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2011年8月)

题型:单选20题*1分=20分,多选10题*2分=20分,名词3题*3分=9分,

简答5题*7分=35分,论述2题*8分=16分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名)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2、(多)劳动力资源还可分为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和现实的劳动力资源。

3、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表现为: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5、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6、(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7、(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8、(单)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9、(简)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0、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11、(单)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等于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12、(单)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MPK/MPL

13、(简)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哪些影响效应?

答: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14、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表示公式:

E=△L/△W(E工资弹性;L劳动力;W工资)

E=△L%/△W%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替代;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为负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互补。

16、(简)简述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的内容。

答:法则表明,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⑴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⑵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⑶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⑷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17、技术进步可以分成三类: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18、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⑴在生产等

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⑵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19、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体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20、(单)在分析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之前,首先抽象掉技术条件的影响;其次假设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价格是既定的,社会可利用资源是既定的。那么,两类公共部门的共同点在于不论是在服务最大化目标下还是在财政最大化目标下,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均受纳税人的负担或称群众的承受能力制约。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2、(多)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包括以下两个含义:⑴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2)劳动力供给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或称为实际就业人数。

3、(多、论)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答:(一)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二)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三)工资水平

(四)个人非劳动收入

(五)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六)社会保障制度

(七)宏观经济状况

(八)其他因素

4、2000年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为84.9%,其中男性为85.6%,女性为80.0%。同年全世界总计劳动力参与率为73.3%,其中男性为85.5%,女性为60.7%。中国的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女性则高出近20个百分点。

5、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些,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6、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7、△S

S △S/S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ES= ------------ 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W △W/W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W

8、一般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类:

(一)供给无弹性,即ES=0 (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三)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四)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密集型)(五)供给缺乏弹性,即即ES<1(技术密集型)

9、如何区分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位移。

(P72,图2-10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P72,图2-11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结论:工资率增加,劳动量也增加

10、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 / 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

1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如果社会上只存在两种商品,消费者的均衡条件就是:

MU1 = MU2 =λ MU1 和 MU2 顺次代表第1种商品和第2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P1 P2 λ代表货币的不变的边际效用

若消费者购买n种商品,则消费者的均衡条件就是:

MU1 = MU2 = MU3 = 。。。= MUn =λ

P1 P2 P3 Pn

1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即选择顺序在前;反之,则效用低,选择顺序在后。

(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13、收入的边际效用△y (△y为收入变动量)

MRS=------------------------- = --------- (MRS为边际替代率)余暇的边际效用△h (△h为余暇时间变动量)

14、收入效应,个人获得与其本人劳动力供给时间量无关的非劳动收入△y,如何实现新的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必定提高。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5、替代效应,另一个可以改变的限制条件是余暇替代劳动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通常情况下,当可支配的时间不变、工资率变化时,个人的劳动收入必然随之变化,由此引起个人收入约束线的相应改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余暇减少。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率提高,意味着劳动时间的价值在提高,劳动时间不足,必然导致丧失较多的收入。工资率提高,意味着余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消费余暇的代价变的更加昂贵。

(P87,图2-19纯收入效应)(P89,图2-20替代效应)

16、工资率的提高不仅使个人的收入得到增加,余暇和劳动时间的效用也同时发生相应的变化。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17、工资率提高对主体劳动供给决策的最终影响是增加劳动供给时间,减少余暇。

18、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

(P91,图2-22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P92,图2-23家庭的无差异曲线与最低工资率)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静态均衡的形成(曲线图,P104,图3-1)

2、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下降),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增加),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

(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增加),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下降),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P106,图3-2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P106,图3-3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图形称为收敛型蛛网。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

(1)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封闭型蛛网。

4、(论述或选择)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答:一、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三、充分就业

5、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

6、造成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性的原因:(1)信息不足;(2)过度选择;(3)制度和政策因素

7、自愿失业:是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

8、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

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9、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有:(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力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的劳动力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已经富余的劳动力存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下降。

10、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为使员工培训费用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不流失;(2)过去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很激烈,内部劳动力市场能激励内部人才发挥效率;(3)从历史上看,社会意识形态对西方劳动制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部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第四章劳动时间

1、(多)劳动时间的特征:⑴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⑵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⑶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2、(多)劳动时间的功能:⑴计量功能;⑵指示功能;⑶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⑷人际交往功能

3、由于存在准固定成本,人们选择的劳动时间就不会超出一定的范围,一般选择劳动时间的下限。

4、准固定成本:企业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5、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通俗地说就是“加班加点”

6、(简)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有哪些?

