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的国家策略

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的国家策略

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的国家策略
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的国家策略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8, 6(1), 8-18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journal/wl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10.12677/wls.2018.61002

The Statecraft in Shakespeare’s

Jacobian Plays

Lamei Y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Mar. 2nd, 2018; accepted: Mar. 16th, 2018; published: Mar. 23rd, 2018

Abstract

Compared to previous stud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new look on the production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Jacobian plays, namely, Measure For Measure, King Lear, Macbeth, etc. It argues Shakespeare as a court chamberlain of the King’s Man Theater, whose writing in the Ja-cobian age is obsessed with the elucidation of James First’s thinkings on monarchies,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marriages of the royal family. Shakespeare’s Jacobian plays reveal an inescapable motif and concern of James First’s statecraft.

Keywords

Shakespeare, Jacobian Plays, Statecraft

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的国家策略

叶拉美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

收稿日期:2018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3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3月23日

摘要

对比前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威廉·莎士比亚在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创作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李尔王》、《麦克白》等作品,提出了对莎士比亚这一时期创作特征的新的看法,认为作为“国王供奉”

(King’s Man)剧团成员之一,并且被任命为宫廷内侍的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充满了对詹姆斯一世的王权思想,政治野心的演绎与诠释,饱含了对王室成员的婚姻牵动国家安危的关切,彰显了莎

叶拉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无法掩饰的国家策略(statecraft)的动因。

关键词

莎士比亚,晚期剧作,国家策略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licenses/by/4.0/

1. 莎士比亚与詹姆斯一世的人生交集

英国的戏剧发轫于11世纪下半叶,由北欧的诺曼人传入。戏剧最初是在宗教弥撒仪式过程中用来对大众进行具体、形象性教化的,后来戏剧跨越宗教的羁绊不断地世俗化,但其主要功能仍是向平民大众进行道德说教。到了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时代,一些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士加入到了戏剧创作中来,此时的英国戏剧不论是在语言,情节设计还是其他相关的艺术表现力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大学才子”派戏剧家就有:约翰·黎里、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就是在与“大学才子”派戏剧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莎士比亚卓越多产的戏剧创作将英国戏剧推向了发展的顶峰([1], p. 27)。1594年后,莎士比亚的作品开始在“宫内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Men)演出,该剧团由以莎士比亚为首的剧作家自己组建,剧团的保护人是宫内大臣(Lord Chamberlain),那时这个剧团已经成为伦敦的主要剧团。截止1603年,即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前,莎士比亚所在的宫廷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Men)共为宫廷演出32次,大大超过其他剧团([1], p. 812)。

威廉·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历经了从伊丽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到詹姆斯一世近似平稳的融合和海外扩展时代。作为“童贞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深受英格兰民众的爱戴,她的舰队在海上所向披靡,1588年更是击败了西班牙的海上无敌舰队,在北美也开始了探险,她统治下的英格兰相当富裕。1603年3月24日,女王去世。由于女王没有后裔,她的侄儿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欲南下继承英格兰的王位,从此英格兰走向了从都拓王朝向斯图阿特王朝迈进的时代。也许是人们对“仙后”难以忘怀,詹姆斯一世虽能诗善文,却始终不讨英格兰民众的喜欢。因此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在英格兰的登基之路并不顺利。当时整个英格兰充满了焦虑,期待与不确定性,

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登基后改号为詹姆斯一世。或许是为了颠覆女王的威仪,詹姆斯一世上任不久的1603年4月10日,就颁布命令,将曾经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涉嫌谋反被囚禁在伦敦塔的扫桑普顿伯爵释放了,而且还赐予了伯爵新王的恩宠。扫桑普顿伯爵于1599年前后,和大臣们一起通过预定剧院演出《理查二世》来鼓动伦敦市民叛乱,女王当时不仅禁止了英国历史剧的演出,还囚禁了扫桑普顿([1], p. 812)。詹姆斯一世此举不能不说旨在挑战已经去世的伊丽莎白一世的余威,打压她在英格兰的崇拜者,为自己迅速掌控英格兰扫清障碍。此外,1603年,他还将被控参与反对自己继承王位有谋反倾向的沃尔特·雷利爵士逮捕并囚禁于伦敦塔([1], p. 814)。不仅如此,詹姆斯一世登基后还进行了政治大洗牌,在莎士比亚所在的宫廷大臣剧团安插了自己的亲信,革去了剧院保护人的宫中大臣职务。这样,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在朝廷失去了保护人后,他们的命运可谓扑朔迷离。

女王去世后,英格兰诗人们出版了一本哀悼女王的诗集,名为《英格兰的丧服》。亨利·切特尔的

叶拉美

诗歌对当时女王身边红极一时的伶人莎士比亚有这样的描述:

“银舌的蜜利塞特

也没有从他含蜜的灵感中

掉出一滴黑泪来哀悼女王

的逝世,而她曾御耳倾听

他的诗歌,给予恩遇。

牧羊人啊,怀念我们的伊丽莎白……”([1], p. 812)

“蜜利塞特”指莎士比亚。此事例说明莎士比亚未有和其他诗人一起写应景诗文哀悼女王。但是,逝者已逝。莎士比亚未写悼念之文所应的该是新王到来之景。

不久,未写应景诗文哀悼女王的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获得了新王的赏识。1603年5月17日,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更名为“国王供奉剧团”(The King’s Men),爱好诗歌和戏剧表演的詹姆斯一世还授予了该剧团表演的皇家许可证,并赐予他们其他一些特权。同年,莎士比亚被任命为宫廷内侍([1], p. 813)。1604年8月9日至27日,西班牙大使在伦敦萨默塞特宫同英国谈判议和,莎士比亚和“国王供奉剧团”的另外11名成员被国王钦点担任谈判侍从,据记载剧团成员还额外获得了国王赐予的丰厚酬金([1], p. 815)。

莎士比亚创作的巅峰时期,艺术表现力最为成熟的时期恰逢英格兰王朝变更的1603年至1613年的十年。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喜剧和历史剧居多;詹姆斯一世登基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悲剧和悲喜剧即浪漫剧居多。1603至1613这十年间,莎士比亚作为“王的人”(King’s Man),他创作的作品却深深地留下了这时代变迁的烙印,或是曲折或是直白地表现了詹姆斯一世的治国理政思想,表现了王室家庭成员的婚姻与国家安危休戚相关的欢喜悲哀。

詹姆斯一世史称“最聪明的笨伯”。他在苏格兰统治时期就致力于苏格兰的文艺复兴,亲身参加诗歌戏剧的表演创作。统治英格兰后,他也推行了英格兰的文艺复兴,成为戏剧诗歌创作的保护者和推动者。詹姆斯一世发表了多种著述,有反对烟草的,关于巫术研究的以及土地分封和国王与法律关系的等等。

莎士比亚只有七年文法学校的学历,14岁便因为家道中落而辍学。他凭着天赋,在伦敦戏剧界打拼,使自己的作品广受赞誉。莎士比亚作为“王的人”,伴君如伴虎。而据史料记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剧作家如果不了解新王的治国理政思想,说错了话,编错了剧本是要蹲监狱的。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到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包括国王及宫廷在内的统治阶层对戏剧表演都有监督看管,以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尤甚。1606年5月27日,朝廷通过了禁止在演戏中使用渎神的语言的法律。此后,凡以上帝名义起誓的地方,都改用朱皮特、乔夫、阿波罗等([1], p. 818)。1606年,“王后宴乐童伶剧团”演出了查普曼,琼生和马斯顿合写的《向东啰》(Eastward Hoe)一剧,因为其中有一段话诋毁了詹姆斯一世的同胞苏格兰人,说了诸如希望苏格兰人滚到美洲去的话而受到宫廷的惩罚,失去了王后的庇护,这三位作家还被短期囚禁审查([1], p. 818)。1608年,乔治·查普曼的喜剧《法国元帅比隆公爵查理的阴谋和悲剧》因为讽刺法国人,引起了法国大使的抗议;当时,还有一些戏剧演出模拟和讽刺了詹姆斯一世的举止癖性;

为此,所有剧团的演出一度遭到全面禁止。到后来,剧团缴纳了巨额罚款后,禁令才被取消([1], p. 822)。

同一年,《查理二世》重印出版,剧中原本删除的废黜国王的场景重新补入。这是因为那时詹姆斯一世的王位继承问题业已解决,不再有政治上的忌讳([1], p. 821)。由此可见,戏剧创作绝非儿戏,不可以同国王的治国理政思想相左。

在詹姆斯一世的时代,作为“王的人”的莎士比亚,他的创作毫无例外地必定要深谙新王的思想意图,不可以冒犯一些底线和禁忌,并且积极在戏剧中表达王的思想,才可以公开表演,或是在宫廷表演以取悦圣上。而国内一些对莎士比亚此时期的剧作的相关评论与研究,往往忽略了莎士比亚作为“王的

