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1德隆帝国始末

01德隆帝国始末

01德隆帝国始末
01德隆帝国始末

德隆帝国始末

第一阶段:原始积累

1986年,曾两次考入大学但因故都未能顺利毕业的唐万新,开始在乌鲁木齐与几个朋友一起做小生意,这一年他22岁。他们最初在学校里卖盒饭,之后搞彩色摄影冲印,赚了一笔钱。接着先后折腾过服装批发、挂面厂、化肥厂等小型实业,还在1988年承包了新疆自治区科委下属的新产品技术开发部,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到了1990年,不仅将之前卖盒饭和搞摄影赚到的利润赔掉,还背上了50万元的债务。1991年,唐万新开始做电脑生意,一度是新疆最大的配件供应商,据说光四通打印机就卖了2万台,钱又赚回来了。

在不断寻找赚钱机会当中,时任中学教师的唐万新之兄唐万里也加入进来。1992年,新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800万元,“德隆”字号第一次出现。1992年下半年,深圳股市传来通过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的消息,唐万新花钱一下请了5000人以出去玩一圈的名义到深圳排队领取认购抽签表,这些人一排就是3天,而抽签表很快变成了德隆的大把钞票。

据唐万新后来回忆,“1993年之前法人股和流通股界限不清,只要是股票,大家认为都可以上市,我把法人股全部卖了,几个月就赚了几千万。比赚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资本市场有了切身的体验。”但事实是,赚钱比体验更重要,借助股市他彻底完成了原始积累。

第二阶段:初步扩张

1996年,唐万新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是时任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的王明夫,王提出了“走到K线背后去”的口号,认为试图获取超额收益的投资者,需要进行一次从发现价值到构造价值的跨越,“发现价值是去寻找黑马,而构造价值是去培植黑马”。这些看法让唐万新激动不已,如获至宝。

从此,唐氏兄弟的股市博弈开始改变玩法。德隆通过购买法人股的办法控制上市公司,一边继续在二级市场上炒股获利,一边摸索着向实业运营者转型。1996年10月,德隆第一次在资本市场公开露面,受让了部分新疆屯河(SH 600737)法人股,次年通过控股屯河集团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1997年5月,德隆于北京召开了“达园会议”,这是其历程中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务虚会。会议上,唐万新基于自己对世界范围内产业调整的判断和王明夫的价值理论,德隆确立了由“项目投资”转为“行业投资”的投资理念,即由投机转向投资。德隆的目光投向了传统产业,相信自身认识到了中国传统产业的价值及其症结所在,决定介入并整合传统产业(包括生产、销售、人才),而整合的手段便是所谓的资本运作。

1997年6月,受让沈阳合金投资(SZ 000633)法人股;同年11月,受让湘火炬(SZ 000549)法人股;而收购的资金正是来自新疆屯河控股的新疆金融租赁公司发行的1亿元特种金融债券。这三次收购是德隆奠定其产业基础,同时也是奠定其在资本市场江湖地位的关键战役,借此确立起食品业(包括番茄酱和果汁)、机电业和汽车配件业的基础,而这三架马车最终也成为股市中表现最坚挺的庄股(直至2004年之前)。

所谓做产业,唐万新的表达是“份额投资”。与其它企业在境内外建厂做起,一点一点打品牌、抢市场的滚动发展方法不同,德隆的宏大思路是:先控制上市公司;然后通过注入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使上市公司的主业发生变化;进而

通过国内外并购、托管、委托加工等形式,对上市公司所处产业进行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最后,通过对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的整合,扩大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形成规模化和垄断性经营。唐万新认为,这种产业整合的战略可以更快捷地树立企业的市场优势,事半功倍地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1998年,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改制为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1月,德隆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初期注册资本2亿元,“德隆国际”成为德隆系事实上的最上层控股性公司,由它控股新疆德隆和新疆屯河集团;同年8月,该公司更名为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同年10月,德隆国际的注册资本增至5亿元。德隆国际的持股结构相对较为分散,其第一大股东为唐万新,以出资额6800万元持有13.6%的股份,唐万里持股6.7%。

在这一时期,德隆不断在股市上攻城拔寨,一时间风头无双。尽管唐氏兄弟开始有意识地在以番茄酱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红色产业”上进行整合,并在水泥、汽车零配件、电动工具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并未形成清晰的战略思维,仍处于模糊的摸索之中,是一种由“机会经营者”向“产业经营者”转型的本能冲动,而非自觉。

这一时期为德隆留下深刻影响的是其越传越邪乎的庄家“盛名”,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媒体,都视其为负面代表。与之相伴的是,唐氏兄弟始终选择沉默和不透明,这种有意无意中造成的“神秘性”又进一步强化了外界对德隆的负面印象。这种与外界“对立”的日积月累,最终成为德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并加速了其灭亡,唐氏兄弟再也无力回天。

第三阶段:战略整合

尽管德隆在1996年开始提出产业整合的概念,但真正明确这一概念,并使其成为自觉的战略行动,则是在2000~2001年间。

在宁高宁领导下的华润集团是在中国进行产业整合的先行者,先后在房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等领域进行了一连串大手笔的并购,并迅速成为所在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唐氏兄弟正是在关注并研究了宁高宁的做法之后,于2000年末清晰地提出了要做产业整合者的宏大战略,在三家核心上市公司层面相应调整随后展开。

新疆屯河:2001年5月,新疆屯河与汇源集团合资组建北京汇源,出资5.1亿元现金,持股51%(但在2003年5月又将股权转让给湖北威陵,后证实为汇源集团实际控制人朱新礼回购),并意图通过北京汇源进一步整合国内的果汁乃至饮料行业,其目标公司包括如今风雨飘摇的健力宝。

新疆屯河开始迅速整合旗下包括水泥在内的非农业资产,即使是被认为想象空间巨大的金融资产也被转让出去(2003年1月和3月,分别转让了金新信托和新世纪金融租赁的部分股权),套现之后的资金基本被用在了农业产业化方面。2003年1月,新疆屯河完成了与天山股份(SZ 000877)之间的整合,将水泥资产转让给后者;2003年8月,新疆屯河又正式成为天山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将其纳入旗下。

