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观察_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观察_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观察_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观察_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观察

陈天涯(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控感科47415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平分为参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1.54%,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促进患者心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可以进一步分析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护理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且病程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其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种病症的病死率高达31.00%,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本次研究中,对3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共7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性别:男41例,女37例;年龄:25-75岁;平均(43.6±2.8)岁;患者的入选标准: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78例患者均合并有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压均>90mmHg[3],心功能的分级均为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平分为观察组、参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息的比较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相互比较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具体护理表现如下:

1.2.1饮食指导

急性心肌梗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保持营养的均衡,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热量高食物,保证营养摄入的均衡。告知患者改掉吃夜宵的习惯,避免心功能在夜间发生异常变化[4]。

1.2.2合理作息指导

心肌梗死合并心衰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绝对卧床休息是一个重要措施。尤其是在急性期的2周之内,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所有活动均需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协助,防止患者因劳累、活动导致心力衰竭或者心律失常发生。患者处于急性期时,严禁亲友探视,避免患者因交感神经兴奋增高儿茶本酚胺的分泌量,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对输液剂量、速度进行严格控制,尽量使用微量泵,且加强对患者临床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1.2.3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心理安慰,同时教育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鼓励,最大限度地使患者保持平和的精神状态。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2.4自护指导

指导患者需要进行自我监测,学会表达自身感受。便于药物不良反应、各种症状发生时,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知晓。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心功能的改善程度为2级,呼吸困难症状有显著改善,浮肿症状、肺部湿啰音均完全消失,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有效:呼吸困难、浮肿、肺部湿啰音等均得到明显改善,心功能的改善程度为1级,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时无明显不适感,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无效:患者所有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分析和处理方法

数据均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x—±s)表示,并分别行X2检验、t检验。组间相关数据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以P<0.05表示。

2.结果

给予2组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参照

组为61.54%,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 [n(%)]

组别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9 18(46.15)15(38.46)6(15.38)84.62*

参照组39 8(20.51)16(41.03)15(38.46)61.54 注:与参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情较为严重,且变化快,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处理给予有效的治疗方式外,还需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具体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5]。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合理的作息规律,进而保证患者机体营养的均衡和充分的休息。合理的作息可防止患者应精神兴奋、过度劳累等诱发病情恶化。同时,通过强化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保存平和、稳定的精神状态,促进其心脏负荷得到有效减轻,进而有效预防心衰复发[6]。自护能力指导可使患者病情的变化得到及时发展,进而为治疗争取更多时间,降低病情恶化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后,该组治疗、护理效果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黎晓兰.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2:814-816.

[2]王艳.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03:68-69.

[3]赵云英.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200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3,07:76-77.

[4]嵇先文,沈一同.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分析[J]. 临床合理

用药杂志,2014,29:81.

[5]刘素勤.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160例临床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5,09:230-231.

[6]赵小湃.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1:115-116.

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5大治疗要点

[CHC2017]张峻: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5大治疗要点 8月10号,2017年中国心脏大会(CHC 2017)在北京召开。在本次大会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张峻医生以“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为题做了精彩报告。 一、心源性休克定义及病因 心源性休克是心泵衰竭的极期表现,由于心排血功能衰竭,不能维持最低限度心输出量,导致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引起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伤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表1 心源性休克的病因 以上病因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是指广义的心源性休克,而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是狭义的心源性休克。 表2 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病因 CREATE-ECLA、NRMI及COMMIT等研究数据显示,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在3.9-8.6%不等,而且多数患者的死亡率在60%以上。2010年的北京调查数据显示,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梗患者直接PCI后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占比可达39%。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心源性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血压、脏器供血不足、组织灌注不足以及基础心脏病的表现。心源性休克早期、中期及晚期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表3 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表现 2.诊断 确诊心源性休克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以下至少30分钟,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降幅>60 mmHg; ?组织低灌注四肢湿冷、少尿(<30 ml/h),血气低氧及代酸; ?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影像学改变心脏指数下降,肺楔压增高;胸片提示肺淤血、肺水肿; 2014年ESC血运重建指南、2015年法国FICS成人心源性休克管理建议及2016年ESC 心衰指南推荐确诊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室和瓣膜功能,排除机械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最好在2小时内进行; ?血流动力学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推荐动脉有创监测;