叶拉美

人”的身份背景,对作品做出差强人意的解读。本文拟从莎士比亚晚期作品中的国家策略这一角度来考察莎士比亚在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戏剧创作。

詹姆斯一世登基不久,英格兰国内就发生了饥馑、谋反以及尘嚣日上的圈地运动。另外,由于英格兰脱离罗马教廷,至伊丽莎白一世以来国内的新教与天主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西班牙与法国对英格兰也处于剑拔弩张的态势。当时的英格兰百姓活在不安、猜疑的阴影里。而同时期的莎士比亚的创作也可谓如履薄冰,言语上稍有不慎,或招来大麻烦。

大多数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取材于奥维德的《变形记》以及英译本的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两部作品成为了莎士比亚以及他的同时代许多作家和诗人创作的重要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材远古与神话,在詹姆斯一世统治的时代对作家的人身安全也具有相对的保护作用。因此,揣摩好国王的心思,了解新王的治国理政思想,成为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前提,也是他那个时代,作为伶人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莎士比亚在詹姆斯一世时代的创作中除了要关注戏剧自身的舞台艺术(stagecraft),尤其要把握好戏剧传达的思想内涵,不可以与国家的时局政治宗教策略相冲突。1603年期间,莎士比亚前期创作的戏剧如《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皆大欢喜》《无事生非》《爱的徒劳》等在宫廷频繁上演。此后,莎士比亚的新作也渐渐在宫廷演出中推出。1604年12月26日,莎士比亚新创作的剧本《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获准在宫廷演出;1606年12月26日莎士比亚获准在宫廷演出新剧本《李尔王》(King Lear);1608年莎士比亚获准在宫廷演出新剧《麦克白》时,詹姆斯一世还亲自出演客串里面的角色。本文拟以这三部重要剧作为出发点,阐释莎士比亚在新王的统治时期,他在创作中采取的“国家策略”(statecraft),即他如何通过剧本创作自觉地演绎詹姆斯一世的统治思想,以及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何同他的时代息息相关,互为映射的。

2. 莎翁戏剧创作中与英王的思想互动与影响

莎士比亚的剧作《一报还一报》创作于1603至1604年期间,故事题材来源于意大利作家钦蒂奥的《寓言百篇》。1578年英国剧作家乔治·惠茨通以该故事为基础写出了剧本《普罗莫斯与卡珊德拉》。莎士比亚在小说和剧本二者的基础上,加工改编成了《一报还一报》([1], p. 300)。该剧于“1604年12月26日在新国王的豪华宫殿怀特霍尔宫(White Hall)上演”([2], p. 121)。学者冯伟认为:“《一报还一报》一再向观众昭示,维也纳的法律远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不但存在巨大的诠释空间,而且还留有众多触及不到的角落。完善合理的法律体系与爱邻如己的悲天悯人情怀都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也许我们可以把公爵作为一种基督教理想君王的形象进行解读,只是《一报还一报》是莎士比亚对贤明君主的歌颂呢,还是对神权政治的反讽?这也许是该剧最难以揭开的谜团,也是莎士比亚留给现代读者的一大难题”([2], p. 129)。

针对上述疑虑,笔者以为如果从莎士比亚所采取的国家策略的角度来解读《一报还一报》,这种疑虑则可以消解。首先,故事发生的地点虽然设在维也纳,但并不一定仅仅就只是映射维也纳的法律状况。另外,笔者以为如果仔细阅读詹姆斯一世于1598年撰写的《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一书,就会发现该剧就是对新国王在书中表达的法律思想的戏剧化演绎。詹姆士一世在位时著述颇丰。他撰写的《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一书透彻地表达了他对国王、法律与子民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首先,国王是法律的作者和实施者(author and maker),只有他有权减轻或终止法律条文的实施;其次,每一位子民必须遵守法律条文,国王也不例外,因为国王须得有示范作用;国王和子民之间如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作为父亲要爱护,关心,养育和教育孩子,对犯了过错的孩子纠正他的错误之时要有怜悯之心,给他改造的机会。当然,对于谋反、叛乱等天理难容无法改造的,则要像去除身体部位的毒瘤一样彻底铲除,严厉惩罚。子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

叶拉美

忠诚于国家和法律[3]。1

《一报还一报》讲述了仁慈的维也纳公爵为了重振法律的威严隐退让位给了为人一丝不苟的安哲鲁,封他为“代理公爵”。这正是所谓剧中公爵的独白:“代上天行惩”的执法者“先应玉洁冰清;持躬唯谨唯慎,孜孜以德自绳”[2] P123。公爵本人则在一旁观察社会的变化。公爵还向托马斯神父讲述了他“隐退”的原因:“我们这儿有的是严峻的法律,对于放肆不驯的野马,这是少不了的羁勒,可是在这十四年来,我们却把它当作具文,就像一头蛰居山洞、久不觅食的狮子,它的爪牙全然失去了锋利。溺爱儿女的父亲倘使把藤鞭束置不用,仅仅让它作为吓人的东西,到后来它就会被孩子们所藐视,不会再对它生畏。我们的法律也是一样,因为从不施行的缘故,变成了毫无效力的东西,胆大妄为的人,可以把它恣意玩弄;正像婴孩殴打他的保姆一样,法纪完全荡然扫地了”([2], p. 123)。

安哲鲁上位不久,青年克劳狄奥与已经订婚了的未婚妻真心相爱,但是由于把持不住,发生了婚前性关系。按照法律,要被处以死刑。克劳狄奥美貌而且极具口才的姐姐伊萨贝拉前来求情,没想到被安哲鲁看中并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这要求被伊萨贝拉严词拒绝。这些被公爵看在眼里,最后公爵以以牙还牙的方式,免于克劳狄奥死刑,并帮助安哲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迎娶了真心爱他的姑娘,全剧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君臣父子般的关系。公爵在处罚犯错误的孩子时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只要可以挽救,公爵不惜违背法律,减轻刑罚,给予子民改造的机会,在生命中重新找回幸福。根据詹姆斯一世的思想《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君王是法律的缔造者和执行者,他有权根据自己清楚的理由来缓和法律的执行程度和终止法律的执行[3]。2

学者冯伟对剧中公爵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剧情设计颇为不解。他说:剧中公爵最后的大审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使《一报还一报》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剧”。“司法审判”一场戏(trial scene)最大的问题在于,公爵作为立法者和司法者的集权体现,在一场早已存在预设结果的审判中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2], p. 123)。

倘若仔细研读《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莎士比亚一定彻底阅读过《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一书,并且按照詹姆斯一世的君王与法律关系的思想创作了此剧。不仅表现了国王的仁慈,而且表现了君王拥有的根据自己的理由凌驾于议会之上来调解刑法实施的轻重,甚至免于处罚的无上权威。而其实公爵调解刑法实施,这么做的原因在剧本中已经表达出来了。

公正、仁慈的辅政大臣爱斯卡勒斯试图劝说安哲鲁从轻发落克劳狄奥:“我知道你在道德方面是一1By the Law of Nature the King becomes a naturall Father to all his Lieges at his Coronation: And as the Father of his fatherly duty is bound to care for the nourishing, education, and virtuous government of his children; even so is the king bound to care for all his subjects. As to the other branch of this mutuall and reciprock band, is the duety and alleageance that the Lieges owe to their King...

As likewise, although I have said, a good king will frame all his actions to be according to the Law; yet is hee not bound thereto but of his good will, and for good example-giving to his subjects...

The King towards his people is rightly compared to a father of children, and to a head of a body composed of divers members... For from the head, being the seate of Judgement, proceedeth the care and foresight of guiding, and preventing all evill that may come to the body or any part thereof. The head cares for the body, so doeth the King for his people.

James VI of Scotland also James I of England 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view/944a56e96294dd88d0d26b99.html

2And as ye see it manifest that the king is over-lord of the whole land, so is he master over every person that inhabiteth the same, having power over the life and death of every one of them; for although a just prince will not take the life of any of his subjects without a clear law, yet the same laws whereby he taketh them are made by himself or his predecessors, and so the power flows always from himself Where he sees the law doubtsome or rigorous, he may interpret or mitigate the same, lest otherwise summum jus be summa injuria [the greatest right be the greatest wrong], and therefore general laws made publicly in parliament may upon... [the kings] authority be mitigated and suspended upon causes only known to him. James VI of Scotland also James I of England 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 James 1 Speech On Divine Right.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faculty/bnewmark/EURO/James%20I%20Speech%20on%20Divine%20Right.pdf

叶拉美

丝不苟的,可是你要想想当你在感情用事的时候,万一时间凑合着地点,地点凑合着你的心愿,或是你自己任性的行动,可以达到你的目的,你自己也很可能——在你一生中的某一时刻——犯下你现在给他判罪的错误,从而堕入法网。”3 (2.1.10-16)

克劳狄奥的姐姐伊萨贝拉也求情说:“倘使您和他易地相处,也许您会像他一样失足,可是他决不会像您这样铁面无情。”(2.2.66-8)

西奥说得更爽快:“这种罪恶是人人会犯的;……你要是想把它完全消灭,那你除非把吃喝也一起禁止了。”(3.1.347-9)

爱斯卡勒斯:你要吃饭,就去当乌龟吗?庞贝,你说你这门生意是不是合法的?

