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邱立成于李娜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战略的基石,也是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当地竞争以及当地的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并提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中国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国际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国外经营的一种制度安排,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战略的基石,不同的进入模式代表了跨国公司的不同程度的控制、参与和风险水平。进入模式的选择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在一国市场所有的未来决策与经营。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也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当地竞争以及当地的市场结构。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涉及的影响变量很多,也很复杂,因此,在分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之前,论文首先对目前有关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理论与模型进行探讨。

1.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及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最常见的进入模式有四种:出口、许可证、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实践经验看,还包括合作企业、合作勘探、合作开发等几种辅助形式。每一种进入模式所涉及资源投入、风险、控制以及灵活性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独资企业方式涉及的资源投入多、风险较大而且灵活性低,但是控制程度高;出口、许可证等非股权进入模式涉及的资源投入少、风险少而且灵活性大,但是控制程度低;合资企业则在资源投入、风险以及控制程度等方面处于独自其业余非股权方式之间。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决定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理论:一为交易成本论,该理论描述了跨国公司的跨国界活动的理性行为,认为在商品生产到消费的价值增值链的每个环节,跨国公司都会以成本最小化作为其追逐的主要目标。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跨国公司会努力将尽量将交易转移到公司内部。当然,选择怎样的进入模式在这时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和战略安排。因此,交易成本论强调了特定公司变量的重要性,并且被广泛的用来解释美国公司如何在外国市场上进入和运作。第二种理论就是获得广泛认同的邓宁的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一个目标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市场的区位优势,以及公司内部交易的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和跨国公司做出区位选择时对东道国的熟悉程度,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主要关注特定产业和特定公司的相关变量。当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时,将选择许可证;当企业既有所有权优势又有内部化优势时,将选择出口;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上述3种优势时,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折衷理论以及国际化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影响跨国公司国际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许多影响跨国公司国外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或变量,这些变量基本上可以归为两大类,既影响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环境变量与交易变量。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W. Chan Kim和Peter Hwang又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变量纳入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1。在这个综合框架中包括了三类共9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图1 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

1.1 环境变量

1, 国别风险 是指不同国家投资环境或经营环境中蕴含的风险,当一国的投资与经营风险较高时,跨国公司就会通过选择资源投入较少的进入模式来降低风险暴露。

2, 地区间差异 是指东道国与母国之间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以及文化距离。当这种地区间的差异较大时,跨国公司一般会选择灵活性较大、资源投入较少的进入模式来降低由社会文化制度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

3, 需求的不确定性 当东道国对跨国公司产品的未来市场需求不确定时,跨国公司也会采用资源投资较少的进入模式来增强其在未来市场形势不妙是及时推出当地市场的灵活性。

4, 竞争的强度 当东道国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的利润率通常较低,因此,跨国公司会低调进入,选择较少投入资源的进入模式。

1.2交易变量

5, 公司特有Know-How的价值 公司特有的Know-How是指特定公司拥有产权的知识,也通常是跨国公司获取准租金或高额垄断利润的源泉。因此,跨国公司十分重视对其Know-How的控制,否则,公司特有Know-How的扩散会直接瓦解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所以,从其特有Know-How获取的准租金流愈大,跨国公司就与倾向选择控制性强的进入模式。

6, 公司Know-How的隐性成分 隐性的Know-How是指无法用文字或数码表达的知识,它们不能体现在资本品、设备等实物之中,但又为有效地利用资本品、设备等所必需。而且内部化是保护、转让和使用隐性知识的最佳方式,因此,公司特有的Know-How隐性成分越高,跨国公司就越倾向于控制程度高的进入模式。

1.3全球战略变量

7, 全球集中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产业演变为全球性产业而且市场与生产也更加集中,成为全球寡头垄断行业。在这些全球性产业,跨国公司在一国经营中采取的行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在其他国家市场的经营活动。因此,跨国公司为实现其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及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对于其在任何国家的经营活动都实施高度控制,从而采取控制性强的进入模式。

8, 全球协同效率 全球协同效率来自跨国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经营业务单位共享或共同使用公

司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研究与开发、营销和制造能力等。全球协同效率只有通过垂直控制或内部化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经营单位之间存在巨大的潜在的全球协同效率时,跨国公司通常要求对其海外经营实施有效控制。

9, 全球战略动机 是指跨国公司为追求公司整体效率的最大化而实施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动机。跨国公司进入一国市场往往不是仅仅基于一时一地竞争的考虑 ,而经常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有机部分。例如,跨国公司进入一国市场的战略动机可能是为其未来的全球扩张建立一个前哨基地,或者建立全球筹供基地,或者是为了攻击其潜在的或现实的竞争对手。因此,当进入一国市场是基于公司的全球战略动机或构成公司全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时,跨国公司在进入模式选择中一般倾向控制程度高的进入模式。

上面说明的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比较全面具体地阐明了影响国际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全球战略变量的纳入,使得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了。但是,这一理论框架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首先,它基本上是一个静态模型,没有考虑到时间变量;其次,该理论忽略了东道国政府在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方面的限制性政策。

从本质上讲,跨国公司在任何一个具体国家市场的国际经营扩张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特定国家环境中制约跨国公司经营扩张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缺乏对该国特定环境的了解,而这一障碍将随着公司在当地经营中对当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逐步消除。特别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中,跨国公司在当地的投资与经营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该环境中积累的当地知识与经验。随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知识的积累、经营经验的日益丰富及适应能力的增强,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相应地不断降低,影响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的性质及影响程度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决策。

跨国公司通过权衡各种决策变量确定在特定环境中的最佳进入模式,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这种最佳的进入模式是风险最低收益最大的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所希望采取的一种理想的进入模式,但这并非是实际可行的进入方式。因为在现实中,跨国公司进入特定国家市场的模式并非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选择,还取决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相对谈判实力,特别是受制于东道国的限制性政策。 特别是在考察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入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政府的限制性政策的影响。

