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武器防护

化学武器防护

化学武器防护
化学武器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

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

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

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

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通过吸入引起中毒的毒害剂量用染毒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来表示;通过皮肤沾染吸收、

口服或肌肉注射的毒害剂量用平均每千克体重所沾染的毒剂质量来表示。

(五)化学武器的战斗使用

1.使用兵器

按战斗使用,化学武器一般有毒剂炮弹、炸弹、导弹、火箭弹、航空布洒器、地雷、手榴弹和毒烟罐等,毒剂弹又可分为暂时性毒剂弹和持久性毒剂弹。

2.施放方法

化学武器的施放方法有三种,即爆炸分散法、热分散法和布洒法。

3.化学武器的袭击方式

化学武器的袭击,可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采用不同方式,一般有杀伤性化学袭击、扰乱性化学袭击和迟滞性化学袭击三种。

(六)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

化学武器不同于常规兵器,它有以下特点:

1.以毒性杀伤人畜,不损坏设备器材

常规兵器靠弹丸、弹片的撞击作用杀伤人员,而化学武器是通过毒剂的毒害作用,即与生命体中的重要生命物质发生作用而引起杀伤,对设备器材不造成损害。

2.伤害形式、中毒途径和毒害作用多

不同种类的毒剂可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食物等染毒,人员吸入染毒空气、皮肤或伤口接触毒剂液滴、误食染毒的水或食物时,都可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受到不同的毒害和杀伤。

3.杀伤范围广

化学武器能使较大范围的空气和地面染毒,同时毒剂云团随风可扩散到一定地域。此外毒剂云团还能渗入无防护设施和不密闭的工事、车辆、建筑物内,从而造成染毒,伤害隐蔽于其中的有生力量。

4.持续时间长

常规兵器在爆炸瞬间起杀伤作用,而化学武器使用后,能对地面、空气、物体等造成较长时间的染毒,杀伤作用时间延长。毒剂的杀伤作用时间,短的为几分钟,长的可达数小时、数天或数周。

5.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大

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雪等气象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影响极大。条件有利时,能充分发挥其杀伤作用和扩大其杀伤范围,反之,则使其杀伤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无法使用。如:风向不对,不便使用;风速过大会将毒剂云团迅速吹散,达不到杀伤浓度;气温高,毒剂挥发快;严寒时,某些毒剂会被冻结;降雨能冲掉毒剂液滴或使某些毒剂水解;降雪能使毒剂液滴暂时掩盖等。

地形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也有一定影响。如在山谷湿地、居民区和丛林中,毒剂云团不易传播和扩散,杀伤范围将缩小,但滞留时间长;高地、开阔地、水面等毒剂云团扩散快,杀伤范围大,但持续时间短;湖泊、稻地可使毒剂水解而降低毒性;土质疏松多孔的沙地能吸收液态毒剂而使蒸发速度减慢等。

(七)军用毒剂的分类

军用毒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

1.按毒理作用分类可把毒剂分为五大类,外加刺激剂。具体如下:

(1)神经性毒剂

以神经系统作用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现特指破坏胆碱能神经冲动传导的有机磷毒剂。主要有梭曼(学名甲机基氟磷酸特异酯)、沙林(学名甲基氟磷酸异丙酯)和VX(学名S—β二异丙胺基乙基硫赶甲膦酸乙酯),它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吸收进入机体而引起中毒。

主要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胸闷、流泪、多汗、肌颤、全身痉挛等。

(2)糜烂性毒剂

破坏肌体细胞,以皮肤或黏膜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学名2,2'——二氯二乙硫醚)、路易氏气,人员主要通过接触毒剂液滴被皮肤吸收而中毒,也能以蒸汽(气、雾)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杀伤人员,中毒作用比较缓慢,主要中毒症状是皮肤炎症、起泡、溃烂等。

(3)全身中毒性毒剂

抑制组织细胞内的呼吸酶系,致使全身不能利用氧气而引起组织细胞内窒息的毒剂,又称血液中毒性毒剂或含氰毒剂。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人员可通过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皮肤鲜红、痉挛等。

(4)失能性毒剂

能造成人员暂时失去正常的精神、躯体功能,从而丧失战斗能力的毒剂,简称失能剂。其致死剂量远大于失能剂量,通常不会引起死亡或永久性伤害。主要作用是改变或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作用时间较长。主要有BZ(学名二苯羟乙酸—3—喹咛环酯),人员可通过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精神错乱、幻觉、嗜睡、身体瘫痪、体温或血压失调等。

(5)窒息性毒剂

主要损害肺组织、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破坏的毒剂,又名伤肺性毒剂。人员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缓慢。主要有光气(学名二氯碳酰),中毒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皮肤从青紫发展到苍白,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痰等。