急性心梗的护理查房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查房 【定义】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塞可分为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 【病因】 灌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时,如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原先为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1h以上即可致心肌坏死,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骤降(出血、休克或严重那个的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负荷剧增(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也可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死、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都可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坏死,心肌梗死即可发生于频发心绞痛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来并无症状者中。 【临床表现】 (一)先兆/前驱症状 约1/3病人突然发病,无先兆症状。2/3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胸部不适、活动时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恶化最为严重。 (二)主要表现 1.疼痛:最常见,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性质可与过去曾发作的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前者严重,难以忍受,大汗,有濒死感;疼痛持续时间长,一般>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少数不典型者可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认为急腹症;部分病人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咽部、牙龈、颈部,常被误诊为相应的其他疾病。 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T38°C左右,持续约1周,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出现,为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3.胃肠道症状:上腹痛可以是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也可以是放射痛的表现;伴有恶心、呕吐等;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一般认为是坏死心肌对迷走神经的刺激。 4.心律失常:可以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肠

心衰病人的护理

第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一)概念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①心肌病变:心肌炎、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等。②心肌缺血:冠心病、贫血、低血压。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心肌病、维生素B1缺乏④ 2.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主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等。② 容量负荷过重:各瓣膜关闭不全,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伴左向右分流。 (二)临床类型 1.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以慢性居多。 2.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3.根据有无舒缩功能障碍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4.对已有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至正常以下而无临床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心力衰竭。 (三)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 娠与分娩、过度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气候骤变、血容量增加等。 (四)心功能分级 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 1928年制定的,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1994 年修订的标准,将心功能分为四级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U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可引起上述症状。川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活动可引起上述症状。 W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可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五)临床分期2001年ACC/AHA建议将心力衰竭分为4期: 第一期心力衰竭易患期为有发展为心力衰竭可能的高度危险的病人,但没有心脏结构性病变的病人;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 第二期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期为有器质性心脏病,但从来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的病人和体征。 第三期心力衰竭期为有器质性心脏病,过去或目前有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的 病人。 第四期顽固性或终末期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严重,即使合理用药,静息时 仍有心力衰竭症状,为终末期病人需要特殊治疗,例如机械循环装置、持续静脉使用 正性肌力药物、心脏移植或临终关怀。 (六)治疗 1.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稳定心衰的适应或代偿机制:如拮抗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防止心肌细胞的进 一步坏死和左心室进行性扩大等。 3)缓解心室功能异常:如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等。 2.目的 1)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 2)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3)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 4)降低死亡率 3.方法: 1)一般治疗①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②去除或缓解 基本病因。③去除诱发因素 2)药物治疗标准的药物治疗有4类药物:利尿剂(呋噻米、布美他尼、氢氯噻 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B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洋地黄(地高辛)。其它的药物有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肼苯哒嗪、酚妥拉明、硝普钠)环腺苷酸依

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

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究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40例进行研究,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症护理及饮食、心理护理,观察护理前后血压与心率变化。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血压与心率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较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心率与血压可维持稳定,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改善了生活质量,指导采用。 标签:急性心梗;左心衰;临床护理 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就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多发心血管疾病,起病急、变化快,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时容易猝死,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研究选取本院收治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40例,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40例进行研究,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治疗,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1~68岁,平均年龄(59.5±2.5)岁,高血压史28例,冠心病史12例,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7例,前间壁梗死12例,下壁梗死11例。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建立静脉通路(1~2条)用于输液与抢救。对患者心率与血压、呼吸、脉搏等体征密切观察,血压每30 min监测一次,血压不稳定患者先减压或升压处理,心率或心律异常需告知医生处理。入院7 d内指导床上大小便、定期翻身预防压疮,输液速度控制在15滴/min,输液量需适当,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避免增加心脏负担[1-2]。出现心悸、胸闷、出汗、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1.2.2 对症护理 (1)吸氧护理。行4~6 L/min高流量给氧后病情如果稳定可进行间断性吸氧,如果病情依然不稳定需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或者行气管插管。做好吸氧护理工作,每日对鼻腔通畅情况进行观察,定时调整氧气罩,防止脱落、每日更换鼻导管与湿化瓶[3-4]。如果听诊发现肺部湿啰音,可将50%乙醇置入湿化瓶内,可将肺泡内泡沫张力消除,有利于保持呼吸通畅。(2)镇静、强心剂利尿、血管扩

