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师范专业心理学课本总结

师范专业心理学课本总结

师范专业心理学课本总结
师范专业心理学课本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学科内涵

一、什么是心理

(一)心理的本质1、是人脑的技能2、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意识、行为

(三)常见的心理现象1、认知活动2、情意活动3、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活动动机。需要和动机是人的动力源泉。

4、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上述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定义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附属于哲学的范畴。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首次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科学的心理学不仅是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究,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注意:

1、普通心理学应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2、既研究个体心理,又研究群体心理。

3、既研究人的意识,又研究人的潜意识。

(二)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1、描述和测量: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2、解释和理解: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需要研究者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3、预测: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的过程。

4、控制:心理学研究最高目标。

(五)有关心理学的常见理解误区(P11-12)

1、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

2、学科性质——心理学家会算命吧

3、应用范围——心理学就是做心理咨询

4、服务对象——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历史和流派

▲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①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

②培因心理学杂志《心理》

③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首次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建立世

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④《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

⑤【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

⑥【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首倡者)、杜威、安吉尔、卡尔(成熟)

⑦【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

⑧【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⑨【新行为主义】托尔曼、斯金纳

⑩【格尔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强调整体。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似动现象。

1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创立)、罗杰斯

反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第三思潮”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要求把心理现象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强调在人的一生的发展中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在发展中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研究人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上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人在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以及老年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在发展中研究心理现象,不仅要阐明人已经形成的一些心理品质,同时还要阐明那些新出现的心理特点。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个案法

(二)相关研究方法1、问卷法2、测验法

(三)因果研究方法——实验法

第二章·认知心理(注意、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智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

含义:注意是和意识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最明显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抑制与此不相关的对象,一保证认识活动顺利开展。)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一方面它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另一方面,注意总是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七点,同时又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进行。

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整合功能

四、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的引起没有明确目的,维持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是消极被动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态,由活动的目的引导,受人的意识控制,是积极、主动发生和维持的。还要抵制各种干扰,排除种种困难,因此需要较大意志努力。又叫有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的特殊形式。既具有不随意注意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随意注意的与目的任务相联系的特征。实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随意注意之后产生的,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又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

第二节·感知

一、感觉、知觉及其作用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对事物感性认识的范畴,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对事物的结构和关系的反映。)

二、感知觉规律

(一)感觉对比:明暗对比

(二)感觉适应:(视、听、嗅、味、触觉均能发生适应现象)

视觉的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三)知觉的选择性(人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

(四)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在知觉时能将不同属性或不同部分组成的知觉对象组织成一个整体。)

(五)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使它有一定意义。理解是正确知觉的条件)

(六)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不变。形状、大小、颜色、明度。)

第三节·记忆

一、记忆及其分类

(一)内容

【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保持事物的感性特征,有明显的直观性。

【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命题、思想为内容,具有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特征,是人类储存知识的最主要形式,人类特有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学过的动作为内容。

【情绪记忆】以个体经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

(二)目的性

【无意记忆】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经过专门学习、自然而然的发生的记忆。

【有意记忆】有明确目的、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干预下进行的记忆。具有目的性、系统性

的特点。

(三)时间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持续时间仅约0.25-2秒钟的记忆。(图像编码))

【短时记忆】

信息保持在5秒-1分钟内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言语听觉编码)。

其容量很小,大约为7+-2个单位,单位可以是字母、词、话、事。超出7+-2单位的范围,工作记忆即成为短时记忆编码的重要成分。

【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语义编码)

二、遗忘及其规律

(一)遗忘曲线(德国艾宾浩斯)

注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进展很快,以后才逐渐变慢,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何谓过度学习

学习达到能够正确背诵之后,仍然继续学习。达到50%最为经济。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对最开始和最后的学习材料回忆效果较好,对中间学习的材料回忆效果较差。

首因效应:自由回忆实验中,按顺序给被试一系列无关的单词,然后要求他们不按顺序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发现处于词表开头的词回忆率较高。

近因效应: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也较高。最后一个项目的正确回忆率最高,提取速度最快。中间部分既有前摄抑制,又有后摄抑制。