(6)战争、控暴两用刺激剂

主要作用为刺激眼、鼻、喉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化学物质,能使人员迅速出现流泪、眼痛、喷嚏、咳嗽、恶心、呕吐、胸痛、头痛以及皮肤灼痛等症状。主要有苯氯乙酮、亚当氏气(学名氯化二苯胺胂)、CS(学名邻—苯甲基丙二腈)等,人员可通过接触、吸入中毒,毒害作用迅速。

几种常见毒剂的种类和性能

暂时性毒剂:是指主要造成空气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如沙林、氢氰酸、光气、BZ等。

持久性毒剂:是指主要以毒剂液滴造成人员、地面、物体、水源等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可长达数小时、数天或数十天。如芥子气、路易氏气、VX。

3.按杀伤作用的速度分类

速效性毒剂:这类毒剂能使人很快出现中毒症状,战斗中能使对方人员迅速致死或暂时失能而丧失战斗力。如沙林、氢氰酸、CS。

非速效性(延缓性)毒剂:这类毒剂中毒症状通常在1至数小时后才能出现,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影响对方人员的战斗力。如芥子气、路易氏气。

4.按杀伤作用后果分类

致死性毒剂:此类毒剂毒性强,主要用于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削弱战斗力。如沙林、梭曼、氢氰酸。

非致死性毒剂:此类毒剂使用后,一般不会造成死亡,但能使对方迅速出现暂时降低战斗力的现象。如BZ、CS。

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是为了避免和减少遭受化学武器袭击的人员伤害,因此,在人防部门领导下,加强平时的防护准备,做好防护、消毒、急救等工作,对保护人民、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观察与侦察

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武器,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就能避免受毒剂伤害。除使用专业装备、器材进行侦察报知外,还可从下述种种迹象来判断化学袭击。

用飞机布洒毒剂的特征是:飞机低飞,机翼下方喷出烟雾,就象飞机布洒农药一样,在飞机经过的地面或植物上可发现液滴或粉末;若用毒剂弹,爆炸时声音低沉、弹坑浅而小,弹坑附近可能有液滴斑点或粉末,有时有异味。动物、植物、昆虫同时大范围出现异常现象。如鸟、鸡、兔、狗等出现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或散大、抽筋等中毒反应症状;蜂、蝶、蝇等抖动翅膀、飞行困难;植物叶子、花朵卷缩、枯萎,出现异常变色班点等。若上述现象在一定地域内同时发生,可作为发现染毒的一种特征。

人员有异常感觉。当空气中出现某种气味或有刺激感觉时、或人员出现视力模糊、流泪呼吸困难、胸闷、皮肤有灼烧感觉时,可能是空气或地面染毒,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进一步观察、侦察。

此外,敌方施放毒剂还会考虑天气的气象条件和时间因素,如风向、风速适合,拂晓、黄昏时间适宜等。

(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在判明敌人可能进行化学袭击后,要积极作好防护准备,不失时机地采取防护措施。

1.敌化学袭击时的防护

人员对化学武器的防护的基本方法,一是利用有密闭、滤毒通风等防护设施的工事进行集体防护,一是利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个人防护。

利用防护工事进行防护时,应根据指挥人员的命令有组织地进入,不得随意进出,以防带入毒剂,降低防护效能。为了减少工事内氧气的消耗,工事内人员要尽可能减少各种活动,各就各位。

当接到化学袭击警报时,个人应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或其他简易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尢其是做好对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当敌人使用持久性毒剂时,还应进行全身防护,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穿好防毒靴套或用就便材料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

2.通过染毒地域的防护

通过染毒地域前要作好各项防护准备,按规定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器材如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篷、靴套、手套、雨衣或用自制器材、就便材料等。通过染毒区时,应选择地质坚硬、植物层低矮且少的道路,尽量避开弹坑和有明显液滴的地方,人员之间拉开距离快速通过。通过染毒区后,应背向爆心而立,将器材物品放置下风方向2~4步处,先脱去防毒衣、斗篷或雨衣,将染毒面向内折叠放好在器材物品一侧,然后脱去一只手套,取出消毒液,再戴好手套,对被染毒服装、器材物品、手套进行消毒,接着脱去防毒靴套,解除包裹腿脚的材料及防毒手套,最后取下防毒面具。但应注意将已消毒物品放在上风位置。

3.在染毒地域内的防护

当需要在染毒地域内停留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戴好防护器材,尽量避免与染毒物品接触。条件允许时,应对人员经常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在染毒区域内,个人不得随意行动,不得随便坐、卧,不准在毒气容易滞留的房屋背风处、绿化地带、低洼处停留。严禁在染毒地域内进食、饮水和吸烟,有条件时,可在有防护设施的工事内进行,但进食、饮水前必须对双手进行消毒和清洗。