庞贝:只要官府允许我们,它就是合法的。……您要是把犯风流罪的一起杀头、绞死,不消十年工夫,您就要无头可杀了。(2.1.200-17)

《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是在神学的基础上写就的,国王阐发自己的思想时,处处援引《圣经》中的格言警句[4]。4

莎士比亚在创作《一报还一报》时,也援引了《圣经》中的典故。“一报还一报”一语援引的是《旧约》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报还一报”的观念。《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也用了类似的字眼告诫门徒:“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与《旧约》中的复仇精神不同,耶稣用“爱邻如己”的诫命超越了严峻的律法([2], p. 121)。

《一报还一报》剧中反复强调了国王与子民如同父与子的关系的思想,对犯错的子民要惩戒,但是需要具备怜悯之心,对可以纠正的,要给以弥补与修正。好的国王,自身也要守法,尽管君王是自由的,是法律的制定者,但是为了给国家的百姓做示范,也需时时恪守法律。所以,如果参照詹姆斯一世的《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来阅读《一报还一报》,就会发现该剧是对新王思想的戏剧化演绎,是对明君的歌颂。

成功加冕成为苏格兰、英格兰两国国王的詹姆斯一世对国家有自己的设想,他想要统一国家的称号,统一货币,取消两国之间的海关,允许两国的居民到对方的国家居住,促进两国的融合。尽管双方的老百姓对这些倡议都不欢迎,但是詹姆斯一世仍然执着地推进他的联合梦想。首先,他用公告的形式宣称自己统治下的国号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重新打造了印有“united”字样的金币,允许两国民众自由往来。他的联合统一思想在莎士比亚的多部戏剧创作中都有表现,以《李尔王》,《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尤为突出。

《李尔王》(King Lear)创作于1605至1606年期间,该剧展现了李尔三分国土带来的悲剧后果。根据伦敦书业公会登记簿的记载,《李尔王》最早的演出记录是1606年12月26日于英国王宫内,如1608年第一四开本的首页所注明“该剧曾于圣斯蒂芬日[12月26日]的晚上在白厅为国王陛下演出”[5]。

李尔作为脱冕之王不仅遭到了二个大女儿因为争权称霸而对他的放逐,也永远地失去了最宠爱的小女儿。学者冯伟分析剧本时指出:“……作品的政治倾向不言而喻。然而莎士比亚对王权与国家的关系的思考绝不仅仅限于统一与分裂这一单一层面上,隐藏在剧本背后更多的是剧作家对于早期现代的英国王权和主权问题的考量。”[5]冯伟在这里所指的政治倾向就是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对詹姆斯一世统一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国土的思想明白无误地迎合。学者冯伟进一步认为脱冕后的李尔沦落为无家可归的老头与平民大众一样不过是血肉之躯而已,且隐晦地强调“君职”的不可或缺则表现了剧作

3本文该剧的引文均取自朱生豪的译本, 行数标注则以诺顿版《莎士比亚全集》(1997)为准。

4“In 1597-98, James wrote 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and Basilikon Doron (Royal Gift), in which he argues a theological basis for monarchy.” Croft, Pauline (2003), King James,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ISBN 0-333-61395-3. p. 131-133.

叶拉美

家个人对王权国土的思考([5], p. 38)。笔者以为,詹姆士一世于1598年撰写的《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一书,表明了他是君权神授思想的坚定拥戴者。该书原本是詹姆士一世写给年仅4岁的亨利王子阅读的,除了表明国王乃神明所赐,高于天下一切的人和物之外,也早已提出不称职的君王会受到上帝的惩戒的思想,所以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对“君职”的思考,事实上是同詹姆斯一世的君王思想相吻合的,并非莎士比亚个人或那个时代独有的想法。学者科洛福特(Pauline Croft)就引用了《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一书中的文字,强调了该书表达的对忽视传统或上帝的君王将会受到上帝的惩戒的思想,证明詹姆斯一世对君王不可以失职是有警醒的[4]。5

而对如何做个好国王,詹姆斯一世在《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3]。6

剧中三个女儿对父亲表达的爱意,以小女儿最为朴实无华。大女儿,二女儿则为了获取更多的国土以修辞夸张的手法,夸大他们对父亲的爱[6]。7

最后证明:两个大女儿表达的全是虚情假意,获得权利和财势之后便违背天伦,赶走了无冕的李尔;

仅有小女儿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地爱着父亲。小女儿表现的诚实品格正是詹姆斯一世在他的《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强调臣民必须具备的[3]。8

此外,詹姆斯一世在1597~98年期间写就的《皇家礼物》(Basilikon Doron, Royal Gift, 1598)一书中谈到了国王与国土的关系,认为国王对国土的拥有就如同地主对其封地的拥有一样,但是国王高于任何阶层的人,封地在被分配之前都是属于国王的,最后也都是由国王分配的。学者冯伟认为:“作为君王和全国最大的土地持有者的双重身份,李尔的身份和政治危机在他宣布划分疆土的那一刻起就暴露出来,土地的任意划分无疑凸显了李尔的双重身份。当李尔将王权等同于地产时,由于地产本身不可避免的流动性(可转让性)和可分割性的特点,整个王权社会的政治基础也将面临相同的命运。”[5]笔者认为,冯伟在分析中表现的思想十分差强人意:历来君王可以授予和分封土地,国家不安同土地变为流动产没有关系。在现代社会,土地房屋都存在买卖和交易。李尔王三分国土只是应证了詹姆斯一世在《皇家礼物》一书中表明的国王与国土关系的思想,国王可以分配国土,封地是由国王分配的,国王的权利高于任何5By the Law of Nature the King becomes a naturall Father to all his Lieges at his Coronation: And as the Father of his fatherly duty is bound to care for the nourishing, education, and vertuous gouernment of his children; euen so is the king bound to care for all his subiects

The document proposes an absolutist theory of monarchy, by which a king may impose new laws by royal prerogative but must also pay heed to tradition and to God, who would “stirre up such scourges as pleaseth him, for punishment of wicked kings”. Croft, Pauline (2003), King James,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ISBN 0-333-61395-3. p. 131-133

6By the contrary, by remitting them to God (who istheir onely ordinary Judge) I remit them to the sorest and sharpest schoolmaster that can be devised for them: for the further a king is preferred by God above all other ranks & degrees of men, and the higher that his seat is above theirs, the greater is his obligation to his maker. And therfore in case he forget himselfe (his unthankfulness being in the same measure of height) the sadder and sharper will his correction be;

Neither thinke I by the force and argument of this my discourse so to perswade the people, that none will hereafter be raised up, and rebell against wicked Princes. But remitting to the justice and providence of God to stirre up such scourges as pleaseth him, for punishment of wicked kings. James VI of Scotland also James I of England 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 James 1 Speech On Divine Right.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faculty/bnewmark/EURO/James%20I%20Speech%20on%20Divine%20Right.pdf

7Lear: Tell me, my daughters (Since now we will divest us both of rule, Interest of territory, cares of state), Which of you shall we say doth love us most? That we our largest bounty may extend Where nature doth with merit challenge. Goneril, Our eldest-born, speak first.

Goneril: Sir, I love you more than words can wield the matter; Dearer than eyesight, space, and liberty; Beyond what can be valued, rich or rare; No less than life, with grace, health, beauty, honour; As much as child e'er lov'd, or father found; A love that makes breath poor, and speech unable. Beyond all manner of so much I love you.

Cordelia: [aside] Then poor Cordelia! And yet not so; since I am sure my love's More richer than my tongue.

Cordelia: Unhappy that I am, I cannot heave My heart into my mouth. I love your Majesty According to my bond; no more nor less.

Lear: How, how, Cordelia? Mend your speech a little, lest it may mar your fortunes.