而在2003年7月1日,新疆屯河入选上证180指数成分股,此事件在当时引起广泛争议,认为“特征如此明显的庄股入选成分股,乃是对股市的一大讽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却是德隆逐步得到官方认可的标志之一。

湘火炬:2001年9月,与陕西齿轮总厂合资组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与东风汽车合资组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与重庆

重型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8月,决定收购中国航天华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一连串的合作,让人感觉到德隆从汽车零配件进而运作整车的企图。时任湘火炬董事长聂新勇如此表示:“湘火炬进入整车领域只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湘火炬原先的主业是汽车零配件,但是中国的几大汽车巨头都有自己的配件体系,湘火炬很难打得进去,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我们认为,整车市场的市场容量更大,更适合公司今后发展。”

而合金投资尽管在电动工具领域具有优势,但市场规模有限,德隆在2004年初曾意图将其与湘火炬合而为一,最终未获批准。

在这一阶段,德隆开始试图扭转自己的负面“庄家”盛名,以“产业整合者”面目示人,并获得了官方认可,灰色运作的政策风险随之化解。2002年5月19日,在首届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论坛上,唐万新作了题为《德隆机电业的整合》的发言,通篇全是关于德隆机电业的理念与操作。2002年11月26日,唐万里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这是民营企业家被官方接受的重要标志。2002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的理论文章,作者正是唐万里,他开始畅谈自己的产业整合构想和资本运作之道。

德隆似乎要由此一帆风顺,不可阻挡了。唐万新也有这种感觉,他在2003年6月接受采访时称,这是德隆历史上经营最好的时刻,没有逾期欠账款,银行账户可支配现金约11亿元。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危机早已种下,灭亡就在眼前。

第四阶段:危机爆发

实际上,们现在很难定义德隆危机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从它投身股市的那一天便注定了其结局。从这个意义上,2004年4月13日成为一个标志,当日合金投资跌停,次日“老三股”全线跌停,一发不可收拾。几周之内,流通市值损失达上百亿元。

据称,在2000年德隆内部有过讨论,是否要择机退出二级市场。唐万新认为,中国股市将看涨10年,股指可以往上看到2万点。在1999年“5#zhPoint#19”行情以后的狂热气氛中,这一判断被德隆上下接受了。由此,德隆继续深陷在二级市场,维持着“老三股”不败的神话,而在2001年中股市由牛转熊以后,这一决断大大加重了德隆的财务负担。一位曾与之有过合作的民营企业家透露,他在当时有个判断:德隆很可能挺不过2001年。

在2000年12月“中科事件”后,社会舆论突然将矛头对准了德隆,“德隆是庄家”成为数百家媒体的显著标题,2001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炮轰德隆(《新财富》当月刊登了郎主笔的《“德隆系”类家族企业中国模式》一文)成为这一时期质疑风潮的标志。之后,德隆旗下的金新信托因此发生挤兑风波。金新信托挤兑风波成为德隆发展的重要转折。当时,唐万新不顾大多数人“听任其破产清算”的建议,力主挽救。他认为,如果德隆不管这场挤兑危机,任凭其破产,德隆可以毫发无损,仅仅是新疆屯河会亏1亿元左右。面对“如何取舍”的问题,德隆董事会在杭州开会辩论,唐万新考虑到金新信托毕竟是家乡(新疆)的企业,其股东有几万名自然人,如果破产,必然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德隆有责任避免其破产;另一方面,当时的德隆财务状况良好,负债很少,有一定的能力救援金新信托。

据称,德隆从所属产业中调动资金以理财、存款等名义支持金新信托,其中旗下上市公司共计支持28亿元,非上市公司支持10亿元,德隆从此走向资金链

紧张和全面危机的不归之路。此后,类似挤兑风波又发生了3起,为打通多种融资渠道,德隆全面挺进金融业。

2002年元旦,德隆国际召开执委会,商讨成立一家金融混业经营战略管理机构,这就是后来的“友联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德隆将金融企业(信托、证券)以前单一的理财服务改为客户全面金融服务(即混业)。除理财外,推出了“战略并购”、“战略退出”、“MBO”、“借壳上市”、“杠杆收购”等一系列金融新产品,目的是增强客户的信心。接着,又收购了“伊斯兰信托”、“南京国投”、“恒信证券”、“中富证券”、“三江源证券”,控股或参股了“昆明商行”、“南昌商行”、“长沙商行”、“株洲商行”等。经过一番努力运作,德隆金融企业的挤兑危机渐渐“缓解”了。

但就在德隆局势稍微好转一点之时,唐万新再一次遇到了内外交困的可怕局面。早在2002年,中国工商银行就已经警觉到德隆系通过关联公司贷款的融资方式,有可能对银行形成重大风险。在此之后,工行总行就要求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在与德隆系发生业务时,一定要注意担保、抵押。

2003年7月,市场上对德隆系旗下上市公司的质疑之声又起。当月18日,地处西南的《成都商报》发出一则所谓“独家新闻”,称正在那里访问的郎咸平和当地记者喝茶时透露,中国证监会正对德隆展开全面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德隆旗下3家上市公司高达20亿元的担保问题。尽管稍后郎咸平通过《证券时报》公开表示,内地媒体对他的谈话有误解,报道的是他两年前的观点,自己最近两年没有对德隆进行研究;但这则“独家新闻”已通过网络被迅速传播。

2004年初,德隆做出决定,抛售持有的流通股套现,以应对眼前现金流紧张的局势。由于筹码绝大多数集中在德隆手中,抛售行为立即引起二级市场股价的持续下跌,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质疑。2004年3月2日,某财经杂志提前在几家门户网站上发表一篇题为《德隆资金链绷紧》的文章,一种“关于市场能否承受德隆系崩盘的恶果”的猜想隐隐约约出现在舆论的预测当中,称“德隆系已经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德隆集团已经将大部分资金压在了旗下的各只股票上,由于资金短缺,德隆近期在股市上的实际动作已经很少,不要寄希望于德隆会再度为这几只股票护盘,现在他们都铆足了劲往外跑”。德隆的处境更加被动。