(三)消毒

对毒剂的消毒就是采用某种方法使毒剂失去毒性或从染毒的人或物上除去毒剂而免受伤害的措施。由于毒剂性质和施放方法不同,染毒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因而采用的消毒方法也不相同。

1.消毒基本方法和常用消毒剂

(1)消毒方法

常用消毒方法有自然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三种。

自然消毒法:对暂时性毒剂染毒的物资、服装等放在通风处,利用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使毒剂自然蒸发随风散去或让雨水将毒剂冲去等。

物理消毒法:包括吸附、清洗、掩盖、铲除等方法去除或隔离毒剂。

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物质与毒剂作用,使毒剂转变为无毒物质或毒性很小的物质。此种方法与自然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彻底的消毒方法。

(2)常用消毒剂

化学消毒剂就是利用化学反应破坏毒剂毒性的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类:

含有效氯化合物:它们具有很强的氧化、氯化能力,可用来对糜烂性毒剂和V类毒剂消毒。其中次氯酸盐类有:次氯酸钙、漂白粉、三合二(3份次氯酸钙和2份氢氧化钙的混合物)等;氯胺类有:氯胺、二氯胺等。

碱性化合物:主要用于对沙林、梭曼类毒剂消毒。强碱还能破坏路易氏气。强碱类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弱碱:氨水;碱性盐类:碳酸钠、碳酸氢钠等;有机碱类:乙醇胺等。

氧化剂:重铬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3.对人员和染毒物品的消毒方法

(1)对人员的消毒

局部紧急消毒:迅速用纱布、棉花、纸片等吸去可见毒剂液滴,再用消毒剂或肥皂、洗衣粉等碱性溶液洗涤局部,然后用净水冲洗。

全身洗消:当皮肤染毒面积较大时,经局部消毒后应再进行全身洗消,一般要在离开毒区后进行。

(2)对服装的消毒

服装染毒后,根据染毒面积的大小进行消毒。严重时,将衣服脱下进行消毒或把染毒服装自然消毒后,用弱碱性溶液浸泡、煮沸,再用水清洗。

对带菌服装、物品的消毒方法

(3)对染毒食品的消毒

食品染毒后,一般不能食用,局部或表面染毒可采取铲除、通风、洗涤处理。

粮食和食物被毒剂蒸气染毒时将表层铲除后,再通风日晒2~3天。若被毒剂液滴染毒,先将表层铲除4~6厘米,其余部分再通风日晒。

鱼、肉、蔬菜、瓜果等染有毒剂蒸气时,可先用2%小苏打水反复洗涤后,再用温水或清水冲洗、浸泡后切去表面部分或去皮,若被毒剂液滴染毒,一般应销毁。中毒死亡的动物绝对不能食用。

(4)对染毒水的消毒

染毒水一般不能饮用,确实需要时采用煮沸法和过滤法消毒。

煮沸法可将少量溶于水中的毒剂在煮沸时利用加速水解而失去毒性。煮沸时必须注意通风,最好在露天进行。煮沸前水中可加少量烧碱,再加明矾作沉淀剂,煮沸过的水,必须经检验后方可饮用。

过滤法是根据水中毒剂的含量,在水中加入调制好的漂白粉浆及凝聚剂,经充分搅拌、静置、过滤。过滤水经检验后方可饮用。

(5)对地面、工事、建筑物的消毒

地面、工事、建筑物的消毒通常用化学法,即利用专门装置均匀喷洒消毒液,也可用铲除、掩盖、火烧等方法。

(四)急救

当遭到化学武器袭击并发现有人员中毒时,一方面要给中毒人员戴好防护器材,另一方面,按先重后轻的原则快速准确地进行急救,并移出毒区。

1.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神经性毒剂中毒人员应立即肌肉注射神经性急救针(解磷针),迅速清洗染毒部位。眼睛中毒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或1∶2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半分钟。皮肤染毒可用个人防护包内的消毒液进行,也可用10~15%氨水、5~10%苏打水溶液。若误服染毒水或食物应洗胃。

2.糜烂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对糜烂性毒剂中毒的急救主要是消毒,具体方法同对人员消毒。

3.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对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者应迅速鼻吸亚硝酸异戊酯安瓶(戴面具者,则将捏破的安瓶塞入面罩内),如症状不见消失,可每隔4~5分钟再次使用,但连续使用不得超过5支。对呼吸困难者还应进行人工呼吸。

4.对窒息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窒息性毒剂中毒人员将引起肺水肿而使人窒息致死,一般无特殊治疗方法。但要注意保

持安静、保温,呼吸困难时,严禁压胸式人工呼吸,及早送医院治疗。

5.对失能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中毒者一般不需要急救,只要离开毒区或采取了防护措施,不再吸入毒剂,过一定时间后症状会自行消失。