二、在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自从1979年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以来,在利用FDI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FDI的合同金额达到827.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6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527.4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51%,2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企业已落户中国,同时,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及高科技产业;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从简单的加工制造转向营销、服务及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地区也由东部沿海地区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延伸。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变化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外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首要进入模式(见图2)。在1985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期,外商独资企业在外国直接投资协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1988年提高到7.75%,1991年为29.52%。根据我国前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见表1),外商独资企业占我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的比例在1993年为23.6%,1996年上升到30%,2000年为47.25%,特别是在近两年上升速度加快,2001年为50.93%,2002年达到60.15%。而合资企业占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在近10年间迅速下降,由1993年的55.78%下降到2002年的28.42%;非股权契约性合作企业也由1993年的19%相应地下降到2002年的9.5%。

影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中国市场特有的环境及其变动趋势。具体而言,影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环境因素 中国在20年来经历了快速而且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国购买力大大提高,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巨大而且极具潜力的消费者市场。因此,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国公司力图抢先占领中国市场,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稳定快速的扩大并蕴含巨大的增长潜力使得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上追求高度控制的独自企业形态。

表1 1993-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金额单位:亿美元, %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53.48 179.33 190.78 212.87195.77188.35158.44145.88 157.54 149.92 合资

55.78 53.11 50.85 50.26 43.25 41.43 39.30 35.78 33.61 28.42

52.37 71.20 75.36 80.90 89.22 93.41 82.15 65.01 62.12 50.58 合作

19.00 21.08 20.01 18.71 20.55 20.38 20.38 15.94 13.25 9.59

65.06 80.36 103.17 127.18161.51165.16156.27192.64 238.73 317.25 独资

23.60 23.70 27.50 30.00 35.68 36.33 38.75 47.25 50.93 60.15

4.24 6.78

5.90 2.55

6.29 8.90 6.76 9.80

10.39 9.69

其它

1.50

2.01 1.57 0.6 1.39 1.95 1.67 1.33 2.23 1.84 总计 275.15 337.67 375.21 42

3.50452.6045

4.60403.18407.72 468.78 527.43 数据来源:根据外经贸部相关数据整理。

2, 政策因素 在我国经济开放初期1979年颁布了《中国合资企业法》,限定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因此,合资企业成为当时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最普遍的方式。在与外国投资者的长期合作过程中,我国逐渐为外国投资者创立了一个更具吸引力和更稳定的投资环境。在过去的20年里,颁布了数十项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股权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的信心。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1年,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一方面规范了外商投资者的行为,使它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同时也放宽了外商投资股权的某些规定。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导致外商独资企业的大幅度增长和合资企业数量的下降,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看,2000年独资企业利用外资156.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7%,同期合资企业利用外资为 158.44亿美元,下降了7.93%。到2002年,独资企业利用外资则达到了317.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89%,而合资企业为149.92亿美元,下降了4.74%(见表1)。

图2 1993-2002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结构变动情况

3,投资结构变动因素 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也经历了质的变化。首先在投资来源国结构上,从以来自港台地区的规模较小的公司为主,转向来自欧美的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例如在1986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有3.2亿美元来自美国,占当年全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14.54%;199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5.1亿美元和4.64%;1999年则分别为42.1亿美元和10.46%。欧盟对中国的FDI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欧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1992年为2.21%,到1999年则激增到11.11%。近年来由于欧美公司的大举进入,来自日本及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日本从1990年的14.44%下降到1999年的7.37%。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在1992年比重曾经达到79.5%,1999年这一指标就下降到47.8%3。一般来讲,来自日本及港澳台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大都从事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行业;而来自欧美的跨国公司则以开拓和占领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其经营相对集中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活动。而且,来自欧美的跨国公司大都是世界级企业,集中在全球性产业,追求全球战略目标和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它们通常选择控制程度高的独资企业进入方式。可以预期,随着欧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长及其所占比例的提高,在未来我国外国直接投资中,独资企业所占的比重也必然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投资产业结构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核技术密集型产业。早期的外国直接投资及企业经营主要集中在食品、电子产品、建筑材料、纺织品、玩具等轻工业,目前,外国公司的投资与经营领域扩展到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电讯、高科技机械装备以及汽车等中国支柱性产业。这些产业不仅资源投入量大,而且涉及大量的产权技术和公司专有的显性与隐性Know-How,投资风险与技术扩散风险较大,跨国公司通常采用控制程度高的进入方式。因此,我国外国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促进独资企业数量增长及其比例提高的重要因素。

4,跨国公司知识与经验积累因素 缺乏对特定国家环境的了解和经营经验是制约跨国公司进入该国市场及进入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会直接增大外国投资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缺乏当地知识与经验的公司往往会高估风险而低估收益,结果使外国投资者或者望而却步或者选择资源投入少、风险低的进入方式,如非股权进入方式与合资企业等。有关特定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只有通过身临其境从事经营活动方能获得,因此,通常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和承担较大的风险。但是,一旦公司获取并积累了这种知识和经验,它们就会成为公司特有优势,构成跨国公司无形资产和垄断优势的源泉。积累了这些知识与经验的公司就能更准确地估价经营风险与收益,就能更有效地控制国外经营,采取资源投入量大控制程度高的进入方式。

