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4, 2, 36-4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7178758.html,/journal/wl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7178758.html,/10.12677/wls.2014.22006

A Study of Slaughterhouse F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Tian Yu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Email: 83631340@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7178758.html,

Received: Apr. 30th, 2014; revised: May 5th, 2014; accepted: May 12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717875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laughterhouse-Five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based on Kurt Vonnegut’s experience in firebombing of Dresden and was published in 1969. It is recognized as Kurt Vonnegut’s most in-fluential and highest achievement. Meanwhile,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a classic fiction of the postmodern literature. Most of the studies of Kurt Vonnegut’s Slaughterhouse Five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theme, black humor, postmodernism and culture. The present the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criticism as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focuses on Kurt Vonnegut’s classic novel Slaugh-terhouse Five and tries to explore Kurt Vonnegu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ecological, soci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by the way of the textual analysis.

Keywords

Kurt Vonnegut, Slaughterhouse Five, Ecocriticism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

宇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Email: 83631340@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7178758.html,

收稿日期:2014年4月30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5日;录用日期:2014年5月12日

摘要

《五号屠场》出版于1969年,是根据冯内古特自己在德勒斯顿大轰炸时的真实经历而写成的一部半自传

体小说。该小说不仅是冯内古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后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其研究价值可想而知。以往对冯内库特《五号屠场》的研究,多数是着重于小说的主题研究、黑色幽默、后现代特征与文化研究等方面。本文将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着重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小说《五号屠场》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挖掘冯内古特在小说中所想表达的生态意识,并对小说中所出现的生态关系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

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生态批评

1. 引言

生态批评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的必然表现,也是学者们对地球生命的命运担忧在研究领域的必然反映。生态批评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在专著《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文学的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1]这一术语。1978年,威廉姆斯?鲁克尔特发表了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文艺理论家也应该‘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系统’”[1]。它是继女性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等文学批评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模式。从受关注程度,参与者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国内和国外影响来看,生态批评在过去十余年一直处于迅速上升的势头,“它和‘环境文学’的兴盛,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学现象’”[2]。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我国的生态批评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以鲁枢元先生的人类三个知识体系最具代表。他将生态理论的构建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面,并从这三个层次来解读生态与人类的关系。他认为人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同时他认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人与他自己的关系”[3]。不再将研究的对象局限于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而是提出了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观念,不仅丰富了生态批评的内涵,也为解读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就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别从自然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和精神生态失衡三个方面对《五号屠场》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从而挖掘小说中所揭示的后现代人类生态问题,以及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人道主义关怀。也希望借此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2. “自然生态失衡”在《五号屠场》中的体现

《五号屠场》(1969)是美国著名作家,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1922~2007)的经典作品。是根据冯内古特自己在德勒斯顿大轰炸时的真实经历而写成的一部半自转体小说。之所以说它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是因为作者冯内古特在写这部小时结合了自己参战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之后,冯内古特志愿应征入伍,赴欧洲参战,那时的冯内古特,保卫西方文明的信念十分强烈。1944年12月,冯内古特在著名的保吉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城市德累斯顿。1945年2月13至14日,英美空军在德军战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对不设防的历史文化名城德累斯顿实施了狂轰滥炸,整个城市被摧毁殆尽,十多万居民丧身其中。冯内古特因为被关押在一家屠宰场的地窖中,成为侥幸逃过浩劫的极少数人之一。这段恐怖经历对冯内古特来说刻骨铭心,让他

看到民族间的仇杀如何达到歇斯底里的疯狂程度。也正是受这段战争经历的影响,目睹了战争的血腥残忍,冯内古特萌生了用笔记录下这段历史现状的念头,于是写了小说《五号屠场》。