从2004年4月13日起,德隆系股票跌入下降通道,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资金占用等情况开始暴露,金融机构的委托理财黑洞也显现出来。风暴迅速席卷了德隆,唐氏兄弟尽管多方奔走努力,但在事实上已无力回天。2004年6月,有关部门成立了由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作为召集人的工作小组,处理德隆的金融产业和债务问题。

在央行工作小组进行了2个多月工作以后,有关德隆危机的处理终于有了阶段性的成果。2004年8月19日,国务院向央行下达有关文件,正式批复了市场化解决德隆危机的整体方案——德隆将被一并交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整体托管。8月26日,德隆系的公司控股方或关联方新疆德隆、德隆国际、新疆屯河集团与华融签订《资产托管协议》,这三家公司都将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不可撤回地全权托管给华融,由华融全权行使其全部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权利。至此,唐氏兄弟已无法掌握德隆的走向。

尽管德隆的产业整合效果尚未充分显示,但在某些领域已经奠定了其地位;尽管德隆曾经游走于灰色地带,但其已表现出从经营机会型企业向经营产业型企业的转型意愿和行动。就在德隆规避了政治风险、甚至可能化解财务风险之际,这座大厦却顷刻倒塌,而其死去的过程引起的震动直到现在仍未充分显现出来。

唐氏兄弟费尽心机、倾近20年之力搭建起来的企业帝国无法逃避将要消散的结局,但对于仍处在转型期的众多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他们能逃脱德隆式的命运吗?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会有许多的标准,诸多的标准在我这里就会组成一个标准,那就是这部剧要能让我看的下去,我说好才行。这两天看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就是一部我很满意的电视剧。 这部剧的主要内容是以商鞅变法为主。其他的细枝末节我并不关心。我与平时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比了下,里面那有关商鞅的政绩和与魏国的战争的确也遵守了历史史实。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变法行为。整个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三千多年,大多数的所谓变法说是变法,倒不如说是新政,是在以往的政治漏洞上些补救的方法。可商鞅变法不同,它是将之前秦国的国策全部推翻,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体系。当时的战国时代可以说寻求变法的国家不计其数,可真正的成功的没有几个,也就吴起的变法有成功的可能,可最后还是被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给推翻了。然后就是后世之中能将之前陈旧的政策推翻建立一套新的政治体系的也就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了。 商鞅的变法能成功也脱离不开当时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天下无论哪个国家想要通过变法富强起来,要有一个好的改革家,其次就是要有一个绝对拥有权力的一把手的支

持,若是只是国君想要富强,可经不起周围人的打击,那改革不会继续下去,更何况成功了。 秦国的变法的主体就是让当时穷困的秦国富强起来,要通过人事改革来改变贵族掌握的话语权,要让这个国家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到自我身份的上升空间。要么通过军功,或者就是耕种来获取爵位来让自己和家族拥有阶层跨越。不得不说这点在当时那贵族掌握一切话语权的社会中,做出如此决定无论是眼光还是决心都让人感到佩服。当时不管是耕种还是战争,都是由贵族掌握的,普通老百姓只有服从的份,没有从中间的努力工作获得什么的权力。商鞅的变法直接就打破了这种一个阶层掌握的情况,让那些普通人家的老百姓能看到,只要自己在战争中获得军功,就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实在的利益,这个激励的项目也让秦国在后来对山东六国的战争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往由贵族掌握的国家,普通人的表现只能是白表现,就算征召入伍也是白忙活一场,有了军功不赏,要是死在战场上也是白死,只能说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那种国家政策下出现的人的行为只能是出工不出力了。同样的奖励机制吴起在魏国的改革也是通过奖励来刺激军卒的战争力。几百年后南北朝的世家也是如此对待普罗大众的,那时南朝的社会风气和军事能力都是一塌糊涂。 里面有三段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谈话的内容是商鞅以王道和霸道之法来探测秦孝公对于变法的预计,这两次也和

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有感

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有感 毕十六年之功,煌煌五百万言,这是一部追寻“中国原生文明”的历史巨著,这是一幅气势恢弘、绚丽多彩的史诗画卷,这是一曲跌宕起伏、气势磅礴的历史交响乐。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秦帝国悠远历史的灿烂星河,它用丰沛的想象力为我们重塑了那个遥远而又心向往之的伟大时代。孙皓晖先生以其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创作完成的巨著《大秦帝国》成为当下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一件精品。我近期拜读了该书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壮阔激烈的战争场面、曲折传奇的人物命运常常让我陷入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翻读时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掩卷沉思耳畔依旧战马嘶鸣、古琴悠悠。读后颇多感慨,故写就此篇读后感,略记一二。 该部自秦献公少梁之战受挫(公元前362年)至秦孝公病殒,太子嬴驷即位、商鞅被车裂止(公元前337年),时间跨度二十六年,历经秦三位君主,其间更涉及战国年间各国竞相变法、征伐战争等诸多内容。小说以处于“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的战国时代为背景,以商鞅变法为主线,生动记述了秦帝国通过变法摆脱积贫积弱图强自立的历史过程。作者之所以选择商鞅变法作为整部大秦帝国历史的切入点,我想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秦国洗辱雪耻、奋发自强的最重要时代,亦是大秦帝国得以长足发展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根基所在。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彻底的变革,它深远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直至今日。 秦孝公是变法强秦的第一推动力,更是秦帝国的“基石君主”。即位之初,秦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秦孝公自断两指血立“国耻碑”,并向天下发出了千古未有的“求贤令”。就是这张“求贤令”揭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历史大变革。然而改革的进程是