答:⑴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

⑵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⑶非全日制的就业群体多为青少年、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

7、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有:⑴劳动力生理方面;⑵道德风险方面

8、生产过程中,人们工作的努力程度很难监督、计量,是滋生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形式有:出工不出力、怠工、偷懒、增加休息次数、延长休息时间等。解决的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一种监督制衡机制;二是完善和强化劳动报酬激励机制。

8、(论)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答:⑴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⑵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⑶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⑷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⑸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⑹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1、(名)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2、为什么要上大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有两种观点:一个是把大学教育看做人力资本投资,另一个是把大学教育看做消费。前者是通过受教育(支付费用)对未来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预期;后者则是与未来无关的,它是为了提高现在的效用。

3、婚姻的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婚姻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

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4、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

答: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孩子作为消费主体的同时,更易被当做未来承担生产活动的主体而受到强调,当做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投资的对象而被认同,或者被期望为家业的继承和发展的人才。如果把子女作为投资品加以考虑,那么应该期望将来能够从子女处得到满意的收入(当然,不仅是货币形态的收入);而作为消费品去认识,拥有子女能够提高父母的满足度。拥有子女的费用则是养育子女所需费用和养育子女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之和。

5、收集信息需要成本。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求职活动所直接消耗的费用,间接成本则主要是为进行求职活动而牺牲掉的收入即机会成本。

6、退休决策的决定因素:⑴养老金的影响、⑵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⑶健康程度的影响(个人生理条件)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1、计时工资:是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工作时间

2、计时工资的适用范围:⑴产品数量标准不易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⑵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作业速度及劳动结果不由个人决定,而是主要地取决于机构性能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⑶产品质量重于数量,质量要求严格且要求雇员个人素质高的产品的生产行业;⑷产品、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多变且便于监督控制的企业等。

3、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计件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4、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⑴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⑵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⑶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5、初期社会主义的工资生成理论有哪些?

答:⑴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按劳分配理论及设想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⑵明确阐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长期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和工资范畴,同时提出社会广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有本质不同。

⑶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是分配主体,企业等基层单位基本上无工资分配自主权,一切由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集权管理,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及分配标准,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同工同酬”原则。

⑷强调实行按劳动质量与数量计付工资的原则,复杂劳动的工资高于简单劳动的工资,繁重劳动的工资高于轻便劳动的工资。

6、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包括:⑴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⑵重农学派的最低限度工资理论,⑶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⑷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⑸约翰。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

7、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

8、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的理论,包括:⑴购买力工资理论,⑵分享经济理论,⑶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

9、按要素分配理论的要点:

答:⑴投入什么要素,取得什么报酬。

⑵投入多少,获取多少报酬。

⑶实现各项要素的合理报酬主要通过各要素市场进行。

⑷各项要素投入之间的报酬关系,如资本与劳动的报酬关系,资本报酬占多少份额,劳动报酬占多少份额,由各项要素投入所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确定,即由各项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确定。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1、P232(多选题、简述题、论述题)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答:(一)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

(二)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

(三)物价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四)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五)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2、P235 (多选题)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为以下三方面:员工之间的⑴劳动差别;⑵分配形式;⑶企业经济效益

3、P235 (多选题)个体劳动的差别为:⑴个人工作成绩即劳动贡献大小;⑵工作经验;⑶本人学历;⑷性别差异;⑸身体健康状况差异

4、P241 (多选题)国际上确定最低工资率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种:⑴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⑵平均工资水平;⑶劳动生产率;⑷城镇就业率;⑸经济发展水平

5、P242 (多选题)最低工资率的具体测算方法有以下六种:⑴恩格尔系数法;⑵比重法;

⑶实算法;⑷超必需品剔除法;⑸平均数法;⑹经济计量分析法

6、P242恩格尔系数法公式:

M为最低工资率,Z为最低食物支出费用,N为恩格尔系数,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额7、P242比重法公式:M=P*S(+-)T

M为最低工资率,P为贫困户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额;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额

