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1 case: Richard, an engineer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vited to take tea with one of his British colleagues while he was in England. This was a purely social, relaxed occasion. Tea was served along with sugar and cream. As he helped himself to some sugar and cream, he sensed he had done something wrong.

Can you tell what went wrong?

“Help yourself” VS. “Be my guest”

In Hong Kong, a Chinese policeman (A) goes to his British superior and asks for leave to take his mother to hospital.

A: Sir?

B: Yes, what is it?

A: My mother is not very well, sir.

B: So?

A: She has to go into hospital, sir.

B: Well, get on with it. What do you want?

A: On Thursday, sir.

B: Bloody hell, man. What do you want?

A: Nothing, sir.

From the case, we see that meanings do not come from the verbal language alone.

They are also implied from the context in which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In other words, setting and environment help determine the words and actions we generate and the meanings we give to the words and actions of other people.

An American woman, ignorant of the Chinese feeling, often wore her favorite owl pin on her dress when she first came to China. She was surprised that people often stopped to stare or point at the pin.

A number of times she was asked why she was wearing such a thing.

Only when it was explained to her how Chinese feel towards the bird did she realize how inappropriate her habit was.

答:As wise as an owl indicates that English-speaking people associate wisdom with this bird. Among many Chinese, however, there is a superstitious belief that this bird is a sign of bad luck. There is a saying 夜猫子进宅(an owl visiting a home), portending misfortune in that household.

When I first went to Hong Kong a number of years ago, I had no idea about the Chinese language or the Chinese culture. Shortly after my arrival, I went to the bank on my way to school. I was extremely surprised when the bank clerk asked me if I had had my lunch. Since he was a complete stranger, I was quite taken aback. I proceeded to school and was even more surprised when one of the teachers asked me the same question. In the following days, as I was asked the question again and again, 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people must be concerned about my health. I was somewhat underweight, and I assumed they must be worried that I was not eating properly.

Only later, did I find out that the question had no real significance at all, it was merely a greeting.

During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 very hungry young man fell down in front of a farm gate. The farmer gave him food but in return he asked the young man to move a pile of wood in his yard –in fact it was not at all necessary to move the wood. When the young man left, the farmer moved the wood back to its original place. Seeing a ll this, the farmer’s son was confused。

1.Why did the farmer do that?Save face and dignity of the young man Accept vs.

Earn

2.What values are reflected in this story?Individualistic value system

Rosamine and Merita are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one aspect of family life. They seem to hav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Who do you agree with? Why?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in small groups.

Rosamine: I think it’s terrible that in your country children leave their parents when they are s o young. Something that shocks me even more is that many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eave home. I can’t understand why children and parents don’t like each other in your country. Merita: In your country parents don’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 pendent. Parents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until the children get married. How are young people in your country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life that way?

答:The case is an example of ethnocentrism (“ethno-” means “race” or “people”. Ethnocentrism refers to the belief that one’s own cultural norms are superior to those of other social groups. It might be the major barrier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oday’s world few people would openly claim that their own culture is superior to other cultures. But people unconsciously tend to make judgments based on their own value system.

For example, the map published by a particular country places that country in the center. Thus, when we face a map from another country, we often feel strange. In many things between cultures 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 better or worse. For example, Chinese uses chopsticks while Westerns use knives and forks when eating.

2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Culture is shared.

It is learned.

It is transmitt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Culture is dynamic, changing constantly.

3 What would you do if someone told you to use his or her first name, but you felt uncomfortable doing this?

b. You could try to use the person’s first name even though you feel uncomfortable doing this.

c. You could ask the person, “Is it OK if I use your last name?”

. In the U.S., it is disrespectful to say that one’s husband is not handsome.

4: Communication(定义): It comes from the Latin word “communicare”. It means to give or to exchange. Now, the most common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o give or exchange information or ideas.