心衰的抢救及护理新进展

写在课前的话 心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60%~70%心衰是因冠心病引起。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临床对急性心梗(AMI)早期的诊断和有效干预,使更多的病人能够存活,因此也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 一、心力衰竭概述 (一)心力衰竭的定义 心力衰竭就是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脏泵血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临床综合征。 所有心脏、大血管疾病晚期均可导致心力衰竭。原发性心肌损害和长期容量负荷和(或)压力负荷过重,均可以导致心肌功能失代偿,导致心脏射血功能下降,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心力衰竭的分类是按照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照受累部位,又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竭;按心排出量可分为高心排出量和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按收缩和舒张分类可以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 二、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主要是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急性发作。急性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的收缩功能不全或是舒张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前后负荷过重,都可以使心脏功能不全,这就引起了急性心力衰竭。 (一)急性心力衰竭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血管病变,引起心排出量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综合征。 (二)急性左心衰 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多以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为表现。 (三)心力衰竭的病因 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很多,一是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比如冠心病、心梗、心肌炎等原发性的心肌损害。二是心脏负荷过重,比如压力负荷或是容量负荷过重,如心脏瓣膜病、高血压、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三是心脏舒张受限,比如原发性心肌病、心包积液等,都可以引起心脏的舒张功能受限。 (四)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力衰竭的诱因可以有多种方面,第一方面是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第二是严重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的心律失常,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第三是妊娠和分娩。第四方面是心脏负担加重,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是输液过多、过快,都可以引起心脏负担过重。第五是合并症,比如甲亢合并的心力衰竭,还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的贫血,都可以引起心力衰竭。最后一点是药物,比如洋地黄用量不足或中毒等。 (五)心功不全的分级与评价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心功不全的分级与评价。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会引起过度或不适应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II级:轻度体力活动受限,静息时无不适,日常体力活动可致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静息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量即致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的发作。 IV级:没有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可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不适。 美国心脏协会对心功能的分级,还增加了用客观检查来评价心脏病变严重程度的内容。将心功能不全分为A、B、C、D四期。 A期有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心脏的结构功能异常,也称A级。 B期已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没有过心衰的症状与体征。 C期有心脏的结构异常,现有或既往有心衰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 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