跨国公司有关特定国家环境当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更是如此。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的20多年,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时期,在经济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与国际相接轨,外商投资环境随之日益完善。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对应,跨国公司在华的直接投资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Yadong Luo 和Neale O’Connor的划分1,中国的外商投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的“机会试探者”、90年代的“战略投资者”和进入21世纪后的“当地市场主导者”。在80年代的外国投资大都属于试探性投资,加之我国的限制性政策,进入方式主要是中外合资企业居于主导地位;随着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和经营经验的积累,也由于我国经济转轨的成功与开放政策的完善,外国投资的战略性增强,独资企业进入方式成为跨国公司最青睐的选择,因此到90年代末期,独资企业方式取代合资企业成为主导的进入方式;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体制与政策与国际惯例的并轨,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知识与经营经验的不断丰富,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市场地位的确立,在华投资的全球战略动机也日趋明朗,在进入方式上表现为独资企业的投资额迅速增长,所占比例迅速提高。

特别是对于其母国与中国之间“文化距离”较远、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差异较大的欧美跨国公司,随着在中国投资经营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的增多,大大降低了这些差异所蕴含的风险,特别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文化障碍与制度障碍,使得欧美跨国公司的进入方式从当初基于规避风险的合资企业方式转向基于全球战略的独资企业方式。

5,中外合资企业的制约因素 合资企业曾经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模式,近10余年来合资企业

所占比例的下降以及其绝对数量的减少,还由于以下的因素。首先,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合资企业的经营绩效普遍低下,并且,这不是一个中国独有的问题,据Geringer和Herbert1991年所作的研究,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37%到70%的合资企业经营绩效不令人满意。

其次是合资企业内在的不稳定性。中外合资企业通常都是有来自中国和国外的至少两个母公司共同享有产权,及共同进行管理。由于合作双方的目标不同,对将来的预期存在差异,双方的商业实践经验也有分别,双方的社会文化传统分歧,导致合资企业内部难以达到协调和统一,难以维系。联合利华(Unilever)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实例:联合利华是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之一,1986年在上海建立起第一家合资企业生产日用化工品。但是由于合资企业的共同产权和共同管理性质,企业的任何决策都必须通过双方达成共识,而这又很难达到,企业经营绩效难如人意。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企业于1995年迁至独立的新厂,双方的矛盾才有所缓解。4再者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跨国公司赖以长期生存发展和保持其优势的主要原因就是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因此专有技术和管理诀窍的保密性对跨国公司来讲是很重要的。而对于东道国的我国来讲,之所以倡导合资企业这种企业形式,目的就是可以更快的学习跨国公司的专有技术和专有管理诀窍,尤其是隐性知识,不可能通过技术转让得到,只能在长期的合作中学习。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还不够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也不够健全,致使国外投资者在合资企业中不愿向中方进行技术转让,或转让相对落后的技术。结果导致合资企业的低绩效,难以维系。

3.结论与启示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对于跨国公司最富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迅速增长,并且成为当今世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长的同时,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入模式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突出表现在中外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于2001年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首要进入模式。

在影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选择的因素中,环境变量,特别是制度因素与政策因素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史不长,而且正处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仍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构成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强大制度进入壁垒,而这种进入壁垒的降低一方面取决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神话以及各项政策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跨国公司对我国环境的知识和在我国经营经验的积累。

因此,中国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结构的变化趋势,从低资源投入、规避风险型的进入方式转向资源投入高、控制性与战略性强的进入方式,首先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功和良好势头,市场现实与潜在的吸引力以及国家总体投资环境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跨国公司在华的直接投资有试探性投资转向战略性投资,特别是随着欧美主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经营的发展,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知识及经营经验的积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也相应地由进入期演进到主导期。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企业模式有助于实施跨国公司的市场扩张战略与全球经营战略,更有效的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在华的投资效率与经营绩效。据Luo和Chen 在1995年所作的实证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有更好的经营绩效与投资回报。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国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独资企业模式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模式将会降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的溢出效应。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组建的合资企业在当地经济中产生的溢出效应大于外商独资企业,因为,合资企业的当地合资方可以直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利用外方的营销资源和国外销售网络,拓宽国外市场渠道,而且国外合资方通常倾向使用当地合资方已有的当地供应商体系,对当地产品的需求更多,因此垂直的溢出效应较大。而在独资企业情况下,由于建立当地筹供体系和利用当地供应商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以

及承担供应质量与交货期等方面的风险,所以独资企业的原料与零部件供应进口倾向很高,溢出效应较小。

外国直接投资从合资转向独资会加剧我国市场的国际竞争,我国当地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对于国外独资企业具有很高的控制程度,因此,对于其国外独资企业通常转移更先进的技术与公司特有的Know-How、投入更多的资源并在更大的程度上将其纳入公司的全球战略,这些独资企业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国内市场的主导企业。这必然加剧我国市场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以及外国公司于我国当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因而,我国企业必须充分认识这个变化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将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Yadong Luo; Neale O’Connor Structural change to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Studies, June 1998 v7 n1 p95(15)

【2】 W. Chan Kim; Peter Hwang 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 entry mode choi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 1992 v23 n1 p29(25)

【3】 David K. Tse; Yigang Pan; Kevin Y. Au. How MNCs choose entry modes and form alliances: the China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Winter 1997 v28 n4 p779(27)

【4】 Keith D. Brouthers, 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 ent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ummer 2002 v33 i2 p203(19)

【5】 Benjamin Gomes-Casseres, Firm ownership preference and host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 1990 v21 n1 p1(22)

【6】 Magnus Blomstr?m & Ari Kokko. 1996 .The Impa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on Host Countrie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NBER Working Paper, December

【7】 Beata K. Smarzynska. 2002.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23, October 【8】 Klaus Meyer& Saul Estrin. Entry Mode Choice in Emerging Markets: Greenfield, Acquisition, and Brownfield.