5、记忆的线索

第四节·思维

一、含义: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创造性

二、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借助头脑中事物的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解决的是形象性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是想象。

(二)根据思维的进程: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即抽象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对概念进行逐步分析,层层推演,最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高校教师撰写的研究论文等)

(三)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三、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四、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刺激模式、问题的信息量、问题的具体性

2、心理因素

认知因素(表征、知识、生活经验、定势、功能固着)、情绪与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五、想象及其特点

【想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主要通过图形信息处理,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以有关的记忆表象为基础。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具有形象性、新颖性的特点。(有意、无意、再造、创造、幻想)

第五节·智力与创造力

一、智力和能力

【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一种抽象、概括的综合能力,并非单一的能力。【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又叫比率智商)

公式表示为: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x 100

【智力和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液态智力(取决于个人禀赋。30岁后降低。)和晶态智力(取决于后天学习。25岁后发展渐平缓。)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4、优势非优势能力、认知操作社交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

【智力多元论】

美国加德纳:人的智力由8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言语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社交能力、自知能力、自然智力

▲智商的测量有及种类,命名。

一般能力测量(P75比纳-西蒙智力测验、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氏智力量表(离差智商))、特殊能力测量、创造能力测量

第三章·情谊心理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对客观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2、成分

主观体验(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生理唤醒(一个人在情绪和情感活动中所发生的生理变化)

外部表现(表情,包括面部、动作、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个人与他人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主要通过表情来实现的。通过表情传递信息,人的认识、态度和观点更具有表现力,更易为他人感知和接受。(说谎可以从微表情判断)

2、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人们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婴儿通过情绪与成人交流)

3、动机功能

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背景影响行为的动机状态,而且它

本身就是构成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甚至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动机系统。(缺氧但是没有意识到,没有恐慌感。)

4、组织功能

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二、情绪调节策略

(一)认知转换法

1、情绪ABC理论

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A诱发事件B信念C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更直接的原因。

同一诱发事件,不同的信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

2、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3、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

(二)情绪宣泄法(三)自我安慰法(四)自我暗示法(五)自我放松法(六)注意转移法三、压力与压力管理

(一)什么是压力与压力源

【压力】又称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技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压力源】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事件。

(四)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1、寻找和化解压力源

2、改变认知

3、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4、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1、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由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动机冲突及其应对

(一)动机冲突的类型

1、形式上——

双趋冲突(两个有吸引力的只能选择一个)

双避冲突(两个选择都有不利的后果)

趋避冲突(既带来好处,又伴随不利,只想要好处不想要不良后果)

2、内容上——

原则性冲突(涉及个人愿望与道德标准相矛盾)

非原则性冲突(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

(二)如何对待动机冲突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2、了解自己的动机3、果断做出选择

4、学会接触动机冲突的具体方法

(理智分析,做出选择;折中处理,两面兼顾;以退为进,迂回而取;同时放弃,另谋出路。)三、挫折感及其调适

(一)什么是挫折感

1、含义: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2、原因

外部:个体所处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所引起的挫败感

内部:个体因自身身心素质的缺陷或不足而引起的挫败感

3、挫败感的强度:与挫折、个人的挫折承受力有关。

(二)挫折后的心理行为反应

1、积极的自我防卫方式(升华作用、加倍努力、改变策略、补偿作用)

2、消极的自我防卫方式(攻击、倒退、固执、厌世)

3、妥协的自我防卫方式(合理化效应、自我整饰、转嫁)

(三)挫折感的心理调适

1、积极认识挫折(不可避免、积极意义:认识水平、个体情绪反应力量、挫折承受力)

2、理智分析挫折

3、主动调节情绪(宣泄、放松、转移注意力)

第四章·人格心理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气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敏捷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习惯,它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道德评价的核心部分。

第二节、需要、动机与自我意识

一、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个体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主观状态。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尊重、归属与爱、安全、生理

二、动机

(一)动机概述

1、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内驱力与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为社会动机和心理动机。

动机对行为推动的积极作用源于:

激活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功能、强化功能

2、成就动机的个别差异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以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有哪些具体含义?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增加,活动效率随之

提高。但动机强度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一定的限度,反而会阻碍效率的提高。

过高和过低的动机水平都是不利的,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才最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动机激起水平与活动难度关系密切: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

