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生产工具: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的原因.危害.

均田制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2}.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根本原因)

1.府的政策如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2.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入土地兼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危害: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对策: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

3工业发展的经过、三种经营形态、特点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2}三种经营形态

4、古代商业发展的经过、特点:市的兴起于发展:商业城市、对外贸易:商帮:

一、经过

1.对外贸易:

2}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时世界第一大港

.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6}、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7}、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8}、出现了区域性商帮。

9}、发展艰难而曲折。

5、明清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标志、表现、地位、和影响、缓慢发展的原因

1}产生的条件:1)商品经济的发展.(前提条件)

2)根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

3)直接条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标志:出现了手工工场

3}表现:①范围扩大;②部门增多;③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4}地位: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5)影响:①、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②、适应农业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③、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基础

6}缓慢发展的原因:

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②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③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④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产生、表现、后果;

1}含义: 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产生:为了解决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最早提出。

3}表现: ①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1)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考点27: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影响;

1}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2}表现:1)禁止民间贸易,允许官方贸易。

2)乾隆时期仅开放了广州一处,并特许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2)失去了利用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开拓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知本主义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建落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28:百家争鸣的概念、形成原因、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派、代表人物、思想;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备》p176第1)

1}:百家争鸣的概念: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29:孔子的主张、贡献;

1}主张:1)、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2}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考点30: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作用;

1}思想:1)孟子: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人性本善”说。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2)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2}作用:1)孟子: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2)荀子: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考点3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

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考点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结果和影响

1}措施: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建立教育系统。

2}结果:

3)影响:积极影响:

1、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2、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影响:

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考点33:◇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备》p176第2)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考点34:宋明理学的概念、影响;程朱理学、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内容;程颢、程颐、朱熹、四书五经、陆九渊、王守仁;

1}概念: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被称为“理学

陆王心学:⑴陆九渊思想: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

②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③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④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⑵)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⑴思想: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③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⑵意义: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考点35:◇程朱理学与心学的比较;(《备》p177第3)

考点36:明清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影响;(《备》p177第4)

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内因)

3、思文: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4、外因: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 2}李贽:思想主张:

⑴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①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②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⑵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⑶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⑷诗文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3、代表作品:《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4、影响: 1)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2)对后人反传统权威、反君主专制、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3}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1、主要经历:①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述;③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2、思想主张:

⑴最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③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

⑵具体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⑶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2.影响:⑴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⑵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4}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1}思想主张:

⑴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⑵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结)。⑷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3、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都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

4、思想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2}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斎,人称石船先生,湖南衡阳人)

2、思想主张:⑴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⑵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

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主张文人应多研究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考点37:◇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⑴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⑵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⑶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⑷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⑸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

⑹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⑺改造: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⑻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第二部分古代世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50: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考点51:城邦制度的概念;

考点52: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形成经过、内容、评价;考点53:梭抡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评价;(选修1)考点54: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意义;考点55:◇怎样看待雅典民主政治;(《备》p54第1)考点56: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备》p55第5)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考点66:智者学派产生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观点、特点、作用;

考点67:苏格拉底的观点、特点;

第三部分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68: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失败原因;虎门硝烟;考点69:1840—1900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考点70:《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考点7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备》p15第3)考点7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考点7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考点7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考点75: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考点76:《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考点7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考点78:《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考点79: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口号、反帝斗争的表现、意义;考点80:◇列强侵华的目的;(《备》p15第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8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时间、经过、评价、新特点失败原因和教训

考点82:《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考点83:《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考点84:《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考点85:◇为什么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备》p27第4)

考点86: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原因、经过、评价、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成立;(《备》p26第1)

考点87: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提出、内容、关系和评价、实践;考点88:思想论战的背景、内容、意义;

考点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内容和意义;考点90:“二次革命”的原因、性质和经过;(选修2)考点91:“护国运动”的原因和经过;(选修2)考点92:张勋复辟的原因和经过;(选修2)考点93:“护法运动”的原因、经过、意义、失败原因;(选修2)考点94: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特点、性质、意义、五四精神;考点9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中共一大的时间、地点、内容、特点、意义;

考点96:中共二大的时间、内容、意义;

考点97: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标志、国民党一大的时间、内容、意义;考点98:新三民主义的背景、提出、内容、评价;考点99: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考点100:国民革命的经过、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北伐战争;考点101: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的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考点10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考点103: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意义;