《大秦帝国之纵横、崛起》观后感

《大秦帝国之纵横、崛起》观 后感 《大秦帝国之纵横、崛起》观后感 一个偶尔的空档,无意间看到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我是 先从崛起看的,觉得不错,然后又找到纵横接着看,好死不死, 一天不看完一天就惦记着,到今天终于把两部大戏都看完了。 居然花了这么多时间,看完之后还是颇有感慨。趁着晚上这 点空闲,我就来说道说道。 之所以会对大秦帝国的历史这么感兴趣,首当其冲的原因, 就是因为大秦统一了中国,为后世整个中华的版图立下了汗马功劳。后面的朝代不管如何更替,都是建立在大秦一统天下的基础 之上的。 从剧情来看,我不管他是根据史实还是另有演绎,但这部剧 基本上还是贴近事实的。秦国一开始只是偏居西域,战国七雄里 西边的一个小国,在数十年里面商鞅变法,发奋图强。几代君王,总体上坚持新法,励精图治,为提升秦国的国力,打下了扎实的 基础。 可是如果仅仅只是有一个基础,它是成不了事儿的,战国七 雄对吧?纵观历史,当时各个国家里面没有绝对强大的一国,试想,但凡有一国拥有绝对的实力,就不可能七雄并立。

作为当时秦国来说,一方面,对内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提升物质基础,还要制造武器,加强训练等,总之就是要提升内功。另一方面,对外要纵横捭阖,远交近攻。不管是伐交还是伐战,不管是大棒还是怀柔,总之,就是要用军事和外交的手段, 在各国之间游刃而有余。这本身很不容易。 其次,最大的感觉就是在那个乱世,所谓时势造英雄,正因 为七雄并立,那也是各种人才不拘一格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我 最感慨的就是在那个时候各种人才前赴后继,说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一点都不夸张。其实你细想一下,这个和我们现在的电商江湖,是不是有一点类似呢?所谓战国七雄,现在的电商是不是也 就是被那几个所谓的寡头所垄断?但是不管是百度也好,还是腾 讯也罢,任何一家公司又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把其他竞争对手都 甩的远远的。这一点难道不像战国七雄吗? 那么,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又不是BAT公司里面的 其中一家,可看完整部剧我似有所得:现在有可能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在江湖里面还是群雄乱舞,这可能恰恰是我们这种中小个体 能够异军突起,找缝隙生存甚至逆袭的最好时机。想一想,再往 后走,各大资本寡头,把各种风口牢牢锁住,一般的草根还有机 会冲进去吗? 机缘巧合,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但已经生在了这个时代。这 5年里的各种明刀暗枪人情冷暖,自然从没少过,但是,再细想一下是什么让我一如既往坚持走到现在?从小的方面说,实现自己

加拿大外交政策

加拿大的外交政策之前是亲美的。在06年的时候出台的加拿大外交7重点中就表示“美国最重要”,不过“赫尔姆斯伯顿法”的颁布引发美加贸易冲突,除了体现两国在自由贸易原则上的分歧外,也反映出加拿大在对美国的政策方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都出现衰退。这对加拿大的发展无疑于雪上加霜。所以,当美国对伊拉克宣战时,加拿大并未成为其盟军。加拿大反而重点关注亚太地区及中国了,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拿大政府提出了太平洋地区2000年倡议的新计划,其目的在于强调加拿大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及工业利益。历史上,加拿大并不太关注亚太地区的安全问题,但随着对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关注,加拿大提出了建立多边安全体系的设想。 加拿大作为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世界经济大国,能在国际政治交往中获得符合自己身份的地位,自然成为其迫切的需要。在国际关系领域,加拿大拥有超出它自身实力的影响力主要是依靠它富有变化性的外交理念和出色的外 交实践。为适应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势,加拿大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两大阶段性特点。在自治领建立之后,加拿大开始了为实现独立外交的一系列政治努力。二战后,加拿大一改过去强调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西方联盟的整体利益,对自身利益采取遮遮掩掩的态度,开始强调独立自主外交,凸显国家利益。 中国外交部要求加拿大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加拿大如此答复的 1 台湾并非加拿大所拥有的领土,所以加拿大没有权利承认台湾主权归属于谁。如果是加拿大所拥有的北极圈诸小岛与中国有争议,加拿大才有权力承认其归属。这是从罗马法以来的所有权法理,国际法当然也依此原则适用。 2 没有任何国际法理论使加拿大有“权力”承认、或有“义务”承认与它无任何关系的台湾的主(熊)权归属。中国要求加拿大做这种承认毫无道理。 3 即使加拿大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实际上并无任何效果和意义。因为加拿大国民、飞机、船舶要进入台湾,拿北京所发签证根本无效,还是要向台湾当局所代表的中华民国zf申请签证,承认其对台湾实效统治,这等于是立刻又以具体行为否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 加拿大若在国际条约中承认台湾是中国(PRC)的一部分,依照条约必须履行的原则,加拿大势必派兵攻占呆湾,负责把台湾交给中国(PRC),这是多梦荒谬的一件事。 5 台湾如果的确属于中国,则北京又何必要求各国承认?例如,海南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根本不必要求他国承认。反之,台湾若非中国领土,中国即使到处去要求他国承认,实际上也没有国际法效果。如果台湾是有纷争的领土,中国也应当去找与该领土有关的当事国交涉及承认才有国际法效果。强迫无关的第三国承认是毫无意义的。

TED演讲—Martin Jacques《了解中国的崛起》(中英对照)