Cordelia: Good my lord, You have begot me, bred me, lov'd me; I Return those duties back as are right fit, Obey you, love you, and most honour you. Why have my sisters husbands, if they say They love you all? Haply, when I shall wed, That lord whose hand must take my plight shall carry Half my love with him, half my care and duty. Sure I shall never marry like my sisters, To love my father all. William Shakespeare, King Lea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views/plays/playmenu.php?WorkID=kinglear

8The profite I would wish you to make of it, is, as well so to frame all your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se grounds, as may confirme you in the course of honest and obedient Subiects to your King in all times comming, James VI of Scotland also James I of England 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 James 1 Speech On Divine Right.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faculty/bnewmark/EURO/James%20I%20Speech%20on%20Divine%20Right.pdf

叶拉美

封地的领主[3]。9不仅如此,就连英格兰在北美海外扩张,所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就是以国王的名字命名的,叫做詹姆斯城(James’Town),占有的河流以王子的名字命名,叫做亨利王子的河(Prince Henry’s River)。因此,李尔王三分国土象征着:英格兰,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如果三分,就会需要三个独立的国王来分别领导,于是就会产生不和与争斗。《李尔王》悲剧的重点是分裂会给国家带来不稳定与灾难。如果莎士比亚有丝毫质疑国王对王土的授封权,若又被热爱戏剧的詹姆斯一世洞察到的话,那他一定是要坐大牢的。

《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1607)一剧是在英译的普鲁塔克的《安东尼传》的基础上改写的。剧情开始展现了罗马统治权三分的状况。凯撒死后,罗马由安东尼,奥克泰维斯和莱必多斯共同管理。然而,矛盾和斗争随后产生了。最终,善于谋略的奥克泰维斯完成了在罗马的霸业。安东尼耽于女色,疏忽了他在罗马应尽的职者;莱必多斯与庞贝开战以后,其执政官的地位就不被奥克泰维斯承认了([1], p. 460)。该剧除了表现群众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也表明了权力分裂带来的勾心斗角不利于国家稳定,三分的罗马世界变成了淫妇妓女的傻瓜。10

詹姆斯一世登基之时,英格兰虽然国力强大,但是也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早期的工业革命,使得农民在“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工业化革命过程中的垄断现象,也使经济发展不平衡,阶级分化剧烈。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基伊始就面对了一次英格兰国内因为饥馑引发的暴乱。另外,詹姆斯一世虽然承袭了伊丽莎白一世对宗教的包容态度,但是国内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矛盾冲突未得到实质的解决,这种宗教矛盾从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一直延续到詹姆斯一世的统治时期。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英格兰当时已经宣称脱离罗马天主教,奉行新教。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是天主教徒,因为秘密谋反,被亨利八世处死;詹姆斯一世的父母都是罗马天主教徒,他的母亲苏格兰的玛丽王后在国内不受欢迎,逃到英格兰后被囚禁多年后以谋反罪被伊丽莎白一世处死。为了减少宗教矛盾,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间钦定了统一版本的圣经,一直广为引用,受到推崇。他积极推行英国基督教国教(Anglicanism),希望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能维持表面的平和,没有冲突暴乱就好了。然而,事与愿违,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间,暴乱、瘟疫时有发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重新定位伊丽莎白一世,1607年前后,詹姆斯一世还挖掘出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棺椁,将她和她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英格兰的玛丽一世葬在了一起。两人的墓志铭[7]11,暗示这俩位姐妹是无嗣无后无希望的象征。

莎士比亚创作于1605至1606年之间的戏剧《麦克白》是一部弑君谋反的戏。该剧讲述了劳苦功高的贵族大臣麦克白受巫师的蛊惑,在国王赏光其官邸时展开的弑君行动。杀死国王之后,麦克白及其夫人为了销毁人证物证,谋杀了更多的人。全剧充满了血腥和暴力,最后也导致了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自身的灭亡。该剧的突出主题就是反映弑君谋反必将导致天诛人灭的悲剧后果。该剧不仅隐射了当时英格兰轰动一时的“火药谋反”(gunpowder plot),莎士比亚还在创作该剧时,参考了詹姆斯一世的著述《魔鬼学》(Demonnology)。这些创作的经历,足以表明莎士比亚对君心丝毫不敢怠慢。

詹姆斯一世在当时堪称一位多产的知识分子,涉猎领域从神学到政治,他还对巫术颇有研究,写过一本名为《魔鬼学》(Demonnology)的书。莎士比亚在1605至1606年期间创作《麦克白》时正是参考了这本书。詹姆斯一世是反巫术的,认为他们都是迷信不可靠的。而显然,《麦克白》一剧中的巫师已被9That the king owns his realm as a feudal lord owns his fief, because kings arose before any estates or ranks of men, before any parliaments were holden, or laws made, and by them was the land distributed, which at first was wholly theirs. James VI of Scotland also James I of England 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 James 1 Speech On Divine Right.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faculty/bnewmark/EURO/James%20I%20Speech%20on%20Divine%20Right.pdf

10Look, where they come: Take but good note, and you shall see in him. The triple pillar of the world transform’d into a strumpet’s fool: behold and see. Antony and Cleopatra [I, 1] Philo 2

11“Partners in throne and grave, here we sleep Elizabeth and Mary, sisters in [the]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Elizabeth was interred in Westminster Abbey, in a tomb shared with her half-sister, Mary. The Latin inscription on their tomb, “Regno consortes & urna, hic obdor-mimus Elizabetha et Maria sorores, in spe resurrectionis”, translates to “Consorts in realm and tomb, here we sleep, Elizabeth and Mary, sisters, in hope of resurrection”. Stanley, Arthur Penrhyn (1868). “The royal tombs”. Historical memorials of Westminster Abbey. London: John Murray. OCLC 24223816 p. 178.

叶拉美

展现为万恶之源,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开启,将引发无穷无尽的灾难。没有巫师们的蛊惑人心的预言,也不会激发麦克白和他的妻子的野心。莎士比亚对巫师罪恶之源的定位,相信是一定会受到詹姆斯一世的肯定的[8][9][10]。12,13,14

至于麦克白弑君谋反的行为则是对英格兰现实社会中发生在1605年11月4~5日的夜间的“火药谋反”(gunpowder plot)的呼应。这次谋反是由异端的天主教徒该?福克斯(Guy Fawkes)谋划,旨在炸毁王室成员以及整个国会。阴谋暴露之后,谋反者受到了吊死外加开膛破肚的严惩。这部戏的意义在于,在戏里戏外不断地警戒世人弑君是逆天的重罪,必须铁腕严惩。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同詹姆斯一世的时代以及詹姆斯的统治思想都息息相关。不仅如此,詹姆斯一世参演《麦克白》中的角色,充分说明国王不仅对该剧有深度了解,更是表明了他对该剧的思想内容的认可。《麦克白》一剧生动地表现了君臣互相捧场,互相认可。

然而,现实生活中,流产了的“火药谋反”的余波并没有随着阴谋叛乱者的处死而结束。詹姆斯一世的政府不相信几个天主教的异见人士就能策划出弑君谋反的大阴谋,认为背后肯定有更大的主谋。于是,他们盯上了50岁的高级耶稣会教士亨利·高内特(Henry Garnet),亨利·高内特(Henry Garnet)的被捕与公审标志着英格兰后阴谋(post gunpowder plot)时代的到来。有一个词生动地概括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含糊其辞”(equivocation)。英国政府在搜索高内特的藏身之处时发现了一份书稿(The Treaties of Equivocation),它是用来教导天主教徒在被审讯时如何说谎而不被发现的,这种技巧被称为“equivocation”。“equivocation”这个词不仅从此进入了英语语言,还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麦克白》一剧中守门人频繁地喊出“equivocate”这个词[11]。15

以弑君为题材的《麦克白》的创作不仅是对发生在英国的流产了的“火药谋反”的有力回应,还对“equivocation”这个词作了回应,意即对英国进入后阴谋时代的真假莫辨,阴谋与反阴谋,含糊其辞的时代特征作了回应。该剧中守门人高喊“equivocator”,麦克白及其夫人闪烁其词的与身边的人对话,以遮掩他们杀害国王的罪行,都是对含糊其辞“equivocation”这个词的回应。而在现实生活中,高内特则在从早到晚高调的审判中,在15分钟内便被裁决判了死刑。尽管他辩护称,连上帝也会含糊其辞(equivocate),但是这种辩护显得十分无力。他的死永远地和“equivocation”这个词联系在了一起。然而莎士比亚在揣摩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政局和治国理念问题上是不会有任何含糊的或者对皇室与朝政胆敢暗含任何的不满和讥讽的。

帝王之家,最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詹姆斯一世和皇后共育有七子,其中4个出生后夭亡,三个成人。长子亨利,威尔士亲王18岁时在泰晤士河游完泳,第二天感染伤寒而亡。这对身体欠佳的詹姆斯一世是一次沉重打击。詹姆斯一世的奢华生活,使得他债台高筑。在海外,西班牙和法国这两个天主教大国一直对不归顺罗马教皇的英国虎视眈眈,但是詹姆斯一世已没有实力去同别的国家开战。所以,民众12James became obsessed with the threat posed by witches and wrote the Daemonologie in 1597, a tract inspired by his personal involve-ment which opposed the practice of witchcraft and which provided background material for Shakespeare's Tragedy of Macbeth. Keay, J.