1998. CEES Working Papers. Working Paper No. 18 , February

【9】 David K. Tse,Yigang Pan& Kevin Y.Au. How MNCs Choose Entry Modes and Form Alliances: The China Experience.199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ume 28, Issue 4,779-805

【10】 [英] 经济学家情报社 EIU著:《跨国公司在中国—赢家和输家》,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1】 邱立成:《外国跨国公司的进入与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12】 詹金平:《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理论》,《南方经济》,1999年第1期

【13】 姜岩:《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战略研究——兼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战略》,《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An Analysis on the entry modes and factors influence on Entry Mode Choic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Licheng Qiu Lina Yu

(Center for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Stud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is one of strategic components for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when they entering into one country’s market, it i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domestic competi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host countr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the entry modes and factors influence on Entry Mode Choic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based on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puts forward some enlightenment lastly.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Entry Mode Joint Ventures Foreign wholly Owned Enterprise

1 W. Chan Kim; Peter Hwang 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 entry mode choi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 199

2 v2

3 n1 p29(25)

2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www. moftec. gov. cn

3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www. moftec. gov. cn

1 Yadong Luo; Neale O’Connor Structural change to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Studies, June 1998 v7 n1 p95(15)

4[英] 经济学家情报社 EIU著:《跨国公司在中国—赢家和输家》,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已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本上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对经济的影响分为正负两方面,我们应正确定位跨国公司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经济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据统计,跨国公司在中国迅速发展所生产的gdp已经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1/3,它对中国gdp所做出的贡献不能忽视;若从质的角度看,跨国公司会引进一定外资,而外资的进入促进了中国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深化;从出口方面讲,跨国公司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1985年,这些外资企业涉及的出口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1%,2004年这个数字达到了45%—50%。 (二)促进了中国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跨国公司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成果带动了上下游产品的开发,为中国供应商及用户提供了相应的质量技术标准、生产技巧或工艺创新,将先进的工业技术转让、引进至中国企业。在技术转让和引进过程中,中国不可能照搬停滞在原生产工艺,而是通过模仿、吸收、

消化与创新创造出新的更适合中国企业的技术,与此同时,技术外溢效应也通过诸多研发中心扩散开来,跨国公司与中国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部门进行合作,交流研究心得与信息资料,实现共赢,间接促进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促进了中国配套产业的发展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会把国外的配套产业吸引过来,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使中国当地配套产业兴起发展。配套产业的出现,大量零部件生产商在中国当地形成,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就业人口,对解决我国部分地区的就业难题起到一定作用,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有些发达地区形成了配套产业群,企业及中间商都聚集在一起,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又提高了效率,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 (四)提高了中国科技人才的素质,产生人才流动效应 首先,跨国公司立足于世界前沿开展研发工作,所提供的优厚待遇与优越研究条件,将吸引优秀人才流入,对提高我国人才素质意义重大;其次,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在跨国公司投资本地化过程中,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员工可以由培训积累大量经验,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再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雇佣中国的科研人员,这必然发生与中国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人员流动,这些人员会将知识带回本国企业,产生人才流动效应,有助于提高中国技术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国际性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国外员工的招聘、培训、薪酬和工作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特殊问题。企业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的资源优势,就必须对其他国家是行直接投资,建立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这些业务范围在地理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用公司就被称为跨国公司。在本文中,我们讨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特点。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跨国公司指的是在多个国家设立子公司,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获取和分配资金、原材料、技术和管理资源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于跨国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对于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比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因素。例如,派出员工的薪酬是以东道国的货币作为计价单位的,而本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的变化将影响到这些派出员工的实际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这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考虑与协调的.第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的内容比国内人力资源管理要复杂。这是因为跨国公司中的员工来自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会涉及到员工文化差异的问题。一些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之后,发现需要为基层*作员工提供住宿条件,被派到中国工作的外方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面临本国和中国政府的双重征税要求等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和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将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组织,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跨国公司需要招聘、选择、培训和补偿员工以使他们能够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中为本组织工作;同时,还可能需要从国外招聘员工来本国工作.于是,跨国公司就需要解决跨文化问题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影响。 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 跨国公司实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1.民族中心主义原则.在这种管理方法中,跨国公司将在本国母公司中的政策与*作方法直接移植到海外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由母公司派出的本国员工管理,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政策实行严密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就需要在公司总部的规定与东道国当地的员工可以接受的政策之间进行协助调,工作的难度比较大。 2。多中心原则。在这种管理方式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子公司实行适合当地特定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由当地员工担任.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工作起来就比较简单。 3。地区中心原则。在这种原则方式中,子公司按照地区进行分类,如欧洲区、大中华区和北美区等。各个地区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尽可能地协调,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由本地区任何国家的员工担任.在这种模式中,地区内部的协调与沟通的程度很高,而在各个地区与公司总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非常有限的的. 4。全球中心原则.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公司总部与各个子公司构成一个全球性的网络,该网强被看作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不是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的一个简单集合.全球中心原则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服务于整体最优化的目标,因此既可以有在整个网络中普遍适用的政策,也可以有局部适用的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和其其他管理工作可以由最适合的任何国家的员工担任.在地区中心原则和全球中心原则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都需要在整体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求与当地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之间进行平衡。 (二)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人力资源计划的特点 对于那些建立了全球性战略目标的跨国公司,制定关于如何有效利有其人力资源的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一些子公司中,人力资源计划和实施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困难。在有些文化中,人们长期以来屈从于自然,无法对未来事件做出有效的估计.因此,人们认为不需要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和实施全面的人力资源计划会遭到人们的漠视甚至抵制.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强调现在的情况,不重视长期的计划价值.还有一些文化,非常重视过去,因此倾向于单纯依赖过去的历史数据对未来的人力资源需要进行预测,这在稳定的经营环境中是适用的,但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则是无用的。日本在过去的很长一个时期中,由于终身雇佣制度的影响,人力资源计划的灵活性是很有限的。在人力资源资源计划中,德国的工作丰富化的实践减少了传统的生产线,将生产的一线员工从简单单调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 一个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应该使用适合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雇佣程序,并要遵守东道国的劳动法律。跨国公司可能需要利用当地的职业介绍机构来发现有技能的员工,为了吸引高素质的员工离开当地的企业必须支付足够的报酬。日本人长期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他们不愿意到外资企业服务,这种现象即使在日本经济于90年代初出现衰退时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在等级文化严重的国家里,权力距离也较大,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中招聘员工必须借助于由东道国政府控制的就业机构。例如在越南,政府的劳动部门介入跨国企业招聘程度的程度很深,重要的雇佣决策要经过劳动部门批准。有时越南的劳动部门提供给外资企业的员工的技能水平不符合公司的需要,但是外资企业又很难拒绝。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大胆起用东道国当地的管理人才有很多好处。第一,跨国公司使用派出本国管理人员的方式引起的成本很高.第二,那些愿意使用当地员工担任管理职国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可以享有很好的口啤.第三,如果跨国公司使用本国的外派员工担任管理人员,他们会