《五号屠场》讲述的是作者的另一个我——主人公毕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俘后送到德累斯顿做苦工,目睹了该市是如何在美国空军的轰炸下彻底毁灭。虽然,他回国后过上优裕的生活,但始终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进而幻想自己被劫持到外星球,与好莱坞著名影星共同生活,以外星人独有的时空观对其不幸聊以自慰。小说中,由于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驱使下,疯狂发动战争,使得德累斯顿“这座不设防,没有军事工业,也没有集中多少军队且用不着担心挨轰炸的开放城市”[4]。原本的美丽丧失了。小说第六章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美国人在下午五点到达得累斯顿。车门打开后,只见一座美丽的城市展现在眼前。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这是他们生平所见的最可爱的城市。天际变幻莫测,妖娆多姿,富有魅力而又荒诞离奇,在器毕利看来,它好象是一幅主日学校的天国画”[4]。

虽然主人公毕利刚到德累斯顿这座城市时,他就被这座城市的美景所震惊,但是没过多久,德累斯顿遭到了战争的侵袭。“遭受到狂轰乱炸般的城市就如同月球表面一般”[4]。对这不设防的城市所进行的毁灭性轰炸,冯内古特则借外星人之口称其为“宇宙恐怖分子”的“杰作”。并且在描述德累斯顿毁灭时候特地援引了《圣经》中上帝对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城市的惩罚,暗示战争的操纵者们自以为可以像上帝一样草菅人命。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战争的诱人之处就在于“每个人都从中得到点什么小东西”暗示战争的根源在于牟利的官僚资本阶层。的确,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为了个人私利,日益膨胀的欲望,在不经意间已破换了自然环境。在小说中,作者还有这样的描述“德国境内几乎所有带蹄的动物都已经被人类,尤其是士兵宰杀,吃掉和排泄了”[4]。“手推车的轴是用死动物的油脂润滑的”[4]。可见,大批动物被人类无情的宰杀,人类根据自己的意愿,不计后果的通过一切手段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坚持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3. “社会生态失衡”在《五号屠场》中的体现

根据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中》对生态学的三种分类,社会生态也是生态批评的又一重要范畴。生态批评不仅要解放大自然,倡导人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倡导人类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战争爆发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在《五号屠场》这部小说中,社会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与人异化的关系上,最为典型的是小说中主人公毕利与妻子瓦伦西亚和与他女儿芭芭拉之间的关系。

对于毕利与妻子的关系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毕利不想同丑八怪瓦伦西亚结婚。她是他患病的原因之一。”

“当他听见自己向他求婚时,当他请求她接受钻石戒指并成为他的终身伴侣时,他知道自己要精神失常了”[4]。

通过以上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毕利和他的妻子瓦伦西亚的婚姻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他们不理解对方,他们的婚姻完全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瓦伦西亚是伊利昂验光配镜专家学校产权所有人的女儿,毕利跟他结婚完全是因为他可以获得财产,并且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向小说中所说的那样,“他同一个人和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要的姑娘结了婚,得到了报偿。他的岳父送给他一辆新的别克车,一套全电器的住所,让他当伊利昂分店的经理,每年至少得挣得三万美元的收入”[4]。在金钱,地位,利益等一系列的诱惑下,虽然毕利和瓦伦西亚结了婚,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流障碍。毕利不仅不和他交流,而且只将她看作是头脑简单的机器。以至于后来毕利在经历了特拉法马多尔星球的旅行回到地球后,还念念不忘在特拉法马多尔星球和女明星的美好,甚至幻想着他们之间幸福

快乐的婚姻生活。这无疑与地球上他与瓦伦西亚之间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之间的婚姻不仅没有感情的存在,而且在作者的描写中更多了些许的讽刺意味。

文中除了毕利夫妻间不和谐的关系外,另一层不和谐的关系来自毕利和芭芭拉父女之间。芭芭拉一直无法理解父亲的想法。对毕利所说的关于特拉法马多尔星球旅行的回忆她认为是父亲受刺激后精神抑郁的一种表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

“不要对我说谎,老爸”。芭芭拉说。

“别骗我,爸爸。”芭芭拉说,“我们该拿你怎么办?你要逼我们把你送到你妈妈那里去吗?”