Martin Jacques: 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China The world is changing with really remarkable speed. If you look at the chart at the top here, you’ll see that in 2025 these Goldman Sachs projections suggest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be almost the same size as the American economy. And if you look at the chart for 2050, it’s projected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be twice the siz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and the Indian economy will be almost the same size as the American economy. We should bear in mind here these projections were drawn up before the Western financial crises. 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得改变着。如果你看着这上方的图表,你会看到在2025年,高盛投资公司的这些预测表明中国经济规模会和美国经济几乎相当。如果看2050年的图表,预测表明中国经济规模将会是美国经济的两倍,印度的经济规模将会和美国的经济几乎持平。在这里,我们应该记住这些预测是在西方经济危机之前做出的。 A couple of weeks ago, I was looking at the latest projection by BNP (Banque Nationale de Paris) PARIBAS for when China will have a larger economy than the United States. Goldman Sachs projected 2027. The post-crisis projection is 2010. That’s just a decade way. 几周前,我查看法国巴黎银行的最近预测,中国在什么时候会超越美国经济,成为第一大经济体。高盛投资公司预测2027年。危机过后的预测是2020年。这也不过只有10年的光景。 China is going to change the world in two fundamental respects. First of all, it's a huge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people, which has been growing for over 30 years at around 10% a year. And within a decade it will have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Never before in the modern era has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been that of a developing country, rather than a developed country. 中国将在两个基本方面上改变世界。首先,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它有13亿人口,在过去30年间它以每年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发展。在未来10年间,它会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世界现代史中,以前从来都是发达国家还没有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Second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modern era, the dominant country in the world which I think is China will become, will be not from the West, and from very very different civilizational roots. 第二,在现代史中第一次在世界上,我认为中国会变成大国,它有别于西方国家而它是从非常,非常不同的文明根源发展起的大国。 Now I know it’s a widespread assumption in the West that as countries modernize, they also Westernize. This is an illusion. It’s an assumption that modernity is a product simply of competition markets and technology. It is not; it is also shaped equally by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is not like the West, and it will not become like the West. It will remain in very fundamental respects very different. Now the big question here is obviously, how do we make sense of China? How do we try to understand what China is? And the problem we have in the West at the moment by-and-large is that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is

古罗马柱式特点

古罗马柱式特点 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但罗马时代的建筑艺术相比古希腊要更丰富多彩,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创立了两种新柱式: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并制定出了柱式的比例关系,形成了成熟的5种柱式,分别是罗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和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这些柱式规范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基本母题,至今仍在被广大建筑师所学习和模仿。 1.罗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外观跟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头下端添上一圈环状装饰;柱身下添加了圆环形柱础。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8:1,整个柱身显得比较粗壮。 2.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

柱式与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相同,只是把柱头上两个涡卷间的连接曲线改为水平直线。 3.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样子与古希腊科林斯柱式一致,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高大;柱身上有24条凹槽;柱头部分由两层毛茛叶和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成对出现。 4.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 塔司干柱式其实就是去掉柱身齿槽的简化多立克柱式,柱础是较薄的圆环面。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7:1,柱身粗壮。 5.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这种柱式是将科林斯柱式的顶端与爱奥尼克柱式的涡卷相结合,使形状显得更为复杂、华丽。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秀美。

心得体会-大秦帝国观后感 精品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一大秦帝国观后感 年前,无意间于网络上浏览到了电视连续剧《新大秦帝国》的信息,原以为《新大秦帝国》也不过是一部普通的历史剧。 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说起秦国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仅管如此,因为热爱历史的原故,我还是豪不犹豫的在线观看了此剧。 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 从一开始,这部电视连续剧就深深的吸引了我。 于是乎,一口气看完了51集。 本来当时就要写写观后感的,但是感觉此剧太博大、太深厚、太经典,不写则已,若写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迟迟未能动笔。 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决心写此观后感。 我个人认为,就总体来说,《新大秦帝国》是有史以来拍的最好,最有看头的一部历史剧!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国》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在我们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会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知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除此之外,秦王朝没有什么特别,似乎可有可无。 但《新大秦帝国》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 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 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 1.兴起:公元前1000年,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2.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2)统治措施 ①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平民同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 ③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3)《十二铜表法》 ①颁布时间:公元前450年左右。 ②主要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 ③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4)对外扩张: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5)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二、罗马帝国 1.背景: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后被谋杀,内战又起。 2.帝国建立: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3.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衰落: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民生凋敝。 2.灭亡: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古罗马古希腊柱式

1.罗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外观跟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头下端添上一圈环状装饰;柱身下添加了圆环形柱础。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8:1,整个柱身显得比较粗壮。 2.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 柱式与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相同,只是把柱头上两个涡卷间的连接曲线改为水平直线。3.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样子与古希腊科林斯柱式一致,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高大;柱身上有24条凹槽;柱头部分由两层毛茛叶和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成对出现。 4.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 塔司干柱式其实就是去掉柱身齿槽的简化多立克柱式,柱础是较薄的圆环面。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7:1,柱身粗壮。 这种柱式是将科林斯柱式的顶端与爱奥尼克柱式的涡卷相结合,使形状显得更为复杂、华丽。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秀美。塔司干柱式是古罗马5种主要柱式中的一种,它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

[1] 希腊柱式 多立克柱式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另外2种柱式是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都源于古希腊。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最早的高度与直径之比为6:1,后来改至7:1。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vb fgdcb,mn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大秦帝国》经典语录

在《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剧中有诸多经典语录,哲理深刻,颇为精辟,启迪心智,谨受教。例如: 第九集:卫鞅自解棋道势为上 “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造物最终又被芸芸众生围。此为棋道,亦是天道人道。所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 棋道,虽以围地为归宿,但必以取势为根本。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 第十二集:卫鞅孟子论战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馆长:本次大论战,是稷下迎接孟夫子入齐大典.学无止境,士无贵贱,诸位皆可向孟夫子挑战争鸣. 众人:请孟夫子开讲. 馆长:孟夫子,请! 孟轲:诸位,儒家创立百余年,大致主张,尽为天下所知, 一一重申,似无必要,就请列位就相异处辩驳发问,老夫做答,方能切中要害。 杨朱:在下杨朱,敢问夫子,天下万物何为贵,何为轻? 孟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众人:万岁,民贵君轻! 申不害:在下申不害,敢问夫子,天下动荡大争,要害何在?