跨国公司答案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A卷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1分),并且改企业拥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企业的实体之间分享资源、信息并 分担责任(1分)。 2、买方垄断价格:指低于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格(1分),跨国公司从发展中国家采购的 初级产品的价格,就是买方垄断价格(1分)。 3、跨国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1分),这种关系是一种外部合伙关系(1分)。 4、国外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国外创办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1分),其典型形式是新建公司或兼并收购其他现有公 司(1分)。 5、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1分),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 交易活动(1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跨国公司”在英语中的表述是什么?(D) A、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B、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C、Global Enterprises D、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跨国公司的法律形式有哪四类?(C) A、总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B、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C、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避税地公司 D、总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避税地公司 3、跨国公司的收购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吸收兼并,另一种是(A) A、创新合并 B、换股收购 C、公开收购 D、杠杆收购 4、跨国公司产品策略根据国内/国外开发、国内/国外生产和国内/国外市场来划分,一共 有多少个产品策略的基本形态? (C) A.4个B、6个C、8个D、9个 5、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在公司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采用的是什么样 的营销策略?(A) A、无差异营销策略 B、差异性营销策略 C、专业化营销策略 D、集中性营销策略 6、下列关于国外证券投资特征的命题中错误的是(B) A、证券收益可分为固定收益和变动收益 B、证券的风险性和收益性成反比 C、证券市场越成熟,证券的流通性越强 D、证券的价格可分为市场价格和票面价格 7、跨国公司为了加强某地的投资,而往往必须放弃另外其他地区投资的撤资策略是(B ) A、主动撤资B、进攻性撤资C、有计划地撤资D、被动撤资 8、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我们通常说到的“绿地投资”(Green Field)指的是( D ) A、吸收兼并 B、创新合并 C、公开收购 D、新建工厂 9、根据转移定价理论,在“三地模型”中,税率均高的两个国家为了逃避所得税,需引进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世界强烈的关注。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也逐步增加与趋于稳定。 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正在逐步加快,而保持速度的同时中国经济如何继续保持方向,稳定发展仍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追赶的速度与自身的稳定很难兼顾,跨国公司对于中国而言亦是如此。适逢中国“入世”10周年之际,在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此简单讨论跨国公司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探索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跨国公司发展概述及其发展趋势 1.1定义 跨国公司1又被称为多国公司,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做出了规定:(1)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2)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3)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4)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 1.2发展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众多大型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寻求原材料和占领市场,由此开始了跨国经营。美国的第一家跨国公司是胜家缝纫机公司(Singer),它于1867年首先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家缝纫机装配厂,其产品供应欧洲和其他地区。而在欧洲,德国的拜耳化学公司(Bayer)于1865年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设了一家苯胺制造厂;瑞典的诺贝尔公司(Nobel)于1866年在德国汉堡设立了生产炸药的分厂。这三家公司在海外设立生产性分支机构,已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因此它们通常被看作是早期跨国公司的代表。二战之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支持与推动下,跨国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全球跨国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壳牌集团RoyaI Dutch Shell,美国的Ford、GM、Exxon、IBM,英国石油British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资的Asea 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兰的飞利浦,美国的Mobil。不难看出,美国公司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而在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正在向全球公司方向过渡,其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当下市场的要求,承担着时代的责任,诸如在提高办事效率,鼓励创新,经营企业文化等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个性。当代跨国公司无论在垄断程度还是发展战略的国际化都空前强大,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跨国公司群体中取得一定了地位。很多时候,跨国公司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更在政治,社会舆论上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力。正因如此,跨国公司的模式与运作环境对于我们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其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长远的关注。 二.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1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控制着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与市场,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世界商品的主要提供者与最大需求者的双重身份,再加上跨国公司手中的巨额资 1《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 JDWalmart

Case Study #2: Wal-Mart I. Industry Wal-Mart’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s quite unique. Although Wal-Mart’s primary competition comes from general merchandise retailers, warehouse clubs and supermarket retailers also present competitive pressure. The discount retail industry is substantial in size and is constantly experiencing growth and change. The top competitors compete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re is extensive competition on pricing, location, store size, layout and environment, merchandise mix,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nd overall image. The market is definitely characterized by economies of scale. Top retailers vertically integrate many functions, such as purchasing, manufacturing, advertising, and shipping. Large scale functions such as these give the top competitors a significant cost advantage over small-scale competition. In general merchandise retailing, Wal-Mart’s primary competitors are Target and Kmart. Retail superstores such as Circuit City and Bed, Bath, and Beyond, also provide retail competition. A survey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favored Wal-Mart over stores like Target and Kmart. Respondents claimed Wal-Mart offered lower prices, better variety and selection, and good quality. The needs of consumers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feature in al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What attributes (price, variety, quality, etc.) prompt buyers to choose one retailer over another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In the warehouse segment, Wal-Ma rt’s Sam’s Club competes harshly with Costco. Costco has fewer warehouses but greater sales and revenues. Costco customers also shop at Costco more frequently than Sam’s Club customers and, on average, spend more each visit as well. Costco’s dominance m ay be the result of better innovation. Costco offers luxury items and was the first to sell fresh meat and produce, and gasoline. 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innovation is a key factor in assessing competitors in an industry. Last, Wal-Mart is also in direct competition with large supermarket retailers. Production capacity in the grocery industry is quite populated and Wal-Mart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many supermarket retailers, both large and small. Kroger, Albertson’s, and Safeway are all finding it very difficult to compete with Wal-Mart’s low prices. Because the industry is so crowded, even the large supermarket retailers are seeking to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in order to stay afloat. In reference to the Five Forces Model, being the largest retailer in the world, Wal-Mart’s position is