(1994), Collins Encyclopaedia of Scotland, London: HarperCollins, ISBN 0-00-255082-2 p. 556

13James personally supervised the torture of women accused of being witches. After 1599, his views became more sceptical. Willson, David Harris (1963) [1956], King James VI & I, London: Jonathan Cape, ISBN 0-224-60572-0 pp. 105, 308-309

14In a later letter written in England to his son Prince Henry, James congratulates the Prince on “the discovery of yon little counterfeit wench

I pray God ye may be my heir in such discoveries... most miracles nowadays prove but illusions, and ye may see by this how wary judges

should be in trusting accusations”. Akrigg, G. P. V., ed. (1984), Letters of King James VI & I,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SBN 0-520-04707-9 p. 220

15Porter: ...knock! Who's there, in the other devil’s name? Faith, here’s an equivocator, that could swear in both the scales against either scale; who committed treason enough for God’s sake, yet could not equivocate to heaven: O, come in, equivocator. [Knocking within] line 747 Macbeth [II, 3] Porter747

Porter: Marry, sir, nose-painting, sleep, and urine. Lechery, sir, it provokes, and unprovokes; it provokes the desire, but it takes away the performance: therefore, much drink may be said to be an equivocator with lechery: it makes him, and it mars him; it sets him on, and it takes him off; it persuades him, and disheartens him; makes him stand to, and not stand to; in conclusion, equivocates him in a sleep, and, giving him the lie, leaves him. William Shakespeare Macbeth [II, 3] Porter 78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search/search-results.php

叶拉美

讥笑不敢应战的詹姆斯一世为王后,伊丽莎白一世为国王。詹姆斯一世内心谋划的是通过儿女的婚姻来缓解同欧洲国家的紧张局势。他将女儿许配给了波西米亚的王储,还计划让儿子查尔斯与西班牙的公主联姻。这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里反映了出来,民众甚至称他的女儿为“冬日公主”。而且,人们认为现实的安排是在模仿戏剧的情节。现实生活中,莎士比亚年谱中记载:1612年10月16日,莱茵(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人王权伯爵菲德烈到达英国。经过长期谈判,他预定和詹姆斯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结婚。同年11月6日,亨利王子突然逝世([1], p. 828)。

詹姆斯一世任苏格兰王时,曾经为迎娶丹麦公主而漂洋过海,有过海上遇险但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浪漫经历。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传奇剧也都有类似的色彩,冒险外加欢天喜地的联姻结局。为了彰显传奇色彩,莎士比亚1611年创作传奇剧《暴风雨》时还同宫廷御用乐师合作,制作了舞台音乐。莎士比亚在创作《暴风雨》这部戏时,参照了《发现百慕大》这本关于殖民扩张时期的海上历险经历([1], p. 511)。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殖民扩张时期百慕大沉船但船员飘零到一个小岛上,一年后返回英国生还的事件。詹姆斯一世的统治时期,他们在北美的殖民初具规模,建立了“詹姆斯城”等。但是,号称水上无敌舰队的英国他们前往北美的路途也是风云莫测的。此次航行到百慕大地区时,整个船队遭遇了狂风骤雨。国内的人以为冒险者们已经船毁人亡了。但是,一年后他们却有活着回来。人们庆幸之余,由衷地感恩神启。该剧以喜结良缘为剧终,也表述了詹姆斯一世那个时期希望通过儿女的婚姻来巩固英国的统治的心愿。

然而,现实生活中,前往西班牙进行的长达8个月的联姻和谈很不成功,至此詹姆斯一世的“西班牙联姻”(Spanish Match)宣布告吹。事实是,1623年查尔斯王子前去迎娶西班牙公主时,遭对方嫌弃拒绝。查尔斯王子最后娶了法国公主。这次不成功的联姻为英西两国之间长达35年的交战埋下伏笔。《泰尔亲王佩里克里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 (1608~1609)一剧仿佛是现实生活的前奏,该剧讲述了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贵族青年佩里克里斯求婚不成功,但是猜出哑谜,勘破国王父女间的乱伦关系而遭追杀的故事,似乎也是对王子查尔斯不成功的西班牙联姻的呼应。而现实生活中这位西班牙公主却也嫁给了叔父一辈的王室成员。

3. 人生如戏,告别舞台

1613年前后伦敦爆发了一次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各地剧院被禁演,关闭60个月。而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也因为演出着火而被烧毁,于是他便告老还乡离开了伦敦,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也随即终止。那时,依靠戏剧创作挣了不少钱的莎士比亚已经在老家买了很好的房产,大量的土地。他本可以安享晚年,但是1623年的一天,他在朋友家喝酒喝高了,第二天就去世了。

没有了戏剧表演,再加上王后离开国王搬离王宫,晚年身体受痛风折磨的詹姆斯一世开始宠爱一些长相俊美的男人,这引起外界对他的性取向的猜疑和不满。他于1625年去世,留给儿子查尔斯一世一个负债累累,政局不稳的烂摊子。

有一份保存至今的弗朗西斯致本·琼生的诗体信,表现了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对莎士比亚的看法,可以总结出三点:第一,莎士比亚有时达到很高的成就;第二,但是他缺少“学问”;第三,而且他是有意识地专靠“自然”、“神”、天才进行创作的([1], p. 833)。

莎士比亚活着时由于伶人的身份,并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尊敬,但是由于他杰出的戏剧创作,他仍是饱受赞誉的剧作家和诗人[12]。16

16Shakespeare was not revered in his lifetime, but he received a large amount of praise. Dominik, Mark (1988), Shakespeare-Middleton Col-laborations, Beaverton, OR: Alioth Press, ISBN 0-945088-01-9. p.9

Grady, Hugh (2001b), “Shakespeare Criticism 1600-1900”, in deGrazia, Margreta; Wells, Stanley,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65094-1. p.267

叶拉美

从莎士比亚在詹姆斯一世(Jacobian)时期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詹姆斯一世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子,这是时事所迫。但是,莎士比亚作为戏剧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带给人类的启迪远远超越了国王的思想影子。下面的诗句承载了莎士比亚对戏剧与人生的感悟,颇具洞见与启发:“世界皆是舞台,男人女人皆为戏子;各有各的出口与入口,同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17

参考文献

[1]朱雯, 张君川. 莎士比亚辞典[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2]冯伟. 羁勒、狮子与藤鞭:《一报还一报》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刑法思想[J]. 外国文学评论, 2010(1): 121-129.

[3]James VI of Scotland also James I of England: 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 James 1 Speech On Divine

Right.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faculty/bnewmark/EURO/James%20I%20Speech%20on%20Divine%20Right.pdf

[4]Croft, P. (2003) King James. Palgrave Macmillan,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131-13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10.1007/978-1-4039-9017-4_8

[5]冯伟. 《李尔王》与早期现代英国的王权思想[J]. 外国文学评论, 2013(1): 32-38.

[6]William Shakespeare. King Lea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views/plays/playmenu.php?WorkID=kinglear

[7]Stanley, A.P. (1868) The Royal Tombs. Historical Memorials of Westminster Abbey. John Murray, London, 178.

[8]Keay, J. (1994) Shakespeare’s Tragedy of Macbeth. In: Collins Encyclopaedia of Scotland, HarperCollins, London,

556.

[9]Willson, D.H. (1956) King James VI & I. Jonathan Cape, London, 308-309.

[10]Akrigg, G.P.V. (1984) Letters of King James VI & 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Los Angeles, 220.