8、P248(名词、单)工资谈判: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9、P248(多选)目前世界各国的工资谈判制度有三种基本类型:⑴宏观工资谈判制度;⑵中观工资谈判制度;⑶微观工资谈判制度

10、P252(简述题、论述题)工资谈判的典型过程:

答:工资谈判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和工会双方一系列建议和反建议交锋的过程。典型的谈着过程是,最初由工会组织提出高于自身期望值的工资方案,企业经营者在研究了工会方案之后,提出低于自身期望值的工资承诺,在随后的谈判中,工会不断降低要求,而企业方面则会不断提高承诺。实际上,工会和企业双方在交涉时都会内定一个工资水平变动的上下限。工会的上限是不影响会员的就业,下限是工资期望值的损失小于罢工损失。企业方面的上限则是工资承诺损失小于停产或罢工损失,下限是保持正常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结构与数量。可见,在工资谈判过程中,双方都希望在不停产的条件下实现自已的工资方案,但又都将停产作为基本武器。一旦谈判破裂,会造成停产罢工,且时间拖得越久,双方损失越大。从实践上看,工会和企业关于工资谈判的上下限之间会有一定的交叉区域,即工会的下限在企业的上限以下,称为“工资谈判区间”,双方在此区间内进行交涉并最后达成工资协议。

11、P252 (简述题、多选题)影响工资水平最后确定的主要因素:

答:⑴物价指数;⑵经济发展程度;⑶利润增加程度;⑷劳资力量对比及双方内部况争;⑸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供求与数量供求状况

12、P253 (多选题、简述题)工会和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

答:工会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

(1)限制市场劳动力的供给

(2)提高工资标准

(3)改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促使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即工资)上涨

(4)抵制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垄断

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

(1)通过提供信息,参与经济形势研究,提出权威性的参考意见与建议,以劝说的方式影响工资谈判

(2)由政府与工会和雇主组织直接举行工资谈判,达成三方工资协议

(3)定期公布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4)冻结工资与物价的变动

13、P256 (多选题)工资差别的成因:⑴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⑵职业间工资差别;

⑶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⑷地区工资差别;⑸年龄间工资差别;⑹性别间工资差别

补充: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的影响因素:

1)从理论上讲,在各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中,熟练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大小是影响产业之间工资差别的重要因素

2)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3)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影响工资水平

4)工会化的程度以及劳资力量对比

5)劳动力供求状况

14、职业间工资差别:1)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

2)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亦称职业收入的变动性差别、稳定性差别)

3)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15、P261(简答)补偿性工资差虽的确定:

答:1)依边际工人所受到的劳动负效用的程度大小而定

2)工资必须超过其他类似工作的工资,使之恰好补偿负效用方面所受的损失

16、P268 意大利经济学家G.基尼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设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b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 a/(a+b)

如果洛伦茨曲线与OY直线重合,则a等于零,基尼系数等于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均等;如果洛伦茨曲线与OAY重合,则b等于零,基尼系数等于1,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可见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基尼系数0.4是一个社会收入不均等达到十分严重程度的警戒线,中国基尼系数是0.46。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1、(名)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

2、(名)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3、(名词解释、单选题)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公式如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城镇从业人员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100%

4、(名)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5、P279 (论述题)为什么自然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绝大部分时期自然失业率为4%左右,70年代中期约为5.8%,现在则接近6.5%~7%。也就就是说,自然失业率似乎一直在上升。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呢?)

答:经济学家们认为与下述因素有关:

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劳动力中不同的人口统计组别对失业率有不同影响。如果那些失业率较高的组别在劳动力中占很大的份额,自然失业率便会上升。实际情况表明,在劳动力结构中,妇女和表少年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又不断地离开劳动力市场,这样较频繁地变换工作,使得的失业率逐步上升。

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刚性工资往往阻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实现,从而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一方面与最低工资立法有关,由于政府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因而提高了人们接受就业的工资标准,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业;另一方面,也与工会在工谈判中的作用增大有关。失业与就业的空位并存现象。

3)失业保险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失业者提供不同标准的失业救济金。这样,在一段时期内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满足,所以失业者在失业后并不急于寻找新的工作,而且由于失业救济金和最低工资的作用,对工作的要求也会更加苛刻。这一方面不利于人们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工作的搜寻过程有所延长,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