跨国公司经营国际化阶段与人员配置政策

跨国公司经营国际化阶段与人员配置政策 人员配置就是跨国公司基于自身发展中合作与控制的需要,在其实施全球战略过程中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配置。具体来讲,它涉及到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外派人员与东道国人员管理的问题。 一、不同阶段手段各异 国外学者就这一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90年代以后,维农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推崇。他认为根据贸易、投资状况的区别,国际产品周期可以划分为高科技期、成长与国际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 Adler & Ghadar (1990)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划分,即国内生产阶段、国际化阶段和多国经营阶段,此外,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企业经营的第四阶段-全球经营阶段。根据这种阶段划分,企业在不同的国际化经营阶段,文化因素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国内生产阶段-生产导向 产品技术和工艺占据了管理者的主要注意力,产品销售主要在高度专业化和有限的国内市场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很小、产品的独特性及

缺乏竞争者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采用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使存在产品出口,企业通常也完全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母国人员对国外代理商只是偶尔进行商务访问,基本不使用外派人员。 2、国际化阶段-市场导向 由于竞争者的加入,企业重心集中于扩大市场和产量,企业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国际化经营。企业开始通过出口输出产品,随着市场培育成熟,逐渐将生产职能向消费市场转移。在这一阶段,改进生产手段和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企业突出的管理任务。公司出于一般管理、技术转移和控制的目的大量使用外派人员。同时由于生产与营销均需考虑文化差异因素,来自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往往被招聘安置到销售、营销或人事部门,人员本土化初显端倪。 3、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 此时产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产品标准化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竞争的加剧则要求企业将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低廉的国家。文化差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在下降。价格、生产成本替代市场位置成为决定广商选址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处于成本控制的目的将减少外派

跨国公司扩张对我国的影响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的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扩张活动也日趋活跃。跨国并购在中国已经成为外商对话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当今世界的经济朝着全球化发展,跨国扩张在其中起的作用也变得更为重要。随着我国企业的飞速发展,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跨国扩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更能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让我国企业日后走向世界做更充分的准备。因此,研究扩国公司在华的扩张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2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面对跨国公司在华的扩张,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政府都认识到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在不断的总结的基础上,就当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谢丽芬、姚胜辉(2006)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跨国公司并购在我国已成为外商对话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在产业上已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因此分别从跨国公司并购在我国的产业布局特点、产业区域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引导外资并购的产业建设策略。朱远程、刘燕(2008)的文章中说明了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限制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对跨国公司选择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文章中就目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建设,期望规范并购与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祖强、周志莹(2005)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美国哈弗大学乔治.金教授(2009)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的扩张中国市场,适应本土化经济作了深刻的诠释。 1.3 本文结构 本文开篇主要以并购为例,介绍了并购的类型和方式,之后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扩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积极、消极两方面的效应,最后提出了面对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所带来的问题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将如何应对。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耐克恐惧斗室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耐 克“恐惧斗室”案例分析 1.1耐克“恐惧斗室”的国际广告采用中国元素的原因 美国整体文化的中心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崇尚自由、独立、平等、民主和竞争。斯大林曾经这样概括美国民族的性格:“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它不知道而且不承认有什么障碍,它以自己求实的坚忍精神排除一切障碍,它一定要把已经开始的事情进行到底,哪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应该说耐克的这则广告在立意上体现了斯大林所说的这种美国精神传统,那就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如果仅从广告本身出发,或者单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创意应该说是非常简单明确的,也就是主题健康的。 这则广告的创意总监也特意说明:“这则广告的概念,说的是如何应对外在的压力,它讲述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东西——最终的恐惧是对自己的怀疑。武术,动画,hip hop 和篮球象征了世界各地多元化的青少年元素。它有助于向年轻人传递‘无畏’的信息,这就是这则广告要表达的。”从广告创意者的本意出发,显然是通过神秘的东方画面来吸引西方消费者,并以广告中熟悉的“中国元素”来唤起东方人的关注,同时在广告表现中大量使用西方现代流行元素迎合年轻人的趣味,希望通过鼓励亚洲青少年直面恐惧、勇往直前、争取胜利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耐克的正面形象,从而建立品牌认同。主题简单明确,非常清晰明白。 1.2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在中国市场上是不成功的 然而,在高语境环境下的多数中国人看到的却不是那些,而是“中国功夫”不堪一击,飞天“勾引”男主角,中国龙似乎是制造妖怪的恶势力:中国功夫、飞天、龙,这些被绝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国家民族尊严的形象,具有严肃性、庄重性和象征性的标志,全部被体现美国价值观的球星勒布朗·詹姆斯所打败。因此,该片播出后,激起海内外华人的强烈愤慨,客观上这则广告伤害了大多数华人的自尊。国家广电总局很快就依据“广播电视广告应当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尊重祖国传统文化”和“广告中不得含有……亵渎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等国家法律,停播了此条广告。在中国市场上,这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ABB矩阵式组织结构分析