“我的信里有什么东西使你这么生气”,毕利问道。

“全是疯话。没有一句是真的”[4]。

从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在芭芭拉心里她完全将父亲当孩子来对待,她不仅不听取父亲的意见,而且还把他说的话当成是“疯话”,认为自己就是一家之主。不过在这个家里面,毕利也的确没有履行自己作为父亲所该履行的义务,他从不关心女儿及儿子,他们的关系就像陌生人一样冷漠。毕利的时间旅行,在特拉法马多尔星球上的经历,也许正体现了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生存的困境。他之所要来特拉法马多尔星球,是因为他要找到人类与自然及社会和平相处的办法,就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整个星球上的人如何才能和平相处”[4]呢。

4. “精神生态失衡”在《五号屠场》中的体现

“我们所直接接触到的远不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而是一个心理的世界”[5]。人类的物质栖息地和精神栖息地以及与其相关的支持系统,由于人的欲望的持续膨胀而发生断裂,损毁,精神世界也慢慢变的“荒芜”起来。毕利作为一名二战的退伍军人,他亲历了战争的残酷,直面了战场的生与死。战后,他不仅始终无法摆脱战争给他带来的痛楚,而且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失去了正常的时间概念,还不断幻想自己被绑架到外星球。冯内古特也正是紧紧抓住毕利处于精神分裂状态中幻想自己不断地进行着“时间旅行”这一主线,通过毕利的意识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隧道上,和地球与特拉法马多尔星球之间的空间轨道上的跳跃与变换,不断向读者清晰地展现了战争对毕利的精神与心灵的致命创伤,并且将冯内古特对战争的憎恨与批判表现得无以复加。同时,由于受战争的影响,战后青年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片的“荒原”。在精神荒原中,毕利是一个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这个冷漠宇宙,荒诞生活以及罪恶力量的受害者,用冯内古特在小说中的话来说“他是被巨大的力量耍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4]。毕利对人类的生存困境显然无能为力,甚至也无法改变他的个人生活,又如冯内古特对其祈祷文所作的注解:“毕利不能改变的事务中还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4]。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使其患上精神分裂症,无助下的毕利只得靠着自己的想象做着时间上的旅行。但是,时间旅行上的未知和危险也常常让他手足无措。他总是“无法控制他下一步往哪儿去而且那行程也未必有趣。他经常像新演员一样感到怯场,因为他不知道下一步他得表演生活的哪一部分”[4]。也许对于毕利来说,真正需要的是一剂精神良药,使他能从容对生存环境中荒诞冷酷的一面。

5. 结语

在《五号屠场》这部小说中,冯内古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切的责任感窥见了生态问题对于人类前途的重要意义。他以自身对生态的体悟和思考,构筑了一个生态理想,为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批评视野中《五号屠场》的研究可以看做是我们理解其生态理想的一个切入点,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冯内古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内部问题的思索。同时,在生态批评视角下,我们还能够看到冯内古特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呈现,看到了他对

生态有机整体的思考,以及他是如何通过对生态的种种理解来丰富自己思想的。并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定位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探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这也是本文对《五号屠场》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诺(2003) 欧美生态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Slaymaker, W. (1999) On ecocriticism (a letter). PMLA, 114, 5

[3]鲁枢元(2006) 生态批评的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

[4]Vonnegut, K. (1969) 云彩, 紫芹(译) Slaughterhouse five. 湖南人民出版, 长沙.

[5]荣格(2011) 心理学与文学. 译林出版社, 江苏.