According to Professor Frank Dance from Wisconsin University, there are more than 126 definitions for the term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our ability to share our ideas and feelings. (the basis of all human contact)

Communication is a dynamic, systematic process in which meanings are created and reflected in human interaction with symbols. (J. T. Wood)

Communication is “that which happens whenever someone responds to th e behavior or the residue of the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 (Samovar)

In reality, communication is “the essential human connection.” Whether in pictures, or music, whether verbal or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nu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the process in which participants create and share information with one another as they move toward reach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the working definition in our textbook)

ICC(定义):Samovar & Por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n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members of any cultural communities.

VC(定义):VC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that is carried out either in oral or in written form with the use of words.

Language(定义)Language is a set of codes and symbols, along with the rules for combining them together. (working definition in our textbook, p.100)

A language is a symbolic code of communication consisting of a set of sounds (phonetics) with understood meanings and a set of rules (grammar) for constructing messages.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适用专业: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 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 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 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 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 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必修课 考试 适用对象: 本科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 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帮助学 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 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 cati on Across Cultures ( 4 学时)

跨文化交际 -

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探析 摘要: 本文以2003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基础,分析了新课标对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并简述了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就对我们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在一起构成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五大体系,同时也把文化意识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分级和描述。由此说明了文化意识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化理解(understanding of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又可分为文化敏感度和自觉性,是对中外文化异同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文化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提到,“在英语学习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以此为基础,在英语课标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提到了文化及文化教学要求。 1. 课程性质 高中课程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日本 中日称谓方式 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 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家。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姐姐”,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阿姨”;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阿姨”,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奶奶”了。 寒暄 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你上哪去?” 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一些与对方生活、家庭、工作有关的事。以示看重和关心对方。日本人则不会。 敬意表达 1自谦 2自责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的人际关系的和睦。踩脚(中国人:踩的人道歉;日本人:被踩的道歉。)迟到(中国人:来晚的道歉;日本人:来早的道歉) 3致谢致谢必须铭记在心,感恩要求极为严格。

4否定表达中国人直接日本人会绕很大的弯子,只为缓和气氛(是非观的差异)思维方式 中国人:论辩为主 日本人:体察为主 德国 德国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 这是我的权力,我有权这样做;你有权这样做但这样做不道德 德国人靠大脑来感觉;中国人靠心 德国人理性,有严格的纪律;中国人感性,会随心所欲,会冲动。 德国贝多芬伟大令人倾倒不浪漫,要求音乐的精准和完美,对音乐严肃认真。 肖邦诗意又浪漫 德国人不灵活,中国人应变能力强 请客请两个人就只准备两个人;中国人则无所谓会准备很多 德国人冷静中国人客套 不喜欢恭维,恭维是一种谦虚的表达 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喜欢吃 数小时喝酒;数小时吃饭。 德国人慢中国人快 井井有条;粗枝大叶 德国人喜欢喝啤酒中国人喜欢喝茶 坐在公园里喝酒,坐在公园茶馆里喝茶 德国人靠耳朵享受中国人靠舌头享受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跨文化交际

名词解释 1.跨文化交际 ①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说,所谓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②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个概念界定是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而定的,因而与一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是有区别的。 ③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④跨文化交际对于有些人来似乎说是一个新词,可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例如:我们给外国游客指路、和留学生交往、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定势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3.价值观 ①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价值观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不理解其差异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②价值观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或指令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推理的模式、评价的依据、道德的标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了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有近 60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外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和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文化。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对文化方面涉及不多致使学生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现在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很多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大文化信息量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发觉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才能有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培养。高一虹教授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1.它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有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2 .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3. 不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