ABB公司-创立并管理全球矩正组织 一、案例描述: (一)公司简介 ABB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厂商,位列全球500强企业。集团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ABB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在1988年合并而成。现在ABB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1.7万名员工。 (二)战略环境 ●ABB公司最大的业务是生产用于发电、输电和配电的设备并提供相关服务。 ●ABB公司在铁路运输业是世界领先的。 ●ABB公司的第三系列产品主要是面对非常特殊的一类顾客。 ● (三)战略定位 1988年1月,巴尼维克发表他对ABB公司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分析,他宣布了新公司的战略方向(致力于电力行业,采取快速变革以求更加面向客户和提高反应效率),介绍了新组织设计的详细内容,提出了公司的财务和发展目标、对电力行业的战略和通过一系列兼并和联盟实现公司的全球战略。1988年10月,ABB公司收购了AEG的蒸汽涡轮公司和在1989年2月收购了西屋电气公司的电力分配和传递公司,获得了美国生产导弹和核能设备的Conbustion Engineering公司,快速拓展了ABB公司在北美和东欧的市场。 (四)建立新的组织设计 1.1988年7月,在管理人员的会议中,巴尼维克描述了新的矩阵组织的主要特征,他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2.创建管理队伍 3.规定议事日程 4.交流全新哲学理论和价值 5.重组业务 6.新的组织结构和流程 7.新的战略过程 8.新的系统和控制 (五)面临的挑战 1、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责任心不够强 2、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3、矩阵当中地区和业务主管之间不同利益冲突 4、权力下放与集中管理之间的矛盾 5、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技术共享的障碍

跨国公司在中国案例精选[案例]

《跨国公司在中国》案例精选 目录 管理案例 1、家乐福:“解放令”背后的代价 2、默多克新闻集团的中国攻略 3、伊莱克斯中国“换手”内幕 4、三洋:时隔20年卷土重来 5、丰田凶猛 营销案例 1、吉百利:后“冰川期”生存之路 2、渠道平衡:可口可乐“无处不在”的魔法石 3、耐克新广告:“文革唱腔”+“HIP-HOP” 公关案例 1、壳牌公司环保公关案例 人力资源案例 1、柯达用人本土化 2、最佳雇主在中国 3、欧莱雅:让员工在宽松的环境中发挥才华 企业文化案例 1、施贵宝的“鹰雁”文化 2、西安杨森的土洋结合 3、以人为本:爱立信中国公司 4、摩托罗拉:肯定人的尊严 家乐福:“解放令”背后的代价 家乐福成为277家违规整改企业中第一个获得解禁令的幸运儿 2004年,在中国打拼9年的家乐福超市修成正果。 1月30日,北京。法国家乐福公司中国区总裁施荣乐一行走出商务部部长

助理黄海的办公室。这个外国人将把一个大利好带回上海总部。刚才黄海正式通知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家乐福公司违规开设店铺的整顿工作基本结束,欢迎家乐福公司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 2月11日,在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排行榜上,家乐福(中国)以134亿元年销售额、41家门店位居全国连锁企业第五位,在单纯超市业态企业中排名第一。 随着解禁令下,家乐福挣断颈上最后一根细绳,以中国超市“状元”的身份进入超市竞争主战场,这条没有任何束缚的大鳄,从此海阔天空。 自1999年第一次遭遇“违规整改”,家乐福五年来从未停步,在广袤中国市场东西南北密布棋子,早从当初的“外来之狼”变成实力不凡的中国超市“状元”。 为抢占市场先机有必要付出什么代价,家乐福早已运用它的商业逻辑思考透彻 当苔藓战术遭遇政策阳光 这是一个介于智慧和狡猾之间的故事。1995年,45岁的尹铁铮成为家乐福进入中国的见证人。 此时,尹担任中创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与法国家乐福合资注册了佳创商业管理公司,同时注册了创益佳商场,委托给佳创商业公司管理。这个创益佳商场,开在北京朝阳区静安里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人称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也叫家乐福国展店(以下简称创益佳店),至今仍是家乐福北区销售冠军和多项销售纪录保持者。当然,它更是家乐福中国掘金梦的开始。 根据尹铁铮的说法,严格来说,家乐福在开设创益佳店时还是非常谨慎的,对于如何巧妙地绕开政策,有相当严密的考虑。在那个拿到中外合资零售牌照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跨国公司在对解决中国国内的就业、引进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们对中国国内的营商环境、商业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深刻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影响 一、跨国公司定义 只要在一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设有一个以上的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并从事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有共同的决策中心和共同战略,并分享风险和责任的企业,即可称为跨国公司。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整体情况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回升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外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2005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FDI流入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70家在华投资。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汽车、日用产品等行业。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增加,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截至2005年底,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共40余家,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机械和电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1.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缓解和弥补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和既定方针。近2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流入,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供给不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与稳定发展。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呈现明显地上升趋势。在我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还是我国部分行业(如近海油气开发等)的主要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实际性投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缺口,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使用率,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并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跨国公司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跨国公司是国际竞争的优胜者,竞争优势很多,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等知识资产方面的优势。实践证明,跨国公司带来了大批先进实用的技术以及在质量管理、营销战略、财务管理、技术管理、劳动工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库存管理等方面先进的管理方法,对我国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本地人才,为我国企业造就一大批新型管理人才,促进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跨国公司为我国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我国已有超过14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投产开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750多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的10%以上。另外,跨国公司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福利都比较好,大量中国雇员在跨国公司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就业质量,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职业培训,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熟练技工和专门人才。 4.增加了政府税收。为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长期以来我国给予了跨国公司诸多税率优惠待遇。随着大量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我国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的涉外税收逐年大幅度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以成为我国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3’X5=15’) 1.连锁经营 2.成本领先战略 3.虚拟化经营 4.沉没成本 5.本土化战略 6.体验式营销 7.多元化战略 8.直复营销 9.人本管理 10.企业文化 二、选择题(2’X10=20’) 1.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连锁经营的基本模式? ( ) A. 自由连锁 B. 特许连锁 C. 直营连锁 D. 松散连锁 2. 下面哪个理论不是企业虚拟化经营的理论基石? ( ) A. 战略管理理论 B. 价值链理论 C. 交易费用理论 D. 供应链理论 3.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网络营销实现的基础设施之一?( ) A. 信息沟通网络 B. 电话网络 C. 金融支付网络 D. 物流配送网络 4. 员工招聘的原则包括经济效益原则、信息公开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还有哪一个原则?( ) A. 智力原则 B. 技能原则 C. 人格原则 D. 全面原则 5. 以下不属于员工培训形式的是( ) A. 案例研讨法 B. 角色扮演法 C. 网络培训法 D. 休闲旅游法 6. 客户细分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 )提出的? A. 熊彼特 B. 迈克尔波特 C. 温德尔史密斯 D. 诺曼奥古斯丁 7. 企业文化的正向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区分功能以及( )。 A. 创新障碍 B. 多元化障碍 C. 对外辐射功能 D. 兼并收购障碍 8. 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它所指代的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 A.PLAN-DO-COMMUNICATE-ACTION B.PLAN-DO-CHECK-ACTION C.PLAN-DO-CHECK-ARBITRATION D.PLOT-DO-COMMUNICATE-ACTION 9.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归纳为哪几个创新?( ) A. 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手段创新 B.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 C.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渠道创新 D.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市场创新 10.多元化战略包括哪些类型?( ) A. 水平多元化战略、垂直多元化战略、整体多元化战略、同心多元化战略 B.横向多元化战略、纵向多元化战略、混合式多元化战略、分散战略 C.水平战略、垂直战略、整体战略