6.对刺激剂和植物杀伤剂中毒的急救

中毒轻者一般不需要急救。中毒严重时,可用2%小苏打水或净水洗眼、漱口、洗鼻;吸入抗烟混合剂解除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用肥皂水和净水冲洗。

几种常见毒物中毒后的急救方法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 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 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 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 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通过吸入引起中毒的毒害剂量用染毒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来表示;通过皮肤沾染吸收、

人防知识考试题及答案资料

第1题:分值:1 国家开展人民防空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人民防空的( ) ○A:基本知识和技能。√ ○B:法律知识和技能; ○C:防护知识和技能; ○D: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 第2题:分值:1 按照《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第9条规定应当修建防空地下室,但因地质、施工等客观条件不能与地面建筑同时修建的,经市级以上(不含县级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建设单位按应建防空地下室的面积,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缴纳( )防空地下室所需的建设经费。 ○A:易地建设。 ○B:易地修建;√ ○C:异地修建; ○D:异地建设; 第3题:分值:1 平时( )可以利用人民防空警报发放灾害警报。灾害警报的使用,按有关部门与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预案执行。 ○A:重大灾害;√ ○B:社会安全事件。 ○C:事故灾难;

○D:自然灾害; 第4题:分值:1 人民防空的主要防护手段可用( )概括。 ○A:走、藏、消;√ ○B:电子攻防、计算机攻防、心理攻防。 ○C:人防、物防、技防; ○D:骗、扰、阻; 第5题:分值:1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人民防空部门作为本级政府应对( )的重要力量,赋予相应的防灾救灾职责任务,切实发挥人民防空部门的作用。 ○A:防灾减灾; ○B:群体性事件; ○C:恐怖事件; ○D:突发事件。√ 第6题:分值:1 人民防空警报通信设施设置单位应当在建筑物顶层( )提供安装警报通信设施专用房、电源。 ○A:无偿。√ ○B:有偿; ○C:按照市场租赁价格; ○D:按照政府指导价; 第7题:分值:1 ( )领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防空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管理本行政区

化学武器知识及防护

化学武器知识及防护 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装有毒剂并能将其形成战斗状态的武器和器材,叫化学武器。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航弹、导弹、地雷、布洒器等。 一、化学武器的特点 (1)杀伤途径多。毒剂可以气、烟、雾、液态使用。染毒空气可经眼睛接触、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等途径使人畜中毒,染毒的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使人中毒。 (2)杀伤范围广。染毒空气无孔不人,所经之处都有杀伤效果。 (3)作用时间长。液体毒剂污染地面和物品,毒害作用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有的甚至达数周。前者属暂时性毒剂.后者属持久性毒剂。 (4)制约因素多。化学武器虽然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但它受天气、地形和地物的影响非常大。如刮风、下雨、下雪、气温和地上建筑的情况等,对毒剂的杀伤效果都有影响。 二、毒剂的种类和性能

(1)神经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神经的一种毒剂。主要有沙林、维埃克斯、梭曼。沙林和维埃克斯分别可闻到烂苹果味、臭味,梭曼元味。其中毒症状有:瞳孑L缩小、流口水、出汗、胸闷、呼吸困难、头痛、昏迷、肌肉跳动、全身抽搐直至死亡。 (2)糜烂性毒剂。使细胞坏死而引起溃烂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可闻到大蒜味。其中毒症状有:皮肤红肿、大小水疱、溃烂等。 (3)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氢氰酸.可闻到苦杏仁味。其中毒症状有: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瞳孔散大直至死亡。 (4)窒息性毒剂。是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损伤的毒剂。主要有光气,可闻到烂苹果味。其中毒症状有:头痛、水肿、休克。 (5)刺激性毒剂。是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刺激的毒剂。主要有西埃斯、亚当气、苯氯乙酮。西埃斯无色,有胡椒味。亚当气无色无味。苯氯乙酮无色,有荷花味。其中毒症状有:流泪、喷嚏、流涕、咳嗽、恶心、皮肤烧灼感。