4

考点104: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考点105:国民党独裁统治;(选修2)考点106:1931—1937年日本侵华事件;考点10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考点108:抗日战争的经过、三个阶段、胜利的标志、历史意义、胜利原因;(《备》p16第4、◇p20第27题、p21第29题)考点109:国民党正面战场战役、片面抗战路线及特点;考点110:共产党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两条抗战路线的区别;考点111: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意义;百团大战;考点112: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

考点113: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原因、目的、内容;考点11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选修2)考点115: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考点116:两种命运的选择;(选修2)考点117: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影响;考点118:重庆谈判的背景、目的、经过、《双十协定》的内容;考点119: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结果;考点120:解放战争的时间、经过、三个阶段、历史意义;考点121: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原因、表现;(选修2)考点122:土地改革的内容、意义;考点123: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考点12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考点125:北平谈判;

考点126: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

考点12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含义、进程、胜利的历史意义、胜利经验;(◇《备》p26第2)

考点128:◇认识和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备》p27第3)

考点129:◇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备》p27第5)考点130: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备》p77第28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13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过程、影响;

考点132: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代表人物、主张、性质、过程和活动、失败标志、失败原因、历史作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考点13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作用;

考点13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间、表现、特点、影响;(◇《备》p102第1)

考点13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发展的背景、表现、特点、影响;官僚资本主义;

考点135: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备》p102第2)考点13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备》p103第3)考点137:◇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历程的启示;(《备》p104第5)考点138:◇近代前期中国主要的经济成分及其特征;(《备》p103第4)考点139:《南京条约》及附件、《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在经济方面的侵略要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140:◇开眼看世界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和贡献、意义;林则徐、魏源;

考点141: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目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经过、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选修1、选修2)(《备》p196第4)考点142:百日维新的内容、评价;(选修2)考点143:关于向西方学习;(《备》p195第1)

5

考点14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内容、评价;陈独秀、《新青年》、李大钊、胡适、民主与科学;(《备》p196第5)考点145: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p195第2)考点146: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民主思想的异同;(《备》p195第3)考点147: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经过、影响、意义(《备》P196第6);

第四部分近代世界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考点148:文艺复兴的背景、过程、实质、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作品、影响;人文主义、薄伽丘;(◇《备》p223第2)

考点149: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实质、代表人物、作用;新教;考点150: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主张、特点和影响;考点15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过程、实质、核心内容、影响、代表人物及作品、观点;理性、三权分立、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备》p201第29题、p224第5)考点152:◇法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备》P224第4)考点153:◇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备》P223第1、p228第27题)

考点15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备》P224第3)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考点155:斯宾诺莎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考点156:洛克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意义;考点157:◇东西方专制理论和民主思想的异同;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158: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经过、影响;地理大发现、迪亚士、哥伦布、达伽玛(《备》p135第1、◇p143第28、29题)考点159: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经过、结果、影响;资本原始积累(《备》p136第3)

考点160:英国为什么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备》p136第2)

考点161:两次工业革命的含义、时间、条件、过程、成就、特点、影响;瓦特、史蒂芬孙、爱迪生;考点16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的?(《备》p137第8)

考点163:◇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备》p138第9)考点164:垄断组织出现的背景、方式、目的、表现、评价;(《备》p134提纲)

考点165:◇如何理解垄断的出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备》p136第6)考点166: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影响;考点16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备》p136第4)考点168:◇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哪几部分内容?(《备》p136第5)考点169:◇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及相互关系;(《备》p137第7)

考点170:16—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经济发展比较;(《备》p138第10)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点17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备》p62第1)

考点17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原因、经过;考点173:《权利请愿书》的内容;(选修2)考点174:《大抗议书》的内容;(选修2)考点175:《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

考点176:◇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概念、基本原则、特点、作用;考点177:◇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内容、发展;考点178:《独立宣言》的发表、思想和评价;

考点179: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制定、内容、完善、评价;考点180:◇联邦政府的构成、职能、分权与制衡原则;

6

考点181:◇联邦制、总统共和制的概念和特点;考点182:◇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的异同;(《备》p62第2)考点183:法国大革命的原因、经过、确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考点184:《人权宣言》的制定、思想基础、内容、影响;考点18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内容和意义;考点186:德意志帝国统一的背景、经过;考点18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特点、评价;(◇《备》p63第3)考点188:◇德意志帝国的政体特点、发展演变;考点189:◇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备》p63第4)考点190:◇人类三种不同政治文明模式的特征、评价;(《备》p67第29题)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考点191:英国宪章运动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和影响;考点192:第一国际的背景、成立、活动、意义;考点193:第二国际的背景、成立、活动、意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考点194:《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备》p71第1)