我们从事不同活动时,应根据任务难易程度来调控自己的动机水平,以取得最好的活动效果。(二)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种类

2、归因及其训练

▲何谓归因?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模型、积极和消极的归因模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日常学习和生活遇到问题时,如何应用这些理论进行归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源于个体理解环境和自身的需要。【韦纳的归因理论】众多归因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一种,从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对影响成败的因素进行分析。他认为归因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后果。

成就归因三维分类图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强——自尊、自豪、增强成功期望——趋向成就任务

失败——缺少努力——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功期望——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成功期望——降低成就期望

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

【归因训练】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或者乐观的归因模式,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这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增强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以使他们增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但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努力”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类型

一、气质与气质学说

(一)什么是气质

▲何谓气质?有哪些类型?各类型有何心理特点?如何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相处?

【气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敏捷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特点。

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五、性格的类型学说

1、荣格的性格类型论(外向、内向)

2、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论(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权力、宗教)

3、霍兰德的性格类型论(社会、理智、现实、艺术、企业、传统)

4、认知风格理论

A.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人格的含义和行为特点

【场独立性】知觉时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影响。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性】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定义知识、信息。

B.冲动型-沉思型

C.同时性-继时性(认知方式的差异。宽视野多假设、一步步分析一次一种假设)

第五章·心理健康

一、健康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二、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指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反映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认识活动、情感意志活动、个性心理特征)的偏离正常。

表现:痛苦感、心理-生理机能絮乱、我向关注、异常心理固着

三、心理自我调适

(一)积极的自我概念

努力改善自我观念,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关注自己存在的意义。

需要成功的体验。

(二)自我调适的基本策略

1、觉察——应对心理困扰的前提

攻击、忧郁、焦虑、暴饮暴食等

2、调整——让我们的“认知”积极合理

(1)纠正认知偏差(困难不可解决、承诺不可打破、非理性思维)

(2)培养健康的认知模式

标志:认知合理、积极认知

A.认知合理

第一,合理要求。第二,合理判断。

B.认知积极

第一,努力学习。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六章·人际心理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二、人际关系建立和破裂的发展阶段

(一)建立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二)破裂

1、分歧

2、收敛

3、冷漠

4、逃避

5、终止

三、应对人际冲突的策略

【人际冲突】

1、建立合理的冲突观

(1)承认人际冲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2)树立从人际冲突中学会成长的心态

2、用合适的方法步骤应对人际冲突

(1)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理性而建设性地解决

(2)客观了解冲突原因

(3)具体描述冲突

(4)向他人合适自己对于有关冲突的描述是否客观

(5)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6)逐一评价找出最佳解决途径

(7)尝试使用最佳方案

(8)评估最佳方案的实际效应,按照给双发带来最大利益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维护的原则修正。

四、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两个人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喜欢、悦纳和亲密。反映了人际关系双方在情感上的亲密程度,是人际关系中的肯定形式。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能力2、外表吸引力3、个性因素

4、接近性【空间上接近的两个人之间更容易产生人际吸引。(交往机会、频率)】

5、相似性

两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会增进彼此的人际魅力。(年龄、爱好、社会地位、教育程度)6、互补性

人际关系发展的后期,尤其是非常亲密的关系中,需要、性格、行为方式的互补会增进人际吸引。

7、交往频率

8、交往的氛围和背景

第二节·社会认知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认知。

特点:双向互动性、主观性、多变性、社会性

内容:他人外部特征、性格、行为动机和原因、人际关系

三、印象的形成和常见的社会认知效应

(三)印象形成中的社会认知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指人们会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的作用,并据此对他人做出判断,影响很普遍。(最方便有效形成好评的办法是初次见面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作用,指我们一旦发现或者认为某人身上具有某一种突出的特质,就会认为他一定拥有其他方面的关联特质。(很容易发生大量没有事实根据的联想,使我们对他人形成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印象偏差,要注意区分事实和推测、臆想。)

4、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形成一种固定的概括化的印象的现象,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认知效应。