谈袁宏道前期诗文理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袁宏道诗文理论通变论文摘要:袁宏道是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以他为核心的公安派文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力主以心为师,“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观念。他前期的诗文理论是其全部诗文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是反对摹拟,主张通变,一是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袁宏道,湖北公安人,生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病卒。中郎一生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不过短短二十几年,但他的诗文创作却相当丰富。他文学创作的成熟与旺盛期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这段时间。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中郎以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理论推开了晚明文学理论革新的大门,一扫王、李之云雾,对晚明文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郎的诗文理论并非一蹴而成的。在万历二十二年之前,他虽然尚未形成自己的诗文理论体系和文学创作风格,但他在文学道路上已经颇有建树。万历十一年,年少的中郎在县城读书期间结社城南,赋诗为文,初显身手于文坛。他在读书之暇又赋诗为文,并集成一帙,现在《敝箧集》中收有当时的一些作品。中郎的疏狂性情在此期间已经昭然可见。万历二十三年,中郎赴吴县任职。任吴县县令前后的这段时间,是中郎文学活动最为恣肆、最富革新精神的时期。中郎虽然政务繁剧,但仍然忙里偷闲,与江盈科等友人的酬唱赠答、同游出行,还有其他文坛俊杰在他们周围推波助澜、摇旗呐喊,再与北京的兄长宗道遥相呼应,一起将文学革新运动推向巅峰。此时的中郎已是:“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1]而且无日不诗,进入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期,同时也进入他诗文理论的形成发展期。这一时期,中郎有许多专论诗文理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极力抨击当时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同时也提出了公安派自己的求变求新的文学主张。一、反对摹拟,主张通变对于当时文坛的状况,中郎描述说: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2] 中郎认为时至今日古文已经凋敝,而那些复古学古摹古者,只是鹦鹉学舌,没有任何创造性,必然导致诗文走入死胡同。在复古派食古不化的文学主张下,诗已不成诗,文也不成文,只是一些字拟句摹的复制品。中郎对摹拟之风深恶痛绝,并对这一现象作出尖锐的批评,称这些复古者是:“粪里嚼查,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3]因而他呼唤真文的出现来扫荡文坛摹拟之风,强调“真”的重要性,并认为文学创作和书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贵在其真,也唯有真才能:“理虽近腐,而意则常新;词虽近卑,而调则无前。” [4]只有不断变化、求真、求新才能使作品长存于世。中郎反对摹拟,主张通变,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5]文学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现实生活并非停滞不前,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变迁的。因此,反映各个时代生活的文学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这是规律所然。“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6][!--empirenews.page--] 中郎认为,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7] 通变是文学发展的规律,时代不同,文学的风格亦不同。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产物,因而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那些字拟句摹的作品,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时代特色,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才是真正卑不足道的。中郎在抨击当时复古现象的同时,从社会的、时代的立场,剖析文学变迁的过程,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虽然极力反对复古,但并不笼统地排斥古人。他主张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营养,批判的继承。他在《叙竹林集》中说:“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法李唐者,岂谓其机格与字句哉?法其不为汉,不为魏,不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者也。”[8]中郎认为无论是画者还是诗者都不应以古人的法式为师,而应以现实生活为师,并学习古人求新求变的精神。复古派不懂得“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道理,因而止步不前,抄袭模拟,导致真文不传。中郎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揭示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基于这个规律,明代的文学创作也应该“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创作属于自己时代的作品,而不是用

大学语文期末论文

大学语文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指导老师:赵刚 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 班级:制药132班 学号:5801313091 姓名:张慧

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主要的人文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批评。 本世纪以来, 人们主要从生态角度反思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批评: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现代文明史上对科学技术的“生态异化”———人和自然的对抗和分离, 最早 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思想家,如何协调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关系构成了他们思想发展中 的一个主题。 其次, 我们来看一下存在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对立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 这是存在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在存在主义的后期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转向和生态的转向是交织在一 起的, 这不仅开拓了科学学和生态学这两个新领域, 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生态化。 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由于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因此, 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也成为号称“社会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在生态问题上较为重要的社会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以上关于科学技术的三种形式的生态批评, 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 结论似乎也大相竟庭,但他们的批评揭示了由于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 用所造成的资源储备下降、环境遭受破坏和文化上的异化等问题。他们呼吁开发利用新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将科学技术置于人的控制之下等意见, 也是相当中肯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所以产生负作用, 一 个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科学技术发展本来应有的目标, 丧失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出现了偏差。正是在这种反思中, 人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观念。 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是没有目标的, 没有意义的, 只有人文关怀才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目标, 有了意义。我们必须坚决拒绝那种只要科学技术发展, 只要物质财富, 而丧失人文关怀,不顾人类命运的错误倾向。同时, 我们又看到, 有些人在 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时,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反对科学主义为名, 把科学技术本身当成灾难的根源, 并且提出了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张。这种主张和理论同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也有少数人在盲目地附和国外的这种论调。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对此,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必须明确地划清主张在科学发展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盲目地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界限。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不是一回事, 二者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 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 而且二者之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所以, 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知单纯发展科技而“忘记”了人文关怀的倾向, 又要反对那种假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否认科技发展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倾向。