孟轲:不师周礼,不行仁政,以杀戮征战为快事,是为要害。 申不害:仁政,周礼,井田制,夫子果真以为可行? 孟轲:国有圣君良将,仁政可行,周礼可行,井田制更可行。 申不害:邦国兴亡,夫子寄望于圣王复古,实则人治啊。 孟轲:人治侍德,至少强过先生权术治国。 申不害:在下正告夫子,术治乃法家之学,不是权术之学。 孟轲:如此法家,乱世之学也 卫鞅:大谬!孟夫子如此断言,大谬! 孟子:立论当有理有据,足下无端指斥,何其浅薄哉! 卫鞅:夫子大谬,凭据有三。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夫子断章取义,以术治派为法家全貌,此其一;法家三派,其根同一,皆以认同法治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有侧重。夫子无视法家根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此其二;法家术治派,是在行法根基之上着重整肃吏治,强化查勘官吏,与搬弄权谋有天壤之别。夫子有意抹煞根本,其论断之轻率无以复加,此其三。 孟子:你是何人,法家何派? 慎道:哈哈哈!天下士子听了!此人卫鞅,我法家法治派名士。 孟子:法治成家成派,老夫未尝闻也.苛政猛于虎而已,何足论之!卫鞅:夫子论学先定罪,不足道也。卫鞅唯告夫子,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

论罗马帝国崛起的原因

论罗马帝国崛起的原因 罗马,一个古老的名字,罗马被誉为“万城之城”,他有着辉煌的历史,罗马帝国的荣耀,天主教廷的至高无上都构成了罗马近2500年的辉煌。罗马发源于意大利台伯河中下游,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崛起于公元前2世纪。 罗马在起初只是意大利中部台伯河沿岸的一个小城邦。但到了公元1世纪,它已统治了一个帝国,其疆域北起不列颠,南抵利比亚和埃及,西至西班牙,东达叙利亚地区。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它的幅员辽阔,还有其生命力的长久:从公元前3世纪征服意大利起,直到公元5世纪蛮族入侵时为止,罗马帝国维持了约700年之久。这种非凡的扩张历程是通过同大大小小的邻邦——北非的迦太基等强大城邦,东方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后继者等君主,以及占据着西班牙、高卢等地的诸多部落——进行不间断的战争而完成的,直到罗马再也没有对手为止。 经过如此漫长的征战,罗马最终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罗马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呢? 探究罗马的兴盛是有着多样的原因的,毕竟由一个弹丸之地一跃而成为地跨亚欧非、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国不可能是因为某一种单一的原因促成的。共和制度的设立、法律的开明、统治者的贤智、人民风俗的质朴、品德的良善都是罗马兴盛的原因。但是真正支持罗马前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㈠罗马的军事制度 罗马的军制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罗马漫长的征战之中不断蜕变。

整个罗马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战争贯穿于整个罗马发展的始终。可以这么说,罗马是一个在马背上建立的国家。 罗马的军队整体上从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最后,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 在之后的几百年里,以军团为基础,罗马的军队制度不断改进,为了适应各种环境、各种名族的战斗,逐步演变扩展,并以此征服其它名族。 ㈡罗马的政治制度 任何成功的军事征服都与有效的政治制度有密切关系,古希腊学者波利比乌斯把政治体制比作是泉水的源头,它不仅是所有行动和规划的启始,而且也随之于途,直至完成。 至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埃特鲁里亚人塔克文的统治,废除王政建立共和,罗马自此进入了漫长的共和时期。此时罗马的最高行政官是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由森都里亚大会选举产生。执政官负责指挥军队,召集元老院会议和公民大会。但是由于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权力有限,彼此间又相互牵制,所有他们并不是罗马的最高统治者,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是元老院。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是由孙皓晖历经16载完成的一部大型历史小说,旨在“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该书分为《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和《帝国烽烟》六部,浩浩五百万言,讲述了秦国自秦孝公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经过六代七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以及秦帝国在秦二世统领下迅速衰落灭亡的残酷事实。本书根据大量的史实,将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想象力相结合,为读者重现了那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战国时代。 一、《黑色裂变》,绝境之中的涅槃 大秦帝国开篇描写秦魏少梁之战,秦献公大战中身中毒箭而亡,秦孝公嬴渠梁临危受命。此时的秦国已破败不堪,山东六国视为“蛮夷之地”,意图瓜分秦国。内忧外患中,秦孝公断指血书国耻石,广发求贤令招揽人才。后商鞅入秦,掀起了至今仍备受争议的商鞅变法,一代强秦由此崛起。 商鞅变法是秦国命运的转折点。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实施了“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的变法。一举废除秦国的旧制度,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奖励耕战,严惩不法,将当时的秦国打造成一辆战争机器。战国时期战争频发,打仗需要军队,需要粮食,而商鞅变法正是激励秦人去农耕,去参军。实行连坐之法看似严酷,不近人情,实是禁止秦人私斗,避免内耗,实现秦国内部的稳定。自商鞅变法始,

秦国的国力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充足稳定的战争储备和兵源使军事实力大增。 二、《国命纵横》,名士一言而诸侯震 第二部《国命纵横》主要描写了秦惠文王在位时,任用丞相张仪,针对苏秦的六国合纵政策实施连横国策,任用大将司马错,收复巴蜀。国际上利用连横政策来搞乱山东六国的合纵,国内收复“天下粮仓”巴国蜀国,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战国发展至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派——纵横说,掌握此种学说的名士被称为纵横家,苏秦、张仪便是纵横家里的代表人物。此部书也是围绕着合纵连横展开。苏秦与战国四大公子搞合纵,联合六国对付秦国;张仪便搞起连横,一一拆解六国间的合作。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名士对各国局势的影响,名士一言可抵十万雄兵,天下局势尽在他们的一张嘴中。难怪张仪在楚国被楚国令尹昭阳毒打昏迷后,醒来的第一件事是确定自己的舌头尚在否。 苏秦首提合纵,给了当时山东六国一个变法的时机,可是六国并没有抓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只是军事改革,旧的制度没有根除。而张仪的连横能取得最终胜利,根本原因还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的强盛。 此部的亮点在于对人物的塑造,作者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拿捏恰到好处,我们可以感受到苏秦挂六国相印的意气风发,敬佩张仪游说诸侯的巧舌如簧;为楚怀王利令智昏的行为忍俊不禁,又为秦惠王的“暮疯症”感到惋惜……