一般而言,具有同样的生活区域、职业、性别等共同特性的人们,其社会生活总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心理行为方面也比较接近,相似的特点被人们过度固化,就形成了各种社会刻板印象。长期自动生效的、快速识别他人的方式,有一定根据但又很难准确可靠。

5、投射效应

6、宽大效应

7、负性效应

同等情况下,负性因素比正性因素更能够影响人们的印象形式。说明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力是不对等的,负性信息的权重更大。

第三节·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一、定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功能

1、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

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个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2、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人际关系良好、善于与人交往。

3、人际交往与幸福

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必要的心理和物质支持,获得归属需要、爱得需要、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4、人际交往与自我肯定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交互原则

人际交往的交互性表现在一方发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对方的回应态度和行为产生交互影响的效果。最基本的交互影响方式是:一方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引发对方积极的回应态度和行为,一方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引发对方消极的回应态度。

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和选择双方的交往态度和行为的交互回应方式。一般而言,双方都主动选择积极的交互回应方式更有利于交往的维持和发展。

(二)功利原则

人际交往的过程离不开双方在物质、情感、精神、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交换。

【增值交换】一方的得大于失。【对等交换】得失相当。

维护交往双方继续交往的可能性,最好是双方都做增值交换或对等交换。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保护是指每个人都要保护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得到对方的尊重,至少是不受威胁的倾向。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是指人际交往中双方都会自发地保护自己的自我价值,也应该自觉地维护和尊重对方的自我价值

【自我阻抑策略】个人为未来有可能遭受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保护或促进自己的自我胜任概念。

(四)情境控制原则

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致力于让双方都能够平等地拥有一定的决策自由、控制双方关系的自由和选择交往方式等的权力与自由。

自由交往、平等交往是两个基本要求。

三、人际沟通概述

(一)人际沟通的定义

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是人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必要途径。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是协调人际关系、加强加深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主要方式。

▲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有哪些?如何克服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和培养健康的认知模式?▲动机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何谓技能迁移?

▲表象、非理性信念、练习、美感、心境、

心理学专业英语复习资料

心理学专业英语复习资料 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English Phrases into Chinese 1. Research Methods 研究方法 2. 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 3. Theories of Learning 学习理论 4. Social Cognition 社会认知 5.Personality Test 人格测试 6. Extraneous Variable 无关变量 7. Longitudinal Study 纵向研究 8.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晶体智力 9. Motor control 运动控制 10. Corpus Callosum 胼胝体 11. Group Thinking 群体思维 12. Social Loafing 社会懈怠 13. Social Exchange 社会交换 14. Social Approval 社会赞许 15.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责任分散 16. Recency Effec 近因效应 17.Trace Decay 痕迹消退 18. Retrograde Amnesia 倒摄遗忘 19. So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 20.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 21. Case Study 个案研究 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Chinese Word Groups into English 1.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2.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3.一般规律研究法nomothetic method 4.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5. 外在信度external reliability 6.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7. 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8.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9. 液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10.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11. 性别图示gender schema 12. 亲社会行为pro social behavior 13. 从众实验conformity experiment 14. 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 15.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16.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17.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18. 柱状图bar chart 19. 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这学期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有一点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本书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加以分析这些领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交换与影响,团体与组织心理,以及最新受到重视的文化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在对这些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力图使其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可能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少于他人或者事件的认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一个好处是认识自己。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也学会了认识他人。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有人说:“主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而生命情

调却神情悬隔。”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自己。”也有人说:“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请马上改变。”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改变”,虽然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并且希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三个好处是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下去,这对即将毕业的我有很大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最大好处是认识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响亮,而是在于: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心理学专业英语