论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Ecocriticism)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gender-con-scious)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注: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Fromm,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本文将首先简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注: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New York:Scribner's,1972,p.9.)。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IowaReview 9.1(Winter 1978),p.71-86.)。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ics)、“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因为它不仅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而且“eco”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O.Waage)编辑出版《讲授环境文学:资料,方法和文献资源》(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1985)。该书收集了十九位讲授生态环境文学课程的教师写的“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目的是要在文学领域促进人们对生态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注:Frederick O.Waage,ed.,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New York:1 985,p.viii.)1989年《美国自然文学创作通信》(The American Nature WritingNewsletter)得以创办使有关学者得以发表生态文学研究的短文、书评、和课堂笔记等。随后,不少人文学科的学术刊物相继开辟了生态文学批评的增刊或专刊,其中有《印地安那州评论》、《俄亥俄州评论》等美国著名的学术刊物。(注:根据彻丽尔·格罗费尔蒂的统计,自1986年至今,美国人文学科出版过20多期关于生态环境文学的专刊。具体内容请参见格罗费尔蒂和费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第32页。)同时,一些大学开始把生态文学列入课程,作为现当代文论的一部分,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在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上,哈罗德·费罗姆(Harold Fromm)发起并主持了名为“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活力”(Ecocriticism:The Greening of Literary Studies)的学术讨论。1992年,“美国文学协会”专题报告会上,格伦·A·洛夫(Glen A.Love)主持了题为“美国自然作品创作:新环境,新方法”(American Nature Writing:New Contexts,New Approaches)的专题讨论。同年,“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ASLE: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成立,该学会的宗旨是“促进人类和自然世界关系的文学思想与文学信息的交流”,“鼓励新的自然文学创作,推动传统的和创新的研究环境文学的学术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生态环境研究。”(注: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Fromm,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empirenews.page--]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 of Georgia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二战后美国文学中颇具影响力的一名作家。他的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 很多年来,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自从生态主义批评在上世纪问世以来,人们开始从生态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解读塞林格及其小说。 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探究作者更深层次的生态哲学思想,从而希望将有助于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研究。论文由四个章节及引言和结论组成。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批评界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生态批评理论和异化的概念。 本部分的研究将为进一步的论证做铺垫。第二章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人的异化。 通过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异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社会是缺乏关心和爱的社会。人们不停地寻找物质享受。 现代城市生活充斥着腐化堕落的情感和道德,对利润的追求和对财富的积累被认为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在这样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感到孤立和绝望。 第三章分析了霍尔顿的生态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通过分析霍尔顿与自然和儿童的亲密关系可见霍尔顿具有强烈的回归自然的愿望。 霍尔顿的最终救赎意味着只要人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人与自我的和谐是可以实现的。第四章通过研究塞林格所处的时代、塞林格的生活方式来总结塞林格的生态思想。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们被物质文明所异化,生活在精神“荒原”上。