国防《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国防教育 《化学武器的防护》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武器使动、植物的异常变化,能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武器 2.使学生清楚对化学武器的个人防护方法 3.使学生清楚一旦染毒后如何消毒 教学重点: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和消毒 教学难点:化学武器中毒后的急救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电脑多媒体直观、形象教学 课型:讨论交流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课题 1、学生看课件中介绍一战、二战、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化学战事例,说一说 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导言, 化学武器是一种杀伤途径强,防护难度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避免或减少对人员的伤害,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化学武器袭击的方法,掌握多种正确的防护手段和消毒\急救的措施..板书课题:化学武器的防护 二、认识化学武器 教师出示课件讲解 1.了解什么毒剂? 2、什么化学武器?它是怎样诞生的? 3化学武器的特点、分类、中毒途径各是什么? 4、使用化学武器的目的是什么? 毒剂:在战争中以毒性杀伤人、畜和破坏植物的化学物质叫毒剂。 化学武器:装有火箭弹、导弹、地雷、布〔喷)洒器等,统称为化学武器.化学武器素有“无声杀手”之称。 诞生:化学武器作为一种全新的武器并大规模的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其始作俑者,就是被称为“战争魔鬼”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哈伯成了制造这场人类血腥大屠杀的罪恶元凶之一。 特点:(1)、毒性作用强(2)、中毒途径多。(3)、持续时间长。(4)、杀伤范围广 类型: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爆炸分散型.(2)热分散型. (3)布洒型 中毒的途径:毒剂进入人体的途径叫中毒途径. 分三种:吸入中毒、接触中毒和施入中毒. 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目的:直接杀伤对方人员,削弱其战斗力。另一个目的是拖延对方行动。 三、交流讨论使用化学武器的后果 1、仔细观察图片以及文字介绍 2、全班讨论化学战产生的后果。 四、了解如何发现化学武器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化学武器是一种威力较大的杀伤武器。一些国家正在加紧研制和生产杀伤力更大、机动性更好的新型化学武器。但是,化学武器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可大大降低其杀伤作用。 (一)一般防护 1.利用器材防护 (1)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遭敌化学袭击时,迅速戴好防毒面具,对呼吸道和眼睛进行防护。 (2)全身防护当毒剂呈液滴、粉末或雾状时,除防护呼吸道和眼睛外,还要对全身进行防护。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同时应防止毒剂液滴溅落在随身携带的装具和武器上。 利用没有染毒的位置,穿好防毒靴套或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继续执行任务。 2.利用地形防护 利用地形防护化学武器不能像防护核武器那样就低不就高, 而要根据地形和风向等条件综合考虑利用的地点,尽量避开易滞留毒剂的地点或区域。 3.利用工事防护 有条件且情况允许时,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立即进入掩蔽工事,关闭密闭门或放下防毒门帘。人员在没有密闭设施的工事内,要带面具防护。遭受持久性毒剂袭击后,离开工事前要进行下肢防护。

(二)预防与急救 1.预防 对某些毒剂,人员服用预防药物可减轻中毒症状。如服用防磷片或吸入解磷鼻粉剂可减轻神经性毒剂的中毒症状。 2.急救 敌化学袭击停止后,应立即进行自救、互救,在上级没有下达脱面具命令之前,不得脱去防毒面具。 当发现人员中毒,还无法判明是何种毒剂中毒时,应按毒性大、致死速度快的毒剂中毒急救。通常在肌肉注射解磷针的同时,鼻吸亚硝酸异酯;对呼吸困难或心跳停止者,在毒区内采取压胸举臂或压背举臂法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情况允许,将中毒者撤离毒区后送救治。 对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急救。神经性毒剂是速杀性毒剂。 (1)中毒后必须及时急救。首先戴上面具,立即肌肉注射解磷针(互救时对呼吸困难者进行人工呼吸);对染毒皮肤及时消毒,脱去或剪掉染毒部位的衣服。注射一支解磷针后症状如持续存在,间隔20分钟后注射第二支。 (2)对全身中毒性毒剂的急救。全身中毒性毒剂也是速杀性毒剂,中毒后必须及时急救。迅速捏破亚硝酸异酯安瓿,放在鼻前吸入。如症状不见消失,则每隔4或5分钟再次使用,但连续使用不超过5支。互救时对呼吸困难者还应进行人工呼吸。 (3)对糜烂性毒剂中毒的急救主要是消毒。

2018年人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XX县(市)2018年人防知识竞赛试题 (答案附后) 姓名:单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全国国防教育日是()天。 A、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D、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六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组织试鸣防空警报、并在试鸣的()以前发布公告。 A、3天 B、7天 C、5天 3、国防教育的原则是,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教育相结合。 A、行为 B、实践 C、课外 4、人民防空是一项社会(),对促进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A、公益事业 B、保障事业 C、慈善事业 5、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平时应当为()服务。 A、抢险救灾 B、社会 C、应急 6、组织人民群众防空袭的措施,主要是()。

A、疏散和隐蔽 B、以家庭为主 C、社区负责 7、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的防空和防灾救灾教育,由()组织实施 A、人防部门 B、武装部 C、所在单位 D、军分区 8、()应当加强对重点防护目标防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A、人民防空主管部门 B、居委会 C、建设部门 D、投资者 9、不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利用人民防空警报系统发放防灾警报信号的情形是() A、火灾 B、爆炸 C、化学灾害 D、追捕逃犯 10、国家开展人民防空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人民防空的( ) A、基本知识和技能 B、法律知识和技能 C、防护知识和技能 D、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 11、平时( )可以利用人民防空警报发放灾害警报。灾害警报的使用,按有关部门与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预案执行。 A、重大灾害 B、社会安全事件 C、事故灾难 D、自然灾害 12、三防”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所指的内容有所不同。人民防空教育所称的“三防”一般指:(),也称“老三防”。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着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