心理学是什么--What Psychology Is Why people do the things they do is an age-old question. However, psychology--the science concerned with behavior, both humans and animals--is only about 125 years old. Despite its youth, it is a broad discipline, essentially spanning subject matter from biology to sociology. Biology studies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living organisms. Sociology examines how groups function in society. Psychologists study two critical relationships: one between brain function and behavior, and one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As scientists, psychologists follow scientific methods, using careful observation, experimentation, and analysis. But psychologists also need to be creative in the way they apply scientific findings. Psychologists are frequently innovators, evolving new approaches from established knowledge to meet changing needs of people and societies. They develop theories and test them through their research. As this research yields new information, these findings become part of the body of knowledge that practitioners call on in their work with clients and patients. Psychology is a tremendously varied field. Psychologists conduct both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serve as consultants to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diagnose and treat people, and teach future psychologists and other types of students. They test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They assess behavioral and mental function and well-being, stepping in to help where appropriate. They study how human beings relate to each other and also to machines, and they work to improve these relationships. And with America undergoing large changes in its population makeup, psychologists bring important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understanding diverse cultures. Many psychologists work independently. They also team up with other professionals--for example, other scientists, physicians, lawyers, school personnel, computer experts, engineers, policy makers, and managers--to contribute to every area of society. Thus we find them in laboratories, hospitals, courtrooms,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prisons, and corporate offices. Psychologists traditionally study both normal and abnormal functioning, and also treat patients with ment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Today, they are increasingly concentrating on behaviors that affect the mental and emotional health and mental processes of healthy human beings. For example, they work with business executives, performers, and athletes to combat stress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They advise lawyers on jury selection and collaborate with educators on school reform. They show up immediately following a disaster such as a plane crash or bombing, to help victims and bystanders recover from the trauma, or shock, of the event. They team with law enforcement and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such events and prevent their occurrence.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our fast-paced world, psychologists must keep up with what's happening all around us. When you're a psychologist, your education never ends. Psychology is a discipline with a bright future. Among fields requiring a college degree, it is expected to be the third fastest-growing field in America through the year 2005 and to continue to grow steadily for at least another dozen years after that. Opportunities for work in psychology are expanding in number and scope. The move toward preventing illness, rather than merely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it, requires people to learn how to make healthy behavior a routine part of living. Indeed, many of the problems facing society today are problems about behavior, for example, drug addiction, poo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iolence at home and in the street, and the harm we do to our environment. Psychologists contribute solutions to problems through careful collection of data, analysis of data,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in other words, by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总结

“第1章绪论 第1节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研究核心是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学科; 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特点:哲学性强 (2)产生阶段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标志:奥尔波特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3)迅速发展阶段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结合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一)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1.联结 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也能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例如,谈虎色变”。 2.强化:最核心的概念 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模仿 模仿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组织反应(动作复现)——反馈 (2)发展: 首先,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分开。获得以后未必立即执行有可能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执行;其次,发展了强化的概念:提出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的概念 (3)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的观点: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所获得的结果。 认知会影响行为,而且行为也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调节作用;行为改变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 (四)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 主要观点: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个体得到奖赏越多,就越愉快,并倾向于增加有关行为或活动;当前活动与过去得到奖赏的活动越相似,人就越易于由于收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完整版)心理学专业英语总结(完整)