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 制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3、心理护理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向病人讲述会严密监测病人的 病情变化,并及时得到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疾病的过程及配合要点,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病人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监护仪报警声应尽量调低,以免加重病人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镇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心机梗死具有意外性、积累性,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重大疾病[1],往往由于长时间同时又比较严重的心机缺血而造成心肌某些部位急速坏死。一般的表现是伴随胸闷胸痛、体内循环功能不畅,心电图反映出的心肌损坏、缺血等明显症状。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了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危险性最大,夺取人生命最多的一种疾病[2]。那么,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我们该如何急救和护理呢? 1 急救 通过早期诊断、急诊血运重建、早期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联合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进行循环支持等技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3]。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对于此类患者,因病情特殊、危害性大,因此保证及时救治和病情跟踪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应该给患者提供较为安静的环境,不能将病人安排在吵闹、拥挤的地方,容易引起患者心情烦躁,心率波动较大。最好保证他们可以卧床疗养,在护理治疗期间杜绝探视,对于行动不便者应有专业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对于情况特别严重者,护理人员应承担一切患者起身、大小便等活动。同时,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4]。 2.1.2 保护大便通畅 大便用力可引起病情突变而出现并发症,甚至可导致心脏破裂,除劝告患者不宜屏气用力外,还应该多食用杂粮、水果以及易消化等食品,促进肠胃排泄,一定切忌辛辣食物,保证治疗期间排便通顺,每天饮用适量蜂蜜具有良好的效果。 2.1.3 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证每日睡眠 6~8h,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应保持室内安静,护士动作要轻柔,语言温和,避免患者情绪激动,晚餐不宜过饱,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镇静、安神药。 2.2 心理护理 2.2.1 患者一般情况下,对于疾病并不了解,容易产生焦躁不安、自暴自弃等行为,甚至具有恐惧、轻生等心理。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措施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措施 (一)生活起居 (1)保持环境的清洁舒适,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 (2)根据病人心功能的分级决定活动量,尽量保证病人的体力和精神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 (3)督促病人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同时监测活动中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疲劳等症状。如有不适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4)心功能Ⅰ级者,不限制病人的一般体力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5)心功能Ⅱ级者,体力活动适当限制,增加午睡时间,可做轻体力工作和家务活动。 (6)心功能Ⅲ级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但允许病人慢慢下床进行排尿、排便等活动。 (7)心功能Ⅳ级者,绝对卧床休息,生活需要他人照顾,可在床上做肢体被动运动和翻身,逐步过渡到坐床边或下床活动。当病情好转后,鼓励病人尽早做适量的活动,防止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便秘、等的发生。 (8)根据病人呼吸困难的类型和程度采取适当的体位,如给病人2-3个枕头、摇高床头。严重呼吸困难时,应协助端坐位,使用床上小桌,让病人扶桌休息,必要时双腿下垂。 (9)注意病人体位的舒适与安全,避免受压,防止坠床。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引发心脏骤停。 (二)病情观察 (1)严密监测病人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 (2)注意观察水肿消长的情况,每日监测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3)监测病人呼吸困难的程度、发绀情况,肺部啰音的变化以及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的拜年话,根据缺氧轻重程度调节氧流量和给氧方式。 (4)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三)用药护理 (1)观察洋地黄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有无恶心,呕吐,黄视,绿视,有无室性期间收缩二联律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尽量在白天使用,避免夜尿频多而影响病人的休息,观察患者的尿量,有无乏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低血钾的表现,有无高尿酸,患者体重是否减轻。 (3)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心率的变化,患者有无支气管哮喘以及心衰恶化,液体潴留等。 (4)使用血管扩张剂的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和脉搏,严格掌握输液速度,硝普钠先配现用,避光输液。 (5)使用ACEI患者时,注意观察血压,血钾的变化,有无血管神经性的水肿,干咳,肾功能的损害。 (6)控制输液的速度和量,以防诱发急性肺水肿,补液量以量出为入的原则,输液速度控制在15-30滴/分,避免输入氯化钠溶液。 (四)饮食护理 (1)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易消化及不胀气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2)限盐,限水,轻度心衰,食盐<5克/d,中度心衰食盐在2.5-3克/d,重度心衰,食盐在1克/d,大剂量利尿的病人,盐的摄入量应<5克/d. (3)根据各种中医证型给与饮食指导。 (五)运动指导 (1)制定活动计划,告诉患者运动训练的治疗作用,鼓励患者活动,根据心功能的分级安排活动量。六分钟步行试验也可以作为制定个体活动量的依据。 (2)活动过程中的监测,若病人在活动过程中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疲劳、大汗,面色苍白、低血压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3)与用药时间尽量错开,以避免血压下降的危险,避免运动中大量出汗,患者运动时应有人陪同,以确保安全。 (4)心衰稳定期,可教会病人打太极拳。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概述】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多年来由于监护病房在各级医院的广泛建立和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高度警惕及有效治疗,因心律失常致死者的数量已明显减少。相反地,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原因中,心力衰竭变得更加突出。 近年来,根据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大系列研究统计,因并发心力衰竭死亡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已从过去的38.6%增加到46.6%。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已成为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的关键问题。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心力衰竭的机理,主要是由于心肌梗塞坏死导致的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引起心排血量下降和外周灌注不足,左室舒末期容量的增加或左室顺应性下降造成左房压升高,临床出现心力衰竭和肺瘀血,故心肌梗塞的面积大小是影响心力衰竭是否发生和严重程度如何的直接决定因素。 一般认为,梗塞面积占整个左室心肌的20%时即可引起心力衰竭;若达到或超过40%时,会造成心源性休克。有时初发梗塞面积20%,但是由于机械性并发症如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室间隔穿孔等引起左室负荷骤然增加而诱发心力衰竭甚或心源性休克。部分患者病程中出现梗塞延展与再梗塞,均会增加梗塞面积,诱发和加剧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快速的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等,既因心率过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又可因不良的血液动力学后果而影响心功能。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也会使心排血量减少,心肌本身更加灌注不足,因而加剧了心力衰竭。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的其他疾病如贫血、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肺炎、肺栓塞和主动脉瓣疾患等也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尤其是并有糖尿病者,因常并存小冠状动脉和心肌病变,较易发生心力衰竭。 有时,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可为医源性的原因所诱发或加剧,如输液过多过快和药物使用不当等比较常见。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及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a类的丙吡胺(disopyramide)、Ⅰc类的氟卡尼(flecainide)、普罗帕(propafenone)、Ⅳ类的维拉帕米(verapamil)等都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此外,某些抗肿瘤药、抗炎药消炎痛和能使水钠潴留的类固醇制剂对心力衰竭也有影响。总之,对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发病机理有重大作用的因素,都会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而心力衰竭的进展和转归,则可能受血液动力学和神经体液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诊断要点】