[11]William Shakespeare. Macbeth [II, 3]. Porter 78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search/search-results.php

[12]Dominik, M. (1988) Shakespeare—Middleton Collaborations. Alioth Press, Beaverton, OR, 9.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5258,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wl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7640216.html,

plays many parts...”As You Like It, Act II, Scene 7, 139-42[28].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 答案汇总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着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已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 一、作品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着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2018 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1.1 戏剧学的概念 1.广义上来说, 戏剧学研究范畴包括任何() 。 A、人类戏剧现象 B、影视作品 C、社会文体活动 D、人类表演活动 答案: A 2.戏剧繁荣的必要基础之一是() 。 A、社会活动的频繁 B、经济活动的频繁 C、政治活动的频繁 D、内心活动的频繁 答案: D 3.以下活动中, 属于戏剧现象的有() 。 A、生日派对C、阅兵式 B D 、开学典礼 、上学放学 答案:ABC 4.戏剧概念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需要, 正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会有戏剧的产生。() 答案:√ 5.“戏剧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不统一时, 进入了一种“角色”。() 答案:√ 1.2 戏剧的起源 1.各民族的戏剧在起源、发展、变化上的一致性, 反映了一种共通的本能 , 这种本能是 () 。 A、欣赏的本能 B、情感的本能 C、表演的本能 D、戏剧的本能 答案: D 2.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 。 A、泛化的戏剧艺术学 B、广义的戏剧艺术学 C、狭义的戏剧艺术学

D、强化的戏剧艺术学答案: C

3.以下对“仪式”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仪式是一种精神活动 B、仪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C、仪式最早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D、仪式最早是人与非自然因素交流的行为 答案: ABD 4.实质上 , 戏剧是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社会活动。() 答案:√ 5.戏剧的目的在于对欣赏者进行教育, 而不在于促进欣赏者自我提升。() 答案:× 2.1 “巫术思维”时期 1.戏剧产生于哪一时期?() A、雅典时期 B、古希腊时期 C、罗马时期 D、巫术思维时期 答案: D 2.以下关于巫术思维时期人类“扮演”活动的描述中, 正确的有 () 。 A、可能是一种生产方式 B、可能是一种生产活动 C、可能是一种理性思维 D、可能是一种文化本性 答案: ABD 3.戏剧艺术并非产生于理想科学, 而是产生于宗教崇拜。() 答案:√ 2.2 “巫术思维”两个规律 1.巫术思维建立的原则是接触率和 () 。 A、相似律 B 、相悖律 C、同化律 D 、顺应律 答案: A 2.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 这是巫术思想中什么的体现 ?() A、相悖律 B 、相似律C、顺应律 D 、接触律

莎士比亚戏剧-教案

莎士比亚戏剧教案 莎士比亚,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为世人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奥赛罗》等经典剧作被世界各国一次次地搬上了银幕和舞台。学习《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的文化意义。 学习《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的现实意义。 一、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二、教学要求:本系列课程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与“诗歌和散文”大致相同,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1.做好读的文章——多读(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他学习时的趣事: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以为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却把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剧本尤其如此。 ①融入角色,读出感情。 让学生融入角色朗读,是学生走进角色的最佳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漠、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只有融入角色中学生才会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例如:《威尼斯商人》中“法庭辩论”一节,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的身份和性格。 夏洛克的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学大纲 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莎士比亚经典戏剧作品选析 所属专业:语言艺术; 课程性质:通识选修课; 学分:2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简介: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文学的最具代表性人物,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在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艺术素养。 目标: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任务:使学生有兴趣阅读并读懂莎士比亚的戏剧,进而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名家名著有进一步深层理解,开拓视野,增强自身文化素养能力。一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 1.莎士比亚作品全集 2.莎士比亚纪念网 《英美文学》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含学时分配和教学地点) 主要内容(每章二学时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感悟其作品的题裁风格; 【掌握】:莎士比亚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 【了解】:莎士比亚简介及故事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 【一般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现代演绎 【难点】:对莎士比亚戏剧内涵深层次理解 四:课程考核: 1:平时成绩:作业、考勤与课堂纪律、教学互动、积极性与主动性;(40分) 2:期末笔试论文考核:(60分) 考试时间长度为120分钟;

戏剧鉴赏《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鉴赏《罗密欧与朱丽叶》 维洛那名城,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门第相当的巨族间有着累世的宿愿。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但是,他却一直强调他深爱着他那未露面的初恋情人——罗瑟琳,甚至为了罗瑟琳而郁郁寡欢,冷落了亲人和朋友。然而,他却在凯普莱特家族的舞会上对凯普莱特家的朱丽叶丽叶一见钟情并展开热烈追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似乎对爱情并不是大家口中传颂地那么执着,而是像劳伦斯神父说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但是,当他遇到朱丽叶之时,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莎士比亚对爱情的歌颂,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婚约在身的朱丽叶也是不顾一切地跳进爱情这个陷进,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再也收不回来,忽略空气与距离,固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飞去,最后落地,折断。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总能得到大家的祝福,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但爱情、浪漫和美丽在平淡生活的考验之下不可能一尘不变。“舞会相识→阳台约会→私自订婚→双双殉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爱情之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了莎士比亚对包办婚姻的批判,对封建势力、对扼杀人性扼杀爱情的社会的控诉。两人一开始并不是相互了解,而是单凭一张外在的容颜,便轻易地将爱情抛洒,这种草率的态度或许就早已暗示了结局的不完美。除了他们真挚感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外,剧中过于夸张和仓促的搏杀与死亡给人一种草菅人命、人命薄如纸的感觉。他们说动手就动手,仿佛生命一文不值。提伯尔特(朱丽叶的亲哥哥)与迈丘西奥间的矛盾由于罗密欧的介入,导致两人的去世,而朱丽叶得知哥哥

是被罗密欧无心杀死这个事实后,悲兄之死、庆夫之生又让她悲喜交加。在罗密欧因杀人罪被放逐后,他的母亲去世了,朱丽叶在出嫁前服毒假死,而这一切罗密欧却毫不知情,与巴里斯(朱丽叶的未婚夫)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并将其杀死。一场又一场血腥的争斗就这样被搬上了舞台,这些暴力活动的发生不仅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对。再次背负罪名、触犯法律的罗密欧不愿一人独活,便服毒自杀了。而当假死的朱丽叶醒来后看着她爱人的尸体,她也拔剑自杀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悲惨的,他们彼此相爱,可是却因为家族的仇恨不能长相厮守,反而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直到众人的纷纷离世,直到最后一刻,仇恨才化解。赏罚分明的宣判,离合悲欢的叹惋无疑是在告诉人们,时代冤仇、谩骂格斗,毁灭了一对年轻美丽的生命,拆散了两个幸福美满的家族!这种狭隘的封建家族观念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人们应该有新的思想、新的生活。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冯宏[摘要]目前在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仍然存在对翻译理论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表现为翻译理论教学的内容相对单一、翻译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翻译课堂教学缺乏理论以范本为中心、翻译测试以文本为中心、缺乏翻译理论测试等。文章提出了结合“任务型”立体化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促进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全面良性发展,以及在本科翻译教学中进行改革。[关键词]翻译理论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作者简介]冯宏(1973一),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陕西渭南714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xx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型’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 09BY65)和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莎士比亚诗学翻译研究”(项目编号:IOYKS024)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 号]G64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xx)36-0141-02在英语专业翻译的教学中,翻译理论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对翻译理论的考查,即使有,分值比重也无足轻重,另外还有缺少翻译教材,全国专门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也很稀少,本科翻译专业教学还极度匮乏。一、重提翻译理论教学的

重要性翻译学科是对外语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具体检验。外语综合能力的检验是通过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多项语言技能表现的,其中翻译能力与其他四种能力密切相关,其他四种能力最终由翻译能力体现,由此可见英语翻译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英语语言的培养就不能不重视英语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不仅仅只是翻译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翻译理论教学也要加强,让英语语言学习者从理论角度对翻译本身有更理性的认知,把对翻译的理性认知潜移默化地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另外,翻译理论教学也是对外语语言学习者文化认知的强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其中不乏共性与差异。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转换。翻译教学承担了培养外语学习者对于异质文化的理解与表达的责任。在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中,体现在翻译教学上,绝不仅是对个别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而是对某一语言所承载文化的整体理解与表达。成熟的职业翻译工作者可以不关心或者较少关心翻译理论问题,而翻译教师却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许多今天身为学生,而明天将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对这项工作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水平。因此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技巧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对翻译理论的学习。二、翻译理论教学的内容理论教学部分由宏观与微观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中外翻译发展概要,主要翻译理论沿革与发展动态;后者是翻译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测验答案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测验答案

————————————————————————————————作者:————————————————————————————————日期: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被誉为“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戏作家是()。A、索福克勒斯B、米南德C、埃斯库罗斯D、莎士比亚我的答案:C 2演员的舞台三要素为,动作、()和调度。A、语言B、思维C、形象D、立意我的答案:B 3著名导演、剧作家李国修是()人。A、香港B、大陆C、台湾D、新加坡我的答案:C 4下列关于戏剧中“仪式”的表述错误的是()。A、仪式是知识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对宇宙的理解。B、仪式有说教作用。C、事物影响和控制着仪式的预期效果。 D、用于显露一种超自然力量。我的答案:C 5中世纪的()多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常于节庆纪念日演出。A、木偶剧B、喜剧C、悲剧D、宗教剧我的答案:D 6()是以“话”为媒介再现生活的剧种。A、哑剧B、话剧C、木偶剧D、皮影我的答案:B 7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含有强烈的()活动的痕迹。A、典礼B、殡葬C、祭祀D、庆生我的答案:C 8最初的人类戏剧活动是由()和狂欢行为转化来的。A、模仿B、祭拜C、意识D、仪式我的答案:D 9歌队以()和歌唱为其传情表意的手段。A、朗诵B、舞蹈C、念白D、对话我的答案:C 10认为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这是巫术思想中()的体现。 A、相似律 B、顺应律 C、相悖律 D、接触律我的答案:D