4)结构性失业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行业衰萎,新兴行业则快速兴起,传统的劳动力教育和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时代需要,所以市场上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空位需要填补。由于短时间内无法将失业者培训成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所以失业在所难免。

6、(简述题、论述题)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答:就业和失业状况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1)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就业是人们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失业,正常的收入就中断了,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进而家庭物质生活质量下降。这对于工期资收入阶层和贫困家庭来说,尤为重要。对他们而言,失业是“釜底抽薪”,特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失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失业者的生活水平会迅速下降。即使是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救济金也只能部分地弥补失业的损失,有些人甚至没有资格领取失业救济金。

一般说来,短期失业不会给人们带来很大损失。如果失业者家中还有其他人就业,则失业者困难程度相对来说会有所减轻。此外,如果失业者本来只是家庭中的次要劳动者,他们的失业虽使家庭收入减少,但不会使家庭生活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家庭的主要收入者失业,而且失业的持续时间很长,那么失业者的境遇就会十分困难。失业者要维持原来的生活标准,就要动用存款;如果他们不能很快就业,以往的程累可能会荡然无存,若失业持续一定的时期,则的失业救济金也会被取消,从而的失业者不得不求助于社会救济,沦为贫困者。

2)失业者将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失业除了影响家庭经济生活外,也会影响失业者的心理状态,对那些家庭生活的主要支撑者来说,失业的心理打击更大。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地位主要由他的工作和收入状况来决定,失业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期失业可能还会使他们不得不求助亲朋好友,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也要受到影响,这些都会加重失业者的心理负担。

3)失业也使人们的劳动技能有所退化,加剧了再就业的难度。当然,短期的失业对劳动技能并无明显影响,但如果失业期限较长,容易使人们受挫,转变成沮丧求业者,久而久之,劳动技能退化,使再就业受到很大影响。

4)失业率的高低与精神病障碍、自杀、离婚等社会问题发生的频率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此外,失业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在失业率较高时期,犯罪率通常呈上升态势,吸毒现象也比较严重。凡此种种,都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所必须承担的社会成本。

正因为如此,各国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都将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

政策目标加以考虑。

7、(名词)就业弹性: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单位变动率所引起的就业量的变动率。

8、(简述)萨伊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答: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

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

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9、(论述)凯恩斯的就业观点。

答: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来自其他市场的限制,劳动力市场上还会出现工人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受雇于厂商,厂商从其意愿来讲也愿意能在现行货币工资下增雇这些工人,但实际成交水平,即实际就业水平却达不到双方所希望的就业水平形成的失业。

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消减货币工资来解决。因为货币工资的下降会导致价格的下降,价格的下降说明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未改变,而就业的扩大,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是以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为前提的,因些仅货币工资下降,就业不一定会扩大。

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三大基本规律的作用,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产品无销路,工资再低,雇主也不会多雇工人。

10、P289(简述题、论述题)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的解决对策:

答: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中理论为依据,认为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本身往往不能使国民经济保持充分就业均衡。只有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才能刺激需求、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以实现充分就业。因此,凯恩斯提出了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解决对策。

1)摒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

3)应该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

4)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11、P289 (名词解释)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12、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

13、P291 见图8—3

图8—3中,SPC1和SPC2为不同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线,LPC为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

一条从自然失业率u出发的垂直线,说明长期中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交替关系。

14、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色:⑴阶段性鲜明(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⑵速度快、

15、(多选)失业的类型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16、(名词)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17、摩擦性失业的特点:⑴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⑵失业期限较短。

18、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⑴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⑵信息是否完善。⑶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19、(名词)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20、结构性失业的特点:⑴具有明显的群体性。⑵失业周期较长

21、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⑴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⑵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22、失业者很难顺利地跨区域转移是因为:⑴信息不完备。⑵举家迁移的费用较高。⑶迁移者的心理负担较重。

23、(名词)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24、周期性失业的特点:⑴周期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

⑵与国民经济的高涨、衰落,或者说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密切相关。

⑶周期性失业是失业中数量最大、最常见、最难以驾驭的一种类型。

⑷轩经济周期深度不同,各个周期的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

⑸周期性失业具有普遍性,一经发生可能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25、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⑵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⑶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26、(名词)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尽管这种失业不以社会上存在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失业实质已存在,社会上却看不到,应有的失业人口被隐藏到企业内或土地上去了。

27、隐性失业的特征:⑴表面上就业。⑵无法准确识别

28、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⑴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⑵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它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要用政府行为来解释。

29、(名词)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30、(论述)中国目前失业原因分析?