考点195:巴黎公社运动的背景、经过、措施、失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备》p71第2)

第五部分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19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历史意义;考点19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内容;

考点19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因、经过、意义、职能;考点199:第一、二、三届人大的内容和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考点20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备》p36第

1)

考点20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经过、职能及变化;1956年八字方针提出的背景、意义;1982年十六字方针提出的背景、意义;

考点20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含义、经过;(◇《备》p36 第2)考点203:“文革”发生的原因、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教训、启示;(◇《备》p36第3)

考点204:新时期法律制度的健全、民主政治的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内容、意义;基层民主选举;(◇《备》p36第4)考点205: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历史意义;

考点206:“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含义、意义、实践;考点207: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经过和意义;考点208: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考点209:◇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大业;(《备》p36第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210:建国初外交的背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的内容和作用、特点、成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备》p44第1)考点211:50年代外交背景、政策、特点、成就;(◇《备》p45第4)考点2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意义;

考点213: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和作用考点214:70

年代外交的背景、政策、特点、成就;(◇《备》p44第2)考点21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考点216:中美关系正常化

的原因、经过和意义;《中美建交公报》考点217: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经过;《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考点218: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和影响

考点219: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内容、特点、成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中国与世界大国、欧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备》p45第3)

考点220: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过程、原因;(《备》p51第29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221:巩固新政权的三大运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考点22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措施、成就;考点22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关系;考点224:“一五计划”的时间、原因、成就、作用;考点22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作用;(◇《备》p72第5)考点226:中共八大的时间、内容、影响;

考点227: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表现、后果;

考点228: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考点229:“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和成果;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措施和成果;

考点230:◇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备》p114第1)

考点231: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形成过程;考点23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弊端?(《备》p115第2)考点23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内容、性质、作用;考点23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改革开放;考点235:◇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经过、作用;(《备》p115第3)考点23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措施、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考点23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措施、作用;国有企业改革考点238:对外开放的目的、经过、特点、作用;(《备》p115第5)考点239: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出去”战略、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上海浦东;

考点2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提出、含义、措施、意义、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备》p116第9)考点241: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成功经验;考点242:◇如何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备》p115第4)考点2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备》p116第8、p122第28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244:鸦片战争至1949年物质生活的变化;断发易服;考点245:鸦片战争至1949年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246:1949年以来物质生活的变化;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考点247:1949年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248: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考点249:◇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备》p126第1);考点250: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考点251: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表现、作用;考点252: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影响;

考点253:近现代报刊业、影视和互联网的发展概况;网络媒介;考点254:大众传媒发展的作用;

考点25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特点和影响、认识;(《备》p126第2)考点256:◇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总体认识;(《备》p126

第3) 20世纪以来的思想理论成果考点257:三民主义产生的原因、提出、内容、关系和评价、实践;(《备》p205第3

8

考点258:新三民主义的背景、提出、内容、评价;考点259:◇如何理解三民主义的得与失?(《备》p205第1)考点260: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条件、发

展过程、主要内容、特点和精髓、影响;《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论持久战》、中共七大、《新三民主义论》、社会主义改造;

考点26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主要内容、精髓、历史地位和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备》p116第6、p206第5)考点26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内容、性质、作用;考点26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备》p116第8)考点26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备》p205第2)考点2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背景、过程、内涵、历史地位;(《备》p206

第6)

考点266: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备》p205)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考点267:建国以来科技战略的发展;两弹一星、袁隆平、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

考点268:◇中国在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滞后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备》p213第1)

考点269: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备》p214第2)考点270: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成就;(《备》p219第28题)考点27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提出、内容、成果、经验教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方针、基础教育;(◇《备》p214第3)

考点272: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教育方针制定的原因、内容、措施、成就;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科教兴国”;

考点27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有何经验教训?(《备》p214第4)考点274: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备》p214第5)

第六部分现代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275: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经过、历史意义;(◇《备》p71第3、4)二月革命

考点27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考点27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备》p157第1)

考点278: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实质、评价;考点279: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备》p157第2)、过程、标志、特点与表现、功绩、弊端;农业集体化运动;考点280:◇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的比较;(《备》p158第3)考点281:◇苏联改革的经过、失败原因;(《备》p158第4)考点282: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失败原因;考点28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失败的原因;考点28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