大国崛起——《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000字

大国崛起——《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000字 大国崛起——《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一个假期基本看完了大秦帝国,还差大帝陨落和帝国没落。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心情读下去。 虽然偏近史书的小说中夹杂有很多作业自己的评价和猜测之论,不免有粉饰帝国,粉饰各代秦王秦臣之嫌。但整个描述大气恢宏,许多见解新奇比如,术治亡韩,乱政亡赵,分治亡楚,失材亡魏等等论述,掷地有声。大秦递经秦孝公商君变法图强,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两者铁血变法,虽然法令繁多严苛,但乱世用重典,以结果论,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秦惠王、张仪纵横捭阖,期间苏秦、张仪两人亦敌亦友的穿插,对六国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使得秦国没有死于重重围困,秦国得以生于忧患,不断深入变法和巩固边疆。司马错奇袭下蜀,使边陲划入王化。及至秦昭襄王,魏冉,范雎,白起,蒙挚,名臣良将接踵而出,白起破六国联军,攻掠魏楚韩,破百城,掠其地,迁其民,使得周边列国国力大大下降。赵武灵王力行变法,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经济飞速增长,击破北方少数民族,拓宽疆域,赵国成为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大国。及至白起、范雎长平之战一举大破胡服骑射后战力与秦军相当的赵军。虽然由于政见不合,亦或功高震主,白起自裁,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为数不多一战未负的战神。想当初,借书时候,指明我要先看白起,杀降也是其一生污点,也是后世

攻讦秦和白起一大凭据。然则,当时大争时代,如此多敌国精壮,不能放虎归山,又很难为我所用,若想灭国,必毁敌国大军,杀降也就成了正确又艰难的抉择。在古代战争中,处理战败方的精壮很常见的方法就是坑杀,夺城不如夺民。 历经两代体弱多病的秦王,到了大一统的嬴政继位,吕不韦通过奇货可居的嬴政父亲嬴异人从商入政,其政更为温和,意在缓和商君之法的严苛,一部《吕氏春秋》,一字千金,仍鲜有一字师,然终与秦始皇一统天下政见相左,同时又是功高盖主,以及太后之事招来贬黜和杀身之祸。其后秦国养精蓄锐,文有李斯,王绾,郑国,武有王翦,王贲,蒙武,蒙恬,尉缭,李信等等。铁甲但成,大举出关,吞灭六国,南抚桂象,北驱匈奴,西定羌狄,华夏合一。然后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等举措不仅奠定了大秦基业,也为中华奠定了一这个思想,凡我中华者,一统为正,深深影响了后世。不能将中国统一的领导人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所以在当今,新疆、西藏、台湾、南海等地是我国不可能分割的领土,这种意识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 虽然长城、直道、水利工程等等工程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但也是当时环境所需。长城、直道一旦建成基本可以将匈奴的南下真正挡在关外,依靠长城的人造屏障,可以顺利反击擅长游击的匈奴骑兵。而直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旦边境告急,国内兵力可以迅速集结,并且沿着直道,军粮补给运输更为便利。同时,直道的纵横穿梭,使得国家中枢咸阳和各地的联系更为方便,

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与发展趋势解析

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与发展趋势解析 课时设计:6小时(1天) 一、全球化时代潮流与当代国际体系的博弈 (一)当代国际体系的缘起与变迁:国家、国际、签证、护照?西方三大扩张系列:拉丁系、日耳曼系、斯拉夫系 ?20世纪的变迁:德国、苏联、美国(一战、二战、冷战) (二)全球化的冲击:从国际体系到地球村 ?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跨国公司全球资本运作;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交通设施的升级换代;人口跨境迁徙:文化教育的全球化 (三)该博弈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二、欧洲经济政治趋势:社会矛盾激化与文化冲突 (一)欧盟、欧元区、申根区的深层次矛盾 ?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的不同步性 ?货币政策的集中化与财政政策的分散化 ?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失衡:北欧与南欧 (二)外来移民对欧洲本土社会的冲击与挑战 ?欧洲对外殖民扩张的历史包袱 ?外来移民的文化差异与宗教对立 (三)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与极不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 (四)欧盟主要国家的反全球化浪潮、脱欧势力和极右翼政党。 (五)欧洲经济政治形势的基本判断与预测分析 三、美国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全球霸权的延续性 (一)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霸权系列的最后篇章 (二)美国霸权地位的基石是英语民族的强势扩张与成功统治 (三)当代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实际支柱:美媒、美元、美军 (四)美国的国家战略:孤立主义——全球霸权——收缩调整 (五)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与美式政体的可调适性 (六)从中美历史文化差异看美国当代的世界霸权