答: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的,此外,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性失业等类型也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⑴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人口和劳动力过剩的经济。

⑵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提供新的就业机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基本建设,而中国一直都是一个有效资本稀缺的国家。

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长期以来,农村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均耕地日益锐减,同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排斥劳动力。

⑷隐性失业显性化。

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1、(名词)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从价值的角度看,表现为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

2、人力资本的特点:⑴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⑵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3、人力资本投资有以下几种形式:⑴各级正规教育,⑵职业技术培训,⑶健康保健,⑷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4、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⑴投资收益的广泛性;⑵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⑶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5、(名词)现值:是指未来一定量的价值相当于现在多少价值。它所隐含的基本经济含义是,在确定的情况下,一定量的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等于该资产所产生的收入流量的现值的价值总和,即未来获得的任何货币数量都小于目前时期的同等数量。

6、投资净现值(NPV)

⑴如果NPV>O,那么,教育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⑵如果NPV=O,那么,接受教育没有十分必要。

⑶如果NPV

7、培训的成本包括:⑴受训者所需的直接货币成本以及培训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成本。

⑵实施培训的机会成本。

⑶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员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8、员工在培训期间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u)低于未接受培训的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a’),而员工在接受培训以后,其边际劳动产品价值则高于未受过培训的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u’>VMPa’)。如果工资率低于边际劳动产品价值,员工可能在接受完培训后就流向其他企业。在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内,只有当其接受培训的净现值大于零时,他才会接受培训。

9、劳动力流动的类型:⑴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⑵职业之间的流动;⑶地域之间的流动;

⑷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发生的流动

10、(名词)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11、(简答)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答:⑴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⑵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⑶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⑷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12、(多选)劳动力流动所涉及的主要成本通常包括:⑴交通费;⑵搬家费;⑶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⑷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⑸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13、(论述)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⑴年龄

⑵家庭

⑶教育

⑷流动的距离

⑸失业率

⑹职业许可制度

⑺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⑻国际环境

⑼工会

⑽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状况

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1、(名词)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至的不公正待遇。

2、(多选)歧视的类型:⑴工资收入歧视;⑵就业歧视;⑶职业歧视;⑷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前三种歧视通常被称为后市场歧视,第四种为前市场歧视。

3、(多选)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⑴雇主的个人偏见:为了达到与一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⑵雇员的偏见

⑶消费者歧视

4、歧视与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关系?

答:从短期情况来看,假设行业中有些企业只雇佣A类工人,另一类只雇佣B类工人。根据我们最初的假定,A,B两类工人具有同样的生产率。既然WA小于WB,不愿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比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成本要高,但产品市场是竞争的,各个企业必须按同一价格出售,所以这一理论表明,那些不愿按均衡工资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将以利润减少为代价。所以,歧视与利润最大化原则是相悖的。

5、(名词)垄断歧视理论:劳动力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而歧视正是个别企业垄断造成的。歧视的动机往往不是偏见,是货币收益,这是因为独家垄断企业不会是劳动力市场上被动的工资接受者,他们有能力决定市场上的工资水平,这种市场运行的力量使制定具有歧视性的工资成为可能,歧视行为能增加歧视者的收入。在垄断市场结构中,某些劳动者,例如: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女性劳动者,因缺少可供选择的雇主,只能接收带有歧视的工资,从而使企业获得歧视利润。

6、(名词)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所谓排挤理论是根据简单的供求概念,分析将妇女或黑人限制在十分有限的就业范围内的后果的理论。

7、(名词)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该理论人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大都在初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8、(多选)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有以下几种:⑴性别歧视;⑵年龄歧视;⑶经验歧视;⑷身高歧视

9、(简述)消除歧视的对策.

