这个反应来对玻璃涂银制镜和制保温瓶胆。如果银镜反应条件掌握不好,很难出现明亮的银镜, 往往形成灰色沉淀。实验效果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工业生产。 二、相关资料查阅综述 通过查阅不同资料,总结出乙醛银镜反应的适宜条件有如下几种: 条件一:乙醛氧化反应条件的选择一文[1] , 归纳出乙醛银镜反应较适宜条件为:50~60 ℃, 5 %AgNO3 溶液1ml 、1 %的NaOH 溶液1 滴, 2 %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加5 %乙醛3~4 滴。 条件二: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一节乙醛银镜反应条件为:2%AgNO3 溶液1ml 、2%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加3滴乙醛,震荡后置于热水浴中温热。 条件三:文献【2】中的条件为:3%AgNO3 溶液1ml,2 %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pH值约为9—10,乙醛浓度为20%—40%,水浴温度为60℃。 三、问题解决设想(思路)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小组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探讨硝酸银的浓度、温度以及乙醛的浓度对银镜反应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出乙醛银镜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 四、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原理 银镜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正一价的银离子在碱性和含氨的溶液中,可被葡萄糖还原成银原子.析出的银原子吸附在玻璃表面即生成银色的镜面.银离子在氨的碱性溶液中与醛类作用,可得羧酸及金属银之沈淀,而此沈淀以银镜方式出现,故称银镜反应,又称多伦试验,而银氨离子之碱性溶液,称为多伦试剂. 化学式 RCHO(l) + 2Ag(NH3)2+ (aq) + 3OH-(aq)→ RCOO-(aq) + 2Ag(s) + 4NH3(aq) + 2H2O(l) (二)仪器和试剂 1.仪器: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250ml,3个)、温度计、移液管(1ml)、胶头滴管、小试管(13支) 2.药品:硝酸银(AR,5g)、浓氨水(AR,20ml)、乙醛(AR,15ml) 乙醛:相对密度0.7834(18/4℃),相对分子质量44.05,熔点-121℃,沸点20.8℃,硝酸银:相对分子质量:169.88 g mol-1Ag = 63.50%, N = 8.25%, O = 28.25%相对密度(水=1): 4.35,熔点(℃): 212,沸点(℃):444 °C (717 K) (分解)

银镜反应最佳反应条件探究

实验日期月日第组姓名学号成绩 个人收集整理-ZQ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设计 ——乙醛银镜反应最佳条件地探究 组员 实验时间:双周四下午 实验目地:学会中学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设计地一般过程与方法. 实验要求:自行发现实验探究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 实验实施与实验问题发现及记录;实验报告与分析. (选择某一中学化学实验问题或与化学有关地生活问题,进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而加以解决) 一、探究问题地提出 醛地还原性是醛类化合物一项很重要地化学性质, 其中银镜反应是醛类化 合物地重要鉴别反应.除此之外,工业上常用这个反应来对玻璃涂银制镜和制保温瓶胆.如果银镜反应条件掌握不好,很难出现明亮地银镜, 往往形成灰色沉淀.实验效果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工业生产.b5E2R。 二、相关资料查阅综述 通过查阅不同资料,总结出乙醛银镜反应地适宜条件有如下几种: 条件一:乙醛氧化反应条件地选择一文[] , 归纳出乙醛银镜反应较适宜条件为~℃, 溶液、地溶液滴, 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加乙醛~滴.p1Ean。 条件二: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一节乙醛银镜反应条件为:溶液、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加滴乙醛,震荡后置于热水浴中温热.DXDiT。 条件三:文献【】中地条件为:溶液,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值约为—,乙醛浓度为—,水浴温度为℃.RTCrp。 三、问题解决设想(思路)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小组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探讨硝酸银地浓度、温度以及乙醛地浓度对银镜反应效果地影响,从而得出乙醛银镜反应地最佳实验条件.5PCzV。 四、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原理 银镜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正一价地银离子在碱性和含氨地溶液中,可被葡萄糖还原成银原子.析出地银原子吸附在玻璃表面即生成银色地镜面.银离 子在氨地碱性溶液中与醛类作用,可得羧酸及金属银之沈淀,而此沈淀以银镜方 式出现,故称银镜反应,又称多伦试验,而银氨离子之碱性溶液,称为多伦试剂. jLBHr。 化学式 () () () ()→ () () () () (二)仪器和试剂 .仪器: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个)、温度计、移液管()、胶头滴管、小试管(支) .药品:硝酸银(,)、浓氨水(,)、乙醛(,) 乙醛:相对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硝酸银:相对分子质量: , , 相对密度(水):,熔点(℃):,沸点(℃):°( ) (分解) [()] xHAQ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