跨文化交际案例真题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真题分析 案例一 一位意大利妈妈每次用小推车推她的孩子出去,总是有无数的中国人过来告诉她,这么冷的天你不能只给孩子穿袜子,一定要穿上鞋。有时候好心的中国人多得她都无法走路。“在意大利,冬天穿短袖衬衫夏天穿羽绒的多了去了,这个天只给孩子穿袜子是极其正常的。”那位妈妈极其气愤又极其不解的问我:“难道我不比他们更了解我的孩子难道我不比他们更关心我的孩子” 案例二 有一个美国女孩中国话讲得很流利,还会讲点广东话。在四川生活多年,听得懂四川话,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川菜店的服务员十分不满意。 “你们中国人来吃饭,服务员总是问您是要微辣、中辣还是重辣我来吃饭,从来就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如果我疏忽了,忘了告诉他们要重辣,上来的准不是辣的;就算我再三重复,上来的最终只是微辣。 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把服务员叫来:“我刚才跟你讲了那么多遍要重辣,你为什么给我微辣”“你们老外不能吃辣的,我知道的。我们这里来的老外多着呢。”没想到服务员还是见过世面的。 美国女孩发了脾气:“你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这么了解我” 更多分析可以加扣一二六零四四一二六九 针对上述两个材料,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两个材料中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的气愤源于她们对中国文化尚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她们两个人和处于交际另一方的中国人的跨文化意识都有些淡薄,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矛盾冲突。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即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三大敌人”的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

它要求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案例一中的意大利妈妈和案例二中的美国女孩正是缺乏这种意识,没有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才对中国人的行为感到非常不解。 其中,案例一中意大利妈妈所遇到的情况在中国人看来是好心的提醒,而在意大利妈妈看来却令人十分不快,她认为自己受到了“面子威胁”。“面子”是个人要求在公众面前树立的形象,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西方文化中,建议、劝告、提醒类的话被视为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讲话人表示自己认为听话人应该做某事或可能会忘掉某事,似乎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因而会触犯听话人。而中国人则将这些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只会产生感激之意。 而在案例二中,川菜馆的服务员一看是外国女孩便自作主张地提供微辣菜品,认为所有的老外都不能吃辣,这是由于他对外国人产生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存在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往往完全疏忽个体区别,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服务员不问美国女孩的个体情况就先入为主地认定其不能吃辣即是对外国人产生了“不能吃辣”的刻 板印象。它导致人们在观察异国文化时只注意那些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它妨碍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不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 两个案例中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产生的跨文化冲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所谓思维方式指的是一个文化群体或名族在长期历史和文化沉淀中形成,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有文化差异,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有: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宗教信仰差别和生活环境各异。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干扰,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材料一中中国人好心的提醒以及材料二中服务员的自作主张正是受中国人思维的影响,认为这是对他人的关心;而处于西方文化的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受西方个体思维的影响,就认为这是对她们的不尊重,从而造成误解。 中国文化石群体文化,追求整体观,崇尚群体观念,因此注重关心他人,维护他人的利益,因此中国人对意大利妈妈都会给予好心的提醒,在案例二中的川菜服务员也才会设身处地的将美国女孩的菜调换为“微辣”。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体文化,他们崇尚个人意识,以个体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案例中意大利妈妈受到提醒,美国女孩买不到重辣的菜而感到气愤都是由于她们认为自己的个人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侵害。尤其在材料二中,美国女孩是典型的西方“线性思维”,认为应该直截了当的表达信息,听话人也应当顺着这一思路去理解,而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执笔人:董广坤编写日期:2010-7-15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 3. 学时/学分:学时/ 2学分 4.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专业限选课。它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从文化的要素和人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观、人生观等认识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及其中各因素的关系和对交流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文化和交际、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和教育、商务和医疗保健等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合理地组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初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本课程教学得到深刻体现,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同时应尽量采取讲故事、问答、演讲等形式对某些专题进行讲解,以使本课程学习成为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