塞林格认为,通过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人类就能够抵御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异化。 结论部分对全文做了简要回顾并重申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7178758.html,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作者:马特 来源:《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人类纪的生态挑战,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严峻危机,促使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迎来“城市转向”,城市生态批评开始崭露头角。与传统生态批评理论对荒野自然的推崇相比,城市生态批评不仅研究城市自然环境,还关注人类世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将环境研究、文化研究与城市研究联系起来。近年来,西方城市生态批评研究在生态政治学、文化生态学与非文学文本等领域取得显著的进步,不仅实现对自身研究范畴的拓展,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城市生态批评;城市自然;文化生态学;世界主义 生态批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理论界的显学。目前,生态批评已衍生出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生态批评、动物研究、物质主义生态批评等诸多流派。然而,在生态批评的各种分支研究中,“城市”维度始终处于边缘甚至是“缺席”的状态,导致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生态批评(urban ecocriticism)应运而生,近五年在西方学界崭露头角。2014年,知名生态研究学者赛匹尔(Serpil Oppermann)指出,将城市纳入生态批评的实践范畴,可以拓展生态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义。2016年12月,欧洲生态批评研究的核心阵地《欧洲文学、文化与环境研究》(Ecozon@)杂志特别刊发了“城市生态研究”专题,折射出生态批评在西方学界“城市转向”的前沿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人文学科内的环境想象在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關系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将会对人类产生越来越直接的影响。目前城市生态批评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外城市生态批评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与国内研究者分享。 一、生态批评研究的四次发展“浪潮” 20世纪60年代,以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出版为标志,美国环境运动开始兴起。20余年后,生态批评学科逐步出现。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学界刊发了诸多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文章。1992年,文学与环境 研究协会(ASLE)正式建立。自此,“生态批评的文学研究……开始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①。生态批评自诞生伊始即为一门跨学科研究,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正如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所言,生态批评是一场“越来越异质化的运动”②。正是由于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内包含多种研究方法,生态批评概念本身也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Vol.10No.1 2013年1月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1.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 )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其宗旨是“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 ,1972)近几十年以来,人口急剧增长、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渴望和谐的生态环境,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也在积极寻找各种途径以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语言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王晋军,2007)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但总体上说来可归入 Halliday 和Haugen 所创的两大研究领域。第一,用“生态”作 为语言在环境系统中的隐喻,此类研究强调会强化或弱化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第二,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生态”的含义并探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前者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重视诸如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活力、语言进化一类的问题。后者被称为“环境语言学”,研究课题涉及对特定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语言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生态语法等。(范俊军, 2005)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话语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理念,即从生态学出发去批评和分析在语言上社会化的生态意识形态和行为。对话语和语篇的生态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对“表面生态化”(surface ecologization )现象的分析。如今,到处都是“绿色广告”,声称其产品或技术是“绿色”的、“环境友好”的,这种现象可归入语言使用的“表面生态化”。语篇的生态学分析就是要揭开这种表面生态化的虚伪面纱。 本文通过对英语化妆品和汽车广告进行生态批评话语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广告中表面生态化的现象,并指出其对环境的潜在的危害,提高人们对语篇中的非生态现象的识别能力。 2.广告语篇的生态话语批评分析2.1化妆品广告 化妆品广告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其具有美容或延缓衰老的功效,因此化妆品广告通常会使用极其优美的语言来诱惑女性购买。这些广告还经常强调它们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化妆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任何伤害,从而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去购 买和使用。下面是二则国际著名化妆品广告: 例一:ELIZABETH ARDEN Ceramide Gold Ultra Restorative Capsules Pure,potent,intensive.These new single dose capsules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Our exclusive CLX Complex delivers the restorative power of Ceramides and essential lipids to help strengthen skin ’s barrier against the visible signs of time. Supports skin ’s own natural collagen for a firmer outlook.Takes the focus off lines and wrinkles to maximise smoother,even toned,younger looking skin. 该广告使用pure 这样的词语,很容易使读者认为该产品是由天然成分制成的。其实我们除了Ceramide 之外,根本不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一方面强调该产品是高科技化妆品,另一方面又强调其天然属性,让读者感觉迷惑不已。 Restortive,younger,smoother 这些词语巧妙的使用,让人们觉 得会拥有漂亮光滑的皮肤,但却不知道能到达何种程度。 例二:LANCOME ABSOLUE ULTIMATE BX Replenish -Radiance -Anti-Brown spot Absolue Ultimate βX serum is enriched with our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r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7178758.html,bined with a bio -network of wild yam,soy,sea algae and barley,this serum helps the skin to regain a look of vitality and firmness ;deeply replenished with moisture,the skin ’s barrier function is reinforced.Reveal skin that looks visibly younger:wrinkles appear reduced,skin feels denser to the touch and your complexion looks more even and luminous LIFE BEGINS AR 50 Deeply replenish the skin,visibly reduce the appearance of brown spots. 这则广告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学术语,如βX serum ,Pro- Xylane 。广告中提到该产品使用了wild yam ,soy ,sea algae and barley 等天然成分,以减少我们对这种化妆品真实成分的 担忧。同样,该广告通过故意模糊天然和人造成分来蒙蔽消费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程建山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 要:近几十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语言学的诞生。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就 是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即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批评分析。本文从英语化妆品和汽车广告中发现,这些广告大量使用环保、天然等语言成分来掩饰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从而揭示了这些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广告;批评话语分析 124··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一、引言 唐?德里罗是当代一位多产的作家,自1971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的传说》问世到2010 年《终点》的出版,他已经发表了16 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人物。《白噪音》于1985 年发表,次年即获美国的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且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杰作。小说由三部分组成——波与辐射;空中毒物事件;戴乐儿闹剧。对空中毒物事件的描写,读起来像是“灾难恐怖小说”,使人们深思后现代的生态危机。本文以生态批评解析这部著作,进一步指出只有在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的同时才能推动良性自然生态的重建。 二、生态批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描写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是一个拐点,开启了文学家自觉地在生态范畴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欧美生态文学进入大繁荣阶段。“大卫?格里芬宣布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主义,科学已经成为新的撒旦”。唐?德里罗作为后现代的代表作家,在《白噪音》中,深刻地描写了科学技术对人所带来的影响。生态危机不仅仅限于自然生态危机,还有社会生态危机以及精神生态危