香港:⑴教育及推广;⑵法例及指引;⑶研究;⑷调查及调解。

美国联邦政府消除歧视现象是制定旨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作斗争的一系列法规。

日本消除歧视的政策要点为:(1)关于就业机会与劳动待遇方面的均等。(2)关于女性员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修改。

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1、(多)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有着性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力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故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

⑵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

⑶公共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或服务不能用价值指标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度量。

⑷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可以准确计量的市场需求曲线。

2、(简答)形成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答:⑴附加福利在工资性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公共部门劳动者比企业部门劳动者高。

⑵公共部门劳动者的流动率低于各类企业部门。

⑶公共部门的职业结构特点使得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

⑷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不如企业部门那样强。

⑸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地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

3、(单选)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

4、(名词)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标准。

5、(多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一是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二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三是劳动生产率。四是就业状况。五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6、(简答)从表面上看,降低工资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其中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主要有哪些/

答:⑴如果工资不断下降,甚至降低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临界点,就有可能破坏劳动力的再生产。⑵假若存在着极为低廉的工资且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这种现象如果存在,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机制就无从发挥作用。

7、(名词)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因其控制的重点是工资和利润水平,故称为收入政策。

8、(名词)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9、(多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人力政策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⑵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⑶激励就业的措施,⑷实施创业就业计划,⑸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简答)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⑴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基础,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实质与内容。

⑵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

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服从经营者的管理、命令与指挥,必须服从所在雇主组织的内部劳动规则。

⑷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通常与有酬劳动相联系。

3、(简答)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⑴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⑵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⑶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4、(单)在劳动关系的类型上,我国已经由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向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转变。

5、(名)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6、(简答)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谈判主要有三个层次:⑴国家级谈判,⑵产业部门级谈判,⑶企业级谈判

7、希克斯谈判模型表明,谈判方将接受的工资水平与建立这一工资水平所需要的罢工时间长度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8、希克斯模型有三个方面的含义?(EC雇主让步曲线;ER工会抵制曲线)

答:⑴如果EC曲线保持不变,则任何UR曲线向上移动(提高工会对雇主抵制力量)的因素都将同时提高预期的罢工时间和预期的工资上涨幅度。

⑵任何强化雇主拒绝能力的因素都会导致EC曲线的下降,从而也使UR曲线下降。

⑶罢工似乎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在不出现罢工或只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罢工的情况下,预期的妥协工资w0就能够达到,那么雇主和工会双方都可以少承担一部分损失。

附录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单选)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劳工运动→劳动问题→劳动经济几个发展阶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曾湘泉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 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 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 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 运动的规律性。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 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派生需求: 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 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C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A.供给的增加 B.供给的下降 D .需求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A.工资率 B.生产技术 D.企业的性质 C.货币资本规模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 B.劳动供给减少 D.劳动需求增加C .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 B.单位弹性 D .富有弹性 C.缺乏弹性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 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 ) B .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总结(自) 第二章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P68) 答:(P38-39) 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 (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闲暇减少,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P68) 答:(P54-55) (1)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 (2)生育行为的变化:①生育观念变化(不愿生);②市场工资的提高也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因而成为家中孩子数减少的原因之一——③致使妇女的保留工资的下降,更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3)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影响。①生产家庭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被大幅度削减,解放女性劳动力;②缩小夫妻之间边际产品的差距,减缓对专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第三章 1.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P107) 答: (1)新增工作者效应: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逆(反)周期趋势。 (2)受阻工作者效应:a.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找不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暂时退出);b.隐性失业者——存在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

势。 2.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老龄化?(P107) 答:(P86-89) Ⅰ.影响因素: (1)法定退休年龄; (2)继续工作的工资率; (3)退休的福利水平 ①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②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 Ⅱ.老龄化的解决: ①延迟退休(具体对策如雇佣老年人单位给予减税优惠等);②提高生育率;③纳入移民 3.为什么说马尔萨斯有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的预测是错误的?/影响女性生育孩子的因素?(P108) 答:(P102-104) (1)假定孩子是正常商品: A.如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预算线向上移动,孩子数量也会增加; B.但,生育孩子的价格(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家庭想生育的孩子数的减少——拥有孩子的成本有:①尿布、奶粉价格;②住房价格;③教育价格等。这些成本的加总使得生育孩子尤其昂贵,远超收入增加部分。 (2)另外还有: ①母亲的工资:(与教育有关)工资越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大,生育率较低; ②企业是否提供育儿场所等。 第四章 1.论述一个存在着两部门的经济中,最低工资对被覆盖的部门和未被覆盖的部门的影响。(P175)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图表分析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源于三个理论前提:一员工追求效用最大化,不是追求收入最大化 二员工了解对她们十分重要的工作信息, 三是员工的流动性,集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 1拥挤效应 ? 图(a )非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劳动力供给比劳动力需求相对而言要少一些,因而工资率(WH )相对较高。 ? 图(b )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市场过于拥挤,结果导致与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从而使得工资率(WL )相对较低。例如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工资率低。 ? 经济学家对拥挤效应的一些解释: 把某些工作鉴定为“男性工作”而把另外一些工作 鉴定为“女性工作”的过程是通过社会习俗完成的; 男性和女性之间要么是存在先天能力上的差异;要么是存在后天能力上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对买方垄断雇主的供给曲线有所不同。