四、东亚模式、政治困境与区域经济合作 (一)东亚模式的兴起:另一种现代化路径 ?二战后的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冷战后的中国经济、东南亚(英属与法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危机 ?东盟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东南亚华商网络 (二)东北亚、东南亚各国政治诉求与经济诉求的差异性 (三)中国对外话语权薄弱与区域外强权的过度干预、美国重返亚太政策 (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程度落后于区域内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五)东亚各国经济规模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严重脱节、人民币国际化(六)东亚未来趋势的基本预测: ?近代历史变迁的外源性与经济一体化的内源性 ?不断变迁的区域政治秩序与相对稳定的地缘经济关系 ?东亚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困境之间的连带效应和对冲效应 ?东亚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源性及其影响 五、俄罗斯、中亚、东欧(前苏范围)的现代化误区 (一)俄国的社会传统与市场经济转轨的巨大困难 (二)人口困境、资源型经济的局限、历史的包袱 (三)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发展困境:真空化与东方化 (四)东欧与中亚的共同难题: ?海岸线与地缘经济、英俄殖民体制的差异 ?苏式体制的影响、文化认同与国民性 (五)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六、世界其他主要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分析 (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移民输入国、资源型经济、英式体制优势(二)拉丁美洲:原西属美洲和巴西、拉美陷阱、社会分裂、政局动荡、殖民遗产(三)南亚的前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四)西亚与北非: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两个案例(土耳其与伊朗) (五)黑非洲:原法属、英属、葡属国家的差异、中非合作与中国影响力 七、中国的“外向型”国家建设:“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八、课程总结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模试卷含答案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 模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18世纪中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动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应运而生的技术成果是 A.珍妮纺纱机 B.万能蒸汽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2.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下列反抗活动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巴黎公社运动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D.埃及华夫脱运动 3.《兴盛与阴谋·拜占庭帝国》的叙述力求引人入胜,不落俗套。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形象、每一桩轶事、每一件史实,都会让您耳目一新——让你感受到那遥远年代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在该书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有() ①曾经被西方国家征服②因内部矛盾而导致国力衰落③拜占庭灿烂的文化④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拿破仑更伟大!最能体现拿破仑“伟大”之处的是A.建立帝国,实行独裁B.颁布法典,加强法制 C.发动政变,执掌大权D.发动战争,横扫欧洲 5.19世纪40年代一本著作横空出世,该著作自发表以来已经有200多种文字的译本,是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必读的经典,也是全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该著作是A.《人权宣言》B.《权利法案》C.《共产党宣言》D.《拿破仑法典》6.下面是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外来人口的增加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7.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的现代化是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

权”这一现代化的常规途径的,也是走得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光荣革命”的胜利D.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8.1801—1831年,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手工工场的普及 B.人们向往城市生活 C.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便捷 D.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 9.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新中国的成立等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实践,所依据的理论来自 A.《共产党宣言》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权利法案》 10.下图是《19世纪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外来人口的增加 C.新航路的开辟D.工业革命的推动 11.英国近代铁路运输始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的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项的铁路条例支持修建铁路,到七十年代,英国建成了全国的近代铁路运输体系。以下列哪一项重大发明为英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A.改良蒸汽机 B.发电机的发明 C.内燃机的改进 D.电动机的出现 12.观察下边的图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国外安全体系现状(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国外安全体系现状(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国外官方食品安全员体系现状 日本 (1)组织机构及职能 日本法律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即日本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共同负责。按照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分别确定各自管理职责,直接面向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 农林水产省主要下设消费安全局、消费安全政策、农产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植物防疫、标识规格、总务等课及1名消费者信息官。主要负责:国内生鲜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与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进口农产品动植物检疫;国产和进口粮食的安全性检查;国内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标识的监督管理;农产品加工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HACCP)方法的推广;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屠宰场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消费者反映)的搜集、沟通等。农林水产省设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小组",负责应对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职能是,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危机小组将负责搜集信息、研究和制定应对方针,并指导实施。建立了农林水产省内预防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联络体制。 厚生省设有食品安全局,内设企划情报课、基准审查课、监视安全课,除增设食品药品健康影响对策官、食品风险信息官等职位外,为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还增设进口食品安全对策室。主要负责:加工和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组织制定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和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进口农产品的安全检查;国内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许可;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流通环节的养殖业食品经营许可和依据《食品卫生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翻开《大秦帝国》,一部波澜壮阔的战国史诗扑面而来,自孝公商鞅变法定大秦天下基业,到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再到帝国大厦一朝倾颓,秦帝国的兴盛与衰亡不禁让我们唏嘘不已。以至于两百年后的汉初学者贾谊这样感慨“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次接触《大秦帝国》,是《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被拍成电视剧播出来,也让我有幸得以接触到这部巨著。一般情况下我是很少看这类历史题材的小说的,但电视剧却不是很排斥,只看电视剧我就直接被那段精彩绝伦的历史吸引了,接着我又看了看小说。直接导致了一直到现在的我都对战国那段历史兴趣盎然。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黑色裂变那一段。 献公之后的秦国,是内外交困的秦国,是在悬崖边上行走的秦国,一不小心就可能万劫不复。年少而颇有魄力的嬴渠梁继任秦公以后,也不禁为秦国的现状头疼不已。因此,委派亲信景监为密使出访山东,在与六国的邦交斡旋中为秦国留得一丝喘息的机会。就在这时,魏都安邑蛰伏五年的治国大才卫鞅进入了景监的视线。战国时代,“士为知己者死”已经成为天下士子共同追求的目标,士子们

勤学多年为的便是能寻得明主,助其成就一番不世功业,同时自己也能青史留名。多方勘查后卫鞅心灰意冷,山东六国竟无一个可以任自己施展拳脚的国君。秦孝公求贤令应时而生,恳切而不乏大志的文笔令卫鞅深深震撼,

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所在。 深访秦地三月,卫鞅走遍了秦国的一山一水,对秦国的认识也更加清晰,胸中也有了治秦的具体方略,三面秦公后便被秦孝公的恢弘胸襟所折服,将自己胸中所学尽皆倾吐,书中这样写到“闪念之间,卫鞅从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国君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之上的成熟与博大。他仿佛生来就是做国君的,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慧眼辨才,沉静深远。对于寻常人等而言,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是极为难得的了。而他,却如此出色地融这些过人品质于一身,真正是令人叹服。与这个年青的国君在一起,就像与山岳为伍,令人胆气顿生。他静静地看着专注沉思的秦孝公,神思奔放,竟也忘记了吃饭。”三天四夜的深入交谈,奠定了之后二十年的变法之路。 徙木立信,是变法的第一步,为让秦人对国府重拾信心,卫鞅亲自对将木椽从南市扛到北门的少年奖赏百金,从此,开始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变法的道路,是与旧势力博弈的道路,是打破老秦人生活传统的道路,可谓困难重重。卫鞅秉承“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处事理念,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变法,甚至对因此而成为天下各家士子口诛笔伐的“酷吏”也不在乎,一条条的变法条例,将整个秦国打造成最适合那个时代生存的战争利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