11从()这名戏剧家以后,古希腊戏剧逐渐走向衰落。A、忒斯庇斯B、欧里庇得斯C、索福克勒D、埃斯库罗斯我的答案:B 12戏剧以巫术思维时期的活动为雏形,而该时期人类活动的基础不包括()。A、极强的自信心B、控制和改变自然的欲望C、对生死问题的思考D、较为理性的认知我的答案:D 13为了娱乐而扮演发生在戏剧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哪个阶段()。A、第一个阶段B、第二个阶段C、第三个阶段D、第四个阶段我的答案:C 14欧里庇得斯代表作是(),剧作着重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复仇心理,表达了对妇女的卑微地位和不幸遭遇的同情。A、《阿尔刻斯狄斯》B、《特洛亚妇女》C、《美狄亚》D、《希波吕托斯》我的答案:C 15米南德是古希腊“新戏剧”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是()。A、《愤世者》B、《欧塞罗》C、《塞万提斯》D、《蛙》我的答案:A 16戏剧创造与欣赏离不开想象力,而想象力的丰富其实质是()的丰富。A、经验B、思维C、情感D、阅历我的答案:C 17以下活动中,不属于戏剧现象的是()A、生日派对B、开学典礼C、阅兵式D、上学放学我的答案:D 18当前戏剧不像戏剧的本质原因是()。A、个人意志的存在B、个人价值的存在C、个人意志的消失D、个人价值的消失我的答案:C 19戏剧欣赏基于信任,而信任又基于()。A、情感B、模仿C、观察D、体验我的答案:D 20对英雄人物承受灾难的意义的颠覆和嘲弄是()。A、是现代戏剧艺术的偶然现象B、是对古希腊戏剧艺术的误读C、是现代戏剧与古希腊戏剧的本质区别D、古希腊戏剧的显著特点我的答案:C 21希腊神话中,宙斯化为公牛劫走欧罗巴的故事体现了戏剧中哪个题材的信息。 A、伦理-爱情 B、族别-性别 C、伦理-性别 D、族别-爱情我的答案:B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普于操纵及发展语汇意义的能力。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但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对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关系,莎士比亚语言的结构,语法,修辞,用词特色.时r} t`} :}}言特点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多年来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成果却疏于总结。为此笔者在占有较全面资料的前下,拟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做一个较为<2 };地梳理,弄清中国莎学研究在这一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凸显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对中国莎学乃至世界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吠。 歌德昏经说过:莎北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类间基本消除了形态区别的标志,使许多词类可以转换使用;形容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ip-J,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赵毅衡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是形象语言的宝库。形象语言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段。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尊奉他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心组织的结构、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优美如画的语言而闻名天下。这里我们仅论述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可以说这样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那么莎士比语言的美或者说特点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1.语体特色 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运用英语是如此的轻松自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上自国王、王后、王子,下至盗贼、小丑、掘墓人。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所有的话语都适合人物的身份,并且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也不一样。莎士比亚有时运用优雅正式的语言,因为说话者来自社会的上层并且是处在正式场合,有时也有来自社会下层的戏谑甚至使用俚语,有时甚至不惜破坏禁忌,这是为了适应普通观众的娱乐品味。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哈姆雷特的语言和掘墓人的语言截然不同。在剧本中我们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鲍西娅和夏洛克,亨利四世和福尔斯塔福,这个特别的肥肥的“骑士”一定以他的幽默和恶作剧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修辞手法 一些批评家在他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都在他的作品中熟练使用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增添了他作品的美,使其描写生动有力、发人深思,这里我们就讨论几种评论家写得不多,而作家却用得比较频繁的修辞手法。 1)双关 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了3,000例双关手法。莎士比亚对双关情有独钟,几乎在每部戏剧中都运用之。王玉龙在《英语修辞与写作》中给它定义为:根据单词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而巧妙使用词汇的一种智慧语。莎士比亚经常根据单词的不同意义来创造幽默喜剧的效果。如: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un. Hamlet:(aside)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 let:Not so,m y lord.I’m too much I’the sun. ————Hamlet,Act I,Scene II 国王:好好利用你的时间,雷欧提斯,尽情发挥你的才能吧!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哈姆莱特:(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新王克罗迪斯,哈姆雷特的叔叔,现在的继父,问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的不开心?哈姆雷特很有讽刺意味的说道:“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这里sun的音和“son”差不多,含义既是皇家的恩泽我已沐浴的太久了,又是我做你的儿子已经够了,在这个对话中,莎士比亚还巧妙的运用克罗迪斯称呼哈姆雷特儿子,做了一个文字游戏,哈姆雷特旁白道: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用“kin”和“kind”来创造一种智慧语。另一个例子: Ask for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Romeo and Juliet,Act III,Scene I 茂丘西:要是你明天找我,就到坟墓里来看我吧。 这里莎士比亚运用“grave”的两种意义,来创造一种幽默的效果,它既可以做名词表示“坟墓”,又可以做形容词,表示“严肃的”。 如果你非常仔细的阅读或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2):矛盾修辞

西方经典戏剧赏析期末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机械工程学院机自0907 0401090711 刘洋 借着《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这门课,我再一次欣赏到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经典戏剧。虽然我是一名工科学生,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是早已耳熟能详。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欣赏都会有不同的震撼感受。,“我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我将上帝赋予我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你。但我却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诗一般的语言,优雅的贵族式对话,洋溢着人文的浪漫的基调,本该明媚的故事却有着凄美的结局。一个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个是纯洁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长积怨深重的两大家族里。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朱丽叶假死了以后,匆匆赶到的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悲痛地服毒自尽了。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于是殉情随爱人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在一首概括性的开场诗后,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爱情悲剧拉开了帷幕。 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玖家族是世仇,正如剧本里所描写的,他们一见面就会打起来,势不两立的两个家族的儿女却成了一对苦恋情人,这是不是上帝造化弄人?“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罗密欧这样形容朱丽叶。舞会当晚,在月夜的花园里,浪漫的薄纱般的白色月光下,一对情人互诉衷肠,到这儿全局本到了中间部分,正在向高潮推进,他们秘密地结婚,似乎是喜剧的路线却来了个大转弯。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成婚几小时后,罗密欧因为朱丽叶的表哥杀死了朋友而把他杀了。他被放逐了,朱丽叶悲痛万分,因为她的表哥,因为她的丈夫。祸不单行,准备把“童贞献给死亡”的她又被父母自作主张地许配给了伯爵。那天晚上,罗密欧偷偷爬到朱丽叶房里。似乎是他对她的告别,他得在天亮时离开。不光是男女主角,就是我这个读者,也不希望黎明的到来,希望代表黑夜的夜莺永远唱出婉转的曲调,赶走代表黎明的云雀。 我特别喜欢朱丽叶服安眠药前以及罗密欧在她墓中服毒自杀之前的那大段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开放型”结构的莎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一般有三大特征:多场次、可延续性、告诉观众,隐瞒剧中人。封锁型结构有利于体现逼真的舞台性,开放型的结构有利于体现假定型舞台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开头就介绍了剧情和主人公,这是它们相同之处。接下来要说莎剧与中国戏曲的差异,必须从同中的异处,异中的同处切入。第一、思想深度有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一对情人双双死去,两家和解;《牡丹亭》的结局是悲喜剧,杜丽娘死而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与杜丽娘双宿双栖。有人就说,《牡丹亭》的结局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结局使人更痛恨现实社会,因此莎士比亚高于汤显祖。在此我想提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两国国情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比如杜丽娘要求个性解放是很强烈的,生生死死的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斗争是很激烈的,希望杜丽娘和柳梦梅成其好事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又有什么不好呢?人们有这种美好的希望有何不可呢,何必非要苛求。当然莎士比亚的写作时期又有不同,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要取代封建主义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很普遍了。从时代来看,汤显祖作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希望,是一个审美乌托邦。第二,作品主人公的身份不同。莎剧作品中上层、中层、下层都有,而且下层居多,主人公身份有变化;中国戏曲中的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主。第三、艺术形式有区别。莎士比亚以无韵诗的对白和独白为主,有韵诗只占次要地位,它是诗剧但是是无韵诗,以对白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话剧。元曲以唱腔曲艺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歌剧。