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 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 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 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 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 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 多人中毒,5000 多人死亡,5000 多人 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着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 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 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 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 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 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通过吸入引起中毒的毒害剂量用染毒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来表示;通过皮肤沾染吸收、 口服或肌肉注射的毒害剂量用平均每千克体重所沾染的毒剂质量来表示。 (五)化学武器的战斗使用 1.使用兵器按战斗使用,化学武器一般有毒剂炮弹、炸弹、导弹、火箭弹、航空布洒器、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资料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 一、核武器与核事故 (一)核武器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的各种效应起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 光辐射:通过灼伤皮肤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火灾等造成伤害。 冲击波: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作用。 早期核辐射:可以穿透人体杀死细胞,严重时引起放射性病。 ④核电磁脉冲: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与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 ⑤放射性沾染:可通过放射性射线伤害人体细胞。 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均出现在爆炸后十秒时间内,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则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核武器的防护 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设施复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平时准备:制定家庭紧急撤离方案;准备简易防护器材和生活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掌握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就近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疏散路线。 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骤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 室内人员的防护:听到核武器袭击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按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掩

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就近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室外人员的防护: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厚重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就近隐蔽防护。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遮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 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受到间接伤害。 核武器袭击后的行动:服用预防药物,及时撤离沾染区,集中处理受染服装,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洗消。冲击波过后,应立即站起,迅速抖落身上的灰尘,尽快进入人防工事或撤离沾染区域。 进入人防工事后,应对人员或物品进行洗消。 撤离沾染区时,应穿戴好防毒衣、防毒面具。 没有防毒器具也可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遮盖暴露的皮肤,用耳塞或棉球塞住耳朵,戴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扎好“三口”即领口、袖口、裤脚口。 洗消用过的水应排入指定的污水坑内。用过的棉球等垃圾应倒在指定的地点,不能随便乱倒乱丢。 ④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活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一侧行动。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门窗,盖严棚布,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

(安全生产)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

广州瑞发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讲义之一 广州瑞发有限公司编制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 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

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 2 1H、3 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 一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

军事与化学第一节 化学武器基础知识

第十四章军事与化学 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球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某些地区仍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争斗不断,战争频发。如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局势、利比亚战争、巴以问题等等,这些地方的人民深受其害,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各国开始扩充军备,企图用军事实力来安定国家。我国人民虽然爱好和平,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也要应对外来势力的挑衅,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加强震慑力,打击一切敌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建立强大军队,研制新型武器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化学武器基础知识 人类应用有毒的化学物质由来已久,包括生产斗争和从事战争。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燃烧未干的木材或湿草产生刺鼻的浓烟,将藏匿在深穴岩洞中的野兽熏出,然后猎取而食。后来,人们将这种方法用于战争,以对付敌人。 一、化学武器的定义 1、毒剂 在战争中以毒性杀伤人、畜和破坏植物的化学物质叫毒剂。 2、化学武器 装有毒剂的武器、器材统称为化学武器。 二、化学武器的特点 1、以毒性杀伤人畜,不损坏设备器材。 2、中毒途径多。 3、杀伤范围广。 4、持续时间长。 5、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大。 三、化学武器的局限性 1、气象因素 风向:顺风利于使用毒剂;逆风/不定等使用不利。 风速:小于1m/s 或大于6m/s时,不宜使用。

气温:温度高加速蒸发,严冬时某些毒剂凝结。 湿度:湿度大,稀释作用,毒剂浓度降低。 雨雪:冲刷、水解、覆盖等。 2、建筑、地形、地貌 高山阻挡毒气扩散,水网稻田加速毒气失去作用;高地、开阔地毒气扩散快。 3、化学防护程度 良好的防护可以减弱化学武器的杀伤和牵制作用。 四、化学武器的使用 1、使用兵器 按战斗使用,化学武器一般有毒剂炮弹、炸弹、导弹、火箭弹、航空布洒器、地雷、手榴弹和毒烟罐等,毒剂弹又可分为暂时性毒剂弹和持久性毒剂弹。 2、施放方法 即爆炸分散法、热分散法和布洒法。 3、化学武器的袭击方式 化学武器的袭击,可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采用不同方式,一般有杀伤性化学袭击、扰乱性化学袭击和迟滞性化学袭击三种。 五、化学武器的防护 (一)集体防护 利用人防工程进行的防护。 (二)个人防护 个人利用防护器材进行的防护。 1、呼吸道防护 配有面具的人员应立即闭眼、停止呼吸,将面具迅速准确地戴好,在睁眼前要呼一口气;没有防毒面具的人员可使用事先自制的浸水、浸碱和包土颗粒的口罩、纱布、毛巾、帽子、手帕、衣服等简易器材防护呼吸道。 2、眼睛防护 在没有面具的情况下,可用自制简易防毒眼镜、改制的防风眼镜对眼睛进行防护。 3、皮肤防护 除了穿戴制式防毒衣外,还可利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如需要通过染毒地域