2双重劳动力市场: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 门和从属部门。 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 机会。 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 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 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经济学家对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或者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有所差别而造成的。 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将厂商行为中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和歧视现象结合在一起。 前提假设:对所有的雇员来说,存在一种搜寻工作的成本。只要存在歧视性的雇主,某些雇员的工作搜寻成本就会上升。雇主会按照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雇用水平。这样,尽管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搜寻成本高的员工的工资就会相对较低。 ?图形解释: ?(a)所描述的是搜寻成本相对较低的工人群体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以及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b)所描述的是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而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的某群体(妇女或外来劳动力成员)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尽管 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但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那一群体中的工人所得到 的工资却要低一些(即WF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十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十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较大时,工资率变化对该类劳动力就业量的影响() A、大 B、小 C、没有 D、不确定 2、当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弹性被称为() A、蛛网收敛条件 B、蛛网稳定条件 C、蛛网发散条件 D、蛛网中立条件 3、实际工资率越低,预算约束线() A、越陡直 B、越弯曲 C、越平缓 D、不变 4、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的是() A、新古典综合学派 B、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C、凯恩斯主义学派 D、货币主义学派 5、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其劳动力需求弹性() A、为零 B、大 C、小 D、为单位弹性 6、甲的闲暇偏好大于乙的闲暇偏好,则两者的等效用曲线的斜率关系为() A、甲大于乙 B、甲小于乙 C、两者相等 D、无法判定 7、下列关于瓦尔拉需求和有效需求说法错误的是() A、二者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B、二者都受市场价格的限制 C、二者都受市场数量的制约 D、二者希望实现的数量与实际购买的数量不一定相同 8、通过教育形成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等能力不会老化、失效。这体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 A、间接性 B、长期性 C、迟效性 D、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9、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 A、提高税率 B、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C、扩大政府购买 D、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10、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 11、由于耕地不能完全容纳的劳动力所形成的是() A、广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B、狭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C、农村剩余劳动力 D、农民劳动力 12、我国男子的法定劳动年龄的上限是() A、60 B、58 C、55 D、57 13、根据奥肯法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降低6%,失业率上升() A、1% B、2% C、3% D、4% 14、很多单位招聘部门经理时,都要求在30——40岁。这是() A、合理要求 B、性别岐视 C、经验歧视 D、年龄歧视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

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试题.doc

2012 年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卖方垄断企业:指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的企业。 互补性生产要素:( 你涨我也涨 ) 当生产要素 A 的数量增加时,导致生产要素 B 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 A 与生产要素 B 是互补性生产要素。 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指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其测量指标是人—小时数,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为市场提供的劳动时数。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劳动者 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具有五个特征:(1) 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 资本;⑵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⑶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⑷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⑸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时间计算以小时、日、周或月作为单位。计时工资制:以工人所费时间作为计算工资的标准, 工作时期乘以每小时的工资额,即为所得之工资数。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就是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通常用 VMP表示,指劳动的边际产品 MP与既定产品价格 P 的乘积 MP· P,表明的是增加使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收益。 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 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其公式为: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 / 劳动年龄人口╳100%。 人力资本投资:指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 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 范畴。其类别包括:(1)各级正规教育;(2)在职培训活动;(3)健康水平的提高;( 4)对孩子的培养;( 5)寻找工作的活动;( 6)劳动力迁移。 效率工资:如果雇主从进一步提高工资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与它所导致的边际成本相等,那么这时的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就是能够使雇主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资水平,这种工资就是的 效率工资。 特殊培训:指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有重要作用,而对其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或很少有影响的培训。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 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即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该定理认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条 件下,下列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第一,劳动投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word版本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 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 A.供给的增加B.供给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D.需求的下降 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 A.工资率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B.劳动供给减少 C.劳动需求增加D.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B.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 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8.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 B )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 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 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3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8-29 10:13:20 一、单选题 1. (5分)源于经济总量失衡的失业是() ? A. 摩擦性失业 ? B. 结构性失业 ? C. 周期性失业 ? D. 隐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2 失业类型与成因,7.就业与失业 2. (5分)反映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 A. 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 B. 水平线 ?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 D. 垂直线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劳动力需求,1.1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3. (5分)效率工资理论是劳动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新的启示是() ? A. 保持适度失业率是必要的 ? B. 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 ? C. 其可以为工资刚性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解释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4. (5分)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什么() ? A. 劳动者的工作量 ? B. 企业的工资制度 ? C. 政府 ? D. 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 (5分)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与支付相应报酬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指()