考点285:苏联解体的原因、标志、影响、教训和启示;(《备》p159第5、p163第28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286:◇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概念、关系;(《备》p81第1)考点287: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经过、标志和实质、影响、瓦解;考点288:美国冷战政策的含义、表现;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备》p81第2)

10

电气时代;

考点316:两次科技革命的意义;(《备》p235第6)考点31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过程、共同影响(《备》p235);考点318: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点319: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影响;考点320:◇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的过程、作用;考点321:◇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考点32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备》p235第5);考点323:◇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备》p235第7)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 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 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f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考点3、知道 《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 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一一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 (即:庸)。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 )、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与技术改进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 河北任素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种植推广等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工具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①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②“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白虎通义》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荒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铁锄范战国铁双镰范战国时期的铁农具铸造铁农具示意图

(4)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碎土的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汉代牛耕图耧车曲辕犁 (5)唐朝时,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制造了曲辕犁。 2.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 (1)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2)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大殿联 (3)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疏通河道,修筑黄河大堤。 (4)魏晋南北朝时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为江南经济开发提供条件,江南经济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5)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三国时期发明翻车。 (2)唐朝时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浅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7610717.html, 浅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作者:吴林华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23期 摘要: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其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整个发展过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起着很大的作用,农业科技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农具的更新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具体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1、农业的发展 【课程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梳理】

【难点分析】

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 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第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第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夏朝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以及蚌铲、骨 铲、和木制耒、耜等。⑴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 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 力乎”。《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门)浍(kuai )致之川”, 《集解》注引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 中,如分布在上流及其支流、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齐家 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生产工具为石器、,挖土工具为、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 内蒙赤峰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 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二、西周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较省 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幵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39] 三、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幵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幵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整地农具有耒、耜、耰、铲、锸、锄、犁等,中耕农具有钱、等,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磨盘、杵臼等。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显然,耒耜是两种独立使用的整地农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米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 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易。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另I」。各地出土的商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二十六)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作业时间:月日 1.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社会层次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手工业产品反映出丝织业的发展,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与其他贵族的差异,说明封建礼制对贵族丧葬的规范,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故C项正确;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强化了等级制,D项因果关系错误,故排除。 2.汉代盐铁官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由此可见,盐铁官营( )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盐铁官营。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可知,盐铁官营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正确;C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仅就盐铁官营一项体现不出汉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排除D项。 3.下图《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B.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 .生产工具的进步 (1) 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 曹魏马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 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人教版高一历史暑假作业:(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含解析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4、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与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5、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曾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 A.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 B.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6、《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

远古社会: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考古学家为与后来出现的磨制石器相区别,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者(即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为了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考古学家还将它们分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时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大体是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还发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复合工具和钻孔技术,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 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全新世以后,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建造房屋,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石质工具的制作趋于规范、定型,更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8000 年前的先民已经雕琢出玉器,发明了纺织技术。7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说明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驯养。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还出现了用夯筑技术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养殖桑蚕,并用蚕丝织出了丝织品,还掌握了人工冶铜的技术,铸造出青铜刀一类小工具。4000年前出现了文字,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蚕丝,他的大臣发明文字、舟车以及黄帝战蚩尤等,因这些发现而说明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这些发现还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源远流长。 夏朝:手工业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在烧制陶器方面,当时不仅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篮纹、方格纹与绳纹等装饰外,还有精美而细致的指甲纹、羽毛纹、划纹、圆圈纹和镂刻等装饰。器形品种如炊器、饮器、食器和盛储器等达三十多种。特别是有些造型美观,制作精湛,胎质细腻、薄如蛋壳、器表漆黑发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备烧陶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的人才能烧制出来,故制陶业大概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在石器制造方面,以钻孔石铲与石刀为主。各种石器磨制精致,几乎没有钻孔损毁或重钻的现象,表明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少数靠近山区的遗址中,有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而在远离山区的地方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专业:财务201101 学号:20115516 姓名:赵雪冉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人民版必修二 历史:专题一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 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程既有公共工程(如水利、交通、国防、城建等),也有私利工程(始宫室、陵墓等)。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造成的恶劣影响(经济基础影响政治、文化) 沉重的赋税使农民破产离开土地,过度的徭役使农民长期耽误农时,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有利农业之二) 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1)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2)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3)有关水利的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2.从战国至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1)战国水利: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