跨国公司管理

一、跨国经营:产品的生命周期? 1、新产品创始阶段; 2、产品成熟阶段; 3、产品标准化阶段。 二、国际薪酬的主要构成?文化的层次? (1)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国际薪酬的基础;2、出国服务奖励/艰苦补贴; 3、津贴,津贴是为了维持跨国公司驻外人员的生活水平而发放的; 4、福利 (2)1、国家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边界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化,通常代表拥有众多人口或最大的政治或经济权利的人们的文化;2、经营文化,不仅体现在商业惯例方面,而且体现在与经营相关的准则、价值和观念方面;3、职业文化,是同一职业群体人们相同的准则、价值观、信念以及期望的行为方式;4、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或团体的成员所共享的一些准则、价值观和观念。 三、国际市场进入的方式种类? 1、出口进入模式,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模式; 2、投资进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 2、各国经济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此方式; 3、契约进入模式,包括采用许可协定、 3、特许经营形式,签订制造合同、管理合同,实施交钥匙工程和进行双向贸易。 四、跨国公司的主要经营特征? 1、跨国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特征,也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属于跨国公司的重要参考指标; 2、规模化,其经营规模庞大,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衡量跨国公司在国外生产能力的指标; 3、多元化,其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已由单一的产品生产经营向综合性、多元化方向发展; 4、内部一体化,是指跨国公司将企业除生产以外的许多活动,都通过组织内部交易完成。 五、国际经营环境的要素? 国际经营环境要素有国际法律环境要素,国际经济组织对跨国经营活动 的影响要素,国际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要素。 跨国经营的国家环境要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六、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略思想:一般以规范的语言形式表明公司在一定的经济社会中应有的使命、宗旨和作用。 战略目标:指跨国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战略措施:指为实现国际经营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或手段。 七、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考虑更多的人力资源因素; 2、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3、更关心员工个人生活; 4、伴随跨国经营的成熟而转变管理重点; 5、面临更多的经营风险; 6、接受更多的外部影响。 八、跨国公司的融资来源? 1、企业内部资金:(1)、跨国公司内部积累;(2)、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 (3)、公司内部贷款。 2、企业外部资金:(1)、母国资金来源;(2)、东道国资金来源;(3)、第三方资金来源。 九、跨国公司战略层次? 1、公司战略,是由公司最高管理层制定的总体性战略,属于企业最高层的战略; 2、经营战略,是由企业个业务单位的主管以及辅助人员制定的战略; 3、职能战略,是由各职能部门的经理负责制定的战略,用于指导公司的职能性活动。 十、跨国公司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开发; 2、技术的保护; 3、技术转让的时机和方式。 十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 1、战略因素,在进行生产方式选择时,首先必须考虑跨国公司所采取的整体经营战略; 2、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分市场或子公司所在国的政治风险,国有化风险,价格控制风险 3、等国家风险以及各国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条件等 4、经济因素,各种国际生产方式对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成本,收益的影响。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 以宝洁公司为例

目录 引言....................................................................................................................................... 一、宝洁公司简介 ........................................................................................................... 1.1 宝洁公司概况....................................................................................................... 1.2 宝洁公司主营业务/品牌.................................................................................... 1.3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 二、宝洁公司的跨国经营............................................................................................... 2.1 P&G国际化发展过程回顾.............................................................................. 2.2 宝洁跨国经营的原因........................................................................................ 2.3 宝洁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三、宝洁公司的全球战略............................................................................................... 3.1 P&G组织结构分析.......................................................................................... 3.2 P&G经营战略分析.......................................................................................... 3.3 P&G内部知识与创新管理.............................................................................. 3.4 P&G管理挑战................................................................................................... 四、宝洁公司跨国经营的建议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4.1 宝洁跨国经营的建议........................................................................................ 4.2 宝洁跨国经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以宝洁公司为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