[防空防灾知识] 防空防灾科普知识

[防空防灾知识] 防空防灾科普知识 防空防灾知识 一、人民防空定义 人民防空是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保存战争潜力所采取的行动,简称人防。外国多把民众参与实施的战时防空与平时救灾相结合,称为民防。 二、人民防空的方针和基本原则 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 人民防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坚持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坚持人民防空与军事防空、要地防空相结合;坚持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救灾相结合;坚持长远建设与应急建设相结合;坚持国家建设与社会、集体、个人建设相结合。 三、人民防空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人民防空作用不仅仅是在战时,而且在平时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人民防空的设施、设备,如工程、通信警报网,除保密部位外,都可以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平时坚持岗位练兵,在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时可以投入抢险抢修、救灾救护,为减轻灾害损失发挥重要作用。公民通过接受人民防空教育,掌握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特除情况下的求生技能,在平时遇到突发灾害或事故时,就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自救互救,保护自己,减少伤亡。 四、人民防空的任务和措施 人民防空的任务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人民防空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群众自身采取的防护措施,通过接受人民防空知识教育,熟悉和掌握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特除情况下的求生技能等。二是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的防护措施,主要是按照人防的要求,修建人民防空工程、通信、警报设施,做好城市人口疏散和安置的准备,制定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和抢修方案,组织群众防空组织等。 五、人防工程定义 人防工程也叫人防工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或山体中的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有效地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是坚持城镇战斗,长期支持反侵略战争和国家统一战争并且直至胜利的工程保障。 六、人防工程的作用 人防工程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各种杀伤因素和对常规武器的袭击,都有着重要的防护作用。 人防工程不仅在战时对空袭有着良好的防护作用,而且在各种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时,也有着重要的防护作用。由于人防工程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减少建筑用地,在平时已被广泛利用。如地下商场、旅馆、仓储、医院、学校、工厂等,既促进了经济建设,又使之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使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得到体现。 七、人防工程的防护设施 一般的人防工程内防护设施主要有密闭、滤毒通风、洗消等设备。 (一)密闭设施:主要是由防护密闭门、防毒通道等组成。它的作用是阻止染毒空气进入工程内。防护密闭门还能防止冲击波,既有防护作用又有密闭作用。两个相邻密闭门之间的空间称作防毒通道,可降低漏入毒剂浓度,便于人员进出。 (二)滤毒通风设施:滤毒通风设施由滤尘器、滤毒器和风机、管道等设备组成。滤尘器和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着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 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 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 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 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防空防灾知识

防空防灾知识 一、人民防空定义 人民防空是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保存战争潜力所采取的行动,简称人防。外国多把民众参与实施的战时防空与平时救灾相结合,称为民防。 二、人民防空的方针和基本原则 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 人民防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坚持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坚持人民防空与军事防空、要地防空相结合;坚持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救灾相结合;坚持长远建设与应急建设相结合;坚持国家建设与社会、集体、个人建设相结合。 三、人民防空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人民防空作用不仅仅是在战时,而且在平时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人民防空的设施、设备,如工程、通信警报网,除保密部位外,都可以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平时坚持岗位练兵,在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时可以投入抢险抢修、救灾救护,为减轻灾害损失发挥重要作用。公民通过接受人民防空教育,掌握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特除情况下的求生技能,在平时遇到突发灾害或事故时,就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自救互救,保护自己,减少伤亡。 1 四、人民防空的任务和措施

人民防空的任务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人民防空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群众自身采取的防护措施,通过接受人民防空知识教育,熟悉和掌握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特除情况下的求生技能等。二是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的防护措施,主要是按照人防的要求,修建人民防空工程、通信、警报设施,做好城市人口疏散和安置的准备,制定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和抢修方案,组织群众防空组织等。 五、人防工程定义 人防工程也叫人防工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或山体中的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有效地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是坚持城镇战斗,长期支持反侵略战争和国家统一战争并且直至胜利的工程保障。 六、人防工程的作用 人防工程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各种杀伤因素和对常规武器的袭击,都有着重要的防护作用。 人防工程不仅在战时对空袭有着良好的防护作用,而且在各种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时,也有着重要的防护作用。由于人防工程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减少建筑用地,在平时已被广泛利用。如地下商场、旅馆、仓储、医院、学校、工厂等,既促进了经济建设,又使之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使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得到体现。 七、人防工程的防护设施 2 一般的人防工程内防护设施主要有密闭、滤毒通风、洗消等设备。