行交流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跨文化的能力和技巧,为学生通过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有关研究打好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全书共十个单元,可分成两大部分:一到六单元为第一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化、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以及文化模式与思维;七到十单元为第二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方面:东西方的价值观及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心理、跨文化障碍、商务、管理和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和跨文化能力。(一)UNIT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Overview(第一、二周,4学时) 1.主要内容: 1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基本要求 了解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研究的发展历史,掌握交际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3.自学内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史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历史 4.课外实践:无 (二)UNIT 2:Language and Culture(第三周,2学时)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1)

材料: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 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 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 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 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 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是由 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正是因为这样,加 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 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 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问题2:民族中心主义。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 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而美国学生的直呼其名和与老师争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是出于民族中心 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准确的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见”的影响。 解决2: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美国学生如 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 立”“自由”精神,美国师生关系讲求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进而营造 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问题3:文化休克。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 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 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 友好。 分析3: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而且觉得周围的美 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这正是由于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带 来的一系列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 丧。 解决3: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在漫漫长河中流动,不断地侵蚀了广袤,大浪淘沙,曾经的三大文明古国皆已随风而逝,只有古老的中国依然屹立于,史书上记载的奇人异事,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认为,人们在漫漫长路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无限智慧和优秀文化。《跨文化交际课程》向我们介绍、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不同文化方面的中西差异,不断引领我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喜欢在课程上思考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化现象。对这样的两种文化差异如何取舍,我们可以以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来参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喜欢中国的历史,更喜欢现在人们对文化的痴迷以及古代人们对文化细致入微的演绎。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华文化注重解决人的心以及人与外界的各种关系,是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代人汲取的智慧,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不同道路的文化。 我觉得,要先了解与借鉴一种文化,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在灵魂,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先对不同于我们的事物进行了解,可以先从、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来按图索骥,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第一,我想谈谈我学习文化的心得体会。

,老师向我们介绍时说,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现象,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自然现象、自然物和祖先的崇拜发展到神的崇拜;自部落、民族发展到世界。课上,老师介绍到,类型可分为原始、国家、民间、世界。其实,人类只有进入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而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我仍然记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表述:“一切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但对于“超人间的力量形式”,我们普遍识之的电视剧《西游记》主要讲了佛教的一些故事给了我们对于佛教的初步认识,让我们觉得世上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主要教义的思想基本包含佛家思想。 我觉得佛家的思想还是非常高深莫测的,但却有时候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课上讲过的苦谛,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苦,受苦的原因是业惑,所以佛家摒弃七情六欲,灭去欲望,得以超凡脱俗。所以教规中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更有“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来获得六根清净。佛家通过法事功课、早晚课诵、供佛绕佛来剃度修行,內练自己的身心。因此,佛家过得很是轻松无虑:靠左行、忌中行,仪表整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 李炯英 (东南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在我国,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从1981年至200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已发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论文近300篇,专著20余部,初步形成了一套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体系。透过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特点、研究方法与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推测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评述 中图分类号:H0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2)0620086205 A R evie 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 esearch in China L I Jiong 2y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 outheast University , Nanjing ,Jiangsu Prov.,210096,China ) Abstract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ose in America in the late 1950s ,and has since en joyed a long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from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In China ,nearly 300papers and 202odd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ce early 1980s ,and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 2cation research has been set u p.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will not only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problems in China π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ut also shed light on the prospects for its de 2velopment. K ey w 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view 1.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其诞 生可以说有三个标志,一是1959年第一部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霍尔(Edward Hall )的《无声的语言》问世;二是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正式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三是1974年《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学年刊》创刊。可见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是近30年的事。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始终与其他众多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文化学等。这些相邻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研究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许 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 2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从1981年至200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发表了近300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20余部,不仅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对我国20年来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作一评述。 2.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引进 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开始引进并有了迅速发展。1983年,何道宽在他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外国语文教学》1983年第2期)一文中,率先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 收稿日期:2002-03-14 作者简介:李炯英(1962-),男,浙江建德市人,东南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与二语习得。 第25卷 第6期 2002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25 No.6 Nov.200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