心力衰竭的护理教学查房

2011级护理学1班第二组 (一)心力衰竭——简介 1、心力衰竭是一组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冠心病引起的心肌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律失常、瓣膜异常、甲亢都可引起心力衰竭。其临床表现反映了一种基本的异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不同程度的心衰,即便是最轻的一种也是严重的健康问题,必须予以治疗。心力衰竭可分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3、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瘀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瘀血和水钠潴留。在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常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出现右心衰竭时,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二)心力衰竭——临床分型 1、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2、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3、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为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是心腔扩大、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有收缩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舒张功能异常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 4、按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无症状性(asymptomatic)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是指左室已有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至正常以下(<50%)而尚无心力衰竭症状的这一阶段。可历时数月到数年。业已证实,这一阶段已有神经内分泌的激活。 (三)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心脏功能分级对劳动力鉴定及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NYHA分级法:1964NYHA)根据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疲乏、心悸、气短或心绞痛)所需的活动量将心功能分为l-4级这一标准在临床上至今仍广泛应用。其分级方法为: 心功能一级(心功能代偿期)无症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心功能二级(一度心功能不全)较重体力活动则有症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 心功能三级(二度心功能不全)轻微体力活动即有明显症状休息后稍减轻,体力活动大受限制。 心功能四级(三度心功能不全)即使在安静休息状态下亦有明显症状体力活动完全受限。2、1994年美国心脏学会对NYHA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即在原1-4级心功能中,根据心电图、心血管造影等客观检查结果将每级心功能划分为AB、C、D四个亚级如果客观检查无异常为A级,较轻异常为B级,中度异常为C级重度异常为D级。然而必需认识到此种分级主观性强,仅仅反映血流动力学的症状变化不适用于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和右心衰竭 案例 许某,男,76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长期口服美托洛尔、华法林、呋塞米、胺碘酮、培哚普利等治疗。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喘加重,右侧高枕卧位入睡,伴咳嗽、咳白痰、痰量较多。纳差、腹胀,近期体重增加明显。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血压控制制良好。有吸烟史20余年,每天1包,已戒2年。身体评估:脉搏70次/分,血压105/60mmHg,神志清,精神差,