人防教育《§3.1核武器及其防护》教案

§3.1 核武器及其防护 嘉善县泗洲中学吴佳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核武器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掌握遇到核袭击时的防护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核袭击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核武器简介 2.对核武器的防护 教学方法:讲课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教具准备:PPT、毛巾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视频:日本广岛、长崎核爆炸——最早使用的核武器 【进行新课】 一、核武器及其爆炸方式 1.核武器 (1)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 (2)核武器的特点:杀伤破坏因素多、程度重、范围广、时间长。 (3)核武器的分类:主要有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图片)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是指弹头部分,而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图片) 2.核武器的威力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TNT当量”来表示。当量是指爆炸时放出的总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3.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地面(下)爆炸、水面(下)爆炸等。 4.核武器空爆时外观景象(图片) 核武器爆炸景象的共同点:依次出现闪光、火球、尘柱、蘑菇状烟云,并在不同距离上先后听到核爆炸的巨大响声。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1.光辐射 2.冲击波 3.早期核辐射 4.放射性沾染 5.核电磁脉冲 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是在核爆炸最初的几十秒之内产生杀伤破坏作用,又叫瞬间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危害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国防知识:三防知识-作文

国防知识:三防知识 所谓三防,是指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防护。 它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有效形式。 一、人员对核、化、生武器的防护核、化、生武器对人员具有巨大的杀伤破坏作用。 但只要防护得当,是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对人员的杀伤的。 因此,了解三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员对核武器的防护核武器,又叫原子武器。 它是利用原子核瓜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一般泛指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 核武器对人员的杀伤破坏作用,是由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四种杀伤因素造成的。 人员受到一种杀伤因素的伤害叫单一伤,受到两种以上杀伤因素的伤害叫复合伤。 当敌人使用核武器时,人员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波、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的防护由于冲击波、光辐射和早期核国徽持续时间非常短,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 对瞬时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主要是:当人员处于具有密闭、滤毒通风设备的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先行隔绝,再根据情况进行滤毒通风或清洁通风。

在隔绝时,应保持安静,不要吸烟,少用或不用明火照明,以减少工事内氧气的消耗。 当人员处于不密闭的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人员应用棉球等堵住耳孔,以防彭膜损伤。 当人员隐蔽在露天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人员应卧倒在工事底部,闭眼、闭嘴、腹部微收,两手交叉垫于胸下。 两肘前伸,使两大臂遮皋怖部,避免或减少光国徽对暴露皮肤的伤害。 在单人掩体内的人员可蹲下,姿势尽量低下,可用两手堵塞耳孔。 当人员来不及进入工事时,发现闪光后,应迅速利用就近地形地物卧倒(与露天工事内的卧倒动作相同)。 卧倒的方向依核武器爆炸的方向和地形的特点而定。 在开阔地面的人员应背向爆心卧倒。 当地形地物较小时,应对向爆心卧倒,以重点防护头部。 在室内来不及外出隐蔽的人员,应该避开门、窗,在屋角或靠墙下的床下、桌子下卧倒,以避免间接伤害。 正在行驶的车辆,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停车,车上人员最在车上卧倒,不能卧倒的人员姿势要尽量低,并把紧车厢或把手。 .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当人员在沾染区内时,为减轻放射性沾染的伤害,应及时戴上防护面具或口罩,也可用毛巾捂住口鼻;穿上防护靴套,或将裤腿、袖口扎紧,用雨衣、兼布、床单等就便器材把暴

防空防灾学习知识课程教案

第一课:空袭与人民防空的任务与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战争危险的存在,增强国防 观念。 2、了解人民防空的概念和任务,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信号的特征。 3、了解什么是三防,认识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的特点和破坏的严重性。 教学重点: 1、结合国际、国内形式,进行。 2、明确普及防空知识的意义。 3、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特征。 教学难点: 人民防空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事例和道理说明课题内容,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人民防空的任务 人民防空:(简称人防)是人民群众为对付空中袭击所采取的有组织的防御措施。(外国称民防) 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 防空袭警报: 预备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 紧急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 解除警报:鸣3分钟。 人民防空的基本任务:在遭受敌人空袭时,保护广大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消除空袭后果,保持社会安定,配合军队坚守作战。 二、人民防空的作用 1、人民防空是保存战争潜力的有利措施 2、人民防空可以增强城市的要塞作用 3、人民防空对延缓和制约战争的爆发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三、普及防空教育的意义 1、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 三防: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 不仅提高了个人素质,在平时的突发灾害中进行防护,较好地保存自己。如非典时期。 3、拓宽知识面,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加强个人修养,拓宽知识面,锻炼应变应急能力,提高身心素质。 练习: 1、人民防空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空警报有几种?它们的音响特征分别是什么? 3、普及防空教育的意义:⑴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