心理学专业英语总结——HXY 随意传阅·顺颂试安 注释:1.“*”在书上是黑体字,但感觉不重要背了也没什么卵用 2.“”背景色项表示答案恰好有三项,可能出选择 3. 人名已加黑,可能连线或选择 4. 每章节的末尾有方便记忆的单词表(只包括这篇总结中出现的关键单词) 5. 方便理解记忆,已在各项下方注明中文释义 6.“,”大部分都是作为点之间的分割,类似于逗号,前后不连成句子 Chapter 1——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纵览 Section 1: Approaches to psychology 心理学入门 ●What is psychology? 心理学是什么 Definition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ur and mental processes. 定义: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Psychology come from: ①philosophy, ②biology ③physics. 心理学来源于:哲学、生物学和医学 When: 1879 as a separate scientific discipline. 形成于:1879年,作为独立学科 History (develop): structuralism, functionalism, psychoanalysis, behaviourism, cognitive psychology, humanistic approach, biological approach. 历史发展:结构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人本主义,生理。 ●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psychology 精神分析理论 Origins & history: Sigmund Freud, unconscious mental causes, treat as the causes of mental disorders, built up an theory. 历史来源: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心理动机,把它视为心理疾病的原因,并建立理论。 Assumptions: unconscious processes, psychic determinism, hydraulic drives, psychodynamic conflict, stages of development. 假设:潜意识过程,精神决定论,驱力(攻击、性),心理动力冲突,发展阶段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case study (method), free association (tech), dream analysis (tech).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技术,梦的解析技术 *Areas of explanati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moral/gender development, aggression, abnormality, memory. 可解释领域:人格发展,道德/性别发展,攻击性,异常,记忆 *Weaknesses: unrefutable, theoretically unscientific. 缺点:不可被其他事件驳斥,因此理论不具科学性 ●The behaviourist approach to psychology 行为主义理论 Origins & history: John Watson, empiricism, learning. 历史来源:华生,经验主义,学习 Assumptions: behaviour is learned from the environment, only observable behaviour should be studied. 假设:行为来源于环境,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Areas of explana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moral development, attraction, abnormality.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的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的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的气质(看电影受挫后的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心理的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的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X、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征。 A、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B、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 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C、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的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境或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社会心思学是古代心思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思学、实验心思学和认知心思学一同造成了古代心思学的基本结构。下面我们来看看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1 心思学是一门并不陈旧但却十分奥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可以使人了解他人的心坎世界,控制他人的思维。我也是怀着异样的想法才选了社会心思学这门公共选修课。 在接触社会心思学课程以前,我总以为社会心思学很虚幻,但是经过这几次课程的学习,我懂得社会心思学的根本成绩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成绩,人的本质成绩是人存在的根据成绩,人的发展成绩是人存在的价值成绩。因此,认真学习社会心思学,深刻把握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成绩, 如今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普通都是这样,不会去顾及旁边人的感受,以及一切人的感受,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任何一个中央,他们都是这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要找中央去发泄,这是一种极其不好的行为。他们只会在他人的身下来找缘由甚至动手,所以往往这种人不会有任何人和他去接触。

咱们大先生都觉得本人最了解本人,但是随着对社会心思学课程的学习,我发现结果并非如此。咱们思考过本人的心思瘦弱吗?咱们思考过本人的追求和动机与心思学的关系吗?咱们认真地总结过本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吗?咱们关注过本人的逆商吗?没有,素来都没有过,咱们只关怀高数考了多少分?谁得了一等奖学金····· 通过对社会心思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其实社会心思学,也包括其他一些心思学课程与咱们是严密相干的,对咱们的个人发展很有协助。此外想要了解本人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事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本人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本人,自我认同才可能失去别人的认同;其主要学会善待本人,在气愤时心疼一下本人,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本人,找一些本人可以信任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操劳时,要心疼一下本人,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本人,打败疾病的力量还是在本人坚强的意志。 咱们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只如此,还喜爱把一件大事思考的很复杂。把一些小成绩看得太重,但是如今社会心思学的知识使我我学会了忍受,学会了宽容要学会退一步海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汇总

心理现象 mental phenomenon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心理状态 mental state 心理活动 mental activity 意识 consciousness 心理维度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心理运动 psychomotor 内部活动 internal activity 普通心理学 general 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行为科学 behavioral science 心身关系 mind-body relation 心理机能定位 localization of mental function 心理能动性 mental activism 外周论 peripheralism 先天理论 nativistic theory 强调遗传素质决定人心理的产生与发展。 遗传 heredity 目的论 teleology 认为生物和人类的活动受一定目的的引导。 活动 activity 活动理论 activity theory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 cognition 相对于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所有认识过程的总称。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问题解决、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cognitive process 认知结构 cognitive structure 元认知 metacognition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 认知技能 cognitive skill 认知方式 cognitive style 信息 information 信息论 information theory 信息加工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信息加工心理学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信息加工理论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信息加工模型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中央处理器模型 central processor model 信息储存 information storage 信息提取 information retrieval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计算机类比 computer analogy 计算机模拟 computer simulation 计算机模型 computer model 唯心主义心理学 idealistic psychology 意动心理学 act psychology 唯意志论 voluntarism 唯灵论 spiritualism 强调超自然精神作用。 心灵学 parapsychology 心灵决定论 psychic determinism 心灵致动 psychokinesis, PK 心理技术学 psychotechnics 内省 introspection 内省法 introspective method 直觉主义 intuitionalism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 社会思维 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 、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巴纳姆效应;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 归因 (1) 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 自我贬损;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