探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的临

探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发表时间:2017-06-06T16:45:02.6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作者:邵忆李东海李海涛 [导读] 采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的方法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120例,将其临床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的方法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使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并且患者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sosorbide Dinitrate Injection pump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cute Zuo Xinshuai.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4 in our hospital 12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patient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and random word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60 cases in each.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and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sosorbide Dinitrate Injection pump. After treatment,the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patient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sosorbide Dinitrate Injection pump,with good effect,can make a patient's mortality,and patients with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high safety,therefore,ha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Isosorbide Dinitrate Injection pump;elderly;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cute Zuo Xinshuai 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为临床上的一种急症,该病具有较快的进展和较高的致死率,所以这几年,人们一直寻找理想的药物来治疗该急症。硝酸酯是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百年药物[1]。最近几年,在给药途径、临床用药指征、化学结构、制剂等方面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所以老年急性心梗伴随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也正在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寻找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比较有效的药物,我院对比了常规疗法和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5.2±6.8)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4±4.6)岁,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5±3.8)岁,采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拮抗心脏内分泌、调脂、抗凝、防止心脏重构、利尿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使用硝酸甘油50 mg微泵入;实验组使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50 mg微泵入。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电图、血液动力学状态和临床观察等资料,将疗程定为5天[3]。 1.3 疗效标准[4] 显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1~2级;有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的心功能没有发生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实验组患者出现低血压2例,头痛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压2例,头痛2例,经过适当处理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均消失。 3 讨论 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基本的生理病理为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心肌的收缩力明显降低或者心肌缺血严重且持久,因此会引起部分肺循环的压力急剧上升、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和心肌急性的坏死[5]。所以,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进行治疗的首要措施就是使心肌供血得到改善的同时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此次研究,我院以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的老年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泵入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都没有发生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是硝酸酯类药物,该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在于:①可以松弛血管的平滑肌,引起周围的静脉血管发生扩张,从而减轻肺淤血、降低心脏前负荷、减少静脉回流[6];②使冠脉血管扩张,改善心肌供血;③使用比较大的剂量时可以使心脏后负荷减轻、动脉阻力降低,因此可以使心输出量得到增加。因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具备以上的作用机制,所以使心脏的工作量得到降低,并且对氧的消耗和需求减少,所以实验组患者使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7]。国外还有一些研究显示,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有利于心肌梗塞面积的减小和减少急性肺水肿的死亡率与发病率。此外,使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进行治疗还有以下的优点:可以避免肝脏首过代谢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院前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院前急救 更新时间? 2009-03-30 | 作者?冯庚| 来源?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心源性 【中图分类号】 R 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572(2007)06-0514-02 作者单位:100031北京市,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E-mail:fenggeng120@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7340529.html, 急性左心衰竭(acute left heart failure,ALHF)和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人和(或)严重的高端冠脉堵塞患者。院前急救时的一些急性心梗患者开始发病就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左心衰竭,提示患者有严重的冠脉堵塞和较大面积的心肌坏死。还有部分患者是发病后未能及时呼救,延误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院前对这两种并发症的急救策略是尽快将患者运送至有能力实施介入或外科治疗的医院,同时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尽可能保障患者避免入院前死亡。此外急救者在全力救治患者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此时医患双方的沟通十分必要。 急性心梗时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和病理改变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只是它们的严重程度。左心功能急骤减退但右心功能尚存以及体循环尚能维持运转 学习重点: 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2、治疗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最佳方法 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出现低血压的原因 时,患者的回心血量多于左室排出量即为左心衰竭,此时为Killip心功能Ⅱ级或Ⅲ级,临床表现以急性肺水肿为特征。如果病情进展至体循环状态恶化及全心衰竭,患者回心血量和左室输出量双双严重降低时即为心源性休克,此时Killip心功能Ⅳ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减轻或消失,代之以低血压和全身各组织低灌注等临床特征。 急性心梗患者一旦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说明患者左室心肌细胞功能已经丧失20%~40%。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在急性心梗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剧烈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和肺部湿罗音。肺部罗音情况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如罗音仅出现在肺下部为Killip心功能Ⅱ级,如罗音超过一半肺野则为Killip心功能Ⅲ级,罗音布满全肺者提示病情笃危,预后不良。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心脏泵功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与左室心肌的广泛损害有关,文献报道该症患者的3支冠脉管腔狭窄均>75%,还有一些患者发生了致命性的机械损伤,如乳头肌断裂、室间隔或心室游离壁穿孔等。心源性休克多发生在老年人、女性、有心梗或心衰史及广泛前壁心梗患者。由于左室功能严重丧失导致患者心排血量极度下降,引起全身组织灌注严重不足及器官功能进行性障碍,故该症的临床表现为"两低",即低血压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皮肤湿冷、多汗、脉速弱、少尿或无尿及神志改变)。急性心梗一旦并发该症,说明患者心肌已经丧失40%以上,预后极差。文献报道如果患者未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再灌注治疗,其病死率可高达80%~90%,如果及时得到再灌注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其病死率可下降为45%,如果及时得到冠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其病死率可下降为35%。 注意:心源性休克在心梗早期较为少见,多数情况下该症是在心梗数小时以后发生的,此时患者多已入院,文献报道院前仅有10%的患者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院前急救医生要对急性心梗时的低血压患者进行鉴别,急性心梗早期的低血压并不意味着肯定就是心源性休克,多数患者是由于应激状态(疼痛、出汗、自主神经异常导致的全身毛细血管床扩张等)、呕吐等原因造成的相对或绝对血容量不足、扩血管药物使用不当(如一些患者过量含服硝酸甘油或硝苯地平等)、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Bezold-Jarisch反射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此时无需立即用升压药物,经过观察或给予扩容、改善心脏供血和供氧、纠正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多数患者的低血压可以缓解。 院前对心梗合并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现场急救策略如下。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建议收藏)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不 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文档交流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文档交流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文档交流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文档交流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文档交流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文档交流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 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文档交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