? A. 基本工资 ? B.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 C. 福利及利润分配制度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1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6. (5分)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是什么() ? A. 周期性失业 ? B. 隐性失业 ? C. 结构性失业 ? D. 摩擦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就业与失业,7.2 失业类型与成因 7. (5分)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A. 正相关 ? B. 负相关 ? C. 成正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B )的。 A.向前弯曲 B.向后弯曲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影响。 A.有正向 B.有负向 C.没有 D.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工资率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女工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互益”基准 B.“互惠”基准 C.“互助”基准 D.“互利”基准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 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 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 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9.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保版p9】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学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它建立在两个 假说之上:一是稀缺性。这是经济问题存在、也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基本的原因。第二各假说是人是有理性的。即它假设人们对有利可图的事,或者说是利益反映积极;无利可图,甚至是对自己有害的是,即成本反映消极。借助于上述两种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假设,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行为变动趋势和走向,或者按照伊兰伯格的说法,“实证经济学的目标实际上是在试图发现他们的行为倾向”。这也正是实证研究方法的价值之所在。简单说,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某种事物“实际是什么”(也就是它的状态和趋势)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它描述的事物本来的面貌。 2.【劳保版p11】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和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实际的运行是什么,只是告诉了 我们一个客观的运行状态,它并没有说明这种状态是否对或错。或者说没有告诉我们这种客观状态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劳动经济领域,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的理论。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对实际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规范经济学也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3.【劳保版p15】又称“引致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 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它实际上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因此,在我们研究劳动经济学问题时,不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4.【劳保版p48】由于企业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 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我们将这种效应成为规模效应。 5.【劳保版p48】就是由于企业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 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我们称这种效应为替代效应。 6.【劳保版p55】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用以 下公式表示为:e d=-(△L/L)/(△W/W)=-(△L/△W)/(W/L)。其中e 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7.【劳保版p56】该定理认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 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2)、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从经验命题的角度来看,上述定理一般是正确的,并且前三条总是成立,只是最后一个命题在有些情况下不成立。 8.【劳保版p77】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 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它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作用:1)、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2)、这一指标也可以用来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9.【劳保版p95】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 分的劳动供给曲线,它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有正的斜率,在工资率比较高的时候有负的斜率。这种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隐含的假定就是:在低工资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希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的工资采取的反映是购买更过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用一般的语言来说就是: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将会更加珍惜闲暇。 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劳动经济学》作业集

《劳动经济学》作业集--

————————————————————————————————作者:————————————————————————————————日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经济学习题集 (试用) 康锋编写 ???????????? ??????????????? ?????????????? ?????????????? ?????????????? ???????????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动经济管理系 二〇〇六年九月五日编写 二〇〇七年九月五日修订 二〇一〇年九月五日修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修订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

编写说明 1、本习题集是为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课程的教学而编写的配套教学资料。 2、本习题集有两个用途:一是供学员作业之用,即通过本习题集的练习,达到消化课程内容,明确学习重点,保证教学效果之目的;二是为本课程的考试提供命题的基本范围和依据。 3、本习题集按教学单元顺序编写。教学中按知识单元布置作业,并按知识单元进行检查与考核。 第一章导论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_________现象及________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经济学的对象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________配置的科学。 3、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和______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稀缺性,这是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 5、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任何经济行为、任何经济决策都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_________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_______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6、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_________的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________的最大化。 7、我们把劳动力市场理解为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运动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8、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的_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9、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_________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_________和获得的工资量。 10、劳动力具有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