机。生态批评不单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 三、生态批评解析《白噪音》 (一)自然生态的破坏。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而原有的自然生态在逐渐被破坏。在小说《白噪音》中,无线电、电视、微波、超声波、汽笛声、照相咔嚓声等淹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晚杰克都会失眠,原本寂静的深夜却被飞驰而过的汽车声而打乱。然而,作为一名父亲,杰克也深深感受到自然生态异化损坏了人们的健康。他的大儿子海因利希年方十四却已经开始秃顶,格兰德尼为此感到“纳闷”,猜想:“难道他妈妈在怀他时服了某种能改变基因的药物?我在什么地方犯了错?难道我抚养他长大的地方附近有个我不知道的化学废料场,夹带工业废料的空气流过而导致头皮退化?”(DeLillo 22)空中毒物事件,让镇上的居民成为难民。毒雾的主要成分是尼奥丁衍生物,它是生产杀虫剂的副产品,它们是被丢弃后堆积而成的一堆东西。其原产品杀死蟑螂,副产品杀死其余的一切东西。这种高科技的副产品的泄露,使整个小镇陷入恐惧,人们混乱地逃亡。在整部小说中,读者不会感觉到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只有逃难之时的风雪及令人最难忘那轮日落。日落的异常揭示了自然的破坏,但人们茫然不知还把日落当成美景。

谭建香生态批评

枷锁下反叛的精灵 ——《野性的呼唤》之生态批评的解读 谭建香 摘要:生态批评是20 世纪后期文学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思潮,它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探讨了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探究缓解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方法具有重大的 意义。杰克·伦敦在20 世纪初创作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成为美国自然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作之一。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理论角度探究该作品中主人公巴克在文明社会到蛮荒大自然的环 境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任意杀戮的狼狗,挣开人类的枷锁,响应野性的呼唤,最终回归 到大自然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欲望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9)05-80-06 杰克·伦敦是19、20 世纪之交美国最著名的自然主义流派代表作家之一。伦敦以其勇敢的精神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的风格,开始描写生活中粗糙艰涩的一面,将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美国文坛“粗糙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这种写作手法给美国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正如评论家菲利普·方纳(Philip S. Foner)评价的那样:“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明确而出色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1]《野性的呼唤》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该中篇小说一经问世便成为畅销书,使伦敦一举成名。这部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小说曾一度成为世界各国学者们竞相研究的热点文学读本。在众多的研究该小说的学术论文中,有把该小说视为儿童文学或动物寓言进行研究,有将该小说视为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作品进行研究,也有从分析巴克形象身份寓意或解析隐含主题或探究伦敦寄寓在该小说中的人生哲学角度入手,虽也有少量文章从环境的转变来透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很少上升到生态批评的理论高度。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剖析小说中主人公巴克在从文明社会到蛮荒大自然的环境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任意杀戮的狼狗,最终回归大自然的深层原因,即:人类生态整体主义意识的缺乏、无法超越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促使人类征服和统治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疯狂掠夺和施暴,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部规律,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破裂。 一、生态批评的兴起、内涵和特征以及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人类经济空前繁荣,人们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优惠时,也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批评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它是当代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生态批评起源于美国,它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学术和哲学背景。1962 年,20 世纪最著名的美国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引起轩然大波,使生态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世界范围生态运动的开展。1978 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个术语,生态批评作为新的文学批评思潮便由此诞生。生态批评是一个庞杂、开放的体系,兼具有文化和文学批评的性质,美国生态批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1).doc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是在全 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旨在探讨文学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性意 识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 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 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 然环境之关系。本文将首先简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 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 批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 1972 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 研究》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 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1978 年,威廉·鲁克特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 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 。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环境文学批评”、“绿色研究”,或“绿色 文化研究”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 ecocriticism