(英语毕业论文)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 2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3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 4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 5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6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 7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 8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9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 11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2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13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14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15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16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7 曹禺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悲剧观比较 18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 19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 2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21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22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 23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24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5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 26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27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 28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29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 30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31 论翻译的艺术 32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33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 34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 35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 36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37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 38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 3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40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41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42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莎士比亚戏剧欣赏

《莎士比亚戏剧欣赏》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 2.莎士比亚家乡的全称是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本·琼生称赞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4.莎士比亚受到多种文化的孕育,分别有民间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文艺复兴当代文化。 5.在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他的同事约翰·海明斯和亨利·康德尔为了纪念他,把莎士比亚一生写下的戏剧,收集编辑成一个集子,由杰格德父子和爱德华·布朗特一同出版,这就是著名的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共908页。 6.从体裁上划分,莎士比亚的剧作可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 7.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亨利四世》。 8.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使用了他最拿手的平行结构。剧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描写了宫廷的政治事件,主要是表现亨利四世与叛乱贵族之间的斗争;另一条反映了平民的生活,表现了以没落骑士福斯塔夫和亨利王子为首,在伦敦东市猪头酒店里集结的一群寻欢作乐的人们。 9.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创造的最光辉的喜剧人物。被称为“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他鲜明的喜剧性格是吹牛撒谎、随心所欲,又幽默风趣、满嘴俏皮话,有着把一切变成一场玩笑的本领。 10.莎士比亚在历史剧《理查三世》中塑造了理查三世这样一位暴君形象,尽管他是一头吃人的怪物,但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不愧为一个恶天才。他的惯用手法是表演,剧中他曾扮演过虔诚的圣徒、痴心的情郎、仁义的好兄弟等角色。 11.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被称为“娇艳明媚”三部曲的是《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无事生非》。 12.《皆大欢喜》中有一个理想世界,它的名字叫“亚登森林”。剧中有三条情节线索:一是老公爵被他的弟弟篡夺了爵位并被放逐到亚登森林;二是奥兰多被他哥哥夺去产业,还要谋害他的生命,因而被迫逃进森林;三是老公爵的女儿罗瑟琳被其叔驱逐,其女儿西莉娅却随同罗瑟琳一起投奔森林。

威尼斯商人__戏剧鉴赏

鉴赏与分析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写于1597年。在这部喜剧中,体现了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两大特色: 第一,喜剧与讽刺紧密结合。莎士比亚继承和发扬了希腊罗马讽刺喜剧的传统:嘲笑一切丑恶、庸俗的事物,抨击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威尼斯商人》一剧,包含着对金钱的揭露和批判,对资产阶级贪得无厌的批判,对封建的陈规陋习的批判。 第二,喜剧和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相结合。忠诚的爱情和友谊的主题仍然是《威尼斯商人》赞美的中心。但这种爱情和友谊是建筑在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基础上的。恩格斯说,在文艺复兴时代“恋爱结婚曾被宣布为一种人权,并且不只是一种男权,而且——在例外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女权”。在莎上比亚的喜剧中,男女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并着重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同时,作家还以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民族平等和友爱的思想。《威尼斯商人》的艺术技巧,可分作以下两方面来谈: 一、情节结构的巧妙安排。剧本由两条平行线索、两大场景组成。从情节上说,商人安东尼奥与高利贷商人夏洛克之间“割一磅肉”的纠纷是作品的主线,爱情为次要线索。在爱情线索中,又以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为主线。他的朋友葛莱西安诺与鲍西娅的使女尼莉莎的爱情为次要线索,青年罗兰佐和夏洛克女儿杰西卡的爱情为更加次要的线索。 从情节线索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关系:一是层递的关系。作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二是映衬的关系。葛莱西安诺与尼莉莎的爱情对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起衬托作用;罗兰佐和杰西卡的爱情对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起对照作用。三是因果的关系。四条线索都关系到一个核心人物——夏洛克,核心问题——金钱。因为巴萨尼奥求婚需要钱,才导致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签订了“割一磅肉”的协定。又由于夏洛克在儿女婚事上的偏见和固执,才引起杰西卡和情人的私奔。 法庭审判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各条线索的交汇点。 剧本中交递地出现了两大场景:威尼斯和贝尔蒙特。作家把纯朴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贝尔蒙特和邪恶的、充满敲诈勒索的威尼斯作了鲜明的对比。剧本中一切纠纷和争执都出现在威尼斯,美好甜蜜的爱情则出现在贝尔蒙特。威尼斯充满紧张和烦恼的情绪,贝尔蒙特则充满抒情和欢乐的气氛。巴萨尼奥是连结两个地点的桥梁。罗兰佐和杰西卡在威尼斯得不到自由的爱情,出逃后到了贝尔蒙特。因此,场景对比,成为剧本结构的第一个特色。结构的第二个特色是围绕中心人物而展开矛盾冲突。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有矛盾,与威尼斯商业界有矛盾,与法庭有矛盾,与基督徒有矛盾,与自己的女儿和仆人也有矛盾。在剧本中形成了一个所有的人都反对夏洛克的局面。“割一磅肉”的问题,是所有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并构成了剧本的基本冲突。随着基本冲突的解决,其余的矛盾也迎刃而解。连缀是结构上的第三个特色。通常戏剧在高潮出现之后,情节很快结束了。《威尼斯商人》并不是这样。它还有一幕多的抒情、误会、逗趣和欢乐的场面。这便是连缀。事情发生在鲍西娅主仆大功告成,回到贝尔蒙特家里之后。但它并不使人感到多余和累赘,相反地,它充实了主题,更加丰富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在这部分戏里,喜剧性误会场面占首要的位置。鲍西娅主仆在向自己的丈夫取讨结婚戒指时,表现了她们聪明活泼的性格,以及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的淳厚和知恩图报的品德。这场喜剧性的争吵是大浪后的余波,给人余音袅袅,兴味无穷的感觉。 在连缀部分,抒情色彩也很浓。当鲍西娅从威尼斯回到贝尔蒙特时,月亮是那样皎洁。最初是罗兰佐和杰西卡对柔和寂静的夜色的赞美,然后是鲍西娅对月色和音乐的赞美。这一递一和,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罗兰佐命令乐工们吹奏起来的音乐,又像是在欢迎鲍西娅的凯旋。这种欢乐情调更加衬托了剧本“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圆满结尾。 二、典型塑造的特色。首先,莎士比亚按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塑造人物,并使之形成对照。作品中有两组人物构成对比:安东尼奥与夏洛克,鲍西娅与夏洛克。在前一组对比中,剧作家着重赞美了慷慨无私的人道精神,批判了重利盘剥的缺德行为。 安东尼奥是商人的正面典型,他正直善良。在他身上存在着古代罗马的仗义疏财的品德。他和高利贷者夏洛克相反,借钱给人不取利息。他憎恶残酷的剥削行为,夏洛克则把它当作“体面的利润”。安东尼奥把友谊和信义看得比金钱还重;夏洛克则唯钱是图,冷酷自私。安东尼奥见人危难,立即伸出援助的手;夏洛克见人危难,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安东尼奥口快心直,对夏洛克贪婪行为,当面批评、斥责;夏洛克则阴险狡猾,当面谦恭卑让,背后则处心积虑图谋报复。安东尼奥为了玉成朋友的美满姻缘,将要被逼割去一磅心头肉,却视死如归,毫无怨言;夏洛克为报嫌隙小怨,不顾良心道德,倒行逆施。通过这一对比,人物谁善谁恶,谁优谁劣,便跃然纸上。第二组人物对比中,通过鲍西娅和夏洛克两人,表现了人文主义的仁爱精神与封建的残忍行为的斗争。 鲍西娅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不仅温柔美丽,而且机智勇敢。她对传统的习俗有反叛的思想,不为门第显赫和金钱而择偶,她看重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鲍西娅感情真挚,并有一副慈悲心肠。正如罗兰佐对她说的:“您的确有一颗高贵真诚、不同凡俗的仁爱的心;尤其像这次敦促尊夫就道,宁愿割舍儿女的私情,这一种精神毅力,真令人万分钦佩。”在法庭上,她以慈悲的道理去说服夏洛克,要他放弃割肉的决定。然而,夏洛克冥顽不化,磨刀霍霍。于是她才以契约上的漏洞,寻找法律的根据,一举打败了夏洛克。鲍西娅和夏洛克的斗争,也是一场智慧勇敢和邪恶不义的斗争。 莎士比亚通过以上两组人物的对立,一褒一贬,从而积极肯定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原则。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剧作家对夏洛克除了讽刺和谴责外,还有同情的一面。夏洛克和哈姆莱特、福尔斯泰夫,被公认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三大典型之一。他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夏洛克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是个高利贷者,一个残酷剥削别人的人,他追求的是“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他和安东尼奥的矛盾不光是商业上的原因。他认为安东尼奥侮辱了他的民族。他理直气壮地说: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也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