这一提法,因为它不仅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而且“ eco ”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 自然世界的关系。1985 年,弗雷德利克·瓦格xx出版《讲 授环境文学:资料,方法和文献资源》。该书收集了十九位讲授生态环境文学课程的教师写的“课程简介”,“目的是 要在文学领域促进人们对生态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1989 年《美国自然文学创作通信》得以创办使有关学者得以 发表生态文学研究的短文、书评、和课堂笔记等。随后, 不少人文学科的学术刊物相继开辟了生态文学批评的增刊 或专刊,其中有《印地安那州评论》、《俄亥俄州评论》 等美国著名的学术刊物。同时,一些大学开始把生态文学列 入课程,作为现当代文论的一部分,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在 1991 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上,哈罗德·费罗姆发起 并主持了名为“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活力”的学术讨论。 1992 年,“美国文学协会”专题报告会上,格伦·A·洛夫 主持了题为“美国自然作品创作:新环境,新方法”的专 题讨论。同年,“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成立,该学会的 宗旨是“促进人类和自然世界关系的文学思想与文学信息 的交流”,“鼓励新的自然文学创作,推动传统的和创新的 研究环境文学的学术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生态环境研究。” 1993 年第一届全美生态批评研究会在科罗拉多州的福特科 林斯举行。与此同时,第一份正式的生态文学研究刊物《文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 2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3 A Brief Study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s 4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5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 6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7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8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可行的方法 9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 10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11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 12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 13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4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 15 A Brief Compariso n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H. Lawrence’s The Woman Who Rode Away 16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17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8 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 1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0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 21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语人名的翻译 22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 23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 24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 25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26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27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 28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 29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30 浅析歇后语翻译中直译的可行性 31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 32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33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4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5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36 The Comparison of Symbolic Meaning of Animal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Literary works 37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38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39 Study of English Borrowing from Chinese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朱新福 内容提要 生态文学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生态诗学理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在创建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生态文学批评旨在解决的根本问题包括怎样确定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生态批评是不是一门“终极的科学”以及怎样把生态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达到互补互益等。 主题词 生态 环境 文学 生态批评 美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E cocriticism)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 lotfelty)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gender-con2 scious)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①本文将首先简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M 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 f Sur 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 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②。1978年,威廉?鲁克特(W 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 e and E cology:An Experiment in E 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③。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2 ics)、“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 ental literary criti2 cism)、“绿色研究”(green 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因为它不仅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而且“eco”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O.W aage)编辑出版《讲授环境文学:资料,方法和文献资源》(T 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 e: Materials,Methods,Resour ces,1985)。该书收集了十九位讲授生态环境文学课程的教师写的“课程简介”(C ourse Descriptions),“目的是要在文学领域促进人们对生态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 ? 5 3 1 ?

形势与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 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第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它的实施将带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与挑战既可能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能来自既得利益的阻碍,还可能来自于技术条件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要把生态文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融入各级政府的决策、评价、考核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世纪工程